一、美国总统大选幽默画(论文文献综述)
崔宗霄[1](2018)在《当代汉语新词中的英源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深入,促使外来词不断涌现,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更为这些词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外来词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当代汉语新词中的英源性外来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英源性外来成分动态的变化,总结外来词汉化规律,并通过对某些代表性语素的个案分析,描述典型英源成分的汉化路径和一般规律。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缘起及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流程等。第二章对英源性外来词的分类描写。找出其中含有英源性成分的词,并对这些词的特征进行分类描述,发现英源性外来成分语素化的新动态。第三章通过具体个案,并借助BCC语料库分析英源性成分进入汉语后的演化情况。通过对代表性英源性成分“粉”和“门”的个案分析,探究它们进入汉语后不断汉化的过程;运用词语模的理论,分析它们在汉语中所产生的系列词语及其构成的词群。第四章英源性外来成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分析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中英源性外来成分对学习者的不同影响,提出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提出建议。第五章结语。总结英源外来词汉化的过程,即大致要经历借入、简缩、语素化、大规模构词、词义虚化、固化、出现新形式的同义词这几个阶段,构词和使用率是它们发展的重要条件;论文认为,运用“词语模”理论来分析英源外来词的引入及其汉化构词,既可以理清它们的内部结构,对现代汉语词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照,还可以对新词的产生和消亡规律进行一定的预测性研究。
吴志文[2](2014)在《《时代》周刊封面报道中美政治精英形象之呈现》文中提出《时代》周刊有“史库”美誉,其封面特别是政治精英的封面报道独具特色。它选择政治精英进行形象呈现,意在展示他们背后宏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并能对国家形象起到暗示和折射的效果。本研究以政治精英理论和媒介形象理论切入,通过观测《时代》周刊的“精英形象”呈现,从历时性的角度剖析《时代》周刊1923-2009年间的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梳理《时代》近百年来对中美两国的政治精英形象的呈现及其不断调整过程,着力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时代》周刊是如何在中美社会历史的活动中呈现两国政治精英形象的;二是《时代》周刊呈现的中美政治精英形象的差异性;三是《时代》呈现中美两国政治精英形象的内在机理;四是剖析东西方的精英观。研究发现,一、《时代》周刊对中美两国政治精英在政治事件、经济发展、社会运动、军事行动、外交活动等方面的呈现,都是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继而从不同领域去展现、分析、评价这些人物的,基本上是按照社会作用、个人人格、国家折射的角度展开分析。二、对于美国的政治精英的形象呈现秉承平行的路线——尽管近百年来美国社会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时代》周刊一贯地突出精英人物的魅力,多角度展示,人物事迹全方位报道;而对中国的政治精英呈现却是一个上升的路线——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时代》周刊对中国政治精英的形象呈现经历了一个由轻视、怀疑、惊恐到正视、尊重、褒扬的发展过程。三、《时代》周刊对两国政治精英呈现的客观性、公正性在东西方读者眼里的差别较大。我们的读者调查表明,东方人大多认为《时代》对美国的政治精英形象塑造有拔高之嫌,而对中国的类似叙事则有歪曲和贬低之嫌;而西方人则普遍认为它对中美两国的政治精英描绘都比较客观、真实。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乃在于美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生活等的世界领先地位,也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多有关联。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精英观使然,同时,新闻专业主义、国家立场和媒体的利益诉求也深刻地影响着媒体的操作实践。如果单纯以“意识形态”和“妖魔化”来界定西方媒体的中国形象呈现已然不够,或因其批评报道的出现就一概而论之为负面报道也未免过于简单化化,学界应对此持审慎的理性态度。本研究选择《时代》周刊封面的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进行对比分析,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为现实意义:了解和认识美国主流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报道这一窗口来建构和传播精英形象以及对国家形象的折射作用,可以使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更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策略,充分认识美国媒体的特性和运作模式,以更好地引导国内媒体如何传播国家形象;同时,可以以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形象为镜鉴,来进行自我完善。二为学术意义:目前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以及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分析已然不少,但把定量方法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形象呈现进行政治学阐释颇具创新。故此,本研究可以丰富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野。
张翠翠[3](2011)在《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对现代汉语词义的影响》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英语全球化时代浪潮的影响下,作为国际通用语之一的英语其词语大量的进入到现代汉语中来,并对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语对汉语语言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本文则着重从词义方面来探究它对现代汉语词汇所产生的影响。文章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此方法基础上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学知识,现代英汉翻译理论的相关知识,通过描写、归纳、对比、分析等手段对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对现代汉语词义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词义的词汇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三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英语对现代汉语词义的这三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词汇意义方面的影响较大,色彩意义次之,语法意义方面的影响最小。我们还发现英语对现代汉语词义的词汇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相互交叉的现象。
王娜[4](2004)在《论中国漫画"意"与"艺"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意"乃作品成败的关键、漫画在重"意"的同时必须重"艺"、"意"与"艺"并存并重,相辅相成、在"意"与"艺"处理好的同时,中国漫画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四方面着重阐述的。漫画自成一家时,固然从原来浑然一体的绘画中继承了某些传统。但此后的路怎么走,并没有事先设计的蓝图。近现代漫画在生活的激流中诞生,并且不能不在激流中去塑造自身,它必须顺应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需求,去发展自己。而漫画应该注重"意"与"艺"的关系,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走出自己的另一片天空!
杨东平[5](2001)在《美国总统大选幽默画》文中研究指明
二、美国总统大选幽默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总统大选幽默画(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汉语新词中的英源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1.2 汉语外来词引入简史 |
1.3 外来词的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外来词的术语和研究范围 |
1.3.2 外来词的分类 |
1.3.3 外来词的汉化研究… |
1.3.4 字母词与汉字纯洁性问题 |
1.3.5 汉语外来词词源研究和词典编纂 |
1.4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2章 新词中英源性外来成分的分类描写 |
2.1 新词中的英源性音译成分描写 |
2.1.1 英源性音译成分的形式分类 |
2.1.2 含英源性音译成分的新词综述 |
2.2 新词中的英源性意译成分描写 |
2.2.1 含英源性音译成分的新词综述 |
2.2.2 新兴的英源性意译成分“云-、-云”… |
2.3 新词中的英源性字母成分描写… |
2.3.1 含英源性字母成分的新词分类… |
2.3.2 含英源性字母成分的新词描写 |
第3章 新词中英源性外来成分汉化过程分析 |
3.1 “粉”的汉化过程分析 |
3.1.1 “粉”的音节语素化 |
2.1.2 “粉”的词义泛化 |
3.1.3 “粉”的词语模造词 |
3.2 “门”的汉化过程分析 |
3.2.1 “门”的意译式借入 |
3.2.2 “门”的词义泛化 |
3.2.3 “门”的词语模造词 |
第4章 英源性外来成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
4.1 英源性外来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4.2 英源性外来成分对不同汉语水平学习者的影响 |
4.3 英源性外来成分的教学方法 |
4.3.1 词的教学和语素的教学相结合 |
4.3.2 运用汉英对比法进行教学 |
4.3.3 注意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时代》周刊封面报道中美政治精英形象之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理论援用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2 《时代》周刊封面的美国政治精英形象呈现(1923~2009) |
2.1 浮华与危机接踵的迷失年代(1923—1939) |
2.2 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1940—1945) |
2.3 冷战与争锋的擂台岁月(1946-1959) |
2.4 “伟大社会”计划的改革岁月(1960-1969) |
2.5 政治丑闻与军事危机迭出的年代(1970-1989) |
2.6 真实与虚幻交织的转型年代(1990-2009) |
3 《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政治精英形象呈现(1923~2009) |
3.1 风云变幻的战乱年代(1923-1949) |
3.2 内忧外患的跃进年代(1950-1965) |
3.3 红色风潮中风雨飘摇的文革十年(1966-1976) |
3.4 走向开放和转型的改革岁月(1977-1997) |
3.5 实力作证和大国崛起的崭新世纪(1998-2009) |
4 《时代》周刊封面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的差异 |
4.1 政治形象——个人魅力与整体素质的分野 |
4.2 经济发展——展示人物魄力与渲染事件性质 |
4.3 社会运动——不变的“美国梦”与跃升的“中国龙” |
4.4 军事行动——强大的实力与虚弱的大国 |
4.5 外交风云——经验丰富的外交家的风格交锋 |
5 《时代》周刊封面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差异的成因 |
5.1 中美文化与语境差异:“他者中心”型文化与“自我中心”型文化 |
5.2 新闻专业主义理想诉求 |
5.3 国家立场与媒体利益的现实表达 |
6 《时代》周刊封面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解读 |
6.1 精英与精英观 |
6.2 东西方视野中的政治精英 |
6.3 《时代》周刊政治“精英形象”呈现之读者视角 |
7 结语 |
7.1 美国政治精英的整体呈现:不变的主题——个性魅力的渲染与国家实力的展示 |
7.2 中国政治精英的整体呈现:由远及近的叙事转变——从落后的中国到中国世纪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课题目录 |
附录2 美国历届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名录 |
附录3 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名录 |
附录4 《时代》封面之美国政治精英形象呈现(1923-2009) |
附录5 《时代》封面之中国政治精英形象呈现(1923-2009) |
附录6 《时代》周刊阅读行为调查问卷 |
后记 |
(3)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对现代汉语词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英语对汉语影响的历史回顾 |
1.1.1 汉语与英语接触的历史回顾 |
1.1.2 五四运动时期汉语欧化现象 |
1.1.3 汉语欧化现象的研究成果与分析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词汇意义方面的影响 |
2.1 英语的翻译和使用使汉语原有词义扩大 |
2.1.1 词义的扩大与汉语原有词有关联 |
2.1.2 新义的产生与汉语原有词没有关联 |
2.2 英语直译使汉语对应词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
2.2.1 复合词的直译使汉语对应词词义扩大 |
2.2.2 英语词义的扩大使汉语词义相应扩大 |
2.3 新义的增加间接受到英语的影响 |
第3章 色彩意义方面的影响 |
3.1 增加时代色彩 |
3.2 增加形象色彩 |
3.3 增加感情色彩 |
3.3.1 增加褒义感情色彩 |
3.3.2 增加贬义感情色彩 |
3.3.3 感情色彩的变化 |
3.4 增加语体色彩 |
3.5 增加外来色彩 |
第4章 语法意义方面的影响 |
4.1 增加形容词用法 |
4.2 增加名词用法 |
4.3 增加动词用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美国总统大选幽默画(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汉语新词中的英源性成分研究[D]. 崔宗霄.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2]《时代》周刊封面报道中美政治精英形象之呈现[D]. 吴志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3]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对现代汉语词义的影响[D]. 张翠翠. 河北大学, 2011(11)
- [4]论中国漫画"意"与"艺"的思考[J]. 王娜.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4(03)
- [5]美国总统大选幽默画[J]. 杨东平. 新闻天地,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