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及化解(论文文献综述)
邱晟[1](2020)在《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文中提出自1999年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和全面商业化阶段。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以来,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涌现,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手法也在不断丰富。随着不良资产市场政策的放开,参与者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层次上也越来越丰富,越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不良资产行业中对参与机构的资产精细化处理能力要求也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选择了D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收购并处于管理和处置中的典型银行不良资产包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资产包中债权债务结构的不良原因和银行信贷管理漏洞进行分析,在银行信贷发放以及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包的处置上给出一定的建议。案例选取的资产包涉及多户债权,主要可以根据抵质押担保情况被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拥有共同的债权人和抵押物提供保证担保;第二部分债权主要为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第三部分抵押物为工业土地和专用生产设备;第四部分的抵押物为商业地产。该资产包是资产管理公司日常收购的小规模金融不良资产包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日常对该类资产包的经营和处置上通常采用诉讼追偿的传统处置方法,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已经有着一套完整的流程和步骤,有着较小的操作风险,但却有回收率低、回收周期长的不足。细看该类资产包,其中的部分资产作为商业地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且有着较低的贬值风险,且在收购的时候往往仅需付出远比正常市场更低的对价,使其有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为探索更好的资产处置方式,本文选取该资产包对资产的现实处置方案展开分析,并创新性地尝试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处该不良资产包。在证券化的方案中,笔者采用信托模式的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收益证券涉及为优先级高级、优先级中级、次级(权益层)三个层级,并使用蒙特卡洛仿真对证券存续期内的资产价格和现金流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采用风险定价的方法对拟对外发售的优先级证券进行定价。相比现实处置方案,加入资产证券化手段的方案无论在回收比率的低值还是高值上都有着更好的表现。并且因为加入了资产证券化手段的运用,在债权的处置和抵押物的处置上实现了时间的分离,使得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更快地处置债权回收资金,抵押资产也因处置时间和拉长减少了因交易摩擦带来地贬值。此外,笔者结合文章涉及案例和自身从业经验,指出了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设计的估价和处置、银行自身贷款风险防范上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建议。
辛冠初[2](2020)在《东方资产处置大连银行不良资产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长久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是金融领域永恒的课题,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所以只要商业银行正常生存发展,就不可能完全杜绝不良资产的存在。历史上,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伴随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危局,推出了“四万亿”计划,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在盘活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导致了流动性过剩问题。救市计划在随后的经济发展中出现后遗症,不良资产“双升”等问题最近几年逐渐暴露,重创了很多中小型商业银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处置不良资产的国有AMC公司,一直以传统处置方式灵活运用为特色,不断丰富不良处置策略,创新各类处置手段。成立初衷是为了完成当时国家赋予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目前公司总资产超过万亿元,处置各类不良数万亿元,服务网络遍布全国。2014年,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加快,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内部经营不善的大连银行出现了资产缩水,财务指标恶化等现象,深陷不良资产的泥潭之中。处于商业化改革进程的东方资产渴望寻找到一家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拿到“银行”牌照,完成金融全牌照布局。因此,东方资产为了顺利完成对大连银行不良的处置,实现自身未来战略规划,首先通过增资入股的方式补充大连银行自有资金,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随后折价吸收大连银行的高风险不良资产包,最终顺利完成处置工作,走出困境后的大连银行逐渐恢复正常经营水平。本文在相关文献阅读和有关理论基础的运用之上,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财务指标分析法,利用搜集到的数据,对大连银行的财务状况和处置效果进行前后对比,深入分析案例中处置方式的选择和特点。探究在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偏高,不良资产持续“双升”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合理选择处置方式,避免自身陷入不良资产困境。最后得出结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依靠自身独特优势,发挥在不良资产市场上主力军的作用,帮助难以自救的商业银行走出困境,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我国经济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刘洋[3](2020)在《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速率开始放缓,各行各业高债务、高杠杆、低产能经营弊端逐渐暴露,出现了大面积债务违约、兑付困难情形,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不良资产余额以及不良率集中升高成为政府及监管机构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商业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如不快速消化完毕,将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国家经济以及社会稳定。A商业银行作为湖南省芙蓉区重要的商业银行,其不良余额以及不良率远超同业,加之自身消化速度缓慢,不良资产包袱越来越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法,针对A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分析其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及制度保障。本文首先阐述了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以及不良率、不良资产结构、不良资产行业分布、权责机制设置等基本情况并着重分析了其当前不良资产现状、成因,指出不良资产堆积的危害和不利影响。其次阐述了 A商业银行“自行清收、诉讼追偿、债务重组、批量转让、呆账核销”几种现有处置方式,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 A商业银行在处置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A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以及同业实操案例,有针对性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买断收购+反委托处置、处置方式组合使用、完善处置定价机制”等处置方式优化措施;并从机构设置、内控体系、员工素质、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相应保障措施,确保处置方式优化措施切实可行,能够顺利推动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率跟处置进度,逐渐甩除不良资产堆积的包袱。
龙俊鹏[4](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代忠良[5](2020)在《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与核心,金融是否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而金融机构是否能够高效的消化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则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帮助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和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国务院在1999年先后批准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AMC)。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并且国家赋予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有银行和国企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全资产”的神圣使命。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阶段和综合发展阶段。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采取债务追偿、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债转股、资产置换等传统方式对存量不良资产进行了处置,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为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企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已经不能最大化地提升存量不良资产的价值,需要对不良资产处置方进行不断的改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在本文中,作者对不良资产的基本概念、成因、特征及国内不良资产行业现状进行了阐述,在对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了分析之后,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在充分结合了G资产管理公司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优势和充分利用分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前提下,对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出了改进策略。将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债权转让+互联网的方式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将传统的债转股方式配以综合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将资产进行批量打包再委托给中介机构进行管理和处置。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来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的综合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资产证券化和债权收益权转让两种最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为化解我不良资产的风险和进一步提升资产价值提供新的思路。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法律环境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机制和人才的保障,才能使得相关的改进措施能够实现,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能对不良资产采取高效的处置措施,将最大程度上保全国有资产和减少社会的损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岳然[6](2020)在《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策略改进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受到经济下行及利率降低的影响,金融行业不良率持续增加,2012年开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新增逾期和延期还款的情况均大幅增加,加大了资金错配缺口。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外部形势趋于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显着增加,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开始积聚,潜在市场风险防范压力和逾期项目风险化解压力相互叠加,给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尽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跨周期经营稳定金融市场的条件和能力,但由于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的特殊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承接从商业银行剥离出的已逾期违约的资产,在后续处置过程中所面对的客户群体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优质授信客户相比,客户质量明显偏低,相应的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样更加明显。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仍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在此背景下,银行类不良资产处置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业务,对其及性能高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即以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例对其融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我国当前的大环境,探讨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当前融资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包括有:融资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严;融资风险管理处置流程不完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三个方面,最后通过明确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风险管理的改进目标及改进原则,针对现存的问题对融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改进设计,主要从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方法、管理流程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方面入手,再辅助从融资风险管理制度的改善、融资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融资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从里到外对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风险管理进行全面改进。本文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对融资风险存在的问题时,能够更具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解决,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行类不良资产的融资风险管理处置水平,从而促进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元凯[7](2019)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是特指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18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规模达到5万亿元左右,合计控制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等50家左右的金融子公司。1999年成立以来,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独资的政策性机构转变为股份制现代金融企业(见表1),从单纯
李雯[8](2019)在《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多元化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内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都愈发激烈。同时,为了适应国内金融行业分业经营及分业监管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逐渐成为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选择。对于国内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而言,在国家赋予的政策性不良资产任务处置完成后,都选择了多元化经营战略作为其商业化转型的出路。从四大AMC近20年的商业化经营成果来看,多元化经营对其自身发展、提高资产规模、利润水平及其在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创新方面的话语权带来的正向效应是极其显着的。因此,AMC多元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在积极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以国内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长城资产的多元化战略为研究对象,总结长城资产多元化战略的经营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长城资产目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分析长城资产的多元化战略优化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优化原则、优化目标和优化方案,同时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多元化战略优化的保障条件。首先,在导论和相关理论部分,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国外实践及国内研究现状、多元化战略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其次,对长城资产的基本情况、其多元化战略的经营成果和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并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长城资产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其面临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同时从内部资源和内部能力两方面对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得出长城资产多元化战略优化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优化原则、目标以及具体方案,同时也提出了保障战略优化的相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些许弥补学术界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多元化战略个案的研究空白,同时对长城资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同行业其他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优化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蓓芊[9](2019)在《我国政策性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文中提出经过40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投融资机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性银行在宏观层面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在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国企和民营企业金融需求,对于弥补商业性银行的缺陷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对政策性金融本质认识模糊、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存在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发挥和健康发展,对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也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导致其风险与资产价值难以评估,而且相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经验少且难度大。本文探讨政策性银行对当前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案例,指出我国第三轮不良资产处置中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与偏向性的政策方向与方法建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该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引出了本文的核心主题——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首先,分政策性银行与不良资产两大核心概念,对其定义、特征、以及重要作用等进行了归纳整理。同时,简述了当前非营利性不良资产形成机理。最后,信贷配给理论与资产管理理论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概念,为后续理论分析提供必要工具。第三部分是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的案例描述。以实际案例的发展路径,展开描述农业发展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全过程。对相关案例背景、利益相关方、会计认定、处置手段以及最终处置结果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说明。第四章是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的案例分析。首先,从宏观与微观剖析问题,按照处置阶段的时间顺序,对风险评估问题、会计认定问题、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等进行了深刻剖析。然后,基于政策性银行自身特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通过对农业发展银行相关案例的研究与总结,从处置对价、会计制度、处置方式等方面入手,提出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创新解决方式与具体措施建议。第五章为总结与展望。回顾了全文脉络与关键论点,提出政策性银行未来适用的不良资产创新处置手段。希望通过本文提供的对于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剖析与建议,会使其不良资产“困境”得到有效缓解,也能积累更多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
谢锐勤[10](2019)在《国资国企司法治理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法院并没有按照普通民商事案件简单处置,而是专门出台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并且在立案、审理、执行等审判流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服务国企改革导向,服务党政政策导向。事实上,法院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手法并非孤例,而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涉国资国企案件一脉相承的做法。那么,法院在国企改革问题上为什么会有强烈的公共政策导向呢?该如何评价该导向呢?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分类法,国资国企无论在定性上还是定量上,重要性都显而易见,并且得到《宪法》隆重其事的规定。对于国资国企治理的研究,立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司法保护研究相对欠缺。本文以国资国企为研究对象,以司法解释和司法案例为载体,对国资国企司法治理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以中国宪制为总基调,以司法治理为主命题,以立审执等案件审判流程为实践基础,以国资国企司法政策为理论基础,以司法治理现代化为归宿,展现“中国渐进式双轨制保护模式”。具体到司法实践,首先体现在筛选机制上。从法院受理涉国资国企案件的筛选机制可见,对于涉及部队军产案件、改制与破产案件、行政部门案件、社会稳定案件,法院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拒绝司法。对于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保障企业改制与破产、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发挥司法建议功能,法院采取综合治理的态度能动司法。在拒绝司法中,党政的策略是确保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国企的策略是追求案件一揽子解决,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创造条件寻求司法救济,法院的策略是韬光养晦应对挑战。在能动司法中,党政的策略是让法院为国企改革保驾护航,国企的策略是通过法院确认和保护改革成果,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通过适度让利换取权益尽快变现,法院的策略是通过全面整合资源力求标本兼治解决案件。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政治形势判断。司法既要服务国家治理目标,又要完成改革任务分工,还要确定并发展自主性,力求进退应矩。正是在不断规范司法与政治的边界中,区分司法与党政的发展方式下,法院通过及时确认改革成果,推动国企改革以法治方式前进。其次体现在审理术上。在涉国资国企案件审理中,对于涉及上级公司案件、行政部门案件、国企与非公案件、金融债权案件、社会稳定案件,法院采取优先保护与案结事了的态度进行处置。实践中,通过扩大或缩小法律适用,建立统一协调机制,达到医治“生病企业”的目的。审理中,党政的策略是既通过法院提升治理效率与效益,又通过支持公正司法树立法治形象。国企的策略是既将意识形态优势转化为制度利益,又通过巧用司法解释与拖延案件进度减少损失。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既确认主要收益落袋为安,又有意让程序空转减少损失。法院的策略是既配合党政政策服务大局,又通过创设法律制度自我保护。审理中,参与者都有最低限度的同意,使得司法公正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权力资源配置。司法既要落实国家治理,又要抑制地方保护主义;既要形塑独立社会功能,又要巧用调判结合方式。正是在司法自治与回应的平衡中,法官着力弥补司法制度不足,法院着力弥补公共政策不足,努力建构适合国情的多元法律秩序。再次体现在执行机制上。在涉国资国企案件执行中,对于涉及上级公司案件、行政部门案件、国企与非公案件、社会稳定案件、产权保护案件,法院一方面采取内外有别的态度倾斜保护,另一方面又服从大势所趋推动平等保护。实践中,通过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既名正言顺服务大局,又推动政策转型走向平等保护。执行中,党政的策略是既采取多道防线自我保护,又支持法院巩固经济绩效。国企的策略是既制造事件保全利益,又以大局为重适度让利。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既抵抗地方保护主义,又穷尽手段增强胜算。法院的策略是既适当控制执行幅度照顾各方利益,又尽力减少执行积案以完成司法任务。执行中,参与者都使出浑身解数相互博弈,法院则通过选择性执行达到利益平衡,避免司法政治化。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专业化实践。司法既要提升执行治理水平,又要增强制约行政能力,还要规范执行自主建设。在党带头解决执行难的语境下,法院建立健全平等保护体系,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具体到司法解释,法院充当涉国资国企案件“立法者”的角色。从“立法”阶段来看,法院经历了 1978—1992年的萌芽期,1993—2002年的壮大期,2003-2012年的平稳期,2013年至今的成熟期。总体“立法”特点是回避政治问题、防止资产流失、维护社会稳定、迈向平等保护、夯实司法权力,法院一方面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仍努力建构平等观念与制度。在法院“立法”中,党的策略是既保障非公经济信心,又树立法治国际形象。人大的策略是既合理配置立法资源,又总结司法经验教训。国务院的策略是既与司法合力推进国企改革,又持续调适两者权力边界。国企的策略是既服从党政政策安排,又确保好处“一个都不能少”。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既希望增加法律制度供给,又希望法院坚守司法公正底线。法院的策略是既在渐进式改革中积累治理国企技术,又在参与者的阳谋下进行专业化与自主性建设。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国家治理转型。法院既要平衡好司法与政治的关系,又要保障国企改革顺利推进;既要认真对待社会转型,又要确认公共沟通成果;既要提高司法治理绩效,又要构建自主司法体系。在司法规则要适应国情的语境下,法院推动司法公正分阶段实现,推动主体性司法道路建构,从而更好实现司法治理现代化。从涉国资国企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可见,在国家与社会的博弈中,法院采取老人老办法,逐步减弱对国资国企的倾斜保护;采取新人新办法,逐步增强对非公经济的平等保护。通过司法双轨制配合渐进式改革,达到经济与司法平稳过渡的目的,并逐步向顶层设计转型。博弈的背后是政治使命必然要求,国资国企既是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国家安全的政治基础,法院应服务于党的使命。国企治理也是治理绩效必然要求,既要坚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念,又要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法院应确认好改革成果。在国企治理与司法治理的分工配合中,要推动“表达”与“实践”、“意识”与“制度”、“书本”与“行动”有机结合。博弈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国企治理的合法性与现代性。在从运动治理向司法治理转型中,法院要学会规范好政策与司法之间的距离;在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上,党与司法要致力于实现现代化与法治化;在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的利用上,司法要推进自主型治理道路;作出属于法院的贡献。在推进民族复兴的目标指引下,中国司法要与中国地位相匹配,应展现出大国司法形象,应具备中国司法自信,应坚定走中国法治道路,这是改变西方“中心”与“边缘”支配格局的必然选择。从国资国企司法治理来看,法院“以中国为中心”,展现了“中国渐进式双轨制法治模式”的道路自信,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制度自信,这既是终结“终结的预言”,也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与升华。法院“以中国为方法”,展现了“主体性司法”的文化自信,展现了“立法者的司法”的理论自信,这既是对改革开放的认同,也是对“中国特色”教条化的反思与升华。法院参照“经济发展阶段论”模式,展现了“渐进式司法公正”的中国智慧,展现了“增量式司法公正”的中国方案,这既是对司法公正的建构与进化,也是对党治理国家合法性转换的反思与升华。于党和国家而言,现代化一直在路上,而人民利益是永远不变的归宿,改革要和正在成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司法将在多元主义法治观的指引下,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二、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及化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及化解(论文提纲范文)
(1)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
1.2.2 国内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
1.2.3 不良资产证券化 |
1.2.4 相关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2 国内不良资产业务的历史沿革与现实背景 |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业务 |
2.1.1 银行不良资产 |
2.1.2 银行不良贷款业务 |
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
2.2.1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 |
2.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现实背景 |
3 不良资产业务、资产证券化、风险定价理论 |
3.1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
3.2 资产证券化 |
3.2.1 资产证券化概念 |
3.2.2 资产证券化理论 |
3.2.3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流程 |
3.2.4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上的积极探索 |
3.3 风险定价理论 |
4 不良资产包处置:现实方案的介绍及分析 |
4.1 资产包购入方D资产管理公司简介 |
4.2 不良资产包收购的背景 |
4.3 不良资产包内资产的基本情况及现实处置方案 |
4.3.1 资产包内基本情况 |
4.3.2 资产包现实处置方案 |
4.4 不良资产包的现实处置方案的分析 |
4.5 不良资产包反映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 |
4.5.1 授信审批中资产评估的委托代理问题 |
4.5.2 关于设备抵押授信额度审批的问题 |
4.5.3 对于应收账款抵押的贷款审批问题 |
5 不良资产包处置:引入证券化手段的优化方案的设计 |
5.1 入池资产基本情况 |
5.2 交易结构设计 |
5.3 现金流的安排和测算 |
5.4 风险的测算与证券的定价 |
5.5 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和与原方案的对比 |
5.5.1 优化处置方案部分的收益与原方案收益对比 |
5.5.2 优化后的整体收益与原方案的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6 不良资产包收购及处置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
6.1 不良资产包投前估价过程的问题与建议 |
6.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改进与创新 |
6.3 银行与企业在风险控制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 |
附录2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走势的测量与分析(代码) |
附录3 :资产支持证券的蒙特卡洛模拟(代码) |
致谢 |
(2)东方资产处置大连银行不良资产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文献综述 |
1.3.2 资产管理公司的文献综述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情况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理论基础 |
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
2.2.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2.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
2.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成功案例的归纳总结 |
2.3.1 由政府出资进行资产置换的锦州银行 |
2.3.2 由战略投资者出资购买的成都银行 |
2.3.3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央行票据置换和政府土地的置换 |
2.3.4 广发银行:粤财控股接收不良和政府税收返还 |
2.3.5 本节成功案例小结 |
第3章 东方资产处置大连银行不良的案例介绍 |
3.1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情况介绍 |
3.1.1 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
3.1.2 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
3.2 大连银行情况介绍 |
3.2.1 大连银行介绍 |
3.2.2 大连银行发展历程 |
3.3 不良资产处置过程 |
第4章 东方资产处置大连银行不良的案例分析 |
4.1 处置成因分析 |
4.1.1 东方资产为迈向金控集团做好准备 |
4.1.2 大连银行陷入不良困境,无法自救 |
4.2 处置方式分析 |
4.2.1 增资入股大连银行,补充其自有资金 |
4.2.2 吸收打包不良资产,处置高风险不良资产 |
4.3 处置效果分析 |
4.3.1 盈利能力状况 |
4.3.2 资产质量状况 |
4.3.3 资本充足状况 |
4.3.4 流动性状况 |
4.3.5 杜邦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专业化的AMC极大提升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
5.1.2 AMC“对症下药”灵活使用处置方式帮助商业银行走出困境 |
5.1.3 不良资产“双升”的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挑战 |
5.2 建议 |
5.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
5.2.2 利用“互联网+不良资产”丰富不良资产的处置策略 |
5.2.3 政府应该加大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支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2.1 不良资产相关概念及A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2.1.1 不良资产相关概念 |
2.1.2 A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2.2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2.3 A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相关影响 |
2.3.1 对A商业银行影响 |
2.3.1.1 对A商业银行安全性影响 |
2.3.1.2 对A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 |
2.3.1.3 对A商业银行效益性影响 |
2.3.2 对芙蓉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 |
2.3.3 对问题企业的影响 |
2.4 A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成因 |
2.4.1 外部因素 |
2.4.1.1 外部经济环境影响 |
2.4.1.2 国家政策法规的不健全 |
2.4.1.3 行业周期 |
2.4.1.4 企业经营方式落后创新不足 |
2.4.1.5 企业信用缺失举债经营 |
2.4.2 内部因素 |
2.4.2.1 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
2.4.2.2 银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
第三章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 A商业银行现行处置方式介绍 |
3.1.1 自行清收 |
3.1.2 诉讼追偿 |
3.1.3 债务重组 |
3.1.4 批量转让 |
3.1.5 呆账核销 |
3.2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
3.2.1 处置方式落后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处置需求 |
3.2.2 内部机制改革不彻底处置部门权责不对称 |
3.2.3 处置专业人员缺少处置绩效考核不完善 |
3.2.4 内部法律合规审核缺失内控体制不完善 |
3.2.5 资产定价过于依赖内部评估 依据不充分 |
第四章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 |
4.1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新方式以及可行性分析 |
4.1.1 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提高A商业银行处置效率 |
4.1.2 通过互联网+提高A商业银行处置效益 |
4.1.3 通过AMC买断收购+反委托模式提高A商业银行处置灵活度 |
4.2 传统处置方式组合优化 |
4.3 优化处置定价提高处置方式实施成功率 |
第五章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新方式实施的保障措施与预期效果 |
5.1 A商业银行新方式实施保障措施 |
5.1.1 进一步建立专业化管理部门以及专业技术团队 |
5.1.2 对内部机制进行调整,为处置提供制度保障 |
5.1.2.1 简政放权 给予处置部门一定权限 |
5.1.2.2 加强法律合规性审核确保处置依法合规 |
5.1.2.3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减少管理漏洞 |
5.1.3 调整绩效奖励机制,允许将处置利润提前兑现 |
5.2 预期效果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
(二)重点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
(二)政府救助范畴 |
(三)政府救助措施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
(一)预期收益分析 |
(二)预期成本分析 |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
(一)退出原则 |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
四、小结 |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
五、小结 |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
(一)背景概况 |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
(三)政策效果 |
(四)政策退出 |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
(一)背景概况 |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
(三)政策效果 |
(四)政策退出 |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
(一)背景概况 |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
(三)政策效果 |
(四)政策退出 |
四、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
(六)包商银行接管 |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五)小结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VAR模型的构建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五)小结 |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ARCH效应检验 |
(三)模型拟合 |
(四)结果分析 |
(五)小结 |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
(一)VAR模型的构建 |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四)小结 |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VAR模型的构建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五)小结 |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三、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
一、主要结论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二、政策启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5)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主要框架 |
第2章 不良资产管理相关知识及理论介绍 |
2.1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 |
2.1.1 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
2.1.2 不良资产的成因 |
2.1.3 不良资产的特征 |
2.1.4 不良资产的处置 |
2.2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 国际不良资产管理方式借鉴 |
2.3.1 美国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
2.3.2 韩国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
2.3.3 日本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
2.3.4 国际不良资产管理经验总结 |
第3章 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分析 |
3.1 G资产管理公司介绍及行业现状 |
3.1.1 G资产管理公司介绍 |
3.1.2 不良资产行业现状 |
3.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现状分析 |
3.2.1 债务追偿方式 |
3.2.2 资产转让方式 |
3.2.3 债务重组方式 |
3.2.4 债转股方式 |
3.2.5 资产置换方式 |
3.3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债务追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2 资产转让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3 债务重组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4 债转股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5 资产置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章 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 |
4.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目的及原则 |
4.1.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目的 |
4.1.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原则 |
4.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 |
4.2.1 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处置效率 |
4.2.2 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提升资产价值 |
4.2.3 利用委托处置缩小管理半径 |
4.2.4 运用资产证券化进行批量处置 |
4.2.5 使用债权收益权处置特殊资产 |
第5章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实施保障 |
5.1 法律法规保障 |
5.2 相关机制保障 |
5.3 人力资源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2.1.2 不良资产 |
2.1.3 企业融资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定理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优序融资理论 |
3 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现状 |
3.1 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财务情况 |
3.2 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现状 |
3.2.1 融资结构 |
3.2.2 融资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 |
3.3 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 |
3.3.1 负债规模增长过快 |
3.3.2 负债结构有待调整 |
3.3.3 融资成本逐年攀升 |
3.3.4 贷款授信集中 |
3.4 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问题形成的原因 |
3.4.1 不良资产融资的负债规模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
3.4.2 不良资产风险管理处置流程不完善 |
3.4.3 不良资产融资杠杆能力低 |
3.4.4 社会征信调查制度不足 |
4 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改进策略 |
4.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策略的经验借鉴 |
4.1.1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策略 |
4.1.2 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策略 |
4.1.3 经验借鉴 |
4.2 融资规模总量控制策略 |
4.3 负债结构调整策略 |
4.4 严控融资成本策略 |
4.5 调节负债端融资期限策略 |
5 改进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策略的保障措施 |
5.1 将融资从财务中分离暨成立资金运作部 |
5.2 推进信息化建设 |
5.3 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
5.4 建立流动性风险应急机制 |
5.5 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案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多元化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 |
2 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2.1.2 金融控股集团 |
2.1.3 多元化战略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文献综述 |
2.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国外实践情况和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多元化战略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述评 |
3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多元化战略定位、经营成果及存在问题 |
3.1 长城资产基本情况 |
3.2 长城资产多元化战略的制定 |
3.2.1 长城资产制定多元化战略的背景 |
3.2.2 长城资产的多元化战略定位 |
3.3 长城资产多元化战略的经营成果 |
3.3.1 形成了完备的经营体系和良好的创利格局 |
3.3.2 扩大了公司业务范围,提高了经营业绩 |
3.3.3 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
3.4 长城资产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3.4.1 业务扩张偏离战略初衷,主业地位待加强 |
3.4.2 盲目扩张,业务范围全而不精 |
3.4.3 母子公司缺乏配合,协同效应不明显 |
4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PEST分析 |
4.1.2 竞争环境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内部资源分析 |
4.2.2 内部能力分析 |
5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多元化战略优化分析 |
5.1 长城资产多元化战略优化的必要性 |
5.1.1 监管政策充分引导和支持AMC回归不良资产主业 |
5.1.2 经济结构调整为不良资产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5.1.3 行业竞争加剧要求长城资产必须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
5.2 长城资产多元化战略的优化原则及目标 |
5.2.1 多元化战略优化的原则 |
5.2.2 多元化战略优化的目标 |
5.3 长城资产多元化战略的优化方案 |
5.3.1 回归以主业为基本支撑开展相关多元化 |
5.3.2 回归以自身资源和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 |
5.3.3 控制盲目扩张,适度多元化 |
6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多元化战略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调整业务结构,聚焦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主业 |
6.1.1 继续做大做强金融不良资产收购业务 |
6.1.2 大力拓展非金融不良资产收购业务 |
6.1.3 创新主业模式,整合平台资源市场化地运作主业 |
6.1.4 利用平台资源加快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 |
6.2 提高业务协同能力,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
6.3 继续推进引战上市,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
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
6.5 紧密关注国家战略,加强政府合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9)我国政策性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策性银行概念 |
2.1.2 不良资产的概念 |
2.1.3 非营利性质的不良资产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准公共产品理论 |
2.2.2 信贷配给理论 |
2.2.3 金融工具减值会计理论 |
第3章 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的案例描述 |
3.1 农业发展银行背景与其不良资产状况 |
3.2 农发行对S集团的不良资产形成过程 |
3.3 农业发展银行对S集团不良资产处置过程 |
第4章 农业发展银行处置S集团不良资产的案例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问卷设计 |
4.1.3 调查结果 |
4.2 处置过程存在的问题 |
4.2.1 对不良资产的会计认定模糊 |
4.2.2 损失确认与资产定价不合理 |
4.2.3 重整清算组构成受限 |
4.3 不良资产处置失败的原因 |
4.3.1 宏观因素 |
4.3.2 政策性与商业性边界模糊 |
4.3.3 与国家战略联系不紧密 |
4.3.4 会计认定的制度性缺陷 |
4.3.5 不良资产处置的局限性 |
4.3.6 法律保障不足 |
4.4 改良方式与具体建议 |
4.4.1 明确改良的基本原则 |
4.4.2 明确活动边界并加强约束体制 |
4.4.3 核销坏账时间节点合理化 |
4.4.4 提升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 |
4.4.5 明确政策性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1.1 利用政策性银行优势,引入地方性资产管理平台 |
5.1.2 顺应时代发展,引入“互联网+”创新处置手段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H省分行调查问卷 |
(10)国资国企司法治理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认真对待国资国企司法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对象 |
二、特殊在哪里 |
三、宪法规定与司法实践 |
四、研究语境 |
五、问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立法层面 |
二、行政层面 |
三、司法层面 |
四、为什么以司法治理为进路 |
第三节 理论脉络和内容结构 |
一、以中国宪制为总基调 |
二、从案件审判流程来论述 |
三、以司法治理现代化为归宿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公法与私法的交叉学科研究 |
二、策略博弈分析法 |
三、法律实证研究 |
第五节 可能的贡献 |
第六节 可能的不足 |
第一章 法院受理涉国资国企案件的筛选机制 |
第一节 材料与问题 |
一、材料1: 不予受理企业改制案件 |
二、材料2:能动司法受理涉外案件 |
三、材料3:能动司法服务国企改革 |
第二节 受理还是不受理 |
一、司法规定 |
二、司法实践 |
第三节 能动还是克制 |
一、司法规定 |
二、司法实践 |
第四节 为什么拒绝司法 |
一、党政的策略 |
二、国企的策略 |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
四、法院的策略 |
五、小结与反思:实事求是? |
第五节 为什么能动司法 |
一、党政的策略 |
二、国企的策略 |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
四、法院的策略 |
五、小结与反思:利益均沾? |
第六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政治形势判断 |
一、司法服从国家治理需要 |
二、司法完成改革任务分工 |
三、司法确定并发展自主性 |
四、小结与反思:进退应矩? |
第七节 反思与展望:走向自主型司法 |
一、司法与政治:调整权力边界 |
二、司法与党政:区分发展方式 |
三、司法与改革:确证成果合法 |
第二章 涉国资国企案件审理术 |
第一节 材料与问题 |
一、材料4:不良债权系列案件 |
二、材料5: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
第二节 司法规定 |
一、涉及上级公司案件 |
二、涉及行政部门案件 |
三、涉及国企与非公案件 |
四、涉及金融债权案件 |
五、涉及社会稳定案件 |
六、小结与反思:保护理念 |
第三节 司法实践 |
一、专项资金支持 |
二、减免缓诉讼费 |
三、开通绿色通道 |
四、组建专业团队 |
五、出台指导意见 |
六、统一协调机制 |
七、效果导向:“生病企业”的医院 |
八、小结与反思:戴着镣铐跳舞? |
第四节 为什么如此审理 |
一、党政的策略 |
二、国企的策略 |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
四、法院的策略 |
五、小结与反思:螺旋式上升? |
第五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权力资源配置 |
一、司法治理落实国家治理 |
二、司法抑制地方保护主义 |
三、司法形塑独立社会功能 |
四、司法巧用调判结合方式 |
五、小结与反思:过渡性策略? |
第六节 反思与展望:法律多元主义 |
一、法官弥补司法制度不足 |
二、司法弥补公共政策不足 |
三、建设多元一体法治国家 |
第三章 涉国资国企案件的执行机制 |
第一节 材料与问题 |
一、材料6:债权执行系列案 |
二、材料7:基本解决执行难 |
第二节 司法规定 |
一、涉及上级公司案件 |
二、涉及行政部门案件 |
三、涉及国企与非公案件 |
四、涉及社会稳定案件 |
五、涉及产权保护案件 |
六、小结与反思:平等保护势在必行? |
第三节 司法实践 |
一、区别对待执行 |
二、案件报告制度 |
三、地方保护主义 |
四、执行联动机制 |
五、执行和解机制 |
六、业务指导机制 |
七、小结与反思:政策转型导致制度变迁? |
第四节 为什么如此执行 |
一、党政的策略 |
二、国企的策略 |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
四、法院的策略 |
五、小结与反思:司法政治化? |
第五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专业化实践 |
一、司法提升执行治理水平 |
二、司法增强制约行政能力 |
三、司法规范执行自主建设 |
四、小结与反思:执行的春天到了? |
第六节 反思与展望:迈向平等保护 |
一、司法理念:平等保护 |
二、司法行动:平等制裁 |
三、路径安排:党与司法 |
第四章 作为涉国资国企案件“立法者”的法院 |
第一节 “立法”情况 |
一、总体概况 |
二、具体情况 |
第二节 “立法”特点 |
一、回避政治问题 |
二、防止资产流失 |
三、维护社会稳定 |
四、迈向平等保护 |
五、夯实司法权力 |
第三节 为什么是法院“立法” |
一、党的策略 |
二、人大的策略 |
三、国务院的策略 |
四、国企的策略 |
五、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
六、法院的策略 |
七、小结与反思:司法法治国? |
第四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国家治理转型 |
一、司法与政治之间的平衡 |
二、司法确认公共沟通成果 |
三、司法治理推进国企治理 |
四、小结与反思:合二为一? |
第五节 反思与展望:司法治理现代化 |
一、服务:“不换思想就换人” |
二、维护:“司法公正阶段论” |
三、建构:“主体性司法道路” |
第五章 司法治理与法治道路 |
第一节 司法双轨制 |
一、社会的胜利 |
二、国家的胜利 |
第二节 为什么博弈 |
一、国企治理是政治使命必然要求 |
二、国企治理是治理绩效必然要求 |
三、国企治理与司法治理分工配合 |
第三节 目的:提升合法性与现代性 |
一、运动治理与司法治理 |
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
三、法律移植与实践资源 |
四、小结与反思:什么是法院的贡献 |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司法自信与法治道路 |
一、外部视角:“以中国为中心” |
二、内部视角:“以中国为方法” |
三、司法治理:“阶段论” |
四、展望未来:“变化态” |
第五节 反思与检讨:解释限度 |
结语 |
附件: 论文相关司法解释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感恩奋斗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及化解(论文参考文献)
- [1]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D]. 邱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2]东方资产处置大连银行不良资产的案例分析[D]. 辛冠初. 湘潭大学, 2020(02)
- [3]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D]. 刘洋.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D]. 代忠良. 吉林大学, 2020(08)
- [6]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策略改进研究[D]. 岳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7]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功能研究[A]. 王元凯.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19(第三届)上卷, 2019
- [8]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多元化战略优化研究[D]. 李雯. 海南大学, 2019(05)
- [9]我国政策性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D]. 郭蓓芊. 南华大学, 2019(01)
- [10]国资国企司法治理实证研究[D]. 谢锐勤.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银行论文; 不良资产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不良资产处置平台论文; 系统性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