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电企业模拟市场运营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天[1](2020)在《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及政策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与迫切的能源转型需求,建立一个新型的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成为当前能源发展的趋势。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同时,电网的接入和电量的消纳成为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新能源开发高度集中于“三北”地区,弃风弃光现象严重。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2015年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的通知》,提出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加强电力外送、扩大消纳范围的同时开展就近消纳试点,努力解决弃风、弃光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把推动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消纳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分别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10月制定了《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问题。受传统电力调度、交易方式影响,新能源参与市场的模式与方法仍不成熟,参与市场交易的风险不能得到有效评估与度量,而这些恰恰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与发电成本均发生较大改变,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下售电侧市场放开、开放电网公平接入等政策使得电力市场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因此,本文结合新能源消纳现状与电力市场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立足于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趋势,分析我国新能源消纳的现状,基于此,明晰影响我国新能源消纳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能源消纳影响分析模型,为设计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与政策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并 依据影响分析的结果,构建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环境。(2)梳理各类型电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分析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市场交易主体与模式的影响,从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角度分析设计新形势下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包括电量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交易市场的分析与构建,寻找改革环境下新能源消纳的创新性途径,构建“无形的手”——电力市场机制及交易模式,促进新能源消纳。(3)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利用概率分析等方法梳理分析新能源并网后电力市场交易中面临的各类风险,量化分析各类风险对电力交易的影响,建立电力交易风险度量模型,并结合新能源并网后电力市场交易的风险应对策略,开展新型电力交易管控机制分析与设计,规避新能源交易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环境。(4)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优化模型的构建,首先对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典型政策进行分析与设计;其次,分析碳排放交易市场、绿色证书与配额制等政策对新能源的消纳空间作用;最后,以第三章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基础,以第四章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为环境,以第五章电力交易管控机制为手段,综合全文构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优化模型,在“无形的手”——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有形的手”——政策,促进新能源消纳以及风电光伏无补贴平价上网,推动新能源的发展,缓解弃风、弃光现象。以甘肃省风光消纳情况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甘肃、新疆、内蒙古等省份新能源消纳问题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面临着严重的弃风弃光问题。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新能源消纳面临系统负荷水平、电网输送能力、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新能源发电特性及技术水平、预测精度、市场机制、政府优惠政策等因素影响。(2)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新能源消纳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新能源消纳对电力市场影响主要体现在电源规划方面,2020-2030年电量盈余呈上升趋势。电动汽车、储能技术、外送能力、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以及需求侧管理均对新能源消纳产生重要影响;新能源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体现在节能调度方式下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低于传统调度方式,且节能调度下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降低;新能源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方面,社会生产者总剩余呈下降趋势。(3)从电能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及电力金融市场方面对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改革与市场机制进行了设计与分析。得到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成熟阶段,以备用辅助服务为例,应采用联合出清、单边-集中+分散交易、日内+日以上报价周期的备用辅助服务交易模式。在成本分摊方面,Shapley值分摊策略是较为合适的分摊方式的结论。(4)依据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对新能源并网条件下电力市场交易的风险及控制机制进行分析,并基于半绝对离差模型建立风险度量模型,从经济性管控、社会性管控、反垄断管控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5)对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典型管控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对政策优化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碳排放权、绿色证书及配额制对新能源消纳的影响。得出以上政策优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合理调整碳排放目标与可再生能源配额比例,二是注意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搭配施行更能促进新能源消纳,三是稳步推进和实施碳排放政策和绿色证书政策,并结合消纳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政策。
韩志豪[2](2020)在《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绿色清洁能源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北地区的风电并网量逐年递增。但三北地区的供热高峰期与风电高峰期严重重合,供热高峰期机组以热定电的运行方式使得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急剧下降,风电资源不能及时被消纳,造成严重的“弃风”现象,使得大量风电资源白白浪费。与此同时,我国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电力市场改革,也已初步建立了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但我国的调峰市场并不完善,对与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着空白。本课题通过挖掘微电网的调峰潜力,来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促进风电消纳;探究了微电网参与下的调峰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建立了基于用户差异性的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控制策略,并利用GAMS以算例仿真的方式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微电网在满足自身能量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提供调峰服务,并且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能够增加其经济收益。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微电网的内部特性。首先对微电网内部的空调负荷、蓄电池储能、风电以及燃气发电系统这四个部分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该四个部分参与调峰辅助服务时的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最后初步探讨了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控制策略。(2)探究了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与交易机制。首先研究了调峰与备用的区别,对电力调峰进行准确定位;其次对现有的调峰辅助服务相关政策中有偿无偿调峰的界定、市场准入条件、报价、价格出清以及交易流程进行了研究;然后结合微电网的自身特性,探究了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有偿无偿调峰的界定、交易流程以及微电网与调峰辅助服务的市场关系。(3)对用户进行建模,分析其差异性。首先,建立了用户热负荷、扰动单价以及价格响应的数学模型;然后对用户在热负荷、扰动单价以及价格响应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为用户扰动单价的科学制定以及用户的合理化调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提出了基于用户差异性的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控制策略。首先,对微电网内部用户空调负荷、燃气发电系统以及蓄电池储能的成本和配合微电网参与调峰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建模分析;然后,以微电网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基于用户差异性的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源-网-荷一体化调控模型;最后,使用GAMS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场景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既可以降低微电网的用户扰动成本,也可以挖掘微电网的调峰潜能,促进风电消纳。(5)评估了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促进我国微电网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合理化政策建议。
陈俊逸[3](2020)在《PMP+PPP模式在地区供电公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的电力市场开拓模式中,地区供电企业作为责任和营销主体,这种稳居“卖方市场”地位的角色使供电企业普遍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致使整体市场开拓体系无法适应能源市场的快速变化,作为上海电力市场主体的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开展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就成为供电企业的必然选择。本论文以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为出发点,提出了以PMP和PPP为主的新营销模式。PMP(英文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的缩写)指项目过程管理,PPP(英文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即公共私营合作制。两者结合的新模式是基于对现有电力市场营销模式理论的深入研究,进而提出的全新服务理念,力求为基层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获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条件下的状态分析法,将有效分析出现有电力市场潜在的诸多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从基层供电企业角色出发,全面定位出企业所处优劣势情况,并将原有垄断市场思维主动剥离于企业,从而找到进入新市场的突破口。(2)将优化算法纳入到构建客户群定位模型中,用于基层供电企业在新能源市场探索过程中客户的精准定位。其主要依靠政企信息交互分析,将地方政策、项目周期和项目范围参数化输入模型,进而得到最具有挖掘潜力的客户个体。此外,考虑到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采取预测函数进一步完善模型架构,全面提升模型评估的深度与宽度,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3)通过对新模式的充分理解和应用,以提高客户办电体验为目标,运用客户画像等功能极力改变基层供电企业的服务架构,包含精简手续、优化流程、减免费用等举措,帮助企业在开放市场更具有竞争力。同时,采取项目融资共建的模式,主动纳入社会资源,将电力企业的角色定位提高至监管者与合作方,极大提升了供电企业的建设能力和项目生命力。(4)通过聚类分析法提供客户增值服务,构建起增值定价模型。可为电业客户提供性价比高、操作性强的后期运维保险服务。通过对大数据下故障率、耗电量等5种属性的规范化分析以及后期收敛函数的运算,形成双方受益的特殊定价规则,大幅提升客户的用电感知,为供电企业巩固已有客户群体奠定基础。本文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岸电项目作为应用案例,论述了PMP+PPP营销模式在电力市场营销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对PMP+PPP营销模式和服务策略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和服务策略可行性和有效性。
韩瑜[4](2019)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发电企业价格风险规避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各国开始了电力改革,解除管制的概念被提出来,将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售电等按照商业的角度划分开来,也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电力金融逐渐衍生出期货、期权的产品,让电力行业的参与者得到了规避风险的工具。在国内,电力行业也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尤其是市场机制。中国电力消耗十分巨大,中国经济也受到电力行业的巨大影响。根据竞价原则,发电商在展开预测条件下,对发电和负荷进行报价,展开市场化的竞争。但受到竞争压力影响,发电企业对策略进行了调整,以期提高自己市场地位。发电企业在电力市场成熟条件下,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对电价风险进行规避,在电力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对报价策略不断调整,进行电力行业参与者的合作和竞争,经过价格预测重新配置资源,以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本文基于电力运营理论、价格避险理论以及电力竞价理论,对我国电力市场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基于市场需求、竞价问题等因素对电价风险的影响,对价格波动风险进行了度量。针对市场成熟的条件下、市场化改革推进等不同阶段,提出规避电力价格风险的方式。本文依据北欧电力期货市场数据,使用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模拟分析法,分析我国实施电力期货市场的可行性。本文创新点一是以北欧实证数据预测和规避电力市场风险,对我国实施电力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进行展望。二是依据博弈论,从动态性角度着手,提出发电企业优化报价策略通过调整发电量和价格,可以有效规避价格风险,可以借鉴电力期货市场,制定最优化报价策略,实现价格风险的控制。
管晓薇[5](2019)在《构建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法律抉择 ——用户选择权保障为导向》文中认为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新电改将全面放开售电业务,力求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竞争性市场,形成多元的买卖双方健全的电力市场格局。由此可知,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已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是如何在这一售电侧开放的政策背景下,以电力用户选择权的保障为导向,通过对售电双方市场交易行为、政府管制行为的法律制度构建以期实现售电市场有序、平稳竞争态势。全文的目标在于以制度设计促进国家政策落地,找寻售电市场化改革的现实可能性与政策实施最佳路径。本文从电力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共性出发进行研究,兼顾电力商品特性,法律构建设计思路框定于以电力法为核心的电力法律调整体系范围内。电力法从属性上界于公法与私法之间1,属于经济法的产业法子部门。竞争力量的凸显,使得自然垄断行业以市场规律为导向,跳脱了单一的管制配给模式,遍布售电环节的利益驱动是售电市场引入竞争的最佳“产品”。售电市场竞争的规制方式在整个行业发展缓慢的状态下会稍显“疲软”。关键是市场竞争机制赖以存在的市场环境尚不成熟。售电侧市场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售电侧的体制改革,打破单一销售和单一购买的垄断格局,赋予用户以更多的选择权。售电市场化进程就是售电环节实现竞争的过程。竞争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应当以电力行业的特点及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考量,进行售电市场竞争的法律构建考察。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电力商品在可竞争环节的市场调节规制研究,换言之,它是售电环节的电力市场发育与法律体系构建之间的关联性问题。由此推之,电力销售过程中的法律关系调整与一般商品销售环节的法律关系调整有差异亦有本质联系。从宏观上看,电力市场法律规制问题的核心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竞争与规制这两对关系。售电侧放开后,售电市场的核心因变量是电力的价格、供求、风险机制。因此,对应法律关系的调整就要涉及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产业法、反垄断法等多部门法规范,统合电力市场的特性,将其纳入法律规制设计的法律渊源。具象化1研究内容可知,本论题涉及售电市场化改革中售电方多元资本的引入及其过程中售电主体竞争行为规制、售电企业的公司治理、售电合同等相关法律问题探析等。可见,本文虽选择电力行业及其市场为研究对象,但由于电力市场规制问题囊括于产业法相关内容中,该论题与经济法(部门法)的关联性极强,这使本文区别于一般的对电力行业进行经济学解读的经济学专业论文,本文的法学学科属性清晰可辨。选取用户选权为本文进行研究的贯穿视角,主要是因为用户在电力产业链中是处于末端的,用户体量较小,分散度比较大,数量巨大。电力商品的最终使用者和价值实现的终端环节就是用户。售电侧是直接为用户服务的最为直接的环节。售电侧改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所有的可能性以实现用户的自由选择权。在售电环节市场竞争的开展使价格信号在需求侧如同在生产侧一样,能够顺畅地传导,厘清市场机制在售电环节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方向。在这一过程当中,售电上游和下游的价格之间就能够实现联动,整个社会的集约化生产以及能源商品消费量的总体就可以实现控制。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用户并不仅仅指大用户,而使要扩展到尽可能多的小商业用户、居民用户乃至全体用户。当售电环节与垄断环节“解绑”,竞争和选择就是电力产业需要面对的两大新课题,而法律制度的构建就对竞争行为与选择行为进行了解读和制度框定,并为以后的执法环节打下基础,实现市场参与者各方利益与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及社会整体效应。用户选择权的放开需要有可选择的市场销售主体,销售主体的孕育和多样性取决于市场竞争的强度与竞争环境的良善化。售电市场化不单单包括市场竞争优势使用户获得多样的选择权,还包含了市场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为用户购买电力商品的选择、使用环节提供尽可能多的专门购买服务,通过制度设计和监管创新培育售电公司和购售电双边竞争主体,是政府在售电侧市场化改革中需要扮演的“角色”。售电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以及对售电市场竞争规制问题的探讨必须回归到售电作为电力产业的一个环节,其本身的竞争现状图景、市场建立的指导原则以及下一步即将突破的重大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成功的售电市场竞争至少应当实现两个目标:其一,短期内,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充分的市场多元主体竞争,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市场竞争绩效的实现。具体而言,售电公司专业从事竞争性业务,售电与电网业务分离便于用户根据便利性原则更换是售电公司,用户能够从竞争性售电市场中获取多样化的售电企业的服务,为选择权的实现“加分”。市场竞争法律机制保障售电竞争的平等地位,多家售电公司的存在,能够使中小用户在不同的售电公司之间进行选择,实现自己的满意度导向下的买电对象选择;其二,合理化电价,保障售电市场供需双方的市场需求,同时实现政府规制转型过程中的良性市场秩序,以便形成长期稳定的售电市场运行和投资环境,培育竞争性的零售市场。具体而言,我国目前分类的用户电价规定,电力企业相同电能产品对不同用户性质的用户实行不同的电价,大量的交叉补贴存在,补贴又与普遍服务相混合,使得售电电价如同“戴着脚镣却想跳舞”的人,影响了售电侧改革的时效性与法规可应用型。本文以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至今的积弊1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售电市场建设的环节个性化特点,从市场运行设计和政府规制优化两个方面,对售电市场进入规制、电价形成规制和售电交易过程中纠纷解决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法律构建方案以及法律以外的制度可行性设计配套研究,终极目标是实现我国售电市场化改革的高绩效成果,规范的市场格局和稳定电价,保障用户选择权利益的实现,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和运营效率。本文的总体逻辑线索如下:我国售电市场化中的竞争力“焕发”受制于电力行业自然垄断理论进展以及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售电市场构建性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干扰,而自然垄断理论及其发展以及电力经济学相关理论支持(基本理论)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的“始发站”。因此,构建精确的且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电力市场竞争规制制度是本文探讨论题的出发点。这一规范性构建从多个方面塑造了我国售电市场改革制度的生成、变化以及实践进程中的制度绩效。每一章的结构及构成如下分布:第一章介绍与售电侧竞争体系的制度构建有紧密关联的几组概念(涵盖售电市场基本概念和电力商品的经济特征),目的是为了下文的理论和经验提相关的背景铺垫,穿插于各章的理论研究之中。同时,提出全文的核心理论基础。在之前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观点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统摄全篇的产业组织学、电力经济学、管制经济学、市场竞争理论相关模型(自然垄断与竞争——资本结构——产权形式——规制方式)。其中资本结构理论决定整个售电市场竞争的源动力和主要方式,是结构的基础;自然垄断与竞争模型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引出具有引导意义,因而是结构前提;产权形式是具体售电市场竞争开展以及绩效评估的核心原理并与后文的政府管制方式和法律规制体系构建有因果关联,因此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理论内核;规制方式是最终的理论研究外在表述形式,也是整个理论实现的操作性关键环节。四个理论结构要素构建彼此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与耦合。在此过程中,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应证了对于社会科学理论、产业发展分析、产业法律规制的问题研究离不开政治经济学动、法律与社会学互动。在此结构理论基础上,又引出了实现售电市场竞争的法律规制基本内容:售电市场元竞争理论规制、售电公司治理、政府售电市场规制变迁与优化。第二章研究国外售电市场的经验并进行总结和归纳借鉴述评。本章不是简单地对国外售电市场情况的文献综述,而是通过分析国外售电市场改革的经验,提出借鉴方向的探讨,为找出我国售电市场改革相关问题提供搜寻“路径”(为第三章售电市场化改革问题提出作铺垫)。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数西方电力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较为成功的国家,他们既与我国面临类似的改革挑战,又客观上需要在改革进程中关照各迥异国情下的制度体系个性。虽说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售电市场化改革方案,但改革的基本宗旨仍趋于一致,即始终秉承对售电环节竞争强度的持续促进的创新型制度设计。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管理机制的优化与政府监管改革的动力以吸引在竞争开放端的多元投资成为关键。无论是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罢,本质上,技术进步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绩效达成提供客观可能性。电力改革较为成功的西方国家在售电环节的经验极具启发性的。一些国家认为,售电市场无法形成真正的选择权市场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可供选择的零售商只有少数几家。西方国家政府更为注重为那些从管制性公用事业公司转换出来的用户提供选择权的方案设计及实施。用户是市场价格的直接承担者,售电价格成为首要的利益权衡。相关国家对售电量上下限利润市场设计考虑,对不重新选用捆绑服务的部分用户保持封闭;根据一些国家经验,零售商、用户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通常成立一些联盟,帮助处理售电市场初期的问题。各国都较为注重避免售电市场设计中的结构性缺陷。所列举的相关国家都致力于在电力市场重组后取得售电竞争制度推进的可能性。各国的特色迥异,可借鉴角度也多元。以美国为例,多元的售电模式,最重要的市场设计要素是保底服务采购机制等经验。在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关经验引入可以增加国内市场适当地、可能的对售电市场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方法和路径。制度变迁中所反映的理性经验归纳,将为后文的具体问题解析、法律规制构建性常识提供充分的研究基础。本章总体上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实现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检验理性选择理论的一般结论。第三章研究归纳出我国售电侧竞争性市场格局建构过程中,所亟待法律制度进行解决的问题,并具象化到几类难题。本章是全文提出问题的部分,界定全文理论研究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构建市场法律规制谱系的核心范围。越是不健全的市场参与动力机制,市场主体的竞争参与率和竞争实力就越低,削弱了整体市场化进程,尤其对于售电这类产业转型阶段的“试验期”市场形成,更是如此。改革的过程是迂回曲折的,一些问题会逐步在售点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暴露”出来,亟待政府、市场两个方面的协力互动与完善。售电侧改革仍任重而道远----分离于原公用事业公司的电力零售商仍占领大部分的零售市场;大用户直购电、竞价上网等探索没有能够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的优势尚未在电力市场中予以体现;辅助价格体系和市场机制形成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对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控制的调价功能尚处于“价值化”的尝试阶段;根据第一章的范围框定,本文旨在对直接影响售电市场竞争的例如资本多元化乏力、国有企业市场垄断、电力用户选择权未展开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制约售电市场化改革的瓶颈:售电市场资本结构单一、国有售电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资源禀赋不均衡导致的地位差异、政府对电力市场管制缺陷问题(局部管制过度、局部管制失序);同时,提出售电市场化机制不成熟问题最终引发的电价市场合理化难题。最终统一于对电价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规制改革问题的研究。阻碍售电市场发展的政策限制主要是电价上线没有依据市场为导向或者零售电力的上线比例固定。电价制定和电价监管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根本权益,这其中既有知情权维度的保障缺失、又有选择权方面的缺陷。目前我国的电力价格形成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了电力消费者对电力商品选择权的行使缺乏必要且完善的市场信号支持。贯穿全文的视角是用户选择权的保障,这一视角与目前我国需求侧市场建立的规划有密切关联。芝加哥学派认为,反垄断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利益。美国反托拉斯政策已将政策目标调整为增进用户的福利,其他目标也必须与用户福利最大化一致。(martin,2005:57)反垄断法正朝着纯粹用户权益措施的方向演变。相对于保护用用户选择权益的终级目的,维护开放竞争的政策目的更是工具性。目前就售电环节而言,用户选择权依然处于“苗苗”状态,其“发育”程度与售电市场竞争发展进度相去甚远。售电市场是复杂的,对其竞争的观测常常不那么容易。例如,电力需求的不确定性、电网容量约束以及相关的企业数据的保密性等因素,使对电力市场力评估、竞争规模的衡量等问题都增加了难度。电力零售侧竞争放开能够带来的最为重要的益处就是竞争性的零售商能够根据电力用户的个性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关于电力用户和消费者的权利,现行《电力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电力法》中唯一与电力用户选择权具有相关性的内容是“普遍服务原则”。本章在深入分析目前售电市场法律构建不足的基础上,为后文提出售电市场化竞争和法律规制可能的发展路径框定规制范围和方向。只有找出问题,才有可能在后文对论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可行性法律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意识可能是本文特色之一,实现理论研究的应用性落地。第四章提出构建售电竞争性市场可以顺利开展的法律规制体系。本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传统的电力市场竞争理论认为,电力市场的自然垄断属性决定了其无法在可竞争环节大有作为,更由于政府规制理论的单一、利益集团的角力等原因,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必然是轻微、缓慢和无法深入竞争本质的,上述观点关注的是电力产品的本质特征局限、公用事业的管制局限。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暂行)》制定的规则,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将构建零售竞争型的市场模式。零售竞争型市场模式需要有宏观性有不失重点的制度设计,尤其突显售电市场化的竞争性市场构建特质。售电市场的竞争性法律规制设计是一系列前提条件下的动态规划。售电市场的竞争格局建立与科学、明晰的规制框架、公正且独立的规制机构、完善中的被规制者这三方面成正相关关联。电力市场主体需要法律或者具有相应规则(这种规则表现为强加在人们头上的风俗习惯等)所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经济运行活动。经济运行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法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生产方式不仅包括土地、机器,还包括法律。因为,如果不运行,土地和机器就毫无价值。法律是市场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秩序调拨下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就无法生产机器,使用者无法从生产者手中获得该机器产品,使用权无从谈起,使用价值就得不到实现。法律秩序在此种情形下,本质上已经成为资本的一种形式。”1售电市场规制制度的必要性,需求理论以及规制激励理论,结合整个规制制度过程中的风险负担理论。售电侧竞争是提高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必经之路。本文将以电力市场竞争资本多元化触发为视角,以自然垄断理论最新进展为元理论依据,对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优势、售电竞争性市场缺陷的克服、政府新一轮市场管制优化的方向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定制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和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售电市场竞争法律规制体系,并辅之以法律规制以外的制度规制参考构想,以期对售电市场的制度健全和规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路径,并尽早地实现我国本土制度环境意义上的售电侧改革目标。本章的逻辑脉络以“纵横交织”为特点。涉及到市场微观主体规制、政府对市场的管制;横向市场主体之间以及纵向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界定并以此为基本法律制度设计构建。重点研究了市场竞争主体引入法律保障机制、售电市场用户选择权保障、以电价规制为核心的政府售电市场法律管制转型及制度对接等问题。售电市场的的发达需要助推动力,各种综合因素将融为一体,遵循市场机制向前发展并在过程中深化、完善。这些助推动力主要来源于:用户层面的市场活力激发机制——赋予用户独立的市场用电选择权,实现电能完全的使用价值;激发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引导投资质量和效益;以电价改革为驱动,放开电量、电价的管制,引导市场化交易数量、价格、方式等方面的消费者、生产者双向选择机制。通过市场运行性制度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制度体系的设计,阐明整体售电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解决法律方案,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第五章阐明本文的结论与余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章内安排,旨在以辩证的观点看待本文的研究结果,本文的结论只是作者主观所选取的研究视角导引下的一种制度研究可能性“产品”,作为社会科学论题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其不周延、其可扩展或可修正的空间。本文结论部分指出:第一,售电市场的法律体系构建应当明确规制理念。售电市场竞争机制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关系到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售电市场化竞争是电力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垂直一体化经营必然带来低效率、社会福利损失并制约电力产业的发展。售电侧改革赋予了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全新的意义,具有“领头羊”效应成为电力市场化机制构建的必然选择。第二,售电市场竞争环境的构建应当强调立法先行。售电市场化竞争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机制保障,且售电市场要素的法律构建是实现竞争性售电市场的必由之路。其中包括售电市场进入保障、需求侧选择权保障、政府规制优化保障。售电市场竞争的法律保障机制需要对竞争机制各个要素环节进行调整,既有市场微观主体塑造、市场主体行为塑造,又包含政府公权力对市场影响范围等规制性构建。只有竞争机制在法律框定的组织机制中合理运行,才能最终实现售电市场化改革后的竞争性市场稳健运行,市场中的电价稳定问题、电力商品供需和谐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售电市场法律设计的最终目标还落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控制、响应惩处机制的作用发挥以及完善的售电市场竞争过渡机制。第三,政府应当在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机制构建过程中,实现监管转型,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并考虑多元利益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解制的浪潮,有助于竞争性市场格局的构建,然而,为实现电力安全保障的行业底线,对新型售电体系的政府监管依然不能放松,监管方式的创新不代表核心环节的放松或者不予管制。适当的幅度的监管足以排除售电侧竞争的阻力,并实现电力产业的稳健发展。监管不足会造成电力市场秩序混乱。多元竞争主体和不同的市场角色实施不同的法律控制。法律制度设计的可行性体现于多元主体适用。售电方、需求方、政府方在售电竞争性规制法律体系中“各得其所”,各有所制,各有所为才是售电市场法律规制的最终目的。为此,本文将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根据其行为模式、激励动力不同进行分层次的法律制度涉及,从立法、执法多个层面加以解析。竞争性主体,需要从价格和信息方面进行控制,对政府价格管制需要从电力安全、市场开放程度进行制度设计衡量。由于市场改革并不容易,尤其是如同电力这类技术含量高、传统上被视为自然垄断的产业改革。售电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市场规制者应当思考从这些使大众一知半解、客观上复杂多样,有时相互影响“碰撞”的电力法律规制理论中,辨别哪些是公众所认可与期望的,而从中又能引申出何种新兴的政策和规则。售电市场化竞争过程中,法律制度体系的设计,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优良规则和制度体系的筛选与选择,再造与演绎。售电供给侧改革是电力市场化进程中的新制度体系尝试,必然会遵循制度革新,制度归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壁垒或屏障制度的有效性依赖其运行的准确性。制度并不从初始状态时期就假设当然有效。余论部分将以客观视角审视本文结论,从社会学、制度演化进程、电力市场改革周期等角度对结论进行可行性预判,以非正式制度视角补充阐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和简化性制度建议。本章最后一部分将以能源革命为背景,售电市场改革还应当考虑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新兴电力市场领域的步伐。展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进程,以售电环节为范围,探讨未来新能源发电情况下售电市场竞争的规制问题。诸如可再生能源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市场建设的法律体系构建要“与时俱进”,因为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新能源进入市场的选择之一。这样的做法为今后用户选择权的行使提供了信息服务与硬件设备更新上的可能性,也使前文结论增添一些开放性的空间,为售电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探讨的可能性。
王朔[6](2019)在《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多个开放性区域电力市场,推进实施发电侧市场竞争机制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发电企业作为市场运行的主体,集电力生产与市场供应为一体。在区域电力市场竞争中,发电企业如何通过竞价策略获得最优中标电量和最优上网电价,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可持续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竞价策略的制定要同时考虑到多重制约因素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本身就是一个多重策略组合。本文从系统论方法中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与最优化原则出发,将发电企业竞价策略分解为基于发电成本的企业上网电价策略、基于产能投资补贴的企业和政府博弈策略、基于可能性测度的企业竞协博弈策略以及基于区域市场不同阶段条件下的企业竞价博弈策略等多重策略组合。结合博弈理论、优化理论、可能性测度等数学方法分别构建了相关竞价策略模型并优化求解。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发电企业参与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全过程中的竞价策略问题。本文从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内涵分析入手,研究了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区域市场与电网公司的格局分布。通过对我国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区域发展现状、发电侧市场竞争格局、竞价交易模式以及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现状等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有利于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可持续运营发展的市场结构特征、交易机制特征、发电侧市场有效性特征和市场环境特征。研究了企业自身条件、竞争对手、市场环境以及电网情况等制约发电企业参在市场竞中赢利的影响因素。阐释了上网电价的形成机制与定价方式。分析了发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时的竞价行为模式。基于发电成本因素,针对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的制定,本文分别构建了经营期定价策略模型和会计成本定价策略模型。结合算例与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两种上网电价定价策略对上网电价和企业赢利的影响情况。证明了两种上网电价定价策略的适用性。同时,基于政府对发电企业产能投资补贴对发电成本的调控作用,根据发电企业与政府在提升产能投资之间的资金匹配情况,本文构建双方投资配比博弈策略模型,通过对优化问题求解得出政府和企业在提升产能上的最优投资策略。基于我国发电侧市场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本文在静态贝叶斯博弈模型基础上,引入Sigmoid函数,构建了发电企业报价与中标成功率的可能性测度模型。利用该模型的连续可微性质,对区域内各发电企业协同竞价和独立竞价进行量化的分析,分别建立区域内发电企业协同竞价策略模型和独立竞价策略模型。通过优化分析,得出企业在选择不同竞价策略时的最优策略求解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和MATLAB仿真模拟,刻画出发电企业基于其发电规模(企业最大发电功率)与选择各种竞价上网策略时,发电企业最优报价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发电企业协同竞价上网策略的优势。最后,根据区域电力市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等三个阶段发电侧市场运营规律;参与竞争的发电企业自身特点和可能性报价情况,分别构建不同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与仿真。通过研究证明,在我国区域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如果选择边际成本定价策略将造成企业利润趋近于0。提出可以采用对发电企业进行生产力约束的方法解决此问题。同时,基于生产力约束前提和市场竞争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了发电企业有限次和无限次竞价博弈中竞价策略的优化求解,验证了有限次竞价博弈的发电企业收益情况。
雷静[7](2019)在《JX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是生产力最关键的要素,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大型国有企业为了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都纷纷探索建立企业级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智能自动化广泛运用的今天,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供应企业的省级电网公司迫切需要探索研究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定向针对电网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营模式,助力电网公司构建一流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来适应电网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和业务集约调整对人员配置优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用工效率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归纳研究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JX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为研究对象,从梳理JX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借鉴其他电力公司典型经验做法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JX电力公司通过构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来实现自身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对策。首先,论文对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理论进行概述、分析研究,总结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论文深入分析JX电力公司目前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研究;最后,论文提出JX电力公司建设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对策及配套措施,包括搭建1个内部市场信息供需平台,建立组织、运行两个制度体系,运用组织调配、岗位竞聘、人才帮扶、劳务协作、临时借用、岗位锻炼、人员退出等七种市场配置方式,健全劳动定员定额、薪酬绩效激励、畅通职业发展、培训考核等四个方面配套机制,构建管理规范、流动有序、标准统一的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公司内部人员由超员单位到缺员单位、由冗余专业向紧缺专业正向流动,有效盘活存量资源、优化用工配置、提升工作效率。
黄建华[8](2016)在《关于市场机制下我国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市场机制下的我国县级供电企业为切入点,对其内部经济活动的具体分析方法与应用措施,做细致的探讨研究,期望为提升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分析成效,推动其生产、经营水平优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晨[9](2016)在《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多方主体利益分析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将在进一步完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售电市场因其自然垄断性较弱,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成为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聚焦点。售电侧放开市场机制下的电力交易模式是对电力改革顶端设计方案的具体承接和实际执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售电放开政策为出发点,本文围绕电力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对新形势下的电力市场运营机制,各交易主体的准入和评价,电网企业、发电商、售电商的经济行为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电改相关政策为研究背景,从原则层次、竞争性市场、售电侧三维空间、一般性思路以及阶段划分等方面对售电侧放开的涵义进行界定和剖析。根据电力交易模式进行分类,对电力双边交易、电力集中交易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给出我国电力市场运营机制框架,从两个维度对合同市场进行划分;其次,从月度竞价市场、日前市场、实时平衡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4个层面对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市场进行了划分;再次,对零售市场运行、交易、电价制定等模块进行分析。售电放开政策下的电力市场准入机制,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环节。本文结合相关政策,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发电侧和用户侧2个角度对电力交易各主体的准入条件进行界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发电商、大用户和售电商3类主体的准入进行评价与排序。根据电力市场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容量,按照排序结果选择合适的企业参与电力交易。售电侧的放开使电网企业的赢利模式发生改变,电网企业角色转变为对电力交易收取输配电费的服务性企业。一方面,电网企业作为输配电公司保有输配收益,根据核定原则对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进行核算,建立输配电价水平测算模型,模拟改革前后电网企业利益变动情况。另一方面,电网企业可成立售电商参与售电市场竞争,根据电网企业保底服务建立电网企业售电业务利益模型,探讨保底居民类用户电力下的输配电价补贴问题。售电侧改革后的发电商交易模式转变为面向售电商的直接交易。对不同情景下发电商利益进行模拟分析,设定情景包含单一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多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2类。在探讨“一对一”模式时,以中长期合同交易为背景,研究发售双方交易时的电价谈判问题,根据Zeuthen决策建立贝叶斯学习模型,提出一个发电商与售电商之间逐步估算对方底限的电价谈判策略。对于“多对一”模式,发电商之间存在竞争现象,根据平均对手法与静态贝叶斯纳什均衡理论建立报价策略模型,探讨发电商的报价策略。售电侧的放开将带来一个新角色-售电商,售电商作为电力终端用户与发电商之间的中介,其经济行为及购售电模式对上下游电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购电方面,研究作为中长期合约之一的差价合约下的售电商的购电策略。利用Stackelberg模型分析售电商之间存在联盟时,对电力交易市场价格的影响,借助夏普利值法建立售电商联盟合作利益均衡模型,研究联盟内各售电商的利益分配策略。在售电方面,用户负荷预测的准确度对售电商收益有较大影响。当市场出现多家售电商博弈时,测算由于负荷预测不准确带来的额外成本,模拟不同情景下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电价情况,对售电商的利润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燕丽娜[10](2015)在《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行业,科学合理的电力监管体制是保证电力供应安全稳定,促进电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需的制度条件。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我国引入了电力监管制度,成立了专业化监管机构,建立了垂直管理的电力监管框架。现行监管体制在推行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促进政府电力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的转变、提高管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电力监管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加以完善。因此,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监管体制建设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政府管制的制度背景着手,把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作为研究对象,以行政学视角,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兼用比较和实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自然垄断行业管制改革中的显着不同特点,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成功改革经验,在能源行业大部制改革背景下,试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电力监管体制,为电力监管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持,也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作探索性研究。本文对当代中国电力监管体制的变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归纳,认为现行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很不彻底,仍保留着以行政干预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有限的“政监分离”与“多头管理”的格局并存,尚未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着监管法律改革滞后、核心监管职能缺失、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俘获和监督缺失并存等问题,无法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也影响了电力行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难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本文重点讨论了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的主要成因,认为管制机构被俘获、信息不对称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以及行政垄断的弊端是造成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成因,本文提出了与当下中国大部制改革背景相结合的电力监管的“政监分离”模式,并系统地、科学地论证了选择该模式的理由。本文侧重于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量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使得研究结论更为有力。本文认为,电力监管是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以规制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管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电力监管的历史变迁和改革实践,建议调整我国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在“政监分离”的基础上,优化电力监管的职能配置,最终实现依法、独立、高效的电力监管目标。电力监管体制的改革、建设和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必须要有相关配套政策跟进,需要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能源法制建设,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同步推进。
二、供电企业模拟市场运营分析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电企业模拟市场运营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及政策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电力市场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
1.2.2 促进新能源发展政策的研究综述 |
1.2.3 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新能源消纳关键影响因素和管制政策特性分析 |
2.1 典型地区新能源消纳现状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2.1.1 甘肃省新能源消纳现状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2.1.2 新疆新能源消纳现状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2.1.3 内蒙古新能源消纳现状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2.2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现状及运营特性分析 |
2.3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现状及特性分析 |
2.3.1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现状概述 |
2.3.2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管制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能源消纳影响分析与评价 |
3.1 新能源消纳影响因素分析 |
3.2 新能源消纳相关市场主体分析 |
3.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能源消纳影响分析与建模 |
3.3.1 因果关系反馈环路 |
3.3.2 系统流图 |
3.4 算例分析 |
3.4.1 基本情况 |
3.4.2 仿真模拟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与交易模式设计与分析 |
4.1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设计概述 |
4.1.1 各类型电力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
4.1.2 不同类型电力市场间的相关关系 |
4.2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能市场机制与交易模式设计 |
4.2.1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双边交易市场机制与交易模式设计 |
4.2.2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跨区跨省交易市场机制与交易模式设计 |
4.2.3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现货电力交易市场机制与交易模式设计 |
4.3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与交易模式设计与分析 |
4.3.1 基于广义需求与供给的辅助服务市场需求优化模型 |
4.3.2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模式设计 |
4.3.3 基于夏普利值的辅助服务成本分摊机制设计 |
4.4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金融市场机制设计与分析 |
4.4.1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金融市场机制设计 |
4.4.2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金融市场机制分析 |
4.5 不同交易模式下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甘肃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力交易风险分析与新能源交易管控机制设计 |
5.1 电力市场交易的风险分析 |
5.1.1 新能源并网条件下电力市场交易的风险识别 |
5.1.2 电力市场交易的风险度量模型 |
5.2 电力市场交易管控机制分析 |
5.2.1 现有的新能源电力交易管控体系与模式 |
5.2.2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力交易管控机制的影响 |
5.3 考虑电力交易风险度量模型的新型交易管控机制设计 |
5.3.1 新能源并网后电力市场交易的风险应对策略 |
5.3.2 新型电力交易管控机制的设计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管控机制政策优化模型研究 |
6.1 典型政策对新能源消纳的促进作用分析 |
6.1.1 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新能源消纳的促进作用分析 |
6.1.2 绿色证书市场与配额制对新能源消纳的促进作用分析 |
6.2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典型政策设计 |
6.2.1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设计 |
6.2.2 绿色证书市场与配额制的设计 |
6.3 基于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优化模型的构建 |
6.3.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优化模型的构建 |
6.3.2 模型参数设置及情景设计 |
6.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6.3.4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优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能源弃能现象突出 |
1.1.2 电力市场改革 |
1.1.3 微电网日益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2.1 调峰辅助服务 |
1.2.2 微电网 |
1.2.3 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 |
1.3 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微电网调峰特性分析 |
2.1 本文所研究的微电网系统结构 |
2.2 用户空调采暖负荷特性分析 |
2.2.1 实验设计 |
2.2.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2.2.3 用户空调参与调峰的模式 |
2.3 蓄电池储能特性分析 |
2.3.1 主流储能电池优缺点分析 |
2.3.2 微电网中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 |
2.4 风电出力特性分析 |
2.5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特性分析 |
2.6 微电网并网调峰的控制策略 |
2.7 小结 |
第3章 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与交易机制 |
3.1 调峰 |
3.1.1 调峰和备用的区别 |
3.1.2 调峰的分类 |
3.2 调峰辅助服务市场 |
3.2.1 有偿调峰和无偿调峰的界定 |
3.2.2 市场准入条件 |
3.2.3 报价与出清 |
3.3 交易流程 |
3.4 微电网参与深度调峰辅助服务的市场关系 |
3.5 小结 |
第4章 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成本收益量化分析 |
4.1 用户建模及差异性分析 |
4.1.1 用户热负荷建模及差异性分析 |
4.1.2 用户扰动单价建模及差异性分析 |
4.1.3 用户价格响应建模及差异性分析 |
4.2 微燃机冷-热-电产系统建模 |
4.2.1 热-电-气联产建模 |
4.2.2 成本计算 |
4.2.3 调峰效益 |
4.3 蓄电池储能模型 |
4.3.1 蓄电池储能成本 |
4.3.2 调峰效益 |
4.4 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优化调控策略 |
4.5 算例分析 |
4.5.1 算例仿真参数设置 |
4.5.2 结果分析 |
4.6 政策建议 |
4.7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3)PMP+PPP模式在地区供电公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对PMP和 PPP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PMP模式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外PPP模式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
2.1 电力市场营销理论 |
2.2 PMP+PPP模式概述 |
2.2.1 PMP模式概述 |
2.2.2 PMP模式案例分析 |
2.2.3 PMP模式案例综述 |
2.2.4 PPP模式概述 |
2.2.5 PPP模式案例分析 |
2.2.6 PPP模式案例综述 |
2.3 PMP+PPP模式在电力市场的正确性分析 |
2.3.1 PMP 模式和PPP 模式互关性分析 |
2.3.2 PMP+PPP模式适用的场景与客观条件 |
2.3.3 PMP+PPP模式在电力市场的具体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WOT的电力市场营销分析 |
3.1 电力市场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 外部宏观营销环境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2.5 外部宏观环境总结 |
3.3 电力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年售电量及业扩数量方面 |
3.3.2 现有管理架构及人员分工方面 |
3.3.3 业扩项目流程及周期方面 |
3.3.4 历史客户流失和项目终止情况 |
3.4 市北公司SWOT模型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MP+PPP模式下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
4.1 PMP+PPP模式在地方供电企业中的优势和主要思路 |
4.2 基于信息平台和定位模型的营销技术 |
4.2.1 基于多数据传输的政企信息平台 |
4.2.2 基于优化算法客户群精准定位模型 |
4.2.3 基于优化算法客户群精准仿真实例分析 |
4.3 基于客户画像的营销服务 |
4.3.1 以目标为导向的客户画像构建 |
4.3.2 基于密度聚类算法的画像分类 |
4.3.3 基于密度聚类算法的案例分析 |
4.3.4 基于不同簇类的差异化服务 |
4.4 基于多环节并行和简化的营销优化流程 |
4.5 基于外部资源合作共赢的营销举措 |
4.6 基于ACPP一体化保险的营销增值服务 |
4.6.1 ACPP一体化保险模式概述 |
4.6.2 基于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差异化保险理念 |
4.6.3 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ACPP一体化保险定价模型 |
4.6.4 基于聚类分析增值服务定价模型仿真实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MP+PPP模式的应用实践 |
5.1 PMP+PPP模式在宝山区能源市场定位客户群体的应用 |
5.2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岸电项目简介 |
5.2.1 吸引客户以电代油申请岸电项目 |
5.2.2 压减岸电项目业扩报装周期 |
5.2.3 引入第三方资金和技术支持 |
5.2.4 为港口方提供粘连性服务举措 |
5.3 岸电项目各项效益分析 |
5.3.1 岸电项目经济效益 |
5.3.2 岸电项目社会效益 |
5.3.3 岸电项目技术效益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发电企业价格风险规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定价理论与方法相关文献综述 |
1.2.2 价格风险相关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情况 |
2.1 电力市场简介 |
2.2 电力市场运营理论 |
2.3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历程 |
2.4 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现状 |
第三章 电力市场价格风险的相关理论分析 |
3.1 价格风险度置理论分析 |
3.2 电力期货相关理论分析 |
3.3 博弈论理论分析 |
第四章 发电企业价格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1 电价的形成机制 |
4.2 电价波动因素分析 |
4.3 电价波动风险度量 |
第五章 电力市场价格风险规避的实证分析 |
5.1 利用期货规避价格风险的实证分析 |
5.1.1 数据来源选取理由 |
5.1.2 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与方法 |
5.1.3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分析 |
5.2 应用博弈论优化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的实证分析 |
5.2.1 低需求时的竞价分析 |
5.2.2 高需求时的竞价分析 |
第六章 发电企业价格风险规避方式 |
6.1 成熟电力市场环境下的价格风险规避 |
6.2 电力市场改革推进阶段的价格风险规避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构建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法律抉择 ——用户选择权保障为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
四、文献综述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六、论文结构 |
七、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电力市场售电侧竞争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电力商品与售电市场化建设 |
一、电力产业的总体特征及电力商品的经济属性 |
二、市场化改革中的售电竞争内涵 |
三、售电市场建设与用户选择权保障 |
第二节 售电市场竞争规制的元理论 |
一、自然垄断理论及其进展分析 |
二、售电环节的可竞争理论 |
三、电力市场资本结构理论 |
四、政府规制理论 |
第二章 售电市场规制域外经验及借鉴述评 |
第一节 售电侧竞争规制的国际经验 |
一、美国 |
二、英国 |
三、俄罗斯 |
四、澳大利亚 |
五、新加坡 |
第二节 总结与借鉴述评 |
一、各国经验总结 |
二、借鉴述评 |
第三章 售电市场化进程中的难题 |
第一节 售电环节充分竞争尚未展开 |
一、电力市场相关环节的资本结构单一 |
二、国企在售电环节的垄断现状及诱因 |
三、售电侧竞争多元资本引入的制度壁垒 |
第二节 售电环节的用户选择权实践困境 |
一、非居民用户选择权问题 |
二、居民用户的选择权问题 |
第三节 售电价格机制的缺陷 |
一、电价形成机制不科学 |
二、政府对售电价格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售电竞争性市场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
第一节 售电市场治理理念及基本原则 |
一、售电市场法律规制理念 |
二、售电市场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运行性市场规则体系 |
一、售电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制度保障 |
二、售电企业的公司治理调整 |
三、售电公司的用户服务与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 |
第三节 售电市场监管的制度优化 |
一、售电市场监管的价值目标和机构建设 |
二、优化售电市场监管的主要制度内容 |
第五章 论文总结及余论 |
第一节 总结 |
一、国际售电市场制度建构总结 |
二、本文提出的售电市场法律建构总结 |
第二节 售电市场法律建构体系的可行性预判与补缺 |
一、售电市场法律规制制度可能存在的缺陷 |
二、售电市场规制体系缺陷的补救 |
第三节 新电力市场发展前景下的售电市场规制展望 |
一、新能源发电对售电市场的意义 |
二、新环境下的售电市场化改革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域电力市场研究 |
1.2.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 |
1.2.3 发电企业竞价模型研究 |
1.2.4 上网电价理论研究 |
1.2.5 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2章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展格局及其运营机制特征 |
2.1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内涵与格局构成 |
2.1.1 区域电力市场的内涵 |
2.1.2 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合理性 |
2.1.3 区域电力市场的格局构成 |
2.2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与发展情况 |
2.2.1 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主体 |
2.2.2 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 |
2.2.3 区域电力市场的发展情况 |
2.3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侧竞价模式与发展情况 |
2.3.1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争格局 |
2.3.2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模式 |
2.3.3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上网情况 |
2.4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机制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策略影响因素和竞争行为模式 |
3.1 影响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的因素 |
3.1.1 发电企业自身因素 |
3.1.2 市场相关因素 |
3.1.3 竞争对手相关因素 |
3.1.4 电网相关因素 |
3.2 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形成分析 |
3.2.1 电价形成机制 |
3.2.2 上网电价的内涵 |
3.2.3 上网电价的定价方式 |
3.3 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的竞争行为模式分析 |
3.3.1 分散竞价行为模式 |
3.3.2 合作竞价行为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策略模型 |
4.1 基于发电成本的企业上网电价策略模型 |
4.1.1 经营期定价策略模型构建 |
4.1.2 会计成本定价策略模型构建 |
4.2 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策略模型算例分析 |
4.2.1 经营期定价策略模型算例分析 |
4.2.2 会计成本定价策略模型算例分析 |
4.2.3 敏感性分析 |
4.3 发电企业和政府的产能投资博弈策略模型 |
4.3.1 产能投资博弈策略模型构建 |
4.3.2 产能投资博弈策略模型优化 |
4.3.3 产能投资博弈最优策略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可能性测度的发电企业竞协博弈策略模型 |
5.1 区域发电侧市场运营情况假设 |
5.1.1 市场条件假设 |
5.1.2 发电企业成本函数假设 |
5.1.3 计算假设 |
5.2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博弈模型 |
5.2.1 发电企业报价与中标的可能性测度模型 |
5.2.2 发电企业协同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5.2.3 发电企业独立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5.3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模型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电力市场不同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博弈策略模型 |
6.1 区域完全垄断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1.1 区域完全垄断电力市场条件假设 |
6.1.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构建分析 |
6.2 区域寡头垄断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2.1 发电企业短期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2.2 发电企业多次重复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3 区域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3.1 区域完全竞争电力市场条件假设 |
6.3.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构建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JX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理论 |
2.1.1 人力资源定义 |
2.1.2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
2.2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与外部人力资源市场 |
2.2.1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内涵 |
2.2.2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与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关系 |
2.3 我国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特点和经验 |
2.3.1 我国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特点 |
2.3.2 部分省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经验 |
第3章 JX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公司发展概述 |
3.1.1 公司背景介绍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公司发展战略 |
3.2 公司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3.2.1 用工总量情况 |
3.2.2 人员结构情况 |
3.2.3 用工与定员对比情况 |
3.2.4 人员补充渠道 |
3.3 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
3.3.1 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
3.3.2 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 |
3.3.3 人员配置方式单一 |
3.3.4 人员流动不合理 |
3.4 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缺乏统一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平台 |
3.4.2 缺乏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科学运行体系 |
3.4.3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引导机制 |
第4章 推进JX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对策 |
4.1 搭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平台 |
4.1.1 用工诊断分析功能 |
4.1.2 人员流动全过程管理 |
4.1.3 建立运行监控看板 |
4.2 采用多种市场化人员配置方式 |
4.2.1 岗位竞聘 |
4.2.2 组织调配 |
4.2.3 人才帮扶 |
4.2.4 劳务协作 |
4.2.5 临时借用 |
4.2.6 岗位锻炼 |
4.2.7 人员退出 |
4.3 建立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营的组织、运行体系 |
4.3.1 建立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体系 |
4.3.2 建立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体系 |
第5章 健全JX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配套措施 |
5.1 健全定员定额管理机制 |
5.2 完善薪酬绩效激励机制 |
5.3 优化培训考核和人才开发体系 |
5.4 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关于市场机制下我国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分析与模拟市场运营研究 |
(一)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分析的方式流程 |
(二)企业内部模拟市场运营研究 |
二、市场机制下我国供电企业具体内部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探究 |
(一)对供电企业经济数据的分析方法 |
1、比率分析法 |
2、对比分析法 |
(二)对供电企业经营活动决策的分析方法 |
1、提出具体问题 |
2、设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3、建设分析判断矩阵 |
4、对层次做单、总排序 |
三、结束语 |
(9)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多方主体利益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市场经济下的电力交易环境 |
1.2.2 电力交易模式研究 |
1.2.3 电网输配电价体系研究 |
1.2.4 电力交易各主体利益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售电侧放开政策及现状分析 |
2.1 售电侧放开政策发展进程 |
2.1.1 电力体制改革概况 |
2.1.2 售电侧放开的涵义 |
2.1.3 电改过程中的利益分配 |
2.2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模式分析 |
2.2.1 双边交易 |
2.2.2 集中交易 |
2.2.3 交易模式的分析讨论 |
2.3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现状 |
2.3.1 我国用户侧电力改革历史进程 |
2.3.2 基于输配电价改革的交易模式 |
2.3.3 售电公司成立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市场运营机制 |
3.1 市场管理 |
3.1.1 经济主体职责 |
3.1.2 经济主体准入条件 |
3.2 合同交易市场 |
3.2.1 按交易主体数量分类 |
3.2.2 按合约签订周期分类 |
3.3 现货交易市场 |
3.3.1 月度竞价市场 |
3.3.2 日前市场 |
3.4 辅助性市场 |
3.4.1 实时平衡市场 |
3.4.2 辅助服务市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售电放开政策下交易主体准入评价模型 |
4.1 各交易主体准入机制 |
4.1.1 发电侧准入机制 |
4.1.2 用户侧准入机制 |
4.1.3 直接交易准入机制 |
4.2 电力交易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2.1 发电商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大用户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2.3 售电商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3 电力交易准入评价模型 |
4.3.1 主观评价方法 |
4.3.2 客观评价方法 |
4.3.3 综合评价方法及流程 |
4.4 案例分析 |
4.4.1 发电商准入综合评价 |
4.4.2 大用户准入综合评价 |
4.4.3 售电商准入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网企业利益分析模型 |
5.1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网企业定位 |
5.1.1 电网企业角色转变 |
5.1.2 电网企业输配电价阶段划分 |
5.1.3 电网企业参与售电侧市场 |
5.1.4 电网企业盈利模式 |
5.2 电网企业输配电价核定 |
5.2.1 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情况 |
5.2.2 输配电成本核算要素 |
5.2.3 输配电价模型 |
5.3 电网企业利益分析模型 |
5.3.1 输配电价改革下的电网企业利益分析 |
5.3.2 电网企业售电业务利益分析 |
5.3.3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交易情景下发电商利益分析模型 |
6.1 售电放开政策下发电商定位 |
6.2 售电放开政策下的发电商交易模式 |
6.2.1 “一对一”交易模式 |
6.2.2 “多对一”交易模式 |
6.2.3 “一对多”交易模式 |
6.3 发电商售电策略分析模型 |
6.3.1 发电商利益函数 |
6.3.2 约束条件 |
6.3.3 模型求解 |
6.3.4 案例分析 |
6.4 单一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谈判模型 |
6.4.1 Zeuthen策略模型 |
6.4.2 贝叶斯学习(Bayesian learning)模型 |
6.4.3 报价谈判模型 |
6.4.4 案例分析 |
6.5 多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谈判模型 |
6.5.1 平均对手法 |
6.5.2 发电商报价策略模型 |
6.5.3 案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差价合约下售电商购电利益博弈模型 |
7.1 售电放开政策下的售电商定位 |
7.1.1 售电业务及盈利模式 |
7.1.2 售电模式 |
7.2 差价合约下发电商电力交易决策模型 |
7.2.1 售电侧放开下电力交易差价合约 |
7.2.2 古诺(Cournot)模型 |
7.2.3 差价合约下发电价格计算模型 |
7.2.4 差价合约下发电出力计算模型 |
7.3 差价合约下售电商购电决策模型 |
7.3.1 不合作情景下决策模型 |
7.3.2 合作情景下决策模型 |
7.4 基于合作博弈的售电商利益分配模型 |
7.4.1 售电商合作利益分析模型 |
7.4.2 夏普利值法-Shapley value |
7.5 案例分析 |
7.5.1 基本参数设置 |
7.5.2 模型求解 |
7.5.3 利润分配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考虑负荷预测精度的售电商利益分析模型 |
8.1 售电商售电模式分析 |
8.1.1 售电主体分类 |
8.1.2 售电商交易模式 |
8.1.3 售电利益分析模型 |
8.2 系统动力学相关概念 |
8.2.1 系统动力学理论-System Dynamics |
8.2.2 因果回路图 |
8.2.3 系统流图 |
8.2.4 结构方程式 |
8.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售电商博弈分析模型 |
8.3.1 基于预测电量的因果回路图 |
8.3.2 仿真模型 |
8.3.3 不同情景下售电商利益分析模型 |
8.4 案例分析 |
8.4.1 基本参数设置 |
8.4.2 单一售电商模式 |
8.4.3 多家售电商模式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作者简介 |
(10)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电力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 电力监管的核心概念 |
2.1.1 规制(Regulation) |
2.1.2 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 |
2.1.3 市场失灵与监管失灵 |
2.2 电力监管的基础理论——规制理论 |
2.2.1 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2.2.4 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 电力监管的必要性 |
2.3.1 电力监管需求产生的基础 |
2.3.2 电力监管的内涵和必要性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电力监管体制的变迁 |
3.1 中国传统电力管理体制(1949—2002年)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49—1978年) |
3.1.2 改革探索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79—1992年) |
3.1.3 改革深化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93—2002年) |
3.1.4 传统电力管理体制简要小结 |
3.2 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2003—2012年) |
3.2.1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监管主体 |
3.2.2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监管客体 |
3.2.3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成因分析 |
4.1 管制机构被俘获 |
4.1.1 公共利益理论假设与实际并不完全一致 |
4.1.2 规制俘获理论阐明管制机构被俘获的诱因 |
4.2 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
4.2.1 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2.2 消费者与电力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3 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 |
4.3.1 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尚未厘清 |
4.3.2 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
4.4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
4.4.1 以行政命令代替法治,法律制度基础薄弱 |
4.4.2 以行政权力干预市场,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 |
4.5 行政垄断的弊端 |
4.5.1 行政垄断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
4.5.2 区域垄断严重分割了电力市场 |
第五章 发达国家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5.1 英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
5.1.1 改革背景 |
5.1.2 改革内容 |
5.1.3 改革成效 |
5.1.4 经验启示 |
5.2 美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
5.2.1 改革背景 |
5.2.2 改革内容 |
5.2.3 改革成效 |
5.2.4 经验启示 |
5.3 日本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
5.3.1 改革背景 |
5.3.2 改革内容 |
5.3.3 改革成效 |
5.3.4 经验启示 |
5.4 各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比较和借鉴 |
5.4.1 改革的异同点 |
5.4.2 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六章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设想 |
6.1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
6.1.1 改革总体目标 |
6.1.2 改革基本思路 |
6.2 调整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 |
6.2.1 电力监管机构的基本属性 |
6.2.2 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比较 |
6.2.3 中国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的选择及理由 |
6.3 优化电力监管职能配置 |
6.3.1 准确界定电力监管的职能边界 |
6.3.2 理顺监管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 |
6.3.3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监管职权 |
第七章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配套政策措施 |
7.1 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市场力量 |
7.1.1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不断完善产权制度 |
7.1.2 全面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资投资电力 |
7.1.3 大力推进市场建设,注重培育市场主体 |
7.2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7.2.1 尊重国情和传统,兼顾当前与长远 |
7.2.2 建立大能源部,实行统一管理 |
7.2.3 打破行政垄断,转变政府职能 |
7.3 加强能源法制建设,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 |
7.3.1 积极推动修订《电力法》 |
7.3.2 抓紧研究制定《能源法》 |
7.3.3 构建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7.4 创新经济性监管的方式,建立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
7.4.1 消除电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明确电价管制的目标 |
7.4.2 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探索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
7.4.3 以输配电价改革为核心,选择合理的电价定价模式 |
7.5 重视社会性管制的作用,完善监管的内容体系 |
7.5.1 加强电力安全监管,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
7.5.2 加强普遍服务监管,不断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
7.5.3 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A 社会用电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B 电力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 |
四、供电企业模拟市场运营分析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及政策优化模型研究[D]. 夏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微电网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与策略研究[D]. 韩志豪. 西南大学, 2020(11)
- [3]PMP+PPP模式在地区供电公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D]. 陈俊逸.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发电企业价格风险规避研究[D]. 韩瑜. 山东大学, 2019(03)
- [5]构建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法律抉择 ——用户选择权保障为导向[D]. 管晓薇.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6]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研究[D]. 王朔.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7]JX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研究[D]. 雷静. 南昌大学, 2019(02)
- [8]关于市场机制下我国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研究[J]. 黄建华. 财经界, 2016(29)
- [9]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多方主体利益分析模型研究[D]. 张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12)
- [10]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D]. 燕丽娜. 南京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