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非司酮对子宫肌层异位内膜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谢云凯[1](2021)在《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细胞在子宫肌层浸润且呈弥漫性生长的一类良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子宫肌层中出现异位的内膜和腺体组织,并伴有周围的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该病常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其主要症状包括经期疼痛、经量过多和经期延长等,甚至导致不良妊娠以及不孕症,严重影响了女性正常生活以及生育健康。因此,近年来子宫腺肌病逐渐成为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但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子宫内膜及腺体的异位种植及生长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异位内膜组织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人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Ⅰ类分子,可介导机体的免疫耐受及免疫逃逸。目前大量研究揭示了 HLA-G在肿瘤细胞及异位细胞免疫逃逸、侵袭、转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相关研究提示HLA-G可能在腺肌病病灶的异位种植及生长过程的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尚停留在组织学水平,目前尚缺乏腺肌病患者血清HLA-G表达水平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腺肌病患者血清HLA-G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及分析,初步探究血清HLA-G水平与子宫腺肌病发病及其病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该研究对血清HLA-G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索,为子宫腺肌病免疫机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HLA-G表达水平,并与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对比,探究HLA-G与子宫腺肌病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病情进展的相关性,并对HLA-G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方法本研究入组了 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间于山东省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34例以及子宫肌瘤患者31例并依据病理资料分为子宫腺肌病组和子宫肌瘤组。收集子宫腺肌病组患者和子宫肌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BMI、病理资料、手术方式等信息;采集并保存子宫腺肌病组患者术前、术后2天、术后1个月以及子宫肌瘤组术前的血清标本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所有入组患者均已通过充分知情同意,该研究方案通过山东省立医院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并备案。1.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腺肌病组患者及子宫肌瘤组患者留存血清的HLA-G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对照组术前及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2天、术后1月的血清HLA-G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HLA-G表达水平的差异;比较腺肌病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天、术后1月的血清中HLA-G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对腺肌病组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患者血清HLA-G水平的差异。同时分析与腺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手术方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间的关系。2.化学发光法检测腺肌病患者及肌瘤患者血清CA125水平,比较其在肌瘤患者及腺肌病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患者的痛经程度、子宫体积大小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HLA-G血清表达水平与CA125血清表达水平的相关性。3.评价HLA-G在子宫腺肌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比较HLA-G及血清CA125对子宫腺肌病诊断价值及其联合诊断价值,探究HLA-G在腺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1.实验组术前CA125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差异(18.59±1.673 U/ml vs 134.8±30.41 U/ml;P=0.0005<0.001);对照组及实验组术前血清HLA-G水平同样存在显着差异(18.53±1.435 ng/ml vs 28.05±2.466 ng/ml;P<0.005)。2.腺肌病组术前、术后2天、术后1月血清HLA-G水平分别为28.05± 14.38 ng/ml、18.41±8.34 ng/ml、14.45±5.77 ng/ml,呈递减趋势,且术前 HLA-G 水平较术后2天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001),但术后2天血清HLA-G水平与术后1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腺肌病患者术前血清CA125及血清HLA-G水平与痛经程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均提示无显着相关性(P>0.05)。腺肌病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与腺肌病患者术前子宫体积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r2=0.26),而血清HLA-G水平与子宫体积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4.不同手术方式比较,行子宫全切者术前HLA-G水平(28.85±16.38 ng/ml)与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者相比(26.89±11.40 ng/ml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天,全切者 HLA-G 水平(16.04±4.27 ng/ml)与低于病灶切除者(21.79±11.35 n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全切者HLA-G水平(14.22±4.73 ng/ml)与病灶切除者(14.78±7.20 n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者术后 2 天 HLA-G 水平(16.04±4.27 ng/ml)明显低于术前水平(28.85±16.38 ng/ml),但术后1月与术后2天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病灶切除者术前(26.89 ± 11.40 ng/ml)、术后 2 天(21.79±11.35 ng/ml)及术后 1 月(14.78±7.20 ng/ml)HLA-G 水平两两相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结果示,血清HLA-G曲线下面积AUC=0.697,当HLA-G取阳性截断值为27.27 ng/ml时,灵敏度为50%,特异度87.1%,存在诊断价值;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且灵敏度高于单用CA125或HLA-G检测。结论1.血清HLA-G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子宫肌瘤患者。提示血清HLA-G作为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重要分子之一,在子宫腺肌病灶异位种植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2.血清HLA-G水平术前、术后的变化与腺肌病患者手术干预及手术方式存在相关性,提示HLA-G可能作为一种腺肌病患者预后评价及疾病监测的潜在标志物。3.血清HLA-G对子宫腺肌病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且与单用血清CA125检测诊断相比,血清HLA-G联合CA125诊断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子宫腺肌病诊断效率。
宋美怡[2](2021)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研究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评估中药内外兼治对子宫腺肌症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探求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可行性,并为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症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依据中医“内外兼治”理论,采用自拟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消异止痛方进行治疗。消异止痛方从每次月经净后的第3天开始冲服,连续每日服用至下一次月经前,每日早晚各1次,1次1剂,月经期间不服用;中药贴敷选用桃仁、三棱、莪术、丹皮、桂枝,以神阙穴、关元穴、中极穴、子宫(双侧)穴为主穴,每次贴敷4小时,隔日一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重视其治疗的安全性,监测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病例VAS疼痛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子宫体积这些研究观察指标的变动情况,整理总结后的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结合统计结果评价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每组各纳入3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年龄、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及子宫体积等多个方面与对照组数据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数据基线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治疗过程顺利,未发生病例脱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果得出:(1)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由原来的6.13±1.43分降低至3.30±1.31分,痛经症状积分由原来11.36±2.82分降低至5.17±2.01分,中医症候积分由原来13.40±2.71分降低至6.76±2.14分;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由原来的5.96±1.32分降低至5.03±1.54分,痛经症状积分由原来11.08±2.78分降低至7.26±2.74分,中医症候积分由原来13.36±2.53分降低至8.56±2.28分,两组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各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大小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4)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综合疗效分别为90%、76.6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很好的减轻患者的痛经程度,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从数据分析观察组采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改善子宫腺肌症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单纯采用消异止痛方更显着,综合效果更佳,但是两组对于缩小子宫体积没有明显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中药内服联合中药外治法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种治疗方案是安全且更有效的,值得继续探索研究以及临床推广,也可供以后医者参考和创新。
时光[3](2020)在《活血消异方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颗粒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为育龄期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10%-15%。EMs影响卵泡发育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原因。50%的EMs患者合并不孕。导师赵瑞华教授应用活血疏肝补肾中药序贯治疗可有效改善EMs不孕患者卵泡发育,提高腹腔镜术后妊娠率与活产率。前期实验研究表明活血消异方可改善EMs模型大鼠IVF-ET促排卵数、受精数,提高EMs模型大鼠IVF-ET妊娠率与活产率。故本研究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卵泡发育的角度入手,立足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对卵泡发育的影响,开展动物实验与细胞实验以阐明活血消异方改善卵泡发育的机制。目的(1)探讨活血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影响,并通过ROS-JNK信号通路阐明活血消异方可能的作用机制。(2)探讨活血消异方含药血清对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8周龄雌性SD大鼠30只,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消异方组。活血消异方组予活血消异方汤剂,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予蒸馏水,连续灌胃15天后,取大鼠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ROS、T-SOD、CAT氧化与抗氧化指标;取大鼠卵巢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级卵泡形态,并计数;免疫组化染色定位颗粒细胞,并比较Bax、Bcl-2、caspase-3的表达;TUNEL染色观察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p-JNK、Bax、Bcl-2、caspase-3、Beclin-1、LC3II 蛋白的表达;qRT-PCR 检测 Bax、Bcl-2、caspase-3 mRNA 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计算自噬体胞质面积比。细胞实验:21-25天雌性SD大鼠50只,应用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结合的方法采集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兔抗FSHR受体多克隆抗体表达,检验卵巢颗粒细胞纯度;观察颗粒细胞生长状态,绘制生长曲线。结合文献与细胞生长状态,应用50 μm、100 μm、200 μm、500 μm、1mm浓度H2O2干预卵巢颗粒细胞,CCK-8法筛选合适浓度,建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模型;5%,10%,20%活血消异方含药血清干预,CCK-8法筛选活血消异方含药血清浓度与干预时间;应用200nm、400nm、800nm JNK信号通路抑制剂SP600125干预氧化应激的卵巢颗粒细胞,CCK-8法筛选合适的浓度;将对数生长期的卵巢颗粒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H202干预的氧化应激模型组(模型组)、活血消异方含药血清组(中药组)、JNK通路抑制剂组。经干预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ROS表达,并比较各组平均光密度值;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UNEL染色,并比较各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p-JNK、Bax、caspase-3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动物实验:(1)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ROS升高,T-SOD、CAT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血清ROS降低,T-SOD、CAT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次级卵泡数目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次级卵泡数目增加(P<0.05);(3)免疫组化染色: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排列散乱,空白组、假手术组、活血消异方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排列整齐;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ax、caspasae-3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Bax、caspase-3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P<0.01);(4)TUNEL染色: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凋亡率明显降低(P<0.001);(5)Western blot: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JNK、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Beclin-1、LC3II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p-JNK、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Bcl-2、Beclin-1、LC3II蛋白表达升高(P<0.05);(6)qRT-PCR: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ax mRNA、caspase-3 mRNA表达升高,Bcl-2 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Bax mRNA、caspase-3 mRNA 表达降低,Bcl-2 mRNA 表达升高(P<0.05);(7)透射电镜: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破坏明显,空白组、假手术组、活血消异方组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消异方组卵巢颗粒细胞自噬体胞质面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实验:(1)应用机械分离法与胰酶消化法相结合采集的卵巢颗粒细胞纯度为98%,符合细胞实验要求;卵巢颗粒细胞生接种密度应为96孔板5 × 104个/孔(100 μL);应用200 μm的H2O2诱导建立氧化应激的卵巢颗粒细胞模型;选用活血消异方含药血清最佳浓度为10%,干预时间为24h;JNK信号通路抑制剂SP600125干预浓度为800nm;(2)细胞内ROS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JNK通路抑制剂组细胞内ROS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JNK通路抑制剂组比较,中药组颗粒细胞内ROS降低(P<0.05);(3)TUNEL染色: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JNK通路抑制剂组凋亡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JNK通路抑制剂组凋亡率降低(P<0.05);(4)Western blot:模型组 p-JNK、Bax、caspase-3 蛋白表达较空白组、中药组、JNK通路抑制剂组升高;(5)透射电镜:模型组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明显破坏,中药组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模型组小。结论(1)活血消异方可能通过ROS-JNK信号通路,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氧化应激状态,减少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增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卵泡发育。(2)活血消异方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抑制ROS-JNK信号通路,降低H202诱导的氧化应激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杨丽[4](2020)在《加减温冲汤治疗子宫腺肌病虚寒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减温冲汤对子宫腺肌病虚寒型痛经的疼痛症状及中医证候的改善、子宫体积变化情况,探讨加减温冲汤治疗子宫腺肌病虚寒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A125、IL-6、IL-8、IGF-I水平变化,了解它们与子宫腺肌病以及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诊断为子宫腺肌病虚寒型痛经并符合纳入标准、不在排除标准内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非经期早晚口服加减温冲汤;对照组非经期早晚口服散结镇痛胶囊,一天3次,每次4粒。两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分别在服药前和服药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患者血清CA125、IL-6、IL-8、IGF-I水平、VAS积分、痛经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和安全性指标。结果:(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痛经积分、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痛经积分、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在痛经疗效方面相比,加减温冲汤组总有效率为88.89%,散结镇痛胶囊组总有效率为69.23%,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方面相比,加减温冲汤组总有效率为88.89%,散结镇痛胶囊组总有效率为69.23%,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内比较,加减温冲汤组子宫体积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结镇痛胶囊组子宫体积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在子宫体积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组内比较,加减温冲汤组血清CA125、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减温冲汤组血清IL-6、IGF-I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结镇痛胶囊组血清CA125、IGF-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结镇痛胶囊组血清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在血清CA125、IL-8水平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清IL-6、IGF-I水平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温冲汤能明显改善子宫腺肌病虚寒型痛经患者的疼痛症状、中医证候,缩小子宫体积,且降低血清IL-8、CA125水平。在研究中发现治疗前血清IL-6在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中升高不明显,治疗后降低也不明显,提示血清IL-6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与治疗上作用有限,血清IGF-I水平在治疗前较高,提示其与子宫腺肌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加减温冲汤在降低血清IGF-I水平方面作用有限。通过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血清IL-6、IL-8、IGF-I、CA125水平与疼痛程度均无相关性。在3个月的治疗中,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古方今用,可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虚寒型痛经提供新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赵静[5](2019)在《莪术醇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增殖、凋亡、自噬及迁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莪术醇对子宫腺肌症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凋亡、自噬及迁移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莪术醇作用于分离、纯化培养的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ESCs),对照组加入10μl/ml无水乙醇,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自噬以及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在体外能不同程度抑制子宫腺肌病EESCs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2)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出现的阳性点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多,表明莪术醇能促进EESCs细胞自噬,且作用效果与药物浓度正相关;3)流式细胞术检测出25.00μg/ml以上浓度莪术醇作用EESCs细胞48h能诱导部分细胞凋亡,且100.00μg/ml组细胞凋亡率较25.00μg/ml组更为显着;4)划痕实验显示莪术醇能抑制EESCs细胞迁移,100.00μg/ml组抑制细胞迁移的作用最强。结论:莪术醇在体外能显着抑制人子宫腺肌症EESCs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具有潜在的治疗子宫腺肌症作用。
郭宇丹[6](2019)在《加味勺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PTEN调控PI3K/AKEt信号通路的干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慢病毒体系,分别构建PTEN过表达、PTEN干扰的子宫腺肌病细胞模型,进而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检测加味芍药甘草汤对PTEN基因调控的PI3K/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作用,以期阐明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深层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1.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人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原代培养,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平滑肌蛋白、波形蛋白、角蛋白的表达水平,以鉴定是否为子宫腺肌病细胞。2.首先设计三条sh RNA序列分别连接在干扰载体p HBLV-U6-MCS-CMV-Zs Green-PGK-PURO上,同时设计一条h-PTEN序列连接在过表达载体p HBLV-CMV-MCS-3flag-EF1-ZSgreen-puro上,进而得到较高滴度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和嘌呤霉素抗性的PTEN sh RNA慢病毒载体、PTEN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慢病毒转染细胞48 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绿色荧光表达情况,以初步鉴定转染的有效性。接着采用RT-q PCR技术、Western blot法对干扰模型和过表达模型进行定量的鉴定。3.用嘌呤霉素筛选PTEN干扰、PTEN过表达的子宫腺肌病细胞稳转株。4.采用CCK-8技术检测不同药物干预后子宫腺肌病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PTENm RNA、PI3K m RNA、AKT m RNA、TSC2 m RNA、m TOR m RNA、HIF-1αm RNA、VEGF m RNA的表达及药物干预后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PTEN、p-AKT、p-TSC2、HIF-1α、VEGF的表达及药物干预后表达变化。结果:1.共收集得病人标本四例,原代培养均成功。原代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其平滑肌蛋白、波形蛋白、角蛋白的表达显着,符合子宫腺肌病细胞的特点。2.在预实验中筛选出人子宫腺肌病细胞的慢病毒感染复数MOI=50。各组细胞转染48 h后均可见80%以上的绿色荧光表达,初步可鉴转染有效。经RT-q PCR技术和WB法检测,PTEN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后,细胞内PTEN基因及PTEN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三个PTEN sh RNA慢病毒载体转染后,细胞内PTEN基因及PTEN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其中PTEN sh RNA3慢病毒载体的干扰效率最高(92.98%),故而选定PTEN sh RNA3慢病毒载体作为PTEN干扰组,进行后续的药物干预实验。3.在预实验中筛选出人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嘌呤霉素杀灭浓度为2μg/m L。在慢病毒转染细胞后以含2μg/m L嘌呤霉素的培养基筛选成功转染的细胞,并进行细胞传代及后续实验。4.CCK-8技术检测子宫腺肌病细胞增殖能力4.1在无转染的子宫腺肌病细胞中,加味芍药甘草汤、米非司酮、芍药苷、甘草苷(以下用“四种药物”代称)均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其中加味芍药甘草汤的抑制作用最优,而两种中药单体的抑制作用稍弱于加味芍药甘草汤及米非司酮。4.2 PTEN过表达抑制了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增殖活性,PTEN干扰促进了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增殖。4.3在过表达PTEN子宫腺肌病细胞中,四种药物均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其中加味芍药甘草汤的抑制作用最佳,两种中药单体的抑制作用稍弱于加味芍药甘草汤;在干扰PTEN子宫腺肌病细胞中,四种药物干预均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4.4抑制率的比较:过表达PTEN后,四种药物对子宫腺肌病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显着升高;干扰PTEN后,四种药物的抑制率均显着降低。5.RT-q PCR技术检测子宫腺肌病细胞PTENm RNA、PI3K m RNA、AKT m RNA、TSC2 m RNA、m TOR m RNA、HIF-1αm RNA、VEGF m RNA的表达5.1在无转染的子宫腺肌病细胞中:(1)加味芍药甘草汤、米非司酮均能有效上调PTEN m RNA、TSC2 m RNA的表达,下调PI3K m RNA、AKT m RNA、m TOR m RNA、HIF-1αm RNA、VEGF m RNA的表达。(2)芍药苷、甘草苷可有效上调PTEN m RNA、TSC2 m RNA的表达,下调PI3K m RNA、m TOR m RNA、HIF-1αm RNA、VEGF m RNA的表达,而对AKT m RNA则有下调作用但没有统计学意义。(3)四种药物中加味芍药甘草汤的作用最明显。5.2 PTEN过表达,上调了子宫腺肌病细胞内的PTEN m RNA的表达,同时上调了TSC2 m RNA的表达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下调了PI3K m RNA、AKT m RNA、HIF-1αm RNA、VEGF m RNA的表达,同时下调了m TOR m RNA的表达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3 PTEN干扰,下调了子宫腺肌病细胞内的PTEN m RNA、TSC2 m RNA的表达;上调了PI3K m RNA、AKT m RNA、HIF-1αm RNA、VEGF m RNA的表达,同时上调了m TOR m RNA的表达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4无论是在过表达PTEN、干扰PTEN子宫腺肌病细胞株中,四种药物干预均能明显上调细胞PTEN m RNA的表达,下调细胞PI3K m RNA、Akt m RNA、m TOR m RNA的表达;在过表达PTEN子宫腺肌病细胞株中,四种药物干预均能明显上调细胞TSC2 m RNA的表达,只有加味芍药甘草汤、米非司酮可下调细胞HIF-1αm RNA、VEGF m RNA的表达;在干扰PTEN子宫腺肌病细胞株中,四种药物干预均能明显下调细胞HIF-1αm RNA、VEGF m RNA的表达,米非司酮、芍药苷可显着上调细胞TSC2 m RNA的表达。5.5三种细胞间比较:(1)干预方式同为加味芍药甘草汤,过表达组细胞的PTEN m RNA、TSC2 m RNA表达均高于无转染组细胞,PI3K m RNA、AKT m RNA、m TOR m RNA、HIF-1αm RNA、VEGF m RNA表达均低于无转染组细胞;(2)干预方式同为加味芍药甘草汤,干扰组细胞的PTEN m RNA、TSC2 m RNA表达均低于无转染组细胞,PI3K m RNA、Akt m RNA、m TOR m RNA、HIF-1αm RNA、VEGF m RNA表达均高于无转染组细胞。6.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腺肌病细胞PTEN、p-AKT、p-TSC2、HIF-1α、VEGF的表达6.1在无转染的子宫腺肌病细胞中:(1)加味芍药甘草汤、米非司酮干预24 h后细胞内PTEN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Akt蛋白、p-TSC2蛋白、HIF-1α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减少。(2)芍药苷、甘草苷干预24 h后细胞内PTEN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Akt蛋白、p-TSC2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减少;HIF-1α蛋白的表达量均有减少,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2在过表达PTEN子宫腺肌病细胞中:(1)加味芍药甘草汤、米非司酮干预24 h后,细胞内PTEN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Akt蛋白、p-TSC2蛋白、HIF-1α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减少。(2)芍药苷、甘草苷干预24 h后,细胞内PTEN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Akt蛋白、HIF-1α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减少;p-TSC2蛋白的表达量减少,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3在干扰PTEN的子宫腺肌病细胞中:四种药物干预24 h后,细胞内PTEN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Akt蛋白、p-TSC2蛋白、HIF-1α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减少。6.4三种细胞间比较:(1)每种药物干预组里,过表达组细胞PTEN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无转染组细胞,p-Akt蛋白、p-TSC2蛋白、HIF-1α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均低于无转染组细胞;(2)每种药物干预组里,干扰组细胞PTEN蛋白的表达均低于无转染组细胞,p-Akt蛋白、p-TSC2蛋白、HIF-1α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无转染组细胞。结论:1.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TEN sh RNA慢病毒载体、PTEN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在体外有效转染了人子宫腺肌病细胞,分别建立了PTEN敲低、PTEN过表达的稳定细胞株。2.加味芍药甘草汤及其单体可能通过上调PTEN,来抑制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减少TSC2的磷酸化,活化TSC1/TSC2复合物,进一步下调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最终抑制了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增殖。3.过表达PTEN能有效提高加味芍药甘草汤及其单体对子宫腺肌病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成为增强中药复方或单体疗效的新思路。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7](2017)在《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多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本病的诊断辨证依据提供参考。2.通过中医药干预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探求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编制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应用证型分析病患诊治史,生活史及带下月经史的背景资料,同时以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说明本次调查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信息。2.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子宫腺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症方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NGF和TrkA的表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199例,所纳入病人高发年龄段26-45岁占79.5%;其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0.2%,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24.6%,第三位是寒凝血瘀证占18.1%;有月经不调史、中医诊治史、妇科疾病史者在各证型均值都有显着差异,有西医治疗史在各证型未有差异,有妇科手术史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有母姊痛经史在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喜冷饮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洗头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剧烈运动在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性情烦躁易怒在各证型之均值高于非性情急躁者;性情乐观者在各证型之均值低于性情非乐观者;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高于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大者;组间比较,痛经程度重者在气虚血瘀证之均值显着高于痛经程度轻者;组间比较,不同月经量在各证型未有差异;经血黏稠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显着高于经血正常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经血夹带血块者,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四组中大血块组之均值均大于小血块组和无血块组;寒凝血瘀证之均值则为大血块组和小血块组高于无血块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带下量各组间之均值均未达显着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上带下质地黏稠组之均值显着高于正常者;子宫腺肌病患者脉象以细脉(27.86%)、弦脉(25.00%)、沉脉(22.66%)比例最高,细脉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高(49.53%),其次寒凝血瘀证(20.56%),弦脉以气滞血瘀证最高(36.46%),其次气虚血瘀证(32.29%),沉脉以气虚血瘀证最高(35.63%),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5.29%)、寒凝血瘀证(22.99%)相近;因子分析影响力较大的的因子共七组公因子,以第一因子涵盖乏力、气短、少气懒言,神疲易倦等四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24.463%,四个证候要素分析为气虚,第二个因子包含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小腹灼热等六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7.560%,六个症状证候要素分析为肾阴虚,其他因子解释量低,影响力小。2.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NGF和TrkA相互决定比例约56.9%,显示二者关联性高,二者为正相关。结论:1.气虚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气虚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因此,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将是今后子宫腺肌病痛经诊治的研究关注重点。2.NGF及其受体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理之一,通过活血消症方调节NGF及其受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及抑制痛经进展。
范为之[8](2017)在《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裸鼠miR-27a调控的P53/EGFR/STAT3通路的干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到子宫肌层内定植并增生而形成的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疑难病。渐进性痛经、不孕为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痛经发生率高达77.8%,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等。根治疗法目前仅有全子宫切除术,但不易被患者所接受,尤其是年轻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西医药物治疗副作用大,服药期间不能孕育,停药后痛经等症状容易复发,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疗法迫在眉睫,而中医药在缓解或消除痛经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育能力、副作用小、远期疗效稳定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多年来,众多学者和专家探索运用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在理论创建和临床实践方面多有建树,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的:1.建立人来源型子宫腺肌病裸鼠模型,为深入研究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以及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2.本课题拟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影响下miR-27a对裸鼠病灶组织中P53/EGFR/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以期阐明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深层作用机理,对深入了解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理,指导临床辨证用药,为子宫腺肌病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腹腔移植法建立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裸鼠模型,并运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波形蛋白及角蛋白鉴定造模结果。2.运用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裸鼠模型,建立手术对照组模型作为对照。将实验裸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组、米非司酮组、加味芍药甘草汤高剂量组、加味芍药甘草汤中剂量组、加味芍药甘草汤低剂量组分别用药干预,3周后取材。3.测量各组裸鼠病灶组织最大直径(L)及最大横径(W),计算病灶体积(V),V=L×W2/2,比较各组体积差异;4.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裸鼠病灶组织p53蛋白表达差异;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裸鼠病灶组织p53-273H、c-Src、LIF、EGFR、p-EGFR、STAT3、p-STAT3、C0X-2 的表达差异;6.采用RT-qPCR技术检测各组裸鼠病灶组织p53-273HmRNA、miR-27a、EGFR mRNA、LIFR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1.使用腹腔种植法建立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裸鼠模型外观、体积、组织病理学以及波形蛋白、角蛋白的表达情况,均符合子宫腺肌病的特征,可以认为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裸鼠模型建立成功。2.各组间的裸鼠腹腔内移植组织体积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裸鼠的腹腔内移植组织体积较其余各组大(P<0.05);米非司酮组与加味芍药甘草汤各剂量组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各组间的裸鼠腹腔内移植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对照组裸鼠移植组织内P53表达量低于其余各组(P<0.01);模型组裸鼠移植组织内P53表达高于其余各组(P<0.05)。4.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间的裸鼠腹腔内移植组织中p53-273H、c-Src、LIF、EGFR、p-EGFR、STAT3、p-STAT3、C0X-2蛋白的表达量,均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中P53-273H蛋白表达量高于其余各组(P<0.05)。模型组中LIF表达较其余各组高(P<0.05);手术对照组中EGFR表达较其余各组低(P<0.05);模型组中P-EGFR高于其余各组(P< 0.05);模型组中c-Src表达量高于其余各用药组(P<0.05),手术对照组中P-STAT3表达较其余各用药组低(P<0.05)。P53-273H、c-Src、STAT3、P-STAT3蛋白米非司酮组及加味芍药甘草汤各剂量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RT-qPCR法检测各组间的裸鼠腹腔内移植组织中p53-273HmRNA、miR-27a、EGFR mRNA、LIFR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中miR-27a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芍药甘草汤高剂量组及加味芍药甘草汤中剂量组的EGFR 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 0.05)。加味芍药甘草汤低剂量组中P53-273H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米非司酮组低(P<0.05),模型组中P53-273H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其它各组(P<0.05)。模型组中LIFR表达较其余各用药组高(P<0.05)。6.通过mmiR-27a对P53/EGFR/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机制相关性分析,P53-273H基因与miR-27a中度负相关,miR-27a与其他基因都呈轻度负相关,而P53-273H与其他基因都轻度相关。结论:1.腹腔种植法建立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裸鼠模型,该造模方法稳定性良好,可重复性高,且能够模拟子宫腺肌病病灶在腹腔内自然生长过程以及腹腔微环境的变化,是一种提高子宫腺肌病建模成功率、符合人体机制的新方法,能够为探索子宫腺肌病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2.加味芍药甘草汤能够有效缩小人来源型子宫腺肌病裸鼠模型腹腔内病灶组织的体积,并且降低病灶组织内P53、EGFR、P-EGRG、STAT3、P-STAT3、C0X-2蛋白的表达,能够抑制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增殖,减少病灶组织内血管的新生。因此,临床运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子宫腺肌病可以限制或延缓子宫腺肌病的发展和侵袭。3.加味芍药甘草汤各剂量组对于miR-27a均有上调作用,对P53/EGFR/STAT3通路中各基因及蛋白均具有抑制作用。加味芍药甘草汤作为一个多靶点的复方汤剂,其复杂的药效机制对于多个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有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发加味芍药甘草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冯婷婷[9](2017)在《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清湿化瘀功效的院内制剂(内异康复片)治疗子宫腺肌病小鼠,以雌孕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为研究靶点,观察子宫内膜局部雌孕激素效应相关因子在用药前后、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及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以期探索清湿化瘀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同种异体垂体移植的方法建立子宫腺肌病小鼠模型。将造模小鼠随机分成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NYK)高、中、低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DE,中药对照组)、孕三烯酮组(GN,西药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24只小鼠。常规饲养3个月后,将3月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组小鼠分别在动情期或间情期处死。其余用药组小鼠再连续灌胃相应不同浓度的药物3个月,6月模型组继续常规饲养3个月后分别在动情期或间情期处死。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子宫内膜局部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子宫腺肌病病理机制研究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之间比较)① 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的表达在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在6月模型组和3月模型组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③造模后,动情期和间情期ERα、ERβ、GPER、Akt、p-Akt、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在6月模型组均显着高于3月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造模后,动情期和间情期PR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在6月模型组均显着低于3月模型组(P<0.05)。⑤无论在3月模型组还是6月模型组,ERα、ERβ、GPER、Akt、p-Akt、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在动情期显着高于间情期(P<0.05)。⑥无论在3月模型组还是6月模型组,PR的基因及蛋白在表达在间情期显着高于动情期(P<0.05)。(2)内异康复片药效机理研究结果:(假手术组、6月模型组、各治疗组之间比较)① ERα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6月模型组(P<0.05)。各用药组间相比,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P<0.05),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② ERβ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6月模型组(P<0.01)。各用药组间相比,ERβ蛋白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P<0.01),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1)。③ PR-A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增加,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④ PR-B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增加,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⑤ GPER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6月模型组(P<0.05)。各用药组间相比,GPER蛋白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P<0.05),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⑥ Akt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Akt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⑦ p-Akt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⑧ NF-κB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⑨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在本实验用western-blot法检测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中,在各治疗组及6月模型组中,ERα、ERβ、GPER、PR、Akt各治标的表达无论是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上均随着动情周期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除了PR-B在丹莪妇康煎膏和孕三烯酮组中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在各组的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孕激素受体(PRA、PRB)是间情期的表达显着高于动情期外,其余皆为动情期的表达显着高于间情期。结论1.AM的发生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及其通路的异常表达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ERα、ERβ的过高表达,尤其是ERα的表达增加了雌激素对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的反应,同时GPER作为雌激素跨膜受体,其介导的雌激素快速基因组效应可激活Akt通路,使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作用异常,而激活的PI3K/Akt通路又可以促进NF-κB的活化,造成局部雌激素水平过高,促进内膜细胞的增殖和浸润作用,抑制正常的细胞凋亡作用;而PR受体亚型的低表达,尤其是PR-B蛋白的不足,孕激素活化转录作用减弱,孕激素不能充分发挥其正常作用,而PR-A蛋白的减少使其不能充分抑制ERα的转录活化作用,故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减弱,使内膜细胞过度生长并容易在子宫肌层而存活,从而导致AM的发生。2.清湿化瘀法方药内异康复片可通过降调子宫内膜上雌激素核、膜受体,抑制通路的表达,以降低雌激素对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的增殖作用;同时上调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以增强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效能;如此核膜共调、双向靶控调节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的表达,从而改善异常的雌激素效应。3.高剂量内异康复片在调控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方面优于孕三烯酮和丹莪妇康煎膏。内异康复片灵活应用藤类药、虫类药、泻下药,体现了开通郁闭之玄府,畅达阻滞络脉,使邪气有出路的络病学说和玄府理论的治疗大法。为中医药治疗AM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4.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的表达受激素的调节,随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且雌激素效应在动情期高于间情期,因此,这将为临床上治疗AM选择最佳用药时间提供依据。
曾玉燕[10](2015)在《子宫腺肌病ER及miR-21介导的Ras/Raf通路作用机制及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其的干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临床收集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子宫组织标本,观察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组织及对照组miR-21、芳香化酶(P450arom)、雌二醇(E2)、雌激素受体(ER)及Ras/Raf/P-C-Raf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通过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病灶细胞,检测雌激素激活及雌激素剥夺状态下细胞抑制率及miR-21表达水平,探讨子宫腺肌病痛经发生机制与miR-21、P450arom、ER及Ras/Raf细胞信号通路因子的相关性,有望为未来研发防治子宫腺肌新药物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靶点。2.通过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病灶细胞,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复方、含药血清或其单体对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凋亡及miR-21、芳香化酶(P450arom)、雌激素受体(ER)、细胞上清雌二醇(E2)、Ras/Raf/P-C-Ra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拟从分子基因水平上阐明其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深层作用机理;通过药效筛选确定其有效部位,为临床优化处方和辩证用药提供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选取2006年1月—2014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行子宫切除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蜡块60例,取同期59例因宫颈病变(CIN)行全宫切除患者蜡块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子宫在位内膜、异位病灶及对照组内膜、肌层中芳香化酶(P450arom)、雌激素受体(ER)、Ras、Raf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收集2013年1月-2014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要求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子宫组织,采用酶联免疫法、免疫蛋白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探针法)检测在位内膜及病灶组织雌二醇(E2)、P-C-Raf、miR-21表达水平,以同期因宫颈病变(CINⅢ)行全宫切除患者的子宫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病灶细胞,采用CCK-8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探针法)检测雌激素激活状态及剥夺状态、阻断雌激素受体、抑制Ras表达后细胞抑制率及miR-21表达水平。2.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酶联免疫法、实时荧光定量(探针法)、流式细胞技术、CCK-8法观察加味芍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或其单体对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病灶细胞miR-21、雌激素受体(ER)、芳香化酶(P450arom)、雌二醇(E2)、Ras/Raf信号通路因子(Ras、Raf)、细胞凋亡、细胞抑制的影响。以米非司酮组、不含血清培养液及空白血清组作为对照组。结果:1、子宫腺肌病与正常子宫组织E2、ER、P450arom、Ras、Raf的表达: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在位内膜中E2、ER、P450arom表达水平较正常子宫肌层、内膜表达水平升高,子宫腺肌病子宫组织中E2、ER、P450arom总体表达水平较正常子宫组织亦明显升高;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及在位内膜E2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450arom主要表达在胞浆,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与异位病灶之间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ER主要表达在胞核,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ER表达水平较其在位内膜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Rass、Raf主要表达在胞浆与胞膜,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及在位内膜Ras、 Raf表达水平较正常子宫肌层、在位内膜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子宫腺肌病子宫组织中Ras、Raf总体表达水平较正常子宫组织亦明显升高.2、子宫腺肌病与正常子宫组织P-C-Raf的表达: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P-C-Raf表达水平较异位病灶组及正常子宫内膜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正常子宫肌层、正常子宫内膜之间P-C-Raf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与正常子宫肌层组P-C-Raf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FTS+E2 (Ras抑制剂+雌二醇)组细胞抑制率较FTS (Ras抑制剂)组高(P<0.05);ICI182780(ER抑制剂)组及ICI182780+E2组均能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两组之间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剥夺组与雌激素剥夺+ICI182780组均能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雌激素剥夺+ICI182780组细胞抑制率较雌激素剥夺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激活状态能促进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E2(雌激素激活状态)组能明显提高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与ICI182780+E2组及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I182780+E2组与对照组相比,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雌激素剥夺+ICI182780组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最低,与雌激素剥夺组及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及其单体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抑制与凋亡的影响: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24h及48h、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米非司酮组(24h和48h,下同)、芍药苷高低浓度组24h、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组24h均能提高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的凋亡率(P>0.05);除甘草苷高浓度组24h组、空白血清组24h及48h外,其余各组均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其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48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最高,除与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24h相比无统计意义外,均高于其他各组;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24h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优于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48h及米非司酮组24h及48h,与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24h、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48h、芍药苷高浓度组24h、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组24h相持平;并发现米非司酮组24h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明显高于芍药苷高低浓度48h、甘草苷高低浓度48h、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48h;而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米非司酮组、芍药苷高低浓度组48h、芍药苷高浓度组24h、甘草苷低浓度组48h、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组48h对细胞增殖抑制率影响相一致。药物干预时间点为24h各组之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与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对细胞凋亡率影响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在对细胞增殖抑制方面,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影响最大,各单体高低浓度之间细胞增殖抑制率无差别。药物干预时间点为48h各组之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对细胞凋增殖抑制率及亡率影响最高;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芍药苷高低浓度组、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组各组48h对细胞凋亡率影响劣于24h。在细胞增殖抑制率方面,芍药苷低浓度组24h与48h相一致。5、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能明显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2、RaS、Raf表达水平,24h组能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表达水平,与米非司酮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米非司酮组均能明显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P450arom表达水平(P<0.05),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24h效果最好,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中药单体明显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P450arom、Ras水平,芍药苷高低浓度、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降低ER作用最好;药苷高浓度组24h、芍药苷低浓度组24h、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组24h、芍药苷甘草苷低浓度组48h降低Ras水平效果最好,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苷高低浓度组、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组降低Raf水平效果最好,米非司酮组无此作用;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均能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P450arom、Ras、Raf表达水平,效果优于米非司酮组;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米非司酮组均不能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2表达水平。6、加味芍药甘草汤及含药血清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P-C-Raf表达的影响:在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米非司酮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48h与其他各组比较,能明显降低细胞P-C-Raf表达水平(P<0.05);其余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能明显降低细胞P-C-Raf表达水平(P>0.05)。7、加味芍药甘草汤及含药血清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的影响: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48h、米非司酮组、空白对照组之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米非司酮组24h、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48h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均能明显降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E2、FR、P450arom、Ras/Raf/P-C-Raf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升高,MiR-21在子宫腺肌病子宫组织与正常子宫组织中均有表达,两者之间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E2与ER相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E2可通过Ras/Raf信号通路的介导作用促进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E2、ER上调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ER为影响miR-21表达水平的主要因素,E2通过与ER相结合影响miR-21表达。2、ER及miR-21介导的Ras/Raf/P-C-Raf信号通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①P450arom与E2存在正反馈机制,E2与ER结合启动基因效应,诱导靶基因改变,促进细胞增殖,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展;②雌激素通过与膜受体结合激活Ras/Raf/P-C-Raf信号通路,磷酸化核内转录因子fos、jun及NF-κβ等,引起细胞异常增殖而诱发疾病;③雌激素及其受体上调miR-21,激活Ras/Raf/MAPK信号通路下游相关因子,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3、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及其单体可能通过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而促进子宫腺肌病病病灶缩小甚或消退,发挥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效应。其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作用效果最好,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其次为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及其含药血清组,而各单体的总体效果最小,说明加味芍药甘草汤通过其配伍成分中各中药单体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作用有效地治疗子宫腺肌病。下一步实验可进一步筛选中药单体干预子宫腺肌病病病灶细胞的浓度。4、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中药单体、加味芍药甘草汤水提液均能明显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 P450arom、Ras、Raf表达水平,效果优于米非司酮。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能明显降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2水平,通过抑制E2与P450arom之间的正反馈环路,阻断E2经典途径及非经典途径生物学效应,抑制血管新生,发挥治疗子宫腺肌病及痛经作用。加味芍药甘草汤及其单体对E2水平无明显抑制作用,推断其可能通过降低ER水平,阻断E2与ER结合启动的基因组效应而起作用,同时抑制Ras/Raf信号通路,阻止血管新生而发挥作用。其中加味芍药甘草汤水提液中高浓度组效果最好,中药单体中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效果最好。5、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48h可明显降低子宫腺肌病细胞P-C-Raf表达,阻断Ras/Raf信号通路而抑制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6、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米非司酮组24h、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48h均能阻断miR-21与Ras之间的正反馈,抑制Ras/Raf信号通路,促进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细胞凋亡,缩小病灶,抑制疾病发展。总体而言,加味芍药甘草汤通过干预ER与miR-21介导的Ras/Raf通路形成的信号交通网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起治疗作用。
二、米非司酮对子宫肌层异位内膜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非司酮对子宫肌层异位内膜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HLA-G在妇科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病例来源 |
1.2 研究诊断标准 |
1.3 研究病例选择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方法 |
1.6 疗效评价 |
1.7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2.2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3 研究安全性分析 |
2.4 治疗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从瘀论治理论基础探讨 |
3.3 消异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理论探讨 |
3.4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理论探讨 |
3.5 中药穴位贴敷的治疗优势 |
3.6 穴位贴敷的选药依据 |
3.7 穴位贴敷选穴依据 |
4 本研究的意义 |
5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5.1 不足之处 |
5.2 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活血消异方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颗粒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卵泡发育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卵泡发育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中医研究进展 |
小结 |
综述二 ROS-JNK信号通路与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与自噬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ROS-JNK信号通路 |
2. 氧化应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 |
3. 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与自噬与卵泡发育的相关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活血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影响 |
实验一 活血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氧化应激与卵泡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活血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活血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与自噬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活血消异方含药血清对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与机制探讨 |
实验一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采集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卵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与活血消异方含药血清浓度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活血消异方含药血清对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4)加减温冲汤治疗子宫腺肌病虚寒型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2. 西医学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临床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痛经评分标准 |
2.4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临床观测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临床疗效比较 |
5.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治疗现状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原则 |
2. 加减温冲汤的组成功效及药理研究 |
2.1 方药组成分析 |
2.2 现代药理研究 |
3. CA125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 |
4. 数据结果分析 |
4.1 主观指标和疗效分析 |
4.2 客观指标分析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莪术醇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增殖、凋亡、自噬及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2 主要仪器设备和产地 |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
2.4 研究对象 |
2.5 实验步骤 |
2.5.1 相关试剂的配置 |
2.5.2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分离 |
2.5.3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传代培养 |
2.5.4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鉴定 |
2.5.5 CCK-8 法检测莪术醇作用于EESCs细胞活力情况 |
2.5.6 流式细胞术检测EESCs细胞凋亡情况 |
2.5.7 免疫荧光法检测莪术醇作用EESCs细胞自噬情况 |
2.5.8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莪术醇作用EESCs细胞迁移情况 |
2.5.9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ESCs)的鉴定 |
3.2 莪术醇作用后EESCs细胞增殖的情况 |
3.3 莪术醇作用后EESCs细胞凋亡的情况 |
3.4 莪术醇作用后EESCs细胞自噬的情况 |
3.5 莪术醇作用后EESCs细胞迁移的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加味勺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PTEN调控PI3K/AKEt信号通路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子宫腺肌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子宫腺肌病的基本概念 |
1.1.2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 |
1.1.3 子宫腺肌病诊断方法 |
1.1.4 子宫腺肌病西医治疗现状 |
1.2 PTEN调控的PI3K/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 |
1.2.1 PTEN与子宫腺肌病 |
1.2.2 PTEN基因调控的PI3K/Akt信号通路与子宫腺肌病 |
1.2.3 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与子宫腺肌病 |
1.3 加味芍药甘草汤与子宫腺肌病 |
1.4 慢病毒转染子宫腺肌病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 |
1.5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PTEN干扰、PTEN过表达细胞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PTEN 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2.2 PTEN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2.3 人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
2.2.4 转染条件的筛选 |
2.2.5 慢病毒转染人子宫腺肌病细胞 |
2.2.6 RT-qPCR技术检测PTEN mRNA的表达水平 |
2.2.7 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 |
2.2.8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PTEN 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3.2 PTEN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3.3 人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
2.3.4 转染条件的筛选 |
2.3.5 慢病毒转染人子宫腺肌病细胞实验及荧光表达情况 |
2.3.6 RT-qPCR检测PTEN mRNA的表达水平 |
2.3.7 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 |
2.4 讨论 |
第三章 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的干预机制 |
3.1 实验一:不同药物对子宫腺肌病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3 方法 |
3.1.4 结果 |
3.1.5 讨论 |
3.2 实验二:不同药物对子宫腺肌病中PTENm RNA、PI3K mRNA、AKT m RNA、TSC2 m RNA、m TOR m RNA、HIF-1αm RNA、VEGF m RNA表达的影响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3 方法 |
3.2.4 结果 |
3.2.5 讨论 |
3.3 实验三:不同药物对子宫腺肌病中PTEN、p-AKT、p-TSC2、HIF-1α、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 研究对象 |
3.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3.3 方法 |
3.3.4 结果 |
3.3.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
(一)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况 |
(二) 子宫腺肌病生长因子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三) 子宫腺肌病凋亡和自噬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四)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二、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
(一) 药物治疗 |
(二) 手术治疗 |
三、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
(一) 瘀血内阻 |
(二) 肾虚血瘀 |
(三) 瘀热互结 |
(四) 痰瘀互结 |
(五) 湿热瘀互结 |
(六) 气滞血瘀 |
(七) 气虚血瘀 |
(八) 寒凝血瘀 |
(九) 寒热错杂 |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
四、中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
(一) 瘀血内阻病机的治疗 |
(二) 肾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
(三) 瘀热互结病机的治疗 |
(四) 痰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
(五) 湿热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
(六) 气滞血瘀病机的治疗 |
(七) 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
(八) 寒凝血瘀病机的治疗 |
(九) 寒热错杂病机的治疗 |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病机的治疗 |
五、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一) 手术诱导 |
(二) 药物诱导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调查步骤 |
(六) 数据采集整理及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一般资料 |
(三) 子宫腺肌病的证型分布情况 |
(四)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诊治史的差异性分析 |
(五)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生活方式差异性分析 |
(六) 痛经程度、月经量、经血质地、血块、带下量、带下质地与子宫腺肌病各证型单因素方差分析 |
(七) 脉象与子宫腺肌病证型交叉表 |
(八)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积差(pearson)相关分析 |
(九) 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因子分析 |
三、讨论 |
(一)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
(二) 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及痛经年数分析 |
(三) 诊治史与了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四) 生活方式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五) 痛经程度,月经量、质地,是否夹血块、带下量、质地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六) 脉证交叉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七)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八) 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分析 |
(九) 探索性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 |
第三部分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环境 |
三、主要药品及器械 |
四、主要仪器设备 |
五、实验步骤 |
(一) 动情周期检测 |
(二) 动物模型建立 |
(三) 动物及分组 |
(四) 取材方法 |
(五) 制备与检测 |
六、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造模结果 |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
(二) 行为学观察 |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
二、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
三、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
四、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NGF和TrkA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一、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沿革 |
二、N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三、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四、NGF与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影响 |
(一)对NGF的调控 |
(二) 对TrkA的调控 |
(三)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组方思路 |
(四)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 |
(五) 活血消症方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8)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裸鼠miR-27a调控的P53/EGFR/STAT3通路的干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研究概况 |
1.1.1 子宫腺肌病的定义 |
1.1.2 子宫腺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3 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1.1.4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 |
1.1.5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 |
1.1.6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
1.2 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研究概况 |
1.2.1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2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1.2.3 导师李坤寅教授应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子宫腺肌病 |
1.3 加味芍药甘草汤及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加味芍药甘草汤的来源及主治病症 |
1.3.2 加味芍药甘草汤及主要化学成分的机理研究 |
1.4 子宫腺肌病的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
1.4.1 子宫腺肌病的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
1.4.2 子宫腺肌病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5 子宫腺肌病的研究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二章 裸鼠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
2.1 目的和意义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造模后裸鼠生存及一般情况 |
2.3.2 移植标本造模前后外观观察 |
2.3.3 移植标本造模前后体积变化 |
2.3.4 移植标本的HE染色观察 |
2.3.5 移植物标本的免疫组化标志蛋白的表达观察 |
2.4 讨论 |
2.4.1 动物模型经验总结 |
2.4.2 裸鼠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模型造模成功的鉴定 |
第三章 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来源性子宫腺肌病裸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
3.1 目的和意义 |
3.2 实验一:加味芍药甘草汤对腺肌病裸鼠体重、移植组织体积及P53表达的影响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统计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3 实验二:WESTERN BLOT法检测P53/EGFR/STAT3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统计方法 |
3.3.4 实验结果 |
3.4 q-PCR法检测P53/EGFR/STAT3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3.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养环境 |
1.3 实验药物 |
1.3.1 实验组药物 |
1.3.2 阳性对照药物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方法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2.2 观察动情周期 |
2.3 设计与分组 |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5 检测技术与方法 |
2.5.1 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评分 |
2.5.2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
2.5.3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
2.6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子宫腺肌病机制研究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之间比较) |
3.2 内异康复片药效研究结果:(假手术组、6月模型组、各治疗组之间比较) |
3.3 各个指标在动情期与间情期表达的比较,如下表 |
3.4 三种受体数量的变化与AM的关系 |
4.讨论 |
4.1 AM动物模型的建立 |
4.1.1 造模方法的筛选 |
4.1.2 造模成功率的探讨 |
4.1.3 异体垂体移植法造模的原理 |
4.1.4 造模手术方法的改良 |
4.2“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
4.3 内异康复片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
4.3.1 内异康复片成分的药理学研究 |
4.3.2 内异康复片的组方分析 |
4.3.3 内异康复片的组方特色 |
4.3.4 本方与阳性对照中成药的对比 |
4.3.5 内异康复片组方多靶点作用的前期基础研究 |
4.4 本次研究靶点的定位 |
4.4.1 经典雌激素核受体 |
4.4.2 孕激素受体 |
4.4.3 新型雌激素膜受体 |
4.4.4 GPER/PI3K/AKT通路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4.5.1 手术创伤对造模及观测指标的影响 |
4.5.2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在AM发病中的作用 |
4.5.3 子宫腺肌病病理机制研究结果 |
4.5.4 内异康复片药效机理研究结果 |
4.5.5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 |
4.5.6 中医的“源头治疗”与“在位内膜决定论”不谋而合 |
5.结论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
1.1 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1 六淫学说、五脏理论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2 络病学说、玄府理论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体质学说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AM的中医治法方药 |
1.2.1 脏腑辩证分型论治 |
1.2.2 络病学说和玄府理论用药 |
1.2.3 按月经周期分期治疗 |
1.2.4 中医特色疗法 |
1.2.5 综合治疗方案 |
1.2.6 中成药 |
1.3 妇科名家经验 |
1.4 中医临床治疗优势与难点 |
1.4.1 从源头论治子宫腺肌病,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1.4.2 “审因论治,因质制宜”,疗效针对性强 |
1.4.3 顺应女性生理周期,调经以助孕 |
1.4.4 症瘕难消,服药周期长,疗效机理不明确 |
2.子宫腺肌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研究 |
2.1.1 内膜基底层内陷 |
2.1.2 异常雌激素效应 |
2.1.3 免疫炎症反应 |
2.1.4 其他 |
2.2 西医治疗方法 |
2.2.1 西医药物治疗 |
2.2.2 西医手术治疗 |
3.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对比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综述 |
综述一 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信号通路在常见妇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三:在校期间参加会议培训 |
(10)子宫腺肌病ER及miR-21介导的Ras/Raf通路作用机制及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其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子宫腺肌病西医研究进展 |
1.1.1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 |
1.1.2 诊断手段 |
1.1.3 治疗手段 |
1.2 子宫腺肌病中医研究进展 |
1.2.1 辩证论治 |
1.2.2 分期辨治 |
1.2.3 验方治疗 |
1.2.4 特色疗法 |
1.2.5 实验研究 |
1.3 子宫腺肌病的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
1.3.1 子宫腺肌病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3.2 子宫腺肌病细胞培养模型进展 |
第2章 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相关发病机制研究 |
2.1 实验一: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子宫组织E2、ER、芳香化酶、RAS、RAF、P-C-RAF的表达水平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选择 |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统计方法 |
2.1.6 结果 |
2.1.7 讨论 |
2.1.8 结论 |
2.2 实验二: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子宫组织MIR-21表达水平的研究 |
2.2.1 病例来源及病例选择 |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3 实验步骤 |
2.2.4 统计方法 |
2.2.5 结果 |
2.2.6 讨论 |
2.2.7 结论 |
2.3 实验三 原代培养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及细胞鉴定 |
2.3.1 病例来源 |
2.3.2 病例选择 |
2.3.3 试剂及仪器 |
2.3.4 方法 |
2.3.5 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人子宫腺肌病细胞 |
2.3.6 原代细胞培养结果 |
2.3.7 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结果 |
2.3.8 讨论 |
2.4 实验四 雌激素激活及剥夺状态下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抑制率及MIR-21的表达 |
2.4.1 病例来源及病例选择 |
2.4.2 细胞培养 |
2.4.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4.4 细胞干预实验 |
2.4.5 CCK-8法检测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存活率及抑制率 |
2.4.6 qRT-PCR法检测不同处理因素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 |
2.4.7 统计方法 |
2.4.8 结果 |
2.4.9 讨论 |
2.4.10 结论 |
第3章 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的干预机制 |
3.1 实验一:加味芍药甘草汤中药含药血清的制备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分组 |
3.1.3 药物制备 |
3.1.4 给药方案 |
3.1.5 含药血清的采集 |
3.2 实验二: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及其单体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 |
3.2.1 细胞培养 |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2.3 药物配制及分组 |
3.2.4 方法 |
3.2.5 统计方法 |
3.2.6 结果 |
3.2.7 讨论 |
3.2.8 结论 |
3.3 实验三: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及其单体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2、ER、P450AROM、RAs、RAF的影响 |
3.3.1 病例选择 |
3.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3.3 方法 |
3.3.4 统计方法 |
3.3.5 结果 |
3.3.6 讨论 |
3.3.7 结论 |
3.4 实验四: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病灶细胞P-C-RAF、MIR-21的影响 |
3.4.1 病例选择 |
3.4.2 药物分组及配制 |
3.4.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4.4 实验步骤 |
3.4.5 统计方法 |
3.4.6 结果 |
3.4.7 讨论 |
3.4.8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米非司酮对子宫肌层异位内膜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谢云凯. 山东大学, 2021(09)
- [2]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美怡.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活血消异方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颗粒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机制研究[D]. 时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加减温冲汤治疗子宫腺肌病虚寒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 杨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莪术醇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增殖、凋亡、自噬及迁移的影响[D]. 赵静. 南昌大学, 2019(01)
- [6]加味勺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PTEN调控PI3K/AKEt信号通路的干预[D]. 郭宇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裸鼠miR-27a调控的P53/EGFR/STAT3通路的干预机制[D]. 范为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11)
- [9]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D]. 冯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10]子宫腺肌病ER及miR-21介导的Ras/Raf通路作用机制及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其的干预[D]. 曾玉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