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影响儿童心理防御机制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娜荷芽[1](2021)在《转化式增能模型在儿童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嘉琪[2](2020)在《社会工作与社区亲子关系服务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X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亲子关系是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人际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之一,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亲子双方是否掌握亲子沟通技巧、亲子矛盾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化解是培养和谐健康亲子关系的关键。社区是众多家庭的联合体,是社区成员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社区会是孕育和谐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场所。社区中所开展的亲子关系服务属于社区服务中的家庭综合服务,以社区及社区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由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满足社区家庭亲子关系需求的专业服务,是预防、治疗和发展家庭亲子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现有的关于家庭亲子关系服务研究较多围绕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提供家庭亲子关系服务而展开,而对于社区开展家庭亲子关系服务研究甚少。因此,深入研究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对于普及推广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进而达到构建和谐家庭亲子关系的目的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呼和浩特市X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项目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理论和地区发展模式为理论指导,采用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法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两种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在预调查及调查期间分别选取X社区工作人员、X社区居民和X社区社会工作者为对象进行了大量的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获得了一手资料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对X社区亲子关系服务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发展经验和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完善X社区亲子关系服务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绪论部分:论述本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本研究过程中所用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呼和浩特市及X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的基本情况,包括X社区在呼和浩特市的地理环境、社区资源、社区服务内容以及亲子关系服务内容。第二章:提炼总结X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工作的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并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获得的资料在社会工作视角下深入分析成因及影响因素。第三章:结合X社区实际情况,依据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践,分别从社区、专业资源和居民三个角度尝试性提出完善亲子关系服务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初步认为,在社区日益发展的今天,社区家庭与社区的互动不断在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社区服务特别是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就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而言,需要进一步以社区为载体,不断整合专业资源,拓宽亲子关系服务的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调动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吸引居民自发地参与到家庭亲子关系服务中。同时利用社区优势,激发和整合社会潜在资源,在社区中营造适合亲子关系发展的和谐氛围,有助于全面推动社区亲子关系服务的长期发展。
游安迪[3](2020)在《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大学生是社会高校中的重要的群体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相比较低。除了贫困生自身的心理状况,他们有时还需要面对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对贫困生的歧视或偏见,从而导致或强化贫困生的歧视知觉,而歧视知觉对个体发展的阻碍远远大过贫困本身。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和探讨歧视知觉、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助于为个体健康发展的可能性铺平道路。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500名贫困大学生和360名非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做了对比,并着重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及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和关系;在研究二中,根据研究一得出的结果,研究者结合针对歧视知觉和心理弹性编制了团体辅导方案,并对15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高于非贫困大学生。(2)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与人口学特征没有关联,而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则与人口学特征存在关联。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性别不同,其家庭氛围和心理弹性也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氛围和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其生活满意度不同;家庭氛围不同,其积极情绪不同。(3)贫困大学生的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两两相关;心理弹性在歧视知觉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主观幸福感被歧视知觉直接影响,且心理弹性也可对其产生间接影响。(4)本研究中所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有效的降低了贫困大学生的歧视知觉,提高了心理弹性水平,进而使得其主观幸福感得到提升,并且有良好的即使效果和持续效果。
舒婷婷[4](2020)在《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倦怠是一种负性心理。职高生作为国家要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他们的学习倦怠问题得到改善,对其身心健康和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都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心理韧性、积极应对方式与积极自我评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所以,期望通过对职高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提升职高生的心理韧性与自我评价水平,增加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促使其学习倦怠得到预防与缓解,并为职高生的相关积极心理培育和构建提供一定建议。研究采用问卷法,应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自我评价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四川省蓬安县、泸县和浙江省新昌县3所职业高中的1087名职高生进行调查。其中,四川地区728名、浙江地区359名;职高一年级398名、职高二年级341名、职高三年级348名;平均年龄为16.69±1.06。研究结论如下:1.职高生的学习倦怠严重。不同地区、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学习倦怠及其身心耗竭等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2.职高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地区、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心理韧性及其积极认知等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职高生的积极应对处于中等水平,略高于消极应对。不同地区、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积极应对上存在显着差异;男女职高生在消极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职高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偏低。不同地区、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自我评价上存在显着差异。5.心理韧性显着负向预测职高生的学习倦怠。其中,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情绪控制。6.心理韧性与自我评价显着正相关,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与职高生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7.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不起链式中介作用,但是心理韧性会通过消极应对方式或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白金文[5](2020)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现状;2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3探讨基于PDCA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共773名作为研究对象,现场发放问卷并及时收回。采用住院老年患者安全感量表评估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安全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基于循证护理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的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患者基本情况资料、卒中并发症资料、治疗情况资料、患者自我感知资料、住院照顾者资料。其中包括Barthel指数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等工具)。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x±)进行描述,单因素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分层回归分析。第二部分:选取2019年9月~2019年1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且心理安全得分≤83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共82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1名,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基于PDCA理论的干预模式,根据第一部分调查结果中可干预影响因素并结合心理干预特点设计干预方案(采用引导想象+宣教方式)进行干预,每天干预一次,每次30分钟,连续10天。干预后应用住院老年患者安全感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所有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均数±标准差(sx±)与方差进行统计描述,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结果1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情况:心理安全总分为(83.50±22.38)分,各维度得分分别为:病房管理(18.27±5.08)分,人际关系(19.48±8.27)分,疾病病情(14.37±4.62)分,医护行为(30.97±6.60)分。2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性格、居住地、收支状况、家族史、住院史、入院方式、疾病首复发情况、近5年摔倒经历、头痛、失能情况、眩晕、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肢体麻木无力、肌力情况、需要卧床、留置导管、护理分级、使用监护设备、治疗需暴露身体、吸氧情况、患者对家人照顾满意度、家人的关注度、本次住院照顾者、家人对患者住院的态度、家属医检陪同、因病友情况恶化而感到紧张、疾病对患者生活态度影响、担心增添家人负担、住院心理抑郁、担心住院时间过长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受多个相关变量的影响,各相关变量对心理安全的总解释力达83.7%;其中性格、家族史、摔倒经历、肢体麻木无力、失能程度、治疗需要暴露身体、患者对家人照顾满意度、家属医检陪同情况、家属关注度、疾病对生活态度的影响、患者因病友病情恶化而紧张、住院心理抑郁是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基于PDCA理论模式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干预效果:干预前两组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0天后实验组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得分为(83.50±22.38)分,有待进一步提高。2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与其性格、家族史、近5年摔倒经历、肢体麻木无力、失能程度、治疗需要暴露身体、患者对家人照顾满意度、家属医检陪同情况、家属关注度、患者因疾病生活态度受到影响、患者因病友病情恶化而紧张、住院心理抑郁因素的影响有关。3基于PDCA理论的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水平。图1幅;表19个;参134篇。
胡楠[6](2020)在《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自闭症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经常出现踢门、摔东西、大声哭泣、攻击自身与他人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攻击性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已经严重困扰着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和老师,发生的攻击性行为也阻碍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因此,自闭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急需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法。本研究在特殊教育学校选取二名频繁出现外显攻击性行为的自闭症儿童,通过沙盘游戏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干预。利用《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观察记录表》和《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对二名自闭症儿童干预前后进行观察和测量。同时,通过《沙盘游戏对个案攻击性行为教育干预记录表》观察和记录二名自闭症儿童在沙盘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变化;以及对二名自闭症儿童的沙盘作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具有显着的效果。干预后,对二名自闭症儿童的沙盘作品主题进行分析及对其父母和班主任老师进行访谈。对结果分析发现,沙盘游戏可以消退自闭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情感、语言,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最后,对本研究结果进行思考并提出关于开展沙盘游戏的几点相关教育建议。
禄晓平[7](2019)在《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建构及其效应机理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有1300万自闭症儿童,且每年以10%到17%的比例增长,已达到人口比例千分之一,成为主要精神残疾疾病之一。自闭症系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因发病机制不明,医学治疗困于局限而未能见效。基于自闭症儿童视觉优势和图像化思维的研究成果,近年,国际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运用绘画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但尚有数量少、研究面窄、手段匮乏等局限,且缺乏模式化研究,缺乏对干预机理的深入探讨。本研究制定的“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是一套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绘画干预模式,具有本土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特点和操作性的优势。研究通过对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文本的探讨为干预模式制定了评价标准,并通过干预研究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的建构。模式建构包括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实施途径、实施材料、评定标准、操作技术以及家庭、学校辅助途径等内容。第二部分: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文本系列研究,共包括了如下7个子研究:研究.1:自闭症儿童绘画水平及心理发展特征研究。研究运用自行制定的“绘画分类标准”对274名生理年龄匹配儿童(2-12岁自闭症儿童131名,典型发展儿童143名)作品进行评定比较。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中评定为“具象”水平比例明显小于典型发展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849,p<0.001);典型发展儿童中“具象”水平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自闭症儿童无此趋势。研究2:自闭症儿童涂鸦画评定指标研究。研究自行制定“自闭症儿童涂鸦画特征评定指标”(评定者间信度:r=0.914,p<0.001,同质信度Cronbach’s α=0.694,评定条目辨别力:t=-7.811,p<0.001,校标关联效度:r-0.543,p<0.001),以“评定指标”为工具,对绘画能力匹配(涂鸦水平)的139名涂鸦阶段儿童作品(自闭症76名,作品304幅,典型发展儿童63名,作品252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儿童的涂鸦画在“不当用纸”和“边界概念”等15个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3:自闭症儿童涂鸦画中的“重复图形”研究。研究提出“重复图形”概念,以具有“重复图形”现象的9名自闭症儿童为对象,讨论“重复图形”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结果发现:涂鸦阶段的自闭症儿童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重复作者和重复作品,重复作品具有封闭性重复、结构性重复和习得性重复的特点。研究4: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阶段划分标准研究。按照空间、逻辑和色彩关系将曼陀罗绘画分为7个发展阶段,制定“划分标准”,经专家组评议、实践后发现该“标准”能够恰当描述曼陀罗画的特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研究5: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阶段特征研究。运用“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阶段划分标准”对247名生理年龄匹配的儿童(2-12岁自闭症儿童131名,典型发展儿童143名)及其曼陀罗绘画作品进行阶段性评定和比较。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较多集中在1、2、3阶段,典型发展儿童较多集中在5、6阶段,人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67,p<0.01):典型发展组低年龄者多分布于低阶段,高年龄者多分布于高阶段,自闭症组无此趋势。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得分与CARS、ABC得分均有相关(r=0.814,p<001;r=0.801,p<001)。研究6: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色彩特征研究。对131名自闭症儿童,143名典型发展儿童(同“研究5”)的曼陀罗作品的颜色种类和颜色次数进行评定比较,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组颜色种类数、次数均少于典型发展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6,p<0.01,t=-8.136,p<0.01),随着绘画阶段发展两组儿童颜色种类数、次数均有增加。研究7: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画中的自我发展现象和策略类型评定研究。以131名自闭症143名典型发展儿童(同“研究5”)以及其曼陀罗绘画作品为对象,探讨其作品中的自我发展现象及策略。结果发现:两组均有一定数量的“自我发展现象”,人数、作品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545,p>0.05;x2=0.515,p>0.05),“简单”“复杂”两种模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97,p>0.05)。两组儿童所使用策略有所不同,典型发展儿童主要为“涂鸦”、“构型”策略,自闭症儿童主要为“涂鸦”策略,无“关联”策略案例。第三部分: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效果验证效果验证研究分为“涂鸦”和“曼陀罗”两个阶段。对象为4-12岁自闭症儿童84名(实验组43人,对照组41人),按“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对实验组实施干预。干预前后用CARS,ATEC量表对自闭症儿童整体症状和心理功能进行测量;用本研究制定的系列文本评定方法和标准对其作品进行评定。测量评定包括干预前测(T0),涂鸦干预后测(T1)和曼陀罗干预后测(T2)3次。结果发现:①干预前后CARS量表得分显示,干预处理效应、时间效应、处理与时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5.023,p<0.05;F=192.464,p<0.001;F=66.992,p<0.001);ATEC量表得分显示,干预处理效应、时间效应、处理与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4.767,p<0.05;F=383.308,p<0.001;F=119.122,p<0.001,);②实验组在不同时间点(T0,T1,T2)上CARS、ATEC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ARS:F=12.894,p<0.001;ATEC:F=17.790,p<0.001);③实验组儿童后测中(T2)的绘画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76,p<0.05);④实验组儿童后测中(T2)多项涂鸦画特征(“不当用纸”等)发生变化,对照组变化不大;⑤实验组儿童后测中(T2),曼陀罗阶段水平提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07,p<0.001);⑥实验组儿童后测中(T2),曼陀罗画“颜色种类”和“颜色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6,p<0.001;t=0.842,p<0.001);⑦两组儿童在干预后测中(T2),“自我发展现象”和“策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结束后就干预机制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涂鸦”阶段“动机”发展的驱动作用;“曼陀罗”阶段“对象认知”能力提升的驱动作用;整合模式中“经验”获得的基础性作用。综上,本研究建构了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制定了“涂鸦”“曼陀罗”系列评定指标,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模式的有效性,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证明“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能够促进自闭症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借此全方位提升其心理功能。
周岸[8](2019)在《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耐挫力是个体适应挫折、积极应对并战胜挫折的能力,是个体获得自我实现、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少年儿童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其耐挫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少年儿童群体自身的发展,影响着未来国家建设主力军的整体素质。目前,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青少年、幼儿等群体,针对少年儿童耐挫力的研究比较匮乏。少年儿童是神经、心理和思想意识发展重要阶段,可塑性大,是耐挫力培养的关键期。初中阶段的少年儿童恰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青春期,尚未形成健全的思想和社会行为方式,面临困难时更易产生挫折感,极易走极端。因而,关注和研究这一阶段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少年儿童、耐挫力、少年儿童耐挫力的核心概念,将挫折ABC理论、创造性自我和自卑与补偿确定为研究的理论支撑。在理论分析上,研究从生存发展、态度指引、人格塑造、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五个层面分析了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的四个原则,分析了国外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的可借鉴之处。在现状调查层面,研究对河南省某市两所初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借助SPSS20.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到:少年儿童意志品质水平较低,男生尤为显着;少年儿童面对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少年儿童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八年级少年儿童耐挫力水平过低;父母文化水平与少年儿童耐挫力水平呈正相关。基于此,研究从少年儿童自身素质、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和社会教育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少年儿童是未来国家的主人,耐挫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少年儿童群体自身的发展,影响着未来国家建设主力军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国家新一代能否扛起时代重任,实现国家民族的振兴。从个体发展到国家振兴,都在不同程度上彰显着培养少年儿童耐挫力的重要价值。耐挫力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品质或能力,仅仅依靠外部教育是难以将其内化于少年儿童自身的,因此,耐挫力的培养要首先关注并落脚到少年儿童自身,自觉增强耐挫力自我培养意识,夯实耐挫力培养基础。如同其他的素质和能力一样,耐挫力的培养不是一时的,同样也不是单方教育主体能够完成的,因而离不开各方教育的支持、协同,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共同导向和重视。结合理论分析和现状调查,研究依据这一阶段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耐挫力维度,思考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策略,主要是:1.自觉强化耐挫力培养意识,发挥自我教育关键性效应;2.重视家庭培养,夯实家庭教育基础性作用;3.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强化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4.发展社会教育,巩固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
王子维[9](2019)在《儿童心理创伤恢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T机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儿童的素质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心理创伤是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在各国高度重视儿童发展的背景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依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抵御危机的能力,容易产生心理创伤,但该群体的社会支持问题尚未被充分重视。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了解心理创伤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并运用社会工作个案方法对心理创伤儿童进行介入,帮助心理创伤儿童恢复正常状态。本文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收集资料,分析心理创伤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和社会支持现状。本文将心理创伤儿童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由政府、学校、社区、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提供,非正式支持由家庭、同辈群体、亲戚和邻居等提供。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与为心理创伤儿童提供支持的机构项目负责人、机构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家人、同伴进行深度访谈,本次调研发现心理创伤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容易被忽视、躯体不适、情绪和行为问题、认知偏差等方面,同时发现心理创伤儿童存在家庭的认知不足、社会支持系统的欠缺与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上述调研,在充分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本研究将T机构两名遭遇心理创伤的儿童确定为服务对象,他们分别表现出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本研究运用个案的工作方法对两位服务对象进行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协同其他支持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工作,通过改进家长教养方式、对儿童进行放松训练、探究内心渴望、纠正认知偏差、强化同辈群体支持,帮助服务对象整合了对于创伤经历的认知,改善了服务对象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获得了社会支持,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正常社会功能。通过两个成功的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本研究认为,社会工作个案方法对于儿童心理创伤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对个案介入过程的反思,为之后社会工作介入心理创伤儿童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也为优化心理创伤儿童社会支持提出诸多建议。期望干预策略能改善心理创伤儿童的不利环境,提升心理创伤儿童社会支持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实现儿童健康发展的目标。
陆楠,李冬梅[10](2016)在《面部畸形患儿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面部畸形患儿在逐渐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面临着社会适应问题及心理问题。异常面容及消极的社会反馈在阻碍儿童正常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导致自卑情结、孤独隔离感等异常心理状态。患儿为了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必将形成异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家庭环境、父母学历、疾病类型、是否手术正畸等均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其具体机制及影响程度尚未明确。针对心理畸形患儿的治疗,从一般疗法发展而来的循证疗法得到普遍应用,而最近研究普遍聚焦的"儿童焦虑、抑郁或行为问题的模块化治疗方法 "(the modular approach to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anxiety,depression,or conduct problems,MATCH)已被证明更有效。
二、谈影响儿童心理防御机制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影响儿童心理防御机制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工作与社区亲子关系服务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X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内容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文献回顾及讨论 |
(一)社会工作等学科有关亲子关系的讨论 |
(二)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的研究 |
三、主要理论工具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理论工具 |
1、地区发展模式 |
2、生态系统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1、深度访谈 |
2、参与观察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社区服务 |
(二)亲子关系 |
(三)社区发展 |
第一章 呼和浩特市及X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现状 |
第一节 呼和浩特及X社区概况 |
一、呼和浩特市地理、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二、X社区位置及人口、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
三、社区服务开展状况 |
第二节 X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内容 |
一、亲子大讲堂 |
二、个案辅导 |
三、亲子成长小组 |
第二章 社会工作视角中X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的经验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X社区开展家庭亲子关系服务的经验 |
一、社区街道办事处与社工机构的合作 |
二、采用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 |
三、充分整合利用多方资源 |
第二节 X社区开展亲子关系服务问题及原因 |
一、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环境 |
二、缺乏系统的专业资源支持 |
三、居民参与程度低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与X社区家庭亲子关系服务的完善及路径 |
第一节 整合社会工作专业资源 |
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二、搭建专业资源共享平台 |
三、完善专业的评估机制 |
第二节 优化社区工作方式 |
一、列入社区发展规划,加大关注与支持 |
二、社区丰富宣传内容,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
第三节 推动居民参与 |
一、培养居民领袖,提高居民参与 |
二、提高居民对社区资源的认知,加强社区参与意识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报刊类 |
附录一:访谈提纲1 |
附录二:访谈提纲2 |
附录三:访谈提纲3 |
附录四:服务活动现场图片1 |
致谢 |
(3)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歧视知觉 |
2.1.1 歧视知觉的定义 |
2.1.2 歧视知觉的测量 |
2.1.3 歧视知觉的产生机制 |
2.1.4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 |
2.2 心理弹性 |
2.2.1 心理弹性的定义 |
2.2.2 心理弹性的测量 |
2.2.3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 |
2.3 主观幸福感 |
2.3.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
2.3.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
2.4 歧视知觉、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2.4.1 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2.4.2 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2.4.3 歧视知觉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
2.5 团体辅导 |
2.5.1 团体辅导的定义 |
2.5.2 关于歧视知觉、心理弹性的干预 |
第3章 研究构想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意义 |
3.3.1 理论意义 |
3.3.2 实践意义 |
第4章 研究一: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工具 |
4.3.1 量表工具 |
4.3.2 统计工具 |
4.4 研究对象 |
4.5 研究程序 |
4.6 研究结果 |
4.6.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
4.6.2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
4.6.3 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与人口学特征的关联 |
4.6.4 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4.6.5 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
4.6.6 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
4.7 小结与讨论 |
4.7.1 小结 |
4.7.2 讨论 |
第5章 研究二:对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的团体辅导干预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工具 |
5.4 研究对象及伦理道德 |
5.4.1 研究对象 |
5.4.2 伦理道德 |
5.5 研究设计 |
5.5.1 研究设计模式 |
5.5.2 研究变量 |
5.6 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5.6.1 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 |
5.6.2 团体辅导方案具体的实施 |
5.7 结果与分析 |
5.8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研究总结论 |
6.1 研究总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基本信息调查表 |
附录B: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节选) |
附录C:个体歧视知觉量表 |
附录D:生活满意度量表(节选) |
附录E:快乐量表(节选) |
附录F:团体辅导效果自我评估表(节选)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学习倦怠相关概述 |
1.2 心理韧性相关概述 |
1.3 应对方式相关概述 |
1.4 自我评价相关概述 |
1.5 心理韧性、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1.5.1 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1.5.2 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1.5.3 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7 问题提出 |
1.8 研究假设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调查程序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3.2 职高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现状 |
3.3 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相关关系 |
3.4 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
3.5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
3.5.1 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
3.5.2 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
4 讨论 |
4.1 职高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现状分析 |
4.2 职高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改善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质量控制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基本资料 |
1.2.2 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现状 |
1.2.3 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现状分析 |
1.3.2 患者基本资料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水平的影响 |
1.3.3 卒中症状资料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水平的影响 |
1.3.4 治疗情况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 |
1.3.5 照顾者因素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 |
1.3.6 患者自我感知资料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 |
1.3.7 建议及对策 |
1.4 创新点 |
1.5 小结 |
第2章 干预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1.4 质量控制 |
2.2 结果 |
2.2.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2.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安全评分比较 |
2.3 讨论 |
2.3.1 基于PDCA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 |
2.3.2 研究的局限性与建议 |
2.4 创新点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
3.1 与心理安全相关理论 |
3.1.1 需要层次理论 |
3.1.2 精神分析理论 |
3.2 心理安全的定义 |
3.3 心理安全理论研究现状 |
3.3.1 国外研究现状 |
3.3.2 国内研究现状 |
3.4 安全感的实证研究 |
3.4.1 国外实证研究 |
3.4.2 国内实证研究 |
3.5 心理安全的测量工具 |
3.6 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
3.7 心理安全的干预 |
3.8 PDCA循环理论及应用 |
3.9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住院老年患者安全感量表 |
附录B 老年脑卒中患者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消退攻击性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
(二)自闭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急需有效的干预方法 |
(三)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教育干预有其适宜性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自闭症儿童 |
(二)攻击性行为 |
(三)沙盘游戏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当前研究取得的成绩与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三)沙盘游戏法 |
(四)个案研究法 |
第二章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及沙盘游戏应用理论 |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理论 |
(一)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基础 |
(二)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
二、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理论 |
(一)自闭症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
(二)自闭症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
(三)自闭症儿童出现攻击行为的目的 |
三、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教育干预的理论基础 |
(一)分析心理学理论为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教育干预提供可能 |
(二)投射理论为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
(三)整合性理论为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教育干预提供支持 |
(四)沙盘游戏应用效果为干预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实证 |
(五)特殊教育学校是开设沙盘游戏课程的主要场所 |
(六)自闭症儿童自身特点及对特殊教育的需要 |
第三章 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教育实践 |
一、教育干预目的 |
二、教育干预的个案 |
(一)选择个案的方式 |
(二)个案的基本情况 |
(三)沙盘教育干预中可观察的具体行为指标 |
三、沙盘游戏的实施 |
(一)沙盘教育干预的原则 |
(二)沙盘教育干预的过程 |
(三)攻击性行为问题在沙盘中的呈现与分析 |
(四)沙盘游戏中攻击性行为记录 |
四、教育干预结果 |
(一)干预后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观察记录表 |
(二)干预后ABC量表测试结果 |
五、结论 |
第四章 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结果的分析 |
一、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教育干预的成效总结 |
(一)消退了自闭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
(二)改善了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 |
(三)提高了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水平 |
(四)丰富了自闭症儿童的情感 |
(五)增强了自闭症儿童的积极情绪 |
(六)促进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
二、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教育干预的成效验证 |
(一)教师访谈结果 |
(二)自闭症儿童陪读家长访谈结果 |
三、沙盘游戏可以了解自闭症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
(一)自闭症儿童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 |
(二)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压力大 |
(三)自闭症儿童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
(四)自闭症儿童寻找感觉刺激 |
四、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教育干预的反思 |
第五章 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建议 |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沙盘游戏活动的途径 |
(一)开展“亲子沙盘”增强家长参与度 |
(二)开展“师生沙盘”建立师生互信度 |
(三)开展“同伴沙盘”增强同伴亲密度 |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设沙盘游戏课程的路径 |
(一)康复训练课程中增设沙盘游戏课 |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中增设沙盘游戏活动课 |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实现沙盘游戏教育干预学生的策略 |
(一)鼓励特教教师积极参与沙盘游戏活动 |
(二)激励特教教师掌握沙盘游戏教育干预技能 |
(三)支持特教教师运用沙盘游戏教育干预学生 |
参考文献 |
附件1: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2 :沙盘游戏对个案攻击性行为教育干预记录表 |
附录3 :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 |
附件4:沙盘主题特征编码表 |
附录5 :沙盘游戏教育干预实施结果反馈——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6 :沙盘游戏教育干预实施结果反馈——个案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建构及其效应机理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自闭的背后——自闭症基本认识 |
1.1.1 自闭症概述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艺术对精神的救赎——绘画治疗基本认识 |
1.2.1 绘画治疗概述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自闭症绘画治疗研究 |
1.3.1 自闭症儿童绘画治疗观点讨论 |
1.3.2 自闭症儿童绘画治疗生理机制研究 |
1.3.3 自闭症儿童绘画作品文本研究 |
1.3.4 自闭症儿童绘画干预研究 |
1.4 杂乱中寻找规则——“涂鸦”画及其干预经验 |
1.4.1 涂鸦画概述 |
1.4.2 涂鸦画的价值与进展趋势 |
1.5 混沌中萌发意识——“曼陀罗”画及其干预经验 |
1.5.1 曼陀罗绘画概述 |
1.5.2 曼陀罗绘画的价值与进展趋势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2.1 既往研究存在问题及本研究定位 |
2.1.1 既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2.1.2 本研究定位 |
2.2 本研究拟解决的重点问题 |
2.2.1 建构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 |
2.2.2 制定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评价指标 |
2.2.3 验证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效应价值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4.1 研究思路 |
2.4.2 技术路线 |
2.5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2.5.1 本研究理论意义 |
2.5.2 本研究实践意义 |
第3章 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建构 |
3.1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理论建构依据 |
3.1.1 人本心理学理论建构依据 |
3.1.2 精神分析理论康复观建构依据 |
3.1.3 发展心理学教育观建构依据 |
3.2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实践建构依据 |
3.2.1 来自实践研究领域的依据 |
3.2.2 来自“预研究”的依据 |
3.2.3 来自作品文本研究的依据 |
3.3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内容建构 |
3.3.1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整体结构 |
3.3.2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价值取向 |
3.3.3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操作内容 |
3.3.4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辅助途径 |
3.3.5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评价方式 |
3.3.6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操作原则 |
第4章 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作品文本特征及评定研究 |
研究1: 自闭症儿童绘画水平及心理发展特征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过程 |
1.4 研究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研究2: 自闭症儿童涂鸦画评定指标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过程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研究3: 自闭症儿童涂鸦画中的重复图形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研究4: 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阶段划分标准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过程 |
4.3 曼陀罗绘画阶段案例分析 |
4.4 结语 |
研究5: 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阶段特征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过程 |
5.4 研究结果 |
5.5 讨论 |
5.6 结论 |
研究6: 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色彩特征评定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过程 |
6.4 研究结果 |
6.5 讨论 |
6.6 结论 |
研究7: 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画中的自我发展现象和策略类型评定研究 |
7.1 问题提出 |
7.2 研究目的 |
7.3 研究方法 |
7.4 研究结果 |
7.5 讨论 |
7.6 结论 |
系列文本研究结果讨论 |
1 自闭症儿童绘画文本中的“迟”“滞”“异”“同” |
2 自闭症儿童绘画文本研究对干预实践的启示 |
3 解决方案设想 |
第5章 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效果验证研究 |
5.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评定工具 |
5.2.4 统计分析 |
5.3 干预过程 |
5.4 干预内容 |
5.4.1 “涂鸦”干预阶段内容 |
5.4.2 “涂鸦”干预阶段家庭、学校辅助途径 |
5.4.3 “曼陀罗”干预阶段内容 |
5.4.4 “曼陀罗”干预阶段家庭、学校辅助途径 |
5.5 干预效果 |
5.5.1 两组儿童整体心理功能评价结果 |
5.5.2 两组儿童绘画能力评价结果 |
5.6 讨论 |
5.6.1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可促进自闭症儿童心理功能发展 |
5.6.2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可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社交能力发展 |
5.6.3 “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促进绘画能力带动行为调控功能 |
5.7 结论 |
5.8 案例展示 |
第6章 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机理分析 |
6.1 涂鸦阶段干预机理讨论 |
6.1.1 涂鸦阶段的“动机“驱动机理讨论 |
6.1.2 涂鸦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适宜性分析 |
6.2 曼陀罗阶段干预机理讨论 |
6.2.1 曼陀罗阶段的“对象认知”驱动机理讨论 |
6.2.2 曼陀罗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适宜性分析 |
6.3 “涂鸦-曼陀罗模式干预模式”机理探讨 |
6.3.1 “涂鸦-曼陀罗模式”促进心理功能演进模型机理探讨 |
6.3.2 “涂鸦-曼陀罗模式”对自闭症儿童适宜性的探讨 |
第7章 研究总结 |
7.1 主要贡献与创新之处 |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1.社会发展需要有良好耐挫力的少年儿童 |
2.耐挫力是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必备素质 |
3.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被忽视 |
4.相关研究薄弱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1.研究的重点 |
2.研究的难点 |
3.研究的创新点 |
(六)概念界定 |
1.少年儿童 |
2.耐挫力 |
3.少年儿童耐挫力 |
二、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的理论分析 |
(一)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1.挫折ABC理论 |
2.创造性自我理论 |
3.自卑与补偿理论 |
(二)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的价值取向 |
1.生存发展:推动少年儿童成长为合格公民 |
2.态度指引:引导少年儿童积极生活 |
3.人格塑造: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
4.价值引领:提升少年儿童辨别能力 |
5.精神支撑:坚定少年儿童理想信念 |
(三)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的原则 |
1.引导性和主体性结合 |
2.层次性与系统性融合 |
3.提高认识与注重实践并重 |
4.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协同 |
(四)国外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借鉴 |
1.国外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理念 |
2.国外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耐挫力的培养 |
3.国外学校教育对少年儿童耐挫力的培养 |
4.国外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的启示 |
三、少年儿童耐挫力现状及问题归因 |
(一)少年儿童耐挫力的问卷调查 |
1.问卷调查目的和对象 |
2.问卷调查的实施 |
3.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二)少年儿童耐挫力问题呈现 |
1.少年儿童耐挫力总体水平良好,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
2.少年儿童意志品质水平较低,尤其是男生 |
3.少年儿童面对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
4.部分少年儿童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判断 |
5.八年级少年儿童耐挫力水平过低 |
6.父母文化水平低的少年儿童耐挫力水平低 |
(三)少年儿童耐挫力问题的归因分析 |
1.少年儿童自身素质原因 |
2.家庭教育水平影响少年儿童耐挫力 |
3.学校教育轻视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 |
4.社会教育忽视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 |
四、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策略 |
(一)强化耐挫力培养自觉意识,发挥自我教育关键性效应 |
1.自觉强化挫折认识,树立正确挫折认知 |
2.关注情绪状态,管理自身情绪 |
3.主动进行磨炼,锻炼意志品质 |
(二)重视家庭培养,夯实家庭教育基础性作用 |
1.“成才首先要成人”,重视耐挫力培养 |
2.“育人首先要育己”,关注自身综合素养 |
3.“拒绝溺爱和专制”,采取正确教养方式 |
4.“意志品质是关键”,把握耐挫力培养重点 |
5.“关注宽松和民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
(三)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强化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 |
1.增强意识,重视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 |
2.开设耐挫力相关课程,系统培养少年儿童耐挫力 |
3.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耐挫力培养 |
4.依托少先队组织培养少年儿童耐挫力 |
(四)发展社会教育,巩固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 |
1.提升全社会对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的关注,营造良好氛围 |
2.发挥社区教育、文化场所功能,助力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 |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儿童心理创伤恢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T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儿童心理创伤 |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三、社会支持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支持理论的内涵 |
二、社会支持理论的实践框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关于儿童心理创伤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关于儿童心理创伤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心理创伤儿童困境与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
第一节 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
一、案例一 |
二、案例二 |
第二节 心理创伤儿童所面临的困境 |
一、易被忽视 |
二、躯体不适 |
三、负面情绪,无处不在 |
四、问题行为突出 |
五、认知偏差 |
第三节 心理创伤儿童社会支持现状 |
一、正式支持 |
二、非正式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个案介入儿童心理创伤的实务过程 |
第一节 对行为问题型心理创伤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 |
一、问题界定与需求分析 |
二、介入目标与工作计划 |
三、介入过程 |
四、结案与评估 |
第二节 对焦虑型心理创伤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 |
一、问题界定 |
二、介入目标与工作计划 |
三、介入过程 |
四、结案与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思考与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二节 个案介入过程反思 |
一、选择服务对象 |
二、建立专业关系 |
三、实施服务计划 |
第三节 优化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心理创伤恢复的建议 |
一、规范医院救治流程 |
二、提升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 |
三、优化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功能 |
四、营造关爱儿童心理健康的社区氛围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谈影响儿童心理防御机制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化式增能模型在儿童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娜荷芽.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社会工作与社区亲子关系服务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X社区为例[D]. 张嘉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游安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的作用[D]. 舒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D]. 白金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6]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D]. 胡楠.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自闭症儿童“涂鸦-曼陀罗绘画干预模式”建构及其效应机理的实证研究[D]. 禄晓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研究[D]. 周岸. 河南大学, 2019(01)
- [9]儿童心理创伤恢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T机构为例[D]. 王子维.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面部畸形患儿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J]. 陆楠,李冬梅. 国际眼科纵览,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