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团菌病9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晴[1](2021)在《中国嗜肺军团菌cgMLST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序列分析确定中国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的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re g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cgMLST)靶基因,建立基于中国本土菌株的cgMLST分型方案,从而达到将cgMLST分型方案作为LP的全基因组序列分型的标准化方法的目的;把基于核心基因的分型方案与传统分型方法进行比较,明确cgMLST分型方案的优势;进一步探究基于cgMLST的型别群与致病性的关系,实现对致病菌的风险评估、有效区分暴发株与散发株并对暴发株精准溯源的目的。研究方法:基于cgMLST的Lp分型方案,本研究纳入全国15省市环境来源与临床来源的嗜肺军团菌菌株192株。全部分离株于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SOAPdenovo进行基因组组装,选取Philadelphia 1(完成图)作为参考序列,通过Fast-gep基于WGS数据筛选中国地区嗜肺军团菌核心基因。基于核心基因集的进化树与SNP分析比较,验证方案有效性。将cgMLST分型方案与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血清型分型比较,说明cgMLST分型方案的分型能力。使用靶基因对世界范围内较流行的ST1型菌株继续分型,明确cgMLST方案的分辨力。通过评估嗜肺军团菌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J774细胞内生长能力,将各组菌株的毒力特征与表型相联系。研究结果:通过对192株嗜肺军团菌进行核酸提取,以费城1号为参考菌株,共得到1168个靶基因。基于SNP与cgMLST分析,大多数分离株被分为相同的簇,两种方法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传统分型方法MLS分型与血清分型比较结果显示,基于cgMLST方案的同一组内菌株,任意两株菌最大等位基因距离为107,分辨力最高。应用cgMLST分型结合种群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嗜肺军团菌被分为12组cgMLST群,临床株聚为4组,其中与临床株同组群其细胞内生长能力较高。此外,cgMLST分型还可以进一步对ST1菌株进行区分,显示了高的分辨率。研究结论:本研究确定1168个嗜肺军团菌的核心基因。基于SNP分析于基于cgMLST分析结果基本一致。cgMLST分型方案分辨能力较传统分型方法MLST与血清分型更高。进一步发现cgMLST各组在细胞内生长能力存在差异。我们还发现cgMLST可以将ST1分离株进一步分为多个谱系。对ST1型菌株的监测具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本研究对嗜肺军团菌的种群结构和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郑蕊[2](2020)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中西药联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风险未知。现有针对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研究,关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研究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关联。如仅从药物-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干扰因素众多,会出现归因不清的情况;仅从药物-内在机制研究,来自实验室的数据难以直接助力临床决策。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可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进行的工作。目的:基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探索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征靶关联法”,用以提示中西药联用风险。从临床上常见、易出现风险的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切入,以喜炎平(Xiyanping,XYP)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联用的临床安全性评价为实例,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系统收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中成药部分》(2019年)中涉及的中药独家品种与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等相关管理条例的要求,对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情况进行评价及问题分析。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阐释中西药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构建思路。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建立“征靶关联法”用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提示用药风险。探讨“征靶关联法”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及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3.1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选取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国自发呈报系统中XYP所有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集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药物联用等因素对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严重程度影响。运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技术(VIP技术)分析影响因素对ADRs严重程度的贡献强度及方向。3.2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以个案报告、随机对照试验、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试验四大部分数据为来源。运用BCPNN法、Meta分析和传统频数法,分析联用药物-症状联系强度、原发病、ADRs发生率等关键临床特征,构建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3.3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以RB及XYP主要成分、皮疹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文献、药物(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XYP-RB干预皮疹靶点,以Venn图形式表示。使用DAVID、KEGG数据库、Cytoscape 3.7.2软件,对XYP-RB联用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共同作用靶点群,四部分靶点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与通路富集(KEGG分析),对比靶点群生物功能及通路分布,分析联用调控皮疹的可能机制。3.4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50mg/kg、500mg/kg剂量的XYP,100mg/kg、150mg/kg剂量的RB及交叉联用,以0.8%伊文思蓝为指示剂,给药30 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留取血清、耳组织。48h后,定量测定耳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量。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2、IL-4、L-5、IL-6、CXCL1、IFN-γ、TNF-α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耳组织中靶蛋白Fas及Caspase 8的mRNA表达,初步探索XYP-RB联用调控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1.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共收集692篇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其中21篇注射剂说明书中,95.2%对药物相互作用标注尚无相关信息,4.8%未做相关标注。仅5.2%的非注射剂说明书提示药物相互作用。71.3%说明书对有毒药物、96.3%对配伍禁忌未做相关提示。64.6%说明书对ADRs标注尚不明确,且20.0%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共收集138篇中药注射剂说明书(52种)。81.9%说明书标注尚无相互作用信息,0.7%标注尚不明确,仅17.4%说明书进行了相关描述。涉及十八反、十九畏使用禁忌的说明书普遍未做提示(75.0%)。18.1%说明书对ADRs标注为尚不明确,且20.2%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现有中成药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严重缺失,ADRs、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报告等基础信息普遍不明确,针对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方法对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关联缺失,尚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征靶关联法”是指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通过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来提示联用风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构成要素包括风险识别-特征提取-征靶关联-实验验证。其特点是通过对多来源临床数据的系统分析,从作用靶点角度,关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来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合作是该方法的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共纳入26317例XYP相关ADRs。年龄、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单用XYP出现ADRs的严重程度倾向于一般。年龄与联用共同纳入VIP分析中,0-6岁患者倾向于出现一般ADRs,40岁以上患者倾向于严重ADRs。对于0-40岁患者,XYP-RB联用倾向于发生严重ADRs(VIP值>1且相关系数>0)。识别出XYP-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且ADRs倾向于严重(0-40岁)。个案报道、医院集中监测未有相关报告,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低质量研究且存在偏倚风险。多元证据体提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联用不影响RB的ADRs发生率。联用降低了 RB在小儿手足口病(RR=0.52,95%CI=0.36-0.75,P=0.0005)、小儿病毒性肺炎(RR=0.36,95%CI=0.14-0.95,P=0.04)的 ADRs 发生率。小儿手足口病属超说明书用药,涉及ADRs 比重最高。在10-15mg/kg RB与5-10mg/(kg·d)XYP,每日一次条件下,出现ADRs 比例最高,联用组56.9%ADRs为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反应与XYP-RB联用显示强相关E(ICij)=0.70。59.1%ADRs报告在首次联用中出现,其中57.3%表现为皮疹(82.5%)、瘙痒(17.5%)。皮疹为XYP-RB联用主要的临床特征且符合类过敏反应特点。XYP与RB共同调控皮疹靶点有21个。代谢在各靶点谱作用中所占比例最高(58.33%、31.33%、58.82%、60.00%),可能是 XYP-RB 联用的关键生物功能。XYP 与RB特异性调控皮疹增加了信号转导、蛋白代谢等功能。各部分靶点群在炎症(23.07%以上)、凋亡(53.33%以上)相关通路富集比重较高。单药还可特异性激活HIF-1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RNAs等通路。XYP与RB联用可能是通过在代谢生物功能中的叠加作用,增强调控炎症和凋亡相关通路,同时,可能调控更广泛的靶点通路谱,引发皮疹等ADRs。在类过敏反应实验中,XYP、RB组无血管渗出反应或轻微,联用可见血管通透性显着增高,但耳重未见明显变化。IL-1β与IL-2表达低于检测限度,TNF-α、IFN-γ、CXCL1、IL-5、IL-4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IL-6在给药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 mg/kg RB组FasmRNA,有显着性升高(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mg/kg RB组Caspase 8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分析基础上,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提出“征靶关联法”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的观点。将该方法应用于XYP-RB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发现联用可能通过调控IL-6及Fas相关炎症、凋亡通路,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发类过敏反应,与临床特征皮疹相符,提示XYP-RB联用风险。初步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张美彤,董颖,陈愉,贾琳,陈乾华,赵立[3](2018)在《国内军团菌病暴发病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国内军团菌病暴发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暴发病例的认识。方法检索国内1982-2016年CNKI、维普、万方等各类期刊杂志数据库中发表的军团菌病暴发及相关流行病学的文献,按纳入标准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收录军团菌病暴发11起,涉及224例患者。暴发场所为部队营地、医院、学校等人群聚集处。6例暴发考虑淋浴水为主要传染源;男女比例为1.96∶1,年龄为19~55岁。其中嗜肺军团菌(Lp)占64.71%(88/136),博杰曼军团菌(Lb)和米克戴德军团菌(Lm)各占17.65%(24/136);在Lp中,Lp1型占23.86%(21/88)。表现为肺炎型患者占18.75%(42/224),Pontiac热型患者占81.25%(182/224)。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在一起暴发事件中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死亡2例,病死率为0.89%。结论对环境潮湿聚集居住的场所应加强通风,并对生活供水系统加强军团菌的环境监测,减少军团菌病暴发流行。对暴发出现的呼吸道感染病例应进行军团菌相关检测,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叶丹[4](2018)在《江苏省公共场所环境嗜肺军团菌污染现状及从业人员感染情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了解江苏省公共场所环境污染水平以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感染现况;分析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感染状况与环境影响因素的暴露关系。为控制公共场所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江苏省甲市和乙市共七家公共场所,以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常见病原微生物嗜肺军团菌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酒店/饭店、商场/超市典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自来水、淋浴水、景观水、花卉土、空调送风等可能存在嗜肺军团菌污染的环境暴露水平。选择上述七家公共场所内长期暴露在集中空调环境下的从业人员,通过血清嗜肺军团菌抗体ELISA检测,了解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感染情况。对不同组别的阳性率或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着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群嗜肺军团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公共场所气溶胶、花卉土、淋浴水、景观水、自来水、冷却水和风管积尘的嗜肺军团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43%(22/70)、31.29%(10/32)、40.74%(11/27)、33.33%(1/3)、7.41%(2/27)、64.29(9/14)和 40.00%(2/5)。不同地区环境样本嗜肺军团菌PCR检测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55,P=0.000)。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35.16%(96/273),甲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感染率高于乙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感染率;除工作单位以外的其他公共场所停留人群的嗜肺军团菌感染率(59.65%)显着高于没有停留的人群(30.49%)。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水是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感染的危险因素(OR=3.001)。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甲市和乙市的宾馆饭店、商场超市两类公共场所普遍存在嗜肺军团菌污染,且甲市两类公共场所嗜肺军团菌污染高于乙市。甲市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血清抗体的阳性率高于乙市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血清抗体的阳性率,与环境调查的结果呈一致的趋势。除工作场所外其他公共场所停留的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没有没有其他公共场所停留的从业人员。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塔的冷却水是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冷却水是人群嗜肺军团菌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冷却水塔定期进行合理有效的消毒,可有效降低人群嗜肺军团菌感染的风险。
邓雪[5](2016)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ECOPD风热犯肺证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进行观察。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控制性氧疗、抗生素、祛痰剂、支气管舒张剂等)。治疗组: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6天为一个观察疗程。观察每组患者用药前后症状、体征,评测临床疗效积分,外周血WBC、N%、肝肾功能及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清十一项呼吸道病毒病原体Ig M;记录两组发热患者入院不同时间点体温(使用水银温度计,每天6:00、12:00、18:00、24:00测体温;观察至患者出现连续24小时体温≤37℃;观察时间不超过6天)。应用SPSS23.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76.67%,两组在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在总体有效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76.67%,两组在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在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主要单项症状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组可以改善AECOPD风热犯肺证患者气短、咳嗽、咽痛、口渴、汗出等症状和体征(P<0.05),说明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WBC、N%比较: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组改善AECOPD风热犯肺证患者WBC、N%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发热患者平均解热时间比较: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组发热患者10例平均解热时间为23.33小时,对照组9例发热患者平均解热时间为34.74小时,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疏风解毒胶囊对于患者发热症状缓解优于单纯应用西药组,尤其是在入院24小时、48小时两个时间段。3外周血清十一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结果:本研究中,所有参与者60例AECOPD患者的血清学检查,其中有23名患者检测到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检出率为38.3%,其中单一病毒感染15例(25%),病毒分布:乙型流感病毒5例,甲型流感毒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1例,腺病毒1例,副流感病毒1例,肺炎支原体2例,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各1例,贝氏柯克斯体A、B型未检出阳性病例。同时合并多重病原体感染8例(13.33%),病原体分布: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毒4例,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例,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毒+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毒+肺炎支原体1例,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1例。此次研究历经近2年,发现呼吸道病毒在AECOPD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本研究各项病原体检出分布如下:乙型流感病毒12例,甲型流感毒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3例,腺病毒1例,副流感病毒2例,在非典型致病菌中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检出率最高,为4例,其次为嗜肺军团菌2例,肺炎衣原体1例,贝氏柯克斯体阳性未检出。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疏风解毒胶囊安全可靠。结论1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AECOPD风热犯肺证,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比较,可以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WBC、N%,提高总体有效率。对于发热AECOPD患者疗效更优。2呼吸道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的重要发病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其中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感染诱因,在本研究中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为乙型流感病毒,最常见的非典型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最为常见,并且AECOPD患者中易出现多重病原体感染。3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AECOPD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叶丹,刘凡,张宝莹,郭亚菲[6](2015)在《综合医院肺炎病人血清中嗜肺军团菌抗体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我国三地区综合医院肺炎病人血清中嗜肺军团菌抗体水平。方法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以北京、江苏和深圳3个地区的7家综合性医院的70名住院肺炎病人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收集基本信息,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嗜肺军团菌1—6血清型Ig G/Ig A/Ig M联合抗体。结果入院当天和入院两周后肺炎病人血清中嗜肺军团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7/35)和20%(7/35),其中5例肺炎病人双份血清均为阳性。结论我国综合医院肺炎病人存在嗜肺军团菌感染,采集入院当天和入院两周后血清同时进行嗜肺军团菌抗体检测可有效降低假阴性率。
芦烨,陈愉,赵立[7](2015)在《军团菌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文中认为1976年,美国费城的一次退伍军人会议上暴发了一场重症肺炎,数百人感染,34人死亡,数月后致病菌——军团菌(Legionella)被分离鉴定出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央空调及热水淋浴系统的全面普及,军团菌感染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已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现就军团菌流行病学及其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综述如下。一、军团菌病的流行情况分析(一)军团菌病国外流行情况1.欧洲:欧洲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军团菌病监测系统。2010年为了控制和预防欧盟成员国散发和暴发的军团病的
刘凡,葛覃兮,张宝莹,刘航[8](2013)在《国内外军团菌病监测系统及流行现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军团菌病是由军团菌引起的传染病,包括庞蒂亚克热和军团病。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军团菌病监测系统及管理模式,并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军团菌病的流行现况,同时探讨国内外军团菌病监测管理的差异。
陈文聪,胡朝晖,朱庆义[9](2013)在《军团菌病国内流行概况和预防》文中研究指明军团菌病(Legionnaire disease)于1976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退伍军人大会首次暴发流行,导致221人患病,34人死亡[1]。随后欧洲、澳洲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军团菌病例报道,我国于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军团菌病例[2]。近30年来,军团菌病在世界各地时有暴发流行,受到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军团菌(Legionella)是引起军团菌病的病原体,目前已确认军团菌属有52个种,70个血清型,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有24种,
冀涛,王素萍,魏俊妮,胡婷,阎娟娟,许建英[10](2010)在《太原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调查以及军团菌感染状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①对太原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学特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流行的优势菌株等。②探讨CAP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③探讨军团菌实验室检测方法。方法收集符合CAP诊断标准,同时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疾病的277例患者。取患者急性期痰标本(咽拭子)和尿进行检测,同时收集流行病学基线资料。①细菌学检测:取患者急性期痰标本或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细菌;②军团菌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军团菌特异基因16SrRNA和尿抗原检测。结果①按照患者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太原地区成人CAP的发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58.7%)、工人(28.1%)、干部职员(18.9%)为主。②共收集了194份新鲜痰液进行了痰(咽拭子)培养的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者171例,其中单一感染者105例,2种以上混合感染23例。前3位病原体依次为:白色念珠菌(10.8%)、肺炎链球菌(5.6%)、流感嗜血杆菌(4.1%),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2.2%。太原地区肺炎链球菌合并奈瑟菌为主要的混合感染(2.5%)。病原体的分布与年龄、季节和基础疾病无关(P>0.05)。③对100例CAP患者进行尿抗原检测,阳性者9例(9.0%);PCR检测阳性者3例(3.0%)。军团菌肺炎发病人群多在50~80岁,且大多数患者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有密闭的空调系统或有冷却塔、热水系统等。结论近年来太原地区CAP细菌感染占据首要地位。细菌感染以真菌、肺炎链球菌最多。白色念珠菌和肺炎链球菌是CAP最重要的病原菌;CAP的混合感染不容忽视;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增多。
二、军团菌病9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团菌病9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嗜肺军团菌cgMLST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简写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军团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1 传染源 |
1.2.2 传播途径 |
1.2.3 易感人群与流行季节 |
1.3 治疗措施 |
1.4 军团菌的检测方法 |
1.5 嗜肺军团菌常用基因分型方法 |
1.6 建立中国嗜肺军团菌CGMLST方法的意义 |
第2章 CGMLST方法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株来源 |
2.2.2 试剂耗材和仪器 |
2.2.3 引物合成及测序 |
2.2.4 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3.2 嗜肺军团菌检测 |
2.3.3 菌株保存 |
2.3.4 菌株复苏 |
2.3.5 血清型鉴定 |
2.3.6 SBT分子分型 |
2.3.7 全基因组测序 |
2.3.8 确定靶基因与构建系统发育树 |
2.3.9 SNP调用 |
2.3.10 系统发育树的比较 |
2.3.11 MLST 分型、血清型分型与cgMLST 分辨率比较 |
2.4 结果 |
2.4.1 嗜肺军团菌鉴定 |
2.4.2 血清型 |
2.4.3 核酸浓度及管家基因电泳 |
2.4.4 ST型别及菌株数 |
2.4.5 cgMLST方案菌株多样性与方案适用性 |
2.4.6 cgMLST与 SNP方案系统发育树比较 |
2.4.7 分型方法比较 |
2.4.8 应用cgMLST方案确定暴发菌株等位基因距离 |
2.4.9 测试数据集验证 |
2.5 讨论 |
第3章 CGMLST分组与细菌增殖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株来源 |
3.2.2 主要试剂耗材与仪器 |
3.2.3 主要试剂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复苏 |
3.3.2 细胞传代 |
3.3.3 细胞冻存 |
3.3.4 细胞计数 |
3.3.5 24 孔板培养细胞 |
3.3.6 细菌攻毒实验 |
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5 结果 |
3.6 讨论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课题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军团菌致病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一) 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二)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三)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问题分析 |
1. 信息缺失,针对性研究不足 |
2. 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
第二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 |
(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
1. 西药-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 |
2. 不良反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关联 |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 |
4. 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特征与靶点关联模式 |
(二) “征靶关联法”的提出 |
(三) “征靶关联法”的构成要素 |
1. 临床联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识别(风险识别) |
2. 构建临床中西药联用安全信息多元证据体(特征提取) |
3. 临床特征-靶点对应分析(征靶关联) |
4. 实验验证 |
(四) “征靶关联法”的主要特点 |
1. 多来源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临床特征 |
2. 基于作用靶点角度分析内在机制 |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形成关联 |
(五) “征靶关联法”的实施基础 |
1. 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 |
2. 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共融 |
第三部分 “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 |
(一)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二) 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 |
1. 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证据 |
2. 个案报告证据 |
3.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
4. 自发呈报系统证据 |
5.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多元证据体及可能机制分析 |
6. 小结 |
(三)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 |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靶点检索与筛选 |
2. 基于功能注释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
3. 基于通路富集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
4. 小结 |
(四)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 |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 |
2.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细胞因子表达 |
3.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靶点mRNA表达 |
4.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国内军团菌病暴发病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基本情况 |
2.2 一般特征 |
2.3 军团菌病暴发的诊断方法 |
2.4 军团菌的传播途径 |
2.5 军团菌病暴发的传染源 |
2.6 军团菌病暴发病例血清型分布 |
2.7 临床表现及预后 |
3 讨论 |
(4)江苏省公共场所环境嗜肺军团菌污染现状及从业人员感染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言 |
1.1. 军团菌病暴发来源及环境中军团菌污染现况 |
1.1.1. 军团菌病的来源 |
1.1.2. 军团菌病的暴发 |
1.1.3. 环境嗜肺军团菌污染现况 |
1.2. 公共场所嗜肺军团菌环境污染现况 |
1.3. 人群嗜肺军团菌感染现况 |
1.4. 军团菌的检测 |
1.4.1. 培养法 |
1.4.2. 免疫学法 |
1.4.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目的 |
2.2.1. 了解公共场所环境军团菌污染水平 |
2.2.2. 掌握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人群军团菌感染现况 |
2.2.3. 评估公共场所环境对从业人员健康影响风险 |
2.3. 研究内容 |
2.3.1. 研究现场 |
2.3.2. 实验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3.1. 研究对象信息 |
3.2. 公共场所环境状况 |
3.2.1. 公共场所环境因素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 |
3.2.2. 不同环境样品中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 |
3.2.3. 不同地区环境样品中嗜肺军团菌检出情况 |
3.2.4. 不同场所类型嗜肺军团菌检出情况 |
3.3.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3.4. 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感染单因素分析 |
3.5. 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感染多因素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公共场所环境中嗜肺军团菌 |
4.2.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嗜肺军团菌血清抗体 |
第五部分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公共场所环境现况调查表 |
附录2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信息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发表文章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5)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COPD的认识 |
1.1.1 流行病学现状 |
1.1.2 发病机制 |
1.1.3 治疗 |
1.1.4 AECOPD与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感染 |
1.2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治则治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测指标 |
2.2.4 临床疗效判断 |
2.2.5 统计学方法 |
2.2.6 技术线路图 |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3.1 一般资料分析 |
2.3.2 总疗效比较 |
2.3.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2.3.4 单项症状、体征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5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率比较 |
2.3.6 两组发热患者平均解热时间比较 |
2.3.7 不同时间点体温恢复正常患者例数比较 |
2.3.8 常见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定性检测结果 |
2.3.9 安全性检查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AECOPD与常见呼吸道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
3.1.1 呼吸道病毒感染 |
3.1.2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
3.2 疏风解毒胶囊组方及临床疗效分析 |
3.2.1 组方及配伍 |
3.2.2 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综合医院肺炎病人血清中嗜肺军团菌抗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仪器与试剂 |
1.2研究对象 |
1.3流行病学调查 |
1.4生物样品收集 |
1.5血清嗜肺军团菌抗体检测 |
1.6质量控制 |
1.7统计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一般情况 |
2.2血清嗜肺军团菌抗体检测结果 |
2.3肺炎病人嗜肺军团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3讨论 |
(8)国内外军团菌病监测系统及流行现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军团菌病监测管理 |
1.1 美国 |
1.4 中国 |
2 军团菌病流行现况 |
2.1 美国流行情况 |
2.2 欧洲流行情况 |
2.3 国外暴发情况 |
2.4 国内暴发情况 |
3 国内外监测管理差异 |
4 展望 |
(9)军团菌病国内流行概况和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团菌病国内流行概况 |
1. 社区获得性感染: |
2. 医院获得性感染: |
3. 旅游相关性感染: |
二、军团菌病预防 |
三、小结 |
(10)太原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调查以及军团菌感染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排除标准 |
1.3 病原学检测方法 |
1.3.1 细菌培养: |
1.3.2 嗜肺军团菌的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例基本情况 |
2.1.1 CAP患者年龄分布 |
2.1.2 CAP患者职业分布 |
2.1.3 CAP发病的季节分布 |
2.2 病原学特征 |
2.2.1 细菌学检测结果 |
2.2.1. 1 年龄与CAP患者病原菌分布: |
2.2.1. 2 基础疾病与CAP患者病原菌分布: |
2.2.2 军团菌感染情况 |
2.2.2. 1 嗜肺军团菌1型的检测结果: |
2.2.2. 2 PCR方法检测军团菌: |
3 讨论 |
四、军团菌病9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嗜肺军团菌cgMLST方法的建立和应用[D]. 王艳晴. 南昌大学, 2021(01)
- [2]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D]. 郑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国内军团菌病暴发病例临床特征分析[J]. 张美彤,董颖,陈愉,贾琳,陈乾华,赵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20)
- [4]江苏省公共场所环境嗜肺军团菌污染现状及从业人员感染情况调查分析[D]. 叶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5]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D]. 邓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综合医院肺炎病人血清中嗜肺军团菌抗体调查[J]. 叶丹,刘凡,张宝莹,郭亚菲.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5(04)
- [7]军团菌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J]. 芦烨,陈愉,赵立. 中华内科杂志, 2015(05)
- [8]国内外军团菌病监测系统及流行现状研究进展[J]. 刘凡,葛覃兮,张宝莹,刘航.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3(05)
- [9]军团菌病国内流行概况和预防[J]. 陈文聪,胡朝晖,朱庆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02)
- [10]太原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调查以及军团菌感染状况研究[J]. 冀涛,王素萍,魏俊妮,胡婷,阎娟娟,许建英.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