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EAT SHOCK PROTEIN gp96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论文文献综述)
姜珊,刘钊,程文[1](2022)在《肿瘤光热治疗引发的免疫效应及光热转换剂在其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利用光热转化剂(photothermal conversion agents, PTA)在近红外光(near-infrared, NIR)照射下产生足够热量来消融肿瘤的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 PTT)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PTT相比于传统的常规肿瘤治疗方法(例如手术、化疗、放疗等),是一种新兴的、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因为它具有微创、精准性高、毒副反应小等优势。PTT是PTA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产生局部高热杀死靶细胞的过程。PTA作为其中重要的媒介在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发现PTA在NIR的作用下不仅显示对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且可以引起相应的免疫应答,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作用。近几年来,很多研究尝试开发新型PTA以改善PTT的特异性疗效,实现PTT与免疫治疗的协同。在本综述中,我们主要阐述PTT引起的免疫机制,并以具有代表性的PTA说明其在免疫效应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与协同免疫治疗的应用。
王可可[2](2021)在《新型药物CDK4/6抑制剂的体外筛选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前景,靶向抗肿瘤药物特异性选择作用部位,毒副作用小且部分可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cyclin-dependent kinase4/6)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值与分化的主要因素,针对CDK4/6是靶向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靶点。犬乳腺肿瘤常发生在未绝育母犬中,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高,人乳腺癌的发生也常见于高龄女性。CDK4/6在犬及人乳腺肿瘤中都呈现高表达。哌柏西利(palbociclib)是首个上市的CDK4/6抑制剂,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作用机制为通过阻断细胞周期G1到S期的过程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研究发现CDK4/6抑制剂在其他癌症中也表现出一定抗癌作用如犬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本研究中采用MTT(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比色法以及动物移植瘤实验法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药物CDK4/6抑制剂。133个受试药物分别为CD1、CD2、CD3、…CD133,哌柏西利作为对照药物,以REM 134、B16、MCF-7、MDA-MB-231、Hela、HCT116、A549、U87细胞株进行抗肿瘤药物的体外筛选。MTT比色法实验步骤:在96孔无菌培养板加入100μL/孔细胞浓度为5×105-1×106/m L的细胞悬液,置于培养箱过夜后加入设置好的不同浓度梯度的药物,每种药物设置6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设置3个复孔,药物作用48 h后,每孔加入10μL MTT溶液继续作用4h,吸弃上清,每孔加入150μL DMSO,使用酶标仪在570 nm波长处检测吸光度OD值,计算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与IC50(半数抑制浓度)值。根据MCF-7、MDA-MB-231、Hela、HCT116、A549细胞株检测药物CD1、CD2、CD3、…CD133的抗癌活性实验结果筛选出抗癌活性强的药物CD3、CD8、CD16、CD46号,以REM134、MCF-7、B16、U87四种细胞株继续检测这四种药物的抗癌活性(重复3次)。试验结果:REM 134细胞株中:药物CD3的IC50值为0.47±0.02μmol/L,药物CD8的IC50值为7.63±2.51μmol/L,药物CD16的IC50值为18.15±1.67μmol/L,药物CD46的IC50值为7.59±0.52μmol/L;MCF-7细胞株中:药物CD3的IC50值为0.41±0.01μmol/L,药物CD8的IC50值为7.05±0.16μmol/L,药物CD16的IC50值为1.52±0.04μmol/L,药物CD46的IC50值为0.43±0.04μmol/L;B16细胞株中:药物CD3的IC50值为3.97±0.55μmol/L,药物CD8的IC50值为2.20±0.42μmol/L,药物CD16的IC50值为4.31±1.06μmol/L,药物CD46的IC50值为6.21±0.46μmol/L;U87细胞株中:药物CD3的IC50值为7.51±0.06μmol/L,药物CD8的IC50值为2.72±0.09μmol/L,药物CD16的IC50值为9.54±0.76μmol/L,药物CD46的IC50值为5.06±0.04μmol/L(P<0.05)。其中REM 134细胞株对CD3最敏感,MCF-7细胞株对CD3最敏感,B16细胞株对CD8最敏感,U87细胞株对CD8最敏感,CD3对REM134、MCF-7细胞株抑制作用最高,CD8对B16细胞株抑制作用最高。基于体外细胞筛选实验结果以CD3、CD8作为动物试验受试药物,REM 134、B16、MCF-7三种细胞建立小鼠体外移植瘤模型。以CD8作为抗小鼠黑色素瘤(B16)活性的受试药物,CD3作为抗犬乳腺癌(REM 134)、抗人乳腺癌(MCF-7)活性的受试药物,哌柏西利作为对照药物。实验设置模型组、高剂量组(60 mg/kg)、中剂量(40 mg/kg)、低剂量组(20 mg/kg)、哌柏西利组(60 mg/kg)。给药途径为口服,给药疗程:犬乳腺癌试验组连续给药21天,小鼠黑色素瘤试验组连续给药14天,人乳腺癌试验组连续给药21天。试验结果:在犬乳腺癌试验中高剂量组对肿瘤的抑制率为50.89%,中剂量组抑制率为39.90%,低剂量组抑制率为15.15%,哌柏西利组对肿瘤的抑制率为48.71%。在小鼠黑色素瘤试验中高剂量组抑制率为40.12%,哌柏西利组抑制率为40.55%,中剂量组抑制率为17.31%,低剂量组抑制率为6.90%;在人乳腺癌试验中,高剂量组抑制率为48.71%,哌柏西利组抑制率为43.48%,中剂量组抑制率44.38%,低剂量组抑制率33.04%。结论:采用体内外两种药物筛选方法筛选出具有抗犬乳腺肿瘤、小鼠黑色素瘤、人乳腺癌活性的新型CDK4/6抑制剂CD3、CD8,抑制肿瘤效果呈剂量依赖性,每组小鼠体重无显着变化,实验结束时无死亡,表明受试药物无严重毒副作用,给药剂量是在相对安全剂量范围内,该研究为下一步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作用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朱文静[3](2021)在《涡旋磁热诱导的乳腺癌免疫原性死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免疫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治疗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特别是治疗性肿瘤疫苗,如sipuleucel-T(Provenge?)经FDA于2010年批准,用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DCVax?-Brain,M-Vax TM,Hybri Cell,CIMAVax EGF?和Oncophage?等多种治疗性肿瘤疫苗先后获批。但是,包括治疗性肿瘤疫苗在内的多种免疫疗法的疗效仍有待提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疫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低。如何诱导癌细胞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是解决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近年来,基于磁性纳米粒子(MNPs)在外交变磁场(AMF)下的感应热效应的磁热疗法(MTT)逐渐成为恶性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MTT具有穿透深层组织,肿瘤选择性高,靶向性强,特异的杀伤肿瘤等特点。虽然关于MTT免疫学效应已有报道,但磁热疗是否会引起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尚无系统的论证。本论文以一种具有高比吸收率(SAR)的高效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FVIOs)为热疗剂,系统地对磁热疗是否会诱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效应进行验证,并希望通过疫苗接种实验考察同源小鼠的免疫响应。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FVIOs)为热疗剂的合成。采用水热法合成出了70 nm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利用XRD,TEM,FT-IR等一系列方式进行表征,证明该材料的成分为Fe3O4,呈中空的环形,大小均一,水溶性良好。2.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FVIOs)热疗剂的诱导细胞免疫原性死亡验证。利用细胞毒性检测,在保证热疗剂安全剂量内,通过施加特定交变磁场,考察了MTT诱导的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结果显示:无论是鼠源乳腺癌细胞系4T1还是人源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在75μg/m L的纳米环与细胞共孵育10 min后,细胞的存活率均不足40%。通过4组实验,即对照组,奥沙利铂组,磁热疗组和传统水浴组(43℃处理2 h),选取了12个指标进行细胞层面的DAMPs信号分子验证。结果表明,经过磁热处理后,除TLR3后,所有指标都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传统的水浴组只有热相关的2个指标(HSP70,HSP90)发生变化,说明MTT能够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3.磁热疗引发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体内免疫组化及肿瘤疫苗验证。构建小鼠乳腺癌模型。对Balb/c小鼠用4T1细胞系构建小鼠乳腺癌皮下瘤模型,在进行磁热治疗结束后,收集肿瘤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表明磁热疗可以在组织层面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同时进行了治疗实验,结果表明,在4T1小鼠乳腺癌皮下瘤模型中,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而在MDA-MB-231小鼠乳腺癌皮下瘤模型中并未发现类似的结果,表明磁热疗可以引发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在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金标准-疫苗实验中,同样得出类似的结论。
孙晨[4](2021)在《HSP90通过STAT3调控不全热消融术后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六大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在第三位,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一种微创的介入治疗技术,对于直径小于3 cm的HCC具有根治性治疗作用,总体疗效也与外科切除术相当,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然而,由于消融能量在肿瘤中的分布不均,对肿瘤边缘癌细胞杀伤效率不高,最后可能导致局部复发,甚至增强癌细胞侵袭性最后导致预后不良[4]。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癌体内及体外不全热消融(incomplete RFA,iRFA)模型,进一步探究iRFA后肝癌细胞存活的分子机制;明确热休克蛋白 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以及 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在热处理条件下抵抗细胞凋亡的内在机制;同时评估新型口服HSP90抑制剂XL888增强iRFA条件下肝癌细胞的热敏感性,为射频联合小分子抑制剂治疗肝癌提供新方向。研究方法:1、采用CCK8检测热处理及药物处理后细胞活性情况;2、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热处理及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3、应用Hoechst 33258检测药物与热处理后细胞核变化情况;4、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5、构建裸鼠体内iRFA模型用于后续实验验证;6、采用RT-q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7、免疫共聚焦检测目标蛋白细胞内表达及定位;8、采用cDNA质粒转染过表达目标蛋白;9、采用免疫共沉淀法分析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10、免疫组化检测异体肿瘤组织内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首先评估HSP90与STAT3在肝癌临床组织中的相关性。TCGA数据库临床肝癌mRNA数据分析显示,HSP90与STAT3二者相关系数为0.32,存在相关性;2.肝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提示HSP90及STAT3肿瘤内协同表达增高。其中在高表达HSP90的标本内STAT3表达也上调,且二者与肿瘤分期、高AFP密切相关;3.构建体外亚致死热处理模型。应用CCK8检测不同温度及时间梯度处理后细胞活性情况,在48℃及以上温度条件下,细胞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而在46℃及以下温度时,细胞活性几乎未受影响,同理选取10min持续处理时间作为后续亚致死处理条件;4.亚致死热处理条件下HSP90与STAT3互作增强。IP结果证实生理条件下HSP90与STAT3存在相互结合,而热处理增加了二者之间的结合作用,并且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STAT3蛋白表达增高,同时其下游重要抗凋亡蛋白Mcl-1(myeloidcell lekemia-1)及Bcl-xL表达也有所升高,并且在mRNA水平也证实二者表达增高;5.热处理条件下STAT3活化情况增多并促进p-STAT3入核。提取核蛋白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热处理诱导p-STAT3入核增加,并发挥转录因子活性;6.热处理条件下HSP90与STAT3的结合在体内发挥抗凋亡活性。我们应用裸鼠皮下成瘤方式,成功在小鼠体内移植肝癌细胞系,待肿瘤最大径长至0.8cm时,应用有效射频直径1cm的射频针穿刺至小鼠体内,按照5W、60s的条件进行不全射频消融,随后剖开肿瘤可见肿瘤内部凝固型坏死周围过渡带,并且小鼠存活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显示成功构建体内不全射频模型;7.不全RFA刺激肿瘤向恶性表型转化。每周测量肿瘤最大径及垂直横径,结果显示在iRFA早期,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但随着喂养时间延长,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虽然至喂养结束时体积仍小于对照组,但是增长速率已经明显增快,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在iRFA表达增多;8.XL888对肝癌细胞杀伤呈现浓度依赖及时间依赖性。首先在体外应用不同浓度XL888及不同时间处理肝癌细胞后,CCK8检测细胞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提示随着XL888浓度升高及时间延长,对细胞活性抑制逐渐明显;9.热处理联合XL888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在选取100nm作为处理浓度后,CCK8结果提示联合处理细胞活性较单独加药及热处理组明显减低,并且随着XL888浓度升高,联合处理组杀伤肿瘤作用更加明显,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提示联合处理可诱导细胞核固缩,提示XL888可增强肝癌细胞热敏感性;10.XL888联合热处理通过活化Bcl-2通路及诱导caspase3活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联合处理条件下BCL-2家族重要成员Mcl-1及Bcl-xL变化显着,同时caspase3及PARP明显活化;11.XL888通过破坏HSP90-STAT3相互结合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热敏感性。IP结果提示XL888处理后HSP90与STAT3结合明显减少,同时蛋白水平检测发现STAT3及p-STAT3活性明显减低;12.联合处理抑制p-STAT3入核。提取核蛋白并检测p-STAT3表达发现其核内表达明显减少,且下游靶蛋白Mcl-1及Bcl-xL表达减低;13.XL888联合热处理通过STAT3发挥促凋亡作用。在联合处理的肝癌细胞内转染STAT3 cDNA后,CCK8检测发现细胞活性较联合处理组有所恢复,同时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相应减少;14.XL888在体内增强iRFA杀伤肿瘤作用。体外构建不全RFA模型同时联合XL888灌胃处理后,定期测量小鼠肿瘤直径并于21天后处死小鼠,结果发现小鼠肿瘤体积及重量较对照组及单独处理组明显减少;15.XL888对小鼠正常肝肾组织无明显损伤。在安全性方面,分离得到小鼠肝肾组织行免疫组化,HE染色结果可见所有加药处理组小鼠未见明显组织损伤及坏死。结论:肝癌组织内HSP90与STAT3表达存在相关性,并且在肝癌细胞系内二者存在直接结合作用;此外,热处理可增强HSP90与STAT3的直接结合作用,并且这种结合作用可诱导STAT3活化并入核,增加STAT3下游抗凋亡蛋白Mcl-1及Bcl-xL的表达,从而在热激条件下抑制肝癌细胞凋亡;而联合应用新型HSP90抑制剂XL888可破坏HSP90-STAT3复合物形成,增强Bcl-2家族凋亡蛋白表达,活化caspase3及PARP蛋白,从而增加肝癌细胞的热敏感性。
张恺[5](2020)在《HSP70与NF-κB在TNF-α诱导A54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肺癌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大量的研究发现肺癌细胞在机体内可通过多种途径拮抗机体对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造成肺癌细胞在机体组织内的恶性增殖从而对机体内正常的组织细胞功能产生损害。近来有研究证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可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且其作为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复杂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可介导包括增殖、分化、炎症和细胞凋亡在内的多种细胞反应,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TNF-α诱导炎症反应的信号转导核心,能与多种增强子以及启动子结合,抑制NF-κB的活性理论上可以阻断TNF-α启动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以及氧化应激的水平变化。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是热休克蛋白家族(Heat shock proteins,HSPs)中的重要一员可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的折叠、组装和降解等生物学过程,有研究发现HSP70在肺癌组织中的过表达与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联系,高表达的HSP70往往对肿瘤细胞的生存有利。在课题组的前期实验中,TNF-α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伴随着非吞噬细胞氧化酶-1(Non-phagocytic cell oxidase-1,NOX1)表达的上升以及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累,NOX1作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家族的重要一员,其产生的ROS对维持机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HSP70对TNF-α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过程是否有影响以及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验证NOX1蛋白、NF-κB信号蛋白在TNF-α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探讨HSP70、NOX1以及NF-κB三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从而为验证HSP70蛋白作为肺癌诊断、治疗方面的潜在靶点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实验分组:(1)A549细胞凋亡模型的构建:根据TNF-α的不同浓度可分为:0.00nmol/L 组,0.25nmol/L组,0.50nmol/L 组,1.00nmol/L组;(2)抑制 HSP70 的表达时分组为:空白组,TNF-α组,VER155008(HSP70 抑制剂)组,TNF-α+VER155008组;(3)抑制NF-κB的表达时分组为:空白组,TNF-α组,BAY11-7082(NF-κB抑制剂)组,TNF-α+BAY11-7082 组。2、观察细胞形态:使用活细胞工作站对各分组细胞进行拍照,观察各组间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3、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CCK-8检测试剂盒结合酶标仪的使用检测各分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根据各组细胞吸光度的大小判断细胞的增殖活性。4、蛋白表达的检测: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HSP70、NOX1以及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5、细胞凋亡的检测: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结合流式细胞仪的使用检测各分组细胞的凋亡情况。6、统计学分析:实验所取得的原始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来表示(x±s,n=3),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多组间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E),各组之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最小显着差异法);只有两组的分组均数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设检测水准α=0.05。结果1、当TNF-α的浓度为0.50nmol/L时,TNF-α刺激A549细胞24h可以显着降低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促进细胞的凋亡,同时伴随着NOX1蛋白、NF-κB信号蛋白表达的上升(均P<0.05),但对HSP70蛋白的表达无影响(P>0.05);因此,本次研究选择0.50nmol/L浓度的TNF-α进行后续实验。2、TNF-α+VER155008 组与 TNF-α 组相比,HSP70、NOX1 蛋白以及 NF-κB 信号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VER155008组与空白组相比,HSP70、NOX1蛋白以及NF-κB信号蛋白的表达均下降(均P<0.05);CCK-8实验的结果显示:TNF-α+VER155008组与TNF-α组相比,细胞的增殖活性进一步降低(P<0.05);流式细胞仪的结果显示:TNF-α+VER155008组与TNF-α组相比,细胞的凋亡率进一步升高(P<0.05)。说明抑制HSP70的表达可促进TNF-α诱导的A549细胞的凋亡。3、TNF-α+BAY1 1-7082组与TNF-α组相比,NOX1蛋白、NF-κB信号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HSP70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BAY11-7082组与空白组相比,NOX1蛋白、NF-κB信号蛋白的表达均下降(均P<0.05);CCK-8实验的结果显示:TNF-α+BAY1 1-7082组与TNF-α组相比,细胞的增殖活性升高(P<0.05);流式细胞仪的结果显示:TNF-α+BAY 11-7082组与TNF-α组相比,细胞的凋亡率下降(P<0.05)。说明NOX1、NF-κB在TNF-α诱导A549细胞的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NOX1、NF-κB蛋白可介导由TNF-α诱导的A549细胞的凋亡;降低HSP70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能够通过NF-κB/NOX1信号通路促进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提示HSP70可作为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樊国华,李悦,袁泽婷,徐可,张勇[6](2020)在《树突状细胞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树突状细胞(DCs)是众多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具有专职抗原提呈功能,在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肿瘤机体中DCs处于异常状态,如成熟障碍、功能异常和表型改变等,无法激活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目前,基于DCs的肿瘤免疫疗法备受关注,例如通过促进DCs成熟或者利用修饰过的DCs激活机体靶向肿瘤的免疫反应。本文拟对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及肝癌等肿瘤中DCs异常相关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关于DCs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
常小峰[7](2019)在《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癌及其影像学评价》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肾癌对转移瘤的作用研究目的射频消融在“减瘤”的同时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因而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存在潜在的协同作用。本实验拟建立小鼠双侧胁腹部皮下肾肿瘤模型,射频消融治疗一侧肿瘤并联合应用PD-1抑制剂,观察两者联合应用对另一侧模拟转移瘤的作用。同时,探究射频消融联合PD-1抑制剂在晚期肾癌中的协同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材料和方法构建BALB/c小鼠双侧胁腹部皮下肾肿瘤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小鼠根据预定方案进行随机分组。小鼠左侧胁腹部肿瘤接种后14日左右,肿瘤体积达到约500 mm3,对随机分配到射频消融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小鼠左侧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联合治疗组予以腹腔注射200μg抗PD-1单克隆抗体,每三天注射一次,共三次,动态测量右侧皮下肿瘤的大小,观察小鼠治疗后饮食、活动、体重等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蛋白印迹实验等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脾脏、肿瘤引流淋巴结及肿瘤细胞内细胞因子等表达情况。选取RFA联合抗PD-1单抗治疗组中观察结束时存活并且“转移瘤”对治疗完全反应的小鼠,进行肿瘤激发试验,观察联合治疗的免疫记忆效应。结果射频消融后两周,切取对侧肿瘤组织,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射频消融能够上调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P<0.001),射频消融治疗组远隔部位肿瘤的PD-L1水平约为对照组的1.5倍。与对照组相比,序贯治疗和同时治疗均能明显抑制远隔部位肿瘤的生长(P<0.001),序贯治疗组的完全反应率为62.5%(5/8),同时治疗组的完全反应率为50.0%(4/8)。与对照组、手术切除组以及IgG2b组相比,单用PD-1抑制剂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但是与单独应用射频消融类似,该抑制作用并不明显,肿瘤仍呈持续生长状态,当PD-1抑制剂与射频消融联合应用时,可明显抑制对侧肿瘤的生长(P=0.0023)。射频消融联合PD-1抑制剂依赖于CD8+T细胞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联合治疗可大大增加肿瘤引流淋巴结内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射频消融联合PD-1抑制剂能够明显增加Th1细胞的比例(15.67%±0.81%,P<0.0001),约为对照组的1.5倍,同时降低Th2细胞的比例(1.60%±0.05%,P=0.0001),联合治疗组Th1/Th2的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9.81±0.34,P<0.0001),约为对照组的两倍。射频消融联合PD-1抑制剂能够在单一PD-1单抗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远隔部位肿瘤内IFN-g+CD8+TILs和TNF-a+CD8+TILs的比例,IFN-g+CD8+TILs的比例为3.83%(±0.12%),约为对照组的8倍(P<0.0001),TNF-a+CD8+TILs的比例为1.60%(±0.06%),约为对照组的4倍(P<0.0001)。联合治疗不仅能明显增加肿瘤内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能降低肿瘤浸润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的比例(3.83%(±0.13%),P<0.0001),CD4效应T细胞、CD8+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的比值分别约为对照组的5倍和4倍(P<0.0001)。肿瘤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射频消融联合PD-1抑制剂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肿瘤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反应,并且存在免疫记忆效应。结论射频消融联合PD-1抑制剂在毁损原发肿瘤病灶的同时,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进而抑制远隔部位病灶的生长。射频消融能够增加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促进肿瘤引流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成熟,增强机体Th1型免疫反应,增加远隔部位肿瘤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数目,上调效应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的比值,同时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肿瘤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第二部分 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癌并抑制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原位肾肿瘤及肺脏模拟转移瘤模型,观察射频消融治疗肾脏肿瘤并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肺脏模拟转移瘤的作用,探究不同的联合治疗策略,寻找最优联合方案,提高联合治疗效果,并降低全身毒副反应。材料和方法:构建BALB/c小鼠原位肾肿瘤及肺脏模拟转移瘤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小鼠根据预定方案进行随机分组,小鼠左侧肾肿瘤接种后10日左右,对随机分配到RFA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小鼠左侧肾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根据预定实验方案,每只小鼠予以腹腔注射200μg抗PD-1单克隆抗体(或200μg抗CTLA-4单抗,或两者联合应用),剂量减半组则注射100μg上述单抗,每三天注射一次,共三次,动态测量体重变化并观察小鼠生存状态。采用称重法及HE染色,评估不同治疗组肺脏的病灶。结果通过肾脏包膜下以及尾静脉注射肾癌Renca细胞,成功构建小鼠原位肾癌及模拟肺转移瘤动物模型。当射频消融联合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可进一步延长小鼠生存时间,该组小鼠生存时间为(40.63±4.34)天,较射频消融联合单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延长约10天(P<0.0001)。通过称量肺脏的重量来评估联合治疗对肺部转移瘤的控制效果,结果显示,射频消融联合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明显抑制小鼠肺部肿瘤病灶的形成,该组小鼠肺脏平均重量为(0.24±0.05)克,明显小于其他各治疗组小鼠肺脏的重量(P<0.0001)。射频消融联合低剂量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显着延长生存时间,该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39.75±5.01)天,与射频消融联合常规剂量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并无显着差异(P=0.714)。同时,射频消融联合低剂量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抑制肺脏转移瘤的形成,该组小鼠肺脏平均重量为(0.27±0.05)克,与射频消融联合常规剂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并无显着差异(P=0.302)。应用较低剂量的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既能有效抑制肿瘤生成,延长生存时间,又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论射频消融联合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肿瘤转移,延长生存时间;射频消融与低剂量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仍然具有协同作用,并不降低联合治疗的效果,且理论上讲,该联合策略可降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第三部分 生物发光成像监测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癌疗效的研究目的采用Renca-Luc2-GFP细胞建立小鼠原位肾肿瘤及肺脏模拟转移瘤模型,通过生物发光成像监测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评估生物发光成像用于早期、实时、动态、非侵入性评价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体外扩增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和荧光素酶的小鼠肾癌细胞(Renca-Luc2-GFP),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绿色荧光的表达情况,生物发光成像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及趋化运动实验等评估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运动能力。分别采用Renca-Luc2-GFP细胞和Renca细胞构建原位肾肿瘤模型,比较两种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致瘤性。通过肾脏包膜下注射Renca-Luc2-GFP细胞,构建原位肾脏肿瘤模型,建模后10日行肾肿瘤射频消融,分别进行生物发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评估早期治疗效果。构建上述原位肾脏肿瘤模型,建模后10日从尾静脉注射肿瘤细胞,构建模拟肺转移肿瘤模型,次日行肾肿瘤射频消融,于射频消融后1、4、7日予腹腔注射200mg PD-1单抗,每隔3日行生物发光成像,动态监测射频消融联合PD-1单抗的治疗效果。结果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Renca细胞和Renca-Luc2-GFP细胞分别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者形态学方面无明显差异,对照Renca细胞未见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而Renca-Luc2-GFP细胞上可见较强的绿色荧光。Renca-Luc2-GFP细胞的生物发光强度与细胞数成正相关(R2=0.9981)。双报告基因转染并不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运动能力。小动物生物发光成像系统可稳定检测到荧光素酶在小鼠体内稳定表达,随着肿瘤的生长,表达荧光素酶的面积逐渐增大,所检测到的荧光光子数也逐渐增多。于建模后第7日,采用小动物7.0T磁共振对原位肾脏肿瘤进行成像,Renca-Luc2-GFP细胞和Renca细胞均能在小鼠肾脏生长,成功构建肿瘤模型,且肿瘤大小无明显差异。单一射频消融后,原肾脏肿瘤区域生物发光强度明显减弱,但一周后可检测到较强的生物发光信号,并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且肺部生物发光信号强度也逐渐增强。而射频消融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后,肾脏和肺部生物发光信号强度增加缓慢,且明显弱于单一射频消融组。上述结果显示,生物发光成像可用于动态监测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原发病灶的残留以及远处转移病灶的生长情况。结论采用Renca-Luc2-GFP细胞可成功构建小鼠原位肾癌及模拟肺转移肿瘤模型,为研究肿瘤联合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型的工具。生物发光成像能够无创、实时、动态地评估肿瘤治疗过程中原发病灶残留和远处转移病灶的发生、发展情况,可用于动态监测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肿瘤的效果。
张瑶尧[8](2019)在《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联合HSP70L1修饰树突状细胞诱生CTL体外抗肝癌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负载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和HSP70L1的DC,探讨其诱生的CTL的体外抗肝癌作用。方法:(1)用基因重组技术将SMP30、HSP70L1基因连接到慢病毒载体上,构建SMP30、HSP70L1双基因(SMP30-HSP70L1)重组慢病毒、SMP30重组慢病毒、HSP70L1重组慢病毒,用荧光稀释法对其进行滴度复检。(2)Fi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从HLA-A2阳性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GM-CSF和IL-4诱导生成DC,用流式细胞术鉴定。(3)共分为6个组实验:分别用SMP30-HSP70L1重组慢病毒、SMP30重组慢病毒、HSP70L1重组慢病毒、空载慢病毒转染DC和肝癌组织总蛋白(经验证含SMP30、HSP70L1蛋白)致敏DC作为实验组,单纯DC作为空白对照组,即:SMP30-HSP70L1组、SMP30组、HSP70L1组、空载慢病毒组、肝癌组织总蛋白组、空白对照组。(4)对各组DC进行检测:Western blot检测SMP30蛋白和HSP70L1蛋白的表达情况,DC的表面免疫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来检测,ELISA检测各组DC细胞因子IL-1、IL-12和IFN-γ的分泌量。(5)用人CD3+T细胞磁珠分选试剂盒分离得到自体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将T淋巴细胞与上述各组DC共培养诱导生成CTL。ELISA检测各组CTL细胞因子IFN、TNF的分泌量。CCK8检测各组CTL的增殖状况。(6)将各组CTL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TL的体外抗肝癌作用。结果:(1)SMP30 与 HSP70L1 融合(SMP30-HSP70L1)重组慢病毒、SMP30重组慢病毒、HSP70L1重组慢病毒构建成功,滴度复检的结果显示病毒滴度约为3×108TU/ml。(2)成功诱导培养人外周血DC,用重组慢病毒转染DC后,WB结果显示:SMP30-HSP70L1组和SMP30组DC的SMP3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DC,SMP30-HSP70L1组和HSP70L1组DC的HSP70L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D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MP30-HSP70L1组DC的CD86表达率高于HSP70L1组、空载慢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DC(P<0.05),与肝癌组织总蛋白组DC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各实验组DC间的表面免疫分子CD80的表达率没有统计学差异;ELISA结果显示:SMP30-HSP70L1组DC分泌细胞因子IL-1的量高于SMP30组、HSP70L1组、空载慢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与肝癌组织总蛋白组DC无统计学差异;SMP30-HSP70L1组DC细胞因子IL-12和IFN-γ的分泌量高于HSP70L1组、空载慢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DC(P<0.05),与肝癌组织总蛋白组、SMP30组DC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3)流式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免疫磁珠法筛选得到的T淋巴细胞的纯度为 93.1%;SMP30-HSP70L1 组 DC 诱生的 CTL 分泌的 TNF-α、IL-12 除了与肝癌组织总蛋白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SMP30-HSP70L1组DC诱生的CTL分泌的IFN-α、IFN-y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慢病毒组(P<0.05),与另外3组无统计学差异;CCK8细胞增殖检测实验的结果发现SMP30-HSP70L1组高于空白对照组、空载慢病毒组、70慢病毒组和30慢病毒组(P<0.05),与肝癌组织总蛋白组无统计学差异。(4)流式检测CTL的杀伤作用,结果为:①当效靶比(E/T)=15:1时,SMP30-HSP70L1组DC诱生的CTL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率(14.50±0.33)%高于SMP30组、HSP70L1组、空载慢病毒组以及空白对照组(P<0.05),与肝癌组织总蛋白组(14.25±0.64)%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别;②当效靶比(E/T)=30:1时,SMP30-HSP70L1组DC诱生的CTL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率(50.53±0.2)%高于空载慢病毒组、HSP70L1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与肝癌组织总蛋白组(50.38±0.48)%、SMP30组(46.42±2.14)%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除了肝癌组织总蛋白组外,与SMP30重组慢病毒、HSP70L1重组慢病毒、空载慢病毒转染DC各实验组相比,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和HSP70L1共同修饰DC,能对DC的成熟产生更好促进作用,更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效靶比为15:1时,CTL在体外能更好地杀伤肝癌细胞SMMC7721。
黄荣师[9](2018)在《肝癌相关抗原SMP30联合GP96修饰树突状细胞诱生CTL抗肝癌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占我国癌症死亡率第三位。手术、放疗及化疗是目前治疗HCC的三大常规方法,但疗效仍不理想,寻找更有效而安全的疗法成为HCC治疗的新趋势。纵观肿瘤治疗研究历程,以肿瘤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生物治疗在控制肿瘤复发转移的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而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有良好的前景。因为DC细胞是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能有效提呈特异性抗原给T细胞,诱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本课题组前期应用SEREX(重组c DNA表达文库的血清学分析技术),从广西人肝细胞癌c DNA文库中筛选出多种编码HCC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的克隆,DNA测序发现其中一种抗原与SMP30羧基末端165个氨基酸是同源结构,相应抗体主要见于HCC患者,尤其有趣的是在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癌患者发现有SMP30抗体高阳性检测率。我们利用重组表达的SMP30蛋白致敏人DC发现其能有效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且可诱导生成对肝癌细胞株BEL-7404有一定杀伤效应的CTL。我们的研究小组较早地显示SMP30在HCC癌旁组织中高度表达,但在HCC组织中具有低水平。糖蛋白96(gp96)属于热休克蛋白90(HSP90)家族,是免疫治疗中众所周知的佐剂。HSP-抗原复合物可以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细胞以受体介导的方式相当有效地摄取。同时,HSP-抗原肽复合物中的抗原或HSP与树突细胞相互作用,刺激树突状细胞表达MHC II类分子,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导致树突状细胞成熟并迁移到引流淋巴结,向T细胞呈递抗原,启动CTL应答。因此,基于其佐剂作用的HSP制剂疫苗在癌症或传染病的免疫治疗中引起更多关注。另外,HSP能诱导记忆性T细胞产生,作用更持久。在III期临床试验中,GP96已被证明对CTL细胞有高效促进作用,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中,目前采用的增强肿瘤抗原免疫原性的方式主要包括体外合成肿瘤抗原肽、完全肿瘤抗原负载DC以及肿瘤抗原基因转染DC等。肿瘤病人免疫功能各环节是减弱的,不管是APC表面受体,还是肿瘤抗原及其伴侣分子,或是MHC-I类分子均有可能不利于肿瘤抗原加工和递呈,从而影响CTL细胞形成。采用体外冲击致敏DC的方法具有直接、起效快等特点,但难以诱导持久抗肿瘤免疫反应。将肿瘤抗原的基因导入DC后可使抗原表达持久,容易进入MHC-I类抗原呈递途径。因此,将表达肿瘤抗原肽的基因的载体转染DC构建的肿瘤疫苗具有相当的优势。目的:目前国内外先后报道了一些肝癌相关抗原负载DC疫苗的研究,甲胎蛋白(AFP)是目前公认的肝癌标志物,尽管有研究表明AFP基因转染DC可诱导特异性CTL靶向杀伤AFP阳性的肝癌细胞,但其免疫反应强度仍距临床应用很远;日本研究者用HSP70 m RNA转染DC,进行12例肝癌免疫治疗I期临床试验,但这种技术涉及RNA容易降解,且单基因修饰DC疫苗的效果也很有限。因此,目前基于DC疫苗的肝癌免疫治疗并不能令人满意,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基于现有文献报道和我们的前期研究,我们提出科学假说,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蛋白基因与GP96基因联合转入DC可持续使其致敏并可增强DC抗原呈递功能,成为更强有效的特异性抗肝癌疫苗。本研究旨在探讨SMP30联合GP96负载DC诱生CTL能否增强抗肝癌免疫效应。加上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了解SMP30在HCC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为开展以SMP30作为干预靶点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我们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查询基因序列,将SMP30和GP96基因片段先后导入慢病毒载体构建真核重组子,然后转染健康志愿者DC,将实验组分为smp30-gp96组,GP96组,SMP30组,DC组,空载体组,肝癌组织提取液孵育DC组。流式细胞术评估转染前后DC的CD80和CD86及CCR7变化。用DC疫苗和T细胞共培养,得到相关的CTL,其上清液用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IFN)等细胞因子。并与靶细胞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混合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CTL杀伤效应。将5-6周龄的雌性BALB/c裸鼠(无特殊病原体,SPF)皮下(s.c.)注射SMMC-7721细胞(13107个)到小鼠的右侧腹皮下,每隔4天注射一次,注射两次成瘤后,第9天将小鼠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小鼠。实验组肿瘤块内注射gp96-smp30修饰DC诱生的CTL(13108),CTL每隔一天皮下注射一次,总共七次。该实验重复3次。对照组注射PBS。16天后使动物安乐死,称重移植瘤,对照各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化与小鼠存活情况、血清免疫指标改变情况。观察肿瘤内组织变化。结果:SMP30和GP96基因片段能先后导入同一慢病毒载体,转染DC后使其表达更多CCR7、CD86和CD80等表面分子,分泌更多IL-1及IFN-γ;smp30-gp96组、SMP30组和肝癌组织裂解液组DC诱生的CTL分泌的细胞因子(INF-α,INF-γ,TNF-α,TNF-β和IL-12等)比空载组和空白组更多。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但这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所诱生的CTL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具有更强杀伤效应。荷人瘤小鼠体内试验显示,gp96-smp30转染DC诱生的CTL也能有效减小小鼠荷人肝癌瘤体,血清中检测到更多INF-γ和IL-6,肿瘤组织内肝癌细胞凋亡增多。结论:我们成功将SMP30和GP96基因片段先后导入慢病毒载体构建双目的基因真核重组子;SMP30和GP96双目的基因组(混合组)、SMP30组和裂解液组与空载组和空白组相比,促进DC成熟;加强抗原提呈能力。混合组、SMP30组和裂解液组致敏的DC都能显着促进T细胞增殖;混合组、SMP30组和裂解液组DC诱生的CTL与空载组和空白组相比,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具有更强杀伤效应;体外实验表明:混合组与单独的SMP30组相比,致敏DC作用(产生表面分子CCR7,CD86和CD80以及分泌IFN-γ和IL-1)、促进T细胞增殖作用、诱生CTL并分泌细胞因子(INF-α,INF-γ,TNF-α,TNF-β和IL-12)以及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杀伤效应等作用,基本无显着性差异;但与gp96组相比呈现出有显着增强的趋势;综合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SMP30和GP96双目的基因组(混合组)与裂解液组有相同的抗HCC效果。但两组的特异性和毒副作用有待进一步比较;单独SMP30抗HCC效果作用强于单独gp96作用;混合组抗HCC作用,体内实验效果优于体外实验,SMP30与GP96都能介导慢病毒促进DC成熟,进而诱生CTL,且两者可能有协同作用。GP96与SMP30分别介导慢病毒共转染DC,可以协同刺激DC促进其成熟,加强抗原提呈能力,进而可诱生CTL并产生更多IFN-α、IFN-γ、TNF-α、TNF-β和IL-12,获得更好的体内外抗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作用。
时珊珊[10](2017)在《结肠癌干细胞的gp96冲击的DC-CIK对同源细胞的杀伤及gp96生物质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从结肠癌干细胞提取的gp96-肽复合物冲击DC细胞联合CIK细胞对同源肿瘤干细胞的杀伤效果以及抗原肽生物质谱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内容]本研究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富集HT29结肠癌干细胞,将获得的结肠癌干细胞经过裂解液裂解获得细胞总蛋白,然后先经过硫酸铵盐析初步纯化,再经过ConA亲和层析进一步提纯,最后经过DEAE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出最终目的蛋白(gp96-肽复合物)。对其鉴定我们选择常规的SDS-PAGE和Western-blot。接着用结肠癌干细胞gp96-肽复合物冲击从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的DC后与同源CIK细胞培养后成熟细胞,即DC-CIK细胞,对同源肿瘤干细胞进行杀伤实验,采用LDH法检测gp96-肽复合物冲击对结肠癌干细胞的杀伤活性,其结果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第二部分是通过第一部分的方法获得的gp96-肽复合物,即HT29细胞中的gp96-肽复合物与HT29微球中的gp96-肽复合物送检质谱分析,比较分析。[方法]1、利用无血清培养基(添加了各种必要的细胞因子)富集结肠癌干细胞,微球规则后胰酶消化进行传代培养。2、富集效果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处理好的微球中的细胞进行CD133+细胞的检测。3、将提取的细胞总蛋白先经过硫酸铵盐析初步纯化,然后经过ConA柱进一步提纯,最后经过DEAE柱纯化出最终目的蛋白。采用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对目的蛋白进行鉴定。从各个纯化步骤获得的蛋白,我们采用BCA法测定。4、从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DC细胞和CIK细胞。从结肠癌干细胞提取纯化的gp96-肽复合物,并冲击诱导成功的DC。然后将DC和CIK以1: 5的比例共培养。5、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结肠癌干细胞gp96-肽复合物冲击的DC-CIK细胞组;对照组:DC-CIK细胞组。6、质谱分析从HT29以及从HT29微球中获得的gp96-肽复合物。[结果]1、将复苏后的HT29细胞接种到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无血清培养,10天左右可形成状态最佳的HT29微球。2、利用流式分析技术分析富集效果:第5代左右的HT29微球细胞中CD133+的比例可达(73.92±2.76),明显高于HT29细胞(30.45 ±4.50)。3、经过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鉴定最终的目的蛋白确为gp96-肽复合物。4、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效靶比是10:1、是20:1、还是40:1,负载结肠癌干细胞gp96的DC-CIK对结肠癌干细胞的杀伤率高于DC-CIK组的杀伤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质谱分析从HT29中以及从HT29微球中获得的gp96-肽复合物鉴定到14个共同包含的蛋白。[结论]1、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可以成功富集HT29结肠癌干细胞。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分别经相应的生长因子诱导培养7d后,DC细胞趋于成熟,CIK细胞也逐渐增多。2、通过盐析、两步经典层析后可以从细胞总蛋白中纯化出gp96-肽复合物。3、gp96-肽复合物冲击后的DC-CIK可以有效的杀伤同源细胞。提示gp96-肽复合物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免疫疗法在肿瘤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4、测出的结肠癌细胞以及结肠癌干细胞gp96所结合的蛋白确实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HEAT SHOCK PROTEIN gp96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EAT SHOCK PROTEIN gp96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光热治疗引发的免疫效应及光热转换剂在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热治疗对肿瘤的杀伤机制 |
2 光热治疗中免疫效应的分子机制 |
2.1 增强固有免疫反应 |
2.2 免疫细胞浸润 |
2.3 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 |
3 PTA在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
4 PTT协同免疫治疗的应用 |
5 展望 |
(2)新型药物CDK4/6抑制剂的体外筛选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肿瘤的研究概况 |
1.1.1 肿瘤的发生 |
1.1.2 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 |
1.1.3 肿瘤的治疗方法 |
1.2 犬乳腺肿瘤研究进展 |
1.3 抗肿瘤药物的概况 |
1.3.1 CDK4/6 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1.4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试剂配制 |
2.4 试验方法 |
2.4.1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的体外活性筛选试验 |
2.4.2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CD3 抗犬乳腺癌活性试验 |
2.4.3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CD3 抗人乳腺癌活性试验 |
2.4.4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CD8 抗小鼠黑色素瘤活性试验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体外活性筛选试验结果 |
3.2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 |
3.2.1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CD3 抗犬乳腺肿瘤活性试验结果 |
3.2.2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CD3 抗人乳腺癌活性试验结果 |
3.2.3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CD8 抗小鼠黑色素瘤活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体外活性筛选分析 |
4.2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CD3 抗犬乳腺癌活性分析 |
4.3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CD3 抗人乳腺癌活性分析 |
4.4 新型药物CDK4/6 抑制剂CD8 抗小鼠黑色素瘤活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涡旋磁热诱导的乳腺癌免疫原性死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乳腺癌概述 |
1.1.1 乳腺癌的分型 |
1.1.2 乳腺癌临床治疗方式及局限性 |
1.2 磁热疗概述 |
1.2.1 磁热疗历史 |
1.2.2 磁热疗生物学效应 |
1.3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概述 |
1.3.1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与DAMPs |
1.3.2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机制 |
1.3.3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研究进展 |
1.4 选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设备与仪器 |
2.3 实验内容 |
2.3.1 70 nm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的制备 |
2.3.2 油相纳米环的合成 |
2.3.3 磷酸化PEG的合成 |
2.3.4 水相纳米环的合成 |
2.3.5 70 nm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的表征 |
2.3.6 铁浓度测定 |
2.3.7 统计方法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70 nm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表征结果分析 |
2.4.2 水相纳米环的表征 |
2.4.3 Fe浓度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热疗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及其信号分子验证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设备与仪器 |
3.3 实验内容 |
3.3.1 细胞的培养方法 |
3.3.2 材料毒性实验 |
3.3.3 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
3.3.4 指标检测前的预处理 |
3.3.5 CRT的检测 |
3.3.6 HSP90 的检测 |
3.3.7 eIF-2α磷酸化,TLR3的检测 |
3.3.8 自噬小体的检测 |
3.3.9 ATP的检测 |
3.3.10 CXCL10,IFN-γ,IL-1β,AXNA1,HMGB1的检测 |
3.3.11 统计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70nm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环细胞毒性评估 |
3.4.2 细胞凋亡研究 |
3.4.3 CRT的检测结果 |
3.4.4 HSP90的检测结果 |
3.4.5 eIF-2α磷酸化,TLR3的检测结果 |
3.4.6 自噬小体的检测结果 |
3.4.7 ATP的检测结果 |
3.4.8 CXCL10,IFN-γ,IL-1β,AXNA1,HMGB1的检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体内验证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设备与仪器 |
4.3 实验内容 |
4.3.1 肿瘤模型的构建 |
4.3.2 切片样品的制备 |
4.3.3 MDA-MB-231肿瘤模型的构建及治疗实验 |
4.3.4 4T1肿瘤模型的构建及治疗实验 |
4.3.5 肿瘤疫苗实验验证 |
4.3.6 统计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组织切片结果分析 |
4.4.2 MDA-MB-231肿瘤治疗效果分析 |
4.4.3 4T1肿瘤治疗效果分析 |
4.4.4 疫苗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4)HSP90通过STAT3调控不全热消融术后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亚致死热处理促进HSP90与STAT3 结合并抑制肝癌细胞凋亡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细胞培养及热处理 |
2.4 Hoechst33258 染色 |
2.5 细胞活力测定 |
2.6 免疫共沉淀 |
2.7 蛋白质印迹 |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9 患者样本 |
2.10 免疫共聚焦 |
2.11 RNA提取和实时逆转录PCR |
2.12 细胞转染cDNA用于过表达STAT3 蛋白 |
2.13 体内实验 |
2.1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肝癌组织内HSP90与STAT3 存在相关性 |
3.2 构建体外热处理模型 |
3.3 热处理诱导HSP90-STAT3 结合增加, |
3.4 热处理条件下促进抗凋亡蛋白表达 |
3.5 热处理后p-STAT3 入核增加 |
3.6 裸鼠不全RFA后 HSP90与STAT3 结合增加 |
3.7 裸鼠iRFA后促进肿瘤进展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亚致死热处理条件下HSP90 抑制剂XL888 通过破坏HSP90-STAT3 结合增强肝癌细胞热敏感性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细胞培养和热处理 |
2.4 Hoechst33258 染色 |
2.5 细胞活力测定 |
2.6 流式细胞仪 |
2.7 蛋白质印迹 |
2.8 IHC染色 |
2.9 免疫共聚焦 |
2.10 集落形成试验 |
2.11 RNA提取和实时逆转录PCR |
2.12 细胞转染cDNA用于过表达STAT3 蛋白 |
2.13 体内实验 |
2.14 免疫共沉淀 |
2.1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XL888 分子结构 |
3.2 XL888 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
3.3 热处理后XL888 增强肿瘤杀伤作用 |
3.4 热处理联合XL888 诱导BCL-2 通路活化 |
3.5 XL888 破坏HSP90-STAT3 结合,抑制STAT3 磷酸化 |
3.6 热处理联合XL888 抑制p-STAT3 入核 |
3.7 热处理条件下XL888 通过STAT3 发挥抗肿瘤作用 |
3.8 体内实验证实不全RFA后联合XL888 抑制肿瘤生长 |
3.9 评估XL888 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热休克蛋白与肝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HSP70与NF-κB在TNF-α诱导A54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2 实验分组 |
2.2.3 细胞培养 |
2.2.4 Westren Bolt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 |
2.2.5 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 |
2.2.7.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NF-α对A549细胞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TNF-α对A549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1.2 不同浓度TNF-α对A549细胞内相关蛋白的影响 |
3.1.3 TNF-α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3.2 抑制HSP70对A549细胞的影响 |
3.2.1 VER155008抑制HSP70对A549细胞内NOX1、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2 VER155008抑制HSP70对A549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3 VER155008抑制HSP70对A549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2.4 VER155008抑制HSP70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 抑制NF-κB对A549细胞的影响 |
3.3.1 BAY11-7082抑制NF-κB对A549细胞内HSP70、 NOX1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2 BAY11-7082抑制NF-κB对A549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3 BAY11-7082抑制NF-κB对A549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3.4 BAY11-7082抑制NF-κB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讨论 |
4.1 TNF-α对A549细胞的影响 |
4.2 VER155008抑制HSP70对A549细胞的影响 |
4.3 BAY11-7082抑制NF-κB对A549细胞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热休克蛋白家族与癌症的联系 |
1. 热休克蛋白家族简介 |
2. 热休克蛋白家族与癌症的关系 |
3.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树突状细胞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Cs概述 |
2 DCs与肿瘤 |
2.1 DCs与肺癌 |
2.2 DCs与结直肠癌 |
2.3 DCs与肝细胞癌(HCC) |
2.4 DCs与乳腺癌 |
2.5 DCs与卵巢癌 |
2.6 DCs与胃癌 |
2.7 DCs与其他肿瘤 |
3 小结与展望 |
(7)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癌及其影像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肾癌对转移瘤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射频消融联合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癌并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生物发光成像监测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癌疗效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联合HSP70L1修饰树突状细胞诱生CTL体外抗肝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负载SMP30和HSP70L1 DC的制备和检测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的常规培养 |
2.2 重组慢病毒的构建、检测 |
2.2.1 构建重组慢病毒 |
2.2.2 荧光稀释法进行病毒滴度复检 |
2.3 肝癌组织总蛋白的提取与检测 |
2.3.1 肝癌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2.3.2 WB检测肝癌组织中SMP30和HSP70L1蛋白表达 |
2.4 负载SMP30-HSP70L1 DC的制备 |
2.4.1 HLA-A2~+志愿者的筛选 |
2.4.2 DC的体外诱导培养与鉴定 |
2.4.3 重组慢病毒转染DC实验 |
2.5 肝癌组织总蛋白致敏DC |
2.6 各组DC的检测 |
2.6.1 WB检测各组DC的SMP30和HSP70L1蛋白表达 |
2.6.2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表面分子 |
2.6.3 ELISA检测各组DC细胞因子的分泌 |
2.7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重组慢病毒滴度复检结果 |
3.2 肝癌组织中SMP30和HSP70L1蛋白的表达情况 |
3.3 HLA-A2~+志愿者的筛选结果 |
3.4 人外周血DC的培养、鉴定结果 |
3.5 重组慢病毒转染DC的结果图 |
3.6 各组DC疫苗检测结果 |
3.6.1 各组DC的SMP30和HSP70L1蛋白的表达情况 |
3.6.2 各组DC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 |
3.6.3 各组DC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CTL的体外诱导与检测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的常规培养 |
2.2 T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
2.2.1 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 |
2.2.2 T淋巴细胞的纯化 |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的纯度 |
2.3 各组CTL的诱生及检测 |
2.3.1 CTL的激活、扩增 |
2.3.2 ELISA检测各组CTL细胞因子的分泌 |
2.3.3 CCK8法检测各组CTL的增殖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T淋巴细胞的纯度检测结果 |
3.2 各组CTL的检测结果 |
3.2.1 各组CTL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 |
3.2.2 各组CTL的增殖情况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三、CTL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实验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的常规培养 |
2.2 靶细胞的准备 |
2.3 效应细胞的准备 |
2.4 CTL杀伤实验 |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CTL杀伤效果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肝癌相关抗原SMP30联合GP96修饰树突状细胞诱生CTL抗肝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构建负载SMP30和Gp96 DC疫苗 |
1 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真核重组子构建与筛选、鉴定 |
2.1.1 设计SMP30及Gp96载体 |
2.1.2 重组子鉴定 |
2.2 肝癌细胞裂解液制备 |
2.3 负载SMP30和Gp96 DC疫苗制备与检测 |
2.3.1 分离PBMC |
2.3.2 DC诱导实验与检测 |
2.3.3 SMP30和Gp96转染DC实验 |
2.4 负载肝癌细胞总蛋白DC疫苗制备 |
2.5 各组DC疫苗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PBMC存活率 |
3.2 DC成熟实验(表面分子检测结果) |
3.3 真核重组子转染DC效率 |
3.4 各组DC疫苗检测结果 |
3.4.1 WB实验结果 |
3.4.2 各组疫苗上清液细胞因子检测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C疫苗体外诱导CTL |
1 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T淋巴细胞分离与培养 |
2.1.1 T细胞分离 |
2.1.2 T细胞纯化 |
2.2 诱生CTL及检测 |
2.2.1 CTL激活、扩增 |
2.2.2 CTL增殖与激活检测 |
2.3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DC疫苗诱生的CTL激活扩增对比 |
3.2 各组CTL分泌细胞因子的对比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TL 体外特异性抗 HCC 效应检测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2.1 肝癌细胞株培养 |
2.2 CTL杀伤试验 |
3 结果 |
3.1 肝癌细胞株培养情况 |
3.2 各组 DC 疫苗诱生的 CTL 特异性杀伤肝癌细胞株效应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CTL 体内特异性抗 HCC 效应检测 |
1 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荷瘤鼠模型构建 |
2.1.1 荷人肝癌BALB/c鼠建模 |
2.1.2 计算成瘤率 |
2.2 CTL输入荷瘤鼠的监测 |
2.2.1 CTL输入荷瘤鼠 |
2.2.2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2.2.3 小鼠动态免疫监测 |
2.2.4 小鼠肿瘤内组织变化 |
3 实验结果 |
3.1 荷人肝癌BALB/c鼠成模情况 |
3.2 CTL疫苗输入前后各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化与小鼠存活情况 |
3.3 各组小鼠血清免疫指标改变情况 |
3.4 小鼠肿瘤内组织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创新点 |
附录 |
综述 Gp96蛋白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Gp96独特生物学特点 |
2 DC与Gp |
3 免疫作用 |
4 Gp96与肿瘤免疫治疗 |
5 进展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结肠癌干细胞的gp96冲击的DC-CIK对同源细胞的杀伤及gp96生物质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结肠癌干细胞Gp96-肽复合物的提取、纯化、鉴定及其杀伤作用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1.3 实验方法 |
1.1.4 统计学处理 |
1.2 实验结果 |
1.2.1 富集CSC的结果 |
1.2.2 HT29结肠癌中CSCs富集效果的检测 |
1.2.3 HT29微球中gp96-肽复合物的纯化及鉴定结果 |
1.2.4 Gp96-肽复合物诱导DC联合CIK细胞对结肠癌干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
1.3 讨论 |
1.3.1 HT29CSCs的富集、鉴定 |
1.3.2 Gp96-肽复合物的纯化、鉴定 |
1.3.3 Gp96-肽复合物的杀伤实验总结 |
1.4 小结 |
二、结肠癌细胞与结肠癌干细胞Gp96-肽复合物的质谱分析 |
2.1.对象和方法 |
2.1.1 样品制备 |
2.1.2 将切好的胶条冷藏送往杭州景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质谱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HEAT SHOCK PROTEIN gp96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光热治疗引发的免疫效应及光热转换剂在其中的作用[J]. 姜珊,刘钊,程文. 现代肿瘤医学, 2022
- [2]新型药物CDK4/6抑制剂的体外筛选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可可.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涡旋磁热诱导的乳腺癌免疫原性死亡研究[D]. 朱文静. 西北大学, 2021(12)
- [4]HSP90通过STAT3调控不全热消融术后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孙晨.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HSP70与NF-κB在TNF-α诱导A54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 张恺. 郑州大学, 2020(02)
- [6]树突状细胞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樊国华,李悦,袁泽婷,徐可,张勇.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0(01)
- [7]射频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癌及其影像学评价[D]. 常小峰. 东南大学, 2019(05)
- [8]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联合HSP70L1修饰树突状细胞诱生CTL体外抗肝癌作用的研究[D]. 张瑶尧.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肝癌相关抗原SMP30联合GP96修饰树突状细胞诱生CTL抗肝癌作用的研究[D]. 黄荣师.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
- [10]结肠癌干细胞的gp96冲击的DC-CIK对同源细胞的杀伤及gp96生物质谱研究[D]. 时珊珊.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