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悦[1](2020)在《基于价值视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国家对能源互联网建立的迫切需求,电力工程建设在我国各地掀起了新的高潮,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部分,变电站项目建设在电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变电站项目技术密集、价值高昂,目前其建设中的工程造价管理往往存在着盲目追求成本降低、或为满足特定需求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等问题,因而对变电站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研究将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十分有利于电力建设基础设施的发展。价值工程理论是从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地分析研究对象的功能和成本,并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寻求最低成本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本文首先对变电站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现实中变电站项目造价管理的阶段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出发,选用价值工程管理理论作为变电站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工具与途径,对变电站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在价值层面进行细致分析。选取项目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作为主要研究阶段,通过定性分析建立变电站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继而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变电站功能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和量化,对不同建设方案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方案比选。对价值较高的方案,继续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对项目的成本和价值进行评估,确定成本与功能不相匹配的部分进行优化,从而实现项目功能和成本的最佳契合,降低成本、提高功能,做到资源约束下的工程价值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以某220kV变电站整体改造项目为例,开展价值工程分析活动,进行方案比选与方案优化,实现了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证实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说明在变电站建设项目的工程管理中,将价值工程合理运用于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在充分考虑变电站项目的技术、安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和优化的方案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变电站的功能需求,降低建设成本,有效提高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芦锋[2](2017)在《一起由熔断器引发的高压并联电容补偿柜事故分析》文中认为针对某公司10k V电容器柜出现短路事故,对于此次事故的原因分析,作者通过该10k V并联电容补偿柜的配置,并结合实际运行状况,主要从电容器柜整体设计以及熔断器、继电保护的选型,对此次电容器柜损坏事故进行全方位分析。最终发现造成该事故的起因为熔断器熔丝熔断,熔丝尾线过长直接接触电容器外壳产生弧光,从而导致相间短路。最后,作者针对此类事故提出防范措施,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王菌[3](2014)在《区域内配电系统的预知维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给地球的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寻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与此同时,人们对电能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对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生大规模停电故障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智能电网快速兴起,各国都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以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提高供电可靠性、开发新能源以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配电系统直接面向电力用户,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却是我国智能电网的薄弱环节。本文针对配电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结合数据在线监测、工业现场总线、互联网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资产管理等技术和理论,实现区域内配电系统的集中监测、预知维护,建立智能区域用电安全公共综合服务系统,通过区域内的调度共享维护资源,提高配电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同时节约人力、物力资源。论文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的理念以及发展现状,介绍了智能区域用电安全公共综合服务系统的基本概念。然后讨论了配电系统的维护方式以及预知维护的支撑技术即在线监测技术,重点讨论了应用SCADA系统结构建立区域内配电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的相关技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预测模型提出了预测配电系统的劣化趋势的算法,最后介绍了分处三地的配电系统集中监测系统的实现,并对预测算法进行了仿真。
胡旌杰[4](2012)在《电容器保护灵敏性与可靠性分析》文中认为在电力系统中,调节无功功率的方法很多,其中并联电容器最为简单经济、方便灵活。为了保障并联电容器的可靠安全运行,根据电容器的接线方式设置了各种保护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并联电容器一般的接线方式,然后针对内熔丝、外熔丝混用问题对各种熔丝的原理阐述说明,最后通过对并联电容器不平衡保护中不平衡电压和不平衡电流的整定计算分析,对保护参数的配置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近年各地接连不断的电容器事故,说明了电容器保护仍需做出深度研究。而关于并联电容器的内部故障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同时也是国家标准中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随着电容器元件的不断隔离,故障相的健全电容器单元和元件均产生一定的过电压,这也成为电容器组能否继续运行和最大限度的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矛盾点和关键点。由于其故障电流或电压量变化较小,因此保护整定值往往很难确定,因此对不同电压等级各种保护方式的可靠性和灵敏性分析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对计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故障相的检测方法,以便减少并联电容器组的维修时间。同时本文在对保护灵敏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整定算法做出改进,有效减小了初始不平衡对保护整定值的影响。最后,利用PSCAD/EMTDC电力系统仿真工具,对阻抗偏差引起的初始不平衡对各种保护的动作值和可靠性的影响进行仿真验证。结合仿真结果对各电压等级的保护方式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夏长生[5](2008)在《电网并联电容器装置电抗率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在电力系统工程设计和安全运行中备受关注的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的谐波响应与抑制对策问题,在研究、分析系统容量、背景谐波、电容装置及其电抗率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就电容装置中电容器与电抗器优化组合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在了解本课题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开展本论文工作,作为电网无功电源最主要设备的电容装置是容性设备,它的接入改变了电网的谐波阻抗特性,在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当的情况下,对高次谐波呈放大作用,一旦参数匹配时还会发生谐振,使电容装置和相连电网中邻近电器设备遭受严重损伤甚至烧毁,因此,研究电容装置与谐波的相互影响,以及采取的抑制措施,是涉及电容装置的设计与运行,乃至关系到接入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问题;其次,阐述了串联电抗器的相关知识以及不同电抗率电容装置对谐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容器与电抗器优化组合的原理和目标;然后,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电抗率组合方案的约束条件以及谐波综合阻抗验算;最后,对电抗率组合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评优,并在工程实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吴江舜湖变工程实践进行了电抗率组合方案的设计选择,给出了工程项目解决方案。从充分发挥并联电容器装置的无功补偿和抑制谐波的综合效益出发,研究提出以各电容支路中所串接的电抗器容量总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电网电压波形畸变符合国标规定和电容器运行电压与电流满足安全要求,以及满足功率因数考核要求等为约束条件,寻找最佳电抗率组合模式。本文以实例说明对各种备选的组合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验证串联电抗器容量总和最小的组合方案总体占优。同时通过对电力系统实际应用的工程案例的分析讨论,从中积累经验与吸取教训,获取在工程设计和安全运行上可参照的依据。
顾文献[6](2005)在《并联电容补偿与谐波抑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在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的工程设计和安全运行中,备受关注的并联电容器装置的谐波响应与抑制对策问题,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电容器与电抗器优化组合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充分发挥并联电容器装置的无功补偿和抑制谐波的综合效益出发,研究提出以各电容支路中所串接的电抗器容量总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电网电压波形畸变符合国标规定和电容器运行电压与电流满足安全要求,以及满足功率因数考核要求等为约束条件,寻找最佳组合模式。本文以实例说明对各种备选的组合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的项目内容,验证串联电抗器容量总和最小的组合方案可以总体占优。同时通过对电力系统实际应用的工程案例的分析讨论,从中积累经验与吸取教训,获取在工程设计上可参照的依据。
崔立[7](2004)在《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
崔立[8](2003)在《一起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文中认为 1 事故经过 我局110kV东台变电所发生过一起10kV并联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当时现场运行人员听到电容器室爆炸声后,随即切断电容器组电源并进行灭火。发生故障的电容器安装在电容器组紧靠墙壁一侧,事故造成该电容器一侧的墙壁灼伤,另一侧邻近的2个电容器烧坏,4个电容器的喷逐式熔丝被烘熔。
崔立[9](2002)在《一起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
崔立[10](1992)在《一起罕见的10千伏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文中研究指明 一、事故经过我局110千伏东台变电所发生过一起10千伏并列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当时现场运行人员听到电容器室爆炸声响后,随即切断电容器组电源并进行灭火。故障电容器安装在电容器组一侧紧靠墙壁处。事故造成该电容器一侧的墙壁烁伤,另一侧邻近的两只电容器烧坏,四只电容器的喷逐式熔丝被烧熔。
二、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价值视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变电站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 |
2.1.1 变电站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及目标 |
2.1.2 变电站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阶段 |
2.2 价值工程的原理 |
2.2.1 价值工程的含义 |
2.2.2 价值工程的原理 |
2.2.3 价值工程的应用阶段 |
2.2.4 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
2.3 层次分析法 |
2.3.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2.3.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价值视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分析 |
3.1 变电站造价管理应用价值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
3.2 变电站造价管理应用价值工程的阶段选择 |
3.3 研究阶段内变电站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 |
3.4 研究阶段内应用价值工程的总体思路分析 |
3.4.1 应用价值工程进行方案选择的思路 |
3.4.2 应用价值工程进行方案优化的思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价值视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应用 |
4.1 变电站建设项目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功能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4.1.2 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指标的选择 |
4.1.3 构建变电站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
4.1.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功能评价指标模型的权重模型 |
4.2 运用价值工程进行方案选择的数学模型 |
4.3 运用价值工程进行方案优化的数学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变电站建设项目概况 |
5.1.1 变电站项目建设必要性 |
5.1.2 变电站项目建设规模 |
5.1.3 变电站电气改造方案介绍 |
5.1.4 变电站建设项目建筑部分介绍 |
5.1.5 变电站建设项目站址情况介绍 |
5.2 功能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层次单排序 |
5.2.2 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5.3 建设方案选择 |
5.3.1 计算各方案功能评价指数 |
5.3.2 计算各方案价值指数 |
5.4 工程造价优化改进 |
5.4.1 计算设计方案分部工程功能评价指数 |
5.4.2 设计方案分部工程造价分配优化 |
5.4.3 目标成本与工程造价对比分析 |
5.4.4 改进目标的确定 |
5.4.5 改进方案的制定 |
5.5 应用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区域内配电系统的预知维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电网概述 |
1.1.1 智能电网的理念 |
1.1.2 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
1.2 智能区域用电安全公共综合服务系统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设备的预知维护 |
2.1 维护的意义和发展 |
2.1.1 设备维护的意义 |
2.1.2 设备维护的发展 |
2.2 预知维护 |
2.3 配电系统的维护 |
2.3.1 传统的维护方式 |
2.3.2 在线监测和预知维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内配电系统的在线监测 |
3.1 SCADA 系统 |
3.1.1 SCADA 系统简介 |
3.1.2 SCADA 系统结构 |
3.1.3 配电 SCADA 系统 |
3.1.4 组态软件 WebAccess |
3.2 智能区域用电安全公共综合服务系统分析 |
3.2.1 系统概述 |
3.2.2 现场数据采集 |
3.2.3 系统架构 |
3.2.4 系统指标 |
3.3 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参数 |
3.3.1 电力参数 |
3.3.2 开关状态 |
3.3.3 环境状态 |
3.3.4 接触信息 |
3.3.5 雷击信息 |
3.3.6 视频图像 |
3.4 数据的传输 |
3.4.1 节点内通信 |
3.4.2 接入互联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预知维护的配电系统运行状况预测 |
4.1 配电系统的故障 |
4.1.1 绝缘故障 |
4.1.2 接触故障 |
4.1.3 机械故障 |
4.1.4 劣化趋势 |
4.2 灰色系统和灰色模型 |
4.2.1 灰色系统理论 |
4.2.2 灰色序列生成 |
4.2.3 灰色模型的建立 |
4.3 灰色预测 |
4.4 配电系统运行状况的预测算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的采集集中以及预测算法仿真 |
5.1 现场数据采集节点的建立 |
5.1.1 模块与计算机的连接 |
5.1.2 组态软件的配置 |
5.2 多个节点数据的集中 |
5.3 预测算法的仿真 |
5.3.1 用电量的预测 |
5.3.2 劣化特征量的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4)电容器保护灵敏性与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无功补偿设备的历史与现状 |
1.2.1 发电机 |
1.2.2 同步调相机 |
1.2.3 并联电容器 |
1.2.4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 |
1.3 并联电容器与保护现状及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并联电容器种类 |
2.1 电容器种类 |
2.1.1 外熔丝 |
2.1.2 内熔丝 |
2.1.3 无熔丝 |
2.2 电容器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电容器连接方式与保护 |
3.1 并联电容器的连接方式 |
3.1.1 接地星形电容器组 |
3.1.2 不接地星形连接的电容器组 |
3.1.3 三角形连接的电容器组 |
3.1.4 桥式连接 |
3.2 并联电容器组保护 |
3.2.1 电容器组保护 |
3.2.2 系统保护 |
3.3 不平衡保护方法 |
3.3.1 不平衡保护简介 |
3.3.2 影响不平衡继电器的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平衡计算分析 |
4.1 IEEE不平衡算法分析 |
4.2 偏差分析 |
4.3 允许切除故障单元或元件公式推导计算 |
4.3.1 外熔丝单星形电容器组允许切除故障单元的计算 |
4.3.2 内熔丝单星形电容器组允许切除故障元件的计算 |
4.3.3 外熔丝双星形电容器组允许切除故障单元的计算 |
4.3.4 内熔丝双星形电容器组允许切除故障元件的计算 |
4.4 保护动作方程推导 |
4.4.1 相电压差动保护 |
4.4.2 开口三角电压差动保护 |
4.4.3 双星形中性点不平衡电流保护 |
4.4.4 桥式差电流保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灵敏性与可靠性分析 |
5.1 初始不平衡值计算 |
5.1.1 相电压差动保护初始不平衡计算 |
5.1.2 开口三角电压保护初始不平衡计算 |
5.1.3 中性点保护初始不平衡计算 |
5.1.4 桥式差电流保护初始不平衡计算 |
5.2 可靠性分析 |
5.2.1 电容器保护可靠性 |
5.2.2 影响电容器保护可靠性的其它因素 |
5.3 改进整定算法 |
5.4 灵敏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仿真验证 |
6.1 PSCAD介绍 |
6.1.1 PSCAD功能 |
6.1.2 PSCAD应用 |
6.2 仿真环境 |
6.3 仿真测试结果 |
6.3.1 开口三角电压保护仿真测试结果 |
6.3.2 相电压差动保护仿真测试结果 |
6.3.3 中性点不平衡保护仿真测试结果 |
6.3.4 桥式电流保护仿真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电网并联电容器装置电抗率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容装置电抗率优化组合基本原理与目标 |
2.1 串抗的定义和属性 |
2.2 串抗设计中处理谐波方面存在的问题 |
2.2.1 存在谐波问题的原理 |
2.2.2 串联电抗率合理性分析 |
2.3 电抗率优化组合的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容装置电抗率组合方案设计要素 |
3.1 电抗率组合方案约束条件 |
3.1.1 电压波形畸变约束条件 |
3.1.2 用户注入系统的谐波电流限制 |
3.1.3 电容器组的谐波电流限制 |
3.1.4 电抗器组的谐波电流限制 |
3.1.5 合闸涌流限制 |
3.1.6 投入电抗器组的数量约束条件 |
3.2 综合谐波阻抗验算 |
3.3 避免不同电抗率的电容支路发生谐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容装置电抗率组合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4.1 组合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4.2 组合方案综合评优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容装置电抗率组合方案实例分析 |
5.1 概述 |
5.2 工程实用案例 |
5.2.1 不同电抗率组合案例 |
5.2.2 房山变电站电容装置的组合模式 |
5.2.3 汤阴、信阳变电站电容装置的组合模式 |
5.2.4 渡东变电站电容装置的组合模式 |
5.2.5 宝庆变电所采用变参数串抗实施可调组合 |
5.2.6 晋云变电所电容装置组合模式 |
5.2.7 金塔小容量电容装置采用组合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吴江舜湖变工程设计实践 |
6.1 舜湖变电容装置改造的原因 |
6.2 组合方案的设计选择 |
6.2.1 设计条件与设计要求 |
6.2.2 组合方案设计选择 |
6.2.3 仿真计算 |
6.3 改造工程进展情况说明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并联电容补偿与谐波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综述 |
1.3 研究内容提要 |
第二章 优化组合的原理与目标 |
2.1 串抗的定义与属性 |
2.2 串抗设计中处理谐波方面存在的问题 |
2.2.1 存在谐波问题的原理 |
2.2.2 事故事例 |
2.3 优化组合的原理与目标 |
第三章 组合方案设计要素与算法 |
3.1 组合方案的约束条件 |
3.1.1 电压波形畸变约束条件 |
3.1.2 用户注入系统的谐波电流限制 |
3.1.3 电容器组的谐波电流限制 |
3.1.4 电抗器组的谐波电流限制 |
3.1.5 合闸涌流限制 |
3.1.6 投入电容器组的数量约束条件 |
3.2 电容器与串抗优化组合的算法 |
3.2.1 遗传算法 |
3.2.2 模拟退火算法 |
3.3 验算谐波综合阻抗 |
3.4 避免不同电抗率的电容支路发生谐振 |
第四章 组合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优 |
4.1 组合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4.2 组合方案综合评优 |
第五章 工程实用案例分析 |
5.1 概述 |
5.2 工程实用案例 |
5.2.1 不同电抗率组合实例 |
5.2.2 房山变电站电容装置的组合模式 |
5.2.3 汤阴、信阳变电站电容装置的组合模式 |
5.2.4 渡东变电所电容装置组合模式 |
5.2.5 宝庆变电所采用变参数串抗实施可调组合 |
5.2.6 缙云变电所电容装置组合模式 |
5.2.7 金塔小容量电容装置采用组合方式 |
5.3 对工程设计实用经验总结 |
第六章 吴江舜湖变工程设计实践 |
6.1 舜湖变电容装置改造的原因 |
6.2 组合方案的设计选择 |
6.2.1 设计条件与设计要求 |
6.2.2 组合方案设计选择 |
6.2.3 仿真计算 |
6.3 改造工程进展情况说明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一起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事故经过 |
2 原因分析 |
3 事故发生后的几点启示 |
四、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价值视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刘悦. 山东大学, 2020(11)
- [2]一起由熔断器引发的高压并联电容补偿柜事故分析[A]. 芦锋. 2017年电网节能与电能质量论文集, 2017
- [3]区域内配电系统的预知维护技术研究[D]. 王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4]电容器保护灵敏性与可靠性分析[D]. 胡旌杰. 广西大学, 2012(02)
- [5]电网并联电容器装置电抗率的优化设计[D]. 夏长生. 沈阳工业大学, 2008(02)
- [6]并联电容补偿与谐波抑制[D]. 顾文献. 东南大学, 2005(04)
- [7]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J]. 崔立. 中国设备工程, 2004(01)
- [8]一起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J]. 崔立. 水利电力劳动保护, 2003(02)
- [9]一起10kV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的启示[J]. 崔立. 电力电容器, 2002(02)
- [10]一起罕见的10千伏电容器爆炸起火事故[J]. 崔立. 电工技术, 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