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1](2021)在《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损害。由于CKD死亡率排行逐年攀升,目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CKD首要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半数以上CKD患者的死因。CKD患者CVD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始发于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表明,ED在CKD患者的早期阶段就很明显,随着疾病向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kidney disease,ESKD)发展,ED程度逐渐加重,CVD死亡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目前CKD中ED的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包括炎症、氧化应激、低维生素D、高磷血症、以及一氧化氮合成酶上游内源性抑制剂的积聚均参与其中。瘦素(Leptin)是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的一种16 kDa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瘦素不仅参与能量代谢,还可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和脂质紊乱,而这些亦是ED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瘦素与CVD的风险增高密切有关。瘦素已成为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的生物标志物。瘦素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代谢降解被肾脏清除,且有研究证实,CKD患者存在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然而瘦素是否参与了 CKD患者ED的发生尚缺乏深入研究。Wnt通路通过控制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三条Wnt途径:一条β-catenin依赖的途径和两条不依赖于β-catenin的途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细胞粘附、胚胎发育、损伤修复和维持组织器官稳态的进化保守的信号级联。转移相关蛋白1(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 1,MTA1)是核小体重塑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复合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多种细胞系和癌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在细胞生存、扩散、迁移和入侵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提示,MTA1是Wnt通路重要的调控分子,在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研究发现,MTA1表达下调可抑制Wnt/β-catenin通路,MTA1表达上调可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近年来研究证实,Wnt/β-catenin通路在ECs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辛伐他汀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诱发ED。而瘦素部分生理作用依赖于Wnt/β-catenin通路,如瘦素通过上调Wnt/β-catenin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由此,我们推测MTA1/Wnt/β-catenin通路可能在瘦素参与的CKD患者ED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收集比较CK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标本,检测瘦素、ED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水平,评价瘦素与ED相关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检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评价瘦素与内皮功能的关系;并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深入探讨瘦素在ED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我们的研究将为CKD患者预防和治疗ED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研究,确定CKD患者中瘦素水平的改变,以及瘦素与CKD患者ED的关系。第二部分为体外实验,探索瘦素对ED的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机制。1.临床研究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肾内科就诊符合入排标准的160例CKD患者。自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查体中心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16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HCs,其年龄、性别较CKD组无差异。1.2临床资料收集以问卷方式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发病时间及既往病史,并按标准测量方式完成人体测量,包括血压、身高和体重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1.3血标本采集和检测1.3.1常规实验室检测检测血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1.3.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血清瘦素、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内皮素(Endothelin-1,ET-1)的水平。1.3.3计算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1.4 FMD检测评估血管内皮功能2.体外实验本部分采用HUVECs进行研究。2.1瘦素刺激对HUVECs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根据预实验HUVECs的细胞活力变化,我们将100 ng/ml的瘦素作为最适浓度,并用其在不同时间(0h,6h,12 h,24h)刺激体外培养的HUVECs。采用ELISA检测HUVECs上清液中不同时间点IL-6、MCP-1及ET-1的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测定 HUVECs 的 IL-6、MCP-1、ET-1 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2.2瘦素对HUVECs迁移的作用2.2.1划痕愈合试验HUVECs贴壁长满后划痕,初始划痕宽度记为A;干预组与对照组12 h后划痕宽度记为B;划痕愈合率=(A-B)/A×100%。2.2.2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取100μl对照组与干预组HUVECs单细胞悬液加入Transwell小室上腔中,培养7 h使细胞迁移。2.3瘦素对HUVECs单层通透性的作用利用Transwell上室(滤膜孔径:0.4 μm)培养HUVECs,使其形成内皮细胞单层,进一步检测内皮单层对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dextran,FITC-dextran)的通透性,评估瘦素对HUVECs单层通透性的作用。2.4瘦素对HUVECs骨架重排的作用FITC-鬼笔环肽对不同干预条件下的HUVECs的F-actin进行染色,探讨瘦素是否可诱导细胞骨架重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检测连接蛋白(vinculin)的变化。2.5瘦素诱导ED的分子机制瘦素处理HUVECs 24h后,应用WB测定MTA1、Wnt1、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Y654)的蛋白水平变化。为进一步验证MTA1及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诱导的ED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 MTA1 短发夹核糖核酸(short hairpin ribonucleic acid,shRNA)及 Wnt1 shRNA慢病毒,并分别转染HUVECs,检测MTA1或Wnt1基因敲除后,瘦素刺激下炎症因子IL-6、MCP-1、ET-1的表达,HUVECs细胞迁移、通透性、细胞骨架重排及β-catenin的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1.1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HCs组明显升高(7.89(3.79-9.33)ng/mlvs 5.49(5.49-7.73)ng/ml;P=0.039)。1.2 CKD患者ED相关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HCs相比,CKD患者血清IL-6、MCP-1、ET-1水平升高(IL-6:6.18(4.21-7.25)pg/ml vs 4.89(3.89-5.91)pg/ml,P=0.002;MCP-1:213.48(158.33-269.34)pg/ml vs 168.72(117.30-214.62)pg/ml,P<0.001;ET-1:2.27(1.41-3.06)pg/ml vs 1.34(0.97-1.77)pg/ml,P<0.001)。1.3 CKD患者FMD减低CKD 患者 FMD 水平较 HCs 组明显减低(4.49(2.83-5.74)vs 8.29(5.52-9.07),P<0.05)。1.4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122,P=0.030);与IL-6、MCP-1、ET-1 水平呈正相关(IL-6:r=0.119,P=0.034;MCP-1:r=0.115,P=0.039;ET-1:r=0.144,P=0.010);与 FMD 呈显负相关(r=-0.294,P=0.006)。2.体外实验2.1瘦素刺激后,HUVECs分泌炎症因子增加应用100 ng/ml瘦素刺激HUVECs发现,瘦素刺激12 h后,ELISA结果显示,IL-6、ET-1和MCP-1水平显着升高,24 h后浓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与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24 h后,HUVECs中IL-6、ET-1和MCP-1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瘦素可促进HUVECs迁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组划痕愈合速度显着增快(P<0.01),迁移穿过Transwell膜的细胞显着数多(P<0.01)。2.3瘦素可增加HUVECs的单层通透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组Transwell下室FITC-dextran的荧光强度显着增加(P<0.01)。2.4瘦素可诱导HUVECs的细胞骨架重排瘦素刺激后HUVECs的F-actin重排,分布在细胞边缘的肌动蛋白纤维减少,横跨细胞体的应力纤维明显增多、变粗,且排列紊乱,同时vinculin募集明显增加。2.5瘦素诱导ED的分子机制2.5.1瘦素通过活化MTA1-Wnt1通路诱导EDWB证实,瘦素处理HUVECs 24 h后,Wnt1和MTA1显着升高(P<0.01);为了进一步确定MTA1及Wnt1是否参与了瘦素诱导的ED,我们分别使用慢病毒转染MTA1 shRNA及Wnt1 shRNA以降低其表达,并验证了敲除效率(P<0.01)。此外,用MTA1 shRNA转染HUVECs后,由瘦素刺激诱导的HUVECs的Wnt1表达增高被显着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ntl shRNA转染HUVECs后,不影响瘦素诱导的MTA1的表达(P>0.05)。WB及RT-PCR结果显示,MTA1基因敲低及Wnt1基因敲低后,可显着降低由瘦素刺激所导致的炎症因子IL-6、MCP-1、E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增高(P<0.05);划痕愈合试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发现,MTA1基因敲低及Wnt1基因敲低后,可显着改善由瘦素刺激所导致HUVECs的迁移力增加(P<0.05);同时,FITC-鬼笔环肽染色显示,MTA1和Wnt1基因敲低可减轻由瘦素所引起的细胞骨架的破坏。2.5.2瘦素通过诱导β-catenin核转位和磷酸化参与EDWB显示,瘦素刺激后HUVECs的β-catenin总蛋白量较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05),而核 β-catenin 和磷酸化 β-catenin(Y654)水平显着升高(P<0.01)。瘦素刺激MTA1或Wnt1敲低后的HUVECs,其β-catenin总蛋白的表达与瘦素刺激的野生型HUVECs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Y654)水平较后者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且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瘦素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合成、导致F-actin骨架重排以及细胞迁移性和单层通透性增强,介导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3.瘦素通过激活MTA1/Wnt1,导致β-catenin发生核迁移和Y654磷酸化,进而介导内皮功能障碍。
于昊伟,张晓宇,李国军,蓝纯英,王建成[2](2017)在《降压定眩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降压定眩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伴胰岛素抵抗患者72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降压定眩片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水平,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清瘦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TC、TG、FPG、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治疗后FINS水平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ISI和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降压定眩片能够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改善血脂、血糖、血清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程度。
殷婷[3](2014)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3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1月至3月在新疆和田地区1市两城区的四个街道,四个县的8个乡18岁以上的维吾尔族人群人口进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在气候、季节等外界因素基本相同,住宿条件、饮食习惯相似的情况下集中进行。选取SOCS3基因功能区变异位点对满足年龄在30-75岁之间,3代内无异族通婚史的921名维吾尔族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7例,正常血压对照组494例)应用TaqMan-PCR技术进行基因型测定,抽取空腹12小时肘正中静脉血用于生化、血常规、肝肾功检测后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1.通过查阅文献,根据最小等位基因频率>5%,连锁不平衡分析R2>0.8的原则在genekank中选取SOCS3基因功能区的3个代表性变异位点SNP rs9914220,rs4969168,rs12953258作为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位点。2.经遗传学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分析:候选基因SOCS3中SNP rs9914220,rs4969168,rs12953258位点在总人群和对照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说明本研究结果在自然人群中具有代表性。3.本研究发现SOCS3基因SNPrs9914220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高血压组CC纯合子出现频率比TT纯合子高。4.未见SOCS3基因SNPrs4969168和SOCS3基因SNPrs12953258位点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相关(P>0.05);5.经Logistic回归校正影响血压的多个混杂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空腹血糖、血清钠、血清钙、血清钾)后,SOCS3基因SNP rs9914220基因型CC基因型仍为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96,95%CI0.227~0.690,P=0.010),且该位点基因型CT仍为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58,95%CI0.205~0.624,P=0.021)。6.本研究人群中年龄>50岁、男性、超重和肥胖、高甘油三酯、高血清钙是新疆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子。7.进一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rs9914220位点携带C等位基因的血压水平比携带T等位基因的血压水平低,且从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血清钙水平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C纯合子患高血压病的风险比TT纯合子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分析该人群与原发性高血压阳性关联位点rs9914220与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发现,该位点隐性基因模型中CC基因型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明显高于CT+CT基因型(P<0.05)。结论: SOCS3基因可能是人类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之一,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SNPrs9914220多态性CC纯合子血压水平较低,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较小。
赵翊,洪理泉[4](2010)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相关性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相关性,探讨血清瘦素及脂联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组90例,其中24例为原发性高血压Ⅰ级,32例原发性高血压Ⅱ级,34例原发性高血压Ⅲ级,对照组56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瘦素、脂联素、血浆肾素(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结果:高血压组瘦素、PRA、AngⅡ均高于对照组(P<0.05),瘦素与PRA、AngⅡ正相关(P<0.01),而脂联素低于对照组(P<0.05),与PRA、AngⅡ负相关(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血清瘦素、脂联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有密切关系。
简立国,樊清波[5](2009)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ELISA对94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34例为原发性高血压1级,29例原发性高血压2级,31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进行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组(P<0.05),而血清脂联素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各组血清中瘦素浓度与其血压水平均呈正相关:正常人组r=0.658,P<0.05;原发性高血压1级组r=0.684,P<0.05;原发性高血压2级组r=0.729,P<0.05;原发性高血压3级组r=0.663,P<0.05。脂联素浓度与血压水平均呈负相关:正常人组r=-0.598,P<0.05;原发性高血压1级组r=-0.671,P<0.05;原发性高血压2级组r=-0.753,P<0.05;原发性高血压3级组r=-0.776,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血清瘦素水平和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密切关系。
景晓娟[6](2009)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或复方盐酸阿米洛利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左室肥厚的效果及其与血清瘦素和脂联素的关系》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高血压病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病的最具有特征性的改变之一。目前公认,高血压引起的LVH是发生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LVH与心脏舒缩功能的下降、冠状动脉储备量的减少和各种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欲根本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除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外,更需要逆转LVH,逆转LVH才是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关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在降压药的选择上,须挑选那些既能有效降压又能预防和逆转LVH的降压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在逆转LVH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各类降压药物逆转LVH的机制和效果是不同的。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均有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作用。虽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各种降压药物逆转LVH的效果报告有较大差异,单一用药效果比联合用药差。国人采用哪种联合用药方案降压能更好的逆转左心室肥厚,目前尚无肯定的答案。瘦素、脂联素是肥胖基因(ob)编码的产物,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循环激素。目前多数研究也表明高血压患者的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但瘦素和脂联素在高血压LVH患者中的浓度及药物干预后的变化不是十分清楚,因此,瘦素、脂联素可否作为早期预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指标,目前尚无相关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氨氯地平加用替米沙坦(氨+替组)和氨氯地平加用复方盐酸阿米洛利(氨+阿组)两种方案在治疗高血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方面的效果,并观察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发生与瘦素和脂联素的关系,从而筛选出可早期预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指标。研究方法(1)、病历选择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同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测确诊伴有LVH,经洗脱期后血压达到入选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男性49例,女性43例,共92例。患者年龄50~79岁,平均64±5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脑血管事件(3个月内)、严重的肾脏及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痛风、妊娠以及对研究药物有过敏和明确禁忌症的患者。(2)、实验分组将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氨+阿组46例(男25,女21) ,平均(65±4)岁;②氨+替组46例(男24,女22),平均(66±3)岁。随机号由北京随机中心产生。两组患者的用药分别为:氨氯地平2.5 mg/d+复方阿米洛利1片/d;氨氯地平2.5 mg/d+替米沙坦80 mg/d。(3)、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①左心室肥厚形态学特征: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内径(LVID)。观察左心室肥厚影像学特征。根据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1.04[(LVID+IVST+LVPWT)﹣LVID]3-13.6,左室重量指数(LVMI)=LVM/BSA(g/㎡)。左室肥厚诊断标准:LVMI:男:131>g/㎡,女:108>g/㎡。②心脏功能检查:取左室长轴切面、M型超声二尖瓣腱索水平测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取心尖四腔切面,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二尖瓣瓣尖部,以最大二尖瓣前向频谱为准,取5个心动周期测下述指标的平均值: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峰),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峰),E/A比。(4)、瘦素和脂联素测定:取患者清晨空腹10ml血,离心后取血清- 80℃保存。采用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的瘦素及脂联素试剂盒。瘦素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脂联素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5)、对每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一年,每月随访1次。观察心脏与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研究结果(1)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收缩压由157±4mmHg降至123±6mmHg;舒张压由98±5mmHg降至76±6mmHg,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 <0. 01)。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收缩压由156±5mmHg降至127±5mmHg;舒张压由97±7mmHg降至82±5mmHg,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 <0. 01)。每组治疗前后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 <0. 01),但两组间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IVST由12.7±1.5mm降至9.8±0.6mm;LVM由311.3±15.4g降至245.2±19.7g;LVMI由179.8±9.2g/m2降至138.6±10.5g/ m2,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 <0. 01)。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IVST由12.3±1.6mm降至10.5±0.4mm ; LVM由338.6±24.3g降至270.7±18.6g;LVMI由187.2±12.1g/m2降至161.4±9.7g/ m2,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 <0. 01)。每组治疗前后IVST、LVM、LVMI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均P < 0. 01),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以上各项指标与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比较差异显着(P < 0. 05)。(3)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E/A比值由0.6±0.4增至0.8±0.2;EF值由65.7±3.6%增至68.1±4.4%,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 <0. 05)。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E/A比值由0.6±0.3增至0.7±0.2;EF值由62.4±4.1%增至63.4±3.9%,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 <0. 05)。每组治疗前后E/A比值、EF值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 < 0. 05),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E/A比值、EF值比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差异更为明显(P < 0. 05)。(4)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的血清瘦素水平由(7.2±1.9)μg/ L降至(3.4±1.3)μg/ L;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的血清瘦素水平由(7.3±1.6)μg/ L降至(4.8±1.3)μg/ L,每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 < 0. 01);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与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比较差异更为显着(P < 0. 05)。(5)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由(6.3±1.2)μg/mL增至(8.1±1.8)μg/mL;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由(6.1±1.3)μg/mL增至(7.2±1.6)μg/mL,每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显着(P<0. 01或P<0. 05),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增加更为明显(P<0. 05)。(6)在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或氨氯地平和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的作用下,高血压LVH患者随着左室重量指数的降低,血清瘦素水平随之降低,两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742,P<0.01)。(7)在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或氨氯地平和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的作用下,高血压LVH患者随着左室重量指数的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随之升高,两者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367,P<0.01)。(8)在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或氨氯地平和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的作用下,高血压LVH患者随着血清瘦素水平的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随之升高,两者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312,P<0.01)。研究结论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及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均具有显着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提高EF值改善心功能及降低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的作用,但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比氨氯地平+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能有更明显的逆转左心室肥厚、提高EF值改善心功能和降低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的作用。说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有更好的治疗高血压的效果,保护心脏作用。并提示瘦素、脂联素参与了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氨+替组无论在降压方面还是在逆转LVH效果方面均优于氨+阿组。此外,随着血压降低和LVH逆转而瘦素水平下降和脂联素水平升高。此说明两者参与高血压和LVH发生和发展。并提示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可作为判断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的一个客观指标。
朱贤章[7](2007)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测定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和主要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水平,并对它们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瘦素与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原发性高血压组75例,按血压水平(WHO/ISH,1999年)分为三组,高血压病1级组25例,高血压病2级组25例,高血压病3级组25例。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平均动脉压(MAP)、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冻存血清待测瘦素;随后口服葡萄糖粉75克,2小时后抽静脉血2ml,测餐后2小时血糖。各项生化指标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采用酶法及一步法测定;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胰岛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测定范围5.0-160MIU/ml;瘦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测定范围0.05ng/ml-10μg/ml。结果: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1级组、高血压病2级组、高血压病3级组血清瘦素浓度分别为:5.62±4.14 ng/ml、26.66±14.14 ng/ml、27.32±13.68ng/ml、32.78±21.35 ng/ml。结果经统计学计算,显示无论整体试验组抑或各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着(p<0.001);高血压各亚组之间比较,随着血压等级的递增,血清瘦素水平有逐级升高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差异无显着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体重指数(r=0.748,p<0.001)、收缩压(r=0.682,p<0.001)、舒张压(r=0.643,p<0.001)、空腹胰岛素(r=0.611,p<0.001)呈正相关,而与年龄、腰臀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及餐后血糖无相关性。以瘦素为应变量(Y),以性别(X1)、年龄(X2)、BMI(X3)、WHR(X4)、FBG(X5)、PBG(X6)、FINS(X7)、TC(X8)、TG(X9)、SBP(X10)、DBP(X11)等为自变量,与血清瘦素水平相关的自变量为:性别、BMI、WHR、FBG、FINS、SBP、DBP,其逐步回归方程为Y=—103.587+0.662X1+0.157X3+0.331X4—0.312X5+0.178X7+0.232X<sub>10。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并随高血压等级的递增有逐级升高趋势;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密切相关,提示血清瘦素与主要的代谢性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
苏彤春[8](2006)在《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前言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多种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近年来随着许多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的开展,代谢综合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快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而瘦素与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等密切相关,因此,瘦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瘦素(Leptin)是肥胖(ob)基因编码的多肽激素,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瘦素具有广泛的生物效应,作用于中枢和外围的多个位点,影响机体多个生理系统的功能状态,许多研究已经证实瘦素在机体能量摄取和脂肪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而与肥胖密切相关。作为一种代谢激素,瘦素可对一系列代谢过程产生影响。大多数临床研究认为瘦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密切,高瘦素血症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关于瘦素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国外一些动物实验已证实了瘦素对血压的影响。至于人体瘦素与高血压的关系报道较少,且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浓度进行检测,以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浓度有何变化,并分析瘦素与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例,要求就诊当日未服降压药物,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肝肾疾患、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恶性肿瘤,及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按有否糖代谢异常及肥胖分为3个亚组:单纯高血压组
李志娟,李海涛,董平栓,刘孝民[9](2006)在《血清瘦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腹血清瘦素、血糖、胰岛素、血脂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心脏彩色多普勒测定室间隔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分析瘦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的瘦素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瘦素与性别、甘油三酯、腰臀比、体重指数、收缩压、LVM呈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有相关性。
邱健力,秦永文,章建梁[10](2005)在《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瘦素与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20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比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放免法测定胰岛素。分别观察男、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与胰岛素抵抗程度、游离脂肪酸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1)所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均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显着正相关(分别为P<0.01,P<0.05);(2)所有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显着负相关(P<0.01);(3)两性别瘦素水平均与游离脂肪酸水平不相关;(4)女性瘦素水平与舒张压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收缩压不相关,男性瘦素水平与血压不相关;(5)男性瘦素水平与AUCG呈显着正相关(P<0.01),女性则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瘦素水平差异存在显着性,不同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瘦素与血压、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肥胖程度之间的联系及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二、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ED的关系 |
背景介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瘦素促进ED的分子机制研究 |
背景介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的研宄现状: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外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降压定眩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血压和血脂水平比较 |
2.2 FINS、FPG和ISI水平比较 |
2.3 血清瘦素水平比较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3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及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 |
2.2 SOCS3 基因多态性在研究人群中的 HWE 平衡检验 |
2.3 SOCS3 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
2.4 SOCS3 基因候选位点单倍体构建 |
2.5 Logistic 回归分析校正影响该人群高血压的混杂因素 |
2.6 sOCS3 基因位点 rs4969168 多态性基因型与与高血压及危险因素分析分 |
2.7 SOCS3 基因位点 rs12953258 多态性基因型与高血压及危险因素分析 |
2.8 SOCS3 基因位点 rs9914220 多态性基因型与与高血压及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3.1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原发性原发性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
3.2 新疆和田地区中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关代谢特点 |
3.3 SOCS3 基因相关信号因子—瘦素水平在本研究人群中的特征 |
3.4 SOCS3基因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以及其介导的可能发病调节机制 |
3.5 SOCS3基因与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分子 3 基因与新疆维吾尔族高血压的关联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标本采集 |
1.2.2 标本测定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及各项指标比较 |
3 讨论 |
(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或复方盐酸阿米洛利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左室肥厚的效果及其与血清瘦素和脂联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研究一: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或复方盐酸阿米洛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及逆转LVH 的作用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瘦素和脂联素与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左室肥厚的关系及药物干预作用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论文: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
1. 中英文对照 |
2. 中文论着摘要 |
3. 英文论着摘要 |
4. 前言 |
5. 资料与方法 |
6. 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二. 综述: 胰岛素抵抗、瘦素抵抗和肥胖型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
1. 正文 |
2. 参考文献 |
三. 致谢 |
(8)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1. 中文论着摘要 |
2. 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7. 参考文献 |
四、附录 |
1. 综述 |
2.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3. 致谢 |
4. 个人简介 |
四、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冰. 山东大学, 2021(10)
- [2]降压定眩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J]. 于昊伟,张晓宇,李国军,蓝纯英,王建成.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12)
- [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3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D]. 殷婷.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相关性探讨[J]. 赵翊,洪理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09)
- [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J]. 简立国,樊清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17)
- [6]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或复方盐酸阿米洛利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左室肥厚的效果及其与血清瘦素和脂联素的关系[D]. 景晓娟.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7]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D]. 朱贤章. 广西医科大学, 2007(09)
- [8]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临床研究[D]. 苏彤春. 中国医科大学, 2006(01)
- [9]血清瘦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J]. 李志娟,李海涛,董平栓,刘孝民. 中国综合临床, 2006(05)
- [10]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关系[J]. 邱健力,秦永文,章建梁. 实用医学杂志, 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