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自由基与应激性胃粘膜的巯基细胞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鲁放[1](2020)在《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综观白术炮制的历史记载,白术的“火制”法应用历史悠久,其炮制方法多样,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古今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已证明,火制法可增强白术“健脾和胃”功效,但其具体机理仍未被充分揭示。其中,尤其是对于“焦白术”的研究,仍沿用传统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未能阐释其关键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制。本研究团队借助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发现中药高温炭化后会产生一类具有药理活性的新成分,其结构特征属于纳米颗粒,故将其命名为纳米类成分,并进行了一系列前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近年来,胃溃疡的治疗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对诸多难以突破的困境,如胃溃疡复发率高,出血并发症难以控制,药物的副作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等。而中医药对于胃溃疡的治疗有着独到优势,这其中,白术又是一味疗效确切的重要药材。因此,研究白术及其炮制品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拟借助纳米材料学研究方法,制备焦白术纳米类成分,观察其对胃溃疡的疗效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具体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对胃溃疡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证实白术炮制后的抗胃溃疡作用,进一步探究其物质基础,初步确定其抗溃疡活性部位并鉴定分析该部位成分的结构、性质。(2)在实验室复现并优化白术“火制”法的炮制工艺,继而从中大量提取获得抗溃疡活性部位并对其进行表征,深入了解成分结构、形貌、活性基团等特征,继而评价其安全性。(3)利用多种动物模型,评价该活性部位抗溃疡药效活性,探讨其抗胃溃疡作用机制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1)采用小鼠酒精性胃溃疡模型,比较市售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对胃溃疡的影响。为研究“焦白术”药效物质基础,对焦白术水煎液进行透析分离,分成透析袋内、外溶液两部分,比较两部分成分对胃溃疡模型的作用,筛选出关键抗溃疡活性部位,借助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手段,对抗溃疡活性部位鉴定分析。(2)利用马弗炉高温加热白术生药,建立规范可控且可重复的焦白术炮制工艺,进而通过纯化和透析,建立抗溃疡活性部位的制备方法,考察不同的制备温度条件对抗溃疡活性部位药效的影响,筛选出药效最佳的制备条件。并对各条件下制备的样品从形态学特征、光学特性、结构特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表征。在最佳条件下大量制备抗溃疡活性部位,用于后续研究。(3)通过细胞毒性和急性毒性实验评价抗溃疡活性部位的安全性,获取其安全性参数。(4)采用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应激性大鼠胃溃疡模型、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模型,深入研究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的药效作用。通过对动物模型的胃溃疡程度评估、胃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抗溃疡药效强弱,通过对动物模型胃组织相关指标、血清相关指标的含量检测,解析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的药效作用机理。(5)通过对大鼠肠道菌群的16srDNA检测,结合血清代谢组学的广泛靶向筛选分析技术,初步探讨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和大鼠整体代谢的影响。结果:(1)市售白术生药、炒白术和焦白术三种饮片均具有抗小鼠胃溃疡作用,炒白术和焦白术的抗溃疡作用优于生白术,其中,焦白术的溃疡抑制率最高,而炒白术与焦白术间差异不显着。(2)通过对焦白术水溶液成分透析分离,得到透析袋内、外成分溶液,通过比较二者的抗溃疡药效作用,发现透析袋内成分为抗溃疡主要活性部位。对该活性部位的表征鉴定结果显示,其HPLC色谱中无小分子化合物色谱峰的出现,该成分的粒径大小分布于1-25 nm之间,最大激发波长为30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45 nm,表面主要含有羟基、羧基、氨基等活性基团。基于以上特征,确认该部位属于纳米类成分,本文将其命名为“焦白术纳米类成分”(Charred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nano-components,CAM-NCs)。(3)采用马弗炉的高温加热方法,建立并优化了 CAM和CAM-NCs的制备工艺,考察不同条件下CAM-NCs的抗溃疡作用,以溃疡抑制率和抗溃疡指数筛选出最佳制备条件为350℃加热1h。小鼠断尾止血实验显示,CAM-NCs具有止血作用,验证了其具有中药炭药纳米类成分的共性止血作用。(4)对CAM-NCs进行细致表征研究,获取了形态结构、光学性质、表面基团等信息。发现350℃CAM-NCs的粒径分布较为均一,处于1-10nm间,而250℃、300℃CAM-NCs平均粒径更大,有轻微团聚和重叠现象,而400℃CAM-NCs平均粒径最小。各温度条件下制备的CAM-NCs紫外吸收、荧光性能相似,主要含有C、O、N元素,以及少量的S和P元素,表面带有羟基、羧基、氨基等多种活性官能团。说明制备温度主要影响了 CAM-NCs的粒径大小和分散情况,以及其紫外吸收峰的强弱,而对于CAM-NCs的荧光特性、及表面活性基团种类影响较小。(5)细胞毒性实验和急性毒性实验表明,CAM-NCs浓度在7.8125 μg/mL-2000μg/mL范围内时具有良好安全性。(6)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研究表明,CAM-NCs对于该模型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溃疡抑制率可达60%,其机制可能一方面通过抑制胃黏膜攻击因素,包括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氧化应激反应产物MDA的水平,减轻了黏膜损伤;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包括升高IL-10、PGE2并增加黏液蛋白MUC5AC含量,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有关。CAM-NCs同时对于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具有优化和调节作用。(7)通过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影响研究,发现CAM-NCs对于该模型的抗溃疡作用极强,抑制率最高达90%以上。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抗氧化应激(降低MDA和MPO含量)、提高PGE2含量和增加黏液蛋白MUC5AC分泌以保护胃黏膜有关。另外,对于应激性溃疡模型,CAM-NCs可降低应激状态下脑中5-HT和DA分泌,降低应激所致过度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善应激状态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缓解应激所致的胃溃疡发生。(8)通过CAM-NCs对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的影响研究,发现CAM-NCs对于该模型亦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抑制率可达77.6%。实验结果显示,吲哚美辛造模使小鼠前列腺素PGE2的合成受到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大量释放,并激活NF-κB信号途径的级联反应,而CAM-NCs能够逆转上述模型组的异常表现,使各指标含量接近正常组水平。结论:本研究通过药效实验证实,白术炮制品炒白术、焦白术的抗溃疡作用较生白术增强。炮制中产生的纳米类成分可能是焦白术抗溃疡作用增强的关键物质基础。采用马弗炉高温煅烧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复现并改良白术的“火制”工艺,得到质量稳定、易控的焦白术,进而制备出CAM-NCs,该成分具有较强抗溃疡药效活性。CAM-NCs在三个不同胃溃疡模型中(酒精致胃溃疡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大鼠、吲哚美辛致胃溃疡小鼠),都体现出较强的抗溃疡作用,它们共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提高PGE2的水平,从而保护胃黏膜。在酒精性和应激性模型中,CAM-NCs分别对两个模型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有一定调节作用。其中,对水浸束缚导致的应激性溃疡药效最佳,分析可能与降低脑中5-HT、DA的含量,从而调节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反应,缓解机体能量代谢异常,进而减轻应激损伤有关。综上,本研究证实了煅烧后的焦白术存在纳米类成分CAM-NCs,该成分对三种不同小鼠胃溃疡模型均有明确治疗作用,并对肠道菌群有一定调控作用。这既为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借鉴,也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拓宽了思路。
王旒靖[2](2020)在《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认为应激性胃溃疡(Stress-introduced gastric ulcer,SGU)是指继发于各种剧烈应激(如心理应激、严重创伤、休克和感染等)引起的胃、食管或十二指肠等胃肠道黏膜的急性糜烂、溃疡等,严重时会出现穿孔、大出血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应激障碍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情绪管理的负担不断加重,应激性溃疡的防治也受到了各界关注。目前研究认为SGU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胃黏膜损伤因子和防御因子的动态失衡有关。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慢性应激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肠道菌群也能通过脑肠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影响机体的应激水平和应激行为。剧烈应激状态、疼痛和抑郁障碍状态下,脑肠轴可通过调节脑肠肽和调控炎性反应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因此引发肥大细胞的脱颗粒释放,导致HPA轴激活,使得胃黏膜血流量减少、氢离子向胃肠道黏膜内反方向弥散,引发胃溃疡。胃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现代研究发现针灸治疗胃脘痛主要选用中脘、足三里,配伍百会以和胃安神。现代大量研究表明,针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脑肠肽和调节胃肠运动,可有效逆转胃黏膜损伤,在应激性胃溃疡的预防以及胃肠功能的恢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百会”“中脘”和“足三里”对SGU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针刺促进SGU恢复的机制。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百会”“中脘”和“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SGU)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针刺促进SGU恢复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7只)、模型组(8只)、针刺组(8只)和药物组(8只)。除外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及药物组大鼠选用束缚—浸水应激法(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的改良办法建立SGU模型。造模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固定束缚20min·d-1,共5d;针刺组选取大鼠“百会”“中脘”、双侧“足三里”穴针刺干预,20min·d1,每5min捻转行针30s,共5d;药物组选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按剂量0.2mg·L-1·d-1灌胃干预,共5d。应用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病理学改变,16SrDNA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结果1.各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gastric mucosal damage index,GMDI)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P<0.01,P<0.05)。两干预组组间比较,针刺组胃黏膜损伤指数稍低于药物组(P<0.01)。2.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学比较: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可见,空白组大鼠胃黏膜无病理改变,上皮完整、结构清晰,无糜烂,上皮细胞无脱落,黏膜腺体规整排列,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不完整,腺体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可见大量红细胞渗出,胃黏膜细胞肿胀、坏死。针刺组大鼠大部分胃黏膜结构较为完整,可见少量红细胞渗出,偶有少量细胞坏死。西药组大鼠胃黏膜结构基本完整,可见少量红细胞渗出,黏膜轻度水肿,部分细胞脱落、坏死。3.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比较(1)α多样性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与Observed species 均降低(P<0.05),多样性指数 Shannon 降低(P<0.05),Simpson 指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的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与Observed species)均升高(P<0.05),多样性指数 Shannon 升高(P<0.05),Simpson指数降低(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β多样性分析结果:大鼠肠道菌群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分析显示PC1贡献度为18.95%,PC2贡献度为10.72%,平面图中各组分布密度、空间距离均不相同,空白组的分布集中在右下方,距离相近,可以有效区分空白组与其余三组;其余三组分布范围较大,无法明显有效区分,但可以观察到,针刺组与药物组在空间距离上更接近于空白组。且结合Adonis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得到F值为1.2469,P值为0.045,小于0.05,提示组间存在显着性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3)物种的注释与评估结果:在门分类水平上,各组大鼠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比例之和均超过该组大鼠总微生物群落比例的80%。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拟杆菌门比例有降低趋势,厚壁菌门比例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与药物组大鼠的拟杆菌门比例有升高趋势,厚壁菌门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未恢复正常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纲分类水平上,各组大鼠拟杆菌纲均超过该组大鼠总微生物群落比例的50%。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拟杆菌纲比例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与药物组大鼠的拟杆菌纲比例有升高趋势,但未恢复正常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鞘脂杆菌纲只在模型组出现,且其比例在纲分类水平下位于模型组的Top10。结论1.RWIS法能够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形成SGU,造成肠道菌群失调。2.针刺能够有效改善SGU引发的胃黏膜损伤。3.大鼠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是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较于厚壁菌门,更易受到SGU的干扰。4.针刺穴位“百会”“中脘”和“足三里”可以增加菌群多样性及调整相关益生菌比例,促使紊乱的肠道菌群水平回调。5.针刺与药物的不同干预在增加菌群多样性及调整相关益生菌比例的作用上无明显差异。
姜阳[3](2019)在《不同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使用应激性胃溃疡(SU)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研究不同配穴对SU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为SU的干预治疗提供腧穴优选依据。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50只,适应饲养3d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雷尼替丁)、针刺1组(俞募配穴组即中脘配伍胃俞)、针刺2组(合募配穴组即中脘配伍足三里),每组9只大鼠。依据束缚-水浸造模方法造模。阳性药物组给予雷尼替丁溶液灌胃干预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干预治疗7d后进行造模并处死。组织取材后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L-6、TNF-α含量、同时检测胃组织中SOD、MDA的含量。采用Westblot法检测胃组织中的TLR4、MyD88、NF-ΚB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SU大鼠胃组织光镜下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同模型组和阳性药物组相比,针刺2组胃粘膜组织形态更接近于空白组。(2)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检查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存在显着差异;阳性药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有显着差异;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均P<0.05,统计结果存在差异,且针刺2组优于针刺1组。(3)各组大鼠胃组织中SOD,MDA检查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阳性药组同模型组相比,SOD表达量提高,MDA表达量降低。针刺组同模型组相比,SOD增长较明显,MDA表达量下降。(4)空白组、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大鼠血清中TLR4,MyD88,NF-ΚB检测结果:模型组同空白组相比,TLR4等蛋白表达明显。针刺2组同模型组相比,血清中TLR4等蛋白显着降低。结论:(1)合募配穴(中脘配伍足三里)和俞募配穴(中脘配伍胃俞)对恢复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氧化-抗氧化系统恢复有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应激性胃溃疡。(2)中脘配伍足三里组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氧化损伤修复效果优于中脘配伍胃俞组。(3)足三里配伍中脘可能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SU大鼠氧化-抗氧化系统重构。
董莉莉,魏清琳[4](2016)在《针灸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针灸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针灸治疗胃溃疡是从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综合调理机体阴阳平衡,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本文总结近年来针灸防治胃溃疡的机理研究,归纳、整理、分析针灸治疗胃溃疡机理研究进展,为今后这方面的机理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
张放[5](2015)在《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活化治疗小鼠急性胃溃疡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胃溃疡通常发生于过量吸烟饮酒、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严重应激损伤,包括烧伤、休克、外科手术和脓毒症等。急性胃溃疡主要表现为胃粘膜浅表且广泛的病变。胃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人们对于急性胃溃疡的发病机制研究仍然不清楚,在众多胃溃疡的诱发因素中,高炎症状态被认为是引起急性胃溃疡和调节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Rozza AL等认为细胞因子TNF-a、IL-6和IL-10在急性胃溃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是多种蛋白聚合形成的复合体。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炎症小体对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包括痛风、肺损伤、糖尿病和登革热等疾病。NLRP3炎症小体(NLRP3 inflammasome)是目前研究最广泛深入的一种炎症小体,其主要包含识别蛋白NLP、衔接蛋白ASC和效应蛋白Caspase-1。NLRP3炎症小体识别蛋白NLP接触并识别某些危险刺激后自身发生聚集活化和信号传导,进而引起效应蛋白Caspase-1活化,而后引起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8的成熟和释放,Akosua等认为对炎症小体适当的调节可以有效调控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本课题主要研究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鉴于Caspase-1蛋白是NLRP3炎症小体中最关键的蛋白之一,并且Caspase-1蛋白是一个关键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成熟和释放的调节因子,在机体受到各种应激刺激后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利用Caspase-1特异性阻断剂AC-YVAD-CMK来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的活化,研究其对小鼠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和酒精灌胃诱导小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本课题发现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能够明显减轻小鼠急性胃溃疡损伤,该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减轻急性胃溃疡早期的炎症反应和抑制胃粘膜细胞凋亡实现的,保护作用的机制与阻断NF-κB和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第一部分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的制作和验证研究目的:根据本实验研究目的,制作合适的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并验证制作模型是否成功,为后续研究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研究方法:①小鼠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实验前给小鼠禁食24小时,实验开始时将小鼠置于冷束缚装置中,使水浸没到小鼠剑突平面,水温控制在20℃左右,8小时后小鼠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制作完成。②另外一种无水酒精灌胃诱发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制作如下:实验前将小鼠禁食24小时,无水酒精通过灌胃的方法注入小鼠胃内,对照组小鼠给予同样剂量的PBS水灌胃。灌胃4小时后,酒精灌胃诱发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制作完成。研究结果:本实验室研制一种简易小鼠冷束缚应激性溃疡制作装置,该装置获得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420111867X)。在小鼠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和酒精灌胃诱导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中,受伤小鼠粘膜均有散在的多发出血点,H&E染色结果显示损伤组小鼠胃粘膜病理改变明显,并且组内未见明显差别。研究结论:利用大体照片和H&E染色方法评估小鼠胃粘膜的组织病理变化,认为两种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制作成功。第二部分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的研究研究目的:研究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按照第一部分中介绍的方法制作两种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在两个模型实验中分别将24只小鼠随机分到4个组内:①对照组,②损伤组,③损伤+奥美拉唑组,④损伤+AC-YVAD-CMK组。安慰剂、奥美拉唑或者AC-YVAD-CMK在小鼠伤前半小时给药。模型制作完成后,为进行相关的组织病理分析,我们采用大体拍照和H&E染色,并检测胃粘膜表面胃液PH值和胃溃疡指数。同时,我们还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组织中IL-18和IL-1β的蛋白表达情况。为进一步了解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对冷束缚诱导的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还检测了凋亡相关指标,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情况,利用TUNEL染色的方法检测胃粘膜细胞凋亡情况。另外,为了进一步确认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我们又在酒精灌胃诱发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中进行了大体解剖和H&E染色的相关检测。研究结果:在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治疗小鼠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的实验中,大体照片和H&E染色的结果显示AC-YVAD-CMK预处理小鼠的胃溃疡和胃粘膜出血程度明显轻于损伤组小鼠。为了进一步量化结果,本研究还对胃粘膜表面胃液PH值和胃溃疡指数进行了相关检测,发现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损伤组小鼠的胃液PH值为3.33±0.82,奥美拉唑治疗组小鼠胃液PH值为4.83±0.75,该组小鼠胃液PH值明显高于损伤组小鼠水平(P<0.05),AC-YVAD-CMK治疗组小鼠胃液PH值为4.17±0.41,与损伤组小鼠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本实验还发现,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损伤组小鼠的胃溃疡指数为18.83±2.32,AC-YVAD-CMK治疗组小鼠胃溃疡指数降低为8.67±1.21(P<0.01),在AC-YVAD-CMK和噢美拉唑治疗的小鼠组间胃溃疡指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研究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在小鼠急性胃溃疡早期的抗炎作用,本研究还发现冷束缚损伤后小鼠胃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表达明显升高,AC-YVAD-CMK治疗后两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奥美拉唑治疗组小鼠的IL-1β和IL-18的表达与损伤组小鼠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为了进一步验证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活化对小鼠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在胃组织中标记F4/80阳性细胞,观察胃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实验发现小鼠冷束缚应激性损伤后胃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增加,AC-YVAD-CMK治疗组小鼠的胃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少于损伤组小鼠。ELISA检测发现AC-YVAD-CMK治疗组小鼠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着低于损伤组小鼠(分别为P<0.01和P<0.05)。为了进一步评估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的活化对小鼠冷束缚应激性胃组织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本研究Western blot方法发现AC-YVAD-CMK治疗组小鼠cleaved-Caspase-3/Caspase-3水平明显低于损伤组小鼠(P<0.05)。而且,Bax蛋白在损伤组和奥美拉唑治疗组小鼠胃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小鼠水平,AC-YVAD-CMK治疗组小鼠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TUNEL染色的实验结果显示损伤组小鼠的胃粘膜上皮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而AC-YVAD-CMK治疗组小鼠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另外在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治疗酒精灌胃诱导小鼠急性胃溃疡的实验中,大体照片和H&E染色的结果显示AC-YVAD-CMK预处理的小鼠的胃溃疡和胃粘膜出血程度明显轻于损伤组小鼠。研究结论:本实验证明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的活化对小鼠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和酒精灌胃诱发的小鼠急性胃溃疡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与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早期的抗炎和抗凋亡作用密切相关。第三部分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的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探讨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的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考虑到MAPK/NF-κB信号通路活化在小鼠急性胃溃疡发病早期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本实验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对冷束缚应激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中P38、P-P38和P-IκB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实验发现损伤组小鼠和损伤+奥美拉唑治疗组小鼠胃组织中P-P38/P38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水平,而AC-YVAD-CMK治疗组P-P38/P38的水平明显低于损伤组和损伤+奥美拉唑治疗组(P<0.05)。而且,实验发现损伤组和奥美拉唑组小鼠胃组织中P-IκB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水平,AC-YVAD-CMK治疗组中P-Iκ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损伤组和奥美拉唑治疗组(P<0.05)。研究结论:本实验证明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蛋白的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MAPK/NF-κB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陈海明[6](2015)在《广藿香酮对实验性胃溃疡保护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侵袭因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遗传因素、胃和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应激和精神因素等)与防御因素(胃粘液-重碳酸盐屏障、粘膜屏障、粘膜血流、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之间平衡失调所致。消化性溃疡是一个世界性范围的胃肠道疾病,约占全球人口10%的人都曾患过消化性溃疡,其中1%的溃疡可以转化为胃癌,本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癌前状态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研发新一代安全、高效的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具有迫切的需求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能够阐明和揭示中草药作用机制及科学内涵,通过对中草药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研究,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可以阐明其作用机理以及对中药传统理论赋予现代科学的解释。岭南地产药材广藿香是中医临床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中药,具有芳香化浊,和胃止呕的功效,用于湿阻中焦,脘痞呕吐等胃肠疾病,其治疗的适应症与现代医学上的消化性溃疡症状相似。课题组近期研究发现,广藿香主要成分广藿香酮不仅对白色念珠菌有杀灭作用,而且具有抗炎、抗脓毒血症的作用。本课题拟通过建立无水乙醇和吲哚美辛诱导的实验性胃溃疡的动物模型,考察广藿香酮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理:通过利用LC-MS/MS和UPLC技术,建立大鼠血浆和组织中检测广藿香酮的方法,并测得每个时间点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利用DAS 3.1.5软件计算其药动参数,分析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吸收及分布规律,阐明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的吸收转运特点。方法:1.广藿香酮对无水乙醇致实验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采用无水乙醇诱导大鼠,建立急性胃溃疡模型,口服灌胃广藿香酮,通过软件计算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率,采用HE染色观察胃组织形态学,探讨药物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测定血清中炎症介质(TNF-α、IL-6和IL-10),胃组织中的氧化及抗氧化因子(SOD、GSH、CAT和MDA),以及胃组织中PGE2和NP-SH量,阐述广藿香酮对无水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可能的保护机制。2.广藿香酮对吲哚美辛致实验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作为诱导物,建立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通过广藿香酮7天的预防治疗,测定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以及病理形态学研究,综合评价广藿香酮对吲哚美辛所致的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的保护作用。另外,为进一步了解保护机理,测定抗氧化酶SOD、GSH和CAT的活性,氧化产物MDA的含量,以及PGE2的含量和COX-1和COX-2的表达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测定Hsp70、Bax及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3. LC-MS/MS测定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TSQ Quantum Access MAX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以大黄酚为内标物,选用甲醇直接沉淀蛋白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色谱柱采用的是YMC-UltraHT Pro C18柱(50×2.0 mm i.d.,2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等度洗脱5min,流速0.4mL/min,进样量为5μL。离子源选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检测方式为负离子模式检测,扫描方式为选择反应检测扫描(SRM),离子对分别选用离子质荷比为m/z 223.0→139.0(广藿香酮)和离子质荷比为m/z 253.1→224.9(内标物)。鞘气45 psi,辅助气10 psi,碰撞气15 psi,喷雾电压:2000 V;广藿香酮的碰撞能量:20 V,广藿香酮的离子源喷雾电压:2500 V;广藿香酮的毛细管温度为350℃,大黄酚的碰撞能力:2500 V;大黄酚的离子源喷雾电压:31V,大黄酚的毛细管温度为350℃。4. UPLC测定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静脉注射给药组,一组为口服给药组,分别给予10mg/kg剂量的广藿香酮。静脉注射给药后,于15,60和360 mmin时间点处死大鼠,而口服给药组于30,90和360 min时间点测定各个组织中药物含量。UPLC法在Shimadzu LC-20A UFLC system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柱(2.1mm × 50mm ID,1.7 μm),以含有0.1%甲酸的乙腈-水法(55:45,V/V)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10nm,流速为0.4 mL/min,柱温:30℃,进样量为5μL。结果:1.广藿香酮对无水乙醇致实验性溃疡的保护作用研究不同剂量的广藿香酮能有效对抗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粘膜损伤,降低溃疡面积和溃疡指数,改善病理形态;能够降低无水乙醇致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TNF-α和IL-6浓度,提高IL-10水平;提高胃组织SOD、CAT和GSH活性,降低MDA含量,同时提高NP-SH和PGE2含量。因此,广藿香酮对实验性胃溃疡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炎症反应,调节氧化平衡,提高PGE2水平有关。2.广藿香酮对吲哚美辛致实验性溃疡的保护作用研究广藿香酮(10,20和40mg/kg)能够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实验性溃疡有保护作用,降低溃疡面积和溃疡指数,改善组织形态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大鼠胃组织SOD、CAT和GSH水平,降低MDA含量;上调吲哚美辛致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组织COX-1和COX-2的mRNA表达,提高PGE2含量;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广藿香酮还能够提高Bcl-2和Hsp70蛋白含量,减少Bax含量。综上,广藿香酮能够保护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SOD、GSH和CAT的活性,降低氧化产物MDA的水平,以及提高PGE2的含量及COX-1和COX-2的表达量,同时能够升高胃组织中HsP70、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Bax的表达量实现的。3. LC-MS/MS测定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广藿香酮血浆浓度线性范围在0.05-16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其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均小于10%,符合药动学分析要求。所建立并验证的方法顺利运用于临床前的药动学的研究,其中包括了静脉注射给药和口服灌胃给药两种形式(5,10和20 mg/kg)。最后口服广藿香酮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对于5,10和20 mg/kg3种剂量分别为70.39%,78.18%和83.99%。4. UPLC测定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广藿香酮在各个组织中的线性范围为0.1-4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84,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分别是0.1及0.05 μg/mL。其方法的准确度、稳定性和回收率等均符合组织分布的研究。结论:实验表明,广藿香酮能够对抗无水乙醇和吲哚美辛引起的实验性胃溃疡,降低溃疡面积和溃疡指数,改善组织形态结构,能够提高大鼠胃组织中PGE2含量,同时提高抗氧化酶SOD、GSH和CAT的活性,降低氧化产物MDA的水平。对于无水乙醇致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广藿香酮还能改善炎症反应,降低血清TNF-α和IL-6浓度,提高IL-10水平,提高胃组织中NP-SH水平。而对于吲哚美辛致实验胃溃疡模型,广藿香酮能够提高组组织中COX-1和COX-2的表达量,同时能够升高胃组织中Hsp70、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Bax的表达量。研究中建立的LC-MS/MS测定血浆中广藿香酮方法和UPLC测定大鼠各个组织中广藿香酮的方法专属性强,基质效应影响小,且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灵敏度、精确度和准确度,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用于广藿香酮在大鼠血浆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研究。
谢建辉[7](2014)在《广藿香醇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菌之全球有超过50%的人群感染。H.pylori感染不但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而且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及胃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ylori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抗生素为目前治疗H.pylori感染的主要药物,但随其广泛应用,H.pylori耐药问题及胃肠道菌群失调不良反应日趋严重。因此,研发新一代安全、高效、高选择性的抗H.pylori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南药广藿香的研究中发现:(1)主要成分广藿香醇能显着抑制小鼠H.pylori感染胃炎的炎症反应,减少H.pylori载荷量;(2)高选择性抑制H. pylori及其特异代谢酶——脲酶,而不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脲酶不仅是H. pylori区别于其它胃肠道微生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是H.pylori在胃部生存的关键酶,对其致病起决定作用。本研究以脲酶为切入点,应用酶学方法研究广藿香醇抑制H. pylori脲酶的机理,并通过H.pylori脲酶体外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损伤模型和急性胃溃疡动物模型的建立,探讨广藿香醇治疗H. pylori相关性胃炎的机理。方法:1.广藿香醇对H.pylori脲酶和洋刀豆脲酶活性抑制作用研究以H. pylori脲酶和洋刀豆(Jack bean)脲酶为研究载体,通过脲酶活性抑制试验、抑制类型分析、动力学研究、抑制位点分析、分子对接研究,探讨广藿香醇特异性抗H. pylori及其脲酶的机理。2.广藿香醇对H. pylori脲酶诱导胃上皮细胞GES-1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H. pylori脲酶体外诱导GES-1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模拟H. pylori侵染胃黏膜特征,考察广藿香醇对脲酶致GES-1损伤的影响;进行相关炎症介质,氧化水平及凋亡分析,从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角度阐述广藿香醇治疗H. pylori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理。3.广藿香醇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分别采用无水乙醇,吲哚美辛,幽门结扎及水浸应激四种诱导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考察对溃疡面积和溃疡指数的影响,分析相关模型炎性介质,氧化水平,胃黏膜血流量(GMBF)和胃黏液量,评价广藿香醇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结果:1.广藿香醇对H.pylori脲酶和洋刀豆脲酶活性抑制作用研究(1)对脲酶活性抑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广藿香醇抑制H. pylori和Jack bean脲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67±0.798mM和2.993±0.411mM,阳性对照乙酰氧肟酸(AHA)抑制H. pylori和Jack bean脲酶的IC50分别为0.585±0.242mM和0.379±0.256mM。抑制作用虽不及AHA,但半数抑制浓度仍达至毫摩尔级别。(2)抑制类型分析H.pylori和Jack bean脲酶酶促反应米氏常数KM分别为1.47±0.12mM和11.12±0.12mM,最大反应速度Vmax分别为0.85±0.11mM/min和0.50±0.11mM/min。通过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得到广藿香醇抑制H. pylori脲酶的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点:KM不变,vmax降低,属非竞争性抑制类型;Jack bean脲酶KM减少,vmax降低,属反竞争性抑制。(3)动力学研究根据广藿香醇与脲酶的反应进度曲线,反应速率常数vo,vs和kapp分别为1.6×10-1mM/min,1.6×10-2mM/min和1.1min-1,脲酶反应过程中呈现浓度依赖性。(4)抑制位点分析广藿香醇对脲酶的作用位点可能是巯基,同时对Ni2+亦有一定影响;对H.pylori和Jack bean脲酶的抑制作用具有不可逆性,加入DTT不可恢复两者活性。(5)分子对接研究分子对接研究显示,广藿香醇作用H.pylori脲酶活性中心,通过羟基螯合活性腔底部Ni2+,并以氢键结合活性中心关键氨基酸残基,影响脲酶活性构象。广藿香醇对H. pylori脲酶亲和力优于Jack bean脲酶,与上述抑酶作用及位点分析较为一致。2.广藿香醇对H. pylori脲酶诱导胃上皮细胞GES-1损伤的保护作用MTT和LDH试验显示,广藿香醇(5,10,20μM)对H.pylori脲酶致GES-1细胞存活率下降具有抑制作用;有效降低H. pylori脲酶诱导GES-1致炎因子释放(IL-2, IL-4, NO和TNF-a),提高抗炎因子水平(IL-13),从而减轻炎症损伤。/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广藿香醇能有效抑制H. pylori脲酶致GES-1细胞凋亡;与Hoechst染色结果一致,广藿香醇干预后可减少核固缩与碎裂、凋亡小体出现;抑制脲酶致GES-1线粒体膜电位MMP下降,降低ROS产生;显着提高S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上述结果提示,广藿香醇对H.pylori脲酶所致GES-1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细胞炎症水平,减轻氧化损伤及抑制凋亡有关。3.广藿香醇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广藿香醇(10,20和40mg/kg)口服给药能有效对抗无水乙醇及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降低溃疡面积和溃疡指数,改善病理形态及炎症性反应;降低无水乙醇致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TNF-a和IL-6含量,提高IL-10水平;提高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CAT和GSH水平,降低MDA含量;提高胃溃疡大鼠胃组织中NP-SH和PGE2含量;上调吲哚美辛致胃溃疡大鼠胃组织COX-1和COX-2的mRNA表达;提高应激性溃疡大鼠GMBF,改善胃黏膜损伤;提高幽门结扎大鼠胃黏液含量。由此,广藿香醇胃黏膜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炎症反应,调节氧化系统平衡,提高PGE2水平和胃黏液含量,改善GMBF,增加胃黏膜防御功能有关。结论:1.广藿香醇对菌源性和植物源性脲酶的抑制作用较相似,然而其抑制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广藿香醇对H.pylori脲酶亲和性高于Jack bean脲酶,可能与其特异性抗H.pylori有关,初步推断广藿香醇抑制脲酶的位点为活性中心及其附近氨基酸残基。2.建立H.pylori脲酶感染人胃上皮GES-1细胞模型,验证了广藿香醇对H.pylori脲酶所致GES-1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炎症反应,减轻氧化损伤及抑制凋亡有关。3.验证广藿香醇对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揭示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炎症反应,调节氧化系统平衡,提高PGE2水平和胃黏液含量,改善GMBF,增加胃黏膜防御功能有关。体内外胃黏膜保护作用均与炎症、氧化应激相关。综上,广藿香醇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机制可能包括:(1)抑制脲酶活性,减少H.pylori在体内的定植及造成的胃黏膜损伤;(2)改善炎症反应,减轻氧化损伤,增加胃黏膜防御功能。研究成果有助阐明广藿香治疗消化系统疾患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为新型脲酶抑制剂及抗H.pylori相关性胃炎药物研发提供基源于中药的一类新的先导化合物。
杨萍[8](2014)在《预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粘膜形态与CRH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SU)是由于患者遭受严重创伤、危重疾病、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压力、其他对胃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及食物作用下引起的一种以炎性糜烂、浅表溃疡及粘膜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其发病急,若不积极有效控制容易导致大出血,引起死亡。因此,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SU进行积极的预防,行之有效的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及疾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层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说明中医方药对SU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而运用针灸温经通脉、调和气血,对SU亦有良好的疗效,不仅能够促进溃疡的愈合,还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减少溃疡复发。针灸与方药相比,可以减轻胃肠道负担,避免因药物的吸收不良而影响疗效。临床上常见胃病患者伴有睡眠不实、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等情况。中医认为若胃气失于和降,胃中浊气上泛,扰动心神而致卧不安寐,即“胃不和则卧不安”。在临床上,运用针灸疗法理气和胃的同时亦能改善睡眠状况。因此,本课题从中医“治未病”思想出发,采用预针刺为干预手段,观察针刺在应激性溃疡发病及其与睡眠相关问题中的作用。[目的]本课题以束缚-浸水应激法(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 RWIS)复制的SU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在造模前对大鼠进行预针刺,观察预针刺干预后大鼠的胃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比较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大鼠睡眠时间改变,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的重要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为主要指标,探讨预针刺在应激性溃疡发病及其与睡眠相关问题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积极预防本病提供一定实验室依据。[方法](1)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40只,常规饲养,适应环境一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胃组、安神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2)和胃组预针刺大鼠“足三里”、“中脘”,安神组预针刺大鼠“申脉”、“照海”,联合组预针刺“足三里”、“中脘”、“申脉”、“照海”四穴,每天一次。针刺10天后,模型组和三个预针刺组,采用RWIS法,复制SU大鼠模型。(3)按40mg/kg大鼠体重,对大鼠腹腔注射2%的戊巴比妥钠溶液,观察分析其诱导的大鼠睡眠时间。(4)用Guth计分法测定胃粘膜溃疡面积,计算胃粘膜溃疡指数(ulcer index, UI)。采用胃粘膜组织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胃粘膜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5)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及血清中CRH含量。[结果](1)胃粘膜形态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三个预针刺组均有胃粘膜损伤,模型组可见大面积溃疡、出血,大量粘膜细胞坏死、脱落;与模型组比较,和胃组、联合组胃粘膜损伤明显减轻,出血点较少,较小,溃疡浅表;安神组无明显差异,溃疡深长宽大,出血点多。(2)胃粘膜溃疡指数评分:与空白组相比,其余四组造模大鼠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显着降低(P<0.01);与安神组比较,和胃组、联合组均降低(P<0.05)。预针刺各组的溃疡抑制率:和胃组为61.59%;安神组为33.36%;联合组为66.84%。(3)睡眠持续时间: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睡眠持续时间显着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安神组、联合组均显着升高(P<0.01);与安神相比,和胃组、联合组高于安神组(P<0.05)。(4)胃粘膜溃疡指数评分与睡眠持续时间的相关性:应用Spearman和Kendall相关系数分析:Kendall相关系数=-0.587,P=0.000<0.001,Spearman相关系数=-0.762,P=0.000<0.001,表明睡眠持续时间与胃粘膜溃疡指数呈负向直线相关。(5)CRH含量:下丘脑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安神组、联合组均有显着下降(P<0.01);和胃组、安神组、联合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联合组含量降低,有显着差异(分别为P<0.05,P<0.01);与安神组间比较,和胃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显着降低(P<0.01)。肾上腺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安神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神组和联合组均显着降低(P<0.01);联合组与和胃组比较,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预针刺“中脘”、“足三里”能缩小溃疡面积,提高溃疡抑制率,保护胃黏膜。②束缚一浸水应激造模后,大鼠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可明显缩短。③预针刺“中脘”、“足三里”、“申脉”、“照海”可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SU大鼠睡眠时间,改善大鼠的睡眠。④预针刺以上四穴可调节HPA轴及血清中CRH的含量。⑤预针刺提升SU大鼠溃疡抑制率和延长睡眠时间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HPA轴及血清中CRH的含量而实现。
林传权[9](2011)在《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文中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胃乃安胶囊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广东省名牌产品,源自广东省名老中医梁乃津的经验方,由黄芪、三七、红参、人工牛黄、珍珠层粉组成,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道黏膜损伤性疾病临床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原制备工艺黄芪水煎,三七、红参粉碎,使到临床单次服用量大(1号胶囊,每次4粒),不利于患者服用,此外,制剂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有待深入,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消费者对中成药产品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产品的现代先进生产技术更新和升级,有对胃乃安胶囊进行二次开发的现实必要性。鉴于珍珠层粉、人工牛黄为粉末状,不宜直接提取,本论文将胃乃安胶囊主要组成药物黄芪、三七、红参作为一个研究整体,研究提取分离新工艺,及其新工艺制剂(即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多胺、自由基作用机制,为胃乃安胶囊二次开发提供新的提取分离工艺方案及其药理学科学依据。本论文以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即黄芪、三七、红参,按756:76:25原处方比例组成,简称“三药”,下同)进行“三药”提取、分离工艺优化及新制剂的抗胃黏膜损伤机制探讨为研究内容,药效导向下,综合评价化学成分收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皂苷、黄酮、多糖类)、干膏得率和总固体去除率进行提取溶媒筛选、提取工艺优化、优化三种分离工艺(醇沉、树脂吸附、膜分离)参数、优选一种分离工艺、中试研究综合评价提取分离工艺,以提升工艺科技含量、降低临床服用量;在此基础上,观察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及对多胺、自由基的作用机制,探明新制剂的作用机制,以更科学地指导新制剂的临床应用。方法1.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考察“三药”水煎提取和70%乙醇提取,筛选提取溶媒。2.以化学成分收率、干膏得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溶媒比单因素分析后,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筛选提取时间、溶媒比、提取次数三因素的最佳水平;进一步对提取次数优化考察,确定工艺参数;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和冰乙酸致慢性胃溃疡模型比较新提取工艺制剂(新提取工艺模拟胃乃安液)与胃乃安胶囊的药效,考察工艺的有效性。3.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导向下,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为指标分别优化醇沉、膜分离、树脂吸附工艺参数,放大实验水平并在多种药效模型及工艺经济成本估算结果下平行筛选三种分离工艺。4.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膜通量为指标,进行两批次的中试研究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稳定性,以干固物减少率为指标考察提取分离工艺比原工艺的优越性,并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和NaOH致急性胃损伤为模型进行胃乃安新制剂的药效实验,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的有效性。5.选用“三药”的第二批中试研究浸膏按原处方配比加入珍珠层粉、人工牛黄配制胃乃安新制剂,以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水浸束缚致应激性胃溃疡为模型,在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透射电镜三种水平从宏观到微观对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进行评价,检测胃组织多胺、自由基水平,分析多胺与自由基的相关性,以揭示多胺、自由基在胃黏膜损伤发病的作用与意义。结果1.“三药”混合水提液溃疡抑制率(44.28%)高于“三药”醇提液(33.86%)。2.以6、8、10倍溶媒比水平和1.5h、2h、2.5h提取时间水平保证化学成分收率较高;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取6倍溶媒比、1.5h、3次提取为较优方案;提取次数优化考察表明,第三次提取综合评分权重为15.72%;比较混合提取和单提再混合的药效,混合提取液溃疡抑制率(36.92%)高于单提再混合液(30.70%);新提取工艺用时比原工艺减少2h;新提取工艺制剂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76.77%)高于胃乃安胶囊(65.19%),对慢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84.22%)、溃疡愈合率(66.67%)高于胃乃安胶囊(44.03%、44.44%)。3.以生药量0.857g/mL原液进行50%醇沉,上清液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较高,溃疡抑制率达80.74%;膜分离优化方案为”三药”水煎合提的药液过400目筛后直接过200nm的陶瓷膜在频率(41.45HZ)、2.0bar压力(即进膜压力2.5bar,出膜压力1.5bar)、膜通量(65 gcm2-h)、料液温度(25-50℃)下进行透析;膜分离的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和药效结果综合评分(61.75)高于醇沉(58.15);膜分离工艺经济成本评分(24.13)与醇沉(25.20)接近,高于树脂吸附(13.14)。4.两批次中试研究的膜通量变化趋势一致性好,干膏得率接近(23.44%、23.19%),化学成分收率整体水平平行性好,干固物减少率较近(28.01%、26.74%);第二批中试胃乃安新制剂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2.42%)、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1.72%)、NaOH致急性胃损伤的损伤抑制率(75.17%),均高于胃乃安胶囊的抑制率。5.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评价胃乃安新制剂对慢性胃炎、应激性胃溃疡的损伤评分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透射电镜下,新制剂高剂量逆转胃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新制剂高剂量组SOD活性提升(P<0.05与模型组比),降低MDA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胃组织多胺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均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慢性胃炎模型SOD与腐胺、精脒的相关性较大(P<0.05),而MDA与腐胺、精脒、精胺无相关性;应激性胃溃疡多胺与MDA、SOD无相关性。结论1.确立了胃乃安新制剂“三药”(黄芪、三七、红参)提取分离工艺,与原工艺比较,新提取分离工艺的稳定性良好,节能省时,临床服用量降低,疗效增强,开发价值较大,结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适于胃乃安生产使用。2.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效果好,创新性地展示了促进多胺合成、降低自由基水平可能是其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之一;慢性胃炎模型多胺可能通过提高SOD活性清除MDA,而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自由基与多胺相关性不大,提示不同模型的病理机制不同,自由基、多胺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不同。3.本研究是在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从实验室筛选到中试研究再到作用机制初步探明,研究较为合理、系统化,方法学上具备一定创新性,研究结果具备现实指导意义,为新制剂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谢慧臣[10](2013)在《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慢性身心应激大鼠模型,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胃排空、小肠推进、胃电图、胃肠神经递质的影响,从不同方面探讨加味四逆散干预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另建立慢性身心应激大鼠模型,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形态、胃粘膜EGF、EGFR蛋白、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影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第一部分:取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西沙比利组、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五组均采用身心应激方式造模,连续造模4周。从第3周起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灌胃治疗,西沙比利组以西沙比利混悬液灌胃治疗;空白、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1)造模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精神状态、兴奋程度、情绪反应、行为状态、活跃状况、睡眠行为,皮肤毛发色泽和状态等情况,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的饮水量、进食量,分别于实验前1天和试验后的第7、14、21、28d用电子秤称量每只大鼠体重,观测大鼠体质量改变情况;造模结束后行旷场试验(Open-field法)测定实验大鼠跨格运动次数和直立运动次数并在实验室游泳池内测定大鼠游泳力竭时间。(2)经加味四逆散等干预后于4周末空腹检测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试验大鼠胃电变化,了解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的胃电活动在幅度、频率上的差异,检测完毕后对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西沙比利组胃肠动力及胃电图相应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3)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免疫组化法测定实验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结肠粘膜组织c-kit的平均光密度值变化。第二部分: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奥美拉唑组、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五组均给予身心应激方式造模,连续造模4周。从第3周起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用加味四逆散灌胃治疗,奥美拉唑组以奥美拉唑混悬液灌胃治疗;空白、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1)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行胃粘膜形态及结构,胃酸及胃粘膜血流量的检测。(2)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行胃粘膜EGF、EGFR蛋白表达检测。(3)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逆转录PCR法测定模型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mRNA、内皮素1(ET-1) m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结果:(1)受试大鼠在实验前均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随应激时间的延长,第3周以后模型组大鼠的饮水量及摄食量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而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用药后饮水量及摄食量下降趋势不同程度减缓,至第4周,其饮水量、摄食量不同程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饮水量及摄食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造模后的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体重增长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第4周末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体重增长量增加显着,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跨格运动、垂直运动的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跨格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造模后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力竭游泳时间不同程度延长,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胃排空率升高不明显(P>0.05),而小肠推进比升高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慢波节律、主频率、主功率、快波频率、胃电慢波振幅明显增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其中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电波接近正常水平;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慢波节律及快波频率均有明显增强(P<0.05或P<0.01);(3)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c-kit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c-kit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第二部分结果:(1)各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各组大鼠胃液总酸度(pH值)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液PH值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液PH值升高不明显,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大鼠肉眼下胃粘膜形态变化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损伤减轻最明显,已接近正常水平,奥美拉唑组、加味四逆散中剂量组及加味四逆散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不同程度好转。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损伤程度评级变化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出血坏死溃疡明显。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镜下可见胃粘膜病损程度较模型组显着减轻,加味四逆散中、低剂量组可见胃粘膜不同程度好转。各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坏死明显。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紧密,胞膜结构完整,细胞核形态正常。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胞膜结构基本完整,胞浆中细胞器分布欠均匀。加味四逆散中、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恢复正常;(2)各实验组大鼠胃粘膜组织的EGF及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蛋白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3)各组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 mRNA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内皮素1(ET-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内皮素1(ET-1)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Ol);结论从第一部分可知:(1)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异常,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的抑郁状况。(2)加味四逆散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身心应激大鼠的胃电波异常,可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胃电活动,增快胃平滑肌收缩等途径而实现的,同时加味四逆散促进大鼠胃肠动力的效应呈量效关系。(3)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神经递质的异常,缓解因胃肠神经递质紊乱导致的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失调。从第二部分可知:(1)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形态及结构,胃酸及胃粘膜血流量的异常,解除因慢性身心应激对模型大鼠胃粘膜的损伤。(2)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组织细胞的功能,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的胃粘膜组织EGF、EGFR蛋白表达的异常。(3)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异常,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胃粘膜的损害。
二、氧自由基与应激性胃粘膜的巯基细胞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自由基与应激性胃粘膜的巯基细胞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白术及其炮制法的古今文献研究 |
综述二 胃溃疡病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炭类中药研究的新思路——纳米类成分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白术及其炮制品的抗溃疡作用研究与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发现 |
引言 |
第一节 市售生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抗胃溃疡作用对比研究 |
第二节 市售焦白术中抗溃疡有效部位筛选 |
第三节 市售焦白术有效部位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四节 市售焦白术中CAM-NCs的发现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制备工艺的建立、优化和药效初探 |
引言 |
第一节 CAM及CAM-NCs的制备方法建立和制备条件考察 |
第二节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AM-NCs高效液相色谱比较研究 |
第三节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AM-NCs抗胃溃疡药效比较研究 |
第四节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AM-NCs止血药效评价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表征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形貌表征 |
第二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光学特性表征 |
第三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红外表征 |
第四节 优选条件制备的CAM-NCs结构表征 |
第五节 优选条件制备的CAM-NCs的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
引言 |
第一节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二节 CAM-NCs的急性毒性实验 |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
第二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三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胃组织中指标的影响 |
第四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六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溃疡程度的影响 |
第二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胃组织中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三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脑组织中5-HT和DA含量的影响 |
第四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五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七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CAM-NCs对小鼠吲哚美辛致胃溃疡模型溃疡程度的影响 |
第二节 CAM-NCs抗吲哚美辛致胃溃疡的机制研究 |
讨论 |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应激性胃溃疡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应激性胃溃疡的流行病学概况 |
2 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病机制研究 |
3 应激性胃溃疡的西医主要治疗方法 |
4 肠道菌群在应激性胃溃疡中的研究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应激性胃溃疡的中医学研究 |
1 应激性胃溃疡的经典文献研究 |
2 应激性胃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3 中药治疗应激性胃溃疡 |
4 针灸治疗应激性胃溃疡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不同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针灸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氧化-抗氧化平衡重构中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综述三:应激性胃溃疡氧化-抗氧化平衡重构过程与炎症介质的关系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针刺配伍方法的依据 |
2 实验方案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活化治疗小鼠急性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的制作和验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 蛋白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保护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 蛋白活化对小鼠急性胃溃疡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 和方法 |
实验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一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获奖情况 |
致谢 |
(6)广藿香酮对实验性胃溃疡保护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
1. 消化性胃溃疡发生的机制 |
2. 消化性胃溃疡治疗药物及方案 |
3. 消化性溃疡的动物模型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1.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概况 |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意义 |
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
第三章 广藿香和广藿香酮的研究进展 |
1. 广藿香的研究概况 |
2. 广藿香酮的研究概况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广藿香酮对大鼠实验性溃疡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广藿香酮对无水乙醇致大鼠实验性溃疡的保护作用研究 |
2 广藿香酮对吲哚美辛致大鼠实验性溃疡的保护作用研究 |
第二章 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1 LC-MS/MS测定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2 广藿香酮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一 统计学合格证明 |
(7)广藿香醇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H.pylori感染与胃肠道疾病 |
3 H.pylori感染的药物治疗 |
4 H.pylori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脲酶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脲酶的结构特征 |
3 主要的脲酶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 |
4 分子对接在脲酶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三章 胃黏膜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胃粘膜保护作用研究方法 |
3 胃粘膜损伤与氧化应激 |
4 胃黏膜损伤与炎症 |
5 胃黏膜血流量 |
第四章 广藿香和广藿香醇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广藿香的化学成分 |
3 广藿香的药理作用研究 |
4 广藿香醇的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广藿香醇对H. pylori脲酶和洋刀豆脲酶活性抑制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广藿香醇抑制脲酶活性作用研究 |
第二节 广藿香醇抑制脲酶动力学研究 |
第三节 广藿香醇对脲酶抑制位点研究 |
第四节 广藿香醇与脲酶活性中心分子对接研究 |
第二章 广藿香醇对H. pylori脲酶诱导胃上皮细胞GES-1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一节 广藿香醇对H. pylori脲酶诱导胃上皮细胞GES-1凋亡研究 |
第二节 广藿香醇对H. pylori脲酶诱导胃上皮细胞GES-1机理研究 |
第三章 广藿香醇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广藿香醇对无水乙醇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二节 广藿香醇对吲哚美辛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三节 广藿香醇对大鼠水浸束缚应激后胃黏膜血流量的影响 |
第四节 广藿香醇对胃液分泌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预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粘膜形态与CRH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应激性溃疡的研究概况 |
1 应激性溃疡的病变发展 |
2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因素 |
3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理研究 |
4 CRH与应激性溃疡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灸治疗应激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
1 应激性溃疡的病因病机 |
2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病因病机 |
3 应激性溃疡的针灸治疗 |
4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针灸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指标检测方法 |
4 实验误差控制 |
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 |
2 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 |
3 胃粘膜溃疡指数评分 |
4 胃粘膜溃疡指数与睡眠持续时间的相关性 |
5 胃组织形态学 |
6 针刺对HPA轴中CRH含量的影响 |
7 针刺对血清中CRH含量的影响 |
讨论 |
1 模型选择 |
2 干预手段的选择 |
3 干预穴位的选择 |
4 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5 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6 胃粘膜溃疡指数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 |
7 应激后CRH含量的变化 |
8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 肉眼观察 |
2 光镜观察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一章 胃乃安二次开发相关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
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第二章 胃乃安胶囊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相关药理药效研究 |
第一节 胃乃安胶囊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 |
第二节 胃黏膜防御机制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清除自由基对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 |
第四节 多胺保护胃黏膜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
第五节 胃乃安胶囊主要药材对胃黏膜损伤及自由基、多胺的作用 |
工作目的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三药"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第一节 药物提取溶媒的筛选研究 |
第二节 药物水提取溶媒比和提取时间条件研究 |
第三节 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方案 |
第四节 进一步优化提取次数的实验研究 |
第五节 "三药"混合提取与单味药提取再混合的药效学比较 |
第六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原工艺的化学成分收率和干膏得率比较 |
第七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胃乃安原提取工艺的药效学比较 |
第二章 "三药"药液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水提醇沉工艺考察 |
实验一 不同"三药"药液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
实验二 不同醇沉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
第二节 膜分离纯化"三药"药液的工艺研究 |
实验一 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的筛选实验 |
实验二 不同进料药液浓度对膜分离的影响 |
实验三 陶瓷膜孔径筛选及有机膜超滤效果考察 |
实验四 陶瓷膜操作压力水平的实验考察 |
实验五 膜分离温度考察 |
第三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平行筛选研究 |
第四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的经济和劳动力成本比较 |
第三章 "三药"药液提取分离中试研究 |
第一节 "三药"提取及膜分离研究 |
第二节 中试研究供试品的药效学观察 |
实验一 中试供试品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
实验二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
实验三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NaOH致胃黏膜损伤的药效观察 |
第四章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及多胺-自由基机理研究 |
第一节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研究 |
实验一 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的药效作用 |
实验二 胃乃安新制剂对水浸束缚应激性胃溃疡的药效作用 |
第二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自由基水平测定 |
第三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多胺含量测定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论文涉及的缩略语 |
附录二 本论文涉及的计算公式 |
研究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
实验一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品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2.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摄食量及饮水量情况变化的比较 |
2.3 各组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变化比较 |
2.4 各组大鼠跨格运动、垂直运动情况变化比较 |
2.5 各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变化比较 |
3 讨论 |
3.1 身心应激的理论研究概况讨论 |
3.2 加味四逆散对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的讨论 |
实验二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品 |
1.1.3 主要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电参数的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变化的比较 |
2.3 各组大鼠小肠推进比的变化比较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的认识 |
3.3 临床研究胃肠动力的方法 |
3.4 中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 |
实验三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组织 COX-2 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 c-kit 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
3 讨论 |
3.1 COX 理论的进展 |
3.2 产生与调节胃肠动力的重要结构 |
3.3 ICC 网络对 Kit 受体的依赖及 C-kit 基因表达 |
3.4 Cajal 间质细胞的胃肠起搏及动力调节功能 |
3.5 Cajal 间质细胞变异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
第二部分: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肠组织学的影响 |
实验一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粘膜形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胃液总酸度(pH 值)变化比较 |
2.3 各组大鼠肉眼下胃粘膜形态变化比较 |
2.4 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变化比较 |
2.5 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损伤程度评级变化比较 |
2.6 各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比较 |
3 讨论 |
实验二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 EGF、EGFR 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 EGF(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胃粘膜组织 EGFR 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
3 讨论 |
实验三 加味四逆散对心身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内皮素-1 mRNA 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2.4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 TFF1 mRNA 基因产物相对表达量变化 |
2.2 各组大鼠胃粘膜 ET-1 mRNA 基因产物相对表达量变化 |
3 讨论 |
讨论 |
1 中医对慢性心身应激性疾病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1.4 方药 |
1.4.1 加味四逆散的来源及四逆散六经病位 |
1.4.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 |
1.4.3 四逆散的组方及功效 |
1.4.4 四逆散临床应用 |
1.4.5 加味四逆散方义详解 |
2 慢性身心应激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
3 试验指标的选择依据 |
4 本课题创新之处 |
5 存在问题的思考 |
5.1 模型制作 |
5.2 下一步研究思路 |
5.2.1 应重视心理应激的临床研究 |
5.2.2 应重视心理应激过程中,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 |
5.2.3 重视中药复方的研究 |
5.2.4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应激研究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身心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及胃粘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身心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及胃粘膜损伤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
附图 |
附: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氧自由基与应激性胃粘膜的巯基细胞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鲁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D]. 王旒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不同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D]. 姜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针灸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概况[A]. 董莉莉,魏清琳. 甘肃省针灸学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暨针灸推拿科研思路设计培训班郑氏针法的临床应用培训班论文集, 2016
- [5]阻断NLRP3炎症小体中Caspase-1活化治疗小鼠急性胃溃疡的实验研究[D]. 张放.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3)
- [6]广藿香酮对实验性胃溃疡保护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陈海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7]广藿香醇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机理研究[D]. 谢建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预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粘膜形态与CRH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D]. 林传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 [10]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D]. 谢慧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