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负热电离质谱法测量Os同位素组成的质量分馏校正(论文文献综述)
韦刚健,黄方,马金龙,邓文峰,于慧敏,康晋霆,陈雪霏[1](2022)在《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是过去十年国际上地球化学学科发展非常迅猛的方向,我国科研人员也以自主创新的方式参与到这一前沿研究的大潮中,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已成为这一学科方向的重要研究力量。本文回顾了过去十年(2010—2020)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方面的进展,同时对一些重要研究方向的代表性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分析技术方面,我国主要的相关实验室对众多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的高精度测试技术进行了探索,开拓了一些具备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准的分析技术方法;在应用研究方面,不同的研究团队侧重于各自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同位素体系,发展进程有所差别,但总体上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上升势头迅猛。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仍会继续快速发展,技术上会对已有的方法优化提高,并不断开拓新的体系,应用研究上将更深入探索地质、环境过程中的分馏机制,同时将在地球科学的相关研究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刘勇胜,屈文俊,漆亮,袁洪林,黄方,杨岳衡,胡兆初,朱振利,张文[2](2021)在《中国岩矿分析测试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文中认为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间我国在岩石与矿物分析测试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元素含量分析、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地质样品前处理技术、岩矿标准物质研制和定值、主流分析仪器及关键部件研发等。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在上述领域取得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发出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岩矿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现代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家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需求和人类保护生存环境的责任共同对岩矿分析测试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据此对未来岩矿分析测试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储着银,许继峰[3](2021)在《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地学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30年来,国内外铼—锇(Re-Os)同位素和铂族元素(PGE)分析方法及其地学应用取得了诸多研究进展。首先对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的样品溶解、化学分离及质谱测定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然后,对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在天体化学、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金属矿床定年、沉积地层定年及古环境,以及在油气系统定年与示踪等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可供地质分析工作者针对不同分析任务及分析对象,选择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发展Re-OsPGE分析技术时参考,也可供地质科研工作者开展Re-Os-PGE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时借鉴。
杨剑[4](2020)在《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分析方法优化及其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硼的分离提纯方法以及硼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是硼同位素应用研究的基石,硼同位素分析方法的优化能够促进硼同位素地球化学应用的快速发展。本论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进行了盐湖碳酸盐沉积物硼的提取、前处理过程中沉淀的消除、硼同位素测定中有机质影响的消除、以及pH值控制下人工无镁卤水无机碳酸盐沉积的硼同位素分馏特征和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碳酸盐硼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不同溶剂(不同浓度的HCl、HAc和EDTA-2Na)来提取沉积物碳酸盐组分中的硼。实验结果表明1 mol/L的HAc提取沉积物碳酸盐组分中的硼最为合适。相对其它溶剂而言,1 mol/L的HAc能效地溶解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同时对粘土、石膏等矿物影响较小;在用Amberlite IRA 743树脂分离硼时,将溶液pH值调至弱碱性时所用到的亚沸NH3·H2O的量较少,从而引入的本底也较少。2.研究发现,向含硼样品中加入适量饱和EDTA-2Na溶液能与溶液中共存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络合物,可以有效避免酸溶相样品在碱性条件下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用氨水的淋洗树脂床,质谱测定过程中增加电流,持续烧蚀样品,能有效抑制EDTA-2Na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硼同位素标准物质(NIST SRM951)中硼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硼同位素比值范围在4.05146±0.00006~4.05628±4.00003之间;测得的实际样品,包括三亚沉积物、大柴旦湖心沉积物及大柴旦湖心晶间卤水沉积物的硼同位素组成(δ11B值)分别为+17.64‰±0.70‰、-5.74‰±0.14‰及+1.8‰±0.01‰。3.本文采用离子交换和微升华技术联用方法除去硼同位素中EDTA-2Na对硼同位素测定的干扰。首先采用Amberlite IRA 743树脂分离纯化硼,再用微升华方法除去残留的EDTA-2Na,最后使用混合树脂除去残留的以H+和Cl-为主的其它杂质离子。结果表明,离子交换和微升华技术联用方法得到的硼同位素标准物质(NIST SRM 951)中硼的回收率达到95%以上,硼同位素比值范围在4.04984±0.00019~4.05124±0.00017之间,其硼同位素组成没有发生分馏。实际样品的δ11B值和三步离子交换法及多次沉淀法得到的值接近。该联用方法的前处理过程简单高效,为硼含量较低的样品进行硼同位素组成的准确分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4.进行了不同pH值条件下人工无镁卤水碳酸盐沉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Mg(OH)2生成的情况下,B含量随着母液pH值的增加而增加,说明pH值对碳酸盐B含量影响较大。一方面是较高的pH值增加了母液中B(OH)4-的含量,B(OH)4-与碳酸盐共沉淀造成碳酸盐中B含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卤水中Ca2+含量很高,使得碳酸钙沉淀速率变快,从而增加了碳酸盐中硼的含量。沉积碳酸钙δ11B值的结果表明,随着母液pH值的增加,碳酸钙与母液间的分馏系数增大,说明碳酸钙相对富集11B,并且随着pH值的增大,碳酸盐与母液间硼同位素分馏程度降低。碳酸钙的δ11B值与计算的人工无镁卤水的δ11B4并不平行,在高pH值条件下时有轻微偏离,偏离程度约1.1‰~3.3‰,表明pH值越高B(OH)3更容易与碳酸钙结合,导致碳酸盐δ11B值偏离了计算的δ11B4。5.盐湖碳酸盐沉积的δ11B表明,随着蒸发作用的进行,大苏干湖的pH值降低,B含量增加,沉积碳酸盐的δ11B值也随之增加,说明沉积碳酸盐的δ11B值与盐湖演化过程中的盐度可以保持一致。当水体中B含量较低时,水中只有B(OH)3和B(OH)4-两种形态,B(OH)3/B(OH)4-比值受到pH、B含量、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当水体中B含量较高(大于290 mg/L)时水体中的多聚硼酸根离子的量不容忽视。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碳酸盐δ11B值范围为-14.78‰~-0.21‰,平均值为-8.33‰。碳酸盐δ11B值与B含量、Mg/Ca比值等盐度指标变化趋势一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碳酸盐δ11B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盐度指标。碳酸盐δ11B值及其它盐度指标指示了东台盐湖两次成盐期间共经历了四次淡化-浓缩过程。
邵学鹏[5](2020)在《Ce-Nd同位素高精度质谱分析与铀矿石地理溯源研究》文中认为核取证是未来国际核安全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其中核材料的地理溯源技术是核取证的核心内容。微量元素含量或稳定同位素比值被认为能够在核材料的溯源研究中提供重要的特征信息。本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铀矿石样品中14种稀土元素含量进行了测量。采用AG 50W-X12树脂和Ln树脂建立了铀矿石中Nd-Ce的联合化学分离流程,不仅实现了稀土元素与复杂基体的分离,还有效去除了干扰严重的稀土元素。应用热表面电离质谱仪(TIMS)建立了铀矿石中Nd、Ce同位素的高精度质谱分析方法,并利用同位素标准物质及标准岩石样品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采用新建立的Nd、Ce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对铀矿石样品中的Nd、Ce同位素进行了测量。最后,将获得的铀矿石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信息相结合,应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PCA)、主成分聚类(PCA-CA)分析方法,以及判别分析方法(L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来源的铀矿石样品进行地理溯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ICP-MS建立了铀矿石中14种稀土元素含量的测量方法。对来自不同国家的25种铀矿石样品进行溶样、消解,得到样品溶液。确定了 ICP-MS的工作参数,考察了方法的检出限、流程空白等指标。利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对铀矿石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铀矿石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之间差异巨大,为后续铀矿石样品的地理溯源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2)建立了铀矿石中Nd-Ce联合化学分离流程。采用AG 50W-X12树脂洗脱基体杂质及主要干扰元素,采用氧化还原方法洗脱轻稀土元素中的Ce组分,进一步采用Ln树脂淋洗得到Nd组分。实现了一次进样下对Nd、Ce的同时分离,缩短了化学分离流程时间,并且减少了样品用量,显着提高了样品利用率。测量结果表明:Ce本底含量为0.4-2.9ng,Nd本底含量0.02-0.12ng。最终溶液中Ce回收率约为88%-96%,Nd回收率约为81%-90%,且主要干扰稀土元素的浓度极低,去污效果较为理想,满足高精度质谱测量的化学分离要求。(3)建立了基于Nd+测量方式的Nd同位素比值高精度TIMS分析方法。首先制备了新型薄膜多孔离子源(FPIE),并对FPIE条件下的Nd电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双铼带灯丝方法相比,FPIE方法的Nd+离子产额提高了约10倍。通过对同位素参考物质JNdi-1和标准岩石样品中的143Nd/144Nd比值进行测量,验证了新方法的准确性和测量精度。采用新建立的Nd同位素高精度TIMS分析方法,对铀矿石样品中的Nd同位素比值进行分析,143Nd/144Nd比值的外精度可达35ppm,满足铀矿石地理溯源的精度要求。(4)建立了基于Ce+测量方式的Ce同位素比值高精度TIMS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双铼带灯丝相比,FPIE条件下Ce+离子的电离效率显着高于CeO+离子。实验发现使用TaF5作为发射剂可有效降低138Ba对138Ce的同量异位素干扰。研究了不同电流放大器组合对Ce同位素比值测量精度的影响,采用1013-1012-1010Ω电流放大器组合,测得的138Ce/140Ce比值的外精度达到36ppm,与常规Ce+测量方法相比,138Ce/140Ce比值的外精度提高了约8倍,满足核取证溯源的精度要求。(5)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来源的铀矿石样品进行地理溯源研究。基于获得的铀矿石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信息,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不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铀矿石地理溯源模型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不同的多元统计溯源方法有各自的适用场景。另外,与仅利用稀土元素含量作为溯源信息相比,将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信息结合时,溯源效果得到显着改善。
童铄云[6](2019)在《MC-ICPMS测定过程中非质量分馏校正的研究 ——以Pb、Hf、Cr同位素为例》文中提出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是目前同位素质谱测量中被广泛应用的研究工具,可以获得高准确度和高精密度的同位素比值测量结果。自上世纪40年代起,传统的同位素质量分馏校正理论一直被应用于核素质量的定量测量。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C-ICPMS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现象,而在使用传统质量分馏校正模型校正仪器的偏移时,部分同位素的非质量分馏无法被校正。目前常见的同位素分馏校正模型有:双稀释剂校正模型、SSB校正模型、内标校正模型、线性回归校正模型、全同位素质量混合法校正模型等。其中,SSB校正模型、线性回归校正模型和全同位素质量混合法校正模型可以同时校正MC-ICPMS测定同位素比值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质量分馏和非质量分馏,获得高准确度的同位素比值测量结果。本研究基于MC-ICPMS测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非质量分馏现象,选用合理的同位素分馏校正模型,对MC-ICPMS测定Pb、Hf和Cr同位素过程中存在的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校正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地质应用,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本研究采用全同位素质量混合法,在完全不依赖传统校正律的基础上,利用高纯度Pb富集同位素,对国际标准样品标样进行定值。该方法是获国际承认的物质同位素丰度测量法,使用了高度富集Pb同位素的七种混合物,可以校正MC-ICPMS测试过程中的质量分馏和非质量分馏,提供Pb同位素的准确丰度值。测定的标准样品制作于加拿大国家研究中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NRC),被命名为NRC HIPB-1,是一种独立于NIST SRM 981和NIST SRM 982的全新铅同位素国际标准物质。在本研究中,将四种高同位素纯和高化学纯的富集铅同位素(204Pb、206Pb、207Pb和208Pb)溶液按质量比混合,通过MC-ICPMS测量混合同位素溶液和标样溶液的同位素比值,计算标样溶液中的Pb同位素比值和绝对丰度。此外,使用一种经济、省时、高效的线性回归内标校正模型,以NIST SRM 997Tl同位素标准物质作为内标校准物质,计算HIPB-1溶液中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绝对丰度。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改变MC-ICPMS测试过程中等离子体的射线频率(Radio Frequency,RF),在短时间内模拟仪器测试过程中与测试时间相关的同位素分馏,测量效率比传统的线性回归内标校正法提高近20倍。以上两种方法均能校正在仪器测试过程中产生的非质量分馏效应,所测得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证明了线性回归内标校正法在高精度同位素比值测量中的可靠性。综合本研究中的长期测试结果,基于同位素丰度绝对测量法进行不确定度评估,报导了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r(Pb)=207.1791(1)k=1。2)首次对国际标样JMC-475和NRC同位素标样HALF-1中完整的Hf同位素(174Hf,176Hf,177Hf,178Hf,179Hf,180Hf)组成进行了测定,获得了可追溯至国际单位制(SI)的Hf的同位素比值。在验证了线性回归内标校正法测量同位素绝对比值的准确性基础上,使用以NIST SRM 989 Re同位素为内标的线性回归模型校正MC-ICPMS测定过程中的同位素质量分馏和非质量分馏。通过讨论Hf同位素测试过程中的分馏规律,证明了Hf同位素测试过程中存在非质量分馏现象。传统的Hf同位素测量方法通常依赖于其他内标,定义176/177Hf为常数进行质量校正,本方法无需依赖其它Hf同位素标准或Hf同位素归一化比值,即可获得高精密度,高准确度的Hf同位素标样推荐值。另外,使用MC-ICPMS测定了目前通用的四种Hf同位素国际标准样品中Hf的同位素组成并报导了它们的相对同位素比值。结合两种同位素标样的测试结果,利用同位素度绝对测量法并进行不确定度评估,报导了Hf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参考修正值Ar(Hf)=178.487±0.006。3)基于前人研究建立了Cr同位素分析方法,包括配制双稀释剂、标定化学流程、测试标准溶液和地质样品等。使用双稀释剂法对标准物质(包括NIST SRM979、NIST SRM 3112a、SCP Cr)、玄武岩地质标样(BHVO-2)、橄榄岩地质标样(JP-1)的Cr同位素进行测定,测试结果与国内外其它实验室发表的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确认了分析流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使用TIMS对NIST SRM 979和BHVO-2进行了测定,其测试结果与使用MC-ICPMS的测试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TIMS的分析精度略高于MC-ICPMS。此外,利用线性评估方法,讨论了MC-ICPMS测试Cr同位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非质量分馏现象。4)对罗布莎铬铁矿区的块状铬铁矿矿石、致密块状铬铁矿矿石、豆荚状铬铁矿矿石、稠密浸染状铬铁矿矿石和稀疏浸染状铬铁矿矿石及围岩(包括辉石岩、全蛇纹石化纯橄岩、强蛇纹石化辉石橄榄岩、纯橄岩)样品的铬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铬铁矿样品的Cr同位素比值(-0.11±0.07‰)整体与硅酸盐地球的Cr同位素平均值(-0.124±0.101‰)相似,Cr同位素分馏程度较小。豆荚状铬铁矿相对于橄榄岩有轻微偏重的Cr同位素组成,显示铬铁矿结晶过程中有可能富集重的Cr同位素,有可能与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的Cr3+转移有关。部分浸染状铬铁矿样品表现出相对于致密块状铬铁矿样品明显偏轻的铬同位素组成,可能与铬铁矿样品形成过程中的氧逸度有关。全蛇纹石化纯橄岩相对于铬铁矿具有偏正的铬同位素比值,可能与其在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下经历的次生作用有关。
张群[7](2019)在《铬族元素同位素分析与天体化学应用 ——以钨、铬同位素为例》文中提出铬族元素包括铬、钼、钨三种过渡金属元素,它们都是难熔元素,在天体化学中各自有着重要的应用:铬同位素体系同时包含了53Mn-53Cr灭绝核素定年体系(半衰期3.70百万年)和54Cr核合成异常体系;钼的七个同位素可以很好地制约p-过程、s-过程和r-过程核合成异常物质在早期太阳系星云中的混合情况;钨同位素则以182Hf-182W灭绝核素定年体系在研究早期太阳系演化中不可或缺。近十几年来,随着高灵敏度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的广泛应用,多种元素(特别是金属元素)的同位素测量分析方法取得重大突破。根据同位素中的质量分馏处理方式不同,多接受质谱测量可以分为非质量相关分馏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铬族元素在天体化学中的分析应用首先以非质量相关分馏研究为主,它包含了灭绝核素衰变、宇宙辐射效应和核合成异常导致的同位素变化。其中,铁陨石中的钨同位素研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三种同位素变化的影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铁陨石中的钨同位素研究可以帮助理解行星和小行星的形成、分异过程及其发生的时间和机理。现代太阳系中,广泛分布的钨元素的一个稳定同位素182W部分是由182Hf在太阳系早期衰变而来(半衰期8.9百万年)。铪是亲石元素,钨是中等亲铁元素,因此在早期行星和小行星的金属一硅酸盐相分异过程中,铪留在硅酸盐相;而钨大部分进入了金属相。如果陨石母体的金属—硅酸盐分异发生在182Hf完全衰变之前,最终金属和硅酸盐相中的钨同位素比值即会存在显着差异,金属相相对182W亏损,硅酸盐相相对182W富集。然而,铁陨石中的182Hf-182W体系会受到宇宙辐射效应影响:钨同位素暴露在宇宙射线中会发生中子捕获反应,使182W比值逐渐降低,进而影响182Hf-182W体系在铁陨石研究中的应用,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定量校正宇宙射线对天体样品中钨同位素的辐射效应。近期研究显示,具有亲铁性的铂同位素具有较大的热中子捕获面积,可以用来指示热中子捕获反应发生的程度。锇和铂一样,都是较强亲铁元素,因此在铁陨石中的含量较高,另外,锇比铂更不容易受核合成异常影响,因此锇同位素可能是更优秀的钨同位素宇宙射线辐射效应的指示剂。本论文通过深入讨论钨、锇同位素宇宙辐射效应的原理,首先提出使用189Os/192Os对190Os进行质量分馏校正以避免化学组分变化对钨—锇同位素校正关系的影响,并分别重现了高精度钨、锇同位素测量方法,对多个化学族的铁陨石进行了测量。充分考虑核合成异常和183W非质量相关分馏的影响后,我们首次通过ⅡD、Ⅲ和ⅣB三族铁陨石的数据使用拟合得出了钨、锇同位素指标的内部校正斜率,这个值也与热中子捕获模型所得到的校正斜率一致。最终我们使用这个统一的钨一锇同位素宇宙辐射效应校正斜率来校正已有的ⅡD、ⅡAB、ⅢAB、ⅣA和Ⅳ族铁陨石数据,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每族钨同位素初始值。这些铁陨石的形成年龄基本与前人工作一致,但IED族铁陨石显示出更晚形成的特征,表明ⅡD族铁陨石的铂同位素可能受到了核合成异常影响。相比于前人认为的这些分异铁陨石族母体形成于两个时间段的结论,我们认为铁陨石母体的形成也可能是连续发生的。近年来,铬族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也在不断发展,在天体化学中拥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地月样品的铬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帮助制约月球形成过程和氧逸度情况。铬族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都需要使用双稀释剂方法,它具有不受仪器质量分馏、提纯过程中的质量分馏影响的优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双稀释剂方法的原理和不同双稀释剂校正效果,本论文工作中我们首先探究了双稀释剂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双稀释剂质量分馏误差不会影响计算结果,并模拟了钨、铬同位素的最优双稀释剂组成。在铬族元素中,铬的质量数最小,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中常常受到同质异位素原子或分子的干扰,因此相对钼、钨稳定同位素测量更具有难度。为此我们简化了双稀释剂校正流程,进一步探究各种干扰对铬稳定同位素计算结果的影响。实验证明本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同时也可以排除不同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同质异位素干扰对测量的影响。本论文工作成功分析了多种国际岩石学标样的铬同位素组成。这为研究地月和行星间铬族元素稳定同位素分馏打下了基础。综上所述,包括非质量相关分馏和稳定同位素分馏在内的铬族元素高精度同位素分析可以帮助理解多种重要的天体、地球演化过程。本论文以铬族钨、铬同位素为例,深入地讨论这两种高精度同位素分析方法的步骤、计算方法和应用。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这些同位素所指示的自然界过程,还可以作为其他同位素体系科学工作者优化高精度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参考。
王松,王军,宋盼淑,逯海,任同祥[8](2019)在《全蒸发-热电离质谱法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全蒸发-热电离质谱法(total evaporat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TE-TIMS)无需标准物质进行校正,即可获得高准确度同位素丰度比值测量结果,同时具有样品用量少、重复性高等优点,在核工业、环境、地质、计量学等领域逐渐获得了认可与应用。本文从全蒸发-热电离质谱法的原理、技术特点、研究进展和重要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地评述,分析该方法在使用中的关键技术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许俊杰,储着银,刘金高,吴怀春,王梦杰,李潮峰,郭敬辉[9](2019)在《W同位素高精度负离子热电离质谱(NTIMS)测定方法》文中指出W同位素的高精度测定对于研究地球、月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核幔相互作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了负离子热电离质谱(NTIMS)高精度W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测定WO3-)。采用多接收动态跳扫方式对W同位素进行测定,实时在线测定18O/16O,并利用实验室实时在线氧校正NTIMSOs同位素分析时获得的17O/16O-18O/16O同位素分馏趋势线计算17O/16O,进行氧校正计算。对多接收动态和多接收静态数据处理方式及不同的同位素分馏校正方法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最终建立了以186W/184W=0.92767进行标准化,采用多接收动态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的在线氧校正W同位素NTIMS测定方法。182W/184W测定结果的外部精度(2RSD)可达3×10-6~6×10-6,基本满足地球、月球和行星早期演化等W同位素研究工作的需要。
刘桂方,谢胜凯,范增伟,刘宇昂,胡勇,谭靖[10](2018)在《负热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及其用于硼酸中硼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文中指出在自行研制的热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TI-TOF-MS)基础上,通过对仪器的重新设计和电源的改造,研制了负离子热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NTI-TOF-MS)。文中介绍NTI-TOF-MS仪器的结构及性能特点,通过对仪器性能进行测试,获得了仪器的分辨率,仪器在m/z为219amu处的分辨率为1369。文中应用NTI-TOF-MS法测量了核纯级硼酸样品中硼的同位素比值,测量的结果为10B/11B=0.2403±0.0007。
二、负热电离质谱法测量Os同位素组成的质量分馏校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负热电离质谱法测量Os同位素组成的质量分馏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我国的兴起 |
2 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进展 |
2.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1.1 Li同位素 |
2.1.2 K同位素 |
2.1.3 Rb同位素 |
2.1.4 Mg同位素 |
2.1.5 Ca同位素 |
2.1.6 稳定Sr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1.7 Ba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2 第三主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2.1 B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2.2 Ga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2.3 In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2.4 Tl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3 第四主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3.1 Si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3.2 Ge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3.3 Sn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4 第五和第六主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4.1 Sb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4.2 Se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4.3 Te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5 第一和第二副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5.1 Cu、Zn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5.2 Ag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5.3 Cd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5.4 Hg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6 第三副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6.1 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6.2 U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235 |
2.7 第四副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7.1 Ti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7.2 Zr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8 第五副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9 第六和第七副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9.1 Cr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9.2 Mo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9.3 W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9.4 Re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10 第八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10.1 Fe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10.2 Ni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10.3 铂族元素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11 微区原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 |
2.11.1 Li同位素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进展 |
2.11.2 B同位素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进展 |
2.11.3 石英Si同位素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进展 |
2.11.4 锆石Zr同位素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进展 |
2.12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标准样品研制进展 |
3 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应用研究的代表性进展 |
3.1 高温地质过程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代表性应用研究进展 |
3.1.1 厘定地质储库组成 |
3.1.2 地幔过程与岩浆作用分馏机理 |
3.1.3 示踪壳幔物质循环 |
3.1.4 示踪矿床形成过程 |
3.2 化学风化过程中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代表性示踪应用研究进展 |
3.2.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同位素体系 |
3.2.2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同位素体系 |
3.2.3 其它同位素体系 |
3.3 海洋气候环境演变研究中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代表性应用研究进展 |
3.3.1 B同位素与海水pH的变化 |
3.3.2 碱土金属同位素对环境变化和生命活动的响应 |
3.3.3 其它生源要素同位素对生命活动的响应 |
3.3.4 边缘海Hg同位素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3.4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在深时古海洋研究中的示踪应用进展 |
3.4.1 示踪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演变 |
3.4.2 示踪地质时期海洋生产力的演变和生命活动 |
3.4.3 示踪陆源输入、火山活动等其他影响因素 |
3.4.4 厚层白云石成因的探索 |
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2)中国岩矿分析测试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主量元素分析 |
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1.2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分析 |
1.3 其他仪器方法 |
2 微量元素分析 |
2.1 全岩样品溶液ICP-MS/ICP-AES分析 |
2.2 矿物样品电子探针分析 |
2.3 矿物及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
2.4 传统的样品制备和前处理方法与LA-ICP-MS的结合 |
2.5 矿物微区面扫描技术 |
3 放射成因同位素分析 |
3.1 U-Th-Pb同位素 |
3.2 Rb-Sr同位素 |
3.3 Sm-Nd同位素 |
3.4 Lu-Hf同位素 |
3.5 Re-Os同位素 |
4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 |
4.1 分析方法 |
4.1.1 质谱仪稳定性 |
4.1.2 化学提纯流程 |
4.1.3 质谱测量 |
4.2 近期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进展 |
5 地质样品前处理技术 |
6 岩矿标准物质研制和定值 |
6.1 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标准物质研发 |
6.2 岩石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同位素组成定值 |
7 岩矿分析仪器及关键部件研发 |
7.1 光谱仪器 |
7.1.1 原子吸收光谱(AAS)仪器 |
7.1.2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
7.1.3 原子荧光仪器 |
7.2 质谱仪器 |
7.2.1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器 |
7.2.2 二次离子质谱(SIMS)仪器 |
8 展望 |
(3)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地学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方法 |
1.1 样品分解方法 |
1.1.1 Ni S火试金法 |
1.1.2 低温酸溶法 |
1.1.3 碱熔法及酸溶碱熔结合法 |
1.1.4 Carius管酸溶法 |
1.1.5 HPA酸溶法 |
1.2 化学分离 |
1.2.1 Os的分离 |
1.2.1. 1 蒸馏法 |
1.2.1. 2 萃取法 |
1.2.1. 3 微蒸馏(Micro-distillation) |
1.2.2 Re和PGE的分离纯化 |
1.2.2. 1 Re的分离 |
1.2.2. 2 Re-PGE的分离 |
1.3 质谱测定方法 |
1.3.1 Os同位素测定 |
1.3.1. 1 负离子热电离质谱法(NTIMS) |
1.3.1. 2 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1.3.2 Re-PGE质谱测定 |
2 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地学应用 |
2.1 Re-Os-PGE在天体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
2.2 Re-Os-PGE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
2.2.1 大陆岩石圈地幔(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SCLM)定年 |
2.2.2 玄武岩源区示踪 |
2.3 Re-Os同位素在金属矿床定年和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
2.3.1 铜镍硫化物矿床定年和物源示踪 |
2.3.2 辉钼矿和低含量高放射性(LLHR)硫化物Re-Os定年 |
2.4 Re-Os同位素在沉积地层定年及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2.5 Re-Os-PGE在油气藏定年与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
3 结语 |
(4)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分析方法优化及其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硼的地球化学性质概述 |
1.1.1 硼的基本性质 |
1.1.2 硼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1.1.3 硼的地球化学循环 |
1.2 硼同位素的研究现状 |
1.2.1 硼同位素的基本性质 |
1.2.2 不同地质体中的δ~(11)B值 |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硼的提取、分离、纯化及δ~(11)B值的质谱测定方法 |
2.1 引言 |
2.2 硼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2.2.1 固体样品的分解 |
2.2.2 硼的分离和纯化 |
2.3 B浓度的测定 |
2.4 δ~(11)B值的质谱测定方法 |
2.4.1 热电离质谱法(TIMS) |
2.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4.3 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 |
第3章 不同溶剂对碳酸盐组分硼的提取及对δ~(11)B值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盐湖沉积物的成分分析 |
3.2.3 样品中的水溶性成分分离过程 |
3.2.4 不同溶剂对沉积物碳酸盐组分中硼的提取过程 |
3.2.5 沉积物硼的离子交换分离 |
3.2.6 沉积物δ~(11)B值的测定 |
3.3 不同溶剂溶解沉积物后不溶物残渣的成分分析 |
3.4 不同溶剂对白云石标准样品及石膏试剂的溶解实验 |
3.5 不同溶剂对沉积物样品Y19提取出的B含量以及δ~(11)B值 |
3.6 方法重复性实验 |
3.7 小结 |
第4章 络合剂及微升华法用于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干扰的消除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3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用于前处理过程中沉淀的消除 |
4.3.1 沉积物样品硼的提取 |
4.3.2 离子交换过程 |
4.3.3 样品δ~(11)B值的测定 |
4.3.4 加入EDTA-2Na后 NIST SRM951 中硼的回收率 |
4.3.5 分离过程中硼的分馏 |
4.3.6 加入EDTA-2Na对天然碳酸盐沉积物硼同位素的影响 |
4.4 离子交换与微升华联用消除残留EDTA-2Na对硼同位素测定的影响 |
4.4.1 微升华实验装置及微升华过程 |
4.4.2 微升华对EDTA-2Na的去除效果 |
4.4.3 离子交换与微升华联用对NIST SRM951 硼回收率和δ~(11)B值的影响 |
4.4.4 离子交换与微升华联用对实际样品硼的回收率和δ~(11)B值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不同pH值条件下人工无镁卤水无机碳酸盐沉积实验 |
5.1 引言 |
5.2 实验与方法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人工无镁卤水的配制 |
5.2.3 实验装置 |
5.2.4 实验过程 |
5.2.5 样品中硼的分离纯化 |
5.2.6 合成无机碳酸盐δ~(11)B值质谱测定 |
5.3 沉积物的成分 |
5.4 合成碳酸钙沉积的化学组成 |
5.5 合成碳酸钙的δ~(11)B值 |
5.6 小结 |
第6章 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碳酸盐的δ~(11)B值 |
6.1 引言 |
6.2 研究区概况 |
6.3 样品的采集 |
6.4 样品的前处理 |
6.4.1 样品的成分分析 |
6.4.2 样品的预处理 |
6.4.3 样品中硼的分离纯化 |
6.4.4 东台剖面碳酸盐质谱测定 |
6.5 东台剖面矿物组成特征 |
6.6 东台剖面碳酸盐的B含量及δ~(11)B值特征 |
6.7 东台剖面碳酸盐δ~(11)B值与其它盐度指标对东台盐湖盐度的指示 |
6.8 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Ce-Nd同位素高精度质谱分析与铀矿石地理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同位素地域指示剂 |
1.2.1 氧同位素 |
1.2.2 铅同位素 |
1.2.3 铀同位素 |
1.3 稀土元素 |
1.3.1 稀土元素的组成 |
1.3.2 稀土元素的性质 |
1.3.2.1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
1.3.2.2 稀土元素的地理溯源性质 |
1.3.3 稀土元素含量在地理溯源中的应用 |
1.3.4 稀土元素同位素在地理溯源中的应用 |
1.3.4.1 Nd同位素分析现状 |
1.3.4.2 Ce同位素分析现状 |
1.4 多元统计方法在地理溯源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设计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铀矿石中稀土元素含量测量 |
2.1 引言 |
2.2 铀矿石样品概况 |
2.3 仪器与试剂 |
2.4 样品预处理 |
2.5 稀土元素含量测量方法 |
2.5.1 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原理 |
2.5.2 测量方法 |
2.5.2.1 标准曲线 |
2.5.2.2 检出限 |
2.5.2.3 流程本底 |
2.5.2.4 方法验证 |
2.5.3 铀矿石中稀土元素含量测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d-Ce联合化学分离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干扰元素 |
3.3 仪器与试剂 |
3.4 Nd-Ce联合化学分离方法 |
3.4.1 化学分离流程 |
3.4.2 回收率 |
3.4.3 流程本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铀矿石中Nd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3 质谱分析 |
4.3.1 质谱涂样方法 |
4.3.2 质谱测量过程 |
4.4 新型薄膜多孔离子源 |
4.4.1 FPIE的制备方法 |
4.4.2 FPIE条件下Nd的电离行为研究 |
4.4.3 离子产额 |
4.4.4 FPIE条件下Nd的电离机理 |
4.5 同位素参考物质中Nd同位素测量 |
4.6 标准岩石样品中Nd同位素分析 |
4.7 铀矿石样品中Nd同位素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铀矿石中Ce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仪器与试剂 |
5.3 质谱分析 |
5.3.1 质谱涂样方法 |
5.3.2 质谱分析过程 |
5.3.3 FPIE下Ce电离行为研究 |
5.3.4 Ba的同量异位素干扰 |
5.4 参考同位素 |
5.5 不同阻值放大器组合测量 |
5.6 标准岩石样品中Ce同位素分析 |
5.7 铀矿石样品中Ce同位素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铀矿石地理溯源分析方法 |
6.1 引言 |
6.2 聚类分析 |
6.2.1 层次聚类法的原理 |
6.2.2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6.2.3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同位素的聚类分析 |
6.2.4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Ce同位素的聚类分析 |
6.2.5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聚类分析 |
6.3 主成分分析 |
6.3.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
6.3.2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6.3.3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同位素的主成分分析 |
6.3.4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Ce同位素的主成分分析 |
6.3.5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主成分分析 |
6.4 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 |
6.4.1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主成分-聚类分析 |
6.4.2 基于稀土元素、Eu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主成分-聚类分析 |
6.5 判别分析方法 |
6.5.1 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 |
6.5.2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的判别分析 |
6.5.3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同位素的判别分析 |
6.5.4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Ce同位素的判别分析 |
6.5.5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判别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性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MC-ICPMS测定过程中非质量分馏校正的研究 ——以Pb、Hf、Cr同位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非质量分馏效应研究现状 |
1.2.2 Pb、Hf同位素标样测定研究现状 |
1.2.3 Cr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工作量小结 |
第二章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 |
2.1 仪器构造及工作原理 |
2.1.1 进样系统 |
2.1.2 ICP离子源 |
2.1.3 接口界面 |
2.1.4 质量分析器 |
2.1.5 接收检测器 |
2.2 同位素分馏校正模型 |
2.2.1 内标法 |
2.2.2 标样-样品-标样法(SSB法) |
2.2.3 SSB-内标联用法 |
2.2.4 线性回归内标法 |
2.2.5 同位素质量混合法 |
2.2.6 双稀释剂法 |
2.2.7 同位素分馏校正模型对比 |
第三章 Pb同位素标样HIPB-1 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
3.1 引言 |
3.2 样品处理及实验测试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铅同位素标准样品的制备 |
3.2.3 基于线性回归校正法的样品测试 |
3.2.4 HIPB-1 中铅同位素比值均一性测试 |
3.2.5 ~(206)Pb金属样品预处理 |
3.2.6 基于FGIM校正法的样品测试 |
3.2.7 光谱干扰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高纯~(206)Pb金属纯度测试 |
3.3.2 同位素质量校正因子计算 |
3.3.3 FGIM法测量结果 |
3.3.4 线性回归法测量结果 |
3.3.5 HIPB-1 的铅同位素比值均一性 |
3.3.6 不确定度评估 |
3.4 小结 |
第四章 Hf同位素标样HALF-1 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
4.1 引言 |
4.2 样品处理及实验测试 |
4.2.1 仪器 |
4.2.2 Hf同位素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
4.2.3 国际标样HIPB-1中Hf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
4.2.4 光谱干扰 |
4.2.5 不确定度评估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ALF-1和JMC-475 标样的测量结果 |
4.3.2 Hf同位素测试过程中的非质量分馏 |
4.3.3 不同标准样品的Hf同位素组成 |
4.3.4 Hf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计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双稀释剂法测试罗布莎铬铁矿Cr同位素研究及应用 |
5.1 罗布莎铬铁矿地质概况及样品描述 |
5.2 铬铁矿的铬同位素研究现状 |
5.3 实验与方法 |
5.3.1 仪器及设备 |
5.3.2 化学前处理 |
5.3.3 双稀释剂法测试Cr同位素流程研究 |
5.3.4 标样测试结果 |
5.3.5 测试过程中的非质量分馏现象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罗布莎铬铁矿铬同位素值分布 |
5.4.2 罗布莎铬铁矿铬同位素分馏机理初步研究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铬族元素同位素分析与天体化学应用 ——以钨、铬同位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铬族元素简介 |
1.2. 非质量相关分馏与稳定同位素研究 |
1.3. 钨同位素在天体化学中的应用 |
1.3.1. 铪钨灭绝核素定年体系 |
1.3.2. 后期增生与造月大碰撞 |
1.3.3. NC、CC陨石分族与木星形成 |
1.4. 铬族元素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
1.4.1. 铬稳定同位素应用 |
1.4.2. 铬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6. 研究内容、难点及论文工作量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铬族元素非质量相关分馏—铁陨石中的钨同位素研究 |
2.1. 引言 |
2.1.1. 铁陨石及其演化历史 |
2.1.2. 宇宙射线对~(182)Hf-~(182)W体系的影响 |
2.1.3. 铂、锇同位素校正钨同位素辐射效应 |
2.1.4. 核合成同位素异常 |
2.1.5. 钨、锇同位素异常 |
2.2. 高精度钨同位素分析方法 |
2.2.1. 钨同位素提纯分析原理 |
2.2.2. 钨分析实验流程 |
2.2.3. 分析结果及讨论 |
2.2.4. 钨在离子交换柱上的稳定同位素分馏 |
2.2.5. 锇同位素提纯流程 |
2.2.6. 锇同位素质谱分析 |
2.2.7. 铁陨石的锇同位素分析 |
2.3. 铁陨石钨、锇数据与讨论 |
2.3.1. 质量分馏校正对非质量相关分馏差异的影响 |
2.3.2. 铁陨石钨同位素差异分析 |
2.3.3. 锇同位素差异成因与辐射效应指标 |
2.3.4. 钨-锇宇宙辐射效应校正 |
2.3.5. 数据比较与讨论 |
2.3.6. 铁陨石母体的热演化模型 |
2.4. 小结 |
第3章 铬族元素质量相关分馏—铬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1.1. 质量分馏原理和定律 |
3.1.2. 双稀释剂方法原理 |
3.2. 双稀释剂校正、样品同位素组成及误差优化的理论计算 |
3.2.1. 双稀释剂方程 |
3.2.2. 双稀释剂的校正 |
3.2.3. 计算样品同位素组成 |
3.2.4. 基于不同双稀释剂成分的误差优化 |
3.3. 基于双稀释剂的铬高精度稳定同位素测量方法及应用 |
3.3.1. 分析流程 |
3.3.2. 数据处理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4. 小结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全蒸发-热电离质谱法的原理、技术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全蒸发-热电离质谱法简介 |
1.1 热电离原理 |
1.2 热电离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校正 |
1.3 全蒸发方法简介 |
2 全蒸发-热电离质谱法的研究进展 |
2.1 修正全蒸发方法(MTE) |
2.2 直接全蒸发方法(DTE) |
2.3 痕量样品的全蒸发分析方法 |
2.4 全蒸发分析方法的不确定度评估 |
3 全蒸发-热电离质谱法的重要应用研究 |
3.1 全蒸发分析方法在核科学领域的应用 |
3.2 全蒸发分析方法在环境、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 |
3.3 全蒸发分析方法在计量标准研发中的应用 |
4 结论及展望 |
(9)W同位素高精度负离子热电离质谱(NTIMS)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质谱测定 |
1.2.1 点样方法 |
1.2.2 质谱测定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1.3.1 氧校正计算 |
1.3.2 同位素分馏校正 |
1.3.3 动态多接收数据处理方式 |
2 结果和讨论 |
2.1 W同位素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2.2 氧化物干扰校正的影响 |
2.3 质量歧视效应校正 |
3 结论 |
(10)负热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及其用于硼酸中硼同位素比值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负热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
1.2 负离子的产生和传输 |
1.3 负离子的检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仪器参数优化 |
2.2 仪器分辨率测试 |
2.3 NTI-TOF-MS测定硼同位素 |
3 结论 |
四、负热电离质谱法测量Os同位素组成的质量分馏校正(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韦刚健,黄方,马金龙,邓文峰,于慧敏,康晋霆,陈雪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2(01)
- [2]中国岩矿分析测试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J]. 刘勇胜,屈文俊,漆亮,袁洪林,黄方,杨岳衡,胡兆初,朱振利,张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3)
- [3]铼—锇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地学应用进展[J]. 储着银,许继峰. 地球科学进展, 2021(03)
- [4]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分析方法优化及其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的应用[D]. 杨剑.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5]Ce-Nd同位素高精度质谱分析与铀矿石地理溯源研究[D]. 邵学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6]MC-ICPMS测定过程中非质量分馏校正的研究 ——以Pb、Hf、Cr同位素为例[D]. 童铄云.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7]铬族元素同位素分析与天体化学应用 ——以钨、铬同位素为例[D]. 张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8]全蒸发-热电离质谱法的原理、技术和应用[J]. 王松,王军,宋盼淑,逯海,任同祥. 质谱学报, 2019(05)
- [9]W同位素高精度负离子热电离质谱(NTIMS)测定方法[J]. 许俊杰,储着银,刘金高,吴怀春,王梦杰,李潮峰,郭敬辉. 岩石学报, 2019(02)
- [10]负热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及其用于硼酸中硼同位素比值的测定[J]. 刘桂方,谢胜凯,范增伟,刘宇昂,胡勇,谭靖. 分析仪器,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