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体育课程的价值分析

主动体育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浅析活动体育课程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铭[1](2021)在《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小学松溪内家拳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白楠[2](2021)在《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文中指出

郑先常[3](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陈福春[4](2021)在《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攀岩是一项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符合当代青年人身心发展的需求。如今攀岩运动课程已经逐渐的进入大学的课程体系当中,部分高校还成立相关的攀岩俱乐部、社团以及代表队。每年都会组织参加相关的大学生联赛,也会派出代表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也为攀岩运动在高校当中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在奥运会新增项目中,攀岩运动也正式入选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攀岩运动自身带来的影响力和它本身具有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四川省陆续有12所高校开设了攀岩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选取了5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对攀岩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评价指标,通过分析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旨在不断推动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为攀岩课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选取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五所高校展开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当前,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建设初获成效。其中,四川旅游学院攀岩运动课程于2021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正拟申报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为其他高校攀岩课程建设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及经验借鉴。二、本文重点研究的五所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情况良好。均有属于专业攀岩场地、器材,专业师资配备等,具备较充分开课的条件。三、从整体来看,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还处于发展初期。开设攀岩课程的学校在四川省132所高校之中不到20所,存在普及率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校开设的攀岩课程仅限于体育专业课程,尚未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针对当前状况及调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通过“攀岩进奥运”讲座及各种宣传方式,提高攀岩运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和良好氛围;二、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指标要求,高校攀岩运动课程需要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评价方式等领域,不断改进与完善。三、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灵魂,也是促进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攀岩比赛,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攀岩运动的热情,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训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课程发展体系。

彭雪梅[5](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杨胡灵[6](2021)在《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成为体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建国七十年以来人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选编原则、框架结构、教学内容及学习评价进行梳理,找出教材编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现今体育教材使用情况,探明原因,为我国今后体育教材的编写研究及教材的指向性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建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并未很好的落实,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和场域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却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现了偏差,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2.教材内容编写所制定的选编原则在实际编写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今的选编原则与师生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偏差,没得到师生的认同。3.教材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和所制定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4.教材所编写学习评价中的评价方法、内容、主体和标准与实际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契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得到教师认同。整个研究发现新时代体育教材编写的展望:1.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2.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3.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4.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5.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6.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孔冲[7](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王亚楠[8](2021)在《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中认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积极开展的背景下,体育课程对于增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接受最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当前集中于某一运动项目的课程思政研究较少。足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项目,具有灵活性高、参与性强、对抗激烈等特点,因此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足球运动属于团体运动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发挥着其独特的思政功能。在足球课程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等。培养团队意识是足球运动的核心任务,足球运动的团体活动形式,使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感、责任感。足球每个教学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因素,深入挖掘足球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选择14所双一流高校的足球教师和思政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在足球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深入挖掘足球各项基础技战术中的思政指标,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水平、道德素养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足球课程中思政指标的选择来看,调查对象的年龄和职称能对最终指标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年龄段和职称的教师对于思政课程改革的态度以及教师个人的思政素养等都会影响教师对足球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指标的判断。(2)足球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在不同技战术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不同,即不同的技战术学习发展学生不同的意志品质。(3)在足球运动中突出表现的思政因素有自信、勇敢、自律、信任、果断、主动性、责任感、坚持不懈、公平正义、团结合作、超越自我、规则意识、竞争意识、积极进取、正确的胜负观共计15个指标。(4)在足球颠球中,对自信、坚持不懈、积极进取、主动性、自律方面的思政教育更加明显。(5)在足球双人对传教学中,对团结合作、信任、责任感、积极进取、果断的思政教育更为明显。(6)在足球停球技术的教学中,对学生果断、自信、主动性、勇敢、积极进取等指标的教育更为明显。(7)在足球运球射门的教学中,学生积极进取、果断、自信、竞争意识、坚持不懈方面的思政教育相较于其他指标表现更为突出。(8)在足球掷界外球的技术教学中,对学生果断、规则意识、自信、信任、责任感的教育更为突出。(9)在足球二过一配合的战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任、团结合作、果断、积极进取、自信方面的思政教育更为突出。(10)在足球围抢的战术教学中,对学生团结合作、果断、竞争意识、规则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的思政教育更为明显。(11)在足球教学比赛中,着重对学生正确的胜负观、公平正义、团结合作、规则意识、积极进取的思想政治教育。

黄雪纯[9](2021)在《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社会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上。通过对各项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后发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变得薄弱,已成为不争的既定事实。为解决这一现状,教育部实施了“体育、艺术2+1”项目,并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推广,即通过学校的体育、艺术教学平台,促使每个学生从幼儿体育到大学体育的体育学习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进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随着排舞在我国的推广范围扩大,受众群体增多,排舞开始向学校体育引进。目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及健身健美的需求不断扩大,排舞引入高校,符合学生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塑造形体、改善心肺功能等锻炼身心的需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为了解我国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高校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通过本研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排舞,并投入到排舞学习、锻炼中来,扩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在全国高校成功推广排舞的经验加以总结,更好地将排舞从社会体育向学校体育中引进,开辟出更加全面有效的排舞发展道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化,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为继续推动全国校园排舞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对策。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调查,探究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了全国8所高校内共49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内排舞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了解途径、参与动机、满意程度、练习频率的统计,以及排舞课程的开展组织形式、场地设施情况、师资队伍情况,学生参与排舞运动的比赛情况和练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高校校园排舞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探索校园排舞的推广途径与方法,以便更好的为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目前我国各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参与校园排舞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不均衡;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同学推荐的途径了解校园排舞;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对于校园排舞的满意程度较高,大多数学生每周会固定练习排舞;2、校园排舞的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场地选取大多为室内;参与排舞比赛的高校学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且涉猎各类排舞风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我国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没有很好的对排舞和广场舞进行区分;缺乏专业的排舞老师,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校园排舞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校园排舞的推广中忽略了其艺术性本质的问题;4、针对校园排舞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需要校方的支持,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大力加强排舞师资力量建设,扩大排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覆盖面,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深入排舞科研,完善排舞教材编撰,校园排舞开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推广校园排舞线上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校园排舞课程;校方多引进排舞公益讲座,学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组织举办校际排舞联赛,扩大校园排舞受众群体;校园排舞要更多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创新。通过优化我国校园排舞开展情况,以此促进社会排舞和校园排舞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排舞项目的深入推广。

冷日朗[10](2021)在《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体育这种社会现象,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本地人口的流失,使得传承千年的赫哲族民俗体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少传统项目已经到了将要失传的地步。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冰雪运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赫哲族的冰雪体育在此背景也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本研究紧扣冰雪运动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对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起源、发展、到今天不同时期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特点进行剖析,指出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产生的动因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发放问卷、以及对赫哲族传承人进行访谈来对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当前现状,分析出当前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困境。并从赫哲族文化传承的渔猎文化根源入手,对未来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展望。认为应从校园冰雪体育开展、传承人的培养保护、冰雪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政策制度的保障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赫哲族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为构建整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理论框架提供重要素材。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兴衰,可以将其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都蕴涵了时代特点。第一阶段与生产劳动融为一体,第二阶段因“供貂赏乌绫”制度发展到鼎盛,第三阶段为战争需要军事色彩浓重,第四阶段成为娱乐休闲活动后渐渐走向衰弱。(2)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滑雪等项目虽然不是赫哲族所独有,但和其他民族的冰雪运动相比,赫哲族的冰雪民俗体育危险性更高,具有强烈的武力色彩并且凸显出特有的渔猎文化。(3)当前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以社区居民自发开展为主,学校因为学生人数少难以推广、开展困难,冰雪民俗节庆活动仅有八岔一地举办,而且影响力有限。和古代、近代时期相比,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呈现明显衰落的趋势。(4)在面临着价值困境、实践困境和治理困境的三重困境下,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走向了衰落。在所有困境中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是导致冰雪民俗体育渐渐衰败的主要原因。(5)虽然冰雪民俗体育面临着发展困境,但其并没有走到灭绝的地步。赫哲族传承人在尽力推广冰雪民俗体育,冬捕文化节的普及度也在逐步扩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体育小镇的建设,借助赫哲族自身的地理环境特点,推动特色冰雪体育旅游,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外,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开拓新的路径。

二、浅析活动体育课程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活动体育课程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4)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校开展攀岩运动课程的价值
        1.1.2 国家政策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攀岩运动
        2.1.2 课程
        2.1.3 课程实施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相关历程发展
        2.2.2 攀岩运动的相关价值与作用研究
        2.2.3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研究
        2.2.4 攀岩课程在高校的开展现状研究
        2.2.5 四川省攀岩运动的相关现状研究
        2.2.6 攀岩运动课程教学及推广实施方面的相关研究
        2.2.7 关于攀岩运动安全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攀岩运动相关发展研究
        2.3.2 国外攀岩运动课程的相关发展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省开展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历史发展概述
    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开展情况
        4.2.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普及的情况
        4.2.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开展基本形式
        4.2.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场地器材与教材情况
    4.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4.3.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目标
        4.3.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课时设置和教学内容
        4.3.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方法
        4.3.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考核方式
        4.3.5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竞赛情况
    4.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师资队伍情况
        4.4.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性别及年龄情况
        4.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学历及岗位情况
    4.5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5.1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认可程度
        4.5.2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欢迎程度
        4.5.3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动机
    4.6 基于线下一流课程评审指标对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现状的评价与分析
        4.6 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
    4.7 OBE教学理念下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的思考
        4.7.1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4.7.2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举措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专家访谈表
    附件2:教师问卷
    附件3:学生问卷
致谢

(5)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与教材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2.1.3 编写范式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2.2.5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文本分析法
        3.2.5 德尔菲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范式理论概述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4.5.1 科学共同体
        4.5.2 理念
        4.5.3 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5.2 建议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5.2.2 其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致谢

(6)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基础教育
        2.1.2 教材
        2.1.3 教科书
        2.1.4 体育教材
    2.2 体育教材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材在体育史专着、专题中的研究
        2.2.2 体育教材编写研究
        2.2.3 体育教材演变历史分期研究
        2.2.4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
        2.2.5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研究
    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德尔菲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写特征分析
        4.1.1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指导思想的特征
        4.1.2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特征
        4.1.3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内容的特征
        4.1.4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特征
        4.1.5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中学习评价的编写特征
    4.2 现阶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
        4.2.1 教师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2.2 学生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3 教材编写与师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4.3.1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
        4.3.2 教材内容的选编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同
        4.3.3 教材编写框架及其内容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4.3.4 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教师并未采纳
5 教材编写的展望
    5.1 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
    5.2 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
    5.3 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
    5.4 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
    5.5 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
    5.6 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问卷
附录2:学生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师访谈
附录5:学生访谈
附件6: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7: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8:开放式编码
附录9:相关支撑材料
致谢

(7)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研究评述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初选指标体系
        3.2.2 确定咨询专家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3.2.5 确定指标体系
    3.3 小结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被试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资料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3.3 数理统计法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5 小结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被试
    5.3 研究方法
        5.3.1 问卷调查法
        5.3.2 数理统计法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学习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课程
        2.1.2 课程思政
        2.1.3 思想政治教育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
        2.2.2 关于高校足球课程思政的研究
        2.2.3 上海市各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足球课程中思政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足球课程中不同技战术指标的思政功能分析
        4.2.1 .足球课程中“颠球”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2 足球课程中“双人对传”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3 足球课程中“停球”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4 足球课程中“运球射门”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5 足球课程中“掷界外球”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6 足球课程中“二过一配合”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7 足球课程中“围抢”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8 足球课程中“比赛”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3 各相关指标在足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4.3.1 教师年龄对足球课程中指标选择的影响
        4.3.2 教师职称对足球课程中指标选择的影响
        4.3.3 各思政指标在足球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
    4.4 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提升足球教师思政素养
        5.2.2 发挥足球教师的榜样作用
        5.2.3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5.2.4 根据足球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德育的培养
        5.2.5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访谈提纲

(9)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1.1.2 “体育、艺术2+1 项目”的推广
        1.1.3 排舞进校园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排舞
        2.1.2 校园排舞
    2.2 排舞的特点
        (1)内容多样、曲目丰富
        (2)舞步统一、不断创新
        (3)形式灵活、观赏性强
    2.3 有关校园排舞的价值研究
        (1)校园排舞的教育价值研究
        (2)校园排舞的健身价值研究
        (3)校园排舞的文化价值研究
    2.4 国内相关研究
        2.4.1 排舞发展路径的研究
        2.4.2 校园排舞开展现状的研究
        2.4.3 有关校园排舞竞赛情况研究
    2.5 国外相关研究
        2.5.1 有关排舞发展的研究
        2.5.2 有关排舞的其他研究
    2.6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
        4.1.1 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的基本情况分析
        4.1.2 校园排舞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4.1.3 高校学生参与排舞比赛情况调查分析
        4.1.4 高校学生练习排舞风格情况调查分析
    4.2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
        4.2.2 专业排舞师资力量短缺
        4.2.3 校园排舞理论滞后于实践
        4.2.4 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
        4.2.5 校园排舞的推广忽略该项目艺术性本质
    4.3 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对策
        4.3.1 扩大对排舞项目的宣传
        4.3.2 加强专业排舞师资力量建设
        4.3.3 促进排舞理论知识研究
        4.3.4 加大学校对校园排舞的支持力度
        4.3.5 校园排舞推广注重艺术性本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附件二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三 部分访谈内容

(10)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赫哲族
        2.1.2 民俗
        2.1.3 民俗体育
        2.1.4 冰雪民俗体育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对于赫哲族的研究
        2.2.2 对于赫哲族民俗体育的研究
        2.2.3 对于冰雪民俗体育的研究
        2.2.4 对于乌日贡大会的研究
    2.3 国外相关研究
        2.3.1 俄罗斯对赫哲族的研究
        2.3.2 日本对赫哲族的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
        3.1.1 服务生产: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起源
        3.1.1.1 历史背景
        3.1.1.2 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3.1.2 服务经济: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鼎盛期
        3.1.2.1 历史背景
        3.1.2.2 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3.1.3 服务军事: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1.3.1 历史背景
        3.1.3.2 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3.1.4 服务生活: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衰退期
        3.1.4.1 历史背景
        3.1.4.2 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3.1.5 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项目
        3.1.5.1 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项目的形式
        3.1.5.2 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项目与其他冰雪项目的区别
    3.2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现状
        3.2.1 黑龙江省赫哲族社区冰雪民俗体育开展现状
        3.2.1.1 赫哲族社区居民对冰雪民俗体育项目的认知
        3.2.1.2 社区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
        3.2.2 黑龙江省赫哲族中小学冰雪民俗体育开展现状
        3.2.2.1 赫哲族中小学参与者对冰雪民俗体育项目的认知
        3.2.2.2 赫哲族中小学冰雪民俗体育项目开展形式
        3.2.3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节庆体育活动
        3.2.3.1 政府主导的节庆活动
        3.2.3.2 赫哲族冰雪民俗节庆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3.3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困境
        3.3.1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价值困境
        3.3.1.1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念的冲突
        3.3.1.2 冰雪民俗体育功能的变异
        3.3.2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实践困境
        3.3.2.1 冰雪民俗体育项目受到冲击
        3.3.2.2 传承人的流失
        3.3.3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治理困境
        3.3.3.1 资金缺乏
        3.3.3.2 审批困难
        3.3.3.3 缺少政策扶持
        3.3.3.4 宣传力度不够
    3.4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展望
        3.4.1 建设校园冰雪民俗体育课程体系
        3.4.2 加大对冰雪民俗体育传承人培养力度
        3.4.3 打造冰雪民俗体育旅游品牌
        3.4.4 完善冰雪民俗体育制度保障
4.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调查问卷
附件3 访谈纪要

四、浅析活动体育课程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小学松溪内家拳教学实践研究[D]. 朱金铭.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D]. 白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D]. 陈福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D]. 杨胡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8]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 王亚楠.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9]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黄雪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10]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研究[D]. 冷日朗.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标签:;  ;  

主动体育课程的价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