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唐运河柳孜唐船及其拖舵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潇俐,袁雨,潘彪,张诺[1](2019)在《太仓半泾河古船船体用材鉴定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做好太仓半泾河古船保护修复工作、了解古船造船工艺及用材习惯,对船体龙骨、隔舱板、舱底板、侧板、船尾挡板、斜撑木、补强材、桅座和护舷板等31个样品的树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太仓古船用材包括杉木(38.7%)、香樟(32.3%)、硬松(16.1%)、枫香(9.7%)和柏木(3.2%)等5个树种。经分析,古船用材均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其性能适合作为船体用材,说明古人造船就地取材但不单一选材。船体树种鉴定结果有利于后期针对性地进行船体保护工作。
陈超[2](2019)在《安徽隋、唐、宋古运河遗址考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境内隋、唐、宋时期的古运河主要是指通济渠。历年来针对与其相关的诸多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不仅发现了河道、河堤、沿岸河工设施、桥梁、码头等重要遗迹,同时也出土了数量不菲的沉船和以瓷器为主的丰富遗物。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为研究隋、唐、宋时期安徽段古运河的兴废变迁、管理维护、运河沿线的附属设施、聚落形态及南北物资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高晓波[3](2019)在《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过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它包含了区域文脉、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核。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当今探讨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方向,在这个方向上,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技术不断革新,保护的形式与内容日益精细;市场化的需求多元化使得开发的方式与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化。传统形势下的保护与开发的优势如何同当下实际的科技与需求相结合,是摆在较多数历史文化资源实体的一道难题。淮北市是安徽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而转型。在能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开发的历史拐点,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这座煤炭城市的历史的见证和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埋藏在亿万年前历史产生煤炭的土地的精魂。淮北作为一座有4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道路上走得并不远。本文以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为研究方向,从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然后,对特定的项目创新开发研究,进一步归纳其具体的措施。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通过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评价,并对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进行设计,强调了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淮北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淮北市的概况到其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与特点。这部分是论文的基础性工作。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价值与历程,分析淮北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方式,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第四部分,通过对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对策进行阐述。从其保护与开发的原则到其具体项目的创新开发,最后提出其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第五部分是结语,对论文的整体结论进行梳理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与展望。
陈超[4](2017)在《通济渠安徽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文中研究指明自柳孜运河遗址1999年发掘及考古报告2002年出版之后,关于通济渠安徽段运河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近几年安徽省致力于境内运河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成果颇丰。运河沿线的濉溪、宿州、泗县和灵璧等地均有重要的考古发现。研究内容涉及运河史、瓷器、船舶及桥梁等。
赵晓峰[5](2017)在《敦煌出唐《水部式》残卷所见会宁关渡船数考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煌所出唐代《水部式》残卷中关于会宁关渡船数量的记载与《唐六典》的相关记载存在较大的差异。《唐六典》的编修曾参考当时的令式,并将其引入注文,如此则不应出现相异的记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式文在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修订时,没有按照会宁关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依然沿用了此前旧的式文。而《唐六典》的修撰者则是根据当时会宁关的实际情况对式文做出修改后,再将其引入注文的。
李永强[6](2011)在《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相关问题试析》文中研究指明洛水河床在隋唐洛阳城筑建前后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并非是筑城时将其改道,使其贯都。隋唐大运河洛阳段最初主要是利用自然河流洛水,漕渠开通后,其漕运功能代替了洛水,成为运河的一部分。储藏通过运河运来的租粮的含嘉仓,其筑建年代在高宗、武则天时期。
荣亮[7](2011)在《中国传统造船工艺的另一朵奇葩——木舵》文中提出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由此而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造船工艺保护的重视。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发展舟船技术和水上运输事业方面有着突出贡献,水密隔舱的发明一直为世人称颂。不过作为中国传统造船工艺四大发明之一
姜浩[8](2010)在《隋唐造船业研究》文中指出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造船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造船业规模庞大,舟船在军事、政治、经济、中外交往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所造船只数量众多,成为我国造船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造船业是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能够反映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的手工业。以往的学术界研究对造船业有过不少关注,但是由于古代科技发展并不像现在这样迅速,加之关于隋唐造船业的史料较少,因此无论是经济史学家还是船舶制造专家在研究相应领域时对隋唐造船业的发展往往只是泛泛而谈,无法展现出隋唐时期造船业的发展全貌以及其与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本文以隋唐时期的造船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散存于古代史书、政书、类书、诗文及笔记小说等文献资料中的隋唐舟船资料进行整理,并将其与考古资料相结合,试图在隋唐历史时代背景下将造船业的发展及在国家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完整展现出来,使人们对隋唐造船业的发展有更深刻、完整的认识。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通过对古代文献对于隋唐造船业的相关记载进行整理考证了隋唐时期造船业的地理分布,并分析了隋唐造船业的发展特点。本章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将隋唐分为隋、唐前期、唐后期三个历史时期,考证不同时期造船业的地理分布,并对不同时期造船业的发展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二章,论述了隋唐时期舟船的类型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本章根据船只的使用情况将船只分为战船、漕船、游船、商船、货船、客船等类型,对不同用途的船只的形制以及在隋唐时期的广泛应用进行了说明介绍。隋唐时期属于木船时代,但在舟船制造技术上却取得了不少成就,水密隔舱、钉接榫合、机械动力等技术工艺都在这个时期出现,本章同时对其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主要对隋唐时期造船业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论述。隋唐时期造船业迅速发展有多种原因,本章将其归纳为政治稳定需要、军事行动需要、商业发展需要三个方面,以这三个方面为出发点阐述隋唐造船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同时对隋唐造船业发展的条件也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讨论了隋唐造船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以及中外交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造船业的发展势必对国家政治、经济以及对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隋唐时期所制造的大量船只在战争胜败、政局稳定、加强商业活动、推动城市繁荣、促进物资流通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对其进行探讨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隋唐造船业的认识。
夏自金[9](2008)在《隋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造船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造船业规模庞大,为宋代造船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造船业是一个对技术要求很高,很能体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研究隋唐五代西南地区的造船业,不仅可以了解当时该区的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及其对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隋唐五代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同时也可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对隋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造船船场分布的考察,主要是依据《隋书》、两《唐书》、《元和郡县图志》、《资治通鉴》、以及古代政书、类书、笔记小说、诗文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尤其注意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来完成的。隋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的船场主要有:成都府、邛州、眉州、雅州、夔州、南州、黎州、黔州、嘉州、合州、渝州、泸州、戎州等多处,其中最为着名的是成都府、夔州、嘉州、合州、渝州等五州。船场所在的州县主要分布在长江、岷江和嘉陵江流域。形成这种分布局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地方有丰富的原材料,如木材、麻、桐油以及铁钉、竹、布、蒲、棉、石灰等。二是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设置船场。第三是拥有大量熟练的造船技术工人。对隋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船只种类与技术运用的考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除运用以上文献资料外,还充分利用了考古资料。唐代西南地区的船只大体可分为战船、商船、海船、渔船以及特色船只五类;而在技术运用上,西南地区的船只除了采用适应西南地区水域特点的助推设备外,还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的传统技术,并且不断与同期其他地区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使用了水密分舱技术,普遍运用榫接法、油灰捻缝和防腐技术等。隋唐五代西南地区造船业的发展对政局的稳定、社会的安危等均有密切关系;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加强物资交流;促进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推动冶铁业、桐油业以及饮食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10](2008)在《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文中研究表明从理论和现实背景出发,提出对京杭大运河价值的初步认识:京杭大运河具有四大基本价值:(1)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起到彰显民族身份和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2)作为区域城乡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具有输水、航运和灌溉等现实功能的价值;(3)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格局;(4)运河还具有作为潜在的休闲通道的价值,是国民身心再生和教育的战略性资源。强调只有用完全的价值观充分认识运河廊道,并处理好现实的功能需要与这些价值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保护和利用好运河遗产及其相关资源,使之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建设遗产廊道的方式、结合南水北调和东部生态安全格局及中国南北生态休闲廊道的建设,将保护与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家战略。当务之急是:(1)应用"反规划"理念进行运河的整体保护规划;(2)展开资源摸底,全面掌握大运河遗产廊道资源情况;(3)制定整体性的管理和发展战略;(4)以申报世界遗产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建立大运河区域间协作机制。任何单一的价值观(如从单一的输水功能考虑)和单一的工程措施,都将给中国大地上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
二、隋唐运河柳孜唐船及其拖舵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隋唐运河柳孜唐船及其拖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太仓半泾河古船船体用材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 试样的制备与处理。 |
2) 特殊试样的软化。 |
3) 特殊试样的包埋。 |
4) 切片制作。 |
2 鉴定结果与讨论 |
2.1 树种1 |
2.1.1 宏观构造特征 |
2.1.2 显微构造特征 |
2.2 树种2 |
2.2.1 宏观构造特征 |
2.2.2 显微构造特征 |
2.3 树种3 |
2.3.1 宏观构造特征 |
2.3.2 显微构造特征 |
2.4 树种4 |
2.4.1 宏观构造特征 |
2.4.2 显微构造特征 |
2.5 树种5 |
2.5.1 宏观构造特征 |
2.5.2 显微构造特征 |
3 太仓古船用材分析 |
3.1 杉木 |
3.2 香樟 |
3.3 硬松 |
3.4 枫香 |
3.5 柏木 |
4 结 论 |
(2)安徽隋、唐、宋古运河遗址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道 |
二、河堤 |
三、桥梁和码头 |
四、沉船 |
五、出土遗物 |
六、结语 |
(3)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淮北市的历史文化资源 |
第一节 淮北市概况 |
一、淮北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述 |
二、淮北市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梳理 |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 |
二、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 |
三、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 |
第三章 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价值和历程 |
一、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
二、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历程 |
第二节 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方式 |
一、抢救性为主的保护与开发方式 |
二、复原性为主的保护与开发方式 |
三、品牌化为主的保护与开发方式 |
第三节 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主导方面保护力度薄弱 |
二、社会主体方面关注话语缺失 |
三、产业开发方面地域特色模糊 |
第四章 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
第一节 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
一、保护求真与开发创新并重 |
二、政府规划与市场参与并举 |
三、制度构建与项目建设并进 |
第二节 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 |
一、嵇康及“竹林七贤”文化的创新开发 |
二、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创新开发 |
三、民俗庙会的创新开发 |
四、红色文化的创新开发 |
第三节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
一、坚持维护功能价值,实现提升品质效益 |
二、优化保护管理主体,实践市场多元运作 |
三、制定产业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区域职能 |
四、建立协作平台机制,构筑科学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通济渠安徽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年调查与考古发现 |
二相关研究 |
三结语 |
(6)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相关问题试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洛水改道问题 |
二、通济渠与漕渠和洛水的关系问题 |
三、含嘉仓的年代问题 |
四、租粮入仓问题 |
(8)隋唐造船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隋唐造船业的地理分布与特点 |
一、隋代造船业的发展 |
1、隋代造船业的地理分布 |
2、隋代造船业的特点 |
二、唐前期造船业迅速发展 |
1、江南道、淮南道的造船业 |
2、河南道的造船业 |
3、剑南道的造船业 |
4、岭南道的造船业 |
5、唐前期造船业发展特点 |
三、唐后期造船业发展更加迅速 |
1、淮南、浙江东道、浙江西道、福建的造船业 |
2、荆南、江南西道的造船业 |
3、岭南道的造船业 |
4、剑南东、西川的造船业 |
5、唐后期造船业发展特点 |
第二章 隋唐舟船类型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
一、舟船类型 |
二、造船技术发展 |
1、水密隔舱 |
2、钉接榫合 |
3、机械传动装置 |
第三章 隋唐造船业发展原因和条件 |
一、隋唐造船业发展的原因 |
1、政治因素需要 |
2、军事战争需要 |
3、商业发展需要 |
二、隋唐造船业发展的条件 |
1、发达的水运交通 |
2、充足的材料供应 |
第四章 造船业的发展与唐代军事、政治、经济、中外交往 |
一、造船对军事的影响 |
1、造船对国内统一战争的影响 |
2、造船对对外战争的影响 |
3、造船对藩镇战争的影响 |
4、造船为运输军事物资提供了工具 |
二、造船对政治的影响 |
三、造船对经济的影响 |
1、加强商业活动 |
2、推动城市繁荣 |
3、促进物资流通 |
四、造船业发展为中外交流提供保障 |
1、造船在中国与东北亚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
2、造船在中国与东南亚、阿拉伯世界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隋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造船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造船场所分布 |
二、造船技术与船型研究 |
三、造船业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
四、造船与水路交通 |
一. 造船场的地理分布 |
1、成都府 |
2、眉州 |
3、嘉州 |
4、夔州 |
5、黎州 |
6、南州 |
7、姚州 |
8、渝州 |
9、阗州 |
10、合州 |
11、戎州 |
二. 船的种类及其技术特点 |
(一) 船的种类 |
(二) 船的技术特点 |
三. 造船与政治和经济 |
(一) 造船与政局 |
(二) 造船与经济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运河价值再认识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
1.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背景:新概念和新趋势 |
1.2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背景:大尺度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存在的体制性缺陷有待完善 |
1.3 中国东部快速城镇化背景:科学发展观期待大运河担当重任 |
1.3.1 东部可持续发展与国土生态安全问题 |
1.3.2 社会发展与国民身心再生需求背景:潜在的战略性休闲资源 |
1.4 大运河遗产保护背景:真实性和完整性危机 |
1.5 大运河本身将作为输水通道的背景:迫在眉睫的景观和功能改变 |
1.6 大运河价值再认识的理论研究背景 |
2 用完全价值观对京杭大运河的再认识 |
2.1 大运河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
2.2 大运河具有作为区域城乡生产与生活基础设施的价值 |
2.3 大运河作为中国东部国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
2.4 大运河是未来联系南北和东部大量城镇的战略性休闲游憩廊道, 是爱国主义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具有极其重要的身心再生和教育价值 |
3 基于大运河完全价值观的保护和利用战略 |
3.1 展开资源摸底, 全面掌握大运河遗产廊道状况 |
3.2“反规划”思想与大运河沿线城镇发展 |
3.3 制定整体性的管理和发展战略 |
3.4 以申报世界遗产和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 建立大运河遗产廊道区域间协作机制 |
4 结语 |
四、隋唐运河柳孜唐船及其拖舵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太仓半泾河古船船体用材鉴定与分析[J]. 陈潇俐,袁雨,潘彪,张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9(05)
- [2]安徽隋、唐、宋古运河遗址考古研究[J]. 陈超. 中国港口, 2019(S1)
- [3]淮北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 高晓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通济渠安徽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J]. 陈超. 苏州文博论丛, 2017(00)
- [5]敦煌出唐《水部式》残卷所见会宁关渡船数考辨[J]. 赵晓峰. 苏州文博论丛, 2017(00)
- [6]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相关问题试析[J]. 李永强. 四川文物, 2011(04)
- [7]中国传统造船工艺的另一朵奇葩——木舵[J]. 荣亮. 航海, 2011(04)
- [8]隋唐造船业研究[D]. 姜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9]隋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造船业研究[D]. 夏自金. 西南大学, 2008(09)
- [10]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J].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 地理科学进展,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