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董岭ⅢCD铁陨石的Re-Os同位素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贤[1](2019)在《安徽铜陵荷花山铅锌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荷花山铅锌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铅锌矿床(Zn、Pb金属总量超过50 Mt),该矿床位于铜陵矿集区中部,矿体呈似层状,主要赋存于三叠系南陵湖组下段角砾灰岩、白云岩中。矿区内经钻孔揭露,有两种岩性的闪长岩类,分别为矿区西侧的闪长岩体和东侧的石英闪长岩体。围岩地层主要的蚀变有白云岩化、角砾岩化,侵入体主要蚀变有钾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以及碳酸盐化。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得出这两个岩体的年龄分别为133.0±2.1Ma和130.1±1.7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荷花山闪长岩类表现为SiO2>56%(56.17%~65.90%),Al2O3≥15(15.10%~17.22%),Mg O<3%(0.84%~2.22%),Yb<1.9×10-6(1.35×10-6~1.64×10-6),Y<18×10-6(11.60×10-6~15.70×10-6),无明显的Eu异常等特征,具有与典型的埃达克岩相似的特征,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表明荷花山矿区闪长岩类岩浆来源于幔源岩浆和下地壳埃达克岩浆的混合,是铜陵地区晚期岩浆岩活动的代表;构造判别图解表明荷花山闪长岩类形成于相对挤压或者挤压向拉张过渡的岩石构造环境,其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荷花山矿床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角砾状和脉状,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和方铅矿,通过岩相学观察发现荷花山矿床中有多种类型的闪锌矿:(1)鲕状闪锌矿;(2)细粒结晶状闪锌矿;(3)粗粒环带状闪锌矿;(4)胶状闪锌矿;(5)粗粒闪锌矿。其中前四类闪锌矿主要赋存在白云岩灰岩角砾岩中或以方解石-闪锌矿脉充填于白云岩地层中,第五类闪锌矿赋存于石英闪长岩侵入体附近的大理岩化灰岩中。荷花山矿床闪锌矿中普遍具有高含量Ga、Cd、Ge和低Fe、In等特征,元素含量特征与典型MVT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但是仍有一部分闪锌矿表现出高In、Mn、Hg的特征,表明其形成可能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或者是早期形成的闪锌矿受到了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的改造。荷花山矿床中的主要脉石矿物为方解石,各阶段的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含量普遍较低(∑REE<50ppm),表明其来源不大可能是岩浆热液。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整体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Eu异常,主要是由于硫化物沉淀导致;Yb/La值可以指示REE的分馏程度,Yb/Ca值可以指示矿物沉淀环境,其中Yb/Ca值的降低指示碳酸盐(如方解石、白云石)溶解过程,升高指示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的结晶,而Yb/La值的升高表明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升高,Yb/La和Yb/Ca值的变化关系,表明稀土元素分馏随着矿化过程逐渐增强;较大范围Y/Ho比值(尤其是成矿阶段的方解石),表明成矿流体不是单一来源,而是多种流体混合的特征。主成矿期成矿阶段的方解石、萤石和成矿晚阶段的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得出荷花矿床的形成温度为(75.2℃~198.8℃)以及对应的流体盐度为0.02wt.%NaCl equiv~17.26 wt.%NaCl equiv,其中成矿阶段温度为87℃~148.5℃,盐度为0.53 wt.%NaCl equiv~17.26 wt.%NaCl equiv,成矿晚阶段温度为75.2℃~198.8℃,盐度为0.02 wt.%NaCl equiv~10.86 wt.%NaCl equiv,表明荷花山形成于低温环境,成矿流体为中低盐度,可能是由于地层中的变质流体和大气降水的混合。荷花山矿床成矿阶段和成矿晚期方解石的C同位素组成范围分别为2.9‰~+3.7‰和+2.5‰~+4.2‰;O同位素分别为+11.8‰~+13.9‰(平均值12.9‰)和+12.5‰to+14.8‰(平均值+13.3‰);H同位素δDSMOW值分别为-100‰~-89‰(平均值-93‰)和-98‰~-74‰(平均值-88‰)。赋矿围岩白云岩的C和O同位素值分别为+0.2‰~+3.7‰(平均值+1.6‰)和+17.7‰~+22.4‰(平均值+21‰)。荷花山矿床方解石C-O同位素分布表明方解石形成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H-O同位素数据计算出荷花山矿床成矿流体的δ18OH2O的变化范围主要为-3.11‰~-0.10‰(其中有两个异常值分别为-7.05‰和+8.39‰),δD的值较为集中,变化范围为-100‰~-81‰(平均值为-91‰)。在δD-δ18O关系图中,所有点均落于海水和岩浆水之外,而且主要落于有机水与大气水混合的区域,并有向大气降水线靠近的趋势,表现出成矿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荷花山矿床硫化物硫同位素研究发现其δ34S成具有较宽的分布范围(-7.8‰~+9.7‰),其中闪锌矿的δ34S值分布范围为-7.8‰~+9.7‰,方铅矿的δ34S值分布范围为-4.9‰~+8.2‰,黄铁矿的δ34S值分布范围为-0.9‰~+6.0‰,灰岩地层中的硫酸盐(重晶石、石膏)的δ34S值范围为+14.8‰~23.9‰。通常岩浆硫的同位素组成为0±3‰,而荷花山矿床硫化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远远超过岩浆硫的分布范围,表明硫化物中的硫不是来自于岩浆硫,而是来自于碳酸盐岩地层中硫酸盐的分解,同时在矿石中发现了石墨和沥青等有机物,其可以作为硫酸盐热分解作用的还原剂,并且其可以产生10‰~25‰的硫同位素分馏。荷花山矿床矿体穿切了中三叠系灰岩地层,表明成矿晚于地层形成,矿体后期被燕山期岩浆岩穿切,表明荷花山矿床成矿年龄范围为中三叠至早白垩。并且通过综合分析表明,荷花山矿床存在两期的成矿作用,主成矿期发生在中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时期,其形成与岩浆活动无关;晚期的成矿发生在燕山期岩浆侵入时期。
何妙洪[2](2017)在《高功率密度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固体样品一维、二维和三维元素分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于溶液的分析方法因为其繁琐的样品前处理、易引入污染以及只能提供样品整体的组成信息等不足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科学的需求,因此发展固体直接分析法一直备受关注。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低压氦气辅助高功率密度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LI-TOFMS)被证实是一项非常优越的固体直接分析技术,应用范围涵盖了导体,半导体和非导体领域,可以同时进行包括非金属元素在内的多元素快速分析;此外,该项技术还可以实现无标准样品校准的半定量分析,这在固体直接分析中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基质匹配的固体标准样品一般难以获得。本论文主要是基于该项技术发展其对实际固体样品组成的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有一维元素分布分析、二维元素分布分析和三维元素分布分析,这三部分研究内容简要介绍如下:1、一维元素分布分析该项研究利用扩束镜和光阑来提取能量相对均一的脉冲激光中心光斑,并将其应用于薄层深度分析的均一溅射取样。首先利用纳秒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ns-LI-TOFMS)对单镀层和多镀层的薄层样品进行深度分析,并获得的激光平均溅射速率(儿Ai?(Zn)= 1.3JMm/pulse)和深度分辨率(AZ(Zn)= 2.4/?m)均为微米水平。为了进一步优化该项技术的深度分辨率,我们引入飞秒激光,并对比了两种激光模式(纳秒和飞秒激光)下的深度分析能力,结果表明飞秒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获得的溅射速率(AAR/^)= 55m/mulse)和深度分辨率(△Z(Pd)= 310nm)均比纳秒激光优越了一个数量级;此外该项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导体薄层样品的深度分析,还可实现对非导体薄层的深度分析。2、二维元素分布分析该部分内容是基于低压氦气辅助高功率飞秒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fs-LI-TOFMS)建立二维成像系统,首先对古代青瓷剖面进行2D元素成像,由青瓷剖面的瓷釉-过渡层-瓷胎三层结构的二维元素分布,据此探索了瓷胎和瓷釉之间的反应层的形成机理。其次,对唐代、五代、北宋和现代这几个不同文化时期的越窑青瓷的瓷釉和瓷胎进行了元素特征研究,瓷胎中被同时检测到的元素高达29个,瓷釉多达25个。其中瓷胎中的Fe和Ti以及瓷釉中的Ca、P、Mn和Mg可以作为区分不同朝代陶瓷的特征元素,甚至还可以用于现代仿制赝品的鉴别。最后,通过对比越窑(南方浙江)和耀州窑(北方陕西)青瓷的瓷胎和瓷釉元素组成,我们还探索了中国南方与北方青瓷的陶瓷原料以及烧制工艺的差异。3、三维元素分布分析该部分工作基于前面的深度分析和二维成像,并采用同样的技术一—低压氦气辅助高功率飞秒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建立了三维成像系统。首先我们利用该系统对自制的四种高纯金属粉末(Cr、Fe、Ni和Cu)混合压片样品进行3D元素成像,并获得了 50 μm的横向分辨率和7 μm的深度分辨率,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又将其应用于南丹铁陨石的3D元素成像,并获得10-6g/g的检出限和6个数量级的动态范围。对陨石中的亲铁元素(Ni和Co)、亲硫元素(Cu、Cr、V和Mn)和亲石元素(Li、Na、Mg、Al、K、Ca和Ti)的三维空间分布研究发现,亲铁元素主要富集于金属相中,亲硫元素富集于硫化物中,而亲石元素以硅酸盐包容物形式嵌在金属相中;另外在我们分析的立方体中三个非金属元素S、P和C是聚集在一起的。由这些元素的3D空间分布辅助探索了陨石的形成及演化。
江小英,王桂琴,彭丽[3](2013)在《陨石中铼锇同位素化学分离过程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文中认为针对陨石中铼锇同位素比值高精度测定,选取6块不同类型的普通球粒陨石(吉林陨石、信阳陨石、武安陨石、肇东陨石、河北陨石和荷叶塘陨石)和2块铁陨石(南丹铁陨石和未命名铁陨石T-5)进行预处理和化学过程的一些条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陨石金属表面的锈迹清洗使用1 mol/L的HCl效果更佳;对于样品溶解,逆王水溶解效果比浓硝酸好,高温溶样溶解彻底,常温状态下用逆王水仅能溶解出陨石样品中约30%的Os;微蒸馏二次纯化可提高Os测定信号的稳定性和精度;稀释剂的浓度及加入量应与样品匹配,且达到平衡状态是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的保障;普通球粒陨石取样范围在0.1—0.3 g(即样品中Os的绝对含量为100 ng)即可获取最佳信号强度和精度;本次实验全流程空白Os可控制至0.5—81 pg,Re可控制至4—77 pg。采用同位素稀释法,187Os/188Os比值的精度最好可至4×10-6(n=120,2SE)。
彭丽,王桂琴,江小英,赖永旺[4](2013)在《高精度热电离质谱(TIMS)在南极陨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热电离质谱(TIMS)是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中传统、可靠、分析精度高的主要测试仪器之一,尤其对于微量样品的高精度同位素比值测定,以其高精度和高灵敏度获得广泛的认可,这一特征在天体化学微量样品同位素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新型TRITON TIMS质谱仪已实现了Re-Os,Cr,Sr,Nd,Pb等同位素的高精度测定。采用TIMS测定Sr同位素比值的Sr含量范围可由10—100 ng以上,87Sr/88Sr比值测定精度可达到5‰—5 ppm;LaJolla Nd同位素标样测试结果为:143Nd/144Nd=0.511 842±0.000 005(2SE,n=28),143Nd/144Nd比值测定精度最佳可达2 ppm;207Pb-204Pb双稀释剂法对Pb含量为5—20 ng样品测定,外部精度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达到±0.003 4、±0.004 6和±0.010 0(2SE,n=28);负离子状态(NTIMS)下对Os含量值为几至几十pg的样品进行测定,187Os/188Os比值精度可达0.2‰以内,对Os含量为ng级的样品,187Os/188Os比值精度好于20 ppm;Cr同位素比值50Cr/52Cr,53Cr/52Cr,54Cr/52Cr的分析精度分别可达到1 ppm,2 ppm,2 ppm(2SD)以内。这些方法涵盖了亲石元素、亲铁元素,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和短寿命灭绝核素的同位素研究,为中国南极陨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彭丽,王桂琴[5](2012)在《七块非岩浆型铁陨石的Re-Os同位素组成》文中指出Re和Os是太阳星云中最早凝聚的元素,作为强亲铁元素(HSE),它们更易进入金属相。因此,Re-Os体系是我们了解小行星核的起源和结晶顺序。在已发表的铁陨石数据文献中少有非岩浆型铁陨石报道,对非岩浆型铁陨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研究程度仍没有较清晰的认识。本次研究对7块非岩浆型铁陨石进行了Re、Os含量及同位素比值测定,借此了解非岩浆型铁陨石的分馏特征和发生部分熔融的可能年龄。
支霞臣,秦协,史仁灯,洪吉安[6](2007)在《中国3块普通球粒陨石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陨石(H5)、亳县陨石(LL3.8)和庐江陨石(LL6)全岩及其磁性组分、非磁性组分和团块等分别测量了Re和Os元素丰度及Os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3块陨石全岩的Re和Os元素丰度分别在对应的H群和LL群普通球粒陨石范围内.亳县陨石和庐江陨石磁性组分的Re和Os元素丰度在高Os含量的ⅡAB+ⅢAB铁陨石范围内.非磁组分的Re和Os元素丰度低于全岩.吉林陨石团块的Re和Os元素丰度在LL群范围里.3块陨石全岩的Re-Os同位素比值分布在ⅡAB+ⅢAB岩浆型铁陨石等时线附近的普通球粒陨石范围内.亳县陨石磁性和非磁性组分的Re-Os同位素比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庐江陨石非磁性组分有近期Re的加入,使其187Re/188Os比值明显偏离铁陨石等时线.吉林陨石团块的Re和Os元素丰度较全岩的低,但187Os/188Os比值较全岩的高.
储着银,郭春华[7](2003)在《地球科学中热电离质谱法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的几种热电离质谱新方法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Sr、Nd同位素稀释分析的分馏校正、Re-Os负离子质谱法、热电离质谱铀系法、B、Cl稳定同位素测定及La-Ce法。
刘民武[8](2003)在《中国几个镍矿床的地球化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镍和铂族金属的主要来源是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该类矿床占世界镍、铂量的近一半或更多。我国的情况更为突出,镍金属储量近86%、铂90%以上、铜约7.3%均来源于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探讨我国主要镍矿床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和成矿元素聚散的控制因素,对于深化该类矿床成因认识,总结成矿标志和扩大找矿远景等,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依据比较矿床学的研究思路,以野外工作和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含镍岩体的岩石类型、造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比较为主线,结合岩浆硫化物不混溶模拟试验,应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及电子探针(EMPA)原位微区分析等测试手段及信息处理方法,通过对我国甘肃金川、吉林红旗岭、陕西煎茶岭及新疆喀拉通克、黄山东和黄山几个典型矿床的比较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1.较系统地测试、分析和整理了我国与侵入岩有关的镍矿床主要地球化学特征资料,积累了基础数据。其中一些研究,如铬尖晶石环带的研究、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的原位LA—ICP—MS分析等,在我国还是首次,为研究我国主要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过程中元素的分异和演化提供了定量结果。 2.通过国内外和国内各矿床的比较,研究了我国与侵入岩有关的镍矿床的特点和规律性。特别是将我国与侵入岩有关的镍矿床分为与超基性岩有关、与超基性—基性岩有关和与中性—基性岩有关的三类,表现出明显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和地球化学专属性。 3.Re—Os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但有多种成矿作用贡献的金川镍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化过程。其成岩年龄可能在13亿年到15亿年之间;浸染状贫矿石主要形成年龄约1217Ma;海绵陨铁矿石主要形成年龄约960Ma;而块状矿石形成年龄911Ma左右。中国含铜镍硫化物矿床按受混染程度由弱到强排列为金川(红旗岭)<煎茶岭<黄山东(喀拉通克)。元古代为镍矿成矿作用的重要历史时期。4.通过地质和地球化学比较研究,研究了我国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特点和规 律性。特别是通过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研究、实验地球化学研究及其与实际资料的 对比,提出了金川矿床成岩成矿是从深部到侵位持续熔离的新模式,论证、补充和 发展了汤中立院士提出的深部熔离成矿说。5.通过地质地球化学比较研究,提出我国与侵入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特别是金川 型矿床的找矿方向和找矿标志是在古陆边缘找寻元古代张性渐增的裂谷前期地质环 境,基性程度较高、下部有纯橄榄岩相、铬尖晶石中有钦铁矿出溶的岩体。
储着银,郭春华[9](2003)在《地球科学中热电离质谱法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的几种热电离质谱新方法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Sr、Nd同位素稀释分析的分馏校正、Re—Os负离子质谱法、热电离质谱铀系法、B、Cl稳定同位素测定及La—Ce法。
张巽,金立新,陈江峰[10](2002)在《铼-锇同位素分析中试样化学预处理方法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评述了用于Re -Os同位素体系分析的化学前处理技术的发展。简要介绍了卡洛斯管熔样法、Os的CCl4提取、溴提取和微蒸馏方法。卡洛斯管封闭熔样方法 ,有效地防止了Os的挥发损失和保证了Os同位素平衡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熔样方法。蒸馏法仍是分离和纯化Os的有效方法 ,溶剂 (CCl4)提取和溴提取法在许多实验室里应用 ,而微蒸馏则是Os的二次纯化的主要方法。Re的化学分离和纯化仍是离子交换和萃取法。引用主要文献 2 9篇。
二、董岭ⅢCD铁陨石的Re-Os同位素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董岭ⅢCD铁陨石的Re-Os同位素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铜陵荷花山铅锌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
1.1.1 选题依据 |
1.1.2 课题来源 |
1.2 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1 铅锌矿床分类 |
1.2.2 MVT铅锌矿床特征及其分布 |
1.2.3 成矿控制因素 |
1.2.4 成矿物质来源 |
1.2.5 沉淀机制 |
1.2.6 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断裂 |
2.2.2 褶皱 |
2.3 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5 小结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角砾岩 |
3.5 矿化特征 |
3.5.1 矿体类型 |
3.5.2 矿石类型 |
3.5.3 围岩蚀变 |
3.5.4 成矿阶段 |
3.6 小结 |
第四章 岩浆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4.1 岩浆岩特征 |
4.1.1 岩相学 |
4.1.2 矿物学 |
4.2 成岩时代 |
4.3 岩浆起源及演化 |
4.3.1 主量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3.3 稀土元素 |
4.3.4 Sr-Nd同位素 |
4.4 构造背景 |
4.5 小结 |
第五章 矿物化学成分研究 |
5.1 矿石矿物 |
5.1.1 闪锌矿 |
5.1.2 方铅矿 |
5.1.3 黄铁矿 |
5.2 脉石矿物 |
5.2.1 方解石 |
5.2.2 白云石 |
5.3 小结 |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 |
6.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1.1 岩相学特征 |
6.1.2 均一温度及盐度 |
6.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6.2.1 C-H-O同位素 |
6.2.2 S同位素 |
6.2.3 Cd同位素 |
6.2.4 Pb同位素 |
6.3 成矿时代 |
6.4 小结 |
第七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7.1 矿床成因 |
7.1.1 成岩成矿时代意义 |
7.1.2 赋矿地层对成矿作用的意义 |
7.1.3 矿质沉淀机制 |
7.1.4 成矿构造背景 |
7.2 成矿模式 |
7.3 小结 |
第八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
8.1 成矿规律 |
8.1.1 控矿地层 |
8.1.2 控矿构造 |
8.2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
8.2.1 找矿标志 |
8.3 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9.1 主要结论 |
9.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采用的矿物缩写 |
附录2 论文涉及的实验方法介绍 |
1.样品制备 |
(1)室内整理 |
(2)岩矿石光薄片的制备 |
(3)单矿物分选 |
(4)环氧树脂圆靶制备 |
2.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
(1)电子探针分析(EPMA) |
(2)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3)LA-ICP-MS锆石U-Pb定年 |
(4)稳定同位素C-H-O-S-Cd分析 |
(5)放射性同位素Pb分析 |
(6)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 |
(7)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
(8)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拉曼光谱分析 |
(9)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附录3 论文中数据表格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高功率密度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固体样品一维、二维和三维元素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固体分析法简介 |
1.2 基于激光的固体直接分析法 |
1.2.1 激光技术简介 |
1.2.2 基于激光溅射采样的分析技术 |
1.3 其他代表性的固体直接分析法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一维元素分布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介绍 |
2.2.2 样品准备 |
2.2.3 实验分析策略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纳秒激光溅射电离机理 |
2.3.2 飞秒激光溅射电离机理 |
2.3.3 低压氦气辅助电离机理 |
2.3.4 纳秒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应用于薄层的深度分析 |
2.3.5 飞秒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应用于薄层的深度分析 |
2.4 研究工作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二维元素分布分析 |
3.1 引言 |
3.1.1 二维元素成像简介 |
3.1.2 古陶瓷的简介 |
3.1.3 古陶瓷的常规分析方法 |
3.1.4 飞秒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应用于陶瓷分析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准备 |
3.2.2 仪器介绍 |
3.2.3 实验分析策略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古青瓷剖面的二维元素成像 |
3.3.2 越窑青瓷瓷胎的元素特征 |
3.3.3 越窑青瓷瓷釉的元素特征 |
3.3.4 对比南方和北方青瓷的元素特征 |
3.4 研究工作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三维元素分布分析 |
4.1 引言 |
4.1.1 三维元素成像的分析现状 |
4.1.2 陨石简介 |
4.1.3 陨石的研究现状 |
4.1.4 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应用于三维元素成像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准备 |
4.2.2 仪器部分 |
4.2.3 实验分析策略 |
4.2.4 数据处理和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自制粉末样品的三维元素成像 |
4.3.2 南丹铁陨石的三维元素成像 |
4.4 研究工作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陨石中铼锇同位素化学分离过程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1.1 样品与准备 |
1.2 化学处理 |
1.2.1 样品预处理 |
1.2.2 样品溶解 |
1.2.3 Os、Re的分离纯化 |
2 结果和讨论 |
2.1 溶样温度对陨石样品中Re、Os含量和比值的影响 |
2.2 陨石金属表面锈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2.3 不同溶剂对陨石样品中Os溶解率的影响 |
2.4 微蒸馏再纯化对样品测定的影响 |
2.5 稀释剂对陨石样品中Re、Os含量及其比值的影响 |
3 结论 |
(4)高精度热电离质谱(TIMS)在南极陨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TIMS测试技术发展和优势 |
2 陨石研究中几种常用同位素的应用及其TIMS测定方法 |
2.1 Rb-Sr同位素体系 |
2.1.1 Rb-Sr同位素体系在宇宙化学中的主要应用 |
2.1.2 Sr同位素TIMS测试方法 |
2.2 Sm-Nd同位素体系 |
2.2.1 Sm-Nd同位素体系在宇宙化学中的主要应用 |
2.2.2 Nd同位素TIMS测试方法 |
2.3 Pb同位素的应用和测定 |
2.3.1 Pb-Pb同位素在宇宙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2 Pb-Pb同位素TIMS测试方法 |
2.4 Re-Os同位素的应用及测定 |
2.4.1 Re-Os同位素在宇宙化学中的应用 |
2.4.2 Os同位素TIMS测试方法 |
2.5 Cr同位素的应用和测定 |
2.5.1 Cr同位素在宇宙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
2.5.2 Cr同位素TIMS测试方法 |
3 南极陨石中的应用前景 |
(6)中国3块普通球粒陨石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和分析方法 |
2 测量结果和讨论 |
2.1 Re和Os元素丰度 |
2.2 Re-Os同位素比值 |
3 结论 |
(8)中国几个镍矿床的地球化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
1 研究内容: |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 工作量 |
五、 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
1.1.1 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地质背景 |
1.1.2 铜镍硫化物矿床矿床类型 |
1.1.3 成矿时代 |
1.1.4 成矿作用机制 |
1.1.5 成矿模式 |
1.2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中国几个岩浆镍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比较分析 |
2.1 主要镍矿床类型 |
2.2 硫化铜镍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 |
2.2.1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 |
2.2.2 红旗岭硫化铜镍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 |
2.2.3 喀拉通克硫化铜镍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 |
2.2.4 黄山硫化铜镍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 |
2.2.5 煎茶岭硫化镍钴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 |
2.2.6 区域地质背景比较分析 |
2.3 含矿岩体地质特征 |
2.3.1 金川岩体地质特征 |
2.3.2 红旗岭岩体地质特征 |
2.3.2.1 1号岩体 |
2.3.2.2 7号岩体 |
2.3.2.3 含矿岩体的岩石类型 |
2.3.3 喀拉通克矿床岩体特征 |
2.3.4 黄山矿床岩体特征 |
2.3.5 煎茶岭矿床岩体特征 |
2.3.6 岩体特征比较分析 |
2.4 矿床地质特征 |
2.4.1 金川矿床地质特征 |
2.4.2 红旗岭矿床地质特征 |
2.4.2.1 1号岩体 |
2.4.2.2 7号岩体 |
2.4.3 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2.4.4 黄山矿床地质特征 |
2.4.5 煎茶岭矿床地质特征 |
2.4.6 矿床地质特征比较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岩石、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较分析 |
3.1 数据来源、测试方法与仪器条件 |
3.2 岩体及矿石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
3.2.1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
3.2.1.1 金川岩体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
3.2.1.2 红旗岭岩体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
3.2.1.3 喀拉通克岩体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
3.2.1.4 黄山、黄山东岩体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
3.2.1.5 煎茶岭岩体岩石成分特征 |
3.2.2 矿石成分特征 |
3.2.2.1 金川矿区矿石成分特征 |
3.2.2.2 红旗岭矿区矿石成分特征 |
3.2.2.3 喀拉通克矿区矿石成分特征 |
3.2.2.4 黄山东、黄山矿区矿石成分特征 |
3.2.2.5 煎茶岭矿区矿石成分特征 |
3.2.3 成分特征比较分析 |
3.2.3.1 碱度 |
3.2.3.2 铝度 |
3.2.3.3 基性度 |
3.3 过渡族及主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1 金川矿床 |
3.3.2 红旗岭矿床 |
3.3.3 喀拉通克矿床 |
3.3.4 黄山矿床 |
3.3.5 煎茶岭矿床 |
3.3.6 成矿元素特征对比分析 |
3.4 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5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5.1 金川岩体 |
3.5.2 红旗岭岩体 |
3.5.3 喀拉通克岩体 |
3.5.4 黄山岩体 |
3.5.5 煎茶岭岩体 |
3.6 含矿岩体与其外围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3.6.1 金川岩体与其外围岩体成分对比 |
3.6.2 金川岩体与其外围岩体微量元素对比 |
3.6.3 煎茶岭岩体与其外围岩体成分对比 |
3.6.4 煎茶岭岩体与其外围岩体微量元素对比 |
3.7 同位素地球化学 |
3.8 Re-Os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
3.8.1 金川矿床Re-Os同位素研究 |
3.8.1.1 铼锇同位素年龄测定简要流程 |
3.8.1.2 测试结果讨论 |
3.8.2 国外铜镍硫化物矿床的Re-Os同位素特征 |
3.8.3 国内铜镍硫化物矿床的Re-Os同位素对比 |
3.9 小结 |
第四章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较 |
4.1 样品、测试方法与仪器条件 |
4.1.1 样品来源 |
4.1.2 测试方法与仪器条件 |
4.2 造岩矿物特征 |
4.2.1 硅酸盐矿物特征 |
4.2.1.1 橄榄石 |
4.2.1.2 斜方辉石 |
4.2.1.3 单斜辉石 |
4.2.1.4 斜长石 |
4.2.1.5 角闪石 |
4.2.2 氧化物矿物特征 |
4.2.2.1 铬尖晶石 |
4.2.2.2 磁铁矿 |
4.2.2.3 钛铁矿 |
4.3 造岩矿物成分特征 |
4.3.1 硅酸盐矿物成分特征 |
4.3.1.1 橄榄石 |
4.3.1.2 斜方辉石 |
4.3.1.3 单斜辉石 |
4.3.1.4 斜长石 |
4.3.1.5 角闪石 |
4.3.2 铬尖晶石成分特征 |
4.4 造岩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1 橄榄石 |
4.4.1.1 过渡族元素 |
4.4.1.2 稀土元素 |
4.4.2 斜方辉石 |
4.4.2.1 过渡族元素 |
4.4.2.2 稀土元素 |
4.4.3 单斜辉石 |
4.4.3.1 过渡族元素 |
4.4.3.2 稀土元素 |
4.4.4 斜长石 |
4.4.4.1 过渡族元素 |
4.4.4.2 稀土元素 |
4.4.5 铬尖晶石 |
4.4.5.1 过渡族元素 |
4.4.5.2 稀土元素 |
4.4.6 煎茶岭岩体磁铁矿 |
4.4.6.1 过渡族元素 |
4.4.6.2 稀土元素 |
4.5 元素分异特征对比 |
4.5.1 过渡族元素 |
4.5.2 稀土元素 |
4.5.3 亲石元素 |
4.6 小结 |
第五章 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硫化物特征及其不混溶作用过程研究 |
5.1 主要金属硫化物的矿物学特征 |
5.1.1 磁黄铁矿 |
5.1.2 镍黄铁矿 |
5.1.3 黄铜矿 |
5.2 主要金属矿物的共生组合特点 |
5.2.1 硫在岩浆熔体中的特征 |
5.2.1.1 硫在岩浆熔体中的存在形式 |
5.2.1.2 常压条件下硫的溶解行为 |
5.2.1.3 硫在地幔中的存在状态 |
5.2.1.4 岩浆不混溶相的发展演变过程 |
5.2.1.5 岩浆不混溶相成长过程的阶段性 |
5.3 熔池冶炼过程与铜镍硫化物矿床特征对比 |
5.3.1 冶炼工艺简介 |
5.3.2 熔渣矿物分布特征 |
5.3.3 熔渣成分与铜镍硫化物矿床岩体特征对比 |
5.3.4 硫化物特征 |
5.3.5 炉结现象与小岩体成矿 |
5.4 硅酸盐熔体与硫化物熔离的控制条件实验 |
5.4.1 硅酸度 |
5.4.2 温度 |
5.4.3 橄榄石粒度 |
5.4.4 贵金属富集条件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一、 结论 |
二、 讨论 |
三、 找矿方向 |
四、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9)地球科学中热电离质谱法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r、Nd稀释分析的同位素分馏校正 |
2 Re-Os负离子TIMS法 |
3 TIMS铀系定年法 |
4 B、CI等稳定同位素的测定 |
5 La-Ce法 |
(10)铼-锇同位素分析中试样化学预处理方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试样分解 |
2 锇的化学分离 |
2.1 溴提取 |
2.2 四氯化碳提取 |
2.3 微蒸馏法 |
2.4 器皿 |
3 铼的化学分离 |
4 结束语 |
四、董岭ⅢCD铁陨石的Re-Os同位素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铜陵荷花山铅锌矿床成因研究[D]. 刘光贤.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2]高功率密度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固体样品一维、二维和三维元素分布的研究[D]. 何妙洪. 厦门大学, 2017(08)
- [3]陨石中铼锇同位素化学分离过程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J]. 江小英,王桂琴,彭丽. 极地研究, 2013(04)
- [4]高精度热电离质谱(TIMS)在南极陨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 彭丽,王桂琴,江小英,赖永旺. 极地研究, 2013(04)
- [5]七块非岩浆型铁陨石的Re-Os同位素组成[A]. 彭丽,王桂琴. 第十届全国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012
- [6]中国3块普通球粒陨石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J]. 支霞臣,秦协,史仁灯,洪吉安. 科学通报, 2007(16)
- [7]地球科学中热电离质谱法的进展[A]. 储着银,郭春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矿产资源与水资源), 2003
- [8]中国几个镍矿床的地球化学比较研究[D]. 刘民武. 西北大学, 2003(01)
- [9]地球科学中热电离质谱法的进展[J]. 储着银,郭春华. 现代仪器, 2003(01)
- [10]铼-锇同位素分析中试样化学预处理方法进展[J]. 张巽,金立新,陈江峰. 岩矿测试,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