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性脑炎患儿肌力和语言功能恢复3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1](2020)在《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60例,符合知情同意原则,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采用Fugl-Meyer评分评价两组患儿患肢运动功能。[结果]出院时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1周Fugl-Meyer评分为(76.66±12.1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患肢运动功能,预后良好。
厉广栩,李渊龙,逯军,孙薇薇[2](2021)在《脑脊液二代测序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附三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是一种累及脑膜和脑实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抽搐、头痛等。因病毒性脑炎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且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所以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3例采用宏基因组测序(mNGS)技术早期诊断出儿童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病例资料,相较于病毒性脑炎的传统检测方法,脑脊液二代测序能及早地做出病原学诊断,在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文杰[3](202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患儿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急淋患儿化疗后出现癫痫发作的51例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纳入病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随访、电话随访或再次癫痫发作入院随访,记录或评估患儿初次发作后有无癫痫发作复发、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情况;运动能力、协调能力、语言和社交等方面情况;以及神经影像学情况等。随访成功30例中,有17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简称儿保科)完成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评估神经认知功能。对随访成功30例患儿以全球疾病负担重点控制项目(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 project,GBD-DCPP)分级,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程度。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等,对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进行分级,对完成韦氏智力量表的患儿统计总智商,评估急淋患儿伴发癫痫发作的认知情况。结果:(1)临床表现情况:患儿首次癫痫发作主要在诱导期和移植后期发生。常见病因包括化疗药物神经毒性、颅内出血、低钠血症、脱髓鞘脑病、热性惊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出血性脑梗塞、静脉窦血栓形成和低血糖等。首次发作以全面性发作相对多见,占全部患儿发作类型的51%,首次发作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的占16%。患儿癫痫发作后常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差、嗜睡等临床表现,这与引起癫痫发作的不同病因有关。(2)辅助检查情况:共39例行头颅CT或MRI检查,27例异常(69.23%,27/39),12例未见异常,在随访成功的30例中,有14例影像学异常患儿,共获得8例头颅CT或MRI复查结果,其中4例有软化灶形成。39例初次癫痫发作后完成脑电图检查,28例脑电图结果异常,以中-高波幅慢波发放为主。(3)远期后遗症情况:在随访(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7年)的30例患儿中,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者18例(18/30,60.0%),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12例(12/30,40.0%),其中较轻后遗症8例(8/30,26.7%),严重后遗症者4例(4/30,13.3%)(其中2例合并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和行为异常),后遗症发生率40.0%(12/30)。(4)韦氏智力量表结果显示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总智商有统计学差异,神经认知功能较正常儿童差。结论:(1)本研究的51例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主要在诱导期和移植后期发生,首次发作以全面性发作多见。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2)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数急淋伴发癫痫发作患儿有影像学异常,异常率达69.23%(27/39),在对神经影像学有异常病灶患儿随访中,病灶多数可吸收,也有部分后遗脑软化灶,说明影像学异常有一定的可逆性,及时处理预后较好。急淋伴发癫痫发作患儿的脑电图以中-高波幅慢波发放为主。(3)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存活患儿神经系统远期预后尚好,在随访的30例中,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占60.0%,有较轻后遗症占26.7%,仅有13.3%左右预后明显不良(属于严重后遗症)。(4)完成韦氏智力量表的17例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和总智商有统计学差异,神经认知功能较正常儿童差,但本文样本量较少,尚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5)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如果在首次癫痫发作后能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对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曹阳[4](2020)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对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入我院儿童神经内科治疗的20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和20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志愿者纳入研究。分为病患组和健康对照组,病患组患儿均在急性期内(<14天)完成第一次检查,并对其中部分患儿进行了治疗后复查。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分析临床症状、首诊影像特征及复查影像变化情况。经验性视觉评估脑血流量(CBF)伪彩图,测量各期病变区、正常小脑半球CBF值,计算标准化脑血流量值(nCBF)。急性期首次检查组分别与复查组、健康对照组比较。绘制CBF值与nCBF值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ROC曲线,寻找最佳诊断临界值。结果:病患组2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均在急性期(发病14天内)完成第一次磁共振检查。其中对9名患儿一共进行了 1 1次复查,其中在急性期(<14天)复查7人次,非急性期(>14天)复查4人次。病毒性脑炎患儿在急性期磁共振常规序列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病灶,双侧不对称,呈现为局限性点片状或大片状异常信号,受累部位主要包括颞叶、额叶、顶叶和岛叶、海马区域和基底节、丘脑及脑干。病灶形态大多不规则,大多无明显占位效应,少数表现为脑回肿胀,累及范围较大时可有占位效应。3DASL及DWI序列更优于常规MRI序列,阳性率更高,能更好的检出早期小病灶。3DASL灌注成像测量各组CBF、nCBF值,急性期首次检查组nCBF值为:2.81±1.08;急性期复查组:1.63±0.51;非急性期复查组:1.21±0.43。急性期首次检查组的nCBF值明显高于急性期复查组(1.63±0.51)及对照组(1.3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ROC曲线分析,3D ASL的nCBF值对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更高。当nCBF的阈值为1.84时,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Youden指数最高,此临界值可作为诊断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的参考依据。9例患者治疗后复查3D ASL检查显示灌注动态改变,随时间变化灌注减低。结论: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通过半定量化的方法获得标准化脑血流量值(nCBF),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是一种可行的提高儿童病毒性脑炎诊断效能的量化技术。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监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薛庆凡[5](2019)在《康复护理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运动功能评分、住院时间、残疾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意识障碍、惊厥、肢体障碍、神经障碍等改善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护理干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可促进患儿各项功能恢复。
丁芬,王艳艳[6](2019)在《早期康复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观察。方法选取病毒性脑炎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入院后均为其开展基础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治疗组接受早期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经相应方式干预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的开展可有效提升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疾病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梁园园[7](2018)在《综合性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接受综合性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诊疗的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按随机非盲试验原则分为Ⅰ组、Ⅱ组各32例。Ⅰ组按常规标准进行干预指导,Ⅱ组施行综合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家长总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患儿的惊厥症状、意识障碍等症状缓解时间显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是一种可行的干预方案,能够辅助提升临床疗效、加快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家长满意度。
吴保敏,王华,叶露梅,孙若鹏,秦炯,刘智胜,申昆玲,钱渊,邹丽萍,杨锡强,周水珍,王立文,麦坚凝,吴家骅[8](2004)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
冉茂群,李帮惠,任永平[9](2003)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肌力和语言功能恢复30例报告》文中指出
杜姗姗[10](2019)在《系统护理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系统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头痛、高热、恶心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7%,显着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二、病毒性脑炎患儿肌力和语言功能恢复3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脑炎患儿肌力和语言功能恢复3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护理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见表1、表2) |
3 讨论 |
(2)脑脊液二代测序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附三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简介 |
2讨论 |
(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典型病例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本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
致谢 |
(4)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对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儿童病毒性脑炎概述 |
1.2 动脉自选标记灌注技术概述 |
1.3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常规资料收集 |
2.4 颅脑MRI扫描方案 |
2.5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采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样本分组情况 |
3.2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总结 |
3.3 常规MR成像特征及各序列阳性率 |
3.4 ASL-MR成像评价 |
3.4.1 ASL-MR图像视觉评估 |
3.4.2 ASL-MR ROI测量结果 |
3.4.3 病患组急性期病例病灶CBF值、nCBF值与对照组的比较 |
3.4.4 首次检查组、急性期复查组、非急性期复查组与对照组的nCBF值比较箱线图 |
3.4.5 CBF值、nCBF值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诊断中的ROC曲线分析 |
3.4.6 3DASL在儿童病毒性脑炎随访中的作用 |
第4章 讨论 |
4.1 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因 |
4.2 儿童病毒性脑炎发病机制 |
4.3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 |
4.4 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磁共振平扫及3D ASL表现 |
4.5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康复护理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
2.2 两组运动功能及住院时间对比 |
2.3 两组残疾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6)早期康复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综合性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
1.2.2 吞咽功能练习 |
1.2.3意识功能训练 |
1.2.4 惊厥/抽搐症状护理 |
1.3 评估项目 |
1.4 疗效评定标准[8]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系统护理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四、病毒性脑炎患儿肌力和语言功能恢复3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王庆. 护理研究, 2020(23)
- [2]脑脊液二代测序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附三例报告[J]. 厉广栩,李渊龙,逯军,孙薇薇. 中国全科医学, 2021(06)
- [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D]. 周文杰. 苏州大学, 2020
- [4]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对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D]. 曹阳. 南华大学, 2020(01)
- [5]康复护理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 薛庆凡.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12)
- [6]早期康复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观察[J]. 丁芬,王艳艳. 哈尔滨医药, 2019(05)
- [7]综合性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梁园园. 全科护理, 2018(34)
- [8]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J]. 吴保敏,王华,叶露梅,孙若鹏,秦炯,刘智胜,申昆玲,钱渊,邹丽萍,杨锡强,周水珍,王立文,麦坚凝,吴家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07)
- [9]病毒性脑炎患儿肌力和语言功能恢复30例报告[J]. 冉茂群,李帮惠,任永平. 中国临床康复, 2003(01)
- [10]系统护理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杜姗姗. 中国民康医学, 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