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lationship between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and Vitamine D Receptor Genotypes(论文文献综述)
唐娟[1](2021)在《云南地区傣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云南地区傣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探讨云南地区傣族人群VDR基因Fok I和Bsm 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并与云南地区汉族人群在基因多态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高危患病群体进行筛选,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云南地区骨质疏松症及骨量低下患者398例(傣族268例,汉族130例)和健康体检对象245例(傣族127例,汉族11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骨质疏松症和骨量低下患者均符合1994年WHO推荐诊断标准。收集身高、体重、腰围等相关临床数据,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生化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测定 VDR 基因 Fok I和 Bsm I酶切位点多态性。应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受试人群腰椎L1-I4的BMD,比较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并对患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危险和保护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云南地区傣族和汉族受试人群VDR基因Fok I和Bsm I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HWE 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入选受试群体符合孟德尔遗传法,且有群体代表性。(2)傣族人群VDR基因Fok I和Bsm 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汉族人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受试人群按诊断标准分组,50岁及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按T值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Fok Ⅰ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骨量减少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k Ⅰ位点基因型、Bsm I位点多态性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下男性及绝经前女性以Z值分为2组,低骨量组2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T值分组人群3个组和Z值分组人群2个组按民族分层后,上述两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傣族与汉族的各个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云南地区总体人群病例组(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年龄、身高、体重、BMI(Body Mass Index,BMI)、腰围、HDL-C、LDL-C及性别构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民族分层后比较,傣族和汉族的病例组年龄、HDL-C均高于对照组,体重及BM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傣族病例组身高、腰围及性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0岁及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妇女T值与身高、体重、BMI、腰围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年龄、HDL-C和LDL-C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TG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50岁及下男性和绝经前女性Z值与身高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体重、BMI、腰围、HDL-C、LDL-C和TG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年龄增长、女性是云南地区总体人群和傣族人群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P<0.05);HDL-C水平降低是总体受试人群和傣族人群患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增长、LDL-C水平升高是汉族人群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VDR基因Fok I和Bsm 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云南地区傣族和汉族人群之间无差异。(2)VDR基因FokI和BsmI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没有相关性。(3)年龄、体重、BMI和HDL-C与云南地区总体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年龄、身高、体重、BMI、腰围、HDL-C与T值具有相关关系,身高与Z值具有相关关系,提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危险因素的关系较年轻人密切。(4)年龄增长、女性、LDL-C水平升高是云南地区人群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HDL-C水平降低是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
郑文彬[2](2021)在《成骨不全症代谢与肌肉功能及机制研究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成骨不全症代谢与肌肉功能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骨骼是一种新型的内分泌组织,在调控糖脂代谢和肌肉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反复脆性骨折和骨骼畸形为主要特点,是一种天然的骨骼疾病模型。目前针对OI患者的糖脂代谢和肌肉功能研究尚不充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以OI为模型,针对糖脂代谢异常和肌肉功能异常两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并从骨源性因子的角度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OI患者289例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116例。临床表型评估,包括身高、体重、骨折、活动状态等情况。检测糖脂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胰岛素、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骨代谢指标,采用ELISA方法检测骨源性因子骨钙素(osteocalcin,OCN)、未羧基化骨钙素(undercarboxylated osteocalcin,ucOCN)和脂质转运蛋白2(lipocalin2,LCN2)。采用握力和起立-行走(timed-up-and-go,TUG)试验评估肌力。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和身体成分。通过二代靶向测序技术检测患者致病突变并行Sanger测序验证。比较OI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以及OI不同临床分型和基因型患者间糖脂代谢和肌肉功能的差异。并将骨源性因子与糖脂代谢指标及肌肉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骨源性因子在调节糖脂代谢及肌肉功能中的作用。[结果](1)本研究纳入230例儿童患者,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为(18.6±3.9)kg/m2,其中56例(24.3%)超重/肥胖。OI组空腹血糖、胰岛素、HOMA-IR和TG显着高于对照组,HDL-C显着低于对照组。OI患者OCN、ucOCN和 LCN2 的水平分别为(23.8±10.1)ng/ml、(10.8±7.8)ng/ml 和(38.2±23.9)ng/ml,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但是ucOCN/OCN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按照临床分型进行亚组分析,Ⅲ型OI患儿BMI显着高于Ⅳ型,空腹血糖显着高于Ⅰ型和Ⅳ型患儿,但是三组间HOMA-IR和HOMA-β无统计学差异。按照基因型分组,IFITM5组BMI显着低于AR组。4组间超重/肥胖的比例、糖脂代谢指标无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儿童OI患者的OCN、与BMI、空腹血糖呈负相关。ucOCN与BMI、空腹血糖、胰岛素、HOMA-IR呈负相关。ucOCN/OCN与BMI、空腹血糖呈负相关。LCN2与BMI、HOMA-IR和HOMA-β呈负相关。(2)共纳入成人OI患者59例,BMI为(24.5±6.0)kg/m2,其中超重/肥胖占52.5%。OI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和HOMA-IR显着高于对照组,HDL-C显着低于对照组。OI患者的OCN、ucOCN和LCN2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ucOCN/OCN比值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按照临床型分组,Ⅲ型OI患者的BMI显着高于Ⅳ型,Ⅲ型患者空腹血糖显着高于Ⅰ型和Ⅳ型患者,且Ⅲ型患者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显着高于I型患者,但HOMA-β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按照基因型分组,4组间空腹血糖、胰岛素、HOMA-IR、HOMA-β、TG、TC、LDL-C和HDL-C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成人OI患者OCN与血糖呈负相关,ucOCN与BMI、血糖呈显着负相关,ucOCN/OCN与BMI、空腹血糖、胰岛素呈负相关,LCN2与BMI呈负相关。(3)26例OI患者进行体成分分析,有4例(15.4%)体脂率轻度升高,15例(57.7%)体脂率中重度升高。Ⅲ型OI患者全身肌肉指数(leanmassindex,LMI)明显低于Ⅳ型患者,COL1A1突变组躯干/四肢脂肪比较COL1A2低,余参数在不同临床分型和基因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ucOCN、ucOCN/OCN和LCN2与全身、四肢肌肉百分比(leanmass,LM)%呈正相关,与全身脂肪量百分比(fatmass,FM)%、躯干FM%、躯干脂肪指数(fat mass index,FMI)呈负相关。(4)26例OI患者行前臂握力测试,16例患者进行TUG,结果显示OI患者的握力显着低于对照组,TUG较对照组显着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ucOCN/OCN与握力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首次在中国较大样本量OI患者中发现糖脂代谢异常已成为OI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且OI临床表型严重程度相关,Ⅲ型最重。OI患者肌力显着下降,但不同临床分型和基因型间肌肉含量并无显着性差异。骨源性因子OCN、ucOCN和LCN2的减少可能是OI患者糖代谢紊乱和肌肉功能异常的重要机制。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骨骼作为内分泌组织调节糖脂代谢及肌肉功能的重要作用,也为OI患者糖脂代谢和肌肉功能异常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第二部分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研究[研究目的]Duchenne 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罕见的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以进行性对称性骨骼肌无力和萎缩为特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于肌无力、维生素D缺乏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多种因素,DMD患者罹患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本研究前瞻性评估双膦酸盐对中国DMD合并骨质疏松症患儿的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DMD,年龄5-16岁的患者进行临床表型评估,包括身高、体重、骨折、活动状态等情况,检测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β交联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 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25 羧维生素 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和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等,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计算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比较的Z值。根据骨密度和脆性骨折史,将患者分为唑来膦酸组(zoledronic acid,ZOL)、阿仑膦酸钠组(alendronate,ALN)和对照组。骨密度Z值≤-2或合并脆性骨折史者,按照1:1随机分配予ALN 70mg/周口服或ZOL5mg/年静脉注射治疗,骨密度正常者不予双膦酸盐治疗,所有患者均每日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骨化三醇。前瞻性评估治疗24个月后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生化指标变化,记录生长速度和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总纳入52名DMD患者,其中17名接受唑来膦酸治疗,18名口服阿仑膦酸钠,17名患者仅服用钙剂、维生素D和骨化三醇。治疗24个月后,ZOL和ALN组腰椎骨密度较基线分别增加(23.2±9.7)%和(23.6±8.8)%(与基线相比,P<0.01),两组间骨密度增长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显着高于对照组(9.6±8.2%,P<0.01)。ZOL和ALN组股骨颈BMD分别增加(21.9±8.8)%和(23.0±16.6)%,显着高于对照组组(2.5±12.5%,P<0.01)。ZOL和ALN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Z值也较基线明显增加(P<0.01),且增加率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4个月后,ZOL组血清β-CTX和ALP水平较治疗前分别下降(44.4±18.0)%和(31.9±26.7)%,ALN组分别下降(36.0±20.3)%和(25.8±14.4)%,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个月治疗后,三组患者身高较基线均显着增加,但其Z值变化不明显。治疗过程中,三组血清25OHD水平均较基线增加,且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25OHD的变化与腰椎、股骨颈、大粗隆和全髋的骨密度变化间无显着相关性。ZOL组有12例(70.6%)出现急性“流感样”反应。ALN组的不良事件为恶心(5例,27.8%)、头痛(1例,5.6%)、上腹痛(1例,5.6%)和骨痛(1例,5.6%)。[结论]本研究首次前瞻性地观察到双膦酸盐能显着增加中国DMD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抑制骨吸收。唑来膦酸和阿仑膦酸钠对骨骼具有相似保护作用,疗效优于单纯钙剂、维生素D和骨化三醇。
藏有军[3](2020)在《壮骨片防治糖皮质激素性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长期超剂量使用GC常可导致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表现为骨的微结构遭破坏,骨含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强度减弱,表现为易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成为高居第三位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因此,需要探究新的方法提高GC的使用率,降低GIOP的发病几率是我们当代年轻研究者的主要任务。现代医学对OP的防治方法主要是提高钙含量、雌激素、降钙素等,但是经济代价安全性较差。比如:泌尿系统结石。近年来中医学治疗效果颇优,运用中医藏象的理念理论辨证论治OP,以中医药方剂复方整体调节,取得极优的治疗效果。《素问·痿论》篇记载“肾主身之骨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腔之中,以滋养骨骼,肾精亏虚,骨枯髓减。即肾虚常发骨质疏松,肾精决定骨骼骨骼的强弱,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则以补肾壮骨为主本实验的主要理论,而作为“纯阳之品”性阳刚的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久用易导致肾阴亏虚,所用补肾壮骨复方壮骨片即基于此理论组方。目的:通过研究壮骨片对继发糖皮质激素性大鼠骨质疏松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对左侧股骨相关代谢参数及骨密度和右侧股骨形态组织学指标的影响,通过西药钙尔奇D对比来阐明中药复方壮骨片对骨代谢的调节和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作用机制。壮骨片预防GIOP优越性如何,"肾主骨藏精生髓""补肾亦如补骨"等中医药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否得到验证。材料与方法:取健康3月龄Wister大鼠40只(SPF级SD雌性大鼠),体重为200±20g。适应性饲养7d,每三天换垫料一次。随机划分四组喂养,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中药(壮骨片)治疗组(C组)和西药(钙尔奇D)对照组(D组)各10只,除A组外,余组均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0.25mg/100g腹腔注射注2次/周(周一,四),进行造模。中药治疗组+壮骨片灌胃,西药对照组+钙尔奇D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10mg/kg),为期8周,每周称重一次,适时调整地塞米松注射量。8周后,对大鼠解剖,取血离心,取大鼠双侧股骨,micro-CT测定骨密度形态变化、相关骨代谢参数、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生化法测定血磷、血钙及ELISA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与模型对照组进行组间检验分析比较,组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采用LSD法,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建立GIOP模型:造模8周后,骨生化指标对比,A组较B组:碱性磷酸酶(ALP)B组较A组下降,差异性显着(P<0.05);骨钙素(BGP)B组较A组下降,差异性显着(P<0.05);钙(Ca)、磷(P)在A、B组间未见明显异常(P>0.05);左股骨骨密度(BMD)CT影像可见B组较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空洞区较大、骨小梁系数紊乱断裂;左股骨骨矿含量(BMC)显示B组较A组降低存在显着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B较空白对照组A的显微结构参数值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均显着降低(P<0.05);参数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着升高(P<0.05);相对骨体积或骨体积分数(BV/TV)显着降低(P<0.05);BS/BV骨表面积骨体积比值(BS/BV)显着升高(P<0.05);但中药治疗组C与空白对照组A比较参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C骨小梁骨质改善,局部修复较好。右股骨HE染色影像学比较也存在差异,B组骨空洞明显,骨微结构破坏。总之,对比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骨生化指标和骨微观结构,GIOP成功造模。2.壮骨片对GIOP的防治作用(1)体重的变化:实验第4周开始,四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开始出现明显差异(F=6.397;P=0.001<0.05),A组较B、D三组体重明显升高(P=0.000,0.007<0.05);A组与C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6>0.05);B组体重相对于A、C组来说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00,0.028,<0.05);B、D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170>0.05);C、D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378>0.05)。(2)骨生化指标的变化:A、B、C、D四组之间的ALP、BGP存在明显差异(F=6.153,18.806;P=0.002,0.000<0.05);B组的ALP、BGP均低于A组且差异显着(P=0.042,0.003<0.05);A与C、D组的ALP未见明显差异(P=0.225,0.068>0.05);A与C、D组的BGP差异明显(P=0.01,0.001<0.05);C、D组ALP、BGP高于B组且差异显着(P=0.002,0.000<0.05,P=0.000,0.000<0.05);四组的血钙、血磷未见明显异常(F钙=1.664,P钙=0.192;F磷=1.509,P磷=0.229)。(3)骨密度的变化:A、B、C、D四组间左侧股骨骨密度有显着差异(F=4.736,P=0.007<0.05);左股骨骨密度B组较A组降低有显着差异(P=0.002<0.05);A组与C、D组未见明显差异(P=0.506,0.621>0.05);C,D组高于B组(P=0.009,0.006<0.05);C,D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864>0.05);左股骨骨矿含量显示A、B、C、D四组间的左侧股骨骨矿含量之间存在存在显着差异(F=18.57,P=0.000<0.05)。B组较A组降低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5),C,D组高于B组且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00<0.05),C,D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22>0.05);A、C两组差异显着(P=0.008<0.05),而A、D两组没有显着差异(P=0.56>0.05)。(4)骨相关参数的变化:A、B、C、D四组之间的骨微结构BV/TV、BS/BV、Tb.Th、Tb.N、Tb.Sp存在明显差异(F=7.648,10.449,4.086,4.913,10.533;P=0.000,0.000,0.014,0.006,0.000<0.05);B组的骨微结构BV/TV、Tb.Th、Tb.N低于A组且差异显着(P=0.004,0.026,0.002<0.05);BS/BV、Tb.Sp高于A组且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00<0.05);A与C、D组的BV/TV、Tb.Th、Tb.N、Tb.Sp未见明显差异(P=0.720,0.131;0.922,0.283;0.612,0.975;0.109,0.267>0.05);A与D组的BS/BV未见明显差异(P=0.103>0.05);A与C组的BS/BV有明显差异(P=0.009<0.05);C、D组BV/TV、Tb.Th、Tb.N高于B组且差异显着(P=0.002,0.000;0.033,0.002;0.009,0.002<0.05);C、D组BS/BV、Tb.Sp低于B组且差异显着(P=0.010,0.001;0.001,0.000<0.05)。(5)骨形态学变化:B组与其余三组之间骨影像学、骨的微结构差异性显着。A、C、D组比较未见显着的影像学差异。左股骨骨密度CT影像学见B组较A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B组空洞区较大、骨小梁结构紊乱呈断裂性。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微结构,可知模型组骨小梁宽度、数量、面积百分比都低于A组,骨小梁分离度比A组大。结论:1.大鼠模型组的骨密度骨矿含量降低及HE染色说明地塞米松可以成功建立GIOP模型。但是具体造模时间、差异性显着与否还存在个体性时间差异。2.中药复方壮骨片能够预防GIOP的发生,其预防作用和钙尔奇D的作用相互促进;有中药参与干预的组体重增长较快,通过改善骨生化指标可以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的流失,可以很好的预防骨质疏松。3.丰富了“肾藏精,精生髓”,“补肾亦如补骨”理论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的内涵。
卢秋平[4](2019)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类型及腰椎QCT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类型及腰椎QCT的相关性。方法:1.随机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抽取患者外周血,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型;2.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类型采用Genant半定量法分型;3.分别测量60例胸腰椎体骨折患者L2-L4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按腰椎QCT值划分为轻度骨质疏松组(QCT值为80-120 g/L)、中度骨质疏松组(QCT值为40-80 g/L)、重度骨质疏松组(QCT值<40 g/L);4.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类型的关系,以及VDR基因多态性和腰椎QCT的相关性。结果:1.60例患者中检测到VDR基因BB型0例,Bb型28例,bb型32例。60例共110个伤椎中各骨折类型例数分布Bb组与b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型及Ⅰ型椎体骨折总例数的Bb组患者占5例、共7个椎体(7/53占比13.21%),与bb组患者占18例、共39个椎体(39/57占比68.4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66,P<0.01)。但Ⅰ型及Ⅱ型椎体骨折类型总例数的Bb组患者占29例、共40个椎体(40/53占比70.47%),与bb组患者占20例、共38个椎体(38/57占比66.67%)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54,P=0.213>0.05)。2.轻度骨质疏松组的Bb组患者占3例(3/28占比10.72%),与bb组患者占10例(10/32占比31.2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11,P=0.054>0.05)。中度骨质疏松组的Bb组患者占15例(15/28占比53.57%),与bb组患者占18例(18/32占比56.2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3,P=0.835>0.05)。但重度骨质疏松组的Bb组患者占10例(10/28占比35.71%),与bb组患者占4例(4/32占比12.5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9,P=0.034<0.05)。结论:1、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VDR不同基因型与骨折不同分型相关联,Bb基因型患者发生Ⅱ型及Ⅲ型胸腰椎体骨折的可能性高于bb基因型的患者。2、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VDR不同基因型与腰椎QCT相关联,Bb基因型患者骨密度低于携带bb基因型患者的可能性大。
余雨[5](2019)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应用不同剂量激素与补充维生素D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儿童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糖皮质激素是PNS公认的一线治疗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骨质疏松、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副作用。糖皮质激素也可通过直接影响24羟化酶的表达,导致25(OH)D和1,25(OH)D生成减少。维生素D是骨代谢和钙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生素D补充剂是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药物,PNS患儿在应用激素的同时需补充维生素D制剂治疗,但有关肾病综合征激素应用的不同剂量阶段是否也应相应调整维生素D制剂的剂量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本文旨在探讨PNS患儿应用不同剂量激素与补充维生素D的相关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目的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应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与补充维生素D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内2科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缓解期儿童104例,根据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分为A组,B组,C组。A组62例,隔日晨起顿服泼尼松≤1mg/kg;B组38例,隔日晨起顿服泼尼松>1mg/kg,≤2mg/kg;C组4例,每日晨起顿服泼尼松2mg/kg,由于C组样本量偏小,故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每天补充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评估各组维生素D的充足率(500IU、600IU、700IU);在A组,补充维生素D 200IU/天的患儿2例;在B组,补充维生素D 1000IU/天的患儿1例,病例数偏小,均未纳入实验分组。依据血清25(OH)D的水平判断体内维生素D的状态,维生素D<30ng/ml为不足,≥30ng/ml为充足。结果1.A组60例,男53例,女7例,年龄(5.99±2.91)岁;B组37例,男31例,女6例,年龄(5.31±2.78)岁。2.在A组,补充500IU/天、600 IU/天、700IU/天的维生素D充足率分别为44.4%、57.6%、88.9%;在B组,补充500IU/天、600 IU/天、700 IU/天的维生素D充足率分别为20%、57.1%、69.2%。在A组,每天补充维生素D 700IU与500IU、600IU的维生素D充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500IU与补充600IU的维生素D充足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补充维生素D 600IU/天与补充500IU/天、700IU/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500IU与补充700IU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补充相同剂量维生素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A组,补充维生素D 500IU/天、600IU/天、700IU/天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29.594±9.139 ng/ml、31.688±8.483 ng/ml、37.105±9.834ng/ml。在B组,补充维生素D 500IU/天、600IU/天、700IU/天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26.450±5.450 ng/ml、32.164±8.089 ng/ml、32.582±7.978ng/ml。在A组,补充500IU/天与补充600IU/天、700IU/天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600IU/天与补充700IU/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补充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补充相同剂量维生素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NS缓解期儿童应用激素,血清25(OH)D水平不足。2.在PNS缓解期,当隔日晨起顿服糖皮质激素≤1mg/kg,每天至少需要补充700IU的维生素D维持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充足。3.在PNS缓解期,当隔日晨起顿服糖皮质激素>1mg/kg,≤2mg/kg,每天至少需要补充700IU以上的维生素D维持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充足。
崔坤华[6](2018)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敏感性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肾病综合征患儿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的不同,将肾病综合征分为激素敏感型和激素耐药型。通过检测肾病综合征患儿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从基因水平来预测肾病综合征患儿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同时检测活性维生素D治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从基因水平预测肾病综合征患儿发生骨质疏松症风险以及对活性维生素D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收集我科2015年至2016年住院部确诊肾病综合征70例患儿。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血分别送检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骨代谢标志物,在接受骨化三醇(0.25ug,qd)治疗2周后再次凌晨空腹抽血查骨代谢标志物。确诊肾病综合征后接受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泼尼松2mg/kg,最大量(?)60mg),后根据尿蛋白转阴情况,将肾病综合征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42例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28例。在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两组之间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比较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两组之间基因型分布情况,已期从基因水平预测肾病综合征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再将7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按照不同的基因型分为TT组、Tt组、tt组,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再分别比较三种基因型患儿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1.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肾病综合征患儿激素治疗敏感性关系:在7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其中激素敏感型42例,激素耐药型28例。在42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57.1%,在28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57.1%,(P=1.000)。在42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26.2%,在28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25.0%,(P=0.911)。在42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16.7%,在28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17.9%,(P=0.897)。在42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基因频率70.2%,t基因频率29.8%,在28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基因频率69.6%,t基因频率30.4%,(P=0.096)。等位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在激素敏感型与激素耐药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2.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不同基因型之间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在7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磷、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三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F值分别为:0.574,2.973,1.947,2.566,0.423,0.242,P 值均大于 0.05;镁在维生素 D 受体 TaqI基因三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F值9.278,P值小于0.001。在骨化三醇治疗前,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磷、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三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分布没有意义;镁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三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分布有意义,镁在TT基因型与Tt基因型之间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TT基因型与tt基因型之间的分布有意义,在Tt基因型与tt基因型之间的分布有意义。3.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不同基因型患儿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在TT基因型患儿中,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骨代谢标志物对比,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t值分别为:0.796,0.290,(0.295,0.574,0.830,0.933,P 值均大于 0.05;钙t 值为 4.301,P 值小于 0.001。在TT基因型患儿中,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钙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在Tt基因型患儿中,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骨代谢标志物对比,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镁、磷、碱性磷酸酶t值分别为:0.722,1.298,1.391,1.511,1.671,1.045,0.368,P 值均大于 0.05。在 Tt 基因型患儿中,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镁、磷、碱性磷酸酶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在tt基因型患儿中,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骨代谢标志物对比,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t值分别为:1.168,1.755,1.787,2.344,1.777,1.808,P 值均大于 0.05;钙t值为2.458,P值小于0.005。在tt基因型患儿中,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钙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不能预测肾病综合征患儿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不能作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标志基因。2.在肾病综合征患儿中,维生素D受体TaqI多态性不能评估骨质疏松风险。3.TT基因型及tt基因型对骨化三醇治疗的反应性更好,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血清钙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升高,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减低。
崔坤华,李琪[7](2017)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骨代谢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性,以期能否根据基因多态性预测儿童骨质疏松症风险,指导药物治疗及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7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为PCR扩增产物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骨代谢标志物用生化分析.结果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磷、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3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F值分别为:0.574,2.973,1.947,2.566,0.423,0.242,P值均大于0.05;镁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3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F值9.278,P<0.001.在TT基因型患儿中,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骨代谢标志物对比,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t值分别为:0.796,0.290,0.295,0.574,0.830,0.933,P值均大于0.05;钙t值为4.301,P<0.001.在Tt基因型患儿中,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骨代谢标志物对比,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镁、磷、碱性磷酸酶t值分别为:0.722,1.298,1.391,1.511,1.671,1.045,0.368,P>0.05.在tt基因型患儿中,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骨代谢标志物对比,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t值分别为:1.168,1.755,1.787,2.344,1.777,1.808,P值均大于0.05;钙t值为2.458,P<0.005.结论在肾病综合征患儿中,维生素D受体TaqI多态性不能评估骨质疏松风险.TT基因型及tt基因型对骨化三醇治疗的反应性更好,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血清钙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升高,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减低.
赵圆[8](2014)在《环境与遗传作用对新疆汉、维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两民族成年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规律及特点,建立新疆本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女性腰椎BMD QCT参考数据库,评价随增龄对骨密度的影响;阐述影响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育龄女性遗传及环境因素,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及多因子降维法综合分析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候选基因及环境因子。揭示新疆地区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遗传基础及基因水平上的差异,从新的角度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1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汉族、维吾尔族成年女性1244名,行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Tomograghy,QCT)骨密度测量,并采用回归模型拟合腰椎BMD随年龄变化曲线,寻找汉族、维吾尔族成年女性最佳拟合模型方程建立参考数据库。(2)分别对新疆地区无亲缘关系、年龄20-40岁的305例汉族健康妇女和216例维吾尔族健康妇女进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测定VDR基因BsmI(rs1544410),CDX2(rs11568820),TaqI(rs731236),Tru9I(rs757343)位点,P2X7R2基因rs3751143,rs1653624,rs28360457位点,CATSPERB rs1285635,rs1298989位点,NR5A2基因rs3762397位点多态性检测,用定量CT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基于方差分析候选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两民族分布的差异;分析候选基因位点的多个位点与BMD的关系;比较两民族同一多态性位点骨密度的差异;在VDR基因单个SNP位点分析的基础上,对4个SNPs进行LD研究及单倍型构建与分析,对P2X7R2基因个SNPs进行LD研究及单倍型构建与分析;基于多因子降维法(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影响。(3)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生活、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生育哺乳、月经情况、职业等影响峰值骨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4)运用多因素回归以及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候选基因、环境因子以及其交互作用。结果:1)新疆地区汉族和维族成年女性L2-4峰值骨量(Peak Bone Mass,PBM)均在35岁以前达到,维族女性峰值骨密度达峰较汉族女性提前,且在达到骨峰值后有一个短暂的下降趋势,在此后的年龄区间缓慢而持续的下降,50岁以后BMD下降明显,其中维族女性BMD较峰值BMD下降了22.54%~31.34%,骨量累计丢失达近1/3。新疆地区汉族和维族成年女性腰椎OP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汉族、维族女性<50岁OP检出率相似;≥50岁组OP检出率为23.91%,维族女性高于汉族女性。2)4个候选基因的9个多态性位点,其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存统计学差异;(1)VDR基因中rs1544410多态性与维族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有相关性,Bb基因型BMD值明显高于BB基因型。汉族女性组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骨密度亦有相关性,bb基因型BMD值明显高于Bb基因型。rs11568820,rs731236,rs757343多态性与汉族与维族妇女的腰椎骨密度均无相关性。(2)P2X7基因中汉族女性组rs28360457位点多态性与腰椎峰值骨密度有相关性,携带G G基因型者具有较高的腰椎骨密度;维族女性组rs3751143位点多态性与腰椎峰值骨密度有相关性,携带C C基因型具有较高的腰椎峰值骨密度。(3)维族女性和汉族女性组NR5A2rs376239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骨密度均存在相关性,携带CC/TT基因型的维族女性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携带CT基因型;携带TT/CT基因型的汉族女性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携带CC基因型。(4)CATSPERB基因rs1298989位点研究显示:汉族女性组各基因型与腰椎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族女性组rs1298989位点基因型的腰椎骨密度比较存在相关性,携带GA基因型者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携带GG基因型。(5)运用MDR软件分析研究中的4个候选基因的9个多态性位点基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最佳基因-基因交互模型由4个SNP多态性位点组成,且可能存在较弱的协同交互作用,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TA=0.8862)和最大的交叉检验一致性(CVC=10/10)。这四个SNP多态性位点是VDR基因BsmI(rs1544410),CDX2(rs11568820),TaqI(rs731236)位点,NR5A2基因的rs3762397位点。3)体型、锻炼情况、脑体力劳动(职业)、饮茶习惯、饮奶茶习惯、水果习惯、饮牛奶习惯、饮酸奶习惯、初潮年龄、初次生育年龄、生育情况、哺乳史、月经周期与骨密度有关的非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对新疆汉族和维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影响。(1)体型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体型正常的汉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比拥有同样体型的维吾尔族女性低,瘦体型、超重体型、肥胖体型的腰椎骨密度在汉族和维吾尔族育龄期女性间比较差异未见显着性。(2)生活、饮食习惯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汉族和维吾尔族育龄女性中规律饮用牛奶者的腰椎骨密度比不规律饮用牛奶者和不喝或偶尔饮牛奶者高。汉族育龄女性中规律饮用酸奶者和不规律饮用酸奶者的腰椎骨密度相对较高,骨密度值接近。维吾尔族育龄期女性规律饮用酸奶者比不规律饮用牛奶者和不喝或偶尔饮牛奶者高差异具有显着性。同样具有规律饮用酸奶者,维吾尔族骨密度比汉族高。具有同样有饮奶茶习惯的汉族和维族女性,汉族骨密度高于维族。(3)职业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汉族女性不同职业者,其骨密度各组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在维族女性中,工人和其它职业者骨密度相对较高,在维族女性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骨密度相对较低。(4)体力活动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汉族女性中,不同体力活动分组骨密度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重度体力活动组骨密度高于轻度体力活动组。维族女性中,不同体力活动分组骨密度比较亦存在显着性差异,重度体力活动组骨密度亦高于轻度体力活动组。同一体力活动分组中,汉族和维族女性骨密度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5)生育哺乳、月经情况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维族女性月经周期较汉族女性长,平均为29.21天,初次生育年龄比汉族女性早约1.36岁;初潮年龄、月经经期在汉族和维族女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显着性。汉族女性骨密度在哺乳时间<6月组和≥6月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未见显着性(P>0.05),维吾尔族不同哺乳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未见显着性(P>0.05);在哺乳时间<6月时,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骨密度比较差异未见显着性(P>0.05),哺乳时间≥6月时,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骨密度比较差异亦未见显着性(P>0.05)。(6)环境因素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多因素分析:对汉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有影响的因素:饮牛奶习惯、体力活动情况、水果习惯、脑体力劳动,提示本研究中这四个因素是影响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的主要因素。对维吾尔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有影响的因素:饮茶习惯、饮奶茶习惯、饮牛奶习惯、水果习惯,提示本研究中这四个因素是影响维吾尔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的主要因素。4)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骨密度的候选基因多态性位点以及环境因子的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饮牛奶习惯、rs757343、rs3762397、rs28360457、体力活动、饮酸奶习惯、水果习惯这7个因素是影响汉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对维吾尔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有影响的因素包括rs3762397、rs1298989、rs3751143、饮茶习惯、饮奶茶习惯、饮牛奶习惯、月经经期。汉族研究群体中rs757343与体力活动有交互作用(P<0.05),rs3762397与饮酸奶习惯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维吾尔族女性研究群体中rs1298989与饮牛奶习惯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新疆地区汉族、维族女性腰椎BMD的QCT参考数值,腰椎BMD在20~40岁相对稳定,50岁以后骨量丢失显示有加速趋势,维族女性50岁后较同龄汉族更易罹患骨质疏松症。2)VDRSNPs、P2X7R2基因SNPs、的基因型、NR5A2基因和CATSPERB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新疆地区汉族和妇女维吾尔族中存在种族差异性;VDR基因中BsmI(rs1544410)位点多态性、NR5A2rs3762397位点多态性可能对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腰椎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均有关,P2X7基因rs28360457位点多态性可能对汉族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有关,P2X7R2基因组rs3751143位点、CATSPERB基因rs1298989位点多态性可能对维族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有关,CDX2(rs11568820),TaqI(rs731236),Tru9I(rs757343),rs1653624位点多态性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腰椎峰值骨密度可能均无潜在影响。3)环境因素对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既有相同之处,亦存在不同,饮牛奶习惯和食用水果习惯对两民族腰椎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起正向作用,体力活动情况和职业对汉族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有影响,饮食、生活习惯对维吾尔族女性的影响较为明显。4)影响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骨密度的候选基因多态性位点以及环境因子的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于两民族女性峰值骨密度的达到与维持,期间在部分多态性位点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提示这种共同作用对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存在一定影响。
苏俊声[9](2013)在《从肾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随着糖皮质激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目前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GIO))的发病率仅次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而居第三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糖皮质激素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药物之一。中医认为,糖皮质激素为阳刚之品,大剂量皮质激素长期应用,易导致肾阴亏虚,当撤减激素时,肾阳又因失去“纯阳”之品的“助养”而导致肾阳虚衰。其病因类似于“药毒”,病机特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针对糖皮质激素的特性,临床我们根据糖皮质激素使用量采用以滋阴或温阳为主进行干预,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目的:观察从肾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从肾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简单随机、对照、非盲的临床试验原则,收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和排出标准的SLE患者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金匮肾气丸加减中药联合碳酸钙D3、骨化三醇胶丸治疗,对照组予碳酸钙D3、骨化三醇胶丸治疗。疗程6个月。于试验观察6个月后次日检测两组各项指标,包括血钙、血磷、尿钙、尿磷、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25-(OH) D3、骨密度(BMD),分析各检测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Ca、尿P比较,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血P水平比较,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尿Ca比较,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IPTH水平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5-(OH)D3及ALP水平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GP和BMD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过程中,无病例脱落。治疗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从肾论治,以金匮肾气丸加减结合西药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比单用西药疗效更显着,在改善骨转换、骨代谢、骨密度等指标方面疗效更为确切。同时,有着良好的安全性,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发生。
田丽花[10](2013)在《25(OH)D3、VDR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GIOP)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其并发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维生素D是GIOP的基础治疗药物之一,在维持钙磷平衡,调节骨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物活性形式1,25(OH)2D3主要通过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发挥作用。VDR是介导1,25(OH)2D3发挥生物效应的核内生物大分子,为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超家族成员。研究发现VDR上含有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s), VDR基因是糖皮质激素的靶基因之一。糖皮质激素可以直接调节VDR的转录,通过增加VDR的转录增强维生素D的活性作用,作用具有时间剂量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延长,作用减弱。还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本身可诱导VDR的转录。糖皮质激素对VDR的诱导作用还具有物种、组织差异性。目前,GIO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推测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通过调节VDR的表达,影响维生素D的活性导致了骨质疏松的发生;而且糖皮质激素不同的作用时间可能对骨密度、VDR的表达、维生素D活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拟从整体动物水平,研究不同作用时间的地塞米松对大鼠骨量、骨组织VDR和血清25(OH)D3的影响,旨在探讨GIOP的发病与25(OH)D3、VDR的关系,进一步探讨GIOP的发病机制,为防治GIOP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3.5月龄的sprague-dawley(SD)雌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四组,每组10只。模型组2组,分别干预4周和9周;对照组2组,分别干预4周和9周。各组大鼠均普食统一喂养。模型组予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5mg/kg,每周2次;对照组予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称体重一次。分别于4周和9周后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小动物软件测骨密度后,处死SD大鼠,剥离大鼠股骨组织,标本经处理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骨组织VD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25(OH) D3的含量。结果:1.实验开始时,各组动物之间体重无差异(p>0.05)。干预4周和9周后,模型组SD大鼠体重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4周下降(56.67±24.43)g,9周下降(85.83±26.35)g,差异有显着性(p<0.05);模型组均较对照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干预4周后SD大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干预9周大鼠体重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增加(92.14±37.8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干预9周时,体重下降的同时伴有拱背少动,,毛发稀疏、直立无光泽,精神状态差、抵抗力低下。模型组干预4周的死亡率为20%,干预9周的死亡率达到40%。2.模型组干预4周后骨密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干预9周后骨密度较对照组下降(p<0.05),提示GIOP造模成功。SD大鼠活体整体骨密度和离体股骨骨密度变化一致,测定活体整体骨密度更简便易行。3SD大鼠干预4周时,模型组骨组织VDR mRNA表达水平为(1.48±0.32),对照组VDR mRNA表达水平为(1.15±0.19),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9周时模型组骨组织VDR mRNA表达水平为(1.07±0.35),对照组VDR mRNA表达水平为(1.38±0.29),模型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9周时,模型组与对照组骨组织VDR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差异(p>0.05)。4SD大鼠干预4周时,模型组与对照组血清25(OH)D3含量无差异(p>0.05),干预9周时模型组较对照组血清25(OH)D3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D大鼠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5mg/kg,每周2次,干预9周时骨密度明显减少,可成功建立SD大鼠GIOP的动物模型。活体整体骨密度和离体股骨骨密度变化一致。2、糖皮质激素可减少SD大鼠血清25(OH)D3的含量,影响骨组织VDR mRNA的表达。糖皮质激素对VDR mRNA具有双向作用,干预4周时升高,9周时下降,与时间密切相关。3、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减少25(OH)D3的含量、减少VDR的转录来影响维生素D的活性,引起骨密度的下降,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二、Relationship between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and Vitamine D Receptor Genotyp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lationship between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and Vitamine D Receptor Genotypes(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地区傣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成骨不全症代谢与肌肉功能及机制研究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成骨不全症代谢与肌肉功能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两部分论文总体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骨骼作为内分泌组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壮骨片防治糖皮质激素性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回顾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类型及腰椎QCT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观察对象 |
1.2 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2 患者不同基因型与椎体骨折类型的比较 |
2.3 患者基因型与腰椎 QCT 之间的关系 |
3 讨论 |
3.1 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3.2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其体征 |
3.3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检查及骨量检测技术 |
3.4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
3.5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 |
3.6 维生素D受体基因及其与骨密度和骨折的关联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应用不同剂量激素与补充维生素D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敏感性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骨代谢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骨化三醇治疗前不同基因型之间骨代谢标志物结果 |
2.2 不同基因型骨化三醇治疗前与治疗后骨代谢标志物 |
3 讨论 |
(8)环境与遗传作用对新疆汉、维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 QCT 对新疆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的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和维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环境因素对新疆汉族和维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影响研究66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候选基因、环境因素对新疆汉族和维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从肾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一、对病名及证候的认识 |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一、骨质疏松症的概念 |
二、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
三、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 |
四、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
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GC)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
一、GC对骨质代谢的影响 |
二、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的西医治疗研究 |
第四节 中医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
一、中医对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
二、中医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
第五节 金匮肾气丸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临床研究方法 |
(一) 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 临床观察项目 |
(四)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一)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二) 两组治疗后骨代谢及生化指标 |
第三章 讨论 |
一、立论依据 |
二、组方依据 |
三、疗效分析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25(OH)D3、VDR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发病的分子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Relationship between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and Vitamine D Receptor Genotypes(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地区傣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D]. 唐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成骨不全症代谢与肌肉功能及机制研究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研究[D]. 郑文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壮骨片防治糖皮质激素性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 藏有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类型及腰椎QCT的关联研究[D]. 卢秋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应用不同剂量激素与补充维生素D的相关研究[D]. 余雨.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6]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敏感性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性研究[D]. 崔坤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7]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骨代谢的相关性[J]. 崔坤华,李琪.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11)
- [8]环境与遗传作用对新疆汉、维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影响的研究[D]. 赵圆.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9]从肾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苏俊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25(OH)D3、VDR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关系的实验研究[D]. 田丽花.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标签:骨质疏松症论文; 基因型论文; 骨密度论文; 糖皮质激素论文;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