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3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国良,彭涛[1](2021)在《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IgG抗体相关疾病2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IgG抗体(MOG-IgG)相关疾病(MOGAD)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0例MOG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结果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1例,中位数发病年龄24.5岁(3~71岁)。脑部受累14例,视神经受累11例,脊髓受累8例。其中5例表现为水通道蛋白4-IgG阴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3例孤立性视神经炎,3例多发性硬化,1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例横贯性脊髓炎,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5例脑病患者暂不能归类于上述疾病表型。3例视神经炎患者的视神经MRI示长节段病变,且呈纵向强化。8例脊髓炎患者MRI分别呈长、短节段病灶(2~17个脊髓节段);8例累及颈髓,5例累及胸髓,1例累及腰髓。14例脑病患者头颅MRI发现病灶多呈斑片状、点片状分布,部分可强化;可累及丘脑、脑干、桥臂、基底节、侧脑室旁白质、胼胝体、大脑脚、半卵圆中心、大脑皮质、小脑等部位。6例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示P100潜伏期延迟或波幅下降。患者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敏感,大部分患者恢复较好,部分复发。结论 MOGAD主要表现为视神经、脊髓、颅脑等部位的病变及功能障碍。急性期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显着,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有复发。
王娟[2](2021)在《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分析急性桥臂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进一步探讨其病因及相关机制,增强对可累及桥臂的相关疾病的认识,提高急性桥臂病变诊断准确率。资料和方法 采用大连市中心医院院影像查询系统,查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核磁弥散成像(DWI)存在桥臂高信号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患者。运用电子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记录这些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化验指标、影像学特点、诊断。对于诊断脑梗死的患者,其梗死机制由2位主任医师共同确认。统计分析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诊断,并进一步进行病因及相关机制探讨。结果 1.一般资料:82例患者中,男41例,女41例,年龄33-90岁,平均年龄65.65+1.68岁,其中67例(81.7%)合并高血压病,40例(48.8%)合并糖尿病,26例(31.7%)有陈旧性脑梗死病史,1例(1.2%)有脑干出血病史,7例(8.5%)合并冠心病,8例(9.8%)合并心律失常(其中5例为房颤,3例为频发性室性早搏)。25例(30.5%)有吸烟史,15例(18.3%)有饮酒史。2.临床特点:(1)82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2)63例(76.8%)患者以头晕/眩晕为主要症状(其中41例伴恶心、呕吐),21例(25.6%)有走路不稳,23例(28.0%)伴单侧肢体无力,21例(25.6%)构音障碍,7例(8.5%)面部麻木,6例(7.3%)复视,4例(4.9%)单侧肢体麻木。(3)体征:43例(52.5%)共济失调(40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38例(46.3%)单侧肢体偏瘫,37例(45.1%)构音障碍,25例(30.5%)水平凝视诱发眼震,21例(25.6%)中枢性面舌瘫,17例(20.7%)面部感觉减退,16例(19.5%)动眼神经麻痹,10例(12.2%)周围性面瘫,4例(4.9%)面部感觉过敏,3例(3.7%)意识障碍。3.化验指标:38例(46.3%)血糖升高,37例(45.1%)高脂血症,29例(35.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8例(22.0%)高纤维蛋白原血症,10例(2.2%)高尿酸血症。4.影像学表现:82例患者中68例(82.9%)为单侧桥臂病变,其中21(30.8%)例为孤立的单侧桥臂病变,47例(69.1%)合并其它部位病变;14例(17.1%)双侧桥臂病变,其中9例(64.3%)为孤立的双侧桥臂病变,5例(35.7%)合并其它部位病变。5.诊断:82例患者中,共72例(87.8%)诊断急性脑梗死,7例(8.5%)诊断为华勒氏变性,1例(1.2%)诊断为免疫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能性大;1例(1.2%)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可能性大,1例(1.2%)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血管评估:82例患者中,42例(51.2%)存在大血管狭窄,21例(25.6%)后循环动脉存在先天变异(12例存在胚胎性大脑后动脉,8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纤细,1例单侧椎动脉走形异常);41例(50.0%)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7例(8.5%)脑血管未见异常。7.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20例孤立单侧桥臂梗死中,14例(70.0%)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例(10.0%)为小动脉闭塞型,4例(20.0%)为未明原因型;45例单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中,31例(68.9%)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例(8.9%)为心源性脑栓塞,10例(22.2%)为未明原因型;2例(2.8%)孤立的双侧桥臂梗死和5例(6.9%)双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的机制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8.治疗及预后:72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及5例诊断为华勒氏变性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的患者,反复出现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加重,放弃治疗。1例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预后良好。1例诊断为免疫相关中枢性神经系统脱髓鞘的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改善。33例(45.8%)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出现进展。结论 1.桥臂病变多急性起病,病情容易进展加重,临床症状以头晕/眩晕最为多见,可伴有肢体无力或麻木、构音障碍、走路不稳等,病因以脑梗死最多见;2.无论是孤立单侧桥臂梗死还是单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或孤立双侧桥臂梗死还是双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病因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多见;3.桥臂梗死多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孤立桥臂梗死及双侧桥臂梗死临床相对少见。
杨红[3](2019)在《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及其变异型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尽管早在1724年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 tis,ADEM)样疾病就已经被Clifton描述[1],但是其定义、分类、诊断及治疗策略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传统上认为ADEM是在儿童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单相性炎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队列研究发现成人ADEM、特发性ADEM以及多相性ADEM所占比例逐渐增多,故此定义对成人患者不完全相符。2013年,Marchioni E等人[2]报道了对176例成人感染后神经系统综合征(PINSs)患者两年随访的结果,认为ADEM是PINSs的一个亚组,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受累、多相性、慢性进行性等变异型。目的旨在了解成人ADEM及其变异型的临床特点;比较单相性和多相性ADEM的差异,以期发现多相性患者的复发因素;并探讨ADE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91例,请本院1名有经验的临床副主任医师根据入组标准重新评估后共纳入患者56例。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影像学表现和部分患者电生理特点。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百分数(%)表示所有计数资料,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所有计量资料;对比单相性和多相性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数据时,各计数资料(百分率)进行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或行×列表的χ2检验;连续变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男:女为1:0.8,多相性约占23%,且多相性多见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次发病,29例(52%)发病前有前驱事件,20例(36%)表现为发热,29例(52%)表现为意识改变,21例(38%)表现为精神行为改变,8例(14%)呈癫痫样发作,24例(43%)表现为头痛头晕,19例(34%)表现为视神经症状,29例(52%)有自主神经症状,41例(73%)呈肢体瘫痪和感觉异常,出现锥体束征(单侧或双侧)的患者有27例(48%),小脑性共济失调占13例(23%)。视神经和/或自主神经损害在多相性患者发病率多于单相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首次发病时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第一次随访时,完全康复的患者有38例(68%),9例(16%)患者遗留神经功能缺损,6例(11%)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3例(5%)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因脑水肿形成脑疝死亡。脑脊液检查发现寡克隆区带呈一过性阳性,且寡克隆区带阳性多见于多相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磁共振检查表明成人ADEM脑型最多见;多相性患者皮质灰质、脊髓较单相性更易受损,多相性患者受累范围更广,病灶多同时累及幕上幕下。23例患者(41%)完善了神经电生理检查,其中6例患者显示是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其中2例患者无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症状),2例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有4例患者进行了复查,2例患者肌电图显示好转,2例患者肌电图显示正常肌电图。结论1.在临床上对于典型的成人ADEM诊断并不困难,而对于那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变异型ADEM诊断相对比较困难,故详细完善的辅助检查及定期随访对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2.尽早给予多相性ADEM免疫治疗,能降低复发风险。视神经症状,自主神经损害,寡克隆区带一过性阳性,MRI提示病灶位于皮质灰质、脊髓、幕上幕下同时出现与多相性具有相关性,提示需给予常规的免疫治疗。3.ADE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电生理多表现为脱髓鞘性病变,提示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具有某些相同组分。
李海波,秦晓莉,张小飞[4](2018)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pH4)对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我院诊治的ADEM患儿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纯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治疗组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临床疗效,发热、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头痛、水肿、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IgA、IgE、IgG、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gE、IgG、IgM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5%(P<0.05),发热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2%,略低于对照组的2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5,P>0.05)。结论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pH4能够显着增强ADEM患儿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快速缓解患儿痛苦,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钟晓南,胡学强[5](2018)在《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属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包括多种亚型的谱系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呈复发-缓解病程,每次发作常遗留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最终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密切监测病情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长期预后的关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二五")时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教授研究团队在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取得成果,本文拟就上述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
章立雄,何红平[6](2017)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与转归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与转归情况,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36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36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为儿童,10例为成人,36例患者均随访1年,研究对比两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转归情况。结果统计发现,儿童组患者和成人组患者之间发热、脑病、头痛、头晕、头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组患者和成人组患者之间住院时间、EDSS评分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复杂多样,其中儿童以发热、脑病较为典型,成人以头痛、头晕、头昏较为典型,早期对患者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复发率较低。
鞠艳涛[7](2016)在《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在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对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3-01—2015-01平顶山三所收治的160例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抛掷硬币方式将其分成2组,观察组80例,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照组80例,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和评估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表现为肥胖、食欲增加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7.%、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效果明显,可在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赵伶燕,刘双云,刘娇[8](2016)在《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护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其临床特征。按照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40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诱因以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染、消化道感染以及接种疫苗有关,发病年龄以312岁为主;临床分型中25例(62.5%)为脑型,15例(37.5%)为脑脊髓型。临床表现中以发热、肢体瘫痪、惊厥为主,其次是精神症状、头痛、意识障碍等;通过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患儿的白细胞、蛋白质、Ig G指数、OB阳性率等指标的异常率均较高。神经影像学检查表明患儿以白质病灶为主;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Ig G指数、白细胞个数、OB阳性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症状较为明确,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徐敏[9](2016)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及影像学异常的一年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临床表现及其神经影像学异常恢复情况,以提高ADEM临床及影像学认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类疾病。方法: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共收治符合ADEM诊断标准并完成一年随访的47例ADEM患儿,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别是神经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等资料,总结其临床及神经影像学异常的恢复情况。结果:47例ADEM患儿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1岁-14岁,平均年龄6岁;32例于冬春季节发病;37例(78.72%)有前驱感染史,5例(10.64%)有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躯体不适36例(76.60%),发热30例(63.83%),头痛、头晕24例(51.06%),恶心、呕吐22例(46.81%),意识障碍30例(63.83%),癫痫发作28例(59.57%),运动障碍15例(31.91%),颅神经损害15例(31.91%),共济失调9例(19.14%),精神行为异常8例(17.02%)等。头颅磁共振(MRI)颅内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呈等、低混合信号,T2加权像及Flair像呈高信号,MRI的异常变化在T2加权像及Flair像上更清楚;颅内病灶呈现多发、不对称的斑片状或大片状信号影,典型病灶分布于白质和深部灰质(如丘脑和基底核),可以累及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等部位。部分病例累及脊髓。本组无死亡患儿,出院时临床治愈16例(34.04%);临床明显好转30例(63.83%);痊愈时间<3个月者27例(57.45%),3-6个月者9例(19.15%),超过6个月者5例(10.64%)。4例(8.51%)留有临床后遗症,即运动障碍2例,症状性癫痫1例,智力障碍1例。在一年的头颅MRI随访过程中,半个月时所有患儿MRI病灶较前缩小,病灶完全消失4例(8.51%);1个月时病灶完全消失13例(27.66%);3个月时病灶完全消失23例(48.94%);6个月时病灶完全消失32例(68.09%);一年时病灶完全消失43例(91.49%),尚有4例(8.51%)有后遗病灶。结论:ADEM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获得性白质脑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神经辅助检查在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评估预后及复发中意义重大,尤其是头颅MRI检查。ADEM长期预后大多良好,少数患儿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头颅MRI颅内病变随临床症状出现而出现,随临床好转而好转,乃至消失,但部分病例可以持续更长时间或留下后遗病灶;同时,ADEM患儿临床表现的恢复往往早于神经影像学病灶的消退。在一年的头颅MRI随访过程中,1个月时、3个月时、6个月时、12个月时病灶完全消失病例分别达27.66%、48.94%、68.09%、91.49%,说明ADEM头颅MRI颅内病变随时间推移而吸收良好。
张要宇[10](2016)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MR诊断》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MR医学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6月42例在我院接受MR检查诊断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结果本组42例患者均接受MR检查,MR检查发现患者脑部出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观察患者病灶显见部分病灶呈T1WI高信号表现,病变大小不等且以白质区为着,两颞是病变多发位置,与此同时海马、脑岛、脑干、小脑、基底节等部位均受到累及。结论 MR平扫是诊断脑炎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诊断还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并排除脑梗死、脑肿瘤、中毒性脑病、多发性硬化等。
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3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3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IgG抗体相关疾病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采集病史 |
1.2.2 MRI |
1.2.3 血液及CSF检查 |
1.2.4 其他辅助检查 |
1.2.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特点及疾病表型 |
2.3 MRI影像学特点 |
2.4 血液及CSF结果 |
2.5 其他辅助检查 |
2.6 临床扩展致残量表(EDSS)评分 |
2.7 治疗及转归 |
3 讨 论 |
(2)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临床特点 |
3.化验指标 |
4.影像学表现 |
5.诊断 |
6.血管评估 |
7.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 |
8.治疗及预后 |
讨论 |
1.桥臂的组织结构及血供特点 |
2.桥臂病变临床特点及病因 |
(1)急性脑梗死 |
(2)脱髓鞘疾病 |
(3)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
(4)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及其变异型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6]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
2.3 两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4) |
3 讨论 |
(5)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病因 |
1. 遗传因素 |
2. 感染因素 |
二、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的发病机制 |
1. 免疫细胞 |
2. 免疫分子 |
3. 神经变性相关效应分子 |
4. 血管系统相关效应分子 |
三、我国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点 |
1. 临床症状与体征 |
2. 生化代谢指标 |
3. MRI |
4. 其他辅助检查 |
四、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特殊亚型的诊断与治疗 |
五、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罕见病例 |
六、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
1. AQP4-Ig G |
2. 寡克隆区带 |
七、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的治疗策略 |
(6)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与转归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资料分析方法 |
1.3 评估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主要临床体征比较 |
2.2 两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转归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在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不良反应 |
3讨论 |
(8)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护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分析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1.2.3 护理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儿临床发病情况析 |
2.2 患儿临床特征析临床分型中25例(62.5%)为脑型,15例(37.5%)为脑脊髓型,未见急性坏死性出血型。脑型患儿临床表现中以发热为主,部分患儿伴发头痛、晕厥;脑脊髓型患儿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惊厥为主,见表2。 |
2.3 患儿检查结果比较 |
3 讨论 |
3.1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
3.2 患儿临床病症 |
3.3 患儿检查结果 |
4 小结 |
(9)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及影像学异常的一年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神经系统辅助检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10)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MR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3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IgG抗体相关疾病20例临床分析[J]. 武国良,彭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1(06)
- [2]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D]. 王娟.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及其变异型的临床分析[D]. 杨红.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4]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研究[J]. 李海波,秦晓莉,张小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13)
- [5]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研究进展[J]. 钟晓南,胡学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02)
- [6]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与转归观察[J]. 章立雄,何红平. 当代医学, 2017(36)
- [7]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在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 鞠艳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18)
- [8]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护理措施研究[J]. 赵伶燕,刘双云,刘娇.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09)
- [9]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及影像学异常的一年随访研究[D]. 徐敏. 苏州大学, 2016(05)
- [10]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MR诊断[J]. 张要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