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心胶囊中次乌头碱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付艺萱,张旭超,王子明,刘鹏,王晓玲[1](2022)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二十五味松生等丸中乌头碱的含量》文中提出旨在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藏药二十五味松生等丸中乌头碱的含量.对HPLC法的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流动相为甲醇-0.5%的三乙胺(70∶30),色谱柱为Agli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4.6 mm×250 mm, 5μm),检测波长为235 nm,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室温.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乌头碱的浓度在0.059μg/mL~3.33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100.78%,RSD为1.16%.此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二十五味松生等丸中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杨苗苗[2](2020)在《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头二元缓释胶囊是对乌头注射液的剂型更改,以生川乌、生草乌为原料,由普通速释胶囊和肠溶缓释胶囊组合构成,用于缓解胃、肝癌晚期的癌痛等症状。胃、肝癌晚期病情严重,疼痛多为剧痛,乌头二元缓释胶囊通过药物先胃部速释后肠道缓释的二次释放,达到药物迅速起效并维持血药浓度长效的目的,具有剂型更改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为研究对象,建立乌头中药效物质整体成分与个体成分动物体内含量测定的方法学,开展了乌头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等研究,结合急性毒性、强心、抑制胃癌细胞体外增殖和镇痛药效验证的试验,证明其在镇痛的同时可强心和抑癌,确定出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的安全有效剂量,为其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分析方面,通过甲醇沉淀蛋白法和溴甲酚绿显色法测定大鼠和比格犬血浆中乌头类生物碱整体成分的吸波面积法(Area under absorbance-wave curve,简称AUAWC),专属性、线性关系和精密度均良好,其中线性方程分别为ΔAUAWC=1.2355C+3.2935(r=0.9993)、ΔAUAWC=0.6992x+1.3403(r=0.9998),血浆样品在8 h内稳定,方法回收率和相对回收率分别在80.45%-107.34%、92.13%-105.34%之间,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建立的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6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内标物质和生物碱能够很好分离,分析时间在8 min以内,最低检测限为0.05 ng·mL-1,最低定量限为0.1 ng·mL-1,在0.1-200 n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线性方程分别为Y=0.5752C+0.9537(0.9995),Y=0.5784C+0.8026(0.9998),Y=0.6866C+2.4519(0.9998),Y=0.1096C+0.5388(0.9999),Y=0.1212C+0.6092(0.9998),Y=0.0463C+0.16(0.9992),仪器精密度良好,样品在12 h内稳定,基质效应在76.48-102.47%之间,提取回收率在75.09-102.98%之间,都能够满足生物样品测定要求。结果表明AUAWC和UPLC-MS/MS可分别用于血浆中乌头类生物碱整体成分和个体成分的含量测定。同时,AUAWC法结合UPLC-MS/MS法开展了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在大鼠和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大鼠体内乌头提取物整体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为2 h,半衰期(t1/2)为4 h,波动度(DF)为3.12;个体成分在体内行为不同,半衰期有差异,但均在2 h内达到峰浓度,尤其是乌头碱,在0.25 h达到峰浓度,其中乌头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的血药浓度波动较大,说明乌头生物碱在体内吸收迅速、代谢较快,血药浓度波动大。比格犬给药二元缓释胶囊与普通胶囊后整体成分与个体成分的药时曲线图可以看出,虽然不同个体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普通胶囊组,药物吸收快,1 h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后逐渐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大;二元缓释胶囊组,药物快速释放,可维持30 h。相同剂量的普通胶囊组与二元缓释胶囊组,均出现动物中毒反应,但普通胶囊组中毒反应迅速,1 h死亡,二元缓释胶囊组则4 h出现中毒,UPLC-MS/MS法测得死亡时血药浓度发现乌头碱含量均较高,说明毒性发生与乌头碱直接相关;二元缓释胶囊剂量减半后,动物无死亡,乌头类生物碱最大血药浓度均减小,其中,乌头碱的血药浓度小于10 ng·mL-1,说明比格犬给药二元缓释胶囊死亡可能是给药剂量偏大;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乌头提取物1 h后测定各成分血药浓度,结果以二元缓释胶囊减半剂量换算作为给药剂量时,大鼠体内乌头碱的血药浓度明显小于减半剂量前乌头碱的血药浓度,表明以乌头注射液临床减半剂量换算作为二元缓释胶囊给药剂量,体内有效血药浓度相应减小,安全性增大。绝对生物利用度测试方面,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乌头注射液和口服灌胃乌头提取物后,根据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体内血药浓度计算6种生物碱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8.14%、44.26%、61.48%、57.70%、50.81%、79.06%,表明口服给药,各成分在胃内酸性环境和肠道菌群作用下,以及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转化为其它代谢产物和水解产物,导致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最后,大鼠急性毒性试验测得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3.9g·kg-1和37.0 g·kg-1,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7倍和351.7倍,制乌头的LD50是生乌头的9倍,生乌头的最小中毒剂量为0.25 g·kg-1(临床剂量的2.3倍),中毒致死大鼠的解剖发现,肝、肾等脏器均已发黑,中毒症状明显,而临床及其以下剂量的大鼠,各脏器均正常。强心试验方面,大鼠给药后第30分钟的心率与0时间心率相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生乌头组给药剂量为临床剂量的1-4倍时呈现减慢的趋势,临床剂量的8倍时给药前后心率较平稳,临床剂量的16倍时表现加快的趋势,制乌头组在对应的剂量表现为平稳、减慢、加快的顺序,表明生、制乌头均具有强心的作用,但生乌头低剂量时可达到强心作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结果显示,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均具有明显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的作用,剂量相同时,生乌头提取液的抑制作用较制乌头的更强。生乌头镇痛药效验证试验表明给药剂量为乌头注射液临床剂量的0.5倍时,疼痛抑制率可达59.26%,比阳性药物布洛芬抑制率还高,表明生乌头安全性比制乌头的小,但强心与抑癌作用来的大,生乌头在低剂量时即可表现出较好的药效结果,小鼠镇痛药效试验也进一步证实了最小有效剂量为乌头注射液临床0.5 g生药材/日。综上所述,乌头注射液改制成二元缓释胶囊可避免血药浓度快速升高引起中毒,又达到速效、长效的目的。乌头注射液(0.5 g生药材·mL-1)临床给药剂量为1-2 mL/次,1-2次/日,即0.5-2 g生药材/日,针对患者镇痛具有一定的给药方案灵活性,但也增加了体质虚弱患者的药源性毒副作用。本论文以乌头注射液临床1 g生药材/日的剂量作为参考剂量,以此换算作为二元缓释胶囊给药剂量,比格犬出现中毒死亡,死亡时测得的体内乌头碱血药浓度较高,给药剂量减半后,乌头碱血药浓度明显降低,比格犬无中毒死亡;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乌头提取物最小中毒剂量为临床剂量的2.3倍,表明临床剂量的0.5倍(即最小有效剂量,0.5 g生药材/日)-2倍都是安全的,因此,考虑到癌症晚期患者身体虚弱,初步确定以乌头注射液0.5 g生药材/日剂量换算作为二元缓释胶囊给药剂量,每天给药一次,每次一粒普通胶囊、一粒肠溶胶囊。
程腾宇[3](2021)在《虎力散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虎力散片由制草乌、三七、断节参、白云参四味药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现行质量标准为单页标准,各标准内容差异较大,各检测项目复杂,方法操作繁琐、准确度差,无法客观精准评价虎力散片的质量状况,不能有效控制产品质量。近年来,虎力散片的质量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旨在对虎力散片进行质量标准提高研究,在现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优化,利用显微鉴别、TLC、HPLC、ICP-MS、HPLC-Q-TOF-MS/MS五种技术,建虎力散片的鉴别项、检查项、含量测定项和指纹图谱方法,提升质量控制水平,为该制剂的内在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1.虎力散片的鉴别研究(1)显微鉴别: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并查阅文献,对收集到的制草乌、三七、断节参、白云参四味饮片进行性状及显微鉴别。综合四味药显微特征,对虎力散片粉末观察分析,修改该制剂原标准中显微鉴别项为: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糊化淀粉粒团块淡黄色,形状、大小不一,表面有不规则纹理及细小颗粒。石细胞无色,与后生皮层细胞连结的显棕色,呈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直径20~133(234)μm,长至465μm,壁厚薄不一,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细,有的含棕色物。后生皮层细胞棕色,表面观呈类方形或长多角形,壁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瘤状突入细胞腔(制草乌)。淀粉粒为复粒,由2~10余分粒组成。树脂道碎片含黄色分泌物(三七)。草酸钙簇晶散在,直径20~30 μm(断节参)。乳汁管碎片直径15~25μm,含淡黄色颗粒状物。淀粉粒单粒,脐点点状,呈类圆形,长圆形,扁圆形等,直径3~12 μm(白云参)。(2)薄层鉴别:实验在虎力散片现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对制剂中制草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三七(三七皂苷R1、人参苷Rg1、人参皂苷Rb1)薄层鉴别进行研究,首先进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优化及展开系统考察,确定初步的展开条件;然后进行系统的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均能用于虎力散片的有效鉴别。分别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断节参中告达亭、白云参中党参炔苷。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其专属性均较好,阴性无干扰;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及耐用性。2.虎力散片检查(1)参照2020版《中国药典》三七项下关于5种有害重金属的检查规定,采用ICP-MS对虎力散片中的铅、镉、砷、汞、铜进行检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批次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远低于相应标准规定。(2)优化现行标准中双酯型生物碱的限量检查,实验方法同制草乌含量测定项,经过系统的方法学考察,双酯型生物碱三种成分—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较好。按照含量最高厂家双酯型生物碱总量平均值的120%规定限度,则本品含双酯型生物碱以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过167.0μg·g-1。3.虎力散片的含量测定(1)制草乌含量测定:优化现行标准中制草乌含量测定项,采用Kromasil 100-5-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0.2%乙酸溶液(三乙胺调节pH值至6.20)(B),流速:1.0 mL·min-1;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5℃;进样体积:10μL。经过系统的方法学考察,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阴性均无干扰且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较好。12批次样品中含制草乌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计,三者的总量范围为320.735~1152.215 μg·g-1,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限度范围。(2)三七含量测定:优化现行标准中三七含量测定项,检测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 Rb1 三种成分。色谱柱为 Agela Durashell C18(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结果显示,13批虎力散片样品中含三七以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计,三者的总量范围为3.386~5.166 mg·g-1,均值为4.430 mg·g-1。因所收集到的虎力散片样品数量有限,限度暂定为药品现最低含量均值的80%。结果样品含量限度暂定为:本品含三七以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计,三者的总量不得少于2.708 mg·g-1。4.乌头类生物碱指纹图谱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虎力散片的质量,展现其整体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了虎力散片乌头类生物碱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实验方法同制草乌含量测定,确定10个共有色谱峰,通过12批次样品的测定,生成对照指纹图谱,所有批次相似度均在0.90以上,均值为0.937。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考察结果均良好,可用于虎力散片的质量控制。在此基础上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Q-TOF)联用技术,电喷雾(ESI),在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对虎力散片指纹图谱中的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分析。推测3个未知峰的身份,分别为尼奥林、塔拉乌头胺、苯甲酰脱氧乌头碱。
闵春艳[4](2019)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了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杂质分析方法、抗菌乳膏可疑非法添加活性成分的UPLC-QQQ-MS/MS(MRM)液质联用检测方法、掺伪小活络丸中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以及菊花药材硫磺熏蒸标志物的UPLC-Q-TOF-MS/MS液质联用分析方法,分别实现了对这些药品的杂质分析、掺伪成分检查、毒性成分和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及硫磺熏蒸标志物的成分分析,为产品的工艺改进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加强对药品生产过程中原辅料质控、清洁验证、加工炮制、生产控制等工艺环节的质量控制,实现药品生产的批间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方法:应用UPLC-Q-TOF-MS/MS技术对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进行杂质分析,获得杂质的保留时间、一级质谱信息,对USP42收载的已知杂质进行鉴定;对USP42未收载的杂质,且质谱响应较高的未知杂质,通过获取的二级质谱碎片离子信息进行质谱解析和结构推断。结合头孢吡肟对照品氧化降解、酸降解、碱降解、高温破坏试验,得到各种降解产物,对杂质的形成进行初步分析。建立UPLC-QQQ-MS/MS(MRM)内标法检测某抗菌乳膏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痕量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采用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小活络丸中掺伪药材的特征化学组分,建立小活络丸中芍药苷的HPLC-PDA检查方法,并配套质谱确证方法;建立UPLC-QQQ-MS/MS(MRM)外标法考察小活络丸药材掺伪对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影响。采用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技术考察硫磺熏蒸工艺对菊花药效组分的影响。结果: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供试品中检出杂质A、C、E三个已知杂质。同时,检出10个质谱响应信号较强的未知杂质。3个未知杂质为头孢吡肟同分异构体杂质,推断为头孢吡肟Δ3双键位置异构体和头孢吡肟(6-H,7-H)差向异构体,分子式为C19H24N6O5S2。3个未知杂质为头孢吡肟C2脱羧异构体,推导分子式为C18H24N6O3S2。1个未知杂质为文献命名为(2RS)-2[[(Z)-2-(2-氨基-4-噻唑基)-2-(甲氧亚)乙酰氨基]-甲基]-1,2,5,7-四氢-7-氧-4H-呋喃并[3,4-d][1,3]噻嗪的m/z 370.0641的化合物,推导分子式为C13H15N5O4S2。以上7个未知杂质均为头孢吡肟降解杂质。[M+H]+m/z428.0681的未知杂质推测为头孢吡肟3-CH2OCH3取代产物,分子式为C15H17N5O6S2,推测为头孢吡肟的工艺杂质。[M+H]+m/z894.1786的未知杂质推测为头孢吡肟的聚合物杂质,分子式为C23H57N8O10S9。另外,还发现1个辅料精氨酸的降解杂质。UPLC-QQQ-MS/MS(MRM)内标法检测某抗菌乳膏生产过程中引入的痕量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它们的检出限均为5μg·kg-1,定量限均为12.5μg·kg-1,在1?41n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为100%?108%。应用该方法检出该品牌四批样品中含有倍他米松84~1165μg·kg-1,而地塞米松含量极低,仅仅有2个批次被检出,但含量在定量限以下。在16批小活络丸中6批检出了不应存在的草酸钙簇晶,推测存在芍药掺伪的问题。采用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技术,在小活络丸中检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4-表-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等白芍和赤芍特有的化学组分,初步表明小活络丸存在芍药属药材,且部分批次样品中掺伪药材为白芍,且6批掺伪小活络丸中芍药苷含量为39.57~642.77μg·g-1。利用UPLC-QQQ-MS/MS(MRM)外标法检测小活络丸中的毒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16批小活络丸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总量范围为0.005~27.28μg·g-1;利用UPLC-QQQ-MS/MS(MRM)外标法检测小活络丸中的有效成分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16批小活络丸的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的总量范围为45.57~318.47μg·g-1。各厂家小活络丸乌头类生物碱总量差异较大,存在同一产品质量不一致问题。硫磺熏蒸使菊花中的绿原酸、异绿原酸等化合物与亚硫酸发生亚硫酸酯化反应,新生成11种含硫衍生物。在这11种化合物的二级碎片中均出现m/z80或m/z81的硫磺熏蒸特征碎片,清晰地提示这些物质为含硫衍生物。结论:本文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杂质分析,检测到8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未知杂质,推导了分子式、结构式,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环节,提示其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辅料精氨酸的质量控制,其生产工艺应控制精氨酸的氧化降解;对其产生异构体杂质的生产工艺环节进行研究和控制,对容易形成聚合物杂质的物料和工艺进行改进,对其原料药的工艺杂质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如有必要应在现行质量标准中指明工艺杂质。本文建立的UPLC-QQQ-MS/MS(MRM)内标法可专属灵敏的检测抗菌乳膏生产过程中引入的痕量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为企业清洗验证环节的活性物质残留物检查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抗菌乳膏类制剂的质量监管提供技术参考。本文建立HPLC-PDA方法检查小活络丸生产投料中引入的非处方成分芍药苷及配套的质谱确证方法,可用于检查小活络丸生产过程中的芍药属药材掺伪投料;建立UPLC-QQQ-MS/MS外标法检测小活络丸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为小活络丸产品的安全性和生产工艺的质量可控性提供有效的质控方法。本文建立的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用于硫磺熏蒸菊花的检查,用于含菊花中药制剂生产的源头质量控制。
黄思瑜,董宪兵,邓宇杰,普正佳,田圆,汪敏[5](2019)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酒中的次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文中指出建立了酒中次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并用于市售药酒的测定。样品预处理后,采用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柱(2.1×50 mm,1.7μm)进行分离,乙腈:1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氨水调节pH9.5)为流动相进行洗脱,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检测,测得次乌头碱、乌头碱及中乌头碱在0~5 0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相对标准偏差为0.55%~3.50%;次乌头碱、乌头碱及中乌头碱的检出限均小于0.1μg/L,定量限均小于0.3μg/L;加标水平为1μg/L、10μg/L、50μg/L时回收率为94%~100%。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速,可用于药酒中次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的测定。
袁玥[6](2019)在《UPLC/Q-TOF定性定量检测乌头类植物中14种乌头类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方法的建立及大理、红河州乌头类植物成分分析和毒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建立UPLC/Q-TOF对乌头类植物中14种乌头类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分析方法,有利于中毒事件中成分的快速筛查。应用该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大理、红河州乌头类植物中生物碱的成分,并进行了毒性的评价,有助于提高该类植物的综合利用价值。[方法]样品经Waters Oasis MCX萃取柱提取、净化,0.1 mol/L HCL和甲醇淋洗,含5%氨水的甲醇洗脱,旋转蒸发至近干后,用乙腈:5 mmol/几乙酸铵(50:50,V:V)定容。目标化合物用UPLC/Q-TOF经Aglient SB C18色谱柱分离后,用含0.1%甲酸的5 mmol/几乙酸铵-乙腈流动相梯度洗脱。在ESI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对乌头类植物中的14种乌头类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LD50毒性强弱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毒性评价。[结果]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性定量检测乌头类植物中14种乌头类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确定了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和质谱条件。建立了14种乌头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的一级和二级特征谱库。该方法检测14种目标化合物在1.0~10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1~5 ng/mL,定量限为0.5~10 ng/mL,加标回收率为81%~114%,相对标准偏差为0.5%~3.7%。运用上述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乌头类植物中14种生物碱成分有所不同。依据LD50数据,比较二萜类生物碱中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胺醇型生物碱和其他类生物碱的含量,评价15件样品毒性大小为样品号12#>11#>2#>3#>1#>14#>4#>7#>8#>6#>5#>9#>15#>10#>13#,样品详细信息见表3。野生乌头样品毒性大于规范化种植样品。对采集样品的须根、块根、茎、叶、花、果含有的14种生物碱成分也进行了分析,总体上地下部分14种生物碱总含量大于地上部分,全植株各部位毒性的大小为须根>块根>茎、叶、花、果。[结论]UPLC-Q/TOF定性定量检测14种乌头类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具有简便高效、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特点。该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弥补乌头类植物和药材中多种生物碱同时检测的空白。云南省大理、红河州的草乌和附子具有极强的毒性,不同乌头类植物中14种乌头类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的成分有所不同,为药物原材料的供给来源提供更多的选择。云南省大理、红河州的乌头类植物全株均含有毒性,各部位14种乌头类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不同,地下部位的生物碱含量和毒性大于地上部分。地上部分的茎、叶、花、果有开发利用价值,有利于乌头类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汪新宇[7](2019)在《小金胶囊血清药物化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金胶囊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由人工麝香、制草乌、木鳖子、枫香脂、乳香、没药、当归、五灵脂、地龙及香墨十味药以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散结消肿、化淤镇痛等功效。临床上用于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乳腺癌、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治疗。然而,小金胶囊的体内成分尚未研究,主要成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尚未明确。这些基础研究的缺乏,限制了小金胶囊作用基础的进一步阐释,更阻碍了小金胶囊的产业化与国际化。目的:本研究以疗效明确的中药复方小金胶囊为研究对象,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研究小金胶囊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阐明小金胶囊的体内物质基础;基于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研究小金胶囊多成分的体内变化规律,为临床药物应用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全文基于中药复方体内化学成分研究,以期为小金胶囊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使小金胶囊在临床上更大程度地发挥疗效,更好地造福于广大患者。方法:(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E)结合UNIFITM软件的多数据处理方法对小金胶囊移行入血成分进行全面表征。通过检索数据库及查阅相关文献建立小金胶囊化学成分数据库,将自建数据库导入UNIFI软件,并将给药血样、空白血样质谱数据导入软件,根据小金胶囊化学成分的准确分子量,并与标准品及文献数据的对比从而快速筛选入血原型成分。在入血原型成分明确的基础上,采用UPLC-Q-TOF-MSE结合UNIFITM软件的代谢产物预测功能,对小金胶囊的体内代谢产物进行定性研究。(2)以HPLC-MS/MS为检测仪器,建立同时检测6种小金胶囊入血原型成分(乌头原碱、准噶尔乌头碱、里奥林、AKBA、KBA、蚯御素)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3)雌性SD大鼠通过注射雌激素(苯甲酸雌二醇、黄体酮)建立乳腺增生模型,小金胶囊单次灌胃给药后,在预设的时间点眼底静脉丛采血,HPLC-MS/MS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体内6种原型成分的血药浓度,应用DAS 2.0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阐述小金胶囊主要药效成分在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建立了小金胶囊各单味药材总共850种化学成分数据库,经UNIFI平台数据匹配处理,最终从小金胶囊给药大鼠血清中共鉴定包括生物碱类、三萜酸类、呋喃磺酸类等28种原型成分。随后,经UNIFI数据处理平台的代谢产物预测功能,选取相应的Ⅰ相以及Ⅱ相代谢反应类型,最终鉴定出29种代谢产物。入血成分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反应为脱乙酰基化、脱水、氧化、葡萄糖醛酸化、磺酸化等;(2)建立的同时测定6种小金胶囊入血原型成分的HPLC-MS/MS的分析方法,经方法学考察后表明该方法灵敏、稳定可行。(3)研究发现,三种乌头碱类生物碱虽然结构类似,但在药代动力学参数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准噶尔乌头碱出现双峰现象。AKBA、KBA均为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与AKBA相比KBA表现出更快的吸收与消除速率,但都出现双峰现象。本研究是首次表征蚯御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在体内检测出较高的浓度,给药后2.125 h达到药峰浓度,24 h完全清除,表现出双峰现象。结论:本研究通过小金胶囊大鼠体内成分分析,鉴定了57种入血成分,阐明了小金胶囊的体内物质基础,明确体内活性成分。建立了大鼠乳腺增生模型,阐明了乌头原碱、准噶尔乌头碱、里奥林、AKBA、KBA和蚯御素6种原型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小金胶囊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数据参考。
卢元媛[8](2018)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复方中药艾可清化学成分及其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方中药“艾可清”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研创的专利配方,由黑顺片、淫羊藿、虎杖、黄柏、黄芩、甘草等10味中药组成。该方用于国家艾滋病中医药关爱项目临床试治HIV/AIDS,多年来观察到口服给药有稳定CD4计数,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等效果。虽然艾可清的临床疗效良好,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尚未明确。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使其符合成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机制基本清楚、安全有效等现代中药的特点,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的:本研究以复方中药艾可清为研究对象,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复方中的化学物质进行体内体外系统的定性分析,旨在明确艾可清的化学物质组成和探索可能在体内发挥药效的成分。从药物代谢酶的角度研究艾可清及其活性成分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以阐明艾可清对联合使用的抗病毒化药的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也为艾可清进一步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1.建立UPLC-ESI-QTOF-MS方法,对对照品、艾可清提取物和各味药材提取物进行测定。通过分析总结对照品裂解规律,对艾可清中化合物分析质谱碎片、精确分子质量结合参考文献对艾可清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定性分析和来源归属。2.采用UPLC-ESI-QTOF-MS法,测定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艾可清后的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等生物样品。通过比较对照品、艾可清提取物、含药大鼠生物样品及空白大鼠生物样品质谱数据,分析鉴定艾可清在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3.采用体外孵育人肝微粒体法,通过人肝微粒与混合探针、待测物共孵育,LC-MS法测定代谢产物含量,计算计算IC50值,初步评价艾可清复方提取物对人肝脏药物代谢酶 CYP450 中 8 个重要亚型(CYP2D6,CYP2C8,CYP2E1,CYP2C19,CYP1A2,CYP2B6,CYP2C9 和 CYP3A4)的抑制作用。利用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连续灌胃给药7天后艾可清对大鼠肝脏的CYP2D6和CYP3A4蛋白表达的影响。4.利用分子对接计算技术,采用SYBYL-X 2.1.1软件及Discovery Studio 2016软件,以药物代谢酶两个重要的亚型CYP3A4和CYP2D6蛋白为靶蛋白,对已鉴定的艾可清中123个化学成分旳抑制活性进行预测,结合体内成分分析结果和文献研究,筛选出候选化合物进一步进行体外验证实验的候选化合物。通过体外孵育人肝微粒体法测定候选化合物对CYP3A4和CYP2D6的抑制作用。5.采用HPLC-MS/MS法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乙腈沉淀蛋白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分别以氘代洛匹那韦、氘代利托那韦为内标,色谱分析采用 Agilent 的 ZORAX Eclipse Plus C18(3.5 μm,50× 4.6mm),柱温为室温,流动相为35%A(0.1%甲酸-水)-65%B(0.1%甲酸-乙腈)。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MRM检测。本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评价,并运用于评价艾可清对抗HV药物克力芝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建立了 UPLC-ESI-QTOF-MS法,共鉴定了艾可清中12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33个、黄酮类57个、皂苷类12个、蒽醌类5个、丹酚酸类3个,其他13个,并对化学成分植物来源进行了归属,且系统阐明了组方中的10种药材代表性化合物群的裂解规律。2.采用建立的UPLC-ESI-QTOF-MS法对艾可清在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的原型成分及代谢物进行了分析。共分析鉴定了艾可清在大鼠体内吸收入血浆共52个原型成分和8个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的原型成分共36个,代谢产物8个;经尿液排出的原型成分共45个;经粪便排泄的原型成分53个。3.体外孵育人肝微粒体法测定结果显示艾可清甲醇提取物在0-0.5 mg/mL浓度范围内,IC50值分别为 0.0077,0.0753,0.144,0.0995,0.0435,0.1045,0.0493,0.2049 mg/mL,表明艾可清可不同程度地抑制CYP2D6,CYP2C8,CYP2E1,CYP2C19,CYP1A2,CYP2B6,CYP2C9 和 CYP3A4,以对 CYP2D6 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Western blot法检测了大鼠肝脏CYP3A4和CYP2D6的蛋白表达,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艾可清组大鼠肝脏的CYP3A4和CYP2D6的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4.经分子对接计算,结合吸收入血的成分分析结果,从已鉴定的化合物中计算模拟出18个可能的活性化合物。18个化合物体外孵育人肝微粒体法测定,结果显示艾可清中的成分甘草次酸(IC50=3.36 μM)、丹酚酸A(IC50=6.05 μM)、宝蕾苷Ⅰ(IC50=9.470 μM)、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IC50=13.50 μM)对CYP3A4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丹酚酸A对于CYP2D6存在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IC50=8.49μM),小檗碱对CYP2D6存在弱抑制作用(IC50=13.45 μM)。5.经方法学验证,本文建立的HPLC-MS/MS法准确、灵敏、简便、快速。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分别在30-10000 ng/mL和3-1000 ng/mL范围内的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最低定量限分别为30 ng/mL和3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的准确度分别介于95.3%~107%和96.7%~104%之间;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8.7%;基质效应基本可以忽略;经考察血浆样品室温放置6h、血浆样品提取后进样器放置72 h、血浆样品-80℃经历3次冷冻-解冻循环、-80℃放置37天的稳定性,两个检测成分稳定性较好。该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评价艾可清对抗HIV药物克力芝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艾可清与克力芝联合用药组的洛匹那韦非房室模型参数 AUC(0-t)、AUC(0-∞)、MRT(0-t)、t1/2z、Tmax、Vz/F、CLz/F、Cmax与单用克力芝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T(0-∞)与单用克力芝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艾可清与克力芝联合用药组的利托那韦非房室模型参数 AUC(0-t)、AUC(0-∞)、MRT(0-t)、MRT(0-∞)、t1/2z、Tmax、Vz/F、CLz/F、Cmax与单用克力芝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艾可清与克力芝联合用药时,在大鼠体内对其组成成分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的影响。结论:本论文首次对复方中药艾可清中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识别,艾可清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过程分析,为提高艾可清的质量控制水平提供了化学成分组成的基础。体内体外药理实验提示艾可清对CYP3A4和CYP2D6有抑制作用,临床上联合HARRT药物使用,有可能通过抑制CYP3A4、CYP2D6的活性,影响药物的代谢特征。艾可清中的成分甘草次酸、丹酚酸A、宝藿苷Ⅰ、鼠李糖基淫羊芸次苷Ⅱ、以及小檗碱等成分对艾可清复方整体的CYP3A4和CYP2D6抑制作用有贡献。当艾可清与抗HIV药物克力芝联合用药时,对后者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显着影响。
李燕[9](2018)在《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法探讨附子治疗阳虚便秘和心阳衰两种经典阳虚模型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附子总生物碱为附子中主要活性部位,具有温阳通便的作用。故采用附子总生物碱进行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但附子总生物碱中的脂溶性生物碱有毒,而水溶性生物碱具有温阳强心的作用。所以,选择水溶性生物碱进行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方法:在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模型的药动学、药效学实验中,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阳虚便秘组,分别均分为低、中、高剂量组,依次灌胃附子总生物碱9.6 mg/kg、19.2 mg/kg、38.4 mg/kg。通过眼眶内眦静脉取血和液液萃取处理血浆方法制备血浆样品,再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不同时间点附子总生物碱中的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的血药浓度,研究其体内药动学过程。然后,采用酶标仪测定各组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四者的含量。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药浓度和激素含量进行整合药动学、药效学分析,以阐释附子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在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药动学、药效学实验中,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慢性心衰组,每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每次0.072 g/kg、0.143 g/kg、0.286 g/kg对大鼠灌胃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每日一次,连续一周。通过眼眶内眦静脉取血和蛋白沉淀处理血浆方法制备血浆样品,再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时间点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中的盐酸多巴胺、尿嘧啶、去甲猪毛菜碱、尿苷、氯化甲基多巴胺、鸟苷和去甲乌药碱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然后,运用酶标仪测定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五种激素的含量。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药浓度和激素含量进行整合药动学、药效学分析,以探讨附子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的范围内,七种乌头类生物碱的Cmax、AUClast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有明显的影响,且附子总生物碱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附子总生物碱可增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附子总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数据、药效学数值仍具有明显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且整合后与整合前各成分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基本一致,能表达附子总生物碱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同时,在给药剂量范围内,正常大鼠体内的盐酸多巴胺、尿嘧啶、去甲猪毛菜碱、尿苷、鸟苷和去甲乌药碱的Cmax、AUClast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加,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也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给药后可降低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的含量。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数据、药效学数值仍具有明显的药动学过程、药效学特征,且整合后与整合前各成分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基本一致,可表达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结论:附子中的附子总生物碱可能是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可能是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总生物碱主要通过促进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血管活性肽的分泌而发挥温阳作用。而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主要通过抑制或减少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的分泌而发挥温阳作用。本课题主要揭示附子温阳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附子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张亚飞[10](2017)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康复新胶囊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创建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康复新胶囊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在氨水的基础上进行乙醚提取,利用OasisMCX固相萃取柱纯化提取液,分析柱是ZORBAX SB-C8(250mm×4.6mm,5μm),流动相是0.04mol·L-1三乙胺(磷酸调pH=3)-甲醇(50∶50),柱温是40℃,检测波长是235nm。结果:在0.0021μg的范围里,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回收率超过90%,RSD在2%以下。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相对简便,准确率高,分离效果好,能有效测定康复新胶囊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含量。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心胶囊中次乌头碱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心胶囊中次乌头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二十五味松生等丸中乌头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配制 |
2.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2.3 阴性对照溶液的配制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专属性试验 |
2.3.2 线性关系考察 |
2.3.3 精密度试验 |
2.3.4 供试品溶液稳定性试验 |
2.3.5 重复性试验 |
2.3.6 加标回收率试验 |
2.3.7 样品中乌头碱含量测定 |
3 小结 |
(2)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
1 材料 |
2 吸波面积法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
2.1 甲醇沉淀蛋白法建立大鼠体内方法学 |
2.2 溴甲酚绿显色法建立比格犬体内方法学 |
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
3.1 色谱条件 |
3.2 质谱条件 |
3.3 溶液的制备 |
3.4 血浆样品的制备方法 |
3.5 大鼠体内方法学考察 |
3.6 比格犬体内方法学考察 |
4 小结 |
第二章 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乌头提取物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给药方法与血样采集 |
2.3 吸波面积法整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2.4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个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3 乌头二元缓释胶囊在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3.1 药物制备 |
3.2 溶液的制备 |
3.3 给药方法与血样采集 |
3.4 吸波面积法整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3.5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个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4 生乌头提取物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
5 小结 |
第三章 乌头提取物绝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质谱条件 |
2.3 溶液的制备 |
2.4 给药方法与血样采集 |
2.5 血浆样品的制备 |
2.6 数据处理 |
2.7 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乌头提取物急性毒性与药效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急性毒性试验 |
2.3 强心试验 |
2.4 胃癌AGS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
2.5 小鼠镇痛药效试验 |
2.6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虎力散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虎力散片的研究进展 |
1 虎力散片质量标准研究 |
2 虎力散片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 |
第二节 虎力散片各单味药的研究概况 |
1 制草乌研究进展 |
2 三七研究进展 |
3 断节参研究进展 |
4 白云参研究进展 |
5 虎力散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2章 虎力散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显微及薄层鉴别 |
1 仪器与材料 |
2 显微鉴别 |
3 制草乌薄层鉴别 |
4 三七薄层鉴别 |
5 断节参液相鉴别 |
6 白云参液相鉴别 |
第二节 检查 |
1 仪器与试药 |
2 重金属检查 |
第三节 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制草乌含量、限量测定 |
3 三七含量测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1 鉴别 |
2 检查 |
3 含量测定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虎力散片乌头类生物碱指纹图谱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HPLC-Q-TOF-MS法对共有峰的定性分析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虎力散片质量标准草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利用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技术研究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的杂质 |
引言 |
1.已知杂质鉴定 |
2.未知杂质定性分析 |
3.强制降解实验与未知杂质来源分析 |
4 小结 |
第二章 UPLC-MS/MS内标法测定抗菌乳膏生产过程中引入的痕量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
引言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 |
3.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HPLC和HPLC-MS技术的小活络丸生产原料掺伪检查和产品质量评价 |
引言 |
1 小活络丸中草酸钙簇晶的显微特征与来源分析 |
2 基于药材组分分布的芍药属药材掺伪质谱确证方法 |
3 掺伪芍药属药材代表性组分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
4 掺伪小活络丸中的芍药苷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的保证 |
5 主要药效组分乌头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
6 掺伪松香的LC-MS/MS质谱确证 |
7 掺伪松香中松香酸HPLC分析 |
8 小结 |
第四章 利用UPLC-Q-TOF-MS/MS技术研究硫磺熏蒸工艺对菊花药效组分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仪器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液质联用技术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酒中的次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 色谱条件 |
2.4 质谱条件 |
2.5 样品处理 |
3 结果 |
3.1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定量限 |
3.2 准确度与精密度 |
3.3 流动相的选择 |
3.4 标准溶液基质的选择 |
3.5 实际样品分析 |
4 结语 |
(6)UPLC/Q-TOF定性定量检测乌头类植物中14种乌头类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方法的建立及大理、红河州乌头类植物成分分析和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和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小金胶囊血清药物化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小金胶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2 灌胃样品的制备 |
2.3 血清样品的制备 |
2.4 分析条件 |
2.4.1 色谱条件 |
2.4.2 质谱条件 |
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样品前处理优化 |
3.1.1 给药剂量优化 |
3.1.2 采血时间点优化 |
3.1.3 前处理方法优化 |
3.2 液相条件优化 |
3.3 质谱条件优化 |
3.4 小金胶囊入血原型成分鉴定 |
3.5 小金胶囊体内代谢产物鉴定 |
3.5.1 三萜酸类结构代谢产物 |
3.5.2 呋喃磺酸类结构代谢产物 |
3.5.3 乌头碱类生物碱结构代谢产物 |
4.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金胶囊中6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分析方法的建立 |
1.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溶液的配置 |
2.2 血浆样品前处理 |
2.3 分析条件 |
2.3.1 液相条件 |
2.3.2 质谱条件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特异性考察 |
2.4.2 线性考察 |
2.4.3 定量下限考察 |
2.4.4 精密度考察 |
2.4.5 准确度考察 |
2.4.6 基质效应考察 |
2.4.7 稳定性考察 |
3.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金胶囊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体内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2 小金胶囊灌胃溶液的配制 |
2.3 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的建立 |
2.4 给药剂量 |
2.5 血浆样品的采集 |
2.6 样品前处理与质谱采样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乳腺增生模型的确证 |
3.2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4.本章小结 |
全文讨论与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全文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复方中药艾可清化学成分及其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1.1.1 基于化学物质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1.1.2 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
1.1.3 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1.4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
1.1.5 基于生物活性筛选/在线分析技术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
1.1.6 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的中药药效组分辨识模式 |
1.2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
1.2.1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1.2.2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 |
1.2.4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及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1.3 细胞色素P450酶介导的中药药-西药相互作用 |
1.3.1 细胞色素P450酶 |
1.3.2 基于CYP450酶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1.3.3 基于CYP450酶的中药-西药相互作用 |
1.4 复方中药艾可清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基于UPLC-ESI-QTOF-MS技术的复方中药艾可清化学成分分析 |
2.1 仪器和实验材料 |
2.1.1 仪器 |
2.1.2 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艾可清提取液及各味药材提取液的制备 |
2.2.2 对照品溶液配制 |
2.2.3 液质条件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色谱和质谱条件优化 |
2.3.2 提取条件优化 |
2.3.3 艾可清化学成分的鉴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UPLC-ESI-QTOF-MS法分析大鼠口服复方中药艾可清后体内移行成分及代谢产物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 |
3.1.2 材料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艾可清供试液的制备 |
3.2.2 对照品溶液配制 |
3.2.3 动物实验 |
3.2.4 样品的前处理 |
3.2.5 液质条件 |
3.2.6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给药剂量的优化 |
3.3.2 样品收集时间的优化 |
3.3.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3.3.4 艾可清在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的分析鉴定 |
3.3.5 艾可清代谢产物的鉴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艾可清对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
4.1 体外人肝微粒体法测定艾可清对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作用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1.4 讨论 |
4.2 WESTERN-BLOT法检测艾可清对大鼠肝脏CYP2D6,CYP3A4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1 仪器和材料 |
4.2.2 试剂的配制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实验结果 |
4.2.5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艾可清中CYP3A4和CYP2D6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 |
5.1 艾可清中抑制CYP3A4和CYP2D6活性成分的虚拟筛选 |
5.1.1 材料与仪器 |
5.1.2 分子对接的计算 |
5.1.3 数据分析与作图 |
5.1.4 分子对接及MOLCAD分子表面计算结果 |
5.2 体外人肝微粒体法测定艾可清成分对CYP3A4和CYP2D6抑制作用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艾可清对抗HIV药物克力芝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6.1 仪器与实验材料 |
6.1.1 仪器 |
6.1.2 试剂与耗材 |
6.1.3 实验动物 |
6.2 实验方法 |
6.2.1 液质条件 |
6.2.2 溶液配制 |
6.2.3 动物实验 |
6.2.4 样品前处理 |
6.2.5 方法学验证 |
6.2.6 药动学研究 |
6.3 实验结果 |
6.3.1 方法学考察 |
6.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附子治疗阳虚便秘大鼠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与试药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析条件 |
2.1.1 色谱条件 |
2.1.2 质谱条件 |
2.2 标准曲线溶液和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
2.2.1 混合标液的配制 |
2.2.2 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 |
2.2.3 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
2.3 大鼠阳虚便秘模型的建立 |
2.4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
2.4.1 样品收集 |
2.4.2 血浆样品的处理 |
2.5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 |
2.5.1 样品收集 |
2.5.2 含量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阳虚便秘模型评价 |
3.2 方法学验证 |
3.2.1 方法专属性 |
3.2.2 标准曲线及定量限 |
3.2.3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考察 |
3.2.4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
3.2.5 稳定性考察 |
3.2.6 分析 |
3.3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3.3.1 结果 |
3.3.2 分析 |
3.4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
3.4.1 实验结果 |
3.4.2 分析 |
3.5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
3.5.1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
3.5.2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
3.5.3 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
3.6 讨论 |
3.6.1 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 |
3.6.2 附子总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分析 |
第二部分 附子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与试药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标准曲线溶液和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
2.2.1 对照品储备液和内标溶液的配制 |
2.2.2 混合标液的配制 |
2.2.3 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 |
2.2.4 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
2.3 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建立 |
2.4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
2.4.1 样品的收集 |
2.4.2 血浆样品的处理 |
2.5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 |
2.5.1 样品收集 |
2.5.2 含量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慢性心衰模型评价 |
3.2 方法学验证 |
3.2.1 方法专属性 |
3.2.2 标准曲线及定量限 |
3.2.3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考察 |
3.2.4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
3.2.5 稳定性考察 |
3.2.6 分析 |
3.3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3.3.1 实验结果 |
3.3.2 分析 |
3.4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
3.4.1 实验结果 |
3.4.2 分析 |
3.5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
3.5.1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
3.5.2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
3.5.3 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
3.6 讨论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I: |
综述一 附子的药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附子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II: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康复新胶囊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仪器条件 |
1.2.2 溶液制备 |
2 结果 |
3讨论 |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心胶囊中次乌头碱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二十五味松生等丸中乌头碱的含量[J]. 付艺萱,张旭超,王子明,刘鹏,王晓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1)
- [2]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D]. 杨苗苗.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虎力散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程腾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D]. 闵春艳. 苏州大学, 2019
- [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酒中的次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J]. 黄思瑜,董宪兵,邓宇杰,普正佳,田圆,汪敏. 检验检疫学刊, 2019(03)
- [6]UPLC/Q-TOF定性定量检测乌头类植物中14种乌头类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方法的建立及大理、红河州乌头类植物成分分析和毒性评价[D]. 袁玥.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小金胶囊血清药物化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汪新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复方中药艾可清化学成分及其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的研究[D]. 卢元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3)
- [9]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D]. 李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12)
- [10]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康复新胶囊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分析[J]. 张亚飞.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