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十种蛇毒磷酯酶A的活力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邓文龙[1](2016)在《中药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下)》文中提出1.10.6七叶亭(esculetin)除了抗菌作用而外,其主要作用还包括抗肿瘤作用、神经保护作用、血管保护作用、抗氧化作用以及抗炎、镇痛、保肝等作用[140],此外,还可能是II相酶诱导剂[141,142]。前文已述及,从2000个小分子化合物中筛选到七叶亭,能在体外抑制NSC34运动神经元细胞,并可穿透到CNS,其中七叶亭能明显地抑制NF-κB活性,并抑制5-LOX,从而能达
郝彩[2](2011)在《广东舟山眼镜蛇(Naja naja atra)蛇毒心脏毒素和磷脂酶A2的分离纯化与性质鉴定》文中提出蛇毒是由蛇的毒液腺分泌出的一种天然毒蛋白,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含有多种蛋白质、多肽、酶类和其他非蛋白类小分子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心脏毒素和磷脂酶A2是蛇毒液中含量较为丰富的组分,由于其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和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而获得单一的活性成分是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药理活性检测和临床应用的前提。传统的眼镜蛇蛇毒分离纯化方法过程繁复,耗时较长,而且一般仅应用于实验室,工艺较难放大用于规模化生产。因此,本课题拟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参考浙江大学童富淡等人的分离纯化方法,采用有机溶剂对眼镜蛇粗毒进行预处理,并结合层析方法欲建立一种简便、得率高、产物纯度高且适用于规模化分离纯化眼镜蛇毒心脏毒素等小分子功能多肽的工艺路线。并对纯化出的功能多肽进行初步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学性质鉴定,为研制开发新的蛇毒多肽类药物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与结果1.本文建立了简单有效可同时从广东舟山眼镜蛇蛇毒中分离纯化出磷脂酶A2和心脏毒素两种组分的方法。即采用有机沉淀预处理结合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完成。该方法纯化得到的产物纯度和得率都比较高,且适用于多种产地的舟山眼睛蛇毒的分离纯化。2.对磷脂酶A2组分GI2的理化性质及药理学性质进行了鉴定。该组分的分子量约为14300Da,纯度和得率分别为99%和9.5%。PLA2酶活力可达133μmol·mg-1·min-1,其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60℃和8.5,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金属离子对酶活性有较大影响,Ca2+、Mg2+可增强PLA2的酶活性,K+、Ni2+对酶活性稍有抑制,Fe2+、Cu2+、Zn2+、Co2+和Cr2+对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蛙心灌流实验及MTT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分还具有较强的心脏毒性,并能够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3.对心脏毒素组分GI3的理化性质及药理学性质进行了鉴定。该组分的分子量为6725.8Da,纯度和得率分别为99%和10.1%。Edman降解法测定了N末端30个氨基酸序列,LKCNKLVPLFYKTCPAGKNLCYKMFMVSNL,通过同源性检索,发现它与心脏毒素保守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证明它是一种心脏毒素。这种毒素的半数致死剂量为2.4795mg/kg,通过热板实验测得其具有长效的镇痛活性,并且呈剂量相关性。另外对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剂量相关的细胞毒性。结论1.建立了从舟山眼睛蛇蛇毒中同时分离纯化磷脂酶A2和心脏毒素两种成分的有效方法。2.经性质鉴定,发现离子交换主峰GI2是一种磷脂酶A2组分,其纯度和得率分别为99%和9.5%,相对分子质量为14300Da。该酶热稳定性较高,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60℃和8.5,金属离子对其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它还具有心脏毒性和细胞毒性。3.经性质鉴定,发现离子交换主峰GI3是一种心脏毒素组分,其纯度和得率分别为99%和10.1%,相对分子质量为6725.8Da。N末端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检索证实GI3是心脏毒素。其具有较强的镇痛活性和细胞毒性。
吕秋敏,赖仞,张云[3](2010)在《动物毒素与人类疾病——从单一成分到组学研究,从理化性质到疾病机理,从粗毒利用到理性药物设计》文中提出为了适应环境,很多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丰富的毒素及相关分泌物。这些物质中包含了高活性、作用专一的蛋白和多肽。由于它们作用的特异性和专一性,成为蛋白质多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良好模型,也成为研究人类自身生理病理机制的工具和线索,同时也是开发临床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的天然宝库。该文综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30多年来立足于我国丰富的有毒动物资源,对陆生有毒动物,包括蛇毒、两栖类皮肤分泌物及节肢动物唾液腺分泌物等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了从单一成分到组学研究、从理化性质到人类疾病机理、从粗毒利用到理性药物设计等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王晴川,刘广芬[4](2009)在《蛇毒的非抗毒血清解毒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于蛇毒的解毒和蛇伤的治疗,除了特效的抗毒血清外,一些化学物质,包括植物药,动物体中成分,化学药品等,通过不同作用方式,对蛇毒也有不同程度的解毒作用,有的也已试用于临床,以弥补抗毒血清的不足。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进展。
赵欢[5](2008)在《单环刺螠多肽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海洋生物处于高压、高盐、低温、寡营养等环境特点,为了适应这些极端的海洋生境,生物自身的功能分子组成或结构都与陆地功能分子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的多肽类化合物大多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多肽类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已经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本实验根据以上研究背景,选取单环刺螠体腔液进行多肽的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出的多肽进行性质研究。利用分级超滤技术收集单环刺螠体腔液中分子量小于8000D的物质组分,经凝胶过滤层析及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出多肽纯品,通过SDS-PAGE电泳测定多肽的分子量在6000D左右,多肽的收率为31.7%。通过体外实验的方法研究单环刺螠多肽对各种肿瘤细胞的生长的影响及对正常肝细胞生长的影响。以人肝癌细胞、Hela细胞及S180肉瘤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MTT法测定该多肽对这三种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环刺螠多肽对以上三种肿瘤细胞均有一定抑制生长的作用,但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当多肽浓度为500μg/ml时,抑制率接近80%,其他两种分别为37.5%、19.8%。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浓度范围内检测该多肽对正常肝细胞生长的影响,证明该多肽对正常肝细胞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通过体内灌胃方法研究单环刺螠多肽对小鼠S180肉瘤模型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多肽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多肽剂量为750mg/kg bw时,抑制率可达31.9%,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效果仍没有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组)明显。通过体内实验方法研究该多肽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动物进行分组,实验组每天分别灌服不同剂量的多肽溶液(250、500、750mg/kg bw),连续20天,对各项免疫指标进行测定,主要包括对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碳粒廓清法)、腹腔巨噬细胞增殖能力、吞噬中性红能力、分泌细胞因子功能(IL-1)的影响,以及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环刺螠多肽在体内促进免疫功能效果显着。给小鼠灌服不同剂量的多肽,均可提高小鼠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的碳廓清指数,有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和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作用,并且能够提高小鼠的脾脏和胸腺指数。随着多肽剂量的增加,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提高, 750mg/kg bw给药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上述各项指标表明该多肽能够提高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本实验结果表明,单环刺螠多肽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显着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理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许云禄[6](2008)在《江浙短尾蝮蛇毒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短尾蝮蛇毒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测定应用Superdex 75和Sephadex G-25凝胶过滤色谱、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色谱和Lichrospher C18反相色谱从短尾蝮蛇毒中纯化得一个解离素纯品,暂定名为GbvⅣ4。GbvⅣ4在SDS-PAGE(Tris-Tricine系统)凝胶电泳中,呈单一蛋白条带,质谱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442Da,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测定其等电点约为6.3。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磷脂酶A2活力和Rick方法测定蛋白酶活力,结果均为0。氨基酸序列测定发现它由70个氨基酸组成,含有RGD三肽活性中心,6对二硫键,符合中链解离素特征。通过Genbank检索,未发现与GbvⅣ4序列完全一致的氨基酸序列,是一种新的解离素蛋白。2. GbvⅣ4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经典的Born法,发现GbvⅣ4在体外可抑制多种聚集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该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GbvⅣ4对ADP、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EC50分别为0.298μg/ml和0.577μg/ml。3. GbvⅣ4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生长的影响以SRB法观察GbvⅣ4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其IC50,结果GbvⅣ4使细胞突起回缩,细胞变圆,细胞浮起不再贴壁且聚集成簇,失去正常的铺路石状。GbvⅣ4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ECV304的生长,其作用24h的IC50为25.42μg/ml。4. GbvⅣ4对鸡胚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选用鸡胚尿囊膜模型观察GbvⅣ4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采用测量区血管面积与测量区面积的比值(VA/CAM)评价抑制程度。结果显示的GbvⅣ4 3.098和11.79μg处理后可见鸡胚CAM血管生成减少,分布稀疏,分支减少,但形态基本正常,呈树状分布,与NS组相比VA/CAM显着减少(P﹤0.01)。5. GbvⅣ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体外粘附能力的影响细胞-基质粘附实验观察GbvⅣ4对B16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GbvⅣ4使细胞在给药后4h细胞突起回缩变圆,且聚集成团簇状。采用MTT法,发现GbvⅣ4可抑制肿瘤细胞与纤维连接蛋白的粘附作用,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终浓度16μg/ml时抑制率为59.34%。6. GbvⅣ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检测B16细胞体外迁移能力。在划痕后48h,对照组的细胞在划痕处已经基本长满,而GbvⅣ4组的无细胞区仍较明显。7. GbvⅣ4对黑色素瘤B16和B16–F10细胞体外侵袭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小室重建基底膜侵袭实验观察GbvⅣ4对B16和B16–F10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药物与细胞作用48h后,发现GbvⅣ4对B16和B16–F10细胞穿越基底膜的能力显着降低,穿过基底膜的细胞数量与GbvⅣ4的浓度成反比.8. GbvⅣ4对黑色素瘤B16–F10小鼠实验性肺转移模型的影响采用裸BALB/c小鼠黑色素瘤B16–F10实验转移模型观察解离素对肿瘤转移的影响,解离素腹腔注射明显减少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小鼠的肺重和肺转移灶数量,解离素(50、100μg/kg×14 d)和环磷酰胺(50 mg/kg×2 d)对B16黑色素瘤细胞肺转移的抑制率分别为67.8%、82.8%和48.1%。结论:从江浙短尾蝮蛇毒中分离得到一个解离素纯品GbvⅣ4,由70个氨基酸组成,含有RGD三肽活性中心,分子量为7442Da,等电点6.3。GbvⅣ4能剂量依赖地抑制ADP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GbvⅣ4具有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GbvⅣ4在体外能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粘附、迁移、侵袭能力。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的实验性转移肺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王佃亮[7](2006)在《一种新型海洋纤溶酶的研究》文中指出血栓性疾病是西方富裕国家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它主要危害心、脑、肺的血管系统,造成成年人死亡或残疾。在美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肺栓塞,其中约20万人死亡;每年约有100万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其中20多万人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00万人死于栓塞性心脑血管疾病,每年需要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人超过300万。并且,这类疾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溶栓,迄今溶栓剂已发展了三代,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有鉴于此,我们从海洋无脊椎动物单环刺螠中寻找和分离了一种新型纤溶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单环刺螠纤溶酶在单环刺螠的血液及内脏组织中含量丰富,其大量制备工艺为:体腔液及内脏混合物经匀浆、PBS抽提、(NH4)2SO4分级盐析、超滤、Q.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dex G-75、Sephacry S-100层析分离,最终获得纯酶。经过优化的本工艺可以高效率地提取这种新型海洋纤溶酶,并达到了电泳纯,在SDS-PAGE电泳图谱上显示一条带。2.经SDS-PAGE和Native-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单环刺螠纤溶酶分子量约为10,380 Da。与已经发现的陆地生物来源的纤溶酶以及海洋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相比,分子量相对较小。而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表明,单环刺螠纤溶酶含糖量极低,所以可能不是糖蛋白。3.与蚓激酶类似,单环刺螠纤溶酶既可直接水解纤维蛋白,又具有激酶活性,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并使之转化为纤溶酶,从而间接地水解纤维蛋白。因而该酶具有很高的纤维蛋白亲合性和酶活力。以尿激酶为对照,测得酶的比活力为5256 U/mg。4.单环刺螠纤溶酶体外抗凝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酶均具有显着的抗凝作用,并且酶浓度越高,抗凝效果也越好。在酶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抗凝效果要优于蚓激酶。而且,单环刺螠纤溶酶作用相对温和,对细胞损
陈燕[8](2005)在《短尾蝮蛇毒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文中指出解离素是一类含有精-甘-天冬氨酸(RGD)序列或赖-甘-天冬氨酸(KGD)序列的小分子多肽,因含有RGD 或KGD 而能抑制依赖此识别位点的整合素与其配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新生和肿瘤转移等。本文拟从江浙产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蛇毒中分离解离素,并测定其部分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为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1. 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理化性质测定应用Superdex 75 分子筛色谱,从江浙短尾蝮蛇粗毒中分离得到6 个蛋白峰;其中蛋白峰Ⅳ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分子量小于10kDa,初步鉴定为解离素组分。该组分再通过Sephadex G-25 凝胶过滤、DEAE SepharoseFast Flow 离子交换色谱和Lichrospher C18 反相色谱纯化得一个解离素纯品,暂定名为GbvⅣ4。GbvⅣ4 在SDS-PAGE(Tris-Tricine 系统)凝胶电泳中,呈单一蛋白条带,通过凝胶成像系统软件计算其分子量为8746 道尔顿;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测定其等电点为6.3。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磷脂酶A2 活力和Rick方法测定蛋白酶活力,结果均为0。2. GbvⅣ4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经典的Born 法,测定GbvⅣ4 对ADP、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GbvⅣ4 对ADP 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22μg/ml 和1.327μg/ml。3. GbvⅣ4 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生长的影响采用SRB 法观察GbvⅣ4 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 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GbvⅣ4 可抑制SGC-7901 细胞的生长,且随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亦增强,但随时间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明显。Gbv Ⅳ4作用24h 对于SGC-7901细胞的IC50为71.68μg/ml。
贾艳,胡延春,张乃生[9](2004)在《蛇毒的毒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张明芳[10](2002)在《舟山眼镜蛇毒细胞毒素的分离纯化、抗肿瘤活性及毒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胞毒素(Cytotoxin,CTX)是眼镜蛇毒中重要的一类活性蛋白,约占蛇毒总蛋白量的40%,由60-6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6000-7000Da,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引起可兴奋性组织如骨骼肌、心肌及神经组织去极化;溶解肿瘤细胞;抑制一些酶的活性,如Na+-K+-ATP酶,Ca2+-ATP酶,蛋白激酶C(PKC)等。不同地区、不同蛇种的蛇毒中含有不同的CTX,且同种蛇毒中也含有2~5个CTX。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CTX在体内外都有抗肿瘤作用,但均侧重于研究某一个CTX,并未对一种蛇毒的几个CTX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毒性做一比较。本文从舟山眼镜蛇(Naja atra)毒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CTX,并比较它们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毒性,旨在筛选出一个高效低毒的CTX,为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CTX的分离纯化 采用SP-Sephadex C-25离子交换柱层析,从舟山眼镜蛇粗毒中分离得到14个蛋白峰;其中蛋白峰Ⅹ,Ⅺ,Ⅻ,(?)、可使大鼠离体Langendorff心脏标本收缩幅度降低,最后停搏于收缩期;对大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能直接抑制刺激膈肌引起的收缩。峰Ⅹ~(?)再通过Superdex 75凝胶过滤及Pheny1-Sepharose High Performance疏水层析两步精细纯化,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Tris-Tricine系统)鉴定均呈单一条带,为均一蛋白, 舟山眼镜蛇毒细胞毒素的分离纯化、抗肿瘤活性及毒性研究计算得分子量分别为:7.284,7.332,7.235,和 7.38IkDa。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 PLA。活力均为 0。由此鉴定峰 X~XIll为 CTX,分别命名为CR-X~Xlll。2.毒性测定 从近似 LDS。及 100%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肌D俩个方面加以比较。采用Meter氏方法,测定小鼠静脉注射CTXX~XIll的近似LDs。值,结果分别为1*6士0.12,1.80士0.21,0.75土0.ZI,1.85士0.15pg/g体重。MLD测定采用麻醉大鼠股静脉恒速输注 CTX-X~Xlll,记录心电变化,由(输注速度X出现心律失常时间X药液浓度)/动物体重计算MLD。结果显示:静脉恒速注射一定剂量的CTXK~XIll后,动物均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而死亡卜心电变化包括ST段压低或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畸形,Q波出现;心室扑动J心室颤动等。4个 C’I’X的 MLD值依次为 183士18,310士26,224士16,343128pg/kg;方差分析有显着性差异 ①<0刀01人综上结果显示,4个*TX中,*111毒性最小;其次是XI;X和 Xll毒性较大。3.体外抗肿瘤活性 采用SRB法,分别观察CTX)~Xlll对体外培养的Bel。。细胞(人肝癌细胞株)和HL*0人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半数抑制浓度*C扣\结果显示CTXX~Xlll对Bel,。和HL60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对Bel*。细胞作用24h的IC5。分别为:2.22士0.28;二*7士0.10;1.12土0.13;Z.46土 2 舟山眼镜蛇毒细胞毒素的分离纯化、抗肿瘤活性及毒性研究0.28卜g/ml;对 HL-60细胞作用 24h的 IC50分别为:1.97士0*6;2*1士0.24;1.61士0.18;2.40士0.30pg/thl;方差分析均有显着性差异 O<0刀1人综上结果显示4个**X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强弱为:Xll>X>Xlll>XI。4.体内抗肿瘤活性 根据毒性实验及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4个CTX中,Xll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毒性最强,Xlll毒性最小,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强。我们选择CTX.Xll、Xlll进行体内抗肿瘤实验。体内实验采用腹腔给药对荷子宫颈癌U14(实体瘤)小鼠及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小鼠的实验性治疗,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人结果显示体内抗肿瘤活性CTX-Xlll>CTX.Xll。 结论:采用 SP-Sephadex C-25阳离子交换柱层析、S呷erdex 75凝胶过滤及 PhenylSepharose HP疏水层析三步分离得到 4个不含磷脂酶A。的CTX纯品。4个CTX中,X、Xll毒性较强,XI次之,Xlll最弱。CTX《~Xlll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CTX.Xll>X>Xlll>Xi。对小鼠体内接种的 UI4门鼠子宫颈癌) (实体瘤)及艾氏腹水癌oAC*腹水型)均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TX.XI 11>Xll。*TX-XI 11抗肿瘤作用强,毒性最低。
二、我国十种蛇毒磷酯酶A的活力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十种蛇毒磷酯酶A的活力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下)(论文提纲范文)
2 中药复方制剂 |
2.1 肌萎灵注射液 |
2.2 其他中药复方制剂 |
3 人体自身的化合物 |
3.1 乙酰左旋肉碱 |
3.2 辅酶Q10(Coenzyme Q10) |
3.3 褪黑素(melatonin) |
3.4 维生素D3(Vitamin D3) |
3.5 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 |
3.6 尿酸(Uric acid) |
3.7 胡萝卜素(Carotenoids) |
3.8 生酮饮食 |
3.9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
3.1 0 其它内源性物质 |
4 讨论 |
4.1 ALS的临床效果问题 |
4.2 ALS的靶点研究 |
4.3 血脑屏障 |
5 反思 |
(2)广东舟山眼镜蛇(Naja naja atra)蛇毒心脏毒素和磷脂酶A2的分离纯化与性质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序言 |
1.2 蛇毒中的毒素及活性因子概述 |
1.2.1 神经毒素(neurotoxin, NT) |
1.2.2 心脏毒素(Cardiotoxin, CTX) |
1.2.3 磷脂酶A_2 (Phospholipase A_2,PL_A2) |
1.3 分离纯化原理及主要方法 |
1.3.1 层析前蛋白质预处理 |
1.3.2 离子交换层析 |
1.3.3 凝胶过滤 |
1.3.4 疏水层析 |
1.3.5 亲和层析 |
1.3.6 舟山眼镜蛇毒的分离纯化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眼镜蛇毒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1.1 蛇毒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蛇粗毒的预处理 |
2.2.2 初级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 |
2.2.3 浓缩透析 |
2.2.4 二次纯化方法的建立 |
2.2.5 冷冻干燥 |
2.2.6 分离纯化方法适用性考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蛇粗毒的预处理 |
2.3.2 初级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 |
2.3.3 二次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 |
2.3.4 分离纯化方法适用性考察 |
2.4 小结 |
第三章 眼镜蛇毒分离物的得率及纯度测定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BCA 法测定蛋白含量 |
3.2.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蛋白浓度及得率 |
3.3.2 SDS-PAGE |
3.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磷脂酶A_2(PLA_2)活性组分的性质鉴定 |
4.1 实验材料 |
4.1.1 蛇毒样品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实验动物 |
4.1.5 细胞株 |
4.2 实验方法 |
4.2.1 PLA_2 的纯度与分子量鉴定 |
4.2.2 心脏毒性鉴定(离体蛙心实验) |
4.2.3 磷脂酶A_2 活性的测定 |
4.2.4 影响PLA_2 酶活性的因素分析 |
4.2.5 PLA_2 热稳定性的考察 |
4.2.6 细胞毒性的测定(MTT 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LA_2 的纯度与分子量鉴定 |
4.3.2 心脏毒性鉴定 |
4.3.3 磷脂酶A_2 活性测定 |
4.3.4 影响PLA_2 酶活性的因素分析 |
4.3.5 PLA_2 热稳定性考察 |
4.3.6 细胞毒性测定(MTT 法) |
4.3.7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心脏毒素活性组分的性质鉴定 |
5.1 实验材料 |
5.1.1 蛇毒样品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1.4 实验动物 |
5.1.5 细胞株 |
5.2 实验方法 |
5.2.1 Gl3 的纯度测定(HPLC) |
5.2.2 Gl3 的分子量测定(质谱法) |
5.2.3 Gl3 的N 末端蛋白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检索 |
5.2.4 急性毒性试验 |
5.2.5 镇痛活性测定 |
5.2.6 细胞毒性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纯度测定(HPLC) |
5.3.2 分子量鉴定 |
5.3.3 N 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检索 |
5.3.4 急性毒性实验 |
5.3.5 镇痛实验(热板法) |
5.3.6 细胞毒性测定(MTT 法) |
5.3.7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蛇毒的非抗毒血清解毒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 (包括其它植物药) |
1.1 磷脂酶A2抑制剂 |
1.2 三磷酸腺苷酶 (ATPase) 抑制剂 |
1.3 蛋白沉淀剂 |
1.4 其它 |
2 动物体中的天然抗蛇毒蛋白 |
2.1 抗出血蛋白 (Anti-haemorrhagic proteins, AHP) |
2.1.1 蛇类血清: |
2.1.2 温血动物血清:已分离到抗出血组分的动物有负鼠 (Opossum) , 犭蒙 (Mongoose) 和刺猬 (hedgehog) 。 |
2.2 抗神经毒蛋白 (anti-neurotoxic protein, ANP) |
2.3 抗肌毒性因子 (Antimyotoxic factor) |
3 药理解毒剂 |
3.1 螯合剂 |
3.2 巯基化合物和其它含硫还原剂 |
3.3 蛋白酶类 |
3.4 PLA2抑制剂 |
3.5 糖皮质类固醇 ( Glucocorticosteroids) |
(5)单环刺螠多肽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前言 |
1 海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
1.1 海生素 |
1.2 膜海鞘素 |
1.3 ET-743 |
1.4 刺参酸性粘多糖 |
1.5 海星皂苷 |
1.6 海兔毒素 |
1.7 海力特 |
1.8 羊栖菜多糖 |
1.9 阿糖胞苷 |
1.10 血管形成抑制因子 |
1.11 苔藓虫素 |
2 海洋抗肿瘤多肽的研究进展 |
2.1 海洋天然活性肽 |
2.1.1 海绵多肽 |
2.1.2 海葵多肽 |
2.1.3 海鞘多肽 |
2.1.4 海兔多肽 |
2.1.5 芋螺多肽 |
2.1.6 海星多肽 |
2.1.7 海藻多肽 |
2.1.8 鱼类多肽 |
2.1.9 贝类多肽 |
2.1.10 生物防御素 |
2.2 海洋酶解生物活性肽 |
2.3 海洋活性肽的吸收情况 |
2.4 前景与展望 |
3 其它途径获得的抗肿瘤多肽 |
3.1 从其它生物中提取的天然多肽 |
3.2 化学合成肽库 |
3.3 噬菌体展示技术肽库 |
4 单环刺螠的相关研究 |
4.1 单环刺螠分类 |
4.2 形态解剖 |
4.3 营养成分分析及活性物质 |
4.4 硫化物耐受机制 |
4.5 未来展望 |
5 立论依据与意义 |
第二章 单环刺螠多肽的制备及分离纯化 |
2.1 概述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多肽粗品的制备 |
2.3.2 多肽的分离纯化 |
2.3.3 蛋白浓度测定 |
2.3.4 多肽的性质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单环刺螠多肽的分离纯化结果 |
2.4.2 多肽的蛋白含量测定 |
2.4.3 多肽的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
2.5 讨论 |
第三章 单环刺螠多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试剂 |
3.2.3 溶液的配制 |
3.2.4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多肽对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影响 |
3.3.2 多肽对Hela 细胞生长的影响 |
3.3.3 多肽对S_(180)肉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
3.3.4 多肽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生长影响的实验 |
3.3.5 多肽抑制小鼠S_(180)肉瘤的实验 |
3.3.6 统计学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4.1 单环刺螠多肽对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影响 |
3.4.2 单环刺螠多肽对Hela 细胞生长的影响 |
3.4.3 单环刺螠多肽对S_(180)肉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
3.4.4 单环刺螠多肽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 |
3.4.5 单环刺螠多肽抑制小鼠S_(180)肉瘤的实验结果 |
3.4.6 S_(180)肉瘤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单环刺螠多肽增强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试剂 |
4.2.3 溶液的配制 |
4.2.4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单环刺螠多肽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4.3.2 单环刺螠多肽对小鼠 PMФ 产生 IL-1 能力的测定 |
4.3.3 单环刺螠多肽对小鼠 PMФ 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 |
4.3.4 单环刺螠多肽对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3.5 单环刺螠多肽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4.4 实验结果 |
4.4.1 单环刺螠多肽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 |
4.4.2 单环刺螠多肽对小鼠 PMФ 产生 IL-1 能力的试验结果 |
4.4.3 单环刺螠多肽对小鼠 PMФ 吞噬中性红能力的结果 |
4.4.4 单环刺螠多肽对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
4.4.5 单环刺螠多肽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总 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江浙短尾蝮蛇毒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Ⅰ. 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短尾蝮蛇毒粗毒的凝胶过滤色谱 |
2.2 分离组分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2.3 解离素的纯化 |
2.3.1 凝胶过滤色谱 |
2.3.2 离子交换色谱 |
2.3.3 反向色谱 |
2.4 解离素的理化性质测定 |
2.4.1 蛋白浓度测定 |
2.4.2 磷脂酶A_2活力测定 |
2.4.3 蛋白酶活力测定 |
2.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4.5 分子量测定 |
2.4.6 等电点测定 |
2.4.7 氨基酸序列测定 |
结果 |
讨论 |
Ⅱ. 解离素 GbvIV4 的生物活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GbvIV4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2.1.1 GbvIV4 对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2.1.2 GbvIV4 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2.2 GbvIV4 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
2.3 GbvIV4 对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
2.4 GbvIV4 对 B16 细胞体外粘附能力的影响 |
2.5 GbvIV4 对 B16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 |
2.6 GbvIV4 对肿瘤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 |
2.7 GbvIV4 对 B16-F10 小鼠实验性肺转移的影 |
2.8 统计学处理 以 SPSS11.5 软件作统计学数据处理。 |
结果 |
讨论 |
Ⅲ.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申请的科研项目 |
综述 1 |
综述 2 |
(7)一种新型海洋纤溶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论依据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1 溶栓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 血栓性疾病及其危害 |
1.2 凝血与抗凝的基本原理 |
1.2.1 凝血系统 |
1.2.2 抗凝系统 |
1.2.3 纤溶系统 |
1.3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
1.3.1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 |
1.3.2 不同治疗策略的评价与联用 |
1.4 溶栓剂分类与作用途径 |
1.4.1 传统分类 |
1.4.2 现有分类系统的缺陷 |
1.4.3 现有溶栓剂的作用途径 |
1.5 新型天然溶栓剂与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纤溶酶 |
1.5.1 动物来源 |
1.5.2 微生物来源 |
1.5.3 植物来源 |
1.6 新型溶栓剂的开发及发展趋势 |
1.6.1 现有溶栓剂的主要缺陷 |
1.6.2 新型溶栓剂的来源及开发途径 |
1.6.3 溶栓剂的发展趋势 |
2 海洋心脑血管药物及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
2.1 研究现状 |
2.1.1 糖类及其衍生物 |
2.1.2 脂类 |
2.1.3 蛋白及糖蛋白类 |
2.1.4 氨基酸及多肽 |
2.1.5 甾醇、皂甙、核苷、萜类及生物碱 |
2.1.6 含氮混合物 |
2.1.7 三丙酮胺及喹啉酮 |
2.1.8 其他 |
2.2 开发策略与前景展望 |
2.2.1 海洋心脑血管药物研究的难点 |
2.2.2 海洋心脑血管药物的开发策略 |
2.2.3 前景展望 |
3 海洋无脊椎动物单环刺螠研究进展 |
3.1 生物学特性 |
3.1.1 形态解剖 |
3.1.2 区系分布 |
3.1.3 分类 |
3.1.4 生态习性 |
3.1.5 耐受力 |
3.1.6 生活史 |
3.1.7 人工培养与繁殖 |
3.2 细胞、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
3.2.1 生物活性物质 |
3.2.2 分类地位 |
3.2.3 消化与营养 |
3.2.4 硫化物耐受机制 |
3.2.5 发育 |
3.3 应用情况及潜在开发价值 |
3.3.1 海洋功能保健品 |
3.3.2 海洋药物 |
3.3.3 海洋环境保护 |
3.3.4 未来展望 |
第二节 立论依据 |
1 选题依据与背景情况 |
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寻找与分离纯化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单环刺螠 |
1.2 Wistar 大鼠 |
1.3 试剂与仪器 |
1.4 不同组织粗提物的制备 |
1.5 具有溶栓作用效果的纤溶酶的筛选 |
1.6 酶活力测定 |
1.7 蛋白浓度测定 |
1.8 纤溶酶的分离纯化步骤 |
1.8.1 酶的抽提 |
1.8.2 粗品制备 |
1.8.3 酶的精制 |
1.9 SDS-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 结果 |
2.1 不同组织粗提物的溶栓作用效果 |
2.2 酶的分离制备工艺 |
2.2.1 层析纯化 |
2.2.2 纯度鉴定与分子量测定 |
2.2.3 制备工艺路线 |
2.2.4 分离纯化总结 |
3 讨论 |
3.1 纤溶酶在单环刺螠体内的分布 |
3.2 单环刺螠体内纤溶酶含量丰富 |
3.3 单环刺螠纤溶酶可能包含一组同工酶 |
3.4 单环刺螠纤溶酶制备工艺的优化 |
3.5 小分子量纤溶酶作为溶栓药物具有潜在的优越性 |
4. 小结 |
第三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糖含量测定 |
1.3 酶活力测定 |
1.4 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
1.5 pH 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
1.6 金属离子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
1.7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
1.8 pH 对酶活力的影响 |
1.9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
2 结果 |
2.1 酶蛋白的糖含量 |
2.2 酶的热稳定性 |
2.3 酶的pH 稳定性 |
2.4 酶的金属离子稳定性 |
2.5 最适温度 |
2.6 最适pH |
2.7 酶的激活剂与抑制剂 |
3 讨论 |
3.1 铁离子对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
3.2 酶的稳定性及最适反应条件的意义 |
4 小结 |
第四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激酶活性与动力学研究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酶活力测定 |
1.2.1 平板制作 |
1.2.2 溶液配制 |
1.2.3 测定 |
1.3 激酶活性测定 |
1.4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
1.5 测定酶的动力学参数 |
2 结果 |
2.1 酶的活力测定 |
2.2 激酶活性测定 |
2.3 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的关系 |
2.4 酶的动力学常数 |
3 讨论 |
3.1 单环刺螠纤溶酶作为溶栓剂的作用机制 |
3.2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体外抗凝与溶栓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蚓激酶提取 |
1.3 酶的抗凝活性检测 |
1.4 酶的溶栓活性检测 |
1.5 酶的血栓溶解率计算 |
1.6 单环刺螠纤溶酶与蚓激酶组分比较 |
2 结果 |
2.1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抗凝效果 |
2.1.1 酶的抗凝效果观察 |
2.1.2 不同浓度的酶的抗凝效果 |
2.1.3 酶对细胞损伤的显微镜观察 |
2.2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溶栓效果 |
2.2.1 酶的溶栓效果观察 |
2.2.2 不同浓度酶的溶栓效果 |
2.2.3 酶对细胞损伤的显微镜观察 |
2.2.4 酶对 Wistar 大鼠血栓的溶解作用 |
2.3 酶的血栓溶解率 |
2.4 单环刺螠纤溶酶与蚓激酶所含的组分 |
3 讨论 |
3.1 酶活性对溶栓及抗凝作用效果的影响 |
3.2 酶的毒性与副作用 |
3.3 临床应用前景 |
4 小结 |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 |
致谢 |
(8)短尾蝮蛇毒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Ⅰ. 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短尾蝮蛇毒的分子筛色谱 |
2.2 分离组分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2.3 解离素的纯化 |
2.3.1 凝胶过滤层析 |
2.3.2 离子交换层析 |
2.3.3 反向层析 |
2.4 解离素的理化性质测定 |
2.4.1 浓度测定 |
2.4.2 纯度鉴定 |
2.4.3 分子量测定 |
2.4.4 等电点测定 |
2.4.5 蛋白酶活力测定 |
2.4.6 磷脂酶A2活力测定 |
3. 结果 |
4. 讨论 |
Ⅱ. 解离素的活性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解离素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2.2 解离素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
2.3 解离素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
2.4 解离素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
3.结果 |
4.讨论 |
Ⅲ.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9)蛇毒的毒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蛇毒的毒性成分及其毒理 |
1.1 按毒理学分类 |
1.1.1 神经毒素 |
1.1.2 血循毒素 |
(1) 心脏毒素 (cardiotoxin, CTX) 。 |
(2) 细胞毒素。 |
(3) 出血毒素。 |
1.1.3 抗凝及促凝血毒素 |
1.1.4 蛇毒酶 |
1.2 按化学成分分类 |
1.2.1 酶 |
1.2.2 神经毒性多肽 |
1.2.3 神经生长因子 |
1.2.4 膜活性多肽 |
2 蛇毒中毒的死亡原因 |
2.1 呼吸肌麻痹 |
2.2 循环衰竭 |
2.3 急性肾功能衰竭 |
2.4 出血及凝血障碍 |
2.5 感染 |
2.6 其他 |
3 蛇毒的应用研究 |
3.1 在医学药理学方面 |
3.1.1 蛇毒抗肿瘤研究 |
3.1.2 蛇毒镇痛作用研究 |
3.1.3 蛇毒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
3.1.4 蛇毒抗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
3.1.5 蛇毒抗菌作用研究 |
3.1.6 蛇毒在重症肌无力 (MGD) 方面的研究 |
3.1.7 蛇毒在老年痴呆症 (AD) 方面的研究 |
3.2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 |
4 蛇毒的开发前景 |
4.1 新药的开发 |
4.1.1 新型降压药和止血药 |
4.1.2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 |
4.1.3 抗肿瘤药和止痛药 |
4.1.4 蛇毒保健品的开发 |
4.2 基因工程产品的开发 |
(10)舟山眼镜蛇毒细胞毒素的分离纯化、抗肿瘤活性及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Ⅰ. CTX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理化性质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舟山眼镜蛇毒粗毒的柱层析分离 |
2.2 活性鉴定 |
2.2.1 各组分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流的影响 |
2.2.2 各组分对大鼠离体膈肌-膈神经标本的影响 |
2.3 (?)KTA Explorer精细纯化CTX |
2.4 理化性质测定 |
2.4.1 磷脂酶A_2(PLA_2)活力测定 |
2.4.2 纯度鉴定 |
2.4.3 分子量测定 |
3. 结果 |
3.1 粗毒的SP-Sephadex C-25柱层析分离 |
3.2 各组分对大鼠离体心脏标本的影响 |
3.3 各组分对大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的影响 |
3.4 (?)KTA Explorer精细纯化组分Ⅹ~(?) |
3.5 磷脂酶A_2(PLA_2)活力测定 |
3.6 CTX-Ⅹ~ⅩⅢ纯度鉴定与分子量测定 |
Ⅱ. CTX-Ⅹ~ⅩⅢ毒性、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近似LD_(50)测定 |
2.2 MLD测定 |
2.3 抗肿瘤活性测定 |
2.3.1 体外抗肿瘤活性 |
2.3.2 体内抗肿瘤活性 |
3. 结果 |
3.1 CTX-Ⅹ~ⅩⅢ的近似LD_(50)(ⅰ.ⅴ.)测定 |
3.2 MLD的测定 |
3.3 抗肿瘤活性测定 |
3.3.1 体外抗肿瘤活性 |
3.3.2 CTX-Ⅻ与ⅩⅢ对U14荷瘤鼠的实验性治疗 |
3.3.3 CTX-Ⅻ与ⅩⅢ对EAC荷瘤鼠的实验性治疗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四、我国十种蛇毒磷酯酶A的活力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下)[J]. 邓文龙.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6(02)
- [2]广东舟山眼镜蛇(Naja naja atra)蛇毒心脏毒素和磷脂酶A2的分离纯化与性质鉴定[D]. 郝彩.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3]动物毒素与人类疾病——从单一成分到组学研究,从理化性质到疾病机理,从粗毒利用到理性药物设计[J]. 吕秋敏,赖仞,张云. 动物学研究, 2010(01)
- [4]蛇毒的非抗毒血清解毒剂研究进展[J]. 王晴川,刘广芬. 海峡药学, 2009(07)
- [5]单环刺螠多肽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 赵欢.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6]江浙短尾蝮蛇毒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D]. 许云禄. 福建医科大学, 2008(12)
- [7]一种新型海洋纤溶酶的研究[D]. 王佃亮.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3)
- [8]短尾蝮蛇毒解离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D]. 陈燕. 福建医科大学, 2005(08)
- [9]蛇毒的毒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J]. 贾艳,胡延春,张乃生. 蛇志, 2004(02)
- [10]舟山眼镜蛇毒细胞毒素的分离纯化、抗肿瘤活性及毒性研究[D]. 张明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