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10000余名年轻人考研

考研 10000余名年轻人考研

一、考研 考研过万青年在考研(论文文献综述)

魏小苑[1](2021)在《青春如何扞卫发际线 ——当代青年头顶危机的健康社会工作研究》文中提出

严英秀[2](2021)在《归去来》文中认为楔子五月的江城,河流两岸的风已是暖洋洋的。一路不停步地走到城北的山坡上,凌熠的额上微微渗出了的汗珠。他感慨说,到底年岁不饶人,蔚晨啊,你看我都跟不上你的步伐了。一片空旷的高地,简直要装不下就要溢出去的富丽春色。桃、李、山樱都已花事荼蘼,满枝的新绿蓄势待发,一派油亮。山楂却正开到了最好的时候,满树汪洋恣肆的花朵让人倏地感到一种通体的清凉,仿若与一场纷纷的白雪迎面相遇。

刘晶晶[3](2021)在《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研究 ——基于网络文本的分析》文中认为专业认同作为影响社会工作受教育者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已经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为了社会工作更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专业认同一直是研究者们在教育、实务及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为了探究社交网络文本中呈现出的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水平、挖掘出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本文利用大数据的相关技术,获取截止到2020年6月新浪微博上评论数量较多的10条有关“专业”的微博下面关于“社会工作”、“社工”的评论及回复数据,本次共爬取2670条数据,88条重复数据被删除后,最终2582条有效数据被收集到。采集到的文本数据内容包括博主ID、评论时间、评论内容、回复博主ID和回复内容六个主要的信息。运用文本分析法、借助计算机软件以此来分析数据。结果发现:(1)网络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社会工作专业情感认同最高,其次是专业角色认同和专业价值认同,专业学习认同最低。尤其是从情感分析表可以看出,情感分析表所表达的情感一半以上都是积极情绪,占比50.7%,由此得出,网络文本中所展示出的对社会工作的情感或者社会工作给个人带来的情感是较为正面和积极的。(2)网络文本中所展示的专业认同特点包括:社会工作专业角色认同之间存在矛盾、专业认同理性与感性的反差以及专业认同的地域差别。(3)根据语义分析图和高频词表挖掘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进行归纳分类统计,按照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两大类进行统计;在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上,呈现出环境因素影响为主,个人因素影响显着的特点。环境因素包括专业的社会认同、行业前景、行业薪酬水平、专业教学、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受教育者家庭对受教育者专业认同产生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价个人目标和个人价值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现阶段存在的专业认同仍不够理想,专业角色认同受到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较大(考研简单、移民等),因此在升学时表现出功利的角色认同,在就业时表现为不认同。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最大因素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次之。对此,本研究根据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从而对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孙睿[4](2020)在《戈多来了》文中认为1和胖子是2004年认识的。那年我准备考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因为本科不是学这个的,算跨行,便报了那里的一个进修班,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更好的能考上的办法了。本是来学电影的,开学第一天,什么还没学,先被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电影?每人都要回答。不愧是电影学院的老师,问题这么高级。谁都可以回答,也很难回答。

席梦迪[5](2020)在《TQ教育培训机构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的转变,中国品牌战略正迎来引领高质量发展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的新使命和新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现代公司的竞争力不再停留于价格、成本等方面,而是把关注点转向人力资源、品牌等无形资产上。高品牌价值可以拓展市场份额,构成行业壁垒、取得更丰厚的收益等,国内公司已在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慢慢意识到品牌价值的关键意义,企业若要谋求基业长青必须重视其品牌价值的有效管理并保证其随企业的发展持续增值。针对技术差异性不大、产品日趋同质化、竞争异常复杂的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品牌价值属于公司的招牌,对公司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增强品牌价值和公司核心竞争力是教育培训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关键有效方法就是提升教育培训企业品牌价值管理水平。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的增加,考研培训市场越来越庞大,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品牌价值也是尤为重要。TQ教育培训机构致力于管理类联考考研培训,本文首先以TQ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价值作为实例,对品牌价值的来源、思想以及管理展开了探析。研究其品牌价值现有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化解办法。由品牌价值管理的形成缘由和动力、管理思路这三大维度入手展开理论分析。让目前已有的品牌价值管理理论运用在实例当中,为别的培训机构提供一些参考,其有利于提高教育培训企业品牌价值的整体管理水平。

赖蓉[6](2020)在《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以三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等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前进和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潘懋元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发展。就高等特殊教育内涵发展而言,核心是残疾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和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从最初的隔离教育到如今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融合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特殊教育的明确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让更多的残疾青年能有机会和健全同龄人一起接受高等教育,通过受教育权的行使改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融入社会的能力,将对他们社会地位的提高形成正能量。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进行研究,以B大学特殊教育学院、T大学聋人理工学院和C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个案学校,主要对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的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356份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选取8名在校残疾大学生,3名教师、4名教学管理者及其他残疾大学生毕业生和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以国家、高校、家庭三个维度进行现状分析,认识到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确遇到了不少挑战:如国家政策与经费支持不足,社会“标签化”现象普遍、无障碍环境落后,招生类别有限、普特教育分离、培养模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平低,就业支持不足、就业范围狭窄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以下建议: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无障碍环境,消除社会排斥;协调单招工作,增加残疾类别;推进残健融合,创新办学模式;促进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发展;加强就业支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家校合作,提升个人能力。

程春雪[7](2020)在《考研失利经验的诠释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一项诠释现象学心理学研究,目的在于发现考研失利者的置身处境,探究考研失利的经验结构,并指出该结构背后可能具有的普遍意义。研究采用目的性随机抽样抽取六位研究参与者,对其中的五位参与者(命名为小C,小D,小E,小F,小G)进行为时1.5小时左右的深度访谈,经参与者同意,研究者使用录音笔进行录音,并将录音资料转录成文本资料,最终获得四份(小C,小E,小F,小G)有效访谈资料。让一位参与者(小B)按照经验展开的顺序书写失利经验,最终获得一份有效的文本资料。获得的资料依据李维伦和赖忆娴(2009)提出的诠释现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的研究结果呈现为四个主题:主题1,考研过程中个体自身问题显露,失利者脱离考研时间规划,从考研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主题2,考研失利垂直降临,打破生命视框,失利者不得不面对熟悉的视框被打破后失去置身所在的困境,意识到自身问题无法解决给未来带来的严重影响。这个主题又分为三个亚主题:考研失利作为“事件”垂直降临,失利者生活中心回到考研;生命视框被打破后,失利者的未来和过去被颠覆,失利者被迫困在当下,试图通过无意义的活动来抵御进一步陷入过去的否定和未来的断裂中;视框断裂后失利者与周遭的环境产生冲突。主题3,失利者直面问题,主动调整自身生命视框,事件创生性的一面向失利者展开,失利者重新找到置身之所。这个主题又分为两个亚主题:失利者经历失利事件,寻到使其直面自身问题并调整视框的动力——事件创生性的一面向失利者展开;新的视框建立,失利者修正了自身问题,重新找到置身之处,更贴近的看见自己,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领会。主题4,失利者希望通过仪式告别失利并延续重建视框时的力量。从研究结果可知,一方面,失利事件使失利者面临困境,表现为过去和未来都被颠覆且难以在当下停留;置身空间的不接纳,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但是另一方面,失利事件的创生性的一面也会打开,它使失利者从投身外界到回返自身,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重新统合自身。最后,研究者提出,对于考研失利经验的探究需要进一步关注的主题为失利事件的未完结性以及缓解失利者受苦的可能方法。

王烨[8](2019)在《颠覆式创新理论视域下的报业转型 ——以新京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时代,面临颓势的报业正探索多样化的转型路径以实现转型。借用熊澄宇教授(2006)的话:“所有的媒介都将向电子化和数字化靠拢”,我国传统媒体开始依靠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不断革新信息产品,丰富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但是,纵观我国报业市场,用户群体依然不断被来自社交媒体以及各大互联网企业巨头所分食,广告面临断崖式地下滑,传统的盈利模式也不再适用。传统媒体纷纷找寻适合自身的转型之路。颠覆式创新理论原是由经济管理学领域的克里斯汀森教授提出,旨在解释上世纪90年代美国硬盘行业内企业跌宕更新的情况,后被引用至新闻传播学界。学者们认为,传统报业可以通过借用颠覆式创新理论中的内在逻辑而完成数字化转型,巩固其市场地位。新京报,自2003年进入北京市场起,短短十六年间,从一个当初并不被看好的媒体企业,快速成长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先锋。新京报是我国都市类报纸的代表,其转型的路径以及其转型背后的逻辑,代表了我国这一类报纸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方向。通过回顾新京报的转型历程,本研究认为新京报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与趋势,符合颠覆式创新理论的整体逻辑。据此,本文将尝试结合颠覆性创新理论,从技术、商业模式和价值网络三个维度出发,以我国报业转型中的北京都市类报纸代表——新京报为个案研究对象,实地调研与分析新京报创刊以来的历史背景、发展理念、操作实践与转型路径等方面的内容,总结新京报在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以期为我国其他都市类报纸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参考。本文有六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框架、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梳理与总结颠覆式创新理论、都市类报纸面临的困境以及新京报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研究经验。第三章围绕“技术颠覆”这一主题,从新闻生产的三个环节:采集、加工与分发,展现技术驱动下新京报新闻生产的变革,试图勾勒出新京报的技术图谱。第四章为传媒环境转变下的“商业颠覆”,分别从“广告定制与线下活动”、“版权合作”以及“传媒+资本”这三方面阐述新京报经营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第五章围绕新京报“价值网络的更新与扩张”,论述新京报作为媒体企业的价值网络演变历程与市场表现。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本研究认为颠覆式创新理论贯穿新京报转型全过程,通过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其价值网络地不断更新与发展,新京报已经将自身打造成为极具多元化、本土化、智能化的资源整合商与服务商。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中的创建小型独立机构、塑造企业文化等内容都为我国报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性意见。借助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红利,都市类报纸将再次迎来黄金时代。

李菲雨[9](2019)在《青年形象媒介框架的共鸣效力研究 ——基于《中国青年报》与自媒体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媒介形态的变更,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大众的主要使用媒介,自媒体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自媒体的出现给媒体生态带来了巨大的震颤,而传统媒体的话题引导力则遭到削弱。本研究以《中国青年报》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代表,在其2016年到2018年的报道中随机选取了304篇与青年形象相关的样本;同时,以微信公众号为自媒体研究平台,在微信自媒体2016年到2018年发布的文章中随机选取了301篇与青年形象相关的样本。通过内容分析和阐释性文本分析的方法,比较两者对青年形象框架建构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在《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形象塑造中,“乐于奉献”框架是最核心的青年形象框架;在对创业青年的成功案例进行塑造时,《中国青年报》常常会突出创业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其社会使命;此外,“脚踏实地”框架也是《中国青年报》重点建构的青年形象框架。在自媒体的青年形象样本中,重压之下的当代青年是自媒体最为关注的题材。但自媒体在书写、建构青年压力的同时,也在加剧青年群体的压力,制造思想焦虑。自媒体塑造的追梦青年的生活区域大多都集中在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追梦青年的形象较为单一。另外,在自媒体话语中,张扬和反叛是青年群体忠于自我的表现。在对青年形象进行建构时,《中国青年报》更注重对青年的价值引领,自媒体则更关注青年的生存处境。留在小镇和乡村的普通青年成为了媒体话语的“失语者”,在《中国青年报》和自媒体的文章中都很少被关注。在对艰苦奋斗的青年进行书写时,自媒体和《中国青年报》对“苦难”的诠释有着不同的意涵。自媒体主要突出青年奋斗的艰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中国青年报》则更加注重对“吃苦”的颂扬,强调“吃苦”与奋斗是幸福的。《中国青年报》中的青年是“被政治化”的青年,自媒体中的青年则是“被消费”的青年。最后,本研究在《中国青年报》和自媒体样本中选出小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从话题、框架策略、框架叙述时的话语策略、框架发起人身份和框架接受者的立场等五个角度对《中国青年报》和自媒体的媒介框架共鸣效力的差异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话题的关联度决定了框架的关注度,框架贴近性是框架共鸣效力的基础;《中国青年报》往往通过“加强框架”、“框架拓展”和“框架转换”等框架策略和手段潜移默化地转变框架接受者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目的;自媒体则善于利用情绪框架刺激受众感官,从受众视角叙述增强框架的贴近性,并通过故事化叙述“制造”框架的叙事可靠性,来增强其框架共鸣效力和话题动员力;在具体的话语层面,《中国青年报》有时过度跟风社交媒体的语言方式会降低框架可信度,片面指责或说教则容易引发受众的抵抗情绪;另外,相同的框架对于不同的媒体而言,有着不同的框架适用性,框架发起人的身份会影响受众接受框架时的态度;框架接收者会出于对个人立场或利益的维护,对媒介框架产生抵抗行为。分析《中国青年报》和自媒体的框架共鸣效力差异、各自策略及影响因素,旨在帮助《中国青年报》等传统新闻媒体吸收、借鉴自媒体的共鸣策略,提高传统新闻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议题引导力。但借鉴并非照搬,找到适合自身的框架共鸣策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提高《中国青年报》等传统新闻媒体的框架共鸣效力。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四项相应的对策建议:(1)通过积极情绪引导框架共鸣;(2)增强框架贴近性和框架的经验可测性;(3)巧用框架叙述技巧;(4)采用合适的话语策略。

付晓瑞[10](2017)在《师范类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以豫北两所师范院校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考研热现象”持续发酵,考研学生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为了增加自己的考研成功几率、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采取了不同的准备策略方式。例如:参加考研培训班、自学备考、联系目标学校的导师、联系目标学校或相关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及本科院校的专业导师等。据教育部等官方教育网站所统计出来的数据资料来看,近十年来考研人数不断增加。在2014年和2015年的考研年份中,虽然受到“研究生自费”制度的影响,考研人数出现一定的下滑,但是在2016年考研队伍中,人数再度突破百万。这无疑显示出:考研仍是未来本科生择业及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的差异及影响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一定的对策性建议,对本科生考研及本科生的人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选取全国考研大省——河南省两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理论,编制出关于本科生考研准备情况以及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影响因素两种调查问卷。在问卷中,对河南师范大学和安阳师范学院的本科生考研进行了详细调查,探讨了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差异以及影响准备方式的主要因素等,据此提出一定的对策以便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师范类本科生考研准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跨学科考研和报考院校层次对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差异显着;研究生必考科目与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的回归分析呈正态分布,即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的不同是随着研究生考试科目、报考院校的难易度所决定的。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考研学生的深入调查,发现本科生在考研准备策略上无论是参加培训班还是自学备考,都存在一定的应试状态,其准备过程呈现准备时间长、准备内容单一、准备方式多样化的特点,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在这一过程中,本科生往往对于学院开设的课程置之不理,甚至逃课备考,对于专业选修课,甚至专业必修课(不属于研究生考试科目)也采取忽视态度,这种为了考研而逃避本科课程学习的态度,不仅不利于本科教育质量的保证,也使其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影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此外,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本科教育与本科生考研准备之间既存在联系也存在矛盾。总之,通过本研究发现,在考研的准备过程当中,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的选择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纯粹为了考研而有意地放弃本科课程的学习,对于本科阶段的教育以及未来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学习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同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有很大关系。考研,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然而过于功利化的考研目的,不仅有害于研究生的培养,更会违背教育的基本价值。因此,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考研观,选择合适的备考策略与方式,是转变上述不良局势的重要途径。

二、考研 考研过万青年在考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研 考研过万青年在考研(论文提纲范文)

(2)归去来(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尾声

(3)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研究 ——基于网络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概念和维度的研究
        1.2.2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现状研究
        1.2.3 关于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研究
        1.2.4 关于专业认同结果对专业学习的影响研究
        1.2.5 关于大数据与社会工作的研究
        1.2.6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文本处理
第2章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现状及特点
    2.1 专业认同的现状
        2.1.1 专业价值认同的现状
        2.1.2 专业角色认同的现状
        2.1.3 专业情感认同的现状
        2.1.4 专业学习认同的现状
    2.2 专业认同的特点
        2.2.1 专业角色认同之间的矛盾
        2.2.2 专业认同理性与感性的反差
        2.2.3 地区间存在的认同差异
第3章 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3.1 归纳专业认同影响的方法
        3.1.1 依据语义网络分析挖掘影响因素
        3.1.2 根据高频词表分析影响程度
        3.1.3 归纳影响因素
    3.2 个人因素
        3.2.1 人生目标的影响
        3.2.2 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3.3 环境因素
        3.3.1 社会工作行业前景的影响
        3.3.2 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的影响
        3.3.3 社会工作行业薪资水平的影响
        3.3.4 社会工作行业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
        3.3.5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影响
        3.3.6 受教育者原生家庭的影响
第4章 结论、建议及研究不足
    4.1 结论
    4.2 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建议
        4.2.1 提升全方位的社会认同
        4.2.2 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
        4.2.3 平衡区域发展
        4.2.4 增强学校教育
        4.2.5 加强家人支持态度
        4.2.6 加强对自我的认知和学习
    4.3 研究贡献与不足
        4.3.1 研究贡献
        4.3.2 研究不足
    4.4 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戈多来了(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5)TQ教育培训机构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品牌内涵研究综述
    第二节 品牌价值研究综述
        一、国外品牌价值研究综述
        二、国内品牌价值研究综述
    第三节 品牌价值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一、基于财务视角的评估方法
        二、基于市场角度的评估方法
        三、Aaker模型的评估方法
第三章 TQ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
        一、教育培训行业市场的现状
        二、TQ培训机构的总体情况与现状
        三、教育培训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第二节 基于Aaker模型的TQ培训机构品牌价值分析
        一、品牌忠诚度
        二、品牌知名度
        三、品牌认知度
        四、品牌联想度
    第三节 基于相关者访问调查的TQ培训机构品牌价值分析
第四章 TQ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价值提升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品牌利益相关者之任课教师和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专业度不够
        二、定位不明确
        三、客户关系营销存在问题
        四、任课教师课酬体系不明确
    第二节 品牌利益相关者之在读学员反映出的问题
    第三节 品牌宣传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TQ培训机构品牌价值提升策略建议
    第一节 做好机构品牌规划
        一、制定品牌规划原则
        二、加强品牌设计
        三、强化机构品牌的维护与创新
        四、强化机构品牌的竞争策略
    第二节 雇主品牌及明星教师团队建设
        一、建立TQ教育培训机构雇主品牌
        二、打造明星教师团队提升机构品牌
        三、加强机构雇主品牌特色化建设
    第三节 强化客户口碑及已有品牌
        一、满足学员的需求
        二、健全学员关系管理机制
    第四节 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品牌传播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以三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文献述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残疾人
        2.1.2 高等特殊教育
        2.1.3 融合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融合教育理论的提出
        2.2.2 融合教育的理论依据:教育公平
        2.2.3 融合教育的模式
    2.3 历史沿革:高等特殊教育的政策演变
        2.3.1 1978-1989年:探索阶段
        2.3.2 1990-2010年:建设阶段
        2.3.3 2010年至今:转型阶段
3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问卷法
        3.1.2 访谈法
    3.2 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3.2.1 国家层面
        3.2.2 高校层面
        3.2.3 家庭层面
4 研究结论
    4.1 政策保障与经费支持不足
    4.2 社会“标签化”现象普遍,无障碍环境滞后
    4.3 招生考试混乱,招生类别有限
    4.4 普特教育分离,培养模式陈旧
    4.5 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4.6 就业支持不足,就业范围狭窄
5 研究建议
    5.1 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
    5.2 消除社会排斥,改善无障碍环境
    5.3 协调招生工作,增加招生类型
    5.4 推进残健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5.5 促进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发展
    5.6 加大就业支持,拓展就业渠道
    5.7 促进家校合作,提高个人能力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残疾大学生融合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7)考研失利经验的诠释现象学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考研失利的研究
        2.2.1 量化方面
        2.2.2 质性方面
    2.3 生活事件的研究
        2.3.1 量化方面
        2.3.2 质性方面
    2.4 “事件”理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过程
        3.4.1 研究准备
        3.4.2 抽样
        3.4.3 研究者身份反思
        3.4.4 建立研究关系
    3.5 资料收集
        3.5.1 进入现场
        3.5.2 访谈过程
        3.5.3 资料转录
    3.6 资料分析
    3.7 资料分析的严谨度
    3.8 研究的伦理
4 研究结果
    4.1 五位参与者的置身结构
        4.1.1 参与者小B的置身结构,经验结构和经验图示
        4.1.2 参与者小C的置身结构,经验结构和经验图示
        4.1.3 参与者小E的置身结构,经验结构和经验图示
        4.1.4 参与者小F的置身结构,经验结构和经验图示
        4.1.5 参与者小G的置身结构,经验结构和经验图示
    4.2 受访者的普遍结构及图示
        4.2.1 受访者的普遍结构
        4.2.2 受访者的普遍结构图示
5 讨论
    5.1 遭颠覆的过去和未来
    5.2 无法被接应的失利者
    5.3 失利使个体得以回返并统合自身
    5.4 失利事件的未完结性
    5.5 如何缓解失利者受苦:人文疗愈及他人的接应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例)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参与者信息表
致谢

(8)颠覆式创新理论视域下的报业转型 ——以新京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颠覆式创新理论:技术、商业模式与价值网络
    第二节 都市类报纸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新京报的数字化转型
第三章 技术“颠覆”:新京报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
    第一节 新闻采集方式的技术改进
    第二节 新闻加工模式的技术变革
    第三节 新闻分发渠道的技术开拓
第四章 商业“颠覆”:新京报经营模式的创新
    第一节 广告定制与线下活动
    第二节 版权合作
    第三节 创客活动
第五章 价值主张“颠覆”:新京报价值网络的演变
    第一节 竞争进入市场:精英化、高端化、专业化
    第二节 产品迭代更新:数字化、深度化、社交化
    第三节 合作拓展融合:移动化、平台化、共享化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颠覆式创新理论贯穿新京报转型全过程
    第二节 新京报转型实践具有普遍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青年形象媒介框架的共鸣效力研究 ——基于《中国青年报》与自媒体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框架共鸣的相关研究
        (二) 媒介形象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采集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样本
    三、青年形象媒介框架的类目建构
第三章 自媒体与《中国青年报》建构的青年形象
    一、《中国青年报》建构的青年形象
        (一) 《中国青年报》样本的编码数据统计概况
        (二) 乐于奉献是最核心的青年形象框架
        (三) 创业青年往往肩负着社会责任
        (四) 踏实肯干的普通青年
    二、自媒体建构的青年形象
        (一) 自媒体样本的编码数据统计概况
        (二) 重压之下的当代青年
        (三) 追梦青年大多在北上广深
        (四) 张扬与反叛是青年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第四章 自媒体与《中国青年报》青年形象框架建构的对比分析
    一、自媒体与《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形象媒介框架的异同
        (一) 《中国青年报》注重对青年的价值引领
        (二) 自媒体聚焦青年的生存处境
        (三) 媒体话语的失语者:留在小镇和乡村的普通青年
        (四) “苦难”的双重意涵
    二、自媒体与《中国青年报》青年形象框架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一) 《中国青年报》:政治化的青年
        (二) 自媒体:被“消费”的青年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与自媒体框架共鸣效力的差异
    一、研究样本选取
    二、《中国青年报》框架共鸣效力的具体表现
    三、自媒体的框架共鸣效力差异的具体表现
第六章 《中国青年报》与自媒体框架共鸣效力的影响因素
    一、话题的关联度决定框架的关注度
    二、框架共鸣策略
        (一) 《中国青年报》的框架共鸣策略
        (二) 自媒体的框架共鸣策略
    三、框架共鸣的话语策略
    四、框架发起人的身份会影响框架共鸣效力
    五、框架接受者出于对自身立场的维护会对媒介框架产生抵抗行为
总结与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师范类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以豫北两所师范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
        (一) 高校扩招及考研人数的增加
        (二) 国家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
    二、问题的提出
        (一) 把认真准备和不认真准备的人进行对比,分析考研准备的作用
        (二) 学生在考研准备中得到提升的素质与能力与研究生培养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三、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
    五、文献综述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六、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二) 研究假设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调查工具
第二章 对两所师范类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河南省两所师范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对象专业分布情况
        (二) 本次调查样本整体分类统计情况
        (三) 本科生考研动机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二、本科生考研准备的调查结果与差异分析
        (一) 本科生考研准备时间的调查统计结果
        (二) 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的调查统计结果
        (三) 本科生在考研准备方式的差异分析
    三、本章小结与思考
        (一) 小结
        (二) 思考
第三章 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探究
    二、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 考研准备方式与研究生考试科目之间的相关分析
        (二) 考研准备方式与外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三) 内部因素与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
    三、各因素之间与本科生考研准备方式的回归分析
    四、本章小结与思考
        (一) 小结
        (二) 思考
第四章 师范类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一、师范类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过程及其特点
        (一) 准备时间长
        (二) “考什么复习什么”凸显应试教育的特征
        (三) 准备方式多样化
    二、师范类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的价值分析
        (一) 本科生考研准备的功利价值和非功利价值
        (二) 本科生考研准备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三、本科生考研准备与本科教育之间的关联及其分析
        (一) 本科教育目标与本科生考研准备之间相互联系
        (二) 关于本科教育与考研准备之关系的思考
        (三) 考研市场的火爆对本科教育的影响
第五章 师范类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的问题及对策
    一、师范类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的相关问题
        (一) 本科生考研准备过程是一种应试学习过程
        (二)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偏离导致本科生考研准备时间越来越长
    二、本科生应建立合理的考研准备方式
        (一) 对学生而言,改变学生应试教育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 对学校而言,树立正确人才观,进行合理的考研引导
        (三) 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改变本科生应试准备的恶性循环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四、考研 考研过万青年在考研(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春如何扞卫发际线 ——当代青年头顶危机的健康社会工作研究[D]. 魏小苑.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归去来[J]. 严英秀. 民族文学, 2021(03)
  • [3]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研究 ——基于网络文本的分析[D]. 刘晶晶.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戈多来了[J]. 孙睿. 当代, 2020(06)
  • [5]TQ教育培训机构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D]. 席梦迪. 郑州大学, 2020(03)
  • [6]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以三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例[D]. 赖蓉.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考研失利经验的诠释现象学心理学研究[D]. 程春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颠覆式创新理论视域下的报业转型 ——以新京报为例[D]. 王烨. 深圳大学, 2019(09)
  • [9]青年形象媒介框架的共鸣效力研究 ——基于《中国青年报》与自媒体的对比分析[D]. 李菲雨.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师范类院校本科生考研准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以豫北两所师范院校为例[D]. 付晓瑞. 云南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考研 10000余名年轻人考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