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哲学的价值论文

孟子哲学的价值论文

问:我眼中的孟子,老子,庄子论文小结,字数500字。
  1. 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老子的思想是朴素的辨证法。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庄子的思想从宏观的“天”转向了“人”,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阐明的道理是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高于一切。天指大自然也指道、客观的规律,人指人为的事。反对人为,提出人要顺应大自然。从哲学上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是唯物论的观点,但他把人的意识的能动性降低了,有一定的消极性。总的来说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想象丰富,说理精辟,有很多观点至今仍然是正确的,许多成语都出于《庄子》。
问:试论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并结合中国古代王朝史实评析孟子思想的价值
  1. 答:仁政: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孟子“仁政”的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地主阶级激进派推行的“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而提出来的。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家商鞅主张积极开垦土地、鼓励私人占有土地、招徕劳动力等变革措施表示反对。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孟子设想的“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即所谓“分田制禄”。然后,由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以私养公”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它是封建制初期带有农奴制色彩的剥削方式。
    孟子一方面希望用这种土地制度来限制新兴地主阶级扩大土地的占有;另一方面又企图用这种剥削方式来束缚农民,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以供封建领主的剥削。这就是孟子“井田制”的实质。
    孟子虽说反对开辟荒地扩大私产,然而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还是比较重视的。他提倡“薄赋敛、深耕易耨”,要人们“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并且主张要给老百姓以一定的生活上的满足,这对于当时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封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还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孟子认为,用“力”不能使人心服,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是公开地反对暴力,主张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而他所谓的“以德行仁者王”的“王道”、“仁政”,实际上是要继续保持住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封建贵族的原有特权的。孟子通过提倡“仁”、“义”的根本目的,是要人们不后其君,企图用宗法观念以维护封建制的统治秩序。
问:试论孟子仁政的内容与价值
  1. 答:众所周知,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孟子将孔子所倡导的仁之爱亲、爱人原则及自己主张的人性善理论用之于现实政治领域,把根置于血缘亲属关系中的仁爱原则推之于整个社会,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果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还只是一些语录式治国原则的话,那么,孟子的仁政理论则具有了相当系统完整的内容表述。孔子虽然从各方面对“仁”加以阐释和规定,但更多是局限于道德伦理、人生哲学领域;由于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从而使其仁的论说缺乏终极价值依据。为了使孔子之仁具有本体论依据,孟子着重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从内在性(心性)与外在性(天命)两个层面为“仁”寻找终极的价值依据,在其仁政学说与人性善理论之间建构起了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其仁政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孟子的仁政学说,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2. 答:民贵君轻,孟子仁政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
孟子哲学的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