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五大药都药交会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陶新新[1](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以《走遍中国:安徽》第七章英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文本是宣传性文本,注重效率是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之一。在语言风格上,旅游文本需要让信息接收高效便捷,让读者在轻松获得目的地信息的同时,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和别样风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产生最佳的宣传效果。在中国,旅游文本翻译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十年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当代非文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旅游文本翻译可通过描述中国名胜古迹,让外国人清楚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树立中国形象。因此,在具体的旅游文本汉译英过程中,探索符合旅游文本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个流派,是由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的。汉斯·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同时,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如,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最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以目的论相对先进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对旅游文本《走遍中国:安徽》第七章翻译实践,对旅游文本翻译策略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旨在证实目的论指导旅游文本翻译的可行性,为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对《走遍中国:安徽》、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论文结构的全面介绍。第二章是对目的论及旅游文本翻译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章是对目的论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理论的详细阐释。第四章则对旅游文本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作为核心章节,第五章主要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等方面探讨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证实目的论指导旅游文本翻译的可行性。作为论文的结语,第六章主要包括主要发现、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李萌君[2](2020)在《经济转型期城市新区中央公园发展趋势及构建策略研究 ——以辉县市城南新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发展模式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方针政策陆续出台,相应的转型包括土地财政转型、政府职能转变、人口红利消失、产业导入缓慢等等后果对我国城市新区开发模式、建设内容、经营模式带来重大影响,过去迅速扩张,规模速成的模式改变,这将对作为城市新区建设前置要素的中央公园建设影响巨大。为了更好应对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挑战,回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论文从城市新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入手,深度探讨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发展趋势和构建策略。首先,从“城市新区”、“中央公园”、“发展趋势”等研究重点入手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新区扩张趋势和动因、中央公园以及城市大型绿色空间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尝试界定“城市新区”、“中央公园”、“经济转型期”等相关概念和论文研究范围,并对城市新区和中央公园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城市新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案例进行分类和研究,总结出相关构建策略的经验借鉴。其次,论文结合前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政策和数据分析,探讨了经济转型期城市新区发展特征和深层次动因以及影响中央公园规划建设的其他政策引导要素、经济转型要素、社会转型要素等的转变。具体包括政策扶持力度减小、企业和人口导入过程缓慢导致的城市新区建设周期增长;土地供应缩减、财税体制改革,导致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此外还有人们户外休闲半径扩大、休闲时长增加,对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要求增高,户外游憩活动偏好日益个性化,互动化等等种种因素导致城市新区中央公园建设发生新的转变。随后论文从城市发展、运营管理、游憩功能、文化特征、生态环境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和总结了城市新区中央公园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融合共生的区域带动策略、复合创新的休闲游憩策略、特质突出的文脉传承策略、健康持续的生态保护策略、多元创新的经营管理策略五个方面。最后,以辉县市城南新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分析辉县市城南新区扩张现状特征,总结城南中央公园发展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三四线城市新区扩张中的中央公园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参考,从而有效带动地方城市新区发展,保持中央公园长期的健康持续运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共赢。
王培旭[3](2020)在《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中药材专业市场逐渐成为现代中药材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全国十七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审批成立至今,不仅有效稳定中药材市场流通秩序,避免原先中药材集贸市场的交易乱象,更推动中药材经营销售环节的高质量运转,在中药材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显着。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不仅带动禹州当地中药材经济发展和就业,更成为全国中药材流通及经营销售的重要平台和枢纽之一。新时代背景下,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推动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将展开对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研走访和文献资料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获得相关数据资料,在其基础上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专业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目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已形成较大规模,在全国中药材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但仍存在诸如“柠檬”问题突出、现代化专业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专业市场运营机制不健全、专业市场入驻门槛低、出口市场结构单一等问题,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阻碍;然后结合国内外其他药品经营单位发展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经验;最后在前文研究基础上,结合禹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实际,从加大中药材质量管控力度、加快建设现代化专业设施、完善专业市场运营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专业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拓展海外销路等方面提出推动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探讨,期望早日解决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面临的问题,并为国内外其他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价值。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专业市场视角丰富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二是完善禹州中药材经济研究,并为其他地区中药材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孙清伟,周鸯[4](2019)在《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亳州因其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经营的历史传统,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从逐步形成到数次搬迁发展,从无序自发散乱的经营到有序规范的管理,在亳州乃至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着重对当前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情况的介绍,分析市场需求、文化软实力以及医药企业对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的作用,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钟媛[5](2019)在《基于药俗文化传承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与推广 ——以“樟树药交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樟树素有“药都”的之名,并赋予了它“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的称号。中药业是樟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樟树市的宝贵文化遗产,还是我国中药业宝库中的璀璨遗产。新时代的到来,为民族医药民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樟树药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后简称:非遗)名录中的一项,它的保护形式和传承应该创新。目前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文中简称:“樟交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三个药交会之一,也是樟树市的一大经济支柱。本文主要研究樟树药俗文化对“樟交会”的影响,以“樟交会”为品牌依托,研究如何塑造传达“药都”品牌的核心价值,使樟树药俗文化在“樟交会”中得到更好的呈现,在全国各类药交会中脱颖而出。通过品牌形象设计阐述其文化内涵,提高樟树药俗文化价值,通过现代新媒体推广形式不断强化品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作品基于传承樟树药俗文化,以“樟交会”的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为主线,深入剖析了“樟交会”品牌的设计现状与存在问题,对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最后以“樟交会”品牌的LOGO标志设计、品牌VIS设计、品牌推广设计等展开设计与推广,分别从品牌形象定位、品牌形象设计、品牌推广设计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让“樟交会”品牌形象推广达到最佳效果。
许文茜[6](2018)在《从药神到药商:河北安国药都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中药与庙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种事象,也曾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事象,安国正是将这两种文化融到一起的一座小城,也被称为“药都”。经历了上千年的积累,仰仗药王信仰而衍生出药业发展。然而近代以来,中国进入剧变轨道,安国的中药产业和中药文化在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变化。在神与人、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重重交织的现象中,探究中药产业与文化遭受到的挑战。本文从民族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以“药人”为主线,将安国药都作为个案进行研究,从而对药都文化进行探讨。药都安国因一个药王庙和它的药业而闻名。安国药王庙会衍生出精神慰藉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和商业贸易功能,形成人们对药王的崇拜,从而衍生出药材交易。药材交易的兴盛又带动了药材的种植、加工,安国市凭借着自己的优势被誉为“一夜秋风度,十里药飘香”的“药都”,成为中药材的集散交流地。在这里,药王传说、药王信仰、药王庙、药王庙会、中药产业构成了一个循环向人们揭示着安国药业的发展和演变。但在“变革”的背景下,现代中国遭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安国也不例外。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传统的中药产业和文化受到西方标准化的影响,发现人们的生活、行为、经商习惯并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我们所看到的“变化”实质上是中医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其中中医药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冲击值得深思。
常云秀[7](2018)在《百泉药会的历史溯源与当代重建——兼谈百泉药会的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泉药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河南省重要的文化品牌。百泉药会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情的民间文化。百泉药会的当代重建应以华夏文明传承为关捩点,在重视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底蕴,宣传推广百泉药会的同时增强民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教育。
熊海斌[8](2017)在《从“药都”樟树看“新经济”下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困”与“解”》文中提出新常态下"以新经济引领新常态"成为转型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其中产业变革是发展"新经济"的核心议题。江西省提出"新经济26条",计划将传统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梳理了樟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特征分析——战略产业、航母产业、支柱产业和活力产业,深入分析了樟树中医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及个性的现实困境——政策限制、市场压力、产业链困境和创新滞,提出以政府、市场和企业为主体的破解之策——形成政策配套支持合力、建立健全完善市场机制、打造完整的中药产业链和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周鸯[9](2016)在《试论四大药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唐代柳宗元《宋清传》中对唐代长安大药商宋清的经营活动的记载,可看出当时药业已十分活跃。而南宋京城临安,药业经营分工更细,极其兴盛。传统药材市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至今仍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安国、樟树、亳州、禹州四大药都作为全国中药材集散地,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当代,四大药都的交易额仍然位居全国前列,且均在1996年国家批准的17个药材市场中。明清时期,各药材散集散地逐渐发展,包括安国、禹州、樟树、亳州、百泉等着名药材市场逐渐成熟,其涉及到的庙会经济、金融业、药材种植加工业、商会、十三帮的等为药材市场服务的行业及机构逐渐形成体系。这些方面,恰恰是影响着药材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着药材市场的运营。回顾药都发展历史,分析总结历史经验,对促进当代药材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影响四大药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交通、政策、经济、民俗文化、药商行会、经营、药材资源、加工炮制八个因素,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便利的地理交通条件、适宜的经济环境、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药都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全国性的药材交易必然离不开药材的运输,运输是药市经营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的货运方式主要为水运,陆路运输亦较为便捷。四大药都中,水运优势最为突出的为樟树,陆路运输优势最为明显的为安国。禹州与亳州,其陆运亦较为便捷,并且都有水运为其补充,药材的运输亦十分便捷。药市交通条件促进其形成和发展,保障药材便捷流通,是影响药都形成的重要环节。首先,经济环境与国家商业政策的宽容,为药市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开明政策法令的支持可加速药市的发展,而政府打压政策则可使药市迅速衰败乃至消失。金融业的发展则使得药材交易更为便捷,交易过程更为专业,资金流动更加方便、安全。由此则保障了药材交易资金流动的畅通性,促进药材交易的进行,从而促进药市发展。二、民俗文化的繁荣为药市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文化就是凝聚力,将各地药商吸引到药市来,扩大药市声誉,促进了药市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其中最突出的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具体体现就是庙会与药交会,药王庙是其中极具特色的。药王庙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在庙会期间药材大量集中交易、交换信息互通有无。四大药都无一不是借助了信仰的力量,将药商们聚集起来,进行药材交流。而这种药材交流演变至今,即成为“药交会”而文化一直引导着药市的兴起与发展。三、精良的加工炮制技艺、丰富的药材资源与道地药材则是药都提高声誉的金字招牌。四大药都在历史上均有药材资源的记载,其资源丰富,并有着药材种植的历史。药材资源对药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第一,道地药材就像一个药市的名片,其在医药行业中的知名度,扩大了药市在整个行业中的影响。道地药材以其优良的品质优于别地所产同种药材的疗效,吸引了各地药商前来采购,从而促进了药市的繁荣。第二,丰富的药材资源提供了药市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三,药材的种植促进药材市场的发展及繁荣。四大药都均有发达的药材加工业,药材集散时迫切需要加工,以便于销售及应用。重视加工炮制是四大药都的共性,且都自制丸、散、膏、丹、酊等各剂型中成药,各自具备自身特色,因此可以断定,药材加工对药都形成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四、行业分工的细化、市场管理的完善是一个市场发展成为药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信誉更是其发展的必要前提。药业行业分工的精细化产生了其经营的不同形式,其经营形式主要为药行、字号、咀片店、药庄、药棚、片子棚,涉及到大宗药材的越产地买卖、药材批发、药材零售、成药销售与药材加工等,其形式多样,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药市诚信为本、灵活经营、制作当先的经营理念则是支持其发展的根本,无信则不立。五、药帮、行会的出现与成熟是药都形成的标志,推动着药市的进一步发展。十三帮、五大会、安客堂等构成了药市管理体系。商帮行会在唐代即出现萌芽,明清更是盛行。其形成原因是市场规模的不断地发展,促使分工不断地细化,而药商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根据不同的地域结成帮。其目的是保护本帮药商的权益,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十三帮、五大会的出现是药市繁荣的体现。四大药都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均出现了药商帮会,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十三帮。以十三帮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的出现,对庞杂的药市的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官方调剂相结合,使得药市运营更加正常有序。安客堂之类的官民共治的组织则又充分维护外商利益,可提高市场的口碑与竞争力。综上,四大药都的形成与各方面条件的适宜均分不开。适宜的地理交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是药市形成的基础,良好的信誉、细化的行业分工、完善的市场管理是药市发展壮大成为药都的必要条件,民间信仰的推动与引导则使得药市更为有效地发展,道地药材与加工炮制工艺极大地推动了药都的形成与发展,药帮、行会,药帮、行会的出现标志着药市走向成熟繁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药市从形成到发展成为药都,首先是在有利的地理交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基础上,通过民俗文化的引导,打造具有特色的道地药材与加工炮制,然后不断细化行业分工、完善药市管理,最终才能使其成为产业链条完备的“药都”。当今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物流运输业发达,具备了药材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药材市场欲快速发展,必须要在其他关键影响因素下功夫,突出特色优势,真正做大做强。根据历史及现状调研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利用文化信仰的力量,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体系,举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以药材交流为主的中医药文化节;第二,发挥道地优势,围绕其道地药材打造成其特有品牌,加强知名度,从而成为其闻名全国的金字招牌;第三,加快新药研发,实行药材加工的现代化;第四,完善市场分工、管理,围绕药材交易这一中心,细化分工,并统一、严格管理,规范市场交易。这四点是当今药市能成为药都的关键所在。
唐廷猷[10](2014)在《古今药市一千年》文中认为广义药市是指中药材交易常年市场。本文是狭义药市,是指在中药材集散地形成的定期、大型药材交流会,兴起于中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蜀地梓州,唐末传到成都。宋代成都药市地位大提高,形成官、商、民共庆局面。元代四川药市消亡,但元末成都药市有短暂恢复。明初禹州、百泉药市兴起,明末樟树、祁州、大理药市有较大发展。民国后期药市向六大城市转移,转变为常年药市。新中国成立后,樟树、百泉、安国药市发展到极盛,改革开放传统药市遇到挑战,实行与时俱进,步入改革转型新时期。
二、全国五大药都药交会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五大药都药交会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以《走遍中国:安徽》第七章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of Travel Around China |
1.2 Research Background |
1.3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
2.1.1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 at Home |
2.1.2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 Abroad |
2.2 Studies on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
2.2.1 Studies on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at Home |
2.2.2 Studies on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Abroad |
2.3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
3.2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
3.2.1 Skopos Principle |
3.2.2 Coherence Principle |
3.2.3 Fidelity Principle |
3.3 Feasibility of Skopos Theory in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ourism Texts |
4.1 Types of Tourism Texts |
4.2 Features of Tourism Texts |
4.2.1 Anonymity |
4.2.2 Informativity |
4.2.3 Inducibility |
4.3 Language Features of Travel Around China:Anhui |
4.3.1 Lexical Features |
4.3.2 Syntactic Features |
4.3.3 Discourse Features |
4.3.4 Rhetorical Features |
4.4 Summary |
Chapter F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ourism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Skopos Theory |
5.1 Strategies in Skopos |
5.1.1 Amplification |
5.1.2 Analogy |
5.2 Strategies in Coherence |
5.2.1 Omission |
5.2.2 Adaptation |
5.3 Strategies in Fidelity |
5.3.1 Literal Translation |
5.3.2 Free Translation |
5.4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2)经济转型期城市新区中央公园发展趋势及构建策略研究 ——以辉县市城南新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背景 |
1.1.2 发展挑战 |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
1.4.2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
1.4.3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经济转型期城市新区中央公园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经济转型期 |
2.1.2 城市新区 |
2.1.3 城市公园和中央公园 |
2.1.4 研究范围界定 |
2.2 城市新区中央公园特征 |
2.2.1 外在特征 |
2.2.2 内在特征 |
2.3 我国城市中央公园分类 |
2.3.1 按主导形式分类 |
2.3.2 按建设目标分类 |
2.3.3 按服务半径分类 |
2.4 中央公园建设影响因素 |
2.4.1 区域城市规划 |
2.4.2 政治经济环境 |
2.4.3 社会文化变迁 |
2.4.4 城市扩张规律 |
2.5 城市新区中央公园价值和效益 |
3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
3.1 综合型案例 |
3.1.1 纽约中央公园 |
3.1.2 郑东新区双鹤湖公园 |
3.2 运营管理型案例 |
3.2.1 北京朝阳公园 |
3.2.2 纽约高线公园 |
3.3 复合共生型案例 |
3.3.1 上海普陀桃浦智慧城中央公园 |
3.3.2 北京通州新城西海子中心公园 |
3.4 案例总结 |
4 经济转型期城市新区中央公园发展趋势的动因研究 |
4.1 经济转型期外在环境转变 |
4.1.1 政治环境引导 |
4.1.2 经济环境影响 |
4.1.3 社会环境影响 |
4.2 经济转型期城市新区扩张转型 |
4.2.1 阶段扩张趋势 |
4.2.2 分级扩张趋势 |
5 经济转型期城市新区中央公园的发展趋势和构建策略 |
5.1 经济转型期城市新区中央公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
5.1.1 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 |
5.1.2 成为职能融合的载体 |
5.1.3 运营管理更加创新多元 |
5.1.4 游憩功能更加复合创新 |
5.1.5 文化特质不断提升凸显 |
5.1.6 生态环境注重健康持续 |
5.2 转型期城市新区中央公园规划原则 |
5.2.1 整体性原则 |
5.2.2 以人为本原则 |
5.2.3 地域性原则 |
5.2.4 可持续原则 |
5.2.5 多方共赢原则 |
5.3 转型期城市新区中央公园的构建策略 |
5.3.1 活力共融的区域带动策略 |
5.3.2 持续共赢的创新运营策略 |
5.3.3 复合创新的休闲游憩策略 |
5.3.4 特质突出的文脉传承策略 |
5.3.5 健康持续的生态保护策略 |
6 辉县市城南新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
6.1 前期概况 |
6.1.1 场地区位分析 |
6.1.2 场地资源分析 |
6.1.3 上位规划分析 |
6.1.4 场地现状认知 |
6.2 项目特征研究 |
6.3 问题与挑战 |
6.4 设计目标和理念 |
6.4.1 文化符号提取 |
6.4.2 设计理念和定位 |
6.5 设计策略 |
6.5.1 活力共融的区域带动策略 |
6.5.2 创新共享的休闲游憩策略 |
6.5.3 持续共赢的创新运营策略 |
6.5.4 特质突出的文脉传承策略 |
6.5.5 弹性共生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
6.6 总体规划设计 |
6.6.1 总体结构 |
6.6.2 功能分区 |
6.7 分区规划设计 |
6.7.1 活力运动区 |
6.7.2 创意活动区 |
6.7.3 传统风貌区 |
6.7.4 山林种植区 |
6.7.5 水上游乐区 |
6.7.6 湿地观光区 |
6.8 专项规划设计 |
6.8.1 交通设计 |
6.8.2 竖向设计 |
6.8.3 视线设计 |
6.8.4 生态设计 |
6.8.5 植被设计 |
6.8.6 边界互动设计 |
6.8.7 分期建设和运营 |
6.8.8 活动策划与设计 |
6.8.9 室外家具和小品设计 |
6.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7.2 思考与展望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纸目录 |
附件 |
(3)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阐释 |
三、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概况 |
(一)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环境 |
(二)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规模 |
(三)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营状况 |
四、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柠檬”问题突出 |
(二)现代化专业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
(三)专业市场运营机制不健全 |
(四)专业市场入驻门槛低 |
(五)出口市场结构单一 |
五、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成功经验 |
六、促进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一)加大中药材质量管控力度 |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专业配套设施 |
(三)逐步健全专业市场运营机制 |
(四)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
(五)积极拓展海外销路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简短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亳州市的地理位置 |
2 亳州中药材贸易历史概述 |
3 亳州中药材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
4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状况 |
5 小结 |
(5)基于药俗文化传承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与推广 ——以“樟树药交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樟树药俗文化与品牌形象推广设计概述 |
1.1 樟树药俗文化 |
1.1.1 樟树药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樟树药俗文化项目分类 |
1.1.3 中国四大药市横向比较研究 |
1.2 品牌形象推广设计 |
1.2.1 品牌形象的概念 |
1.2.2 药俗文化与品牌形象设计的关系 |
1.2.3 药俗文化品牌形象的设计与推广 |
1.3 “樟交会”品牌形象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1.3.1 品牌价值缺失,与同类药交会差异化不明显 |
1.3.2 会场形象单一,缺少文化元素 |
1.3.3 服务意识不足,难以传递品牌优势 |
1.3.4 品牌传播推广困难,忽略整合传播策略 |
1.3.5 品牌传播受众人群太窄 |
第2章 “樟交会”品牌形象设计提升与推广路径 |
2.1 药俗文化在“樟交会”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体现 |
2.1.1 “樟交会”品牌形象定位 |
2.1.2 药俗文化元素的提炼 |
2.2 “樟交会”品牌形象展现药俗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 |
2.2.1 药俗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传承 |
2.2.2 药俗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创新 |
2.3 “樟交会”品牌形象的媒介推广方式 |
2.3.1 新媒体技术的结合 |
2.3.2 “樟交会”品牌形象的全媒体传播 |
第3章 以“樟交会”为例的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实践 |
3.1 品牌形象设计灵感 |
3.2 樟树药交会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 |
3.2.1 基础设计系统 |
3.2.2 应用设计系统 |
3.3 品牌推广设计 |
3.3.1 文化平面广告传播 |
3.3.2 新媒体应用传播——H5 互动游戏 |
3.3.3 新媒体应用传播——AR明信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关于樟树药交会与樟树药俗文化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四大药市品牌形象对比 |
附录 C:毕业创作作品展示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从药神到药商:河北安国药都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田野点介绍 |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安国药王庙相关文献 |
(二) 安国药业相关文献 |
(三) 安国中医药文化相关文献 |
(四) 安国中药炮制相关文献 |
(五) 已有研究带来的启示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 |
(二) 田野调查 |
(三) 深入访谈 |
四、文章思路及结构 |
(一) 文章思路 |
(二) 章节安排 |
第一章 药都生活氛围的田野见闻 |
第一节 人人离不开的“吃” |
第二节 住在药都 |
第三节 药都文化生活 |
第二章 药庙与香火仪式 |
第一节 千年药王庙 |
第二节 药王是谁 |
第三节 庙会仪式活动 |
第三章 药商与中药产业 |
第一节 药商的发展历史 |
一、香火会时期的药商 |
二、药交会时期的药商 |
三、新时期的药商 |
第二节 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 |
一、草到安国方成药 |
二、药经祁州始生香 |
第四章 中药产业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挑战 |
第一节 神圣与世俗:庙会文化的变迁 |
一、庙会仪式之变 |
二、庙会精神之变 |
第二节 救人与谋利:手工业者的困境 |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老中医的无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百泉药会的历史溯源与当代重建——兼谈百泉药会的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泉药会之悠久历史 |
二、百泉药会之当代发展 |
三、百泉药会之时代窘境 |
四、重建百泉药会之建议 |
(一) 重视古朴民风民俗、再现药会生机活力 |
(二) 挖掘中医药文化底蕴、凸显药会的基本性质 |
(三) 增强民众认同的自觉性、推广药会品牌的知名度 |
(四) 恢复苏门百泉之盛景、重振百泉药会之声名 |
(五) 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 彰显百泉药会的新亮点 |
(8)从“药都”樟树看“新经济”下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困”与“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樟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
(一) 从中医药产业地位来看, 是国家乃至省市的战略产业 |
(二) 从中医药产业规模来看, 是樟树市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
(三) 从中医药产业格局来看, 是樟树市企业的航母级产业 |
(四) 从中医药产业流通来看, 是樟树市市场的最具活力产业 |
二、樟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
(一) 政策限制 |
1. 中药特殊商品性决定了其审批被边缘化 |
2. 缺乏中医药的质量检测保障体系与机制 |
3. 政府对中医药其它配套政策法规待探讨 |
(二) 市场压力 |
1. 传统中药材市场面临着重大挑战和调整 |
2. 樟树市中药材市场面临其他药都的竞争 |
(三) 产业链困境 |
1. 药材源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亟待提高 |
2. 中间生产:中药的质量和种类有待提升 |
3. 市场终端:大部分企业销售能力受制约 |
(四) 创新滞后 |
1. 樟帮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培养力度弱 |
2. 企业自主研发意识薄弱及能力不足 |
3. 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风险较大 |
三、樟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破解之策 |
(一) 形成政策配套支持合力 |
(二) 建立健全完善市场机制 |
(三) 打造完整的中药产业链 |
1. 抓源头——深度开发道地药材 |
2. 治中间——增加品种提高品质 |
3. 强终端——畅通销售流通渠道 |
(四) 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
(9)试论四大药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概述 |
1.1 四大药都定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条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条件 |
2 四大药都简史 |
2.1 安国——“草到安国方成药” |
2.2 樟树——“药不到樟树不灵” |
2.3 亳州——“南北通衢,中州锁钥” |
2.4 禹州——“药不经禹州无味” |
3 影响因素 |
3.1 地理交通 |
3.1.1 水路交通 |
3.1.2 陆路交通 |
3.1.3 小结 |
3.2 政策法令 |
3.2.1 政府政策 |
3.2.2 专门政策法令 |
3.2.3 小结 |
3.3 民俗文化 |
3.3.1 民间信仰 |
3.3.2 民间文化 |
3.3.3 小结 |
3.4 经济因素 |
3.4.1 经济发展 |
3.4.2 票号 |
3.4.3 小结 |
3.5 药商行会 |
3.5.1 十三帮 |
3.5.2 五大会 |
3.5.3 安客堂 |
3.5.4 小结 |
3.6 药市经营 |
3.6.1 经营机构 |
3.6.2 经纪人 |
3.6.3 经营理念 |
3.6.4 小结 |
3.7 药材资源 |
3.7.1 安国 |
3.7.2 樟树 |
3.7.3 亳州 |
3.7.4 禹州 |
3.7.5 小结 |
3.8 加工炮制 |
3.8.1 加工炮制概况 |
3.8.2 加工工艺 |
3.8.3 加工工具 |
3.8.4 小结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古今药市一千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药市 |
1.1 中唐时期蜀地梓州药市最早兴起 |
1.2 唐末五代成都兴起药市 |
1.3 宋代成都药市地位大提高 |
1.4 蒙宋战争四川药市消亡与元末短期恢复 |
1.5 朱元璋促进药市发展与明清四大药市 |
1.6 民族地区云南大理药市 |
2 民国药市从极盛到衰落 |
3 当代药材交流会 |
3.1 继承传统药市的当代药材交流会 |
3.2 传统药市面临挑战 |
3.3 传统药市改革转型 |
四、全国五大药都药交会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 [1]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以《走遍中国:安徽》第七章英译为例[D]. 陶新新. 济南大学, 2020(05)
- [2]经济转型期城市新区中央公园发展趋势及构建策略研究 ——以辉县市城南新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李萌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 王培旭.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5)
- [4]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调查研究[J]. 孙清伟,周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21)
- [5]基于药俗文化传承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与推广 ——以“樟树药交会”为例[D]. 钟媛. 湘潭大学, 2019(02)
- [6]从药神到药商:河北安国药都文化研究[D]. 许文茜. 宁夏大学, 2018(01)
- [7]百泉药会的历史溯源与当代重建——兼谈百泉药会的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承[J]. 常云秀.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1)
- [8]从“药都”樟树看“新经济”下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困”与“解”[J]. 熊海斌.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 [9]试论四大药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D]. 周鸯.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2)
- [10]古今药市一千年[J]. 唐廷猷. 中国现代中药,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