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将出现的“昆虫军团”(论文文献综述)
庹亚茹[1](2021)在《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艺术风格研究》文中指出
孔俐颖[2](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郑丽颖[3](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林彩珠[4](2020)在《《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十五、十七、十八章)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基于纪实文学作品《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十五、十七和十八章的翻译,对本次翻译实践作出总结。该书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表明蚊子在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莱斯文本类型学的指导下,译者对该书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该书为典型的信息型文本,且对此书的翻译应该忠实、准确且可读性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现要实现译文的忠实、准确和可读性强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这些翻译难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词汇、句子和修辞。词汇层面的难点包括专有名词、文化负载词以及多义词的翻译。在处理专有名词以及文化负载词时,译者主要采用意译将其意思译出;而在处理多义词时,则根据上下文选取或创造出合适的词义。句子层面的难点包括分词状语、插入语、独立分句以及长难句的翻译。在处理分词状语时,译者需要通读上下文找出相应的逻辑主语;而在处理插入语和独立分句时,译者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辨析这些成分在句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处理长难句时,译者主要采用分译法以及语序调整法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而修辞层面的难点则在于重言法的翻译,这一修辞格常常使用两个同一词类的词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有时,所用的两个词之间又是相互修饰的关系,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常常要多加考量才能判断出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此次翻译实践让译者对纪实文学作品的行文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分析也让译者对于同类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译者日后更好地进行此类作品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陈伟[5](2020)在《三种跳虫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跳虫是一类原生无翅的内口式低等微小型六足总纲节肢动物,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它们主要取食土壤中的枯枝落叶、腐殖质、细菌和真菌等,而对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与利用需要肠道内复杂微生物的协助来完成。为了探究跳虫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其相关功能,本研究以裸(拟裸)长角跳属成员Sinella(Coecobrya)oligoseta、原等跳属成员Proisotoma minuta和鳞跳属成员Tomocerus missus为供试跳虫,采用16S r DNA扩增子测序法对这3种跳虫成虫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应用Tax4Fun法对其肠道菌群基因进行功能预测。同时,使用传统分离培养法获得可培养跳虫肠道菌,从中筛选能降解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果胶的细菌,初步评估其产酶能力,并进行菌种分子鉴定;从中筛选动物肠道常见致病菌气单胞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毒力基因及药敏性检测。研究结果发现这3种跳虫成虫中肠道菌群多样性最高的是T.missus,最低的是S.(C.)oligoseta。在门水平上,它们肠道中最主要的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也具有较高的丰度;在属水平上,S.(C.)oligoseta肠道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16.21%)明显高于P.minuta和T.missus肠道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0.87%和1.37%);P.minuta肠道中弧菌属Vibrio的相对丰度(25.81%)明显高于S.(C.)oligoseta和T.missus肠道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35%和0.004%)。KEGG pathway注释预测出这3种跳虫肠道菌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功能基因涉及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代谢,且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功能基因中涉及传染性疾病和耐药性的基因相对丰度明显较高。从这3种跳虫肠道内分离得到的106株细菌中有47株可以降解多糖的细菌,其中包括37株产淀粉酶细菌,主要是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一些种类;16株产纤维素酶细菌,主要是纤维菌属Cellulosimicrob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一些种类;以及3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的产果胶酶细菌。菌株Tm-L4同时具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经16S r DNA序列比对,发现该菌株与解淀粉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mylolyticus有99.79%的序列相似性。另外,从S.(C.)oligoseta和P.minuta肠道菌中分离得到3株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对豚鼠气单胞菌管家基因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属于新的序列型ST653,对应的等位基因型为gyr B456、gro L438、glt A465、met G462、pps A503和rec A499。对豚鼠气单胞菌基因组中毒力基因PCR扩增后发现,脂肪酶基因lip、弹性蛋白酶基因ela、热敏感细胞肠毒素基因alt、溶血素基因hly A和鞭毛基因fla为阳性。抗生素药敏试验显示豚鼠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和萘啶酮酸均表现为耐药,而对阿奇霉素、氯霉素、阿米卡星等12种抗生素表现为敏感。从上述结果可知,S.(C.)oligoseta,P.minuta和T.missus这3种跳虫成虫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的核心菌群相同,而在属水平上的优势菌属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跳虫的物种遗传背景及栖息地环境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是影响其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重要因素;3种跳虫肠道内大多数细菌与能量代谢及营养作用相关,这有利于它们发挥土壤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而且所筛选的产酶能力较高可降解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的菌株有望被进一步研制成益生菌、饲料添加剂或酶工程菌,在食品、养殖及酶产业中发挥价值;3种跳虫肠道中可能还存在具有致病性或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已分离得到的新型豚鼠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与药敏性试验结果揭示了该菌的潜在致病性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或敏感性,为跳虫源豚鼠气单胞菌可能引发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抗生素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佳佳[6](2020)在《战争与疾病 ——以美国内战为考察实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军事冲突,一直是美国史和美国军事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内战期间,军事技术的革新、作战空间的扩大、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与杀戮变得更加残酷。士兵作为战争中的主角,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战争本身,还有伴随战争而来的疾病,大量士兵不仅经受身体上病痛的折磨,还出现精神上的疾病。病患带来的不仅仅是非战斗减员问题,还严重影响着士气,削弱着军队的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本文以美国内战为实例,考查内战时期军队中各种疾病的肆虐和流行情况,分析疾病多发的原因,政府、军队和士兵应对疾病的防治措施,以及疾病对美国内战进程和结果的影响,揭示战争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及历史启示。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章考查美国内战时期军队中各种疾病肆虐和流行的情况,士兵不仅遭受身体上病痛的折磨,而且还承受精神上的压力,以及分析了军队疾病多发的原因,主要从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士兵个人问题三个角度展开。第二章考察美国内战时期军队中各种疾病的爆发对士兵健康造成了威胁,军队出现士气低沉的消极现象,严重削弱了士兵的战斗力和作战效能,对战争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第三章考查内战时期针对军队疾病多发所采取的预防和救治措施。主要从政府、军队以及士兵自我护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内战期间疾病的防治措施缓解了士兵患病的几率,挽救了士兵的生命,还为战后美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章通过美国内战这一实例,得出了关于战争与疾病关系的历史思考。
杨洋[7](2019)在《从竞争对抗走向暴力:电子游戏的暴力文化传播倾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大众传播文化视域下的暴力电子游戏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多样化的暴力游戏个案,以“框架论”、“模仿论”以及“符号学意义生产理论”等为切入点,将游戏媒介的暴力文化生产和传播视为由系统性原初暴力所引发,经由视觉化的暴力符号表达,再通过触发人类根源性的死亡欲动,以控制性的模仿而执行的完整过程,是由几种平行的意义单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机制。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暴力电子游戏文化的传播机制,澄清其普遍性的社会意义所在,并以此探究暴力电子文化从竞争对抗走向暴力的深层次原因,以寻找暴力电子游戏文化在大众文化泛娱乐化倾向下,少序、失序的社会系统中规范发展的可能性和路径。本文综合运用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并结合研究者的个人游戏体验,在厘清游戏、媒介及电子游戏等基本概念、描述电子游戏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建构出以机制为本质属性的电子游戏的原初系统暴力、以视觉感官沉浸影响下的图像暴力,以及时空向度上暴力电子游戏为虚拟暴力实践提供的几何空间与行动场域的意义。对暴力电子文化研究的介入角度有了更明确的把握。论文共分七章节内容,第一章为导论,提出问题并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并对国内外的游戏与电子游戏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及对游戏媒介和电子游戏进行概念界定,从词源角度论证电子游戏成为媒介的缘由。第二章为正文开篇,从游戏的本质属性机制入手,考察电子游戏本体隐含的政治偏向与系统暴力;第三章通过分析玩家对游戏世界的多向选择和能动介入,电子游戏与影视作品传播的核心不同在于,电子游戏体现出更为突出的互动传播的特质,这种互动性依赖于游戏者的深度参与而实现,游戏者既是游戏作品的欣赏者也是参与创制者。游戏者与游戏内容之间的互动,具体在三个领域中展开:一个是游戏者在虚拟空间中的角色扮演;一个是游戏中虚拟语境对于游戏者的意义;最后是独特的游戏中的交互叙事类型,以及这些互动叙事类型对于游戏者参与度的影响分析玩家在虚拟世界中的攻击性行为动机以及暴力电子游戏对玩家行为的潜在影响,为后文分析电子游戏的媒介特征及其对传媒生态产生的影响奠定历史基础;第四章深入分析电子游戏暴力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从美国军事娱乐复合产业下的镜像暴力到上层建筑与阶层社会中的象征暴力,二者的结合塑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也是暴力文化盛行的精神基础;第五章对电子游戏的社会历史根源进一步加以探讨,发现暴力文化的传播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产物,对暴力的崇拜自古有之,它既源于由人类自身天然带有的死本能延伸而来的攻击性,也源自于古代将暴力文化赋予的功能性属性,即是娱乐手段也是司法及统治手段。第六章我们对暴力电子游戏所依托的技术媒介,以及它所代表的技术变革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作批判性反思,以期待能在电子游戏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良性的建议。
董元秋[8](2019)在《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道微生物在机体维持健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群落组成受到内源和外源因素的影响。内源因素包括遗传、性别等因素;外源因素包括季节、空间等环境因子。鸟类由于具有飞翔能力,可以大范围、远距离传播和扩散微生物,因此其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倍受关注,特别是集群水鸟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迁徙水鸟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和功能解释将成为水鸟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升金湖和菜子湖的越冬白头鹤(Grus monacha)为对象,采用非损伤技术获得粪便样品,并提取寄主粪便的总DNA,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16S rRNA高变区的PCR扩增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研究地理格局、季节动态、环境等因素对寄主肠道微生物群落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阐明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点和功能的响应。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优势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升金湖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群落中厚壁菌门占绝对优势,而菜子湖白头鹤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富度都比较高;升金湖越冬白头鹤肠道中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随越冬期的推进显着增加,而变形菌门随越冬期的推进显着减少;菜子湖越冬白头鹤肠道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加时,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相对减少。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越冬期的进行有显着的增加。此外,根据变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季节变化,最后为食物差异。(2)基于16SrRNA测序数据,通过PICRUSt对微生物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的功能主要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在空间水平上,两湖泊间白头鹤肠道微生物预测功能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微生物都有明显差异菜子湖白头鹤肠道微生物预测功能氨基酸代谢明显高于升金湖,而升金湖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能量代谢功能生物明显的高于菜子湖。在季节变化水平上,升金湖和菜子湖白头鹤肠道微生物基因预测功能随着越冬期的进行没有显着变化。(3)NMDS分析和相似性分析都表示性别的差异对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有一定的影响。但是Lefse分析在门水平上不同性别间并未检测到显着性的差异,并且在属的水平上仅有2个属有显着差异,且属的相对丰富度较低(<0.1%)。在雌性体内乳酸菌占有绝对优势,而在雄性体内螺旋杆菌占有绝对优势。(4)越冬白头鹤与同一栖息地的越冬白额雁的肠道微生物的基本组成是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等。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和beta多样性分析,说明了越冬白头鹤和越冬白额雁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并且越冬白额雁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的高于越冬白头鹤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两种迁徙鸟类肠道中存在病原菌类,其中人类共感染的肠道微生物包括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梭菌属(Clottridium),肠球菌属(Enterococus),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红球菌属(Rhodoccus)。
白山丹[9](2019)在《电影作者:吉尔莫·德尔·托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尔莫·德尔·托罗作为墨西哥籍导演,和同样来自墨西哥的阿方索·卡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一起被称为“墨西哥三杰”,在他迄今为止的十部电影长片中,既有获得不俗票房成绩的商业片:《地狱男爵》《刀锋战士2》《变种DNA》以及以4.11亿美元创下个人票房纪录的《环太平洋》;还有获得世界级奖项的艺术电影:一举夺得墨西哥电影节九项大奖的《魔鬼银爪》,提名六项奥斯卡奖,最终获得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化妆等三项大奖的《潘神的迷宫》,以及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两项大奖的《水形物语》。他是一个少有的既能获得商业成功又能保证影片艺术成就的导演。早在2010年,来自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电影研究专业的高级讲师克莉斯汀·埃瑟林顿-莱特和露丝·道提在着述《电影理论自修课》中提出了吉尔莫·德尔·托罗是“电影作者”的假设,她们指出“吉尔莫·德尔·托罗是一名极具潜质的电影作者”。但时至今日学界依旧没有确证他的“作者身份”。本文以“电影作者”的相关理论来考察辨析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能够将关于这位导演的理论研究进行纵深推进。另一方面,通过对作为“作者电影”的吉尔莫·德尔·托罗作品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对我国电影导演如何在创作中形成和确立鲜明的个人风格有着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还可以对电影创作中如何实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提供极具实践价值的启示。所以本文以“电影作者论”理论为基础,在确定吉尔莫·德尔·托罗“电影作者”身份的基础上,探究其“作者电影”的基本美学特性。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与梳理“电影作者论”的理论发展脉络,明确“电影作者”的含义,深入阐释克莉斯汀·埃瑟林顿-莱特和露丝·道提《电影理论自修课》当中提出的判定“电影作者”的四个维度(生平、主题、审美与制作)的内涵与意义。具体来说,判定一名导演是否“电影作者”需要思考他的生活经历是否对其创作发生直接影响;其作品是否具有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否具有一以贯之的审美以及自己能否真正掌握影片的制作。第二部分以“电影作者”的四个维度,逐一审查吉尔莫的“作者”身份。我们能够发现他的作品都是其童年生活的延续与放大;其作品中反复出现漫游与回归、爱、选择等主题;影片呈现出恐怖与温情并存,华美与残酷相伴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并且以编导合一的创作方式使他的影片从故事内核到影像特征都呈现出统一的个人风格。由此我们可以确证吉尔莫·德尔·托罗是一名“电影作者”。由于在第三部分当中还要重点阐释吉尔莫“作者电影”的特征,因次这一部分着重阐释了“生平”与“制作”而略述了“主题”与“审美”。第三部分将以吉尔莫·德尔·托罗创作的“作者电影”为研究对象,着重从主题探索、叙事策略和视觉策略三个方面来探究他所呈现的个人风格和美学追求,也就是“恐怖与温情并存,华美与残酷相伴”。这种美学风格的最大特点就是相反的事物之间的对抗与融合。从主题而言,吉尔莫以奇幻恐怖类型片的形式讲述人类世界的残酷与魔幻世界的美好。在叙事策略中,糅合了童话的童真与成人世界的残酷;人物和怪物“特性”的颠倒以及人类对物品的正反两种特质的赋予;视觉策略中则以视觉的方式展现了两种不同空间的营造与相互影响。在结论部分,我总结了吉尔莫作为一名“电影作者”的自觉与其获得商业成功与艺术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他的童年经历使找到并确定了自己的类型定位,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使他能够在众多好莱坞导演当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他赋予影片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的影片能够历久弥新,在电影史的长河当中闪烁出独特的光辉。
李珂杨[10](2019)在《民国时期女童子军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童子军组织是民国时期我国最大的青少年女性教育团体,最早由上海仓圣明智女子中学创办。从1919年到1949年,民国时期的女童子军教育共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北洋政府时期,全国童子军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政府也对童子军教育不加干涉。因此各地童子军办理情况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办法,全国童子军教育呈现出自主性、分散性的特点,政治色彩较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统一办理童子军教育,不仅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制定各项组织条例,还规定初中必须实行童子军教育。在童子军党化的过程中该种教育呈现出强制性、系统性的特点,政治色彩大大加强。虽然女童子军在三十年发展历程中始终没有独立的领导机构,但却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女童子军团,单独的登记制度,专属的制服和专为女性设置的课程内容。广大女性儿童通过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和从事各类社会服务提高了身体素质,培养了自身的独立意识和服务精神。并通过与世界各国女童子军的交往,开拓了视野,建立起女童军间的深厚情谊。女童子军教育使女性逐渐摆脱传统社会带给女性的桎梏,她们开始走出家庭,并将自己看作国家的一份子,承担起家庭与社会赋予她们的双重责任。在当时,女童子军教育弥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推动了近代妇女的解放运动;在现代,女童子军教育中蕴含的德育为先、学生本位、重视实践的教学思想与自主探索、团队合作为主的教学方法也对当今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二、即将出现的“昆虫军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即将出现的“昆虫军团”(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
二、东方写作 |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
一、“二元对立”思想 |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
二、人与物的翻转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
二、“天人合一”之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
一、跨国恋 |
二、人神恋 |
三、人机恋 |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一、地理虚空 |
二、历史虚空 |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旨趣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
一、时代背景 |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
小结 |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
四、小结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
四、小结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AI写作本 |
小结 |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
一、探险目的 |
二、探险经费来源 |
三、非法入境 |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
五、结语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
小结 |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
五、小结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
四、小结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
小结 |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AI写作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
四、小结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
五、结语 |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
五、未完待续工作 |
小结 |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
五、影响 |
六、小结 |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
四、结论 |
小结 |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十五、十七、十八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1.1 About the Author |
1.1.2 About the Source Text |
1.1.3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1.4 Text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
1.3 Difficulties of the Translation |
1.4 Mention-worthy Issues |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
2.1.2 Preparat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2.2 While-translating |
2.3 Quality Control |
2.3.1 Self-proofreading |
2.3.2 Proofreading by the Supervisor |
Chapter 3 Case Study |
3.1 Lexical Level |
3.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3.1.2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3.1.3 Transla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
3.2 Syntactical Level |
3.2.1 Translation of Participial Adverbials |
3.2.2 Translation of Parentheses |
3.2.3 Translation of Absolute Clauses |
3.2.4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3.3 Rhetorical Level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Benefits Acquired from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4.2 Limitations |
4.3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Ⅰ The Mosquito : A Human History of Our Deadliest Predator |
AppendixⅡ Glossary List |
(5)三种跳虫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跳虫的分类地位与生物学特征 |
1.2 跳虫肠道菌群研究现状 |
1.3 肠道菌群功能研究简述 |
1.3.1 肠道菌群对多糖类物质的降解 |
1.3.2 肠道菌群中毒力基因的检测 |
1.3.3 肠道菌群中的抗生素耐药性 |
1.4 肠道菌群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1 分离培养与鉴定 |
1.4.2 16SrDNA扩增子测序 |
1.4.3 多位点序列分型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跳虫的实验室饲养与鉴定 |
2.3.2 跳虫的解剖与肠道内容物的收集 |
2.3.3 跳虫肠道菌群的16SrDNA扩增子测序 |
2.3.4 可培养跳虫肠道菌的分离与纯化培养 |
2.3.5 降解多糖细菌的筛选与产酶能力评估 |
2.3.6 气单胞菌的分子特征与药敏性检测 |
3 结果 |
3.1 三种跳虫肠道菌群的测序分析 |
3.1.1 测序数据质量及OTUs分布 |
3.1.2 三种跳虫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分析 |
3.1.3 三种跳虫肠道菌群的结构特点 |
3.1.4 三种跳虫肠道菌群基因的功能预测 |
3.2 可培养跳虫肠道菌中筛选的降解多糖细菌 |
3.2.1 筛选的产淀粉酶菌株及其产酶能力 |
3.2.2 筛选的产纤维素酶菌株及其产酶能力 |
3.2.3 筛选的产果胶酶菌株及其产酶能力 |
3.3 气单胞菌的分子特征与药敏性 |
3.3.1 气单胞菌的筛选与鉴定结果 |
3.3.2 气单胞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 |
3.3.3 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扩增结果 |
3.3.4 气单胞菌的药敏性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跳虫肠道菌群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4.2 跳虫肠道菌群与代谢及人类疾病的相关性 |
4.3 产酶能力较高可降解多糖细菌的应用潜力 |
4.4 新型豚鼠气单胞菌的毒力与药敏性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战争与疾病 ——以美国内战为考察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依据 |
0.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0.2.1 国外研究状况 |
0.2.2 国内研究状况 |
0.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 美国内战中士兵疾病多发的状况及成因 |
1.1 内战中士兵疾病多发的状况 |
1.1.1 士兵身体患病状况 |
1.1.2 士兵精神疾病状况 |
1.2 内战中士兵疾病多发成因 |
1.2.1 环境因素 |
1.2.2 社会因素 |
1.2.3 士兵个人因素 |
2 疾病与内战 |
2.1 疾病对士兵健康的威胁 |
2.1.1 疾病对作战士兵的影响 |
2.1.2 疾病对战俘的影响 |
2.2 疾病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
2.2.1 “海上封锁计划”进程缓慢 |
2.2.2 南部邦联因伤寒放弃科林斯 |
2.2.3 联邦因疟疾难以承担守卫防线 |
2.2.4 波托马克军团多次调整军事策略 |
3 士兵疾病的预防与救治措施 |
3.1 政府和军队采取的措施 |
3.1.1 改善营地卫生条件 |
3.1.2 改善物资供应 |
3.1.3 消毒剂的使用 |
3.1.4 建立新式医院 |
3.1.5 针对传染病采取的专门措施 |
3.2 士兵的自我护理 |
3.2.1 自我护理 |
3.2.2 士兵自我护理举措 |
4 关于战争与疾病的历史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从竞争对抗走向暴力:电子游戏的暴力文化传播倾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四、暴力电子游戏的相关概念厘定 |
(一)游戏的意涵 |
(二)电子游戏的意涵 |
(三)暴力电子游戏的意涵 |
(四)虚拟实在的意涵 |
第一章 暴力电子游戏媒介的本体考察 |
第一节 机制与规则:作为原初暴力系统的电子游戏 |
一、暴力电玩的机制与媒介偏向 |
二、暴力电子游戏的表达潜力 |
第二节 观看中的实践:电子游戏暴力传达与体验 |
一、视觉机制影响下的影像与图像暴力 |
二、观看的视线:女性作为欲望客体的窥视 |
第三节 空间性与边界: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意义建构 |
一、暴力电子游戏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
二、被框定的暴力:暴力实践的“几何”空间与行动场 |
三、赛博城市景观、末日情境与暴力意识传达 |
第二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传播主体阐释 |
第一节 玩家能动性:作为交互主体和阐释主体的游戏玩者 |
一、作为符号文本的游戏与交互主体的游戏者 |
二、作为阐释主体的游戏玩者 |
第二节 暴力电子游戏玩者类型与暴力行为动机分析 |
一、电子游戏的玩家分类及理论来源 |
二、心理动力学说、玩家类型与玩家的行为动机分析 |
第三节 吉拉尔模仿律与玩家暴力行为动机分析 |
一、模仿的意涵与吉拉尔模仿律 |
二、主体同一性的打破与重建 |
三、暴力、攻击性热情与模仿律 |
第四节 粉丝文化与暴力文本的二次生产与传播 |
一、粉丝文本生产与细分化的粉丝身份 |
二、游戏黑话:粉丝群体的集群式内容生产 |
第三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符号表现形式 |
第一节 暴力电子游戏符号的生成与结构 |
一、游戏符号文本能指与所指的意涵 |
二、游戏内符号文本的生成过程 |
三、游戏外符号文本的形成过程 |
第二节 暴力电子游戏叙事模式基本特征 |
一、电子游戏的叙事性与交互性 |
二、暴力电子游戏叙事性的展开方式 |
三、暴力电子游戏叙事模式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暴力电子游戏符号文本的显性表达 |
一、作为元文本的显性暴力符号 |
二、作为伴随文本的显性暴力符号 |
第四节 暴力电子游戏符号文本的隐性表达 |
一、作为符号象征态的隐性暴力符号 |
二、暴力符号文本的互文性与隐喻性表达 |
第四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镜像暴力”:霸权主义,从现实竞争对抗到虚拟游戏 |
一、防御性叙事视角下的战争框架:“正义之战”与“反恐主义” |
二、美国军事娱乐产业结构形成:战争、游戏与科技的分流汇合 |
第二节 “象征暴力”:软权力,精英治国与意识操纵 |
一、“二八原则”与社会阶层固化 |
二、社会阶级矛盾冲突与反智识主义 |
三、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生产方式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重构下的时代精神状况 |
一、机器和技术成为人的实存决定因素 |
二、身体与个体自我精神的衰亡 |
第五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根源探析 |
第一节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社会历史根源 |
一、游戏起源与生物学功能:对动物性与过剩生命力的宣泄 |
二、文化、文明与武化:古希腊英雄史诗、神话与竞技决斗 |
三、仪式化与浪漫幻象:中世纪骑士制度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
第二节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社会政治根源 |
一、有神论时代的审判与神判:司法决斗与宗教献祭 |
二、空间争夺与资源竞争:殖民主义与种族屠杀 |
第三节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精神心理根源 |
一、不可化约的有限性:生命的诱惑与死亡的阴影 |
二、“神性”与“人性”的双重变奏 |
第六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盛行的本质反诘 |
第一节 悲剧审美的重构:游戏失败美学与暴力美学 |
一、悲剧审美:悲剧何以甜蜜 |
二、解构与重构:游戏中的悲剧美学 |
三、反诘与追问:狂欢的时代暴力电子游戏中的悲剧启示 |
第二节 追求快感的狂欢:技术控制论与“智人”进化为“神” |
一、媒介是本质:技术依赖与社会重塑 |
二、未来将至:幻想变为现实及其挑战的人类伦理底线 |
三、技术悲观主义的视角:关于技术控制的反思 |
第三节 道德系统的失序:占优策略与道德选择困境 |
一、数字定义行为:虚拟世界的真实道德 |
二、道德抉择中的“电车困境”与“占优策略” |
三、如何评价电子游戏的道德系统 |
第四节 虚拟暴力的负功能:暴力血腥与玩家攻击倾向 |
一、暴力电子游戏对玩家攻击性影响的问题存在争议 |
二、如何看待暴力电子游戏对人类攻击性产生影响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 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的意义 |
2 肠道微生物生态的研究进展 |
2.1 肠道微生物与周围环境 |
2.2 肠道微生物与性别 |
2.3 肠道微生物与饮食 |
2.4 肠道微生物与动物营养 |
2.5 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疾病 |
3 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 |
3.1 依赖于培养基的传统培养方法 |
3.2 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 |
4 鸟类肠道微生物生态的研究进展 |
4.1 鸟类肠道微生物研宄现状 |
4.2 鸟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征 |
4.3 鸟类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
4.4 影响鸟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1 研究意义 |
5.2 研究目的 |
5.3 研究内容 |
5.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区域概况 |
1.1 升金湖自然概况 |
1.2 菜子湖自然概况 |
2 本研究的肠道微生物寄主鸟种 |
2.1 白头鹤 |
2.2 白额雁 |
第3章 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越冬期的划分 |
2.2 样品采集 |
2.3 越冬白头鹤粪便DNA提取 |
2.4 物种鉴定 |
2.5 细菌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 |
3 结果 |
3.1 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
3.2 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 |
3.3 越冬白头鹤核心肠道微生物 |
3.4 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影响因素 |
3.5 Alpha多样性的差异性 |
3.6 预测宏基因组功能的差异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4章 白头鹤不同性别个体间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雌性和雄性鸟类性别差异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3.2 雌性鸟类和雄性鸟类Beta多样性的分析 |
3.3 雌性鸟类和雄性鸟类Alpha多样性的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5章 白头鹤与同栖息地白额雁肠道微生物的比较 |
1 引言 |
2 研究区域和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DNA提取及物种鉴定 |
3 研究结果 |
3.1 越冬白头鹤和越冬白额雁肠道微生物组成 |
3.2 两种鸟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的差异性 |
3.3 两物种间alpha多样性的比较 |
3.4 两物种间宏基因预测功能的差异性 |
3.5 肠道病原细菌 |
3.6 两种鸟类肠道病原菌组成差异性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间已发表论文 |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录 |
(9)电影作者:吉尔莫·德尔·托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文本细读法 |
一、“电影作者”的四个维度 |
(一)从“作者策略”到“作者论” |
1.“作者策略” |
2.“作者论” |
(二)电影作者的四个维度 |
1.导演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发生直接影响 |
2.作品具有反复出现的主题 |
3.一以贯之的审美 |
4.可掌控的制作 |
二、作为“电影作者”的吉尔莫·德尔·托罗 |
(一)生平 |
1.孤独与暴力 |
2 恐怖故事与“怪物”的陪伴 |
3.对魔法与世界边界的探寻 |
(二)主题 |
(三)审美 |
(四)制作 |
三、吉尔莫·德尔·托罗的“作者电影”特征 |
(一)吉尔莫·德尔·托罗的主题探索 |
1.漫游与回归 |
2.选择 |
3.爱 |
(二)吉尔莫·德尔·托罗影片的叙事策略 |
1.童话与成人世界 |
2.反常合道的人物设置 |
3.对童话作品中“魔法物件”的移植与改造 |
(三)吉尔莫·德尔·托罗影片独特鲜明的视听元素 |
1.场景设计 |
2.丰富饱和的色彩配置 |
3.镜头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民国时期女童子军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成果及最新动态 |
2 童子军教育的起源 |
2.1 童子军组织的创办 |
2.2 童子军教育的原理 |
2.2.1 童子军教育的内涵 |
2.2.2 童子军教育的理念 |
3 中国女童子军教育的发展历程 |
3.1 北洋时期女童子军教育发展概况 |
3.1.1 中国童子军组织初建 |
3.1.2 中国女童子军组织出现 |
3.1.3 童子军教育事业开展 |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女童子军教育发展历程 |
3.2.1 初步开展阶段 |
3.2.2 全面开展阶段 |
3.2.3 迅速衰落阶段 |
3.2.4 战后复苏阶段 |
4 女童子军的组织及制度 |
4.1 女童子军的基层组织 |
4.1.1 组织编制 |
4.1.2 人员构成 |
4.1.3 日常工作 |
4.1.4 登记情况 |
4.2 女童子军的制服与徽章制度 |
4.2.1 女童子军制服 |
4.2.2 女童子军徽章制度 |
5 女童子军训育概况 |
5.1 女童子军的课程设置 |
5.1.1 北洋时期的课程 |
5.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课程 |
5.2 女童子军师资培养 |
5.2.1 短期训练班 |
5.2.2 师范学校童子军专科 |
5.2.3 体育教员兼任童子军教练 |
6 女童子军的主要活动 |
6.1 户外活动 |
6.1.1 宣誓游艺 |
6.1.2 比赛露营 |
6.1.3 旅行野战 |
6.1.4 其他活动 |
6.2 社会服务 |
6.2.1 会场服务 |
6.2.2 赈灾服务 |
6.2.3 战时服务 |
6.3 国际交往 |
6.3.1 参加世界童子军活动 |
6.3.2 与各国女童子军组织交往 |
7 女童子军教育的评价 |
7.1 女童子军教育的意义 |
7.2 女童子军教育的不足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即将出现的“昆虫军团”(论文参考文献)
- [1]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艺术风格研究[D]. 庹亚茹.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D]. 孔俐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4]《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十五、十七、十八章)翻译报告[D]. 林彩珠. 暨南大学, 2020(07)
- [5]三种跳虫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及其功能研究[D]. 陈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战争与疾病 ——以美国内战为考察实例[D]. 刘佳佳. 辽宁大学, 2020(01)
- [7]从竞争对抗走向暴力:电子游戏的暴力文化传播倾向研究[D]. 杨洋. 吉林大学, 2019(02)
- [8]越冬白头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董元秋. 安徽大学, 2019
- [9]电影作者:吉尔莫·德尔·托罗研究[D]. 白山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10]民国时期女童子军教育研究[D]. 李珂杨. 宁波大学, 2019(06)
标签:肠道疾病论文; 电影作者论文; 吉尔莫·德尔·托罗论文; 彼得罗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