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普,你太会占便宜了!(论文文献综述)
沈佳[1](2021)在《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 ——以杭州市暨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退伍义务兵安置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退伍义务兵安置政策改革呈现出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特点。2011年《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正式规定了城乡退伍义务兵均需要自主就业。在“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下,我国庞大的退伍义务兵群体需要经历从军人身份到市场就业的转型,并大多在自主就业过程中寻求职业发展。因此开展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探索退伍义务兵的职业期待与角色适应之间的内在张力,对于促进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优化路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为退役军人安置提供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是新时代退役军人职业流动的缩影。本文以职业发展理论为基础,以“角色-能力-行动”为分析框架,以杭州市暨区退伍义务兵为例,勾勒了在安置政策变革下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群体肖像,从职业流动、职业能力堕距、职业过程磨合等维度系统探讨了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结构性约束及其行动逻辑,并从包容协同的角度,探寻了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以帮助退伍义务兵在各自的职业领域绽放社会价值。研究发现,活跃的民营经济是退伍义务兵实现自主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职业能力是退伍义务兵能否迈向高质量就业、实现身份转型的关键因素。第一,货币安置是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政策前提。在岗位安置之外,退伍义务兵在活跃的民营经济领域冲浪。退伍后的就业结构、职业阶段的自我定位、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家庭助力与社会资源,以及城乡信息趋同与隐性差异,立体展现了退伍义务兵职业流动的基本面向。第二,职业能力堕距是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结构性约束,职业过程磨合则是其职业发展的行动逻辑。退伍义务兵的职业认知与角色中断、职业能力与角色转变,表现为个人需求高于职业回馈,个人能力又滞后于职业要求,这种匹配性脱节引发其角色适应与职业能力的内在张力。而职业期待与角色适应迟缓、职业规划与职业教育衔接,是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主动性和稳定性的表征,职业发展的这种适应性迟滞,正是其角色调适与职业规划的冲突与顺应的过程。第三,包容协同是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宏观层面的身份权利与安置服务保障、中观层面的企业关怀与社会组织引导、微观层面的个体增能与职业能力建设,可以帮助退伍义务兵乃至全体退役军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新的职业成就感,实现身份转型。通过安置政策的优化以激发“自助”与“他助”相结合,是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可能路径。总之,军人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自主就业退伍军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带着军人的优良品质逐渐适应从部队身份到市场就业的转型。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安置过程中应当更多关注退伍义务兵职业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引导退伍义务兵构建理性的职业目标。当然,如何观照不同职业能力、不同职业追求、不同个性特质的退伍义务兵,通过自上而下安置政策赋能以及自下而上个体职业发展的双向耦合,让这些曾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退伍义务兵形成个性化和稳定性兼具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一个值得持续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钟林娟[2](2015)在《从语文教育视角看中学校园流行语地域性特征》文中指出语言是反映社会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流行语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群体中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的话语形式”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流行语的进行关注、研究,他们分别从语言学范畴,社会学范畴,语文教育范畴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并获得了相关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目前,对校园流行语的关注和研究,从大学逐渐转入到中学,但研究项目仍然很缺乏。本文在第一阶段的中学校园流行语有效语料数据库基础上,侧重于对同时期内不同地域进行的语汇、语用、语源及其背后的认知偏好、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文化心态进行分析,对有针对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材料。校园流行语作为中学生文化自我选择、诉求的文化总体特征是共同性,由于文化地域和时代差异,校园流行语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学校存在一定差异,只有了解这些差异性,才能使我们根据各个地域性(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流行语文化特征,有针对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尽量缩小教师和学生的言语交际和心理沟通障碍,从而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启一道新的育人空间和对话平台。地域性校园流行语文化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的空白区。本文从五个维度入手:第一部分引言,从研究的相关资料、现状与趋势,研究的对象、范围与相关概念的厘定,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创新追求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中学校园流行语地域性分析,说明了中学校园流行语地域性划分,流行语地域定点选择,并将流行语汇总、分类。分为以下几个维度:中学校园流行语的通时性,中学校园流行语的同质性,中学校园流行语的异质性;第三、四部分从语文教育视角看中学校园流行语地域性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思考:流行语能否进入语文课堂?同质性严重如何看待?语言规范与创新如何处理?流行语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反思。
赵萱[3](2012)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徙与教育国际化进程,校园中师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国际教室”在纽约、巴黎等国外大都市已是随处可见,学校的育人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学会共存。人口迁移令上海新移民教育成为关注焦点,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则直接催生了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2010年在沪外国常住人口达到了162481人,同为上海建设者,这一群体亟需的后勤保障则是解决子女的就学问题,尽管上海不乏国际学校、国际部等专门的外籍子女学校,但是仍有不少家长出于对国内扎实基础教育的青睐,而争相将外籍子女送至本地中小学校就读。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背景之下,这群在上海本地学校参与混班就读的外籍中、小学生,他们在校园里的跨文化适应、沟通、融入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进入我的视阈则是缘于2008年岁末一次偶然的际遇,在观看一所高中学校的新年晚会时,结识了作为导引员的李惠敏同学,颇为投缘而一直保持联络,但是直到大半年后再去这所学校,才偶然从校办主任口中得知,这原来是位韩国女生,令我颇为诧异的是这么久以来,我却从来没有感觉她身上有一种“异国学生”的气质,浑然将她视为一位普通的高中女生,由此,好奇心驱使着我走进学校,参与和观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生活,了解和聆听教师、中国同学、教育管理人员等相关群体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回应,转眼三年有余,从繁冗、详实的资料堆、访谈录中集结此文,虽未逃脱言不及义之嫌,仍尽力以上海为样本,描绘一幅基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外籍学生混班就读的教育图景,其中论文主体部分共有七章:第一章:写作背景与研究意义。作为历史趋势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国内、美、英、日、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略述与发展现状;以UNESC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探索在教育中融入文化多样性与世界和平共存理念,中小学应对以学会共存为教育目标的挑战;作为时代背景的上海未来的建设需要基础教育的扶持;美、日、韩等国的外籍子女教育,香港的非华语学生教育,台湾中小学的外国学生教育政策与现状对于本研究均有参考价值。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教育形式和概念的辨析,呈现本文研究对象由于其特殊性而游离在现有定义之外;国内外跨文化适应、跨文化敏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本文中颇具借鉴价值;并且本文对国内已有的、对于外籍中小学生教育研究的文献做梳理。第三章:研究方案。阐释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案,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四章:宏观领域: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教育研究。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教育发展的历史简述和政策分析,上海中小学接受外籍学生参与混班就读的现状描述以及针对上海当地极富代表性的7所学校展开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中观视域:师生文化适应与跨文化敏感的实证研究。外籍中小学生的文化适应始徘徊在游离与融合之间,本地师生则对此呈现出不同的跨文化敏感程度。第六章:微观场域:学校中相关利益群体的声音与回归教育本身的思考。外籍学生和家长的过高心理预期常常会带来落差与不适,不同国籍的家长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本地学生、家长的矛盾情绪集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与自身发展这一问题上;而外籍生主管、班主任、任课教师则从各自经历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第七章:回溯与展望。理性思考外籍学生参与混班就读这一独特的教育现象与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外籍学生参与混班就读的程度理应成为衡量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并成为其指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解读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现状,稳步推进这一进程需培养国际化的师资,尝试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中小学教师跨文化培训,致力于建构针对参与混班就读的外籍学生辅助体系协助其融入当地教育环境。
隔凡[4](2001)在《维普,你太会占便宜了!》文中研究说明 学术期刊 不甘坐以待毙 报刊业面向市场,学术刊物也不例外,他们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却实实在在同那些在市场上跃马舞枪的时尚刊物无法匹敌。本想也凭着自己最后的杀手锏——知识在市场上分一杯羹,或许还会拼得一些领地而做一知本家,但一记盗版的重拳却将他们这些基本的生存幻想都击打得灰飞烟灭。 自2000年10月18日起,中国科
二、维普,你太会占便宜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普,你太会占便宜了!(论文提纲范文)
(1)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 ——以杭州市暨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安置研究 |
1.2.2 退伍义务兵职业教育研究 |
1.2.3 既有文献评述 |
1.3 概念界定 |
1.3.1 自主就业 |
1.3.2 退伍义务兵 |
1.3.3 职业发展 |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4.1 理论基础 |
1.4.2 分析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1.5.3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章 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群体肖像 |
2.1 退伍义务兵的自然属性 |
2.1.1 群体规模 |
2.1.2 年龄区间 |
2.2 退伍义务兵的社会属性 |
2.2.1 教育水平 |
2.2.2 服役动机 |
2.2.3 家庭结构 |
2.2.4 就业水平 |
小结 货币安置:一个自主就业的退伍义务兵群体 |
第3章 职业流动: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
3.1 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3.1.1 总体流向:退伍后的就业结构 |
3.1.2 职业过程:职业阶段的自我定位 |
3.1.3 职业阈限: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 |
3.1.4 外部支持:家庭助力与社会资源 |
3.1.5 城乡差异:信息趋同与隐性差异 |
3.2 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中的政府介入机制 |
3.2.1 安置服务的体系改革 |
3.2.2 教育培训的政府资助 |
3.2.3 岗位信息的专项对接 |
3.2.4 创业条件的政策支持 |
小结 在岗位安置之外:在民营经济冲浪的退伍义务兵 |
第4章 职业能力堕距: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结构性约束 |
4.1 职业认知与角色中断:个人需求高于职业回馈 |
4.1.1 参照无依与职业目标定位失准 |
4.1.2 初次就业薪资待遇与军人落差 |
4.2 职业能力与角色转变:个人能力滞后于职业要求 |
4.2.1 角色转变与职业能力的结构单一 |
4.2.2 企业的职业要求与群体固化认知 |
4.2.3 退伍义务兵理想职业的任职资质 |
小结 匹配性脱节:角色适应与职业能力的内在张力 |
第5章 职业过程磨合: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行动逻辑 |
5.1 职业发展主动性:职业期待与角色适应迟缓 |
5.1.1 安置补贴:家庭消费与投资短视 |
5.1.2 身份转变:军人“荣誉”与职业素质 |
5.2 职业发展稳定性:职业规划与职业教育衔接 |
5.2.1 职业规划:“重就业”“轻职业生涯管理” |
5.2.2 职业教育:职业焦虑感与职业能力再造 |
小结 适应性迟滞:角色调适与职业规划的冲突与顺应 |
第6章 包容协同: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
6.1 宏观层面:身份权利与安置服务保障 |
6.1.1 法律保障:退役军人的上位法适用 |
6.1.2 弹性教育:教育政策的放宽与个性化 |
6.1.3 科技赋能:依托平台的智慧治理 |
6.2 中观层面:企业关怀与社会组织引导 |
6.2.1 企业岗位供应的信任 |
6.2.2 社会组织服务的探索 |
6.3 微观层面:个体增能与职业能力建设 |
6.3.1 劳动者身份与心理建设 |
6.3.2 职业规划的分阶段介入 |
6.3.3 终身性职业教育的倡导 |
小结 “自助”与“他助”: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
第7章 结语 |
7.1 结论与讨论 |
7.1.1 结论 |
7.1.2 讨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2.1 创新之处 |
7.2.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2)从语文教育视角看中学校园流行语地域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
1.1.1 现实意义 |
1.1.2 理论依据 |
1.2 研究的相关资料、现状与趋势 |
1.2.1 校园流行语综述 |
1.2.2 地域性文化特征综述 |
1.3 研究的对象、范围与相关概念的厘定 |
1.3.1 中学校园流行语概念界定 |
1.3.2 地域性特征的概念界定 |
1.3.3 中学语文教育的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创新追求 |
1.5.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2 中学校园流行语地域性分析 |
2.1 中学校园流行语地域性划分及定点说明 |
2.1.1 中学校园流行语地域性划分 |
2.1.2 中学校园流行语的地域定点选择 |
2.2 中学校园流行语的时间性 |
2.2.1 同时段内各地域使用的相同词汇 |
2.2.2 同地域内各时段使用的相同词汇 |
2.3 中学校园流行语的同质性 |
2.3.1 语言特征的同质性 |
2.3.2 言语话题的同质性 |
2.3.3 心理状态的同质性 |
2.4 中学校园流行语的异质性 |
2.4.1 反映社会生活的异质性 |
2.4.2 反映校园生活的异质性 |
2.4.3 反映地域方言词汇的异质性 |
2.4.4 表达方式选择上的异质性 |
3 语文工具性视角下的中学校园流行语 |
3.1 语文工具性视角下的中学校园流行语同质性启示 |
3.1.1 工具性是语言最基本的特征 |
3.1.2 语言同质性的原因及影响 |
3.1.3 同质性流行语的语符启示 |
3.1.4 同质性流行语的交际对象启示 |
3.1.5 同质性流行语的交际语境启示 |
3.2 语文工具性视角下的中学校园流行语异质性启示 |
3.2.1 语文方言教学启示 |
3.2.2 流行语语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
4 语文人文性视角下的中学校园流行语 |
4.1 语文人文性视角下的中学校园流行语同质性启示 |
4.1.1 校园流行语需要被了解 |
4.1.2 校园流行语能够被利用 |
4.1.3 校园流行语反映的学生价值取向 , 需要引导 |
4.2 语文人文性视角下的中学校园流行语异质性启示 |
4.2.1 言语小众化与大众化启示 |
4.2.2 语文需要个性化教育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写作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一节 历史趋势与客观进程:世界场域中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 |
一、文献梳理: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 |
二、本土典型: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 |
三、外域参照:美、英、日、台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二节 实践探索:教育中融入文化多样与世界和平共存的理念 |
一、教育内涵的反思:文化多样性与世界和平共存理念的渗入 |
二、学会共存:中小学面对的挑战与回应 |
第三节 时代背景:上海未来建设与基础教育扶持 |
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基础教育支持 |
二、沪上外籍子女就读现状引发的现实思考 |
第四节 域外透视:美日韩外籍人员子女教育研究 |
一、美国非移民子女教育 |
二、日本外籍人员子女教育 |
三、韩国外籍人员子女教育 |
第五节 域内参照:香港、台湾地区中小学授理外国学生就读 |
一、香港外籍中小学生就读授理与本地非华语学生教育支援 |
二、台湾公立中小学招收外国学生政策与舆论导向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教育形式与概念辨析 |
一、关注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世界公民意识 |
二、关注国家与地区之间迁移和流动人员的教育 |
第二节 国内外文化适应研究的聚焦与缺失 |
一、源起:国外文化适应理论最先应用于移民与旅居者的适应研究 |
二、拓展:国外文化适应理论应用于教育场域的相关研究 |
三、引入:我国教育场域内文化适应研究述评 |
第三节 国内外跨文化敏感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 |
一、国外跨文化敏感研究综述 |
二、国内跨文化敏感研究述评 |
第四节 国内外籍中小学生就读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方案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框架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径 |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对长久被忽视的研究对象的关注 |
二、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崭新视角 |
三、国内外文化适应与跨文化敏感研究的引入与借鉴 第四章 宏观领域: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教育研究 |
第一节 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教育历史与现状 |
一、概念界定 |
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历史发展脉络 |
三、接收外籍子女就读的本地中小学的发展 |
四、外籍人员子女教育政策分析 |
第二节 总体描述:上海中小学接受外籍学生混班就读的现状 |
一、沪上外籍学生混班就读的类型 |
二、沪上外籍学生混班就读的申请 |
三、外籍中小学生入学时的考量 |
四、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跨文化管理 |
第三节 个案分析:7所接受外籍学生混班就读的上海中小学 |
一、公立示范性重点高中JP中学:有分有合、导师带教、伙伴互助 |
二、立志成为上海本土国际化学校:YKP实验学校 |
三、立足国际理解教育校本科研的FS外国语小学 |
四、致力于建设和美与共校园的九年一贯制XJCJY实验学校 |
五、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QSH小学 |
六、全校动员用爱去感化外籍生的XM学校 |
七、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十六年一贯制JQ实验学校 第五章 中观视域:师生文化适应与跨文化敏感研究 |
第一节 外籍中、小学生的文化适应:徘徊在游离与融合之间 |
一、学校场域中的跨文化适应 |
二、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跨文化适应 |
三、文化认同 |
四、自我调整 |
第二节 本地师生跨文化敏感测量结果 |
一、本地师生跨文化敏感度测试样本均值 |
二、教师跨文化敏感度各层面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 |
三、各学段授课教师跨文化敏感度多元回归分析 第六章 微观场域:学校中相关利益群体的声音 |
第一节 外籍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预期 |
一、令人沮丧的国际部 |
二、欧、美、日、韩家长对混班就读模式各有所需 |
第二节 本地学生和家长的矛盾:教育资源配置与自身发展 |
一、本地学生的呐喊:“我们也想念上中” |
二、本地学生对同一校园内外籍学生的接纳与适应 |
三、关注的焦点:“这么做,对提高分数有实际作用吗” |
第三节 外籍学生主管的体悟:建议与构想 |
一、学段衔接最好有预备班 |
二、外籍学生之间存在显着的个体差异 |
三、“一般选择混班的外籍学生都是比较优秀的” |
四、额外照顾:用心、用情 |
五、入学与就读安排的经验谈 |
第四节 混班班主任的协调:从无到有的经验积累 |
一、适应与融入班集体是个双向的过程 |
二、沟通永远是最重要的 |
三、服饰与装扮上的协调与妥协 |
四、对单亲、患疾的外籍学生更要有爱心 |
五、努力去发现外籍学生的优点 |
六、校园焦点之红领巾 |
七、学会相互尊重与欣赏 |
八、创新家长会 |
九、妥善处理政治敏感问题 |
十、混班班主任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五节 任课教师的思考:巧妙应对个体差异和突发状况 |
一、外籍班教学与混班教学模式比较 |
二、灵活运用分层教学 |
三、师生之间的随机应变,斗智斗勇 |
四、谆谆寄语外籍生 |
五、任课教师问卷调查 第七章 回溯与展望 |
第一节 应然理性:混班就读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内在逻辑 |
一、教育国际化评价研究 |
二、外籍学生参与混班就读理应成为衡量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
第二节 任重道远: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如何走得更远 |
一、基础教育阶段立足于培养国际化人才 |
二、扩大上海优质教育资源对外开放力度 |
三、完善本土学校国际化配套政策,逐步推动本土学校国际化实践 |
四、建立辅助体系,提升本地学校对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接纳程度 附录 |
一、外籍学生访谈问卷与提纲 |
二、本地学生访谈问卷与提纲 |
三、任课教师访谈问卷与提纲 |
四、班主任访谈问卷与提纲 |
五、外籍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
六、学校管理层访谈提纲 |
七、混班就读外籍中小学生跨文化适应量表 |
八、Colleen Ward和Antony Kennedy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 |
九、G.M.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ISS)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
四、维普,你太会占便宜了!(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 ——以杭州市暨区为例[D]. 沈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从语文教育视角看中学校园流行语地域性特征[D]. 钟林娟. 重庆师范大学, 2015(10)
- [3]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D]. 赵萱.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4]维普,你太会占便宜了![J]. 隔凡. 市场观察,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