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大内需: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邢天添,邓若冰[1](2022)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难点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的世情国情使然,是由传统发展战略向新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财政在传统发展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发展格局下,财政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不应止于短期需求管理,而应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构建双循环格局得以顺利运行的财政制度基础。
陈彦斌[2](2021)在《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与落实:宏观政策“三策合一”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加强需求侧管理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导向,旨在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并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推动实现到2035年的增长目标和到21世纪中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传统的总需求管理不同,需求侧管理在调控范围、调控目标、调控策略、调控对象和调控工具等方面均具有许多新的特征。提出需求侧管理并不是要取代总需求管理,两者在宏观调控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两者的协调配合尤为关键。在实际政策操作中,需求侧管理还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配合,这有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有效落实需求侧管理,不能照搬总需求管理的方法。只有进一步创新与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统筹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才能在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框架下真正落实需求侧管理。
李晓倩[3](2021)在《“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充分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应把着力点放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王伟杰,王慧聪[4](2021)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具有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应对国际复杂严峻形势、适应"外循环为主体"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型、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仍面临国内大循环梗阻与国际大循环掣肘。为此,必须在战略主线层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在核心支撑层面以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第一引擎作用,以内循环的高质量展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庞坤缺[5](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王娜,石冬雪[6](2021)在《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文中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刘凯鹏[7](2021)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意涵和政策取向》文中研究说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先手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着力打通堵点、断点,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好制度环境。"十四五"时期,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戴翔,缪燕妮[8](2021)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明确的五大问题》文中指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外部冲击而进行国内国际市场主体转换的权宜之计,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推动实现中长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目标的主动战略选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限于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走更高水平开放的发展之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对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区分,需要我们将眼光从内需外需指标转移,聚焦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经济活动在本土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空间配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并行循环,两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由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发展模式,因此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具有"中国价值",而且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推动和引领构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世界意义"。
吴陈轩,鲁保林[9](2021)在《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理论机制与政策导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需求侧管理经历了四个阶段,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目的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堵点",强调统筹供需两侧。以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要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优势,走内生发展之路。在政策导向上,要处理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比例关系。以美国为鉴,完整内需体系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循环是否顺畅。而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上,我国可以借鉴日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经验。对此,我国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释放国内消费潜力;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促进产业链现代化;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避免经济脱实向虚;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张俊山[10](2021)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市场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国对发展道路认识的深化。新发展格局旨在形成自我积累、自主发展的中心国家发展模式,使我国摆脱对国际垄断资本依附的影响。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各有其意义,各自发挥特有功能,国内大循环旨在加强内部积累,提高经济体系的质量,国际循环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在国际间经济交流中推动国内自主发展。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要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具体化为经济的国内循环结构,就可以为生产开辟广阔的国内市场,克服内需不足的矛盾。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市场扩大不能依靠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方法,而是要通过剩余产品的合理使用促进生产积累和非生产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产品创造需求;通过安排合理的消费让人民生活在生产积累和非生产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扩大内需: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大内需: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需不足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难点所在 |
(一)内需不足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
(二)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
二、提振内需缘何提而不振 |
(一)居民部门收入增长乏力拖累消费增长 |
(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 |
(三)供给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有效需求 |
1. 高端供给缺位,限制了有效需求增长 |
2. 资本配置差异是制约高端供给的重要原因 |
三、完善财政制度在推动实现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
(一)完善财税制度,优化城乡收入分配格局 |
(二)加速国有企业改革,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
(2)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与落实:宏观政策“三策合一”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提出需求侧管理的背景与意义 |
三、需求侧管理与总需求管理的区别 |
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配合 |
五、落实需求侧管理需要宏观政策“三策合一” |
(3)“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
(一)理论逻辑: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
(二)历史逻辑:自觉把握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 |
(三)现实逻辑:统筹“两个大局” |
二、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 |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 |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
三、在实践中着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
(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
第一,要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
第二,要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
第三,要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活力 |
(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动能 |
第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第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
第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
第五,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
(四)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际合作新优势 |
(4)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
(一)应对国际复杂严峻形势的必然选择 |
(二)适应“外循环为主体”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型的内在需要 |
(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依托 |
(四)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强国方略 |
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制约 |
(一)国内大循环梗阻: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内市场有待完善 |
(二)国际大循环掣肘:反全球化浪潮上升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不稳定性 |
三、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
(一)战略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
(二)核心支撑:以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
(三)第一引擎: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
(四)兼容互补:以内循环的高质量展开促进双循环 |
(5)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开放的内涵 |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1 国际背景 |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
3.1.2 国内背景 |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
4.1.2.1 主动开放 |
4.1.2.2 全面开放 |
4.1.2.3 共赢开放 |
4.1.2.4 双向开放 |
4.1.2.5 公平开放 |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
5.1 思想维度 |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
5.2 实践维度 |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6.1 理论创新 |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
6.2 实践意义 |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
6.3 世界影响 |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 |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 |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
(三)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
二、学术界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
(一)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
(二)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论述的历史溯源 |
(三)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原因 |
(四)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
三、简要评述 |
(7)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意涵和政策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进入 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始终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匹配 |
(二)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
(三)我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充分的条件和基础 |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 扩大内需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激发内需潜力 |
(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着力打通堵点、断点 |
(三)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
三、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 格局的政策着力点 |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
(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 |
(三)全面促进消费,有效拓展投资空间 |
(四)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
(五)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
(8)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明确的五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权宜之计还是战略基点? |
二、自我循环还是开放发展? |
三、需求表征还是市场区分? |
四、并行循环还是相互促进? |
五、中国价值还是世界意义? |
六、结语 |
(9)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理论机制与政策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需求侧管理的政策演进 |
(一)以总量刺激为主的阶段(1998—2007年) |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总量刺激为辅的阶段(2008—2015年) |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阶段(2016—2019年) |
(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阶段(2020年至今) |
二、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理论机制 |
(一)社会再生产理论 |
(二)大国发展经济理论 |
三、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国际镜鉴 |
(一)美国完整内需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
(二)日本内外需协调联动模式 |
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政策导向 |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释放国内消费潜力 |
(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
(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避免经济脱实向虚 |
(四)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
(五)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
(10)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市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外开放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变动的历史经验 |
二、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市场问题 |
(一)国内市场的性质决定于国民经济的性质 |
(二)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市场的性质和意义 |
1.我国国内市场的性质是由国民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指导原则。 |
三、大国经济的自主积累性质 |
四、作为自主发展主体条件的国内大循环市场 |
(一)造成国内市场不足的生产关系原因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赋予国内大循环以市场潜力 |
1.剩余产品的使用方式问题。 |
2.合理的消费对国内市场的推动。 |
四、扩大内需: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难点与对策[J]. 邢天添,邓若冰. 航空财会, 2022(01)
- [2]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与落实:宏观政策“三策合一”视角[J]. 陈彦斌.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1(06)
- [3]“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J]. 李晓倩. 党的文献, 2021(05)
- [4]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J]. 王伟杰,王慧聪.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05)
- [5]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J]. 王娜,石冬雪. 经济研究参考, 2021(16)
- [7]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意涵和政策取向[J]. 刘凯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1(04)
- [8]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明确的五大问题[J]. 戴翔,缪燕妮.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1(04)
- [9]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理论机制与政策导向[J]. 吴陈轩,鲁保林. 改革与战略, 2021(07)
- [10]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市场问题[J]. 张俊山. 当代经济研究,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