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频调速技术在抗生素药厂发酵罐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敬之[1](2018)在《回转筒发酵秸秆碎料的物料动热及出料提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年产秸秆近10亿吨,但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清华大学研发“先进固态发酵技术”(ASSF)乙醇化回收秸秆碎料内的糖分,分离乙醇后的酒糟仍可用于传统的燃烧、还田、饲畜等,显着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该技术待解决问题有:回转筒内秸秆碎料的运动、发酵放热和传热规律;秸秆碎料的动、热耦合的仿真模拟方法;发酵料中乙醇的低成本提取分离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实验室级回转筒先进固态发酵罐及其周向物料运动研究实验台等设备,并部分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研究。研究思路如下:(1)秸秆碎料的物性参数测定;(2)回转筒内秸秆碎料的运动规律研究;(3)回转筒内秸秆碎料固态发酵放热规律研究;(4)回转筒内秸秆碎料固态发酵的动、热耦合仿真模拟方法开发;(5)提出一种低成本分离发酵料中乙醇的新方法并进行理论分析。(1)针对秸秆碎料物性测量,基于国标原理,设计制作实验台测定了秸秆碎料的主要力学、热学物性参数。这些参数是后续研究和仿真方法开发的基础。(2)针对筒内秸秆碎料运动规律的研究,分为筒体周向与轴向两方面。①周向:料床下部和中心容易积累发酵热杀死酵母菌,转动筒体翻动料床可均匀床温,筒内料发酵热均匀化速度可由筒内秸秆碎料的周向混合速度来研究。基于图像分析建立混合度指标Imix及完全混合时间tc指标,基于混合完全实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筒体周向上物料的混合速度。对扬料板存在与否的两种情形,都细致分析了物料的运动模式,对有扬料板情况还分析了扬料板对物料运动混合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了无扬料板情况的料床回转周期tc,推导出只需知晓填充率和筒体转速便可预测tc的公式。对有扬料板情况,得出了最快混合扬料板方案为4×0.55R,并通过观察物料运动、混合摄像,细致分析了物料的运动模式、扬料板的作用机理,归纳成表。②轴向:物料在筒内的平均停留时间MRT和轴向扩散程度σR直接关系着发酵程度。采用完全输运实验,研究了环肋对其的影响,并得出最佳轴向输运时间的环肋方案为肋高0.55R,肋中心距50mm。(3)针对发酵放热规律研究,是因为发酵效率与P密切相关,可用P表征发酵效率。p受多因素影响,在简化情况下仅考察料含糖量S和料温T的影响。通过稳定发酵完全实验,考察料初始含糖量0.1或0.15、温度18℃或24℃的前提下,料床T、S分布,计算P,回归P与T和S的函数关系。(4)针对动、热耦合仿真方法开发,研究基于颗粒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基于虚拟颗粒参数标定,使仿真料床的宏观运动(如休止角,周向混合速度等)与实验台料床的一致,建立了秸秆碎料的运动仿真方法。基于EDEM二次开发,将颗粒发酵放热模型、料导热模型编入运动仿真方案中,建立秸秆碎料的动、热耦合仿真方法。基于该仿真方法进行了工艺深入研究。(5)针对低成本分离发酵料中乙醇,提出一种基于平面热源的发酵料中乙醇提取新方法。基于热重实验和数据分析,回归、推导出理想情况下发酵料中乙醇的平面热源提取速率模型。结合生产成本等经济因素,构建出平面热源提取工艺的成本计算模型,得到最经济分离方案。计算结果表明,该分离方法比起现有的蒸汽分离法,可显着降低工艺成本。本文研究较好解决了 ASSF技术的存在的难题,启示了回转筒发酵罐的结构、工况和发酵后料中乙醇提取的优化方向,为促进ASSF技术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支撑。
罗松柏[2](2016)在《浏阳生物医药园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艺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同时,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内绝大部分省市都设立了工业小区、或工业集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建立为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各地工业园区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同时随着国家政策对环保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建设过程的工业园区配套污水处理厂需要扩容提质,但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污染物浓度高、污染物种类多且具有毒性及难降解的特性,污水处理系统往往缺乏针对性工艺研究和工程设计经验。因此,因地制宜、科学论证污水处理工艺的适应性,因园合理进行现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改造、扩建以及提标非常关键。本文针对浏阳生物医药园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中,对污水厂现状水质水量、现有处理工艺分析,以及对现有建构筑物设计参数核实、论证;结合工业园现有、在建以及工业园产业定位发展情况,合理确定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结合污水厂排放标准要求,分析、论证本次污水厂改扩建工艺选择、工艺设计、效果分析,为同类型污水处理厂改扩建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李向科,姚雪坤[3](2013)在《原料药发酵车间工程设计关键要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采用传统发酵工艺生产的原料药发酵车间,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些关键要素,如:车间布局、种子制备、发酵罐、接种方式、补料、压缩空气系统及排气系统等分别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总结出原料药发酵车间的一般特点,用于工程设计参考。
周长勇[4](2012)在《变频调速的应用与可靠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胜利油田是一个油气分布地域较广的油田,油气产地不像大庆油田那样集中,目前面临着油井多,人员紧缺等情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现今原油已经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而提高采油率、降低能耗已经成为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应该对部分油井,尤其是产量较高或者新油井加装变频调速设备。变频调速系统具有节电、环保,低噪声,功率因数高,对设备冲击小等优点。本文从变频调速器的技术应用基础入手,介绍了变频调速器的特性、主电路形式、控制形式和特性分析。对变频器应用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根据不同的参数,条件,生产机械的类型、调速范围、起动转矩等提出了如何选用合适的变频器,应用时的一些技巧问题,频率值的正确选择等。介绍了变频器在工矿企业中的应用,详细提出了变频器在油田的应用情况,采油机使用变频器的环境改善问题,采油机上使用的“上慢下快”方法。概述了变频器在油田的远方控制研究。变频器大量使用了晶体管等非线性的电力电子元件,导致产生脉动电流在电网阻抗上形成脉动压降叠加在工频电压,造成电网电压产生畸变。而输出电压和电流是由SPWM波和三角再拨的交点产生,也不是标准正弦波,因此也含有高次谐波,这就是变频器输入侧、输出侧产生高次谐波的原因。从变频器的输入、输出两侧分别阐述了它产生高次谐波的机理,总结了对其它设备的干扰及危害情况,提出了防止在两侧产生高次谐波干扰的对策。
范文佳,刘红星[5](2012)在《抗生素发酵车间10kV变电站综合保护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保证抗生素生产正常进行,采用了10kV高压变频供电综合保护系统。对10kV变电站进行设计,并介绍了综合保护器的功能与特点。
樊晓宇[6](2011)在《大型发酵罐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文中提出介绍了抗生素大型发酵罐中组合使用Lightin315、半圆叶圆盘涡轮搅拌器和大直径气体分布器在发酵罐中上部形成轴向循环流,下部形成泵送能力高的径向流,提高了氧气传递速率。在大型发酵罐的受力分析中介绍了罐体上封头由外载荷引起的局部应力的求解方法,叙述了皮带减速装置和齿轮减速装置设计、选用应注意的问题。
刘仲汇,杨艳,史建国,孟庆军,张立群[7](2009)在《我国工业发酵pH控制系统综述》文中提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pH控制系统在我国工业发酵领域已进入了推广阶段,但仍未普及。目前工业发酵pH控制系统既有专用系统,如CNTpH智能控制器、SBA-P1发酵在线pH温度智能控制系统,也有工控机加板卡/PLC/模拟仪表的DCS系统。工业发酵pH控制难点不仅在于发酵是极其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而且在于工业大罐发酵有其特殊性。对于工业发酵pH控制系统的设计不但应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还应从工程的角度考虑其可靠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
胡奇杰[8](2007)在《阿维拉霉素生产菌推理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维拉霉素是一种混合型的低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的抗生素。它通过维持动物肠道内细菌的正常平衡,减少动物正常营养的消耗,从而达到促生长目的。本论文对一株绿色产色链霉菌发酵生产阿维拉霉素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包括菌种鉴定,高产菌株的多重诱变及推理选育,阿维拉霉素发酵培养基及条件优化,以及扩大培养等内容。采用细菌形态学、电镜透射与扫描图象分析,菌株A-05的菌丝较为粗壮,不产生横隔膜,孢子短,卵圆形,表面为长刺所覆盖,孢子丝单分枝,有许多松敞或紧密的左旋螺旋;菌株细胞壁组分含有L,L—二氨基庚二酸,无特征性糖(胞壁I型,糖型C),属于链霉菌属;生理生化特征与与绿色产色链霉菌相似;16S rDNA分析表明此菌株与绿色产色链霉菌同源性100%,因此初步判定菌株A-05为链霉菌属,绿色产色链霉种。该菌株与绿色产色链霉菌在利用棉子糖和纤维素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判定该菌株为一株绿色产色链霉菌的变种,并暂命名Streptomyces virichromodenes Var.LH。通过对菌种A-05的代谢产物阿维拉霉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阿维拉霉素萃取的工艺条件、检测发酵液中阿维拉霉素含量的微生物效价测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二剂量法回归得到效价计算公式:LogY=0.6592R2+0.5717。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分析验证了发酵产物为阿维拉霉素,其中以阿维拉霉素A为主要成分,分子量为1401,保留时间为35.46min。菌株经3000Gy的Co60射线诱变、80U/mL阿维拉霉素抗性平板中抗性突变株的筛选、100U/mL链霉素抗性平板中抗性突变株的筛选、0.15%2-脱氧-D-葡萄糖抗性平板中抗性突变株筛选、0.35%α-氨基丁酸抗性平板中抗性突变株的筛选,得到一株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H-15,产量从原来的9.8U/mL提高到68.7U/mL,提高了近580%。通过对碳源、氮源的单因素考察确定了较优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木糖次之,而乳糖产量相对较低;较优氮源为豆粕粉,大豆蛋白胨次之,无机氮硝酸钾则较低。并利用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了优化,得到较适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20.12g/L,D-木糖为7.81g/L,豆粕粉为25.23g/L,大豆蛋白胨为5.06g/L,MnCl2 0.60g/L,MgSO4.7H2O 0.60g/L,pH 7.2~7.4。培养基优化后阿维拉霉素效价比文献报道的初始培养基提高了65%。对摇瓶条件进行了单因素优化试验。斜面菌种保藏时间对种子活力影响不大,低温保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保藏1周的斜面生物效价达到最高,斜面相对效价为104%,当保藏三周后,斜面生物效价只有72%;一级摇瓶种龄24h,接种量5%,装液量100mL/500mL三角瓶,pH7.2~7.4,发酵时间48h,阿维拉霉素有较高效价;发酵过程中在38h和46h两次补加1%葡萄糖时,产量比不补料提高了16%左右;乙酸钠在16h补加0.1%时,产量比不补料提高了29%;20h补加0.5%的豆油,产量比不补料提高125%。在5L玻璃罐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发酵需氧量不高,通过转速和溶氧的联合控制,在发酵液中氧分压(pO2)20%溶氧浓度下菌株阿维拉霉素产量达到160U/mL。放大到50L不锈钢罐,阿维拉霉素产量为164U/mL,豆油和葡萄糖补料,效价分别比分批发酵提高了18%和8%。
狄轶娟[9](2006)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红霉素发酵控制系统》文中认为我国红霉素发酵控制水平尚处于初级自控及手控相结合的阶段,仅靠一些常规的仪表来检测pH值、温度等常规测量参数,对补料的控制尚处于人工操作方式;国内外对温度、pH、溶氧等的在线实时监控技术已日趋成熟,而对于像菌丝浓度、基质浓度和产物浓度等一些重要参数,难以在线实时测量。因此,为了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发酵系数,降低原耗和提高产物的产量,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红霉素发酵控制系统。 本文采用神经网络方法,通过pH、溶氧这两个参数来估计菌丝浓度、基质浓度和产物浓度。在网络训练、测试后,对样本输出和网络输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方法能较好解决菌丝浓度、基质浓度和产物浓度的在线实时测量问题。这就说明红霉素发酵过程的补料优化控制、产量的提高都可以实现。 利用VB、MATLAB和SQL2000设计了上位机监控系统,对红霉素发酵过程的温度、pH、溶氧DO、转速n等参数进行数据采集、处理,调用神经网络算法程序对菌丝浓度、基质浓度和产物浓度进行预测,同时通过数据传送实现对被控参数的控制。优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方便地实现了对红霉素发酵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自动控制。 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生物发酵的光合反应过程控制,对以往的发酵罐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光合控制设备。 本发酵控制系统对发酵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优化操作,不仅能避免人工操作的不确定因素,提高自动化水平,而且能提高红霉素发酵过程的总体性能和产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维图[10](2005)在《制药工程装备——医药工业现代化的助推器》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我国原料药生产蓬勃发展,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这是由于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新技术、应用新装备的成果。本文试从化工单元设备在改进中引入新材料、新工艺及自动控制技术,尤其是应用计算机进行编程与控制,借以阐述装备技术的进步。随着GMP的实施,装备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了产量与质量,为我国原料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变频调速技术在抗生素药厂发酵罐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调速技术在抗生素药厂发酵罐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回转筒发酵秸秆碎料的物料动热及出料提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及本文研究方案 |
2.1 秸秆碎料的物性测量研究综述 |
2.2 回转筒内秸秆碎料的运动研究综述 |
2.3 回转筒内秸秆碎料的发酵放热研究综述 |
2.4 回转筒内秸秆碎料的动、热耦合仿真方法研究综述 |
2.5 发酵料中乙醇提取方法的研究综述 |
2.6 本文的研究方案 |
2.6.1 研究内容 |
2.6.2 技术路线 |
2.6.3 研究方法 |
3 秸秆碎料的物性测量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设备 |
3.3 力学参数测量 |
3.3.1 粒径分布 |
3.3.2 堆积密度 |
3.3.3 静态、动态休止角 |
3.3.4 摩擦系数 |
3.3.5 恢复系数 |
3.3.6 剪切模量、弹性模量、泊松比 |
3.4 热学参数测量 |
3.4.1 实验材料调整 |
3.4.2 平均比热容 |
3.4.3 平均热导率 |
3.5 本章小结 |
4 回转筒内秸秆碎料的运动研究 |
4.1 秸秆碎料混合度指标的制定 |
4.2 回转筒周向上秸秆碎料运动研究 |
4.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
4.2.2 周向混合实验 |
4.2.3 无扬料板情况实验结果分析 |
4.2.4 有扬料板情况实验结果分析 |
4.3 回转筒轴向上秸秆碎料运动研究 |
4.3.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
4.3.2 轴向输运实验 |
4.3.3 输运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回转筒内秸秆碎料的发酵放热研究 |
5.1 发酵放热理论及建模 |
5.2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
5.3 实验室级ASSF发酵实验 |
5.4 发酵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回转筒内秸秆碎料的动、热耦合仿真方法开发 |
6.1 仿真软件EDEM的模型 |
6.1.1 动力学模型 |
6.1.2 传热模型 |
6.1.3 EDEM的求解算法 |
6.2 运动仿真方法开发 |
6.2.1 形状尺寸、密度标定 |
6.2.2 摩擦系数和黏附能量密度标定 |
6.2.3 恢复系数标定 |
6.2.4 标定结果及秸秆碎料运动仿真方法 |
6.3 动、热耦合仿真方法开发 |
6.3.1 EDEM的二次开发 |
6.3.2 仿真方法的建立 |
6.4 基于动、热耦合仿真方法的仿真 |
6.4.1 周向混合传热 |
6.4.2 轴向发酵过程模拟 |
6.5 本章小结 |
7 一种提取发酵料中乙醇的新方法 |
7.1 新提取方法简介 |
7.2 实验材料 |
7.3 料中湿份在提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速率模型 |
7.4 湿份质量变化过程中乙醇的蒸出模型 |
7.5 料中乙醇在提取过程中的蒸出模型 |
7.6 能耗模型及利润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9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浏阳生物医药园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现状 |
1.2 工业园区污水特点 |
1.3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
1.4 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园区及污水厂现状概况 |
2.1 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概况 |
2.1.1 园区由来及发展现状 |
2.1.2 空间布局 |
2.1.3 主要医药企业及产品品种 |
2.1.4 自然条件 |
2.1.5 园区给排水概况 |
2.2 污水处理厂概况 |
2.3 污水厂主要内容 |
2.3.1 设计规模 |
2.3.2 用地规模 |
2.3.3 设计进出水水质 |
2.3.4 原处理工艺 |
2.3.5 主要建构筑物及设备 |
2.4 污水厂运行情况及主要存在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质分析 |
3.1 浏阳生物医药园污水水质特点 |
3.1.1 化学合成类 |
3.1.2 发酵类 |
3.1.3 混装制剂类 |
3.1.4 生物工程类 |
3.1.5 提取类 |
3.1.6 中药类 |
3.1.7 其他类 |
3.2 污水水质分析 |
3.2.1 历史数据分析 |
3.2.2 园区污水水量对污水厂进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
3.2.3 企业事故排放以及污水管网对污水厂进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
3.3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
3.3.1 COD指标 |
3.3.2 NH3-N指标 |
3.3.3 pH值 |
3.3.4 其他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艺方案研究 |
4.1 总体要求 |
4.1.1 排水体制 |
4.1.2 污水处理厂规模 |
4.1.3 污水处理程度 |
4.1.4 污水处理厂场地概况 |
4.2 污水处理工艺 |
4.2.1 工艺选择概述 |
4.2.2 工艺选择思路 |
4.2.3 工艺流程 |
4.2.4 工艺流程说明 |
4.2.5 处理效果预测 |
4.3 事故应急预案 |
4.3.1 应急预案在线仪表设置 |
4.3.2 正常运行 |
4.3.3 事故调节 |
4.3.4 预案启动 |
4.3.5 事故调节时空分布 |
4.4 污泥处理工艺 |
4.4.1 污泥处理的目的 |
4.4.2 污泥处理原则 |
4.4.3 处理工艺选择 |
4.4.4 工艺流程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艺方案设计 |
5.1 预处理构筑物 |
5.1.1 粗细格栅井 |
5.1.2 旋流沉砂池 |
5.1.3 中和调节池 |
5.1.4 集水池及提升泵房 |
5.2 生物处理构筑物 |
5.2.1 水解池 |
5.2.2 选择池 |
5.2.3 曝气池 |
5.2.4 二沉池 |
5.3 深度处理构筑物 |
5.3.1 曝气生物滤池 |
5.3.2 清水池 |
5.3.3 接触消毒池 |
5.4 污泥处理系统 |
5.4.1 回流及剩余污泥泵房 |
5.4.2 贮泥池 |
5.4.3 污泥处理间 |
5.5 辅助构筑物 |
5.5.1 出水计量井 |
5.5.2 厂区排水泵井 |
5.5.3 总排水井 |
5.6 辅助建筑物 |
5.6.1 鼓风机房 |
5.6.2 加氯间 |
5.6.3 加药间 |
5.7 改扩建后平面图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际运行效果分析 |
6.1 污水处理水量统计分析 |
6.2 污水处理效果统计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致谢 |
(3)原料药发酵车间工程设计关键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车间布局 |
1.1 布局原则 |
1.2 垂直布局 |
1.3 平面布局 |
2 种子组及霉菌化验 |
2.1 种子组 |
2.2 霉菌化验 |
3 发酵罐 |
3.1 罐体 |
3.1.1 罐体结构要点 |
3.1.2 罐体容积计算 |
3.2 灭菌方式 |
3.2.1 分批灭菌 |
3.2.2 连续灭菌 |
3.3 循环水冷却方式 |
3.3.1 循环水种类选择 |
3.3.2 消后降温过程 |
3.3.3 发酵培养过程 |
4 接种方式 |
4.1 一级种子罐 |
4.1.1 火焰保护接种法 |
4.1.2 微孔压差接种法 |
4.1.3 无菌车接种法 |
4.2 二级种子罐和发酵罐 |
4.2.1 公用管道 |
4.2.2 接种站 |
5 补料系统 |
5.1 补料管道系统 |
5.2 自动化补料执行机构 |
6 压缩空气系统 |
6.1 常用规格 |
6.2 压力确定 |
6.3 用量 |
7 排气系统 |
7.1 排气流程 |
7.2 尾气处理装置 |
8 结论 |
(4)变频调速的应用与可靠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变频调速的现状与发展应用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频器的应用技术基础 |
2.1 变频产品的特性及应用 |
2.2 变频产品的主电路形式 |
2.3 变频器的控制形式及特性分析 |
第三章 变频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
3.1 变频器运行条件和参数 |
3.2 变频器的选用 |
3.3 变频器应用时的一些技巧问题 |
3.4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的选用 |
3.5 变频器的使用要求与节能关系 |
3.6 变频器载波频率值的正确选择 |
3.7 变频器的保护 |
第四章 交频器在油田企业中的应用 |
4.1 变频器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概况 |
4.2 变频器在油田的应用研究 |
4.3 变频器在油田的远方控制研究 |
第五章 如何提高变频调速的可靠性研究 |
5.1 变频器的安装运行环境 |
5.2 变频器控制对象的选择 |
5.3 变频器输入侧产生高次谐波的理论分析 |
5.4 变频器输入侧高次谐波对其他设备的干扰 |
5.5 防止变频器输入侧高次谐波干扰的对策 |
5.6 变频器输出侧产生高次谐波干扰途径及危害 |
5.7 防止变频器输出侧产生高次谐波干扰的对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抗生素发酵车间10kV变电站综合保护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发酵车间现状 |
2 10 kV变电综合保护系统 |
2.1 特点 |
2.2 组成 |
2.3 功能 |
2.3.1 10 kV微机线路保护测控装置 |
2.3.2 10 kV微机电容器保护装置 |
2.3.3 10 kV配电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 |
2.3.4 10 kV微机分段保护测控装置 |
2.4 硬件与软件 |
2.5 主要技术参数 |
3 结 语 |
(6)大型发酵罐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皮带减速装置 |
3 齿轮减速装置 |
4 发酵罐结构 |
4.1 几何尺寸及受力分析 |
4.2 流量和流体剪切作用 |
4.3 气体分布器 |
(8)阿维拉霉素生产菌推理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引言 |
第一节 阿维拉霉素的结构和性质 |
第二节 阿维拉霉素的功能及其应用价值 |
一、抗生素的应用现状 |
二、阿维拉霉素的功能 |
三、阿维拉霉素的应用价值 |
第三节 阿维拉霉素的研究现状 |
一、阿维拉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 |
二、合成阿维拉霉素基团的基因推断 |
三、阿维拉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
四、阿维拉霉素的抗性机制及抗性的发展 |
五、阿维拉霉素菌种改良及新化合物的生成 |
六、阿维拉霉素的分析方面 |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一、菌种及保存 |
二、培养基 |
三、药品及试剂 |
四、主要仪器设备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培养方法 |
二、阿维拉霉素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
三、代谢参数的测定 |
第三章 产阿维拉霉素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引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一、菌株的筛选 |
二、阿维拉霉素产生菌株A-05的鉴定 |
小结 |
第四章 阿维拉霉素产生菌A-05的诱变及其推理选育 |
引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一、钴60放射性诱变 |
二、阿维拉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三、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四、2-脱氧-D-葡萄糖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五、α-氨基丁酸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小结 |
第五章 阿维拉霉素发酵培养基优化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一、阿维拉霉素产生菌摇瓶发酵生长曲线的测定 |
二、碳源优化 |
三、氮源优化 |
四、响应面法(SAS法)确定最佳碳氮源组合 |
五、无机盐优化 |
六、培养基优化配方验证 |
七、接种量的考察 |
八、装液量的考察 |
九、种龄的考察 |
十、初始pH的考察 |
十一、补料对发酵的影响 |
第六章 菌株H-15的罐上培养及其产阿维霉素确证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一、5L罐的生长曲线的制作 |
二、5L罐搅拌速率与溶氧的联合控制 |
三、50L罐发酵 |
四、50L罐中豆油的补料 |
五、50L罐中葡萄糖的补料 |
六、阿维拉霉素的提取 |
七、阿维拉霉素的确证 |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鉴定阿维拉霉素产生菌A-05,为一株绿色产色链霉菌的变种,并暂命名Streptomyces virichromodenes Var. LH。 |
二、经多重诱变及推理选育,获得了较高产突变株H-15,摇瓶产量达到68.7mg/L。 |
三、获得改良的阿维霉素发酵培养基配方 |
四、获得菌株H-15的优化发酵条件 |
五、在5L、50L发酵罐的放大试验 |
六、确证阿维霉素A是菌株H-15主要发酵产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神经网络的红霉素发酵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0.1 红霉素发酵的发展现状 |
0.2 选题的意义 |
0.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神经网络方法 |
1.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1.2 神经网络的发展 |
1.3 神经网络的学习 |
1.4 多层前馈网络与 BP学习算法 |
1.4.1 网络结构 |
1.4.2 BP学习算法及其改进 |
1.4.3 BP学习算法的计算步骤 |
1.5 小结 |
第二章 红霉素发酵过程神经网络控制 |
2.1 红霉素发酵过程参数及相应控制方法 |
2.1.1 生化反应过程的参数 |
2.1.2 红霉素发酵过程参数及相应控制方法 |
2.2 基于神经网络的红霉素发酵过程辨识 |
2.2.1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2.2.2 数据预处理 |
2.2.3 网络训练 |
2.2.4 网络测试 |
2.3 小结 |
第三章 红霉素发酵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发酵罐的改进 |
3.2 系统构成 |
3.3 软件实现 |
3.3.1 数据库设计 |
3.3.2 上、下位机通信设计 |
3.3.3 VB与MATLAB的交互 |
3.3.4 神经网络预测的程序设计 |
3.3.5 上位机监控界面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红霉素发酵样本数据曲线 |
附录二 PLD通信子程序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变频调速技术在抗生素药厂发酵罐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回转筒发酵秸秆碎料的物料动热及出料提醇研究[D]. 周敬之.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 [2]浏阳生物医药园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艺研究与应用[D]. 罗松柏. 湖南大学, 2016(02)
- [3]原料药发酵车间工程设计关键要素分析[J]. 李向科,姚雪坤. 医药工程设计, 2013(04)
- [4]变频调速的应用与可靠性的研究[D]. 周长勇. 山东大学, 2012(05)
- [5]抗生素发酵车间10kV变电站综合保护的设计与应用[J]. 范文佳,刘红星. 河北化工, 2012(07)
- [6]大型发酵罐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 樊晓宇. 医药工程设计, 2011(05)
- [7]我国工业发酵pH控制系统综述[J]. 刘仲汇,杨艳,史建国,孟庆军,张立群. 食品工业科技, 2009(05)
- [8]阿维拉霉素生产菌推理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D]. 胡奇杰. 浙江工商大学, 2007(04)
- [9]基于神经网络的红霉素发酵控制系统[D]. 狄轶娟. 江苏大学, 2006(02)
- [10]制药工程装备——医药工业现代化的助推器[J]. 郭维图. 医药工程设计,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