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禹州中药材市场回顾与近日市场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哲[1](2018)在《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初始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是国内最大的优质枸杞系列产品供应商之一。公司产业链集枸杞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身,销售网络覆盖国内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同时部分产品已开辟国外市场。文章首先分析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关于“战略”、“战略管理”等相关概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介绍。其次对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相关概念、企业战略分析常用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基于对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查阅文献资料,通过PEST分析、国内枸杞行业近5年来供-需情况分析、行业生命周期分析、五力模型分析来深入剖析现阶段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影响和公司所面对的行业竞争状况,构建企业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得出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机遇大于威胁;通过分析公司内部环境如企业人力资源、财务状况、产品、资产状况构建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得出公司的竞争实力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跟行业内业绩最优秀的几家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最后,通过科学地使用内部-外部矩阵分析工具和SWOT矩阵分析工具,描绘出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及发展愿景,并提出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常以[2](2013)在《医疗机构补偿与药品价格联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药品费用过快增长让各国医疗卫生费用持续快速增长,不仅挤占了大量政府财政预算,也让各国财政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更让普通患者感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越发严重。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令广大专家和学者头痛不已。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现状,发现当前医疗机构由于财政补偿不足,被迫通过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弥补政策性经营亏损。在中国历次医疗卫生改革中,由于缺乏公平、有效的医疗补偿制度和严格、合理的药品定价制度,致使药品费用始终处于加速上涨态势,这同时也让中国卫生经费持续走高。随着我国“新医改”逐步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面临着在有限医疗费用制约下,如何实现全民统一医疗保险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后实现城乡居民医疗统一的世纪难题。我们应充分认识现阶段医疗机构补偿和药品价格面临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认识到将补偿与药品价格联动考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实现我国“新医改”承诺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重点人员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中国医疗机构补偿体系和药品定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数理逻辑推导法和数学模型建模分析法,揭示出中国医疗机构扭曲的补偿现状,运用信号模型分析法和竞争者博弈分析法,得出解决中国药品价格屡降不降的本质原因;提出将药品定价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联动考虑的新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药品定价机制的模型和措施。文中,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发现了医疗机构因财政补偿不足,被迫以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弥补亏空的严峻现实。其次,从微观角度,对我国现行的三种药品定价政策逐一做了数学推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三种药品定价的政策建议;运用竞争者博弈理论对医疗机构补偿和药品价值链进行了经济学分析;通过对药品价值链重要环节有关人员深度访谈和药品价值链过程实证分析,剖析了我国药品价值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本文提出医疗机构补偿和药品价格联动机制的设想,并通过有关地区的试点经验和卫生经费数据,检验并论证了联动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实际运用的可行性。
丁言琳[3](2013)在《赤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于预防、治疗人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其中,中药材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材料,是中药产业的基础,中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影响着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对人类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材产业是指中药材的生产、经营、研究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集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赤峰的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其牛营子镇是全国知名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桔梗、沙参、防风、牛膝、板蓝根、黄芩、甘草、麻黄等,其中北沙参和桔梗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产量巨大,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80%和60%,并广泛出口韩国和日本。本文以赤峰市中药材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访谈法,电话访问法,文献查阅法,SWOT分析法等对赤峰市的中药材产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为赤峰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建议。本文的创新在于首次对赤峰市的中药材产业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分析,然后用SWOT分析法选择了成长型战略中的一体化战略,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对赤峰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张彦台[4](2012)在《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研究》文中认为在民国时期的华北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从中说合构成交易、代客买卖或为买卖双方执掌度量衡器而从中收取佣金者——牙商不可或缺。研究牙商既可以显示民国时期的经济运行实态、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国家和地方税收、政府的商业政策,也可反映市场结构变迁、商业资本的运转和增殖、区域文化等内容。本文主要利用档案资料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保存、未刊的社会调查资料系统地研究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在民国以前,华北牙商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是单个的、零散的,经商活动各自为战。民国以降,政府改变了压抑商业、歧视商贾的态度,对商业的封建束缚随之放松。“牙帖定额化”制度的取消使华北地区牙商群体迅速的发展壮大。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时期:1912——1928年,华北牙商快速发展阶段、1928——1937年,华北牙商繁盛阶段、1937——1949年,华北牙商曲折发展阶段。牙商所经营之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主。民国时期,牙商开设的牙行资本组织形式包括独资、集资与股份制三种类型。由于行业经营活动的差异性,各种牙行的人员构成和各自分工也各有差异。牙商一般具有某些特殊才干:对货物有鉴别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善于交际的能力等。华北牙商的经营职能包括:栈房职能、中介代理职能、信息和服务职能、金融职能、公证和收付货款职能、对市场进行管理的职能和批发职能等。牙商在工商界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并执商界之牛耳,与独特的经营谋略密切相关。在营业收入方面,牙商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他们能凭各种不同的本领,以种种方法来敛财。牙商在经营运作中不仅需要一定的支出,而且往往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经营过程。民国时期牙商群体的构成广泛。既有弃政经商的官僚,也有靠盘剥百姓积累财富的地主和豪绅;既有资金雄厚的资本家,也有无任何资本的贫农和无业游民;既有从旧式商业中走出来的商贾、学徒,也有新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既有亦官亦商的代表,也有半农半商的典范。一个成功的牙商背后,往往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说,牙行成功的客观条件就是这个社会关系网络的有效性,在这张关系网中,牙商与政府、帮会、购销客户、出口商、金融、保险业、脚行、转运业等保持密切的关系。交易场中,几乎所有行业的牙商都有一套神秘的行话和暗语。行话与暗语既是民间秘密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民俗语言文化。牙商的行话与暗语,一方面是牙商群体内部交际的工具,主要用来保守牙商内部秘密、有维护牙行利益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牙商阻断买卖双方知情的手段,便利于牙商对生意的把持。除了语言以外,民国时期,活跃在华北地区集市上的牙商衣着穿戴也很特殊。牙商对近代市场经济下的流通、生产与消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牙商资本向工业领域扩展,成为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资本来源。牙商除了向企业家流动外,还有个别的牙商向银行家流动。早期牙商的主要职能是介绍买卖,保持着代客买卖的中间商性质。但不少在城市营业的牙商很快就突破了这种经营范围,有的直接经手办货,自营大宗买卖,开始转化为批发商、实体商或牙商兼实体商。凡市场买卖交易的货物,只要是经牙商为媒介的,统要承担相应的税负。华北牙商的税负制度大概有四种形式:牙税盈余制度、牙税等级制度、牙税包商征收制度和牙行营业税制度。政府向牙商征收税负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政府自征牙税法;牙商同业公会代征牙税法;招商招标承包法。牙商税负是地方财政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前,华北各省市的牙税和牙帖捐的收入逐年增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华北牙商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牙税的收入也相应的减少。从理论上来讲,牙税性质本质上应该以牙商为课税的主体,以牙商所获得的佣金为课税的客体。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完全如此。牙商税负除了汇解到各省财政部门外,还要留拨一部分作为地方经费。税款主要用于地方行政建设、教育经费、军费、公益性事业或其他事项。牙商在遇到税额过重、战争摧残、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其应缴纳的税课可以呈请政府批准核销减免。牙商的营业执照称为牙帖,牙商只有领取牙帖才能开展中介代理活动。民国时期按照政府规定和商业管理,牙帖的传承与继替呈现出多种方式:牙帖继承制、牙帖连任制、帮帖替代制、商民申请制、官府招募制和牙帖租用制等。牙商必须经政府登记注册,办理某些正式的手续,才能从政府领取管理机关核发的牙帖。领取牙帖后的牙商,其合法经营活动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的保护。牙商如果在牙帖有效期内因故歇业,必须到官府办理注销“牙帖”的手续。在中国牙商事业发展史上,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牙商法规和华北各省市地方性牙商法规,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体现出了牙商法制建设由传统到近代的渐进发展历程。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牙商法规和华北各省市地方性牙商法规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对新中国的经纪人法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的经纪人法规中的若干规定可以在民国牙商法规的传统中找到根源。档案和文献史料显示,华北牙商纠纷数量和类型均出现增长趋势;牙商纠纷的形态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姿态:在追逐利益面前,政府、牙商、商户、农民、商会、同业公会等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纷争不断,甚至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构成对社会和商业秩序的严重威胁。纠纷解决的途径与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华北牙商具有明显的区域独特性。一方面,他们推动了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华北专业市场的兴盛;另一方面,华北牙商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牙商在积累了丰厚的利润后,将资本向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和金融信贷领域扩张和转移。这种扩张和转移即体现了资本的周转和增殖,又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的进步。牙商、牙商文化与市场经济扩大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牙商是民国时期商品生产规模扩大与市场经济扩大的产物;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扩大又同时呼唤成熟的牙商和牙商文化的复兴。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的繁盛与演变除了地缘、血缘与业缘关系外,更主要的是由一种精神、文化来支撑的。推进民国时期华北牙商文化的复兴对于商业的繁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而言,市场经济的扩大需要发扬华北牙商的三种精神文化:诚信公平、义利并举;信息意识、调和折中;竞争协作、创新进取。
韩锋[5](2012)在《我国中药材管理制度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我国的中药材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非常重视中药材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对中药材的管理制度进行规制,对中药材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的稳固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中药材事业在生产制度、流通制度、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制度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体制与机制上的问题,本文从中药材的管理制度入手,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的我国中药材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从中药材的管理制度及其框架体系的现状,分析现有制度在生产、流通、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对欧盟地区、北美地区、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的主要中药材使用国家及地区的传统药物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在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管理制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中药材管理制度的现状,提出了几点符合我国中药材管理特点的制度及制度框架完善设计:从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和产地初加工制度,实行中药材立体生产模式,借鉴韩国人参公社和日本津村集团模式,实行中药材市场分类管理制度,借鉴国外注册审批经验,推广中药材信息发布“成都指数”制度,完善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区制度和生产性制度,完善野生中药材资源濒危预警制度,易地和离体保护制度等方面,构建符合我国特点的相对完善的中药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
叶潇[6](2011)在《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如何在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对危机和企业危机、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危机以及企业危机管理进行了定义,并回顾了国内外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目的旨在为探讨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随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危机案例的整理,分别叙述了双汇“瘦肉精丑闻”、光明乳业“回炉奶事件”、王老吉“夏枯草风波”以及康师傅“水源门事件”四个典型案例,根据企业危机管理五力模型理论分析了国内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现状与不足,再次印证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食品安全危机的类型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继而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对原五力模型进行改进并提出了新“企业危机管理五力模型”,并联系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大型食品制造企业常态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和创新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对策,并将上述常态化管理机制和创新型管理对策落实到BD公司的实务进行探讨。本文期望通过上述研究,促进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快速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进而推广到所有食品企业,从而逐步重塑消费者信心,为食品企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鲁春晓[7](2011)在《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逐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然而在我国,“非遗”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追逐现代化物质文明的热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非遗”正受到严重的摧残,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行政力量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思路也正面临着很大的冲击,以产业化的方式带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产业化理论应运而生。本文以东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为例,着重结合具体个案,研究和探讨“非遗”产业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以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作为研究个案,对“非遗”尤其是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也沿这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对于学术界研究现状和学术争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体系。二是结合东阿阿胶制作工艺产业化实践,通过对“非遗”产业化的具体项目的探讨,在实践层面上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论文重点对“非遗”相关权利归属、权利流转、资本运作以及企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了研究。论文在深入分析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举措基础上,结合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点,提出客观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以期丰富和拓展“非遗”产业化理论研究,为“非遗”产业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框架结构来看,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提出研究主题,并对论文的写作背景、论文的写作意义、现实作用进行论述,并系统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角度,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阿胶及阿胶制作技艺的历史与文化。本章首先对胶和阿胶历史和进行了回顾,概括总结了阿胶的药用史文化史,然后对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和总结,对传统和现代阿胶制作技艺进行了文化内涵的探讨,然后对阿胶行业传承制度进行了总体梳理和概括。第三章:东阿阿胶产业探析。本章首先对阿胶产业空间范畴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大东阿区”的概念并进行了论证,然后回顾和总结了东阿阿胶行业发展史,并对阿胶行业从行业现状、市场主体、市场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四章:“非遗”视野下的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本章首先对“非遗”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回顾,概括总结了“非遗”特征和类别,明确了“非遗”的基本范畴,然后对“非遗”传统保护理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产业化方式保护“非遗”的新思路,并结合世界各国产业化方式保护的成就和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对“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论证和剖析了产业化相关理论和实践。第五章: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实践。本章在前一章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遗”产业化理论,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构建了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的基础理论框架,并对东阿阿胶产业化的产业化具体实施者——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完整总结和研究了产业化中企业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六章: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与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策略。根据对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实践经验和问题分析和总结,本章首先提出了类似企业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针对产业化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又提出了国家和有关部门担负的责任和应实施的宏观政策措施,强调对“非遗”权利归属做明确的主体界定。然后将产业化必要的支持要素做了论述,着重论述了对产业交易平台和资本市场的充分利用,从不同角度为“非遗”产业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结语。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进行了肯定,对“非遗”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孝勋[8](2011)在《对叶百部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叶百部来源于百部科(Stemonaceae)百部属(Stemona)植物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2010年版)所收载百部药材的3个来源品种之一,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内服止咳,外用杀虫,应用广泛。课题组所在地广西,以及广西周边省份(云南、贵州、湖南、广东)为对叶百部主要产地。本研究从百部的本草考证、对叶百部的资源及商品调查、生药鉴定、质量评价、总生物碱指纹图谱特征与其止咳药效学关系研究等几方面进行质量评价研究。一、本草考证百部药材始以“百部根”一名出现,本草记载的“百部”、“百部根”二名常混用或通用;“百部(根)”为正名,以块根的数量和排列特征命名,历代本草记载一致的,其他名称均作为别名记载;“白并”并非“百部”别名。本草记载百部植物来源主要为直立百部、对叶百部、蔓生百部及百合科天门冬属的植物。药用百部应以现行《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品种为主。百部分布于秦岭以南各省区,对叶百部分布区域较直立百部偏南,广西及其周边省份、越南均为对叶百部药材主产区。二、资源及商品调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标本,咨询专家并进行实地考察,整理出对叶百部在全国、在广西的分布及其主要产地,确定其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基本野生,一般分布在深山,GPS定位显示所采样品海拔分布为35~1577 m,发现低海拔也有对叶百部分布。广西及其周边省份百部商品药材来源基本为对叶百部,为大宗药材,广西主产地为百色、河池、桂林等地,尚有越南进口。各大药市均有百部销售,其中对叶百部(大百部)居多。三、生药鉴定(1)性状鉴定根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中柱较大。茎类圆形,两侧向内凹陷呈深沟状,节稍膨大。叶广卵形,叶脉7-15条。(2)显微鉴定根被细胞约3列,第1列细胞壁加厚;中柱韧皮部束和木质部束各25~30个,相间排列;具髓部,较宽。茎中柱维管束为周木型,大小相间排列成环。叶主脉维管束类椭圆形,具环状维管束鞘;叶肉内草酸钙柱晶散在;粉末中气孔为不定式,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纤维呈长梭状。(3)理化鉴定碘化铋钾、硅钨酸实验:根、茎、叶药材均为正反应。以上特征可为对叶百部根、茎、叶的生药鉴定提供参考依据。另外,本研究观察到对叶百部茎的中柱维管束为周木型。四、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及氧化对叶百部碱制备(1)系统预实验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对叶百部根、茎、叶所含成分基本一致,均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多糖、苷类、有机酸、酚类、香豆素、内酯、生物碱等化学成分。(2)氧化对叶百部碱制备经分析测试,广西及其周边省份几个主要产地的对叶百部药材中未检测到对叶百部碱;采用制备液相从对叶百部总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1个高含量的共有化合物,经过EI-MS、13C NMR、1H NMR等多种方法测定,推断其结构为氧化对叶百部碱(oxotuberostemonine)。五、质量评价(1)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进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含量范围为6.56~23.56 mg/g,相差3倍以上,说明不同来源对叶百部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含量为15.41 mg/g,当地自采的样品中广西上思(20.93 mg/g)、广西凤山(19.40mg/g)、广东信宜(18.35 mg/g)含量较高。该方法使用简便、快速、灵敏。(2)氧化对叶百部碱含量测定采用甲醇超声提取、HPLC法测定氧化对叶百部碱的含量,含量范围为0.69~5.83 mg/g,相差8倍以上,说明不同来源对叶百部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含量2.40 mg/g,其中广西大新(5.83 mg/g)、广西靖西(4.89 mg/g)和广西恭城(4.24 mg/g)含量较高。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叶百部药材的质量,可考虑作为对叶百部药材质量评价的方法。(3)TLC研究初步建立了以氧化对叶百部碱为对照品的对叶百部药材TLC鉴别方法:制备总生物碱,以氯仿:甲醇(20:1)展开,改良碘化铋钾显色。TLC显示16批药材样品的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棕红色斑点。此方法简单、快捷,专属性较强,为对叶百部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另外,TLC显示各个样品斑点多少不一,对应斑点强度也有差异,印证了对叶百部种内成分差异明显。(4)检查①16批药材样品水溶性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总平均值68.51%,单个样品平均值最高值为80.89%,最低值为53.41%,所测样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超过药典规定(不得少于50.0%)。②16批药材样品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总平均值分别为7.85%、5.82%、0.92%。单个样品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水分为11.25%和5.58%;总灰分为10.55%和3.61%、酸不溶性灰分为2.48%和0.36%,均相差1倍以上,说明不同来源对叶百部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六、总生物碱指纹图谱特征与其止咳药效关系的研究(1)指纹图谱的构建以氧化对叶百部碱的色谱峰作为参照峰,建立了对叶百部总生物碱的HPLC指纹图谱:检测波长为230 nm,以乙腈:0.05%三乙胺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85 min内记录药材的指纹图谱。本研究建立的色谱方法可以使不同来源对叶百部药材总生物碱具有基本一致的色谱行为,但也可以从色谱图特征峰很直观看出对叶百部药材种内成分及其含量差异明显。由此,HPLC指纹图谱只标定了6个共有特征峰,16批药材样品总生物碱HPLC图谱有6批相似度大于0.8。(2) HPLC指纹特征的聚类分析研究以对叶百部总生物碱HPLC指纹图谱色谱峰的峰面积为量化特征,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16批药材样品分成4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样品间距离、生境的联系。(3)止咳作用研究在传统氨水引咳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序贯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来源药材样品总生物碱的止咳作用,结果显示:均能延长氨水引咳时间(R值>100%);各组样品的止咳作用差异明显,其中广西恭城、广西凤山、广西靖西组均有显着止咳作用,强于阳性对照组可待因。(4)指纹图谱特征与其止咳药效指标灰关联度分析在获得对叶百部总生物碱指纹图谱与药效学量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技术,确定指纹图谱特征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止咳作用贡献的大小。实验结果显示:关联度集中分布在0.53~0.84之间,居中,说明指纹图谱特征所代表的化学成分贡献接近,因此推断其止咳药效是总生物碱“化学成分群”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指纹图谱共有峰(含氧化对叶百部碱)对止咳药效的贡献比较大。七、质量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把止咳药效评价指标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其它评价指标的数据集中起来,探讨各评价指标间一致性或者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来源样品的各评价指标的数据升降趋势并不一致,推测并不是其它评价指标数据越高,药效就相应越大,应该是多成分综合作用,而且肯定另有高活性成分在起作用。八、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依据本研究结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百部项下已有规定,初步制订了对叶百部药材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姜璘[9](2009)在《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形成,促进了国际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着提高,使得世界各国对掌握汉语尤其是商务汉语的人才需求量迅猛增加,商务汉语教学、商务汉语教材编写以及商务汉语语料库建立等工作日渐提上日程。应用语言学界有必要对商业领域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以探究该领域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语言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本课题从与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研究入手,采取实际语料样本和词频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语言特征进行观察与探究,揭示了其在词语、句子方面的使用情况和语篇呈现的特征,从而为商务语言研究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本课题研究成果为商务汉语教学、商务汉语教材编写、商务汉语词典编撰、商务汉语教学及学习软件开发、商务语言语料库建立等提供参考与借鉴。与此同时,从理论意义上讲,该研究也丰富了商务语言学和领域语言学的理论研究。
李玉衡[10](2007)在《必须重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国际着名药用植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谈国内药用植物的发展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和天然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药用植物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天然植物药的市场年交易额已接近300亿美元,而且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可达到2000亿美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天然药物将成为未来10
二、2000年禹州中药材市场回顾与近日市场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禹州中药材市场回顾与近日市场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思路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1 战略 |
2.1.2 企业战略管理 |
2.1.3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
2.2 主要分析模型 |
2.2.1 PEST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模型 |
2.2.4 内部-外部矩阵(IE)匹配法 |
第3章 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简介 |
3.2 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2.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3.2.2 经济发展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发展环境 |
3.3 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3.3.1 2017年枸杞行业整体发展概况 |
3.3.2 2017年枸杞行业供应-需求分析 |
3.3.3 我国枸杞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
3.3.4 我国枸杞行业竞争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3.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4 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组织结构 |
3.4.2 企业基本情况 |
3.4.3 2017年财务状况 |
3.4.4 2017年财务状况分析-对标分析 |
3.4.5 产品分析 |
3.4.6 人力资源分析 |
3.4.7 资产分析 |
3.4.8 市场分析 |
3.4.9 发展模式分析-对标分析 |
3.4.10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5 内外部环境匹配性分析 |
3.5.1 内部-外部矩阵(IE)匹配法 |
3.5.2 SWOT分析 |
第4章 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
4.1 战略愿景 |
4.2 发展目标 |
4.2.1 长期发展目标 |
4.2.2 2017年-2022年阶段性目标 |
4.3 企业战略 |
4.4 核心竞争力打造 |
4.5 业务组合模式 |
第5章 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5.1 提升品牌战略 |
5.1.1 加强品牌推广 |
5.1.2 持续品牌创新 |
5.2 人才结构优化战略 |
5.2.1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
5.2.2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
5.2.3 提高企业招聘水平 |
5.2.4 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 |
5.3 产品差异化战略 |
5.3.1 差异化战略实施思路 |
5.3.2 差异化实施措施 |
5.4 渠道优化战略 |
5.4.1 拓展原料营销渠道 |
5.4.2 开拓产品分销渠道 |
5.4.3 完善网络渠道建设 |
5.5 财务管理提升战略 |
5.5.1 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创新 |
5.5.2 提高公司信息化水平,关注市场动态 |
5.5.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医疗机构补偿与药品价格联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 创新点 |
第二章 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
2.1 医疗保障制度概述 |
2.1.1 医疗保障制度 |
2.1.2 医疗保障制度历史回顾 |
2.2 医疗保障制度理论研究 |
2.2.1 国家干预主义经济理论 |
2.2.2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
2.2.3 医疗保障制度及主要模式 |
2.3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研究 |
2.3.1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定义 |
2.3.2 国际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比较 |
2.3.3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定量分析 |
2.3.4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实证分析 |
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药品定价机制研究 |
3.1 药品与药品定价机制概述 |
3.1.1 药品概述 |
3.1.2 药品定价机制概述 |
3.2 药品定价机制研究 |
3.2.1 药品统一定价管制政策分析及建议 |
3.2.2 药品单独定价管制政策分析及建议 |
3.2.3 药品差比定价政策分析及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疗机构补偿与药品价值链经济学分析 |
4.1 问题的提出及产生逻辑 |
4.1.1 问题的提出 |
4.1.2 问题产生的逻辑 |
4.2 药品价值链概述 |
4.2.1 药品生产环节 |
4.2.2 药品采购环节 |
4.2.3 药品使用环节 |
4.3 医疗机构补偿概况 |
4.3.1 全额收支分离返还补偿 |
4.3.2 医保预付补偿 |
4.3.3 商业分成间接补偿 |
4.3.4 自主收支直接补偿 |
4.3.5 财政补偿 |
4.4 药品价值链问题成因和经济学分析 |
4.4.1 药品价值链问题成因 |
4.4.2 药品价值链问题经济学分析 |
4.4.3 医疗补偿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
4.4.4 药品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
4.4.5 药品集中采购的经济学分析 |
4.4.6 药品价值链实证分析 |
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机构补偿和药品价格联动机制 |
5.1 联动机制问题的提出 |
5.1.1 联动机制提出的背景 |
5.1.2 联动机制思考的逻辑 |
5.2 联动机制必要性的实证分析 |
5.3 联动机制可行性的实证分析与具体措施 |
5.3.1 我国医疗机构补偿的实证分析 |
5.3.2 联动机制的具体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情况 |
致谢 |
附件 |
附表 |
(3)赤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 战略管理的类型 |
2.3 战略管理的特征 |
2.4 战略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
2.5 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相关地区中药材产业现状 |
3.1 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 |
3.2 内蒙古自治区中药材产业现状 |
3.3 赤峰市中药材产业现状 |
第四章 赤峰市中药材产业环境分析 |
4.1 政治环境分析 |
4.2 社会环境分析 |
4.3 经济环境分析 |
4.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五章 赤峰市中药材产业SWOT分析 |
5.1 优势(Strength) |
5.2 劣势(Weakness) |
5.3 机会(Opportunity) |
5.4 威胁(Threat) |
第六章 赤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实施 |
6.1 战略选择 |
6.2 战略实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由来、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华北牙商依托的自然、社会基础和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华北牙商依托的自然、社会基础 |
一、 华北牙商依托的自然基础 |
二、 华北牙商依托的社会基础 |
第二节 华北牙商的发展沿革 |
一、 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的行业继承 |
二、 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上) |
三、 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中) |
四、 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下) |
小结 |
第二章 华北牙商的经营活动 |
第一节 牙商经营的产品 |
第二节 牙行的内部结构 |
一、 资本组织形式 |
二、 人员构成和各自分工 |
三、 人员素质 |
四、 牙行的财务管理 |
第三节 牙商的经营职能 |
一、 栈房职能 |
二、 中介代理职能 |
三、 信息和服务职能 |
四、 金融职能 |
五、 公证和收付货款职能 |
六、 对市场进行管理的职能 |
七、 批发职能 |
第四节 牙商的经营谋略 |
一、 诚信第一、 公平交易 |
二、 掌握信息、紧跟市场 |
三、 注重管理、用人有道 |
四、 灵活经营、竞争之道 |
五、 地区协作、联号经营 |
第五节 牙商的营业收入 |
一、 牙商的总收入 |
二、 正常收入项目 |
三、 作为独立商人的收入 |
四、 获得非正常收入的手段 |
第六节 牙商的支出 |
一、 支出项目 |
二、 牙行的资金额 |
小结 |
第三章 华北牙商的构成、社会关系、行话与暗语 |
第一节 牙商的构成 |
一、 官僚、资本家出身的牙商 |
二、 地主、富农、绅士出身的牙商 |
三、 知识分子出身的牙商 |
四、 农民出身的牙商 |
五、 无业游民和无赖混混出身的牙商 |
第二节 牙商的社会关系 |
一、 牙商与政府、帮会的关系 |
二、 牙商与购销客户的关系 |
三、 牙商与出口商的关系 |
四、 牙商与金融、保险业的关系 |
五、 牙商与脚行、转运业的关系 |
第三节 牙商的行话、暗语与衣着 |
一、 粮食、油业行的行话与暗语 |
二、 蔬菜、干鲜果行的行话与暗语 |
三、 皮毛行、土布行的行话与暗语 |
四、 牲畜行的行话与暗语 |
五、 药行的行话与暗语 |
六、 农村集市上牙商的特殊衣着 |
小结 |
第四章 华北牙商的社会流动 |
第一节 牙商的上下流动 |
一、 向上流动 |
二、 向下流动 |
第二节 牙商的职业流动 |
一、 向企业家流动 |
二、 向银行家流动 |
三、 向批发商、实体商或牙商兼实体商转变 |
小结 |
第五章 华北牙商的税负 |
第一节 牙商税负制度的沿革 |
一、 牙税盈余制度 |
二、 牙税等则制度 |
三、 牙税包商征收制度 |
四、 牙行营业税制度 |
第二节 牙商税负的特征 |
一、 牙商税负所属范畴 |
二、 牙商税负的种类 |
三、 牙商税负的性质 |
四、 牙商税负的税率 |
五、 牙商税负的征收 |
第三节 牙商税负的税额统计 |
一、 牙商税负预算、实收统计 |
二、 牙商税负的省、县税收比例 |
三、 牙商税负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 |
第四节 牙商税负的汇解及使用 |
一、 牙商税负的收存管理 |
二、 牙商税负的汇解 |
三、 牙商税负的留拨 |
四、 牙商税负的使用 |
五、 牙商税负的减免 |
小结 |
第六章 华北牙商营业执照的传承与继替 |
第一节 牙帖的传承与继替 |
一、 牙帖继承制 |
二、 牙帖连任制 |
三、 帮帖替代制 |
四、 商民申请制 |
五、 官府招募制 |
六、 牙帖租用制 |
第二节 牙帖的注册 |
一、 承充牙商的条件 |
二、 开业登记的程序 |
三、 铺保制度 |
四、 牙帖和牙伙执照的式样 |
五、 牙帖的有效期 |
第三节 牙帖的注销 |
一、 牙帖注销的原因 |
二、 牙帖注销的程序 |
小结 |
第七章 华北牙商法规政策的演变 |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牙商立法准备 |
第二节 北京政府的牙商法规 |
一、 中央政府牙商法规的转型 |
二、 华北各省地方性牙商法规变迁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牙商法规 |
一、 中央政府牙商法规的完善 |
二、 华北各省地方性牙商法规的完善 |
第四节 华北沦陷区伪政权的牙商法规 |
一、 牙商法规的颁布 |
二、 牙商法规的继承 |
三、 牙商法规内容的变化 |
第五节 华北地区中共根据地的牙商法规 |
一、 牙商法规的颁布 |
二、 牙商法规思想和内容的演变 |
第六节 民国时期牙商法规的特点 |
一、 民国牙商法规之特点 |
二、 与明清牙商法规的异同 |
三、 南京国民政府华北各地牙商法规内容的异同 |
四、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京政府华北牙商法规之比较 |
五、 华北牙商法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纪人法规的影响 |
小结 |
第八章 华北牙商的经营纠纷 |
第一节 民国前华北牙商纠纷的类型与特点 |
一、 牙、商经营纠纷 |
二、 牙、牙经营纠纷 |
三、 其他类型纠纷 |
四、 民国前牙商纠纷特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纠纷的类型 |
一、 牙、牙经营纠纷 |
二、 牙、商经营纠纷 |
三、 与牙商相关的群体性纠纷 |
四、 其他类型的纠纷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纠纷的特点 |
一、 纠纷数量巨大,纠纷的种类繁多 |
二、 度量衡纠纷和差徭役纠纷的消失 |
三、 牙、商经营纠纷和牙、牙经营纠纷占纠纷中的主流 |
四、 牙商与官府、商会、同业公会、农民间的纠纷各占一定比例 |
五、 群体性纠纷凸显 |
六、 解决纠纷的途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 |
小结 |
第九章 华北牙商与区域经济 |
第一节 牙商的区域特性 |
第二节 牙商与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一、 牙商与天津的港口贸易 |
二、 牙商与石家庄的货栈经济 |
三、 牙商与郑州的交通枢纽贸易 |
四、 牙商与辛集的皮货经济 |
五、 牙商与张库大道的跨国贸易 |
第三节 牙商与华北专业市场的兴盛 |
一、 牙商与许昌烟草市场的兴盛 |
二、 牙商与胥各庄猪鬃贸易的繁盛 |
三、 牙商与安国药市的拓展 |
四、 牙商与张北马桥牲畜交易市场的繁荣 |
第四节 华北牙商的历史时代局限 |
一、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民族商人 |
二、 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歧视 |
三、 牙商群体本身的局限性 |
四、 贸易统制政策对牙商的强力排斥 |
五、 社会进步使买卖、产销直接对接增多 |
第五节 华北牙商的演进 |
一、 牙商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扩张 |
二、 牙商资本向生产领域扩张 |
三、 牙商资本向金融信贷的扩张 |
第六节 市场经济呼唤牙商与牙商文化的复兴 |
一、 牙商的复兴与市场经济的扩大 |
二、 牙商文化的内涵与市场经济的扩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我国中药材管理制度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技术路径 |
第二章 我国中药材管理制度及框架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相关概念介绍及比较 |
2.2 我国中药材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时代特点 |
2.2.1 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末期 |
2.2.2 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中期 |
2.2.3 九十年代末至今 |
2.3 我国中药材管理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2.3.1 中药材生产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2.3.2 中药材流通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2.3.3 野生中药材资源管理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2.4 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境外传统药物管理制度的借鉴 |
3.1 美国草药管理制度的简介 |
3.2 日本汉方药管理制度的简介 |
3.3 韩国韩药管理制度的简介 |
3.4 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中药材管理制度的简介 |
3.5 新加坡特许专卖中药管理制度的简介 |
3.6 欧盟植物药管理制度的简介 |
3.7 境外传统药物管理制度的启示 |
3.7.1 制定严格的传统药物生产管理章程 |
3.7.2 颁布专门针对传统药物管理的操作指南 |
3.7.3 在注册认证、审批程序、管理机构上对其分类管理 |
3.7.4 具有完善的保护野生药材资源方面的政策措施 |
3.7.5 具有专门针对传统药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
第四章 对我国中药材管理制度框架完善的建议 |
4.1 优化现有中药材生产管理制度 |
4.1.1 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和产地初加工制度 |
4.1.2 实行中药材立体生产模式 |
4.1.3 建立人参公社、津村集团式的新型生产机构 |
4.2 强化中药材流通管理制度 |
4.2.1 实行中药材市场分类管理制度 |
4.2.2 借鉴国外注册审批经验,实行分类注册、分别上市制度 |
4.2.3 推广中药材信息发布“成都指数”制度 |
4.3 建立科学的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管理制度 |
4.3.1 完善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区制度和生产性制度 |
4.3.2 完善野生中药材资源濒危预警与普查制度 |
4.3.3 实行易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制度 |
4.4 其他完善的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内容及安排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危机和企业危机 |
2.1.1 危机的定义 |
2.1.2 企业危机的定义 |
2.2 食品企业、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危机 |
2.2.1 食品产业、食品工业和食品企业 |
2.2.2 食品和食品安全的定义 |
2.2.3 食品安全危机的定义 |
2.3 危机管理和企业危机管理 |
2.3.1 危机管理的定义 |
2.3.2 企业危机管理的定义 |
2.3.3 企业危机管理相关理论 |
三、中国食品安全危机现状分析及案例分析 |
3.1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
3.1.1 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
3.1.2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国内外影响 |
3.2 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
3.2.1 违规添加剂-双汇“瘦肉精”丑闻 |
3.2.2 产品质量问题-光明乳业回炉奶事件 |
3.2.3 食品标准问题-王老吉“夏枯草”风波 |
3.2.4 公关危机-康师傅“水源门” |
3.2.5 案例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现状总结 |
四、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类型和成因 |
4.1 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分类及特征 |
4.1.1 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分类 |
4.1.2 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特征 |
4.2 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产生的原因 |
4.2.1 市场环境原因 |
4.2.2 政府监管原因 |
4.2.3 企业内部原因 |
五、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探究 |
5.1 新“企业危机管理五力模型” |
5.1.1 新“企业危机管理五力模型”的提出 |
5.1.2 新“企业危机管理五力模型”在大型食品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
5.2 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和对策研究 |
5.2.1 大型食品制造企业常态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 |
5.2.2 大型食品制造企业创新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对策 |
5.2.3 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实务探讨—以BD公司为例 |
六、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6.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提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理论相关研究 |
一、研究现状 |
二、本文观点 |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
四、研究的改进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层次、角度和重难点 |
一、研究的层次 |
二、研究的角度 |
三、研究重点、难点 |
四、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阿胶及阿胶制作技艺的历史与文化 |
第一节 胶和阿胶的历史 |
一、胶和阿胶 |
二、阿胶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 |
一、传统阿胶制作技艺及流程 |
二、现代阿胶生产技艺及其技术改进 |
三、生产工艺的文化因素 |
第三节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传承 |
一、自然传承制度 |
二、产业化传承制度 |
三、传承制度的文化解读 |
第三章 东阿阿胶产业探析 |
第一节 阿胶产业聚集区 |
一、"东阿"区域的演变史 |
二、"大东阿区"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阿胶产业发展史 |
一、古代阿胶行业的岁贡制度 |
二、明清民间阿胶产业的发展 |
三、民国时期阿胶业的状况 |
四、建国后阿胶行业的发展 |
第三节 阿胶行业分析 |
一、阿胶企业现状分析 |
二、阿胶销售市场研究 |
三、阿胶行业的突出问题 |
四、阿胶行业发展措施 |
第四章 "非遗"视野下的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发展史 |
一、理念产生 |
二、基础奠定 |
三、概念普及 |
四、概念确立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类别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理念分析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衰微的原因 |
二、传统保护理念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四节 产业化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
一、产业化与"非遗"保护的关系 |
二、产业化保护模式的积极作用 |
三、各国"非遗"保护与产业化经验 |
第五节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
第五章 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实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概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概念界定 |
二、"非物质文化产业化"概念解析 |
第二节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分析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可行性 |
三、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适用性 |
四、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的科学认识 |
第三节 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物质产品 |
一、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物质产品的区别 |
二、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物质产品的联系 |
三、产业化中物质产品对"非遗"的特殊意义 |
第四节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发展历程 |
第五节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在理论层面上的问题 |
一、产业化中"非遗"权利缺乏制度化厘定 |
二、产业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冲突 |
三、产业化中出现的跨国保护难题 |
第六节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保护在实践层面的矛盾 |
一、两次权利转移中的利益博弈 |
二、产业化开发与反哺保护的矛盾 |
三、产业化开发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矛盾 |
四、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资金瓶颈 |
第六章 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与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策略 |
第一节 企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
一、现行模式的局限 |
二、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 |
第二节 权利归属的厘定 |
一、厘定的意义 |
二、权利归属的厘定 |
第三节 制度保障体系 |
一、法律制度建设 |
二、经济扶持政策 |
三、示范和引导机制 |
四、跨国保护制度 |
第四节 支持要素系统 |
一、流转市场和交易平台建设 |
二、资本运作体系 |
三、社会参与机制 |
四、人才培养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对叶百部的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本草考证 |
1.1 名称考证 |
1.2 品种考证 |
1.3 产地考证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资源及商品调查研究 |
2.1 资源调查 |
2.1.1 百部科的种属及其分布情况 |
2.1.2 对叶百部在我国的分布及其主产省份 |
2.1.3 对叶百部在广西的分布及其主要产地 |
2.1.4 样品采集及样本植株GPS定位 |
2.2 商品调查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生药鉴定研究 |
3.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植物形态 |
3.3.2 性状鉴定 |
3.3.3 显微鉴定 |
3.3.4 理化鉴定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及氧化对叶百部碱的制备 |
4.1 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
4.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1.4 小结与讨论 |
4.2 氧化对叶百部碱的制备 |
4.2.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4.2.2 样品来源及处理 |
4.2.3 对叶百部碱对照品检测 |
4.2.4 共有化合物的探索 |
4.2.5 样品总生物碱制备 |
4.2.6 硅胶柱层析 |
4.2.7 目标化合物制备条件摸索及其制备 |
4.2.8 目标化合物二次纯化制备条件摸索及其制备 |
4.2.9 目标化合物结构鉴定 |
4.2.10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质量评价研究 |
5.1 样品来源及处理 |
5.2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5.2.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5.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5.2.3 小结与讨论 |
5.3 氧化对叶百部碱含量测定 |
5.3.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5.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5.3.3 小结与讨论 |
5.4 薄层色谱研究 |
5.4.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5.4.2 实验方法 |
5.4.3 实验结果 |
5.4.4 小结与讨论 |
5.5 水溶性浸出物、水分、灰分测定 |
5.5.1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 |
5.5.2 水分测定 |
5.5.3 灰分测定 |
5.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生物碱指纹图谱特征与其止咳药效关系的研究 |
6.1 总生物碱的制备 |
6.1.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6.1.2 总生物碱制备方法 |
6.1.3 总生物碱谱效研究用量分配 |
6.2 总生物碱指纹图谱的构建 |
6.2.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6.2.2 色谱及检测条件的选择 |
6.2.3 方法学考察 |
6.2.4 指纹图谱的构建及技术参数 |
6.2.5 小结与讨论 |
6.3 总生物碱HPLC指纹特征的聚类分析研究 |
6.3.1 方法 |
6.3.2 结果 |
6.3.3 小结与讨论 |
6.4 总生物碱止咳作用研究 |
6.4.1 实验动物、试剂与材料 |
6.4.2 实验方法 |
6.4.3 实验结果 |
6.4.4 小结与讨论 |
6.5 总生物碱指纹图谱特征与其止咳药效指标灰关联度分析 |
6.5.1 基本步骤 |
6.5.2 方法与结果 |
6.5.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质量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7.1 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7.2 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规格化 |
7.3 各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对叶百部药材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8.1 质量标准草案 |
8.2 起草说明 |
总结与讨论 |
一、本草考证 |
二、资源及商品调查 |
三、生药鉴定研究 |
四、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及氧化对叶百部碱制备 |
五、质量评价 |
六、总生物碱指纹图谱特征与其止咳药效关系的研究 |
七、质量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八、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九、总结论、关键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百部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相关概念 |
1.1.1 领域语言 |
1.1.2 商务语言和商务汉语 |
1.1.3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 |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词语使用情况 |
2.1 专门词语使用情况 |
2.1.1 术语使用情况 |
2.1.2 行业语使用情况 |
2.2 专名词语使用情况 |
2.3 常用词语 |
2.3.1 表示变化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
2.3.2 表示时间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
2.3.3 表示数量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
2.3.4 表示其他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
2.4 高频词语实例验证 |
第3章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篇特征研究 |
3.1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的语篇类型 |
3.2 商品市场行情语篇的结构特征 |
3.2.1 一种商品或一类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篇章结构特征 |
3.2.2 同一类别不同种类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篇章结构特征 |
3.2.3 几类不同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篇章结构特征 |
第4章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句子使用情况 |
4.1 比较句使用情况 |
4.2 常用复句类型 |
4.2.1 因果关系复句使用情况 |
4.2.2 转折关系复句使用情况 |
第5章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与启示 |
5.1 词语使用情况研究结论 |
5.2 语篇特征研究结论 |
5.3 句子使用情况研究结论 |
5.4 本课题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10)必须重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国际着名药用植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谈国内药用植物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小传 |
四、2000年禹州中药材市场回顾与近日市场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ZK枸杞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哲. 天津大学, 2018(07)
- [2]医疗机构补偿与药品价格联动机制研究[D]. 常以. 沈阳药科大学, 2013(11)
- [3]赤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丁言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6)
- [4]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研究[D]. 张彦台.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2)
- [5]我国中药材管理制度框架研究[D]. 韩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探究[D]. 叶潇.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7]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D]. 鲁春晓. 山东大学, 2011(12)
- [8]对叶百部的质量评价研究[D]. 王孝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特征研究[D]. 姜璘.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必须重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国际着名药用植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谈国内药用植物的发展现状[J]. 李玉衡. 首都医药, 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