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挫裂伤水肿转归时间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程婵,于芸,董金千,孙甜甜,陆瑜,崔伟华[1](2021)在《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颅脑创伤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TBI患者244例(丙泊酚组138例, 七氟醚组106例)。收集两组人口学资料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TBI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GOS不良转归率的影响。结果与丙泊酚组比较, 七氟醚组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较低, 七氟醚组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较多, 术中失血量较多, GOS不良转归率较高(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 TBI患者年龄、入院诊断(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弥漫性脑肿胀及脑挫裂伤)、入院GCS、入院颅脑CT基底池受压及中线移位程度、入院瞳孔反应、手术方式及术中液体出入量(晶体液、胶体液、自体血、异体红细胞、异体血浆、失血量及尿量)与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GOS不良转归率密切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调整年龄、性别、BMI、入院诊断、GCS、入院颅脑CT所示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移位情况、入院瞳孔反应、手术方式、术中液体出入量等混杂因素后, 丙泊酚组与七氟醚组间住院期间生存率[比值比(odds ratio, OR)=2.02, 95%CI 0.81~5.02,P=0.13]、GOS不良转归率(OR=1.50, 95%CI 0.72~3.13,P=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丙泊酚维持麻醉比较, 七氟醚维持麻醉对TBI患者术后转归无不良影响, 七氟醚与丙泊酚一样可安全地用于TBI患者。
习书晗[2](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蒋海涛[3](2020)在《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意义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专业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尤其对于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来说,其救治一直是国内外神经外科诊疗工作的重点、难点,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而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经济负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TBI患者的数量最多,其中sTBI超过25%,发病率约为55-64/10万,每年可导致约1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致残,TBI的死亡率约为13/10万,这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项研究结果表示,交通事故和坠落伤是TBI的主要发病原因。自2011年酒驾入刑以来,中国大数据显示机动车引起的TBI有所减少,而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涉及的TBI明显增加。急性期顽固性颅高压是TB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经过开放气道、镇静、止痛、脱水药物、过度通气、亚低温冬眠疗法等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恶性高颅压,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就成为TBI救治的终极抢救措施。DC通过去除部分颅骨,使肿胀、缺血的脑组织向减压窗方向膨出,缓解恶性颅高压对颅内重要脑组织结构的损害,从而达到救治患者的目的。DC的概念最早由Mareotte教授于1886年提出,1905年Cushing教授首次应用此术式治疗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颅内压增高,1977年美国Becker教授提出并首先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1997年Polin教授发表双额大骨瓣开颅治疗恶性创伤性脑水肿的报道,20多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家、学者从对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反对和争议到接受与应用,证明其在TBI急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和美国第四版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对我国TBI患者行DC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瞳孔散大情况、瞳孔对光反射性、中线移位、基底池形态、赫尔辛基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硬膜下积液、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颅内感染和晚期颅骨修补术(cranioplasty,CP)等与TBI患者行DC的生存预后相关,DC后常见并发症有: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迟发性颅内出血、PTH、肺部感染、脑膨出、癫痫、手术切口嵌顿、颅骨缺损综合征、颅内感染等。但在临床实际救治工作中,DC在病例的选择、手术时机和技巧、颅内压监测、预后相关因素、术后并发症管理、手术疗效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相关文献研究报道不尽一致。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索研究11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与短期和长期生存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该部分研究提示PTH是DC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进一步探索研究9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形成的潜在关系,分析对比研究PTH的治疗方案和预后,优化PTH形成后的临床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索研究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 12例行颅脑创伤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短期死亡和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绘制影响入组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最佳阈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其预测短期死亡率的预测效能。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短期生存情况。研究结果:1.112例TBI患者行DC,男性70例(62.5%),女性42例(37.5%),平均年龄48.11±14.43岁;术前GCS评分5.24±1.97;89例(79.5%)手术在受伤24小时内完成,23例(20.5%)在受伤24小时后完成;96例(85.7%)行单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13例(11.6%)行双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3例(2.7%)行双额冠瓣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是交通事故(70例,62.5%),交通事故中61.4%涉及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2.37例(33.0%)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0天内死亡,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难以控制的脑肿胀(64.9%)和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24.3%)。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短期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年龄(OR 1.139[95%CI 1.011-1.283];p=0.033)、入院时 D-二聚体水平(OR 1.366[95%CI 1.027-1.816];p=0.032)和术后高钠血症(OR 16.931[95%CI 1.772-161.822];p=0.014)。ROC 曲线定量分析显示评估预测短期死亡率时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的准确度分别为74.1%(阈值49.5岁)、67.0%(阈值67.4ug/ml)和77.7%;三项危险因素联合分析显示出特异性97.3%、敏感性97.3%和准确性96.4%。3.在6个月的随访期中,生存时间大于30天的75例TBI患者有48例(64.0%)结局良好,最终死亡率为45.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PTH(OR 672.702[95%CI 5.561-81370.584];p=0.008)的发生。研究结论:尽管去骨瓣减压术是TBI患者控制难治性颅高压的一种有效的终极治疗措施,但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患者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是影响TBI患者行DC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TH是影响TBI患者行DC长期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DC患者的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可以评估其短期生存情况,制定准确的治疗策略来预防和控制PTH的发生与进展有助于提高其长期预后结局。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研究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PTH的潜在关系,研究PTH临床精准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行去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9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TBI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PTH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的潜在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TH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对比研究PTH的精准治疗方案和预后。研究结果:1.92例TBI患者行DC,男性56例(60.9%),女性36例(39.1%);平均年龄47.03±14.27 岁(16-76 岁);术前 GCS 评分 5.47±2.05;中线移位距离 9.78±4.50 mm(0-23.4 mm);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43例(46.7%),纵裂积液21例(22.8%),脑室扩张44例(47.8%)。2.22 例(23.9%)TBI 行 DC 后出现 PTH,形成时间为 32.4±11.7 天(15-56 天);PTH形成前15例(68.2%)出现硬膜下积液,形成时间13.0±7.3天(6-31天);PTH形成前10例(45.5%)出现纵裂积液,形成时间18.7±9.9天(1143天)。DC后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3.单因素分析显示DC的分级、中线移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脑室扩张、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与PTH的形成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TH形成的独立预后因素是硬膜下积液(OR 3.392[95%CI 1.259-9.137];p=0.016)的发生。4.22例PTH患者,9例(40.9%)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释放脑脊液,10例(45.5%)行 CP,5 例(22.3%)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1 例(4.5%)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手术(lumboperitoneal shunt,LPS),2例(9.1%)行侧脑室外引流术(lateral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LEVD)。实施CP和/或脑积水分流术的患者(手术组)相比12例进行腰椎穿刺和/或腰大池引流和/或LEVD的患者(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预后明显好于保守组(p=0.029)。研究结论:TBI患者DC后脑积水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早期识别要发生PTH的TBI高危患者将有助于改善生存和预后。DC后发生的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的进行性增大是脑积水形成的先兆表现,硬膜下积液的出现是PTH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进展性的PTH需积极行脑积水分流手术,通过科学调压寻找最适合的阀门压力,再根据病情适时行CP;缓慢进展性的PTH可先行CP,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平衡、缓解脑积水,随访观察,再根据病情演变必要时行脑积水分流术。PTH合并颅骨缺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来控制脑积水的恶性进展,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和预后。
冷彪[4](2020)在《脑池造瘘术联合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讨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脑池造瘘术在sTBI中的应用价值。研究sTBI患者术中、术后脑脊液与血清中IL-1β、NFL含量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的sTBI患者102例,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术患者43例,其中脑池造瘘组19例,去骨瓣减压(DC)组24例。统计分析脑池造瘘组和DC组患者的术前ICP、术毕及术后(1-7日)ICP、术前及术后(1-7日、14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中及术后(3日、7日)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含量、甘露醇使用剂量、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费用及时间、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周存活/死亡人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拓展评分(GOSE)评估术后6个月的生存状况、预后良好率。结果:1、脑池造瘘组与DC组ICP、GC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术毕、术后第1日、第3-7日ICP分别低于DC组,术后第2日ICP高于DC组,其中术毕、术后第1-5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7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7日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脑池造瘘组术后第1日GCS评分低于DC组,第2-6日GCS评分分别高于D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日GCS评分均高于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池造瘘组与DC组脑脊液、血清中IL-1β、NFL含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术后第3日、术后第7日脑脊液与血清的IL-1β、NFL含量明显高于其正常对照,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脑脊液与血清中IL-1β、NFL含量在术后第3日最高,其次为术中,术后第7日最低,对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的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脑脊液与血清NFL、脑池造瘘组的血清IL-1β、DC组的脑脊液IL-1β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脑池造瘘组术中脑脊液IL-1β与DC组术中、术后第3日脑脊液IL-1β高于同组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与DC组术中、术后第3日、术后第7日脑脊液NFL含量均高于同组血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脑池造瘘组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含量在术后第3日、第7日均低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池造瘘组与DC组术后ICU管理(治疗、时间、花费)、并发症、二次去骨瓣率、预后比较。脑池造瘘组甘露醇使用剂量低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花费低于D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术后创伤性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脑疝发生率均低于DC组,颅内感染发生率高于D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二次去骨瓣率高于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池造瘘组术后2周存活/死亡人数比大于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随访,脑池造瘘组预后良好率大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C术相比,脑池造瘘术在sTBI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能更有效的降低ICP,减轻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改善临床转归与预后;此外,术中、术后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含量的检测不但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初步推测脑池开放引流在IL-1β、NFL的代谢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提示脑池造瘘术可能通过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元损伤来改善患者预后。
吴彬杰[5](2020)在《高原环境下颅脑损伤后TNF-α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大鼠模拟高原环境下颅脑损伤患者,初步探讨在不同海拔地区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规律以及对高原环境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高峰期的确定来指导和帮助医学工作者早期进行临床干预。方法:本实验参照Feeney、Marmarou等人的大鼠自由落体颅脑打击模型,利用低压氧仓模拟海拔4500m高原,将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海拔2200m和海拔4500m两大组,每个大组根据造模后时间节点1天、3天、5天、7天、14天随机平均分为5个小组,每组5只大鼠。剩余5只随机大鼠为每个时间节点的对照组(行手术但不打击)。使用ELA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脑组织周围组织内TNF-α蛋白含量。两个海拔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同一海拔不同时间点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高原海拔4500m环境下颅脑损伤造模组大鼠脑组织周围TNF-α含量在造模后同一时间节点表达均比在海拔2200m造模组相同时间点内有所增加(P<0.05),在造模后第14天模拟高海拔组(4500m)脑组织周围TNF-α含量仍然未恢复到同等海拔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模拟4500m)造模组大鼠较低海拔地区(2200m)在颅脑损伤造模后相同的时间点,损伤脑组织局部TNF-α的表达有所增加。高原环境可加重大鼠脑损伤局部炎症反应,且局部炎症反应消退较慢。
汪一棋,钟兴明,蔡勇,阳建国,赵朝辉,费振海,张磊,顾华,杨涛,沈丽英,郑银元,金赞辉,董利英,徐帆[6](2018)在《磁共振波谱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预测脑挫裂伤迟发性脑水肿3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即创伤性颅脑损伤,是外科临床常见病,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显示,TBI的发病率居创伤的首位,是现代社会致残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脑挫裂伤后脑水肿的发生多在出血后第3~7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退。但事实上,脑挫伤患者7 d后的CT检查发现,部分患者虽然未见血肿扩大或出现新的出血灶,但是原病灶周围水肿范围较前明显扩大,称之为迟发性
徐勤义,王栋,刘俊,陆俊杰,陆瑨,徐龙庆,孙呈国,陈克非,董吉荣,毛芳芳[7](2018)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精准规范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采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下的精准规范化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效果。方法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320例均分为两组:研究组植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实施精准规范化治疗;对照组无脑室探头植入,常规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中转手术、脑中心疝、双侧开颅和去骨瓣病例均少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较短,医疗费用较低(P<0.05)。伤后6个月,两组患者GOS评分相仿(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能为创伤性双额叶挫裂伤患者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改善临床疗效。
吴翔[8](2018)在《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及相关参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颅内压为基础的颅脑创伤患者临床救治方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目前对颅内压认识水平仍处不足,其中隐含的信息并未得到充分解读,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临床意义及其背后的机制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通过建立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对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形趋势、颅内压相关参数如压力反应指数等展开研究,探讨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及波形的特点及机制。为了解决目前临床缺乏合适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案的问题,本研究在前期的工作中建立了一套基于数据采集平台并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的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并利用其长时程、高频率、多模态、易操作等优点,对患者的颅内压、动脉压等参数进行收集与自动分析,并在长期测试中达到了所需的可靠性。遵循该流程,我们分析了5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形。在收集到的颅内压波形中,我们不仅发现了平台波、B波等各种典型颅内压波形,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未被描述过的纺锤波。我们对出现纺锤波的患者临床表现及其颅内压参数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出现纺锤波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高于未出现纺锤波患者,3个月后预后良好的比率大于未出现纺锤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未出现纺锤波患者;另外,与纺锤波出现前相比,纺锤波出现后患者的平均颅内压、颅内压脉搏波的波幅(amplitude of pulse,AMP)、颅内压波幅与颅内压相关系数(regression of amplitude and pressure,RAP)均下降。该结果显示纺锤波的出现可能与颅脑创伤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其原因可能与纺锤波出现时,颅内压、脑顺应性、脑代偿空间的生理参数均呈现明显改善有关。我们进一步对重症监护室50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如压力反应指数等进行全程连续监测,同时结合患者临床预后特点,我们发现了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两组患者在颅内压相关参数上存在明显差异。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颅内压、压力反应指数(pressure reactivity index,PRx)及颅内压波幅与动脉压波幅相关系数(ICP-ABP wave amplitude correlation,IAAC)均升高,平均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压、PRx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预后不良组在20mm Hg及22mm Hg阈值下的颅内压剂量(DICP20、DICP22)均高于预后良好组;DICP20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0,DICP22为0.71。预后不良组在0.25及0.05阈值下的PRx剂量(DPRx0.25、DPRx0.05)均高于预后相对良好组;DPRx0.25的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97,DPRx0.0为0.96。该结果显示颅内压及PRx为颅脑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压剂量及PRx剂量均可作为判断患者不良预后的参数,且PRx剂量的判断能力更强。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试验监测了不同预后两组共10名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及其相关参数,并创新性的对PRx进行小波熵分析,将颅内压相关参数分析与小波熵分析的优势相结合,结果显示:颅脑创伤患者PRx的小波熵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本研究遵循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对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形及颅内压相关参数进行研究,发现了颅内压波形及颅内压相关参数对于临床诊断治疗的意义,为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分析提供了思路,探索了颅内压分析的可能方向。
顾向进,王东,张党林,张亮[9](2017)在《第三脑室与基底池CT形态改变在额叶挫裂伤救治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及基底池CT形态改变在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1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分为4组:Ⅰ组,27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1例,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25例,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8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分析第三脑室及基底池改变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GCS评分越低;Ⅰ组和Ⅱ组主要通过非手术治疗,Ⅲ组和Ⅳ组,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伤后3个月GOS评分,Ⅰ组和Ⅱ组,恢复良好50例,中残6例,重残2例;Ⅲ组,恢复良好17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Ⅳ组,中残1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结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CT形态改变能反映额叶脑挫裂伤的严重程度,如第三脑室和基底池明显受压,可作为急诊手术的重要参考指标。
龚旋,邓征浩,李春涛,周鸿书,杨增,李杰,李炜,李臻琰[10](2017)在《HIF-1及NGB,VEGF在脑挫裂伤后促脑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IF-1调控Ngb、VEGF在脑挫裂伤后促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脑挫裂伤患者和非颅脑创伤患者额叶组织的差异蛋白质,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然后运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方法分别检测差异蛋白HIF-1、Ngb及VEGF在脑组织以及血清中的表达。结果建立了脑挫裂伤患者和非颅脑创伤患者组脑组织的2-DE图谱,鉴定了7种差异蛋白,其中有HIF-1、Ngb及VEGF。HIF-1、Ngb及VEGF在脑挫裂伤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颅脑创伤患者。HIF-1、Ngb及VEGF在脑挫裂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非颅脑创伤患者。结论脑挫裂伤后,HIF-1通过调控Ngb和VEGF两个靶基因的释放,在新的脑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IF-1,Ngb和VEGF在血清中的含量变化,可为临床评估和监测缺氧缺血脑病的严重程度提供参考;对脑挫裂伤的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二、脑挫裂伤水肿转归时间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挫裂伤水肿转归时间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分析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
(4)脑池造瘘术联合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
2.1.3 研究分组 |
2.1.4 影像学资料 |
2.1.5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术前管理 |
2.3 手术管理 |
2.3.1 手术方式 |
2.3.2 手术要点及相关技巧 |
2.3.3 术后引流管理 |
2.3.4 术后颅内压管理 |
2.4 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 |
2.4.1 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 |
2.4.2 标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
2.4.3 ELISA操作程序及结果判定 |
2.5 评估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分析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3.2 近期疗效评估 |
3.2.1 两组患者ICP比较 |
3.2.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 |
3.2.3 两组患者ICP与GCS评分相关性分析 |
3.3 生物标志物检测 |
3.3.1 脑脊液IL-1β含量比较 |
3.3.2 血清IL-1β含量比较 |
3.3.3 脑脊液与血清IL-1β含量比较 |
3.3.4 脑脊液NFL含量比较 |
3.3.5 血清NFL含量比较 |
3.3.6 脑脊液与血清NFL含量比较 |
3.4 ICU治疗、住院时间与花费 |
3.5 术后并发症、二次去骨瓣率 |
3.6 临床转归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高原环境下颅脑损伤后TNF-α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2.3 实验动物 |
2.4 总体路线 |
2.5 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建立 |
2.6 脑组织标本的采集 |
2.7 TNF-α的测定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造模结果 |
3.2 TNF-α表达结果 |
3.3 统计学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高原环境创伤性脑水肿与TNF-α的关系 |
4.2 模拟高原环境TBI造模方法的的选择 |
4.3 模拟高原环境TBI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模拟高原环境下大鼠颅脑损伤造模方法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磁共振波谱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预测脑挫裂伤迟发性脑水肿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扫描方法及数据处理 |
1.2.1 MRS检测 |
1.2.2 DWI检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精准规范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预后 |
二、治疗效果 |
讨论 |
(8)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及相关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的建立 |
1.1 引言 |
1.2 试验材料 |
1.2.1 主要仪器设备 |
1.2.2 主要试验耗材 |
1.3 试验方法 |
1.3.1 患者纳入 |
1.3.2 知情同意 |
1.3.3 患者准备 |
1.3.4 生理参数记录 |
1.3.5 生理参数分析 |
1.3.6 预后预测的人工智能分析 |
1.3.7 统计学方法 |
1.4 试验结果 |
1.4.1 纳入患者临床资料 |
1.4.2 纳入患者生理参数监测情况 |
1.4.3 纳入患者生理参数分析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分析 |
2.1 引言 |
2.2 技术路线 |
2.3 试验材料 |
2.4 试验方法 |
2.4.1 患者纳入 |
2.4.2 知情同意 |
2.4.3 患者准备、生理与临床参数记录 |
2.4.4 患者随访 |
2.4.5 颅内压波形分析 |
2.4.6 统计学方法 |
2.5 试验结果 |
2.5.1 纳入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资料 |
2.5.2 纳入患者颅内压波形情况 |
2.5.3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纺锤波特征 |
2.5.4 出现纺锤波与未出现纺锤波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5.5 出现纺锤波患者预后与纺锤波参数的关系 |
2.5.6 纺锤波出现时颅内压波形参数的变化 |
2.6 讨论 |
2.7 结论 |
第三部分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分析 |
3.1 引言 |
3.2 技术路线 |
3.3 试验材料 |
3.4 试验方法 |
3.4.1 患者纳入 |
3.4.2 知情同意 |
3.4.3 患者准备、生理与临床参数记录 |
3.4.4 纳入患者分组 |
3.4.5 颅内压相关参数分析 |
3.4.6 统计学方法 |
3.5 试验结果 |
3.5.1 纳入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
3.5.2 两组颅脑创伤患者预后差异单因素分析 |
3.5.3 两组颅脑创伤患者预后差异多因素分析 |
3.5.4 两组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剂量及PRx剂量分析 |
3.5.5 颅内压剂量与PRx剂量的预后判断能力分析 |
3.6 讨论 |
3.7 结论 |
第四部分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非线性分析新方法初步探索 |
4.1 引言 |
4.2 技术路线 |
4.3 试验材料 |
4.4 试验方法 |
4.4.1 患者纳入 |
4.4.2 知情同意 |
4.4.3 患者准备、生理与临床参数记录 |
4.4.4 纳入患者分组 |
4.4.5 纳入患者颅内压参数的小波熵初步分析 |
4.4.6 统计学方法 |
4.5 试验结果 |
4.5.1 纳入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
4.5.2 两组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参数小波熵分析初步结果 |
4.6 讨论 |
4.7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 |
(9)第三脑室与基底池CT形态改变在额叶挫裂伤救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影像学检查 |
1.3评价标准 |
1.4临床分组 |
1.5治疗方法 |
1.6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HIF-1及NGB,VEGF在脑挫裂伤后促脑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试剂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质谱分析 |
1.2.2 血清样品分析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脑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及分析 |
2.1.1 脑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
2.1.2 脑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像分析 |
2.3 脑组织质谱鉴定结果 |
2.4 脑组织中HIF-1,NGb及VEGF的表达 |
2.5 血清中HIF-1,Ngb及VEGF的表达 |
3讨论 |
四、脑挫裂伤水肿转归时间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颅脑创伤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J]. 程婵,于芸,董金千,孙甜甜,陆瑜,崔伟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10)
- [2]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D]. 蒋海涛. 山东大学, 2020(08)
- [4]脑池造瘘术联合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的初步研究[D]. 冷彪. 南昌大学, 2020(08)
- [5]高原环境下颅脑损伤后TNF-α变化的研究[D]. 吴彬杰. 青海大学, 2020(02)
- [6]磁共振波谱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预测脑挫裂伤迟发性脑水肿30例临床分析[J]. 汪一棋,钟兴明,蔡勇,阳建国,赵朝辉,费振海,张磊,顾华,杨涛,沈丽英,郑银元,金赞辉,董利英,徐帆.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05)
- [7]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精准规范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效果[J]. 徐勤义,王栋,刘俊,陆俊杰,陆瑨,徐龙庆,孙呈国,陈克非,董吉荣,毛芳芳. 江苏医药, 2018(06)
- [8]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及相关参数分析[D]. 吴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9]第三脑室与基底池CT形态改变在额叶挫裂伤救治中的应用[J]. 顾向进,王东,张党林,张亮.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3)
- [10]HIF-1及NGB,VEGF在脑挫裂伤后促脑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J]. 龚旋,邓征浩,李春涛,周鸿书,杨增,李杰,李炜,李臻琰.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