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汁饮料超市合格率高(论文文献综述)
徐林,董钧铭,王灵秋,杨振鲲,王希,刘定相,张田[1](2019)在《安顺市售饮料中合成色素含量检测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安顺市售饮料中合成色素含量情况,为监督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安顺市主城区随机采集484份饮料,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合成色素含量,使用SPSS 22.0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饮料中合成色素检出率为63.8%,含量合格率为100%。各类型饮料中合成色素比和均值最高为功能饮料0.294、最低为茶饮料0.011,比和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65,P <0.01)。结论:安顺市售饮料中合成色素总体安全风险较低,证明近几年食品添加剂规范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特别是加强学校周边和安顺本地生产饮料监管。
戚晓燕[2](2019)在《云南省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是对职能部门执政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而其中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的很多问题固然与我国食品工业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方面仍不完善有关,但政府的监管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论文详细阐述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食品添加剂管理的法规与标准,简述了美国、日本、欧盟有关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的相关法规。以云南省2016年食品安全国抽数据为样本,分析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结果。研究表明: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不合格项目,超剂量使用是主要的因素,其次是超范围使用;在添加剂种类方面,防腐剂和甜味剂问题较严重,其次是着色剂(色素),膨松剂、漂白剂和抗氧化剂。这一结果揭示了添加剂问题的普遍性,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监管。从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体系,提高食品添加剂监管的有效性出发,结合云南省2016年食品安全国抽数据,对云南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监管状况展开问题研究,从中概括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监管食品添加剂使用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缺乏对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的体系化建设;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缺陷,GB2760不完善,有些产品标准指标不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社会监管力量参与度不高,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好引导与监督作用;企业检测能力及诚信守法意识不强。针对管理中的存在问题与不足,论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健全食品添加剂安全法规体系,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提升监管效能;加强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育使用者的社会责任感;引入并发挥第三方组织专业、高效的作用;建立食品添加剂风险预警机制。
关磊[3](2017)在《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的普及,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给超市带来了新型的商业业态以及消费理念,并对长久以来的传统商业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传统的超市危机重重。虽然大型的超市尤其是连锁超市有着强大的自我发展和运转和营销能力,但面对强大的电子市场竞争,大型的连锁超市陷入了发展困境。所以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下,在B2C环境下运营的超市在中国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目前在电子商务B2C环境下运营的超市己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购买商品的主要渠道之一。“民以食为天”,生鲜品是人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运营的生鲜超市的发展在为城市居民购买生鲜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的同时,对其生鲜品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本文从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理论出发,全面的分析了供应商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方法及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和归纳,对现有供应商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选出适合B2C环境下运营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评价的指标。其次,分析在B2C环境下运营的超市供应商特点的基础上,构建B2C环境下超市生鲜品供应商的评价指标,根据已选的指标建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下的因子分析法对已构建指标进行分析遴选,确定适合B2C环境下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评价的指标。最后,提出了基于熵理论下灰色关联分析在B2C环境下运营超市的供应商评价研究。根据熵理论下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并以DL超市为研究对象,对其供应商进行评价研究。通过评价结果来说明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葛晶晶,丛晓娜[4](2014)在《上海铁路管区2005—2012年食品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食品卫生质量直接影响旅客健康和社会声誉。铁路部门食品卫生问题有其特殊性,站车食品种类繁多,进货渠道复杂多样,流通迅速,监管有时跟不上,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为了解上海铁路管区内食品卫生状况,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2005—2012年上海铁路管区食品卫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上海铁路局管区内日常监测单位有客站内餐饮店、超市、副食品经营单位、零售网点、动车组列车专
陈朝琼[5](2012)在《成都市高校周边市场部分市售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了解成都市高校周边市场即食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食品种类、季节、包装、来源对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在不同季节随机采集奶制品、肉制品、糕点、凉拌菜等10类即食食品共703份,按GB/T4789和国家卫生标准进行检验和评价,对不同种类、季节、包装、来源的食品样品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食品总的合格率为86.06%,奶制品、酱腌菜、果蔬饮料的合格率较高,在90%以上;豆制品、饮用水、肉制品的合格率比较低,在80%以下。不合格的食品绝大部分出现在夏秋季节。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合格率较低,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不同来源食品合格率之间有显着差异,其合格率表现为大型超市>小型超市>餐饮店>农贸市场>移动摊点。有包装的食品的合格率高于无包装食品的合格率。由此可见,高校周边市场即食食品微生物污染严重,致病菌的检出率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周边市场的卫生监督。
贺蕾[6](2011)在《中国苹果汁市场需求研究 ——基于国际与国内市场需求比较视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苹果汁产业发展及苹果汁出口虽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但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拉动中国苹果汁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源自国际市场需求,特别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近些年来,受金融危机及主要出口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苹果汁需求锐减,直到2010年,美国和俄罗斯市场的这种下降趋势才得以扭转。本文研究中发现:美国果汁人均消费量下降,果汁进口需求减弱,同时受反倾销、严格的检验检疫等贸易壁垒的影响,中国苹果汁出口美国市场障碍重重。日本经济不景气,尤其是高额的关税、苛刻的肯定列表制度,限制了日本市场对苹果汁的进口需求。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俄罗斯苹果汁生产具有比较劣势,因而苹果汁消费严重依赖包括中国在内的出口国市场。特别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果汁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吸引了众多果汁出口国参与竞争,且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特征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欧盟市场,其成员国之间的果汁生产、需求存在显着差异,德国、奥地利等主要果汁消费国市场接近饱和,而其他成员国的果汁市场快速成长,欧盟市场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上述分析表明:中国苹果汁出口市场前景并不乐观。特别是在国内苹果汁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条件下,中国苹果汁在出口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或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非常艰难。另一方面,中国国内果汁市场快速成长,果汁消费量每5年翻一番,吸引了包括美国可口可乐、法国路易达孚等跨国集团在内的众多企业进入果汁市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及饮料需求结构的变化,中国也将成为成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巨大的果汁饮料市场。因此,在这种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的背景下,亟待需要以规范的理论研究和严谨的实证分析成果为基础,对中国苹果汁市场需求变化规律与特征做出理论判断,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措施,以便引导中国苹果汁产业理性发展。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美国农业部(USDA)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资料,以及对中国城市居民果汁饮料消费行为、需求特征方面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条主线入手,采用需求系统理论和模型、消费者行为理论和方法,探究中国苹果汁国内外市场需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苹果汁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在苹果汁国际市场需求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研究了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的苹果汁消费市场特征,旨在把握这些出口市场的苹果汁消费需求变化的特征和总体趋势。同时,研究了这些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及特征,其中重点分析市场准入制度对中国苹果汁出口形成的实际贸易壁垒。其次,通过似然比检验,选择适宜分析出口市场(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的苹果汁进口需求的函数形式(General、CBS、Rotterdam、NBR、AIDS),对主要出口市场的苹果汁进口需求弹性进行估计,以判断苹果汁在果汁进口需求中的地位以及其他果汁类型对苹果汁的替代影响。再次,分析了主要出口市场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的进口需求,探究主要出口市场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的偏好,以及其他供给国苹果汁对中国苹果汁的替代影响。最后,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提炼和总结,明晰中国苹果汁主要出口市场的果汁市场消费特点、苹果汁进口需求特征,以及对中国苹果汁的进口需求特征和变化规律。在苹果汁国内市场需求分析过程中,本文研究了国内饮料市场演变及其发育特征,从饮料市场演变过程来判断果汁饮料消费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步判断果汁饮料市场的前景和市场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反映消费者行为的实地调研数据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和Probit排序选择模型,研究了影响消费者果汁饮料需求偏好的主要因素。通过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担心果汁饮料质量安全是阻碍消费者果汁饮料消费的主要原因。本文还运用因子分析和Logit模型,分析了在果汁饮料质量安全方面影响消费者信心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苹果汁市场需求,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美国苹果汁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很高,但进口需求受价格影响非常敏感。美国对苹果汁的进口需求支出富有弹性。在美国果汁市场中,橙汁和菠萝汁对苹果汁具有替代影响。美国消费者对巴西、阿根廷苹果汁的消费偏好强于中国苹果汁,加拿大苹果汁对中国苹果汁具有强替代影响。这表明:中国苹果汁出口美国市场既受到苹果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和美国消费者收入波动的双重强烈影响,又受到橙汁、菠萝汁的替代影响,还受到来自巴西、阿根廷、加拿大苹果汁的替代影响。因此,对中国苹果汁产品而言,美国市场属于波动性强的高风险市场,而且在中国苹果汁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条件下,稳定中国苹果汁出口美国市场规模的难度非常大。2.日本消费者对橙汁和苹果汁的消费偏好减弱。日本政府对苹果汁进口设置了很高的进口壁垒,包括征收高额关税和近乎苛刻的检疫检验壁垒,对中国苹果汁进入日本市场造成障碍。日本对苹果汁进口需求的支出弹性为正,但缺乏弹性。日本市场的苹果汁进口需求受其自价格影响不显着。日本对中国苹果汁的进口需求支出弹性为富有弹性,但是支出弹性有下降趋势,其他国家的苹果汁对中国苹果汁的替代影响有限。即在现行国际分工、果汁贸易格局中,日本苹果汁市场是一种较成熟市场。虽然其他国家的苹果汁对中国苹果汁出口日本市场几乎没有替代影响,但由于日本政府设置的高进口壁垒,中国苹果汁出口日本市场规模扩张难度也非常大。而且如果中国苹果汁出口企业成本继续上涨、质量标准改进难以突破进口壁垒,出口日本市场的比较优势也将趋于下降。3.俄罗斯果汁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市场需求潜力大。如果俄罗斯增加果汁进口支出,将依次增加橙汁、菠萝汁和苹果汁的进口支出。价格是影响俄罗斯苹果汁进口需求的决定因素,各类果汁之间的交叉价格影响显着,各类果汁市场价格的变动会显着影响俄罗斯果汁的进口支出结构和进口果汁结构,因而价格竞争在俄罗斯市场尤为激烈。俄罗斯对各个苹果汁供给国的进口需求支出弹性均显着为正,俄罗斯对中国苹果汁进口需求的支出弹性为0.8966,中国、乌克兰和波兰苹果汁的自价格弹性影响显着,乌克兰和波兰苹果汁对中国苹果汁具有替代效应。也就是说,俄罗斯是虽具有广阔前景、但苹果汁市场竞争激烈。如果中国苹果汁出口企业注重控制苹果汁生产成本及出口价格,提高苹果汁质量标准,优化市场营销策略,中国苹果汁出口俄罗斯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出口俄罗斯市场的规模和份额有望提高。4.欧盟市场果汁进口仍以橙汁为主,对其他果汁类型的进口增加幅度并不明显。欧盟对土耳其和乌克兰苹果汁进口需求显示出强偏好,对中国苹果汁进口需求支出弹性为0.8633,其他国家的苹果汁对中国苹果汁没有替代影响。可见,欧盟苹果汁市场非常成熟,苹果汁进口需求稳定,但受欧盟委员会共同农业政策的影响,中国苹果汁出口欧盟市场前景并不乐观。5.果汁饮料终端消费者行为表明:中国消费者普遍偏好果汁饮料消费,果汁饮料的市场份额也将不断扩大。果汁饮料的广告效应、价格和便利性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主要因素。消费者的学历越高消费的果汁饮料越多;而当消费者月收入超过2500.00元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果汁饮料的消费偏好减弱。担心果汁饮料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是阻碍消费者果汁饮料消费的主要原因。因而,改进果汁饮料质量安全状况、增强消费者信心是培育中国果汁饮料市场、促进果汁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引导苹果汁产业理性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尤其是俄罗斯市场和国内市场;实施差异化出口战略;提高苹果汁质量,打破检验检疫贸易壁垒,增强消费者信心;把握主要竞争对象的苹果汁供给等。
李秀玲,许桂锋,陈俊合,蔡超海[7](2011)在《2008-2009年茂名市区市售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茂名市区市售食品化学污染物污染状况。方法在市区随机抽取部分农贸市场、副食店、超市和餐饮店,采集28类318份食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重金属、食品添加剂、有机磷农药残留等化学污染物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共监测28类318份食品化学污染物,食品中铅、镉、汞含量合格率分别为94.19%、97.42%、100.00%,其中紫菜和皮蛋铅含量合格率较低,分别为62.50%和76.92%,紫菜中镉含量较高,均值2.29 mg/kg;食品中甜蜜素含量合格率84.62%,其中水果蜜饯类合格率较低为40.00%;散装熟肉制品合成色素合格率20.00%;散装白瓜子二氧化硫残留合格率20.00%。结论 2008-2009年茂名市区市售食品中紫菜和皮蛋铅含量合格率较低,散装熟肉制品和散装白瓜子类食品分别超范围使用合成色素及二氧化硫残留食品添加剂。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加大食品监督力度和技术指导,继续扩大食品污染物监测范围和监测项目,重点加强皮蛋、紫菜、熟食、饮料、水果蜜饯和瓜子类食品铅、合成色素、甜蜜素和二氧化硫残留监测。
王丽莎,刘俊芬[8](2010)在《2009年德州市德城区4类市售食品中苯甲酸及其钠盐含量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食品中苯甲酸的添加情况,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方法]2009年3月,在德州市德城区部分超市和农贸市场中抽取4类食品,检测苯甲酸及其钠盐含量。[结果]检测131份样品,苯甲酸及其钠盐检出率为51.91%,合格率为83.21%。检测合格率,酱腌菜、熟肉制品、果汁饮料、糕点分别为64.44%、86.67%、100.00%、94.59%(P<0.01);大型超市、中小型超市、农贸市场销售的食品分别为95.24%、87.34%、64.52%(P<0.01)。[结论]酱腌菜及农贸市场销售的食品苯甲酸及其钠盐含量合格率很低。
肖静[9](2009)在《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对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进行研究。在对国内外食品安全保障现状分析基础上,从食品供应链角度构建了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出了实现食品安全保障的四项基本措施:建立预警体系、监控体系、追溯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在预警体系研究中主要建立了单因素和综合因素的预警模型。在监控体系研究中提出了产前、产中、产后和全程监控的具体措施。在追溯体系研究中根据产品逆向追踪原理开发了产品追溯和召回软件。在信用管理体系研究中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
冯舒[10](2009)在《流行袭来:果蔬汁饮料》文中指出检测人员称,目前对于果汁的含量是检测不出来的,果汁含量的标注仅仅靠企业的良心。此时,企业的诚信尤为关键。
二、果汁饮料超市合格率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汁饮料超市合格率高(论文提纲范文)
(1)安顺市售饮料中合成色素含量检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检测方法及条件 |
1.3.2 判定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类型饮料中合成色素检测情况 |
2.2 不同采样点饮料中合成色素含量情况 |
2.3 不同产地饮料中合成色素含量情况 |
3 讨论 |
(2)云南省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历史沿革 |
1.2.2 国外食品添加剂监管研究综述 |
1.2.3 国内食品添加剂监管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性 |
第二章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
2.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 |
2.2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监管法规 |
2.2.1 食品安全监管的含义和目的 |
2.2.2 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 |
2.2.3 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
2.2.4 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发展过程 |
2.3 国外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监管体系 |
2.3.1 美国 |
2.3.2 日本 |
2.3.3 欧盟 |
第三章 云南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3.1 云南省2016年食品安全国检抽检基本情况 |
3.2 云南省2016年食品国抽数据与同期国家数据对比 |
3.3 抽检不合格涉及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
3.3.1 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占比情况 |
3.3.2 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情况 |
3.3.3 不合格食品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及产品类别分析 |
3.3.4 几类不合格食品的不合格项目分析 |
3.3.5 食品添加剂不合格项目分析 |
3.4 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违法使用非法添加物 |
3.4.2 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
3.4.3 违反食品添加剂的标识规定 |
第四章 食品添加剂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
4.1 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
4.1.1 多为概括式规定,缺乏具体的监管标准与操作细则 |
4.1.2 违法处罚威慑力不足 |
4.1.3 立法布局不尽协调 |
4.2 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缺陷 |
4.2.1 使用标准(GB2760)不完善 |
4.2.2 质量规格标准不全 |
4.2.3 标准制定过程中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待提高 |
4.3 政府监管部门能力不足 |
4.3.1 监管模式有缺陷、多为事后监管 |
4.3.2 政府机构监管人员不足 |
4.3.3 基层检测能力不足 |
4.4 社会监管力量参与度不高 |
4.4.1 行业协会没有发挥行业引导与监督作用 |
4.4.2 媒体的一些夸大、虚假宣传导致自身公信力不高 |
4.4.3 消费者缺乏正确的食品添加剂知识及维权意识不强 |
4.5 企业检测能力及诚信守法意识不强 |
4.5.1 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弱 |
4.5.2 企业违法添加 |
第五章 加强监管有效性对策研究 |
5.1 整合完善食品添加剂安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
5.2 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建设 |
5.2.1 严格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安全性审核 |
5.2.2 加强使用标准、产品标准、检测标准的制修订 |
5.3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提升监管能力 |
5.3.1 提升基层检测能力 |
5.3.2 增加监管人员配置,加强队伍建设 |
5.3.3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
5.4 重视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
5.4.1 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 |
5.4.2 做好消费者相关知识普及及参与工作 |
5.5 培育食品添加剂使用者的社会责任感 |
5.5.1 加强企业诚信管理,建立针对企业的政府监管部门联合评价系统 |
5.5.2 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及约束作用 |
5.6 引入并发挥第三方组织专业、高效的作用 |
5.7 建立食品添加剂风险预警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供应商概述 |
2.1.1 供应商概念 |
2.1.2 供应商分类 |
2.1.3 供应商管理 |
2.2 B2C超市运作特点及对生鲜供应商需求 |
2.2.1 B2C超市运作特点 |
2.2.2 B2C超市对生鲜品供应商的需求 |
2.3 供应商评价常用方法 |
2.4 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 |
2.4.1 熵学理论的介绍 |
2.4.2 运用熵理论确定指标权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DL超市生鲜供应商现状 |
3.1 DL超市简介 |
3.1.1 DL超市经营流程 |
3.1.2 DL超市收入情况 |
3.1.3 DL超市运营管理状况 |
3.1.4 DL超市主营构成分析 |
3.2 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现状 |
3.2.1 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数量 |
3.2.2 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
3.2.3 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运营保障情况 |
3.3 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供货情况及评价体系 |
3.3.1 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供货情况 |
3.3.2 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评价体系 |
3.3.3 DL超市现有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DL超市生鲜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标准 |
4.1.1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短期标准 |
4.1.2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长期标准 |
4.2 供应商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4.3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4.3.1 商品质量指标 |
4.3.2 价格指标 |
4.3.3 交付能力指标 |
4.3.4 服务水平指标 |
4.3.5 信息化与标准化水平指标 |
4.4 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遴选过程 |
4.4.1 主成份下的因子分析法 |
4.4.2 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
4.4.3 提取主成份 |
4.4.4 成分矩阵 |
4.4.5 用因子分析法遴选后的B2C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评价指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评价模型选择及应用 |
5.1 供应商评价方法概述 |
5.2 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评价 |
5.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 |
5.4 熵权灰色关联法的运用 |
5.4.1 运用熵权理论确定指标权重 |
5.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 |
5.4.3 结果分析 |
5.5 B2C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评价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上海铁路管区2005—2012年食品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 1 对象 |
1. 2 方法 |
2 结果 |
2. 1 概况 |
2. 2 各类食品不同季度总合格率 |
2. 3 各类食品不同年份合格率 |
3 讨论 |
(5)成都市高校周边市场部分市售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的采集 |
1.2 检测项目与方法 |
1.3 结果评价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类食品不同季节的卫生状况 |
2.2 各微生物污染指标合格率比较 |
2.3 不同来源食品合格率的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6)中国苹果汁市场需求研究 ——基于国际与国内市场需求比较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苹果汁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 |
1.1.2 国内外苹果汁市场快速调整 |
1.1.3 中国苹果汁产业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有待深化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苹果汁需求研究理论分析 |
2.1 消费者需求理论 |
2.1.1 效用、偏好与需求函数 |
2.1.2 需求系统函数及限制性 |
2.2 进口需求理论与模型 |
2.2.1 商品的非完全替代性 |
2.2.2 需求系统模型 |
2.2.3 弹性测算与分析 |
2.3 消费者偏好 |
2.4 本文研究的前提假定 |
2.4.1 供给充足假定 |
2.4.2 进口国苹果汁产量与进口量弱分离假定 |
2.5 重要概念界定 |
2.5.1 苹果汁及其分类 |
2.5.2 苹果汁市场需求 |
2.5.3 主要出口市场选定依据 |
2.5.4 主要竞争者选定依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苹果汁生产及贸易分析 |
3.1 苹果汁消费市场分析 |
3.2 苹果汁生产特征分析 |
3.2.1 中国苹果产量占绝对优势 |
3.2.2 中国苹果汁产量占绝对优势 |
3.2.3 中国苹果汁加工企业产能差异较大 |
3.3 苹果汁贸易特征分析 |
3.3.1 苹果汁贸易总量波动明显 |
3.3.2 苹果汁进口市场结构稳定 |
3.3.3 苹果汁贸易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市场苹果汁需求特征分析 |
4.1 美国市场果汁消费特征分析 |
4.1.1 果汁人均消费量变化趋势 |
4.1.2 苹果及其加工产品消费特征 |
4.1.3 美国市场苹果汁消费依赖进口 |
4.2 苹果汁出口美国市场面临的贸易障碍 |
4.2.1 关税 |
4.2.2 反倾销调查 |
4.2.3 技术性贸易壁垒 |
4.3 美国市场苹果汁进口需求分析 |
4.3.1 进口需求弹性测算 |
4.3.2 弹性分析 |
4.3.3 美国市场苹果汁进口需求支出弹性变化趋势 |
4.4 美国市场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的进口需求分析 |
4.4.1 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进口需求弹性测算 |
4.4.2 弹性分析 |
4.4.3 美国市场对中国苹果汁进口需求支出弹性变化趋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本市场苹果汁需求特征分析 |
5.1 日本市场果汁消费特征分析 |
5.1.1 果汁消费量变化趋势 |
5.1.2 日本市场进口果汁的消费状况 |
5.2 苹果汁出口日本市场面临的贸易障碍 |
5.2.1 关税 |
5.2.2 检验检疫标准 |
5.3 日本市场苹果汁进口需求分析 |
5.3.1 苹果汁进口需求弹性测算 |
5.3.2 弹性分析 |
5.3.3 日本市场苹果汁进口需求支出弹性变化趋势 |
5.4 日本市场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的进口需求分析 |
5.4.1 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进口需求弹性测算 |
5.4.2 弹性分析 |
5.4.3 日本市场对中国苹果汁进口需求支出弹性变化趋势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俄罗斯市场苹果汁需求特征分析 |
6.1 俄罗斯市场果汁消费特征分析 |
6.1.1 果汁消费量和市场结构 |
6.1.2 俄罗斯市场苹果汁消费依赖进口 |
6.2 苹果汁出口俄罗斯市场面临的贸易障碍 |
6.2.1 关税 |
6.2.2 质量安全认证制度 |
6.2.3 通关环节壁垒 |
6.3 俄罗斯市场苹果汁进口需求分析 |
6.3.1 进口需求弹性测算 |
6.3.2 弹性分析 |
6.4 俄罗斯市场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的进口需求分析 |
6.4.1 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进口需求弹性测算 |
6.4.2 弹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欧盟市场苹果汁需求特征分析 |
7.1 欧盟市场果汁消费特征 |
7.1.1 人均果汁消费量变动趋势 |
7.1.2 苹果汁消费依赖进口 |
7.2 苹果汁出口欧盟市场面临的贸易障碍 |
7.2.1 进口配额管理 |
7.2.2 关税 |
7.2.3 食品法律 |
7.2.4 检验、检疫标准 |
7.3 欧盟市场苹果汁进口需求分析 |
7.3.1 进口需求弹性测算 |
7.3.2 弹性分析 |
7.4 欧盟市场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的进口需求分析 |
7.4.1 对不同来源地苹果汁进口需求弹性测算 |
7.4.2 弹性分析 |
7.4.3 欧盟市场对中国苹果汁进口需求支出弹性变化趋势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国内市场苹果汁需求特征分析 |
8.1 国内饮料市场演变及发育特征 |
8.2 国内市场果汁消费特征 |
8.2.1 果汁消费总量变化趋势 |
8.2.2 国内软饮料产量变化趋势 |
8.3 果汁饮料消费者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8.3.1 引言 |
8.3.2 调查说明及样本描述 |
8.3.3 消费者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8.3.4 结果分析 |
8.4 阻碍消费者果汁消费的主要因素 |
8.5 消费者对果汁饮料质量安全的信心 |
8.5.1 引言 |
8.5.2 问卷及样本说明 |
8.5.3 消费者判断果汁饮料质量安全的主要依据 |
8.5.4 消费者信心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8.5.5 结果分析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苹果汁需求比较分析 |
9.1 国际市场苹果汁需求比较分析 |
9.2 国际与国内市场苹果汁需求比较分析 |
9.3 市场需求对中国苹果汁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对策建议 |
10.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2008-2009年茂名市区市售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监测样品和项目 |
1.3 检验方法 |
1.4 评价标准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食品重金属污染情况 |
2.2 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 |
2.2.1 食品中甜蜜素含量 |
2.2.2 食品中合成色素含量 |
2.2.3 二氧化硫残留 |
2.2.4 膨松剂铝 |
2.2.5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
2.3 有机磷农药残留 |
3 讨论 |
(9)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食品安全研究现状 |
1.2.2 食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
1.2.3 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的关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食品供应链理论诠释 |
2.1.1 食品供应链的概念界定 |
2.1.2 食品供应链的类型 |
2.1.3 食品供应链的特点 |
2.2 食品安全及管理理论诠释 |
2.2.1 食品安全理论诠释 |
2.2.2 食品安全分类 |
2.2.3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 |
2.3 食品安全预警理论 |
2.3.1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相关概念 |
2.3.2 逻辑预警理论 |
2.3.3 风险分析预警理论 |
2.4 食品安全监控理论 |
2.4.1 系统监控理论 |
2.4.2 社会化监控理论 |
2.4.3 过程监控理论 |
2.4.4 危害分析与关键监控点 |
2.5 食品安全的信用管理理论 |
2.5.1 食品安全信用产生机理 |
2.5.2 不安全食品供应链的价值创造 |
2.5.3 不安全食品供应链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食品安全保障现状分析 |
3.1 食品供应链和食品安全的现状 |
3.1.1 国外食品供应链现状 |
3.1.2 国内食品供应链现状 |
3.1.3 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
3.2 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现状 |
3.2.1 美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现状 |
3.2.2 日本的食品安全保障现状 |
3.2.3 加拿大的食品安全保障现状 |
3.2.4 澳大利亚食品安全保障现状 |
3.3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现状 |
3.3.1 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现状 |
3.3.2 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
3.3.3 技术支撑体系现状 |
3.3.4 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现状 |
3.4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 |
3.4.1 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
3.4.2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
3.4.3 危险性评估控制技术未广泛采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
4.1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形成的机理 |
4.1.1 食品安全风险的累加性理论 |
4.1.2 食品的后经验产品属性理论 |
4.1.3 食品质量安全的公共产品理论 |
4.2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
4.2.1 构建的目标 |
4.2.2 构建的思路 |
4.2.3 构建的框架 |
4.3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实施关键点 |
4.3.1 食品安全采购 |
4.3.2 食品安全冷链物流 |
4.4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的机制 |
4.4.1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体系 |
4.4.2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4.4.3 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
4.4.4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立 |
5.1 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5.1.1 风险因素的有关术语及分类 |
5.1.2 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5.2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5.2.1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指标构建原则 |
5.2.2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成 |
5.2.3 利用Likert 五点尺度量表划分警限 |
5.2.4 预警指标的解释与阈值确定 |
5.3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预警的单因素预警实证研究 |
5.3.1 基于单因素预警模型 |
5.3.2 结果与分析 |
5.3.3 小结 |
5.4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预警的综合因素预警实证研究 |
5.4.1 基于多因素预警模型 |
5.4.2 基于可拓论的综合因素预警模型建立 |
5.4.3 食品安全的供应链风险预警算例 |
5.4.4 小结 |
5.5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立 |
5.5.1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 |
5.5.2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构架 |
5.5.3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的功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研究 |
6.1 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现状分析 |
6.1.1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
6.1.2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分析 |
6.1.3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职能的调整 |
6.2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监管特征 |
6.2.1 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
6.2.2 从产品质量控制向风险监控转移 |
6.2.3 从加强技术措施向完善制度体系发展 |
6.2.4 由分散监管转为集中监管 |
6.3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建立 |
6.3.1 监控体系建立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
6.3.2 监控体系及其构成要素 |
6.3.3 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构建 |
6.4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的措施 |
6.4.1 实施产前质量监控 |
6.4.2 实施产中质量监控 |
6.4.3 实施产后质量监控 |
6.4.4 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研究 |
7.1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定义及重要性 |
7.1.1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定义 |
7.1.2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作用 |
7.2 国内外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现状 |
7.2.1 国外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现状 |
7.2.2 我国食品追溯系统的现状 |
7.3 利用追溯系统实现食品安全的技术和方法 |
7.3.1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的技术 |
7.3.2 利用追溯系统确保食品安全的方法 |
7.4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开发实证 |
7.4.1 大豆油脂产品追溯系统的开发 |
7.4.2 大豆油脂产品召回系统的开发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构建 |
8.1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概念及内容 |
8.1.1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概念 |
8.1.2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内容 |
8.2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及意义 |
8.2.1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
8.2.2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意义 |
8.3 政府主管部门与零售企业之间的食品安全信用博弈 |
8.3.1 政府主管部门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
8.3.2 博弈结果分析 |
8.4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构建 |
8.4.1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
8.4.2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
8.4.3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框架 |
8.5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信用的政策建议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0)流行袭来:果蔬汁饮料(论文提纲范文)
果蔬饮料, 消费的“唯品牌主义” |
果味饮料并非果汁饮料 |
复合型果蔬汁饮料成为新的消费潮流 |
2009年第2季度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果 (蔬) 汁饮料仍有菌落总数不合格 |
学标准 |
购买果汁饮料先看果汁含量 |
相关链接 |
自制果蔬汁饮品 |
果汁饮料含酸会腐蚀牙齿 |
四、果汁饮料超市合格率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安顺市售饮料中合成色素含量检测及分析[J]. 徐林,董钧铭,王灵秋,杨振鲲,王希,刘定相,张田. 现代食品, 2019(19)
- [2]云南省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研究[D]. 戚晓燕.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
- [3]DL超市生鲜品供应商评价研究[D]. 关磊. 燕山大学, 2017(04)
- [4]上海铁路管区2005—2012年食品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 葛晶晶,丛晓娜.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4(02)
- [5]成都市高校周边市场部分市售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调查[J]. 陈朝琼.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1)
- [6]中国苹果汁市场需求研究 ——基于国际与国内市场需求比较视角分析[D]. 贺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7]2008-2009年茂名市区市售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J]. 李秀玲,许桂锋,陈俊合,蔡超海.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1(02)
- [8]2009年德州市德城区4类市售食品中苯甲酸及其钠盐含量调查[J]. 王丽莎,刘俊芬. 预防医学论坛, 2010(02)
- [9]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研究[D]. 肖静. 吉林大学, 2009(07)
- [10]流行袭来:果蔬汁饮料[J]. 冯舒. 大众标准化,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