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销售电价改革进言(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家[1](2011)在《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社会生活中,公用产品的供给与满足,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生产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也是保障单个社会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我国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建设,虽然,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宏观领域取得了令世界各国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微观领域,一些凌杂的经济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绊脚石。例如,我国公用产品的价格问题,便是如此。目前,在我国公用产品价格领域,仍然存在很多与公用事业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发达国家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分析,揭示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在引言部分中,笔者简述了国内外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现状、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在第一部分中,笔者从公用产品的概念问题入手,阐明了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概念、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在第二部分中,笔者分析了我国公用产品价格制度的基本状况,指出了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规定及弊端,这主要包括公用产品价格的体制、成本及法律程序等。通过对这些弊端的分析为第四部分的完善建议做铺垫。在第三部分中,笔者通过介绍英国、美国及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分析出国外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对我国公用价格价格制度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的规制目的。第二,以激励性规制为主的规制方式。第三,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改革依据。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笔者对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提出以下五项建议,进而,通过上述制度的完善,将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落在实处。这五项建议是:第一,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制的基本原则。第二,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制的形成程序。第三,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制机关体制。第四,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的形式和结构。第五,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制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的创新之处在于三点:其一,深化了我国公用产品价格制度的原则;其二,设计了我国新的公用产品价格规制机关体制;其三,深化了我国公用产品价格形式和结构。综上所述,本文从我国公用产品价格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方面着手,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所取得的先进成果,为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进言献策。
袁萍[2](2009)在《销售电价的政策性调整模型及其分析》文中指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如火如荼,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改革的探索之路。销售电价作为电价实现的最终环节,其市场化改革成功,对优化配置电力资源,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改革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随着前期销售电价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销售电价体系日益完善,但由政府管制的销售电价与市场化决定电价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仍有差距,在新一轮电价改革中,实现销售电价由政府管制状态向市场化的平稳过渡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本文研究了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销售电价政策性调整问题。首先从电力产业的垄断性和电力产品的公共品性出发,综述了多种电价制定方法和价格调整理论,指出电价调整理论在研究区域内的缺乏,并从我国改革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电力产业改革所取得的若干成就,提出新一轮销售电价改革的核心。其次,本文①考虑基础产业价格的敏感性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结合阶段优化和整体优化双层目标,设计了基于非线性规划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的销售电价静、动态调整模型,对两端基本固定(一端为现行电价,一端为市场化电价)的电价进行政策性调整,并使用Kuhn-Tucker定理和Hamilton方法求解模型;②在保证销售电价总水平平稳过渡的基础上,把电力用户分为七类,以各时期的销售电价政策性调整总水平为基准,综合各类用户自身特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调整稳定性、电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福利等多因素进行政策性修正调整,在整体改革趋势上进行细分、微调、验证和反馈,进一步保证电价改革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最后,本文基于2007年湖南省用电数据之间的关系,运用MATLAB软件设计仿真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静、动态调整模型均能实现电价有效平稳过渡,而基于最优控制的动态调整策略更能有效利用电力资源和充分增加社会整体福利,且据动态模型制定的分类用户政策性调整机制也能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下有效运行。
郭琳霞[3](2009)在《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模型与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无功功率“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改善用户侧功率因数,提高用户无功功率的自给能力及水平,激励其进行就地补偿,是降低线损、提高电压质量、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为此,我国从1983年开始执行《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但作为一种用户侧无功负荷管理机制,《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通过科学的理论研究来提供解决方案。本文在综述相关文献和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用户侧无功负荷管理机制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功率因数考核标准水平计算模型、功率因数考核约束力度和激励力度模型,为现行《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撑。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用户侧无功负荷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其次从电网经济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地区配电网在电压质量和线路有功功率损耗两方面的相关指标要求,建立功率因数考核标准计算模型。同时,以用户侧无功补偿成本分析和提高功率因数效益评估为基础,分别建立功率因数考核约束力度模型和激励力度模型,并通过实例测算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现行办法提出合理建议。
陈书堂[4](2007)在《充分发挥学会作用 构建和谐社团组织——山西电力会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常务理事、同志们:值此金秋时节,我们欢聚一堂,召开山西省会计学会电力系统分会第四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共谋学会发展大计。借此机会,我向辛勤耕耘在电力战线的广大财会工作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山西电力会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诞生,特别是四届二次
金骆松[5](2007)在《基于DSM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研究》文中指出电力需求侧管理是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紧缺以及日益增强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能源组织开始重视DSM工作的开展。电价理论一直是令人关注的热门研究课题,电价改革也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和电力改革的深化,销售电价也正在演化和调整。电价分析是电价定价的重要基础,本论文在对杭州市进行电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基于DSM电力需求侧管理对销售电价体系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本文介绍了传统电价分析方法及电价业务流程,并重点对两部制电价,大工业三费率峰谷分时电价、居民峰谷电价和冰蓄冷或电蓄热技术的商业电价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建议。同时本论文结合杭州市实施三费率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情况,对不同行业、典型企业在实施三费率电价政策后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对其在削峰填谷方面产生的作用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三费率峰谷分时电价的建议。最后在电力紧缺时期,为有效削减尖峰,本文提出了实施可中断负荷电价政策的建议,并对可中断电价模型及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缺电时期实施可中断电价政策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于喜海[6](2006)在《发电企业上网电价设计中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作为一种公共商品,公正合理的电价是电力市场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在电力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煤电联动经济数学模型、峰谷分时上网电价经济数学模型,对我国电力市场上较为关注的上网电价问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本文从分析煤电双方的利益关系入手,研究了煤炭价格变动对电价的影响机理,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发电上网电价与煤炭价格的联动优化模型。 其次,应用边际成本法确定发电侧峰谷分时上网电价,并建立各时段的电量分配优化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证明发电侧峰谷分时电价设计机制及电量分配优化模型是可行的,符合我国未来电力改革的方向。
赵娟[7](2005)在《我国销售电价设计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价理论一直是令人关注的热门研究课题和话题,电价改革也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和电力改革的深化,销售电价也正在演化和调整。 本文共分六章,总结了国内销售电价分类和制度的历史和现状,预测了销售电价改革、分类、制度的变化趋势。论文的重点是对峰谷电价调整时段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测算出对供电公司盈亏影响最多的重点企业,一期更合理地调整分时电价,规避供电公司地电费收入风险,达到供电公司和用户地双赢。
李来伟[8](2004)在《为销售电价改革进言》文中提出2003年是我国电价改革力度空前的一年。春有“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电力供求促进合理用电”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夏秋之交有《电价改革方案》(国办发〔2003〕62号)的平稳出台;岁末又有“2004年1月1日起销售电价每千瓦时上调0.8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随着电价改革的深化,需要与《电价改革方案》配套实施的一系列规章、条例、办法都在紧锣密鼓地研究、修改、制定中。本栏发表的关于“销售电价(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改革”和“可中断负荷电价”,均为作者对电价改革提出的建议,供读者参考。
张晓京[9](2001)在《筹集电力建设资金 促进“十五”电力发展 “十五”期间电力建设资金筹集问题的建议——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投资委员会和地方电力投资委员会座谈会纪要》文中研究说明筹集“十五”期间电力建设资金,是当前电力行业十分关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受国家计委投资司的委托,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投资委员会和地方电力投资委员会从今年5月份开始,对此问题进行了调研。参加调研的有国家电力公司有关部门、动力经济研究中心、中电联有关部门、华能集团、华北电力集团、北京国际电力开发投资公司、山西省地方电力公司、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和部分省、市电力投资公司等。9月初,在京召开了“‘十五’期间电力建设资金筹集问题座谈会”。各抒己见、坦诚进言是本次座谈会的一大特点。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次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本栏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座谈会纪要和基本资料;第二部分按投资、融资、办电、管理、资产、电价、改革7个专题,把调研报告和重点发言内容分类摘要刊发;第三部分(下期刊登)是几篇综合论述的文章。
二、为销售电价改革进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销售电价改革进言(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公用产品的概述 |
(一) 公用产品的概念 |
(二) 公用产品价格规制的必要性 |
1. 对公用产品价格进行规制,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要求 |
2. 对公用产品价格进行规制,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
3. 对公用产品价格进行规制,是实现公用事业目的的基本手段 |
二、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制的基本规定及弊端 |
(一) 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制的历史沿革 |
(二) 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弊端 |
1. 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原则及弊端 |
2. 我国现行公用产品价格形成程序及弊端 |
3. 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机关的体制设置及弊端 |
4. 我国现行公用产品价格形式和价格结构及弊端 |
5. 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制制度及弊端 |
三、主要代表国家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规定与启示 |
(一) 主要代表国家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规定 |
1. 公用产品价格规制的原则 |
2. 公用产品价格规制的监管机关体制 |
3. 公用产品价格的形成制度 |
(二) 发达国家关于公用产品价格规制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1. 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的规制目的 |
2. 以激励性管制为主的规制方式 |
3. 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改革依据 |
四、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 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1. 需求保障原则 |
2. 利益平衡原则 |
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 区别规制原则 |
5. 成本刚性约束原则 |
6. 激励性规制原则 |
(二) 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形成程序 |
1. 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调整申请方式 |
2. 完善我国公用产品听证会制度 |
(三) 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结构和价格形式 |
1. 差别定价制度 |
2. 两部制价格制度 |
3. 辅以峰谷分时定价制度 |
4. 辅助以阶梯定价制度 |
(四) 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制机制 |
1. 制定有效的公用产品成本监测机制 |
2. 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补偿机制 |
3. 建立以激励性规制手段为主的价格规制制度 |
4. 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制度 |
5. 完善我国公用产品价格规制机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销售电价的政策性调整模型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销售电价制定研究综述 |
1.2.2 关于销售电价制定的相关综述 |
1.2.3 价格调整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销售电价市场化改革现状及趋势 |
2.1 我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现状分析 |
2.1.1 电力产业价值链的分解 |
2.1.2 我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所取得进展 |
2.2 新一轮销售电价改革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动、静态优化的销售电价总水平的政策性调整机制设计 |
3.1 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介绍 |
3.1.1 线性规划 |
3.1.2 非线性规划 |
3.1.3 动态规划 |
3.1.4 最优控制 |
3.2 终端销售电价确定 |
3.3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销售电价静态调整模型 |
3.3.1 下层非线性规划 |
3.3.2 上层联动调整 |
3.4 基于最优控制的销售电价动态调整模型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因素的分类用户销售电价政策性调整机制设计 |
4.1 七类用户销售电价初步确定 |
4.1.1 七类用户销售电价比价确定 |
4.1.2 七类用户销售电价初步确定 |
4.2 考虑多个因素的政策性修正 |
4.2.1 考虑用户调整稳定性 |
4.2.2 考虑电力企业利润 |
4.2.3 考虑整体社会福利 |
4.3 小结 |
第5章 算例分析及建议 |
5.1 销售电价总水平政策性调整算例及分析 |
5.2 分类用户销售电价政策性调整算例及分析 |
5.3 政策性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3)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模型与激励约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用户侧无功负荷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实践与理论研究 |
1.2.2 国内实践与理论研究 |
1.2.3 我国当前无功负荷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功率因数考核标准水平计算模型研究与标准建议 |
2.1 功率因数考核标准水平的约束指标 |
2.1.1 电压质量指标要求 |
2.1.2 线路有功功率损耗指标要求 |
2.2 功率因数考核标准水平计算模型 |
2.3 分电压等级功率因数标准水平测算 |
2.3.1 分电压等级测算参数说明 |
2.3.2 10kV电压等级用户功率因数标准水平测算 |
2.3.3 其余电压等级用户功率因数标准水平测算 |
2.3.4 各电压等级用户功率因数标准水平测算结果 |
2.4 现行考核标准水平的合理性分析及建议 |
2.5 小结 |
第三章 功率因数考核约束机制研究 |
3.1 功率因数考核指标合理性研究 |
3.2 功率因数考核约束力度模型研究 |
3.3 算例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功率因数考核激励机制研究 |
4.1 现行功率因数考核激励力度合理性分析 |
4.2 功率因数考核激励力度模型研究 |
4.3 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效益评估 |
4.3.1 影响用户侧功率因数的因素 |
4.3.2 提高用户侧功率因数的方法 |
4.3.3 提高功率因数的效益评估 |
4.4 算例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5)基于DSM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销售电价分类及存在问题 |
2.1 电价理论 |
2.2 销售电价 |
2.3 销售电价制度 |
2.3.1 单一电度制电价 |
2.3.2 两部制电价 |
2.3.3 非单纯的电度制电价 |
2.3.4 三部制电价 |
2.3.5 其它电价制度 |
2.4 世界各国的销售电价分类 |
2.5 我国的销售电价分类 |
2.6 销售电价地区平衡情况 |
2.7 销售电价发展未来趋势 |
2.8 销售电价制度现存问题 |
第三章 DSM理论及管理现状 |
3.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含义 |
3.2 国外DSM发展现状 |
3.2.1 美国DSM发展现状 |
3.2.2 西欧DSM发展现状 |
3.3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本内容 |
3.3.1 调整负荷,优化用电方式 |
3.3.2 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
3.3.3 政策法规,引导激励 |
3.4 我国DSM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及问题 |
3.5 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建议 |
第四章 供电企业传统电价分析方法及电价流程 |
4.1 供电企业运营业务 |
4.2 供电企业传统电价分析方法 |
4.3 供电企业电价流程分析 |
4.3.1 各类电价、电量及电费之间的关系 |
4.3.2 供电企业电价流程图 |
第五章 基于DSM的两部制销售电价分析 |
5.1 两部制电价定义 |
5.2 两部制电价的改进与完善 |
5.2.1 扩大两部制电价的执行范围 |
5.2.2 基本电价实行分时浮动 |
5.2.3 基本电价全部按最大需量计费 |
第六章 基于DSM峰谷分时销售电价分析 |
6.1 峰谷分时电价制度 |
6.2 国内峰谷分时电价的现状 |
6.3 峰谷分时电价时段划分模型介绍 |
6.4 我国峰谷分时电价存在的问题 |
6.5 杭州市三费率峰谷分时电价执行情况分析 |
6.5.1 杭州市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情况介绍 |
6.5.2 杭州三费率分时电价政策实施效果 |
6.5.3 继续完善和推广三费率电价政策的建议 |
第七章 基于DSM的商业销售电价分析 |
7.1 杭州市空调负荷情况 |
7.2 冰蓄冷空调推广对象和优惠政策 |
7.2.1 冰蓄冷空调推广对象 |
7.2.2 冰蓄冷空调和蓄热型电锅炉的优惠政策 |
7.3 冰蓄冷空调移峰填谷的经济效益 |
7.4 蓄热电锅炉移峰填谷的经济效益 |
第八章 基于DSM的居民销售电价分析 |
8.1 居民用电特点 |
8.2 杭州市居民销售电价政策执行情况 |
第九章 基于DSM可中断电价分析 |
9.1 可中断负荷电价介绍 |
9.2 国内外实施可中断电价的经验 |
9.3 可中断电价的约束条件 |
9.4 实施可中断负荷电价对各方的影响 |
9.4.1 对社会的影响 |
9.4.2 对用户的影响 |
9.4.3 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
9.5 可中断负荷电价模型 |
9.6 杭州市可中断负荷电价实施方案 |
9.6.1 可中断负荷电价策略 |
9.6.2 杭州市实行可中断负荷电价的效益分析 |
第十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发电企业上网电价设计中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外电力价格改革 |
1.1.1 电价分类 |
1.1.2 电力交易模式 |
1.1.3 发电价格 |
1.1.4 输电电价 |
1.1.5 销售电价 |
1.2 我国电价改革现状与方向 |
1.2.1 目前电价存在的问题 |
1.2.2 我国电价改革基本思路 |
1.2.3 我国电价改革的发展策略 |
1.3 国内外关于发电上网电价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1 竞价策略 |
1.3.2 煤电联动 |
1.3.3 峰谷分时电价 |
1.4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制定发电上网电价需要考虑的问题 |
2.1 发电电价制定需要考虑的原则 |
2.2 发电电价制定需要考虑的基本原理 |
2.2.1 综合成本定价原理 |
2.2.2 边际成本定价原理 |
2.3 影响发电电价制定的因素 |
2.4 发电电价的制定需要考虑政府的规制 |
2.5 发电电价的制定需要考虑电价链 |
2.6 发电电价制定需要考虑宏观因素 |
第三章 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原理分析 |
3.1 电价制定的原则及计算步骤 |
3.2 电价制定的边际成本方法 |
3.2.1 边际成本的计算 |
3.2.2 容量成本在各个时段的分配 |
3.3 还本付息电价 |
3.3.1 还本付息电价的计算 |
3.3.2 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 |
3.4 两部制上网电价 |
3.5 发电厂竞价的原则与策略 |
3.5.1 竞价的原则 |
3.5.2 竞价策略模型 |
第四章 上网电价与电煤价格的联动数学模型 |
4.1 电煤行业与电力行业的利益关系 |
4.1.1 电煤行业与电力行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
4.1.2 煤炭行业与电力行业的利益冲突 |
4.2 电煤价格改革对电价改革影响的研究 |
4.2.1 计划经济时期的顺价销售原则 |
4.2.2 市场化过渡时期的价格传导 |
4.2.3 市场竞争中的价格导向 |
4.3 煤、电价格联动的理论研究 |
4.3.1 实施煤、电价格联动的原则 |
4.3.2 实施煤、电价格联动的目标 |
4.3.3 煤、电价格联动的实施策略 |
4.4 上网电价与电煤价格的联动经济数学模型的研究 |
4.4.1 确定煤电价格的原则 |
4.4.2 煤电价格联动的经济学模型 |
第五章 峰谷分时电价优化模型的研究 |
5.1 峰谷时段的确定 |
5.1.1 峰谷时段确定的必要性 |
5.1.2 系统负荷分析 |
5.1.3 峰谷时段划分的具体方法 |
5.2 峰谷价格的定价模型 |
5.2.1 边际容量电价 |
5.2.2 边际电量电价 |
5.2.3 基本电价的确定 |
5.2.4 上网机组峰谷分时电价的测算 |
5.2.5 上网电量的分配 |
5.3 案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7)我国销售电价设计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价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
2.1 电价改革的必要性 |
2.2 我国电价形成机制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 |
第三章 销售电价分类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国内外销售电价分类基本情况 |
3.2 国内各地区分类销售电价的比较 |
3.3 销售电价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销售电价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
4.1 销售电价制定基本情况 |
4.2 两部制电价方法 |
4.3 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方法 |
4.4 销售电价结构调整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
第五章 分时电价制定方法 |
5.1 分时电价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5.2 分时电价制定方法 |
5.3 分时电价风险分析 |
第六章 可中断电价方法 |
6.1 可中断负荷管理现状 |
6.2 可中断电价制定方法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为销售电价改革进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规制研究[D]. 李东家. 吉林财经大学, 2011(05)
- [2]销售电价的政策性调整模型及其分析[D]. 袁萍. 湖南大学, 2009(02)
- [3]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模型与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 郭琳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4]充分发挥学会作用 构建和谐社团组织——山西电力会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J]. 陈书堂.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12)
- [5]基于DSM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研究[D]. 金骆松. 浙江大学, 2007(05)
- [6]发电企业上网电价设计中的问题研究[D]. 于喜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6(09)
- [7]我国销售电价设计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D]. 赵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5(04)
- [8]为销售电价改革进言[J]. 李来伟.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4(01)
- [9]筹集电力建设资金 促进“十五”电力发展 “十五”期间电力建设资金筹集问题的建议——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投资委员会和地方电力投资委员会座谈会纪要[J]. 张晓京.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