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兵团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方宾伟[1](2018)在《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纵观我国60多年的防沙治沙的历史,期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积累了大量的治沙经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每隔五年左右的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漠化现象,整体生态还在不断的恶化。基于防沙治沙的可持续角度出发,1984年,钱学森提出了发展沙产业构想,指出了防沙治沙不仅仅在于治理,也要开发,要把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关键在于改善经营和优化管理。自从提出沙产业的构想以来,全国各地沙产业蓬勃发展,早已实现了钱老上亿产业的目标。但是,沙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产业持续性问题,为了解决沙产业经营过程中可持续问题,本文尝试从不同经营模式视角出发,找出阻碍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因素,并提出对经营模式优化和创新的构想,保障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分为十一个章节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回顾国内外对沙产业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动态,并就国内外发展状态进行评述,为本文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针对研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决研究范畴问题;第三章,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首先针对沙产业参与主体进行利益分析,构建沙产业绩效评价体系,提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第四,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的经营模式。主要介绍新疆沙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主要沙产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五,第六和第七章分别针对政府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分析。主要介绍模式经营特征、经营下沙产业经营绩效、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式缺陷及优化途径;第八章,新疆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选取村庄为研究单位,以农户视角研究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营借鉴及创新。首先介绍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先进经验,然后在上述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模式,最后以第八师149团沙产业经营作为案例进行示范研究;第十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第十一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沙化现象依然严重,沙化土地扩展出现减缓趋势。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底,新疆沙化土地面积为74.71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总面积44.87%。而沙化土地扩展情况来看,2010-2014新疆沙化面积增加367.18平方公里,与上次沙化统计比较,减少了46.85平方公里。2.新疆沙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化程度低。从发展规模来看,据统计新疆南疆沙产业面积达到1288.98万亩,东疆89.98万亩,北疆39.92万亩。从新疆沙产业加工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加工企业分布较多的阿克苏也不过82家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多是原材料的初步加工,并不具备产品的深加工能力。3.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的缺陷是高投入,低产出。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独立的监督机构,提高代理效率;二、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实现中央政府与农户的直接对接。三、尝试寻找合作发展模式,提高经营效率。公司主导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利益的分配不均。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中介组织,强化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二、引入监督机构,促进公司和农户的融合。三、途径三:引入合作组织,外部问题内部化解决。家庭主导经营模式下存在规模小和资源不足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一、扩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形式。二、寻求合作制发展方式,解决资源不足现状4.沙产业经营中,影响经营者对不同经营模式选择有四个显着的影响因子。第一,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对经营模式有显着影响。经营者文化程度越高,在选择模式是会选择效率比较高的经营模式,也会通过改变自身情况进入效率较高的经营模式。第二,沙产品商品率对经营者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沙产品商品率越高,经营者越可能选择政府或者公司型经营模式。第三,融资效果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经营者融资能力越强,越倾向于自己经营沙产业。第四,政府扶持力度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政府扶持力度越高,经营者自我经营的意愿越大。5.新疆沙产业创新模式是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下,主要包括三种经营方式:一、政府+农户。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农户按照股份进行合作,政府提供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农户通过自己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入股,最终的产品收益按照股份进行分配。二、政府+公司。这种模式下,政府不仅仅作为投资方,也是监督方,主要是考虑到沙产业的特殊性,沙产业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合作中,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要在政府的监督下保持平衡的发展。三、政府+公司+农户。这种形式是结合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的力量形成的合作制模式。这种模式下公司控股,其他两个经营主体可选择代表进入董事会,形成了共同治理的局面,最大的发挥各个利益体的资源禀赋,促进沙产业的可持续经营。
马彦梅[2](2018)在《兵团所有制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向研究——基于兵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全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作为全国经济的组成部分,兵团经济也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国有经济所有制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目前,兵团在所有制结构变化中国有经济比重相对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上升,基本上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兵团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兵团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肩负着维稳戍边的特殊使命,因此决定了兵团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具有自身的特点,今后应继续保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创新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形式。
郭栋[3](2017)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土地经营权制度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这项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原则进行的。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与学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相比,本文的特色在于,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国有化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地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地调研方法,对现有的土地流转模式进行的产生、经验与不足等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最后提出了土地流转模式治理的底线、目标、方式。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分析了土地流转模式的研究背景,论证了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土地流转研究的现状,阐释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理论基础。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土地国有化理论,毛泽东的集体所有制理论,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需要遵循的“三权分置”原则。第三部分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兴起。主要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所面临的比较收益下降以及它的生存环境的改变,即短缺经济的终结,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兴起的制度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同时,从“种粮大户”、国营农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伊始自发进行土地流转的实践,论证了土地流转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模式分析。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本部分从农民、政府两个角度,将现行的土地流转模式分为一般(或者说普遍)与典型(或者说特殊)两种模式。首先,站在农民的角度,梳理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一般或者说普遍模式——出租与反租倒包,转让或者转包,互换,入股与股份,信托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般或者说普遍土地流转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农民自发搞的、自愿实行的。当然,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改变农地用途。其次,站在农村基层政府参与的视角,笔者从现行土地流转模式中梳理出三个最具典型特征的模式——以政府主导的陕西杨凌土地流转模式、以政府引导的湖南益阳土地流转模式和以集体主导的山东安村土地流转模式。在实地调研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笔者切身感受到,这三个土地流转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参与其中并发挥了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农民增收并不明显、稳定。第五部分是土地流转模式的治理。依据我国土地流转模式的不足或者说局限性,本部分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地流转模式治理的基本举措。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治理要坚守“四个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坚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要坚持“三个目标”——坚持三农现代化、坚持乡村治理创新、坚持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等治理目标;要运用“三个方式”——政府引导、因地制宜、企业经营。
魏巍[4](201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志,而农机经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兵团目前正处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机械化尤为重要。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在其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核心问题是采用何种经营模式来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推进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出发点,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是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农业机械、农机经营、模式以及农业机械经营模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有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第二是兵团农业机械化概况。介绍了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进而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第三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通过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剖析,分析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是怎么来的,并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作出经济学解释,试图探究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一般规律。第四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描述与效率分析。本章在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类的基础,对各种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兵团与新疆地方农机经营模式、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并通过比较定性分析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以及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技术效率。第五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与制度成因。本章归纳总结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是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主要对农业机械化发达的美国、法国、日本、黑龙江等四个经济体农机经营模式进行考察,总结其一般性的规律,提出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借鉴经验。第七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结合兵团农机经营的实际,提出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整体思路、原则及动力,对兵团农机经营的现有三种模式进行分类优化,并提出新的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农机股份合作制模式。第八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兵团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较高,但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较低。本文通过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1—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50.56%上升至2010年的83.32%。但是二级指标中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百元农机原值纯收入与千瓦动力农机作业收入水平有待提高,说明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是兵团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主要方式为强制性变迁。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兵团、团场、农机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过程。3.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为自购自用模式、农机户模式(包含农机联户模式)、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其中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又可以合称为对外经营模式。在对外经营模式中,根据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在推动农机经营中的作用强弱的不同,将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分为行政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行政推动型模式,地方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市场推动型模式。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技术效率与新疆地方对比中,兵团规模化经营且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等原因导致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整体技术效率高于新疆地方,但是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包括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都低于新疆地方,说明兵团行政推动型的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发现,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技术效率高于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在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中,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要高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这同时也印证了农业要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结论。但是农机服务公司和其他农机经营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农机经营模式的有益补充。5.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优化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农机户经营模式优化是逐步减少团场对农机产权的限制,在加强农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走市场化道路;农机服务公司模式优化是逐渐退出行政性垄断,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向民营化发展。农机股份合作制公司模式是兵团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农机经营模式。
杜俊英[5](2007)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问题。本论文以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的变迁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以农机专业户为主,这种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弊端。一是低水平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导致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二是农业机械服务未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三是农业机械监管体系不健全;四是农业机械管理难度大。其次,通过分析国内外各国家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的历程和现状,总结出先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化程度高,以农机合作组织的形式存在;土地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对合作组织给予扶持;农业机械科研开发体系完善,为农机合作组织提供坚实的产品后盾等。再次,在兵团特殊的体制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讨出兵团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应该走兵团特色的双层经营农机合作模式的道路,所谓双层经营是指在兵团、师和团场的统一经营和管理下,农机专业户自由竞争和联合,由此组建股份(合作)制的农机联合体,或是兵团、师独立出资或和社会资本联合组建农机服务公司,或在其引导下,农机制造企业、农机租赁公司、农机服务公司和农机经销商对外出租农机具,达到农业机械合作共用的目的。最后,从外部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提出兵团双层经营农机合作模式的保障体系。
于琳,苏斌[6](2001)在《浅谈兵团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文中认为
郭震[7](2000)在《新疆兵团推行团场农业股份合作制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
高锁平[8](2000)在《新疆兵团国有农业企业资产重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兵团国有农业企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具有特殊组织形式的国有企业,40年来,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稳定边疆的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资产运作效率长期偏低,经济效益低下,总体负债率偏高等许多方面。本文借助资产重组的一般理论,从企业的基本特点出发,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及运作效率实证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产权制度的缺陷、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是制约国有农场资产运作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并对企业资产重组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文章进一步系统地探讨了兵团农业企业资产重组的基本思路和模式。最后就促进与完善农牧团场资产重组的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
何利平[9](2000)在《畜牧业大发展的有效途径——三十二团建立股份合作制猪场的实践与启示》文中提出 农二师三十二团股份合作制猪场是兵团农牧团场在畜牧业建立股份合作制的有益探索。该团股份合作制猪场于1997年7月11日召开首届股东大会,并宣告正式成立。首届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选聘了经理人员。猪场成立后,投资25.04万元兴建圈舍及职工住房,投资23.45万元购买牲畜。1998年,该猪场实现营业收入58万元,实现利润13.8万元;1999年6月底,该猪场实现营业收入24.5万元,预计全年可实现营业收入68万元,利润20万元。一、股份合作制猪场的运作成效及其现实作用。股份合作制猪场两年的实践证明,股份
于恒文,马继成[10](1999)在《股份合作制──兵团农垦企业深化改革的较佳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兵团农垦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所固有的制度缺陷,具体表现为: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国有资产责任不落实,职工生产积极性不高,政企职责不分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再加之兵团的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地方,而且...
二、浅谈兵团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兵团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 |
1.3.1 国内相关内容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沙产业 |
2.1.2 沙地产业与沙产业 |
2.1.3 沙区产业与沙产业 |
2.1.4 沙产业经营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沙产业相关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4 博弈理论 |
2.2.5 制度变迁理论 |
第三章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 |
3.1 沙产业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
3.2 沙产业经营中参与主体利益分析 |
3.2.1 参与主体的利益取向 |
3.2.2 参与主体利益冲突分析 |
3.2.3 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分析 |
3.2.4 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的构建 |
3.2.5 参与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
3.3 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3.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的解释 |
3.3.3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3.3.4 确定指标权重 |
3.4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 |
3.4.1 沙产业经营可持续的特征 |
3.4.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原则 |
3.4.3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三大目标的统一 |
3.5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 |
3.5.1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结构 |
3.5.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基本特征 |
3.6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 |
4.1 新疆沙化现状 |
4.2 新疆沙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
4.3 新疆沙产业发展现状 |
4.3.1 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
4.3.2 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
4.4 新疆沙产业实地调研数据分析 |
4.4.1 指标说明 |
4.4.2 数据来源 |
4.4.3 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 |
5.1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 |
5.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
5.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
5.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
5.1.4 模式特征 |
5.2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 |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5.2.2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3 政府主导模式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指标体系构建 |
5.3.2 模型设定 |
5.3.3 结果分析 |
5.4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
5.5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
5.5.1 优化目标 |
5.5.2 优化原则 |
5.5.3 优化途径 |
第六章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 |
6.1 公司型经营模式 |
6.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
6.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
6.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
6.1.4 模式特征 |
6.2 公司型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
6.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6.2.2 结果分析 |
6.3 公司主导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
6.3.2 结果分析 |
6.4 公司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
6.5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
6.5.1 优化目标 |
6.5.2 优化原则 |
6.5.3 优化途径 |
第七章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 |
7.1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 |
7.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
7.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
7.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
7.1.4 模式特征 |
7.2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
7.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7.2.2 结果分析 |
7.3 家庭主导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7.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说明 |
7.3.2 结果分析 |
7.4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
7.5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
7.5.1 优化目标 |
7.5.2 优化原则 |
7.5.3 优化途径 |
第八章 新疆沙产业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8.1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子的选取 |
8.1.1 影响因子的界定 |
8.1.2 选取原则 |
8.1.3 选取影响因子 |
8.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8.2.1 数据来源 |
8.2.2 计量模型构建 |
8.2.3 回归结果分析 |
8.3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选择的结果分析 |
8.3.1 村庄特征影响因素 |
8.3.2 经济影响因素 |
8.3.3 社会影响因素 |
8.3.4 政策影响因素 |
8.4 小结 |
第九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及创新 |
9.1 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 |
9.1.1 以色列沙漠农业经营模式 |
9.1.2 内蒙古沙产业经营模式 |
9.1.3 甘肃沙产业经营模式 |
9.1.4 宁夏沙产业经营模式 |
9.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 |
9.2.1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
9.2.2 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
9.2.3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
9.2.4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
9.2.5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合作途径 |
9.3 新疆兵团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案例研究 |
9.3.1 八师149 团经济基本概况 |
9.3.2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的背景 |
9.3.3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项目效益分析 |
9.3.4 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模式分析 |
9.3.5 八师149 团实现沙产业可持续经营对策建议 |
第十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
10.1 建立沙产业优惠政策协调机制 |
10.2 建立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考核机制 |
10.3 建立科技与信息服务机制 |
10.4 建立沙产业生态补偿机制 |
10.5 健全管理体系 |
10.6 健全技术保障体系 |
10.7 健全金融保障体系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1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1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2)兵团所有制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向研究——基于兵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兵团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
(一) 从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看, 就业人员分布多元化 |
(二)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所有制结构变化看, 投资趋向多元化 |
(三) 从兵团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看, 工业总产值分布多元化 |
(四) 从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看, 单位结构多元化 |
(五) 从第二、三产业的部分行业来看, 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比重较大 |
(六) 从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构成看, 非公比重加大 |
(七) 从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看, 私营比重较大 |
(八) 从第三产业中的部分领域看, 非公有经济已经居于主体地位 |
(九) 各师所有制结构调整不平衡 |
1. 从地区、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法人单位数看, 各师所有制结构调整不平衡。 |
2. 从按师分组的个体经营户和从业人员看, 各师个体经营发展不平衡。 |
二、目前兵团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较大, 产出效益不高 |
(二) 集体经济比重和实力不断降低 |
(三) 兵团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经济带动力不足 |
(四) 兵团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滞后,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尚未真正成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
三、兵团所有制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向 |
(一) 继续保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 提高其资产质量与控制力 |
1. 兵团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基本原则 |
2.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思路 |
(二) 进一步创新集体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 |
1. 股份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的重要实现形式。 |
2. 家庭农场和股份合作制是集体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 |
(三) 加快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 |
1. 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领域。 |
2. 积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
3.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提高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
4.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
5. 积极支持、引导各类团场小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四) 推进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使混合所有制成为兵团未来所有制结构重组的方向 |
1. 加强对兵团上市公司的规范股份制改造, 使其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
2. 结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发展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企业。 |
3. 新建企业原则上都应采取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参股的股份制形式。 |
4. 必须打破地区、行业、部门乃至所有制的限制, 把全社会分散的资金按市场效率的原则聚合运作, 并实现所有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
(3)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模式 |
2.1.2 农村土地流转 |
2.1.3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2.1.4 治理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土地制度基本思想 |
2.2.1 地租理论 |
2.2.2 所有权理论 |
2.2.3 土地国有化理论 |
2.3 集体所有制理论 |
2.3.1 集体所有制的提出 |
2.3.2 集体所有制的内涵 |
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政策 |
2.4.1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4.2 中国农业发展和改革的“两个飞跃” |
2.4.3 农村土地流转的“三权分置”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兴起 |
3.1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面临的问题 |
3.1.1 农业比较收益下降 |
3.1.2 短缺经济的终结 |
3.1.3 不少农民放弃农地经营 |
3.2 土地流转的由来 |
3.2.1 家庭承包责任制推进中的“种粮大户” |
3.2.2 国营农场中的“家庭农场” |
3.3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
3.3.1 流转速度加快,但适度规模的经营主体还是承包农户 |
3.3.2 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是主要模式 |
第四章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
4.1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普遍模式分析 |
4.1.1 土地流转的普遍模式 |
4.1.2 各种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4.2 典型的土地流转模式分析 |
4.2.1 以政府主导的杨凌土地流转模式 |
4.2.2 以政府引导的益阳土地流转模式 |
4.2.3 以集体主导的山东安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五章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治理 |
5.1 治理底线 |
5.1.1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5.1.2 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 |
5.1.3 坚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
5.1.4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
5.2 治理目标 |
5.2.1 坚持农业现代化目标 |
5.2.2 坚持乡村治理创新目标 |
5.2.3 坚持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
5.3 治理方式 |
5.3.1 政府引导 |
5.3.2 因地制宜 |
5.3.3 企业经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机经营 |
2.1.3 模式 |
2.1.4 农机经营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产权理论 |
第三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
3.1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
3.2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
3.3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评价 |
3.3.1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2 评价指标计算和标准确定 |
3.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
3.3.4 评价结果 |
第四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 |
4.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历程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分析(1954—1982年) |
4.1.2 家庭承包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1983—1996年) |
4.1.3 农机产权改革后的农机经营模式(1997—至今) |
4.2 兵团三个时期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 |
4.2.1 农机所有权与投资主体的比较 |
4.2.2 农机管理的比较 |
4.2.3 农机经营收益分配的比较 |
4.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经济学解释 |
4.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 |
4.3.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方式 |
4.3.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实质 |
第五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与效率分析 |
5.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 |
5.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 |
5.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现状 |
5.2.2 农机户模式的现状 |
5.2.3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现状 |
5.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
5.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总体效率分析 |
5.3.2 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与自购自用模式的效率分析 |
5.3.3 兵团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效率分析 |
第六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1 农机经营模式与兵团体制特殊性 |
6.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 |
6.2.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6.3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3.1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 |
6.3.2 农机户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6.4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4.1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 |
6.4.2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第七章 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 |
7.1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 |
7.1.1 美国的农业 |
7.1.2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 |
7.1.3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2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 |
7.2.1 法国的农业 |
7.2.2 法国的农业机械化 |
7.2.3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 |
7.3.1 日本的农业 |
7.3.2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 |
7.3.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4 黑龙江农机经营模式 |
7.5 启示 |
第八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
8.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与原则 |
8.1.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
8.1.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原则 |
8.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动力 |
8.2.1 兵团和团场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
8.2.2 农机经营者与农户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外部利润 |
8.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 |
8.3.1 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优化 |
8.3.2 兵团农机户模式的优化 |
8.3.3 兵团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优化 |
8.4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创新——股份合作制公司 |
8.4.1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
8.4.2 股份合作制公司的特点 |
8.4.3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
8.4.4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
8.4.5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形成途径 |
第九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 |
9.1 推进兵团农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
9.2 加强农机经营组织培育 |
9.3 建立兵团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 |
9.4 促进兵团土地流转集中和家庭农场发展 |
9.5 推动兵团农机工业发展 |
9.6 完善兵团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9.7 加强兵团农机人才的培训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农机化发展模式的研究范畴 |
1.2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农机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
1.5.2 中国农机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
1.5.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二章 兵团农机化发展模式变迁分析 |
2.1 兵团农机化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 |
2.2 现有分散的农机专业户为主的私营农机模式优势和弊端分析 |
2.2.1 优势分析 |
2.2.2 弊端分析 |
第三章 国内外先进农机化发展模式及对兵团的启示 |
3.1 国内外先进农机化发展模式—农机合作组织模式 |
3.1.1 美国的农机合作组织的组织方式及扶持政策 |
3.1.2 加拿大的农机合作组织的组织方式及扶持政策 |
3.1.3 德国的农机合作组织的组织方式及扶持政策 |
3.1.4 法国的农机合作组织的组织方式及扶持政策 |
3.1.5 日本的农机合作组织的组织方式及扶持政策 |
3.1.6 中国台湾的农机合作组织的组织方式及扶持政策 |
3.2 国内外先进农机化发展模式对兵团的启示 |
第四章 兵团农机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兵团双层经营农机合作模式 |
4.1 兵团双层经营农机合作模式构建框架 |
4.1.1 兵团双层经营农机合作模式内涵 |
4.1.2 兵团双层经营农机合作模式构建的相关理论分析 |
4.2 兵团双层经营农机合作模式构建的原则 |
4.2.1 农机管理实行“五统一,五规范”和“十个标准化”原则 |
4.2.2 农机具统一调度原则 |
4.2.3 保证质量原则 |
4.2.4 统筹安排原则 |
4.3 兵团双层经营农机合作模式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
4.3.1 兵团、师、团的农机经营管理行为 |
4.3.2 农机合作组织追求经济效益行为 |
4.3.3 农户接受农机服务的市场行为 |
4.4 兵团双层经营具体农机合作模式的案例分析 |
4.4.1 团场统一管理的农机联合体模式 |
4.4.2 兵团或师组建农机服务公司模式 |
4.4.3 兵团或师组建农机租赁公司模式 |
4.4.4 主要结论 |
4.5 兵团双层经营农机合作模式构建的引导机制 |
4.5.1 政策引导 |
4.5.2 经济引导 |
4.5.3 体制引导 |
第五章 兵团农机化发展模式构建的保障体系 |
5.1 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
5.1.1 落实土地长期承包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
5.1.2 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
5.1.3 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 |
5.2 加强农机合作组织的内部约束机制建设 |
5.2.1 给与农机合作组织合法地位 |
5.2.2 完善农机合作组织规章制度 |
5.3 加大农机合作组织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
5.3.1 财政补贴 |
5.3.2 贷款支持 |
5.3.3 税收优惠 |
5.4 加大培训和科研开发力度 |
5.4.1 研制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具 |
5.4.2 搞好培训服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语 |
(8)新疆兵团国有农业企业资产重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主要意义 |
1.2. 研究动态和理论综述 |
1.2.1 研究动态 |
1.2.2 理论综述 |
1.3 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主要方法 |
2. 资产重组的一般理论 |
2.1 资产及其分类 |
2.1.1 资产 |
2.1.2 资产的分类 |
2.2 资产重组的内涵 |
2.2.1 资产重组的概念 |
2.2.2 资产重组的实现形式 |
2.2.3 资产重组的实现途径 |
2.3 资产重组的意义 |
2.3.1 资产重组在宏观层面的意义 |
2.3.2 资产重组在微观层面的意义 |
3. 兵团国有农业企业的基本情况、资产及营运状况分析 |
3.1 兵团国有农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
3.1.1 兵团国有农业企业的历史沿革 |
3.1.2 兵团国有农业企业的基本特点 |
3.2 资产负债状况 |
3.2.1 资产状况 |
3.2.2 负债状况 |
3.2.3 所有者权益状况 |
3.3 资产营运状况分析 |
3.3.1 经济效益情况 |
3.3.2 亏损企业情况 |
3.3.3 资本金利润率情况 |
3.3.4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
3.4 兵团国有农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财务状况不合理 |
3.4.2 资产营运效率低 |
3.5 国有农业企业资产营运低效原因分析 |
3.5.1 产权制度的缺陷 |
3.5.2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 |
3.5.3 自然因素的影响 |
3.6 小结 |
4. 兵团国有农业企业资产重组的实证分析 |
4.1 以生产经营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重组模式 |
4.1.1 联产承包责任制 |
4.1.2 两费自理 |
4.1.3 土地租赁经营 |
4.2 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重组 |
4.2.1 组建企业集团 |
4.2.2 股份制改造 |
4.3 连队的股份合作制改造 |
5. 兵团国有农业企业资产重组的思路及模式 |
5.1 资产重组的基本思路 |
5.1.1 资产重组的有利条件 |
5.1.2 资产重组的指导思想 |
5.1.3 资产重组的目标 |
5.1.4 资产重组的原则 |
5.2 资产重组模式选择 |
5.2.1 扶优扶强,促进优势农场扩张 |
5.2.2 盘好用活低效资产,加快产权流动 |
6. 促进兵团国有农业企业资产重组的措施和建议 |
6.1 转变观念,政策到位,实现规范运作 |
6.2 明晰企业产权关系 |
6.3 构筑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塑造国有资产重组主体 |
6.4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6.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6.6 妥善解决历史债务 |
6.7 实施协调发展策略 |
参考文献 |
四、浅谈兵团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D]. 方宾伟. 石河子大学, 2018(05)
- [2]兵团所有制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向研究——基于兵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J]. 马彦梅. 新疆农垦经济, 2018(04)
- [3]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D]. 郭栋. 山西大学, 2017(02)
- [4]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D]. 魏巍.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研究[D]. 杜俊英. 石河子大学, 2007(06)
- [6]浅谈兵团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J]. 于琳,苏斌. 新疆农垦经济, 2001(06)
- [7]新疆兵团推行团场农业股份合作制的探索[J]. 郭震. 中国农业会计, 2000(10)
- [8]新疆兵团国有农业企业资产重组问题研究[D]. 高锁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00(01)
- [9]畜牧业大发展的有效途径——三十二团建立股份合作制猪场的实践与启示[J]. 何利平. 兵团建设, 2000(01)
- [10]股份合作制──兵团农垦企业深化改革的较佳选择[J]. 于恒文,马继成. 中国农垦, 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