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a_2O_3-Gd_2O_3-Mo次级发射材料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陌尘[1](2021)在《稀土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比率型温度传感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温度的精确测量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如纳米医学、微电子以及催化反应等领域对纳米空间测温的需求日益高涨。然而,传统的温度计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应运而生的发光温度计凭借其空间分辨率高和快速响应的远程监测等优势成为温度传感的研究热点。由于稀土发光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覆盖整个电磁波谱的窄带发射和独特的多功能性,基于稀土的比率型发光温度计一直颇受欢迎,已用于细胞热成像和微电子故障诊断的研究。本论文围绕基于稀土的比率型发光温度计的选材和优化开展工作,并研发在生物组织中具有更高穿透深度的生物窗口温度计,具体内容如下:(1)对不同测温材料的传感性能进行定量预测将有助于发光温度计的设计和选材,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知之甚微。基于Er3+/Yb3+共掺杂10种基质材料,我们对经典的基于Er3+的热耦合测温法进行深入探究。利用复杂晶体化学键介电理论对Er3+周围环境的微观结构参数进行计算,揭示2H11/2→4I15/2和4S3/2→4I15/2跃迁的发光性质和热耦合测温性能。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假设和进一步的结果拟合,首次将测温参数与定义的化学键参数建立定量关系,突破了仅从光谱现象上评估测温能力的局限性,实现对Er3+在给定基质材料中的热耦合测温性能预测。(2)当前的发光温度计集中在可见光区域,存在组织穿透深度低的缺点,限制了其对深层组织的温度探测。由于生物组织对生物窗口的吸收和散射最低,基于Yb3+-MoO42-二聚体敏化的NaYb(c)2:Tm3+纳米片,我们利用声子辅助的发光热增强和热猝灭现象设计了一种位于第一生物窗口(BW-Ⅰ)的超灵敏发光温度计。其相对灵敏度(Sr)在313 K时高达6.5%K-1,并且具有98.3%的可重复性和低至0.16 K的最优温度分辨率。具体研究了Yb3+-Mo O42-二聚体对发光过程和温度传感性能的调谐。此外,验证了所提出的BW-Ⅰ温度计在模拟生物组织中的温度测量,并成功获取鸡胸肉的内部温度。(3)相比于BW-Ⅰ,第二、第三生物窗口(BW-Ⅱ /Ⅲ)可以通过有效滤除自体荧光来进一步提高信噪比,更适合于生物体内的温度探测。利用Ho3+的BW-Ⅱ 发射和Er3+的BW- Ⅲ发射,我们提出了具有声子调谐灵敏度的BW-Ⅱ / Ⅲ比率型测温法。基于声子辅助能量传递和多声子弛豫过程对测温模型和机制进行分析,并通过Ho3+/Er3+/Yb3+共掺杂BaTiO3、Gd2O3、Y2O3、Y3Al5O12和YVO4五种基质材料进行验证,揭示了不同的声子模式对声子辅助能量传递和多声子弛豫过程的贡献不同,进而可以通过基质材料的主声子对测温灵敏度进行估算。另外,我们通过单分散的Y2O3:Ho3+/Er3+/Yb3+纳米球探究其在水溶液和鸡胸肉组织中的温度传感,初步讨论了水分和鸡胸肉组织对测温性能的影响。(4)近十年,基于稀土的比率型发光温度计受到了广泛关注,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高灵敏的温度计,包括提高绝对灵敏度(Sa)或者Sr。然而,较高的Sa或Sr是否能改善测温性能以及决定测温精确性的因素却很少被考虑。通过对11种发光材料进行误差分析和实验验证,我们阐明温度不确定度(δT)的内在影响因素为Sr和发光强度的相对误差(σI/I),Sa值高并不能改善δT值,并且σI/I受能级劈裂的影响,纠正了以往对Sa的理解。而对于生物组织的温度探测,我们还需要考虑温度计周围的外部因素影响。为此,我们制备了亲水性NaYF4:Er3+/Yb3+@NaYF4-PEI比率型发光温度计,并探讨了温度计的自加热、激发功率密度、发射强度和穿透深度对测温精确性的影响。
漆世锴,王小霞,王兴起,胡明玮,刘理,曾伟[2](2020)在《磁控管用新型直热式稀土铪酸钆陶瓷阴极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大功率磁控管的输出功率,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用难熔稀土氧化钆和过渡金属氧化铪制备大功率磁控管用新型直热式稀土铪酸钆陶瓷阴极,并对该阴极的热发射特性和寿命特性等进行了测试,热发射测试结果显示该阴极在1300℃br即可提供0.1A/cm2发射电流密度,1600℃br下可提供超过1.93A/cm2的发射电流密度.寿命实验结果显示,该阴极在1500℃br,直流负载为0.5A/cm2的条件下,寿命已经超过4000h.最后,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氩离子深度刻蚀俄歇电镜等设备分别对该阴极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阴极表面微观形貌、元素成分及含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烧结合成了单一的铪酸钆物相,烧结过程中当一种Gd3+价稀土氧化钆掺入Hf4+价的过渡金属氧化铪时,会发生离子置换固溶,为了保持铪酸钆晶格的电中性,晶格中就会产生一个氧空位.当阴极在激活、老练、热发射测试时,会加速氧空位的生成,产生的氧空位越多,阴极表面导电性就会越好,这间接降低了逸出功,从而提高了阴极的热发射能力.
周帆,王蕊,梁轩铭,刘伟,王金淑[3](2020)在《MgO薄膜次级电子发射材料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次级电子发射是一种涉及带电粒子与固体表面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MgO薄膜具有较高的次级电子发射系数和化学稳定性,在多种光电倍增管、交流等离子平板显示器中具有广泛应用.主要介绍次级电子发射的基本原理、MgO薄膜次级电子发射材料的发展演变,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具有高次级发射系数的MgO及掺杂MgO次级电子发射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次级电子发射材料的需求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李浩然[4](2020)在《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及其荧光传感性能》文中指出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由于稀土离子独特的4f电子层所带来的荧光性能,使其在光致发光、荧光探针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作为多种物质的荧光传感器。本论文主要采用室温挥发和溶剂热合成两种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新型稀土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得到它们的晶体数据和结构,进一步通过多晶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热重、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对它们进行表征,详细分析了以Tb3+/Eu3+为中心的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荧光性质,深入研究了其作为传感器的性能。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pH调控合成Ln-Ba簇合物及其作为乙酰丙酮和苯胺的荧光传感器本章以7-氯-6-氟-1-环丙基-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四个系列的稀土团簇单晶结构,分别为三核的{[Dy2Ba(C13H8ClFNO3)8·4H2O]·C3H7NO·3H2O}(1a,[Dy2Ba])、四核的[Tb2Ba2(C13-H8ClFNO3)8·7H2O](1b,[Tb2Ba2])、七核的{[Ln4Ba3(C13H8ClFNO3)16·2NO3·6H2O]·5H2O}(Ln3+=Tb3+,1c;Eu3+,1d;[Ln4Ba3])和八核的{[Tb4Ba4(C13H8ClFNO3)16·(C3-H4NO)2·2NO3·10H2O]·3H2O}(1e,[Tb4Ba4]),该工作第一次报道稀土团簇的核数随溶液的pH有规律地变化,对稀土团簇的可控合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1c具有优异的荧光传感性能,只有乙酰丙酮和苯胺能够淬灭其荧光,1c对乙酰丙酮和苯胺的检测限低至1.65和1.29 ppm,其他有机小分子的存在不会干扰1c对乙酰丙酮和苯胺的检测,因此,1c对乙酰丙酮和苯胺的检测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高抗干扰性的特点。理论分析和透射电镜表征显示1c可以在基底上很好地沉积,所以我们制备了试纸和琼脂糖凝胶等七种荧光传感器件,发现这7种器件可以通过肉眼检测低浓度的乙酰丙酮和苯胺蒸汽。(2)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稀土-有机框架材料作为甲苯的荧光传感器本章通过溶剂热法,以甲基丙二酸(MMA)为配体,以1,10-菲罗啉(phen)为辅助配体,成功合成了两个系列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稀土-有机框架材料(LnMOFs)。其中[Ln(MMA)(Ac)2·H2O]n(Ln=Eu(2a),Gd(2b),Tb(2c))由Ln(NO3)3和MMA合成,[Ln(MMA)(Ac)(phen)]n(Ln=Eu(2d),Tb(2e))由Ln(NO3)3和MMA及phen合成。对合成的晶体进行单晶X射线衍射、多晶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热重测试确定了五个新型稀土配合物的结构和稳定性。此外,荧光传感性能研究表明2a是剧毒性有机溶剂甲苯的荧光传感器。(3)一锅法构筑含有稀土氧簇和双硫键的稀土配合物本章以2-巯基烟酸为配体,与稀土金属盐反应,通过室温一锅法得到了{[Ln2(C6H4NO2S)2(C12H4N2O4S2)2·8H2O]·C10H8N2·3H2O}n(Ln3+=La3+(3a),Sm3+(3b))和{[Tb2(C12H4N2O4S2)2]·C12H4N2O4S2}n(3c)三个单晶结构。有趣的是,合成过程中既发生了无机配位反应,又发生了有机反应,即(1)配体的羧基氧与稀土金属发生配位形成由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2)2-巯基烟酸配体之间通过硫醇基团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双硫键。
马晓雪[5](2019)在《结构调控对磷灰石结构发光材料中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发光材料也称荧光粉。单相多色荧光粉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获取途径通常包括结构调控和能量传递。为研究结构调控对能量传递的影响,通过传统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磷灰石结构单相多色荧光粉A2B3(MO4)3C:Tb3+,Eu3+(A=Ba2+,Sr2+,Ca2+;B=La3+,Y3+;M=Si4+,Ge4+;C=F-,Cl-),并详细研究荧光粉的晶体学特征、光学特征以及能量传递的特点。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二价阳离子替换进行结构调控,合成了A2La3(SiO4)3F:x Tb3+,yEu3+(A=Ba2+,Sr2+,Ca2+)荧光粉,研究了荧光粉的结构和发光性能,以及二价阳离子调控对Eu3+/Tb3+间能量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二价阳离子半径减小,晶胞常数随之减小。通过调节Eu3+/Tb3+的掺杂比例,这三种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以由绿色调节到黄色、橙色,最后到红色,能量传递机制均为四极—四极作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获得Ba2La3(SiO4)3F、Sr2La3(SiO4)3F的能带结构,其导带均由三价阳离子La-5d轨道组成。随着二价阳离子半径增大,Eu3+/Tb3+间能量传递效率升高。因Ba2La3(SiO4)3F荧光粉的能量传递效率较高,故选其为其他结构调控研究的基质,探索结构调控对Eu3+/Tb3+能量传递的影响。(2)用Y3+替换La3+,进行三价阳离子结构调控,研究了三价阳离子调控对Eu3+/Tb3+间能量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Y3+替换La3+,晶胞常数明显变小。Ba2Y3(SiO4)3F系列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峰值为370 nm,能量传递机制仍为四极-四极作用。Ba2Y3(SiO4)3F系列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以从绿色调变到黄色、橙色、红色,Ba2Y3(SiO4)3F:0.15Tb3+,0.24Eu3+发射强度最高,423 K时发光保持率为71.53%。与Ba2La3(SiO4)3F系列相比,Tb3+发射峰与Eu3+激发峰的光谱重叠面积减小,能量传递效率整体降低,降低幅度大于二价阳离子结构调控。(3)用(GeO4)4-替换(SiO4)4-,进行络阴离子结构调控,研究了络阴离子调控对Eu3+/Tb3+间能量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GeO4)4-替换(SiO4)4-,晶胞常数明显变大。Ba2La3(GeO4)3F系列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峰值为375 nm,能量传递机制仍为四极-四极作用。Ba2La3(GeO4)3F系列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以从绿色调变到黄色、橙色、红色,Ba2La3(GeO4)3F:0.15Tb3+,0.24Eu3+发射强度最高,423 K时发光保持率为66.86%。与Ba2La3(SiO4)3F系列相比,Tb3+发射峰与Eu3+激发峰的光谱重叠面积减小,能量传递效率整体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三价阳离子结构调控,大于二价阳离子结构调控。(4)用Cl-替换F-,进行通道阴离子结构调控,研究了通道阴离子调控对Eu3+/Tb3+间能量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Cl-替换F-,晶胞常数变大。Ba2La3(SiO4)3Cl系列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峰值为376 nm,能量传递机制仍为四极-四极作用。Ba2La3(SiO4)3Cl系列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以从绿色调变到黄色、橙色、红色,Ba2La3(SiO4)3Cl:0.15Tb3+,0.22Eu3+发射强度最高,423 K时发光保持率为72.89%。与Ba2La3(SiO4)3F系列相比,Tb3+发射峰与Eu3+激发峰的光谱重叠面积减小,能量传递效率整体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三价阳离子结构调控,大于二价阳离子结构调控,略小于络阴离子结构调控。
朱忠华[6](2019)在《医用X射线的MC模拟及防护材料的优化设计》文中认为X射线在医学领域用途广泛,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可忽视。由人工产生的X射线多为宽束,能谱分布相对复杂,因此准确描述医用X射线的分布及剂量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更好的防护X射线对人体带来的危害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本文首先利用蒙特卡洛软件MCNP5建立医疗诊断X射机及电子直线加速器模型,探究它们的能谱特征及剂量分布情况;为更好的对诊断X射线进行过滤,对医疗诊断X射线的常用过滤材料进行调研,计算各种材料对不同能量段X射线的透射率,综合比较它们的过滤效果;之后选取合适的稀土元素进行组合对X射线进行防护,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结合遗传算法建立优化模型计算并得到组合材料最优配比。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总结如下:(1)通过蒙特卡罗方法,首先利用MCNP建立医用X射线机及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模型,模拟电子打靶产生的医疗诊断X射线以及治疗X射线,之后对医用诊断X射线的特性进行分析,发现诊断X射线能谱中特征X射线只占很小的比例,经过准直及过滤之后,低能端粒子数目大幅度降低;探究6 MV X射线的能谱分布规律以及在源皮距为100 cm时水模中的剂量空间分布信息,研究发现6 MV X射线能谱以韧致辐射为主,峰值在0.7 MeV处;经过准直均整之后,在水模中深度1.51 cm处沉积剂量达到最大,与相关文献所给的测量值误差不大。(2)根据X射线的物理特性,首先对诊断X射线的过滤材料做初步筛选,探究不同材料对X射线不同能量段的过滤效果,研究发现金属Ni作为过滤材料时既能吸收大部分低能粒子,又能最大限度的透过高能部分X射线,综合效果最优。(3)Pb作为常用的诊断X射线屏蔽材料存在着“弱吸收区”,选择K吸收边处于钨特征峰能量区间的稀土元素La、Ce、Pr、Gd、Sm中的四种进行组合得到五组组合材料,利用WinXCom软件对100 keV内组合材料的质量衰减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所选择的材料的K吸收边正处于医疗诊断X射线的特征峰区,可以通过K吸收边的相互配合来弥补材料的弱吸收区。(4)利用遗传算法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优化模型,计算五种组合材料的最优组合比例,并通过MCNP程序进行模拟验证。认为材料组合Ce2O3-Pr2O3-Sm2O3-Gd2O3相对于其他四种组合综合性能更好。计算得到组合最佳质量配比为(0.36:0.29:0.23:0.12);当厚度为0.18 cm时,可以屏蔽掉99.99%的射线,其密度仅为铅的61.7%,证明优化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若进一步应用到加速器的准直、均整及挡铅等防护材料中,能够进一步降低辐射对人体带来的伤害。
陈晓倩,王小霞,张兆传,李云,赵庆兰[7](2019)在《Sc2O3掺杂对Y2O3-Gd2O3-HfO2难熔稀土氧化物直热式阴极热发射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Y2O3-Gd2O3-HfO2难熔稀土氧化物直热式阴极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热发射电流密度大,次级电子发射系数大,寿命长等优点,在大功率连续波磁控管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提高Y2O3-Gd2O3-HfO2阴极的热发射性能,本文对该阴极的发射物质进行了不同比例Sc2O3的掺杂,结果表明,Sc2O3的掺杂能有效提高Y2O3-Gd2O3-HfO2阴极的热发射电流密度,其中,掺杂10%(质量比)Sc2O3的Y2O3-Gd2O3-HfO2阴极热发射电流密度在1500℃下达到5.3 A/cm2,比未掺杂时提升了35.5%。由于在阴极激活过程中Sc2O3与Y2O3形成了固溶体,合成氧化物中Sc得到电子并释放出游离Sc,增强了涂层的导电性,所以,Sc2O3掺杂Y2O3-Gd2O3-HfO2难熔稀土氧化物直热式阴极热发射性能具有显着提高。
蒋鹏宇,王小霞,罗积润,赵青兰,李云[8](2017)在《金属掺杂对Y2O3-Gd2O3-HfO2浸渍W基阴极次级电子发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Y2O3-Gd2O3-Hf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具有热发射电流密度大、工作温度低的特点,是一种用于大功率连续波磁控管的直热式阴极。本文主要研究了金属Re、W的掺杂对Y2O3-Gd2O3-Hf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次级电子发射系数的影响。通过测试表明Y2O3-Gd2O3-Hf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的次级电子发射系数(δm)为2.64,活性物质分别掺杂20%(质量比)和30%的Re粉和W粉后,阴极的最大次级电子发射系数(δm)都得到了提升,而且掺杂W粉的效果要优于掺杂Re粉。
漆世锴,王小霞,罗积润,胡明炜,李云[9](2016)在《含稀土氧化物难熔盐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提高磁控管阴极的工作性能,采用新型La2O3/Y2O3-Gd2O3-ZrO2难熔盐浸渍W基制备直热式阴极,并对该阴极的热发射特性和寿命特性等进行了测试。热发射测试结果表明,La2O3-Gd2O3-ZrO2浸渍阴极在1600℃可提供超过0.18 A/cm2的空间电荷限制区电流密度。在同等发射电流下,该浸渍阴极的工作温度比纯W阴极降低至少300℃,该阴极在1750℃,0.5 A/cm2直流负载下,可以连续工作2100 h。当以Y2O3代替La2O3,采用相同的配比制备阴极时,1400℃、1700℃下即可分别提供超过0.6、3.4 A/cm2的空间电荷限制区电流密度。Y2O3-Gd2O3-ZrO2浸渍阴极的工作温度比La2O3-Gd2O3-ZrO2浸渍阴极降低至少400℃,该阴极在1600℃,1.5 A/cm2直流负载下,可以连续工作2600 h。最后,对这两种新型含稀土氧化物难熔盐浸渍阴极的热发射机理进行了探讨。
漆世锴,王小霞,罗积润,赵青兰,李云[10](2016)在《磁控管用新型Y2O3-Gd2O3-Hf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制了一种大功率连续波磁控管用新型难熔Y2O3-Gd2O3-Hf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并对该阴极的直流发射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阴极在1400℃温度下即可提供超过1 A/cm2的空间电荷限制区电流密度,1700℃温度下可以提供超过10.5 A/cm2的空间电荷限制区电流密度.利用理查森直线法求得该阴极的绝对零度逸出功仅为1.68 eV,理查森-道舒曼公式法求得该阴极的有效逸出功为2.6-3.1 eV.寿命实验结果显示,该阴极在工作温度为1600℃,直流负载为1.5 A/cm2的条件下,寿命已经超过3600 h.最后,分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俄歇能谱、能谱仪等分析手段对该阴极表面的微观结构、元素成分及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阴极在高温激活过程中,表面形成了一层空穴导电的Y2O3-x半导体层,该半导体层的形成改善了阴极表面导电性,间接降低了逸出功,提高了阴极的热发射能力.此外,还对该阴极的耐电子轰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阴极在经过150 h电子连续轰击后,电流密度从初始1.5 A/cm2线性下降并稳定至0.4 A/cm2.
二、La_2O_3-Gd_2O_3-Mo次级发射材料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_2O_3-Gd_2O_3-Mo次级发射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比率型温度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离子发光简介 |
1.2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 |
1.2.1 上转换发光材料 |
1.2.2 下转移/下转换发光材料 |
1.3 基于稀土的比率型温度传感及研究现状 |
1.3.1 比率型发光温度计的测温性能 |
1.3.2 基于稀土的单发光中心温度计 |
1.3.3 基于稀土的双发光中心温度计 |
1.3.4 生物窗口发光温度计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Er~(3+)在含氧化合物中的热耦合测温性能研究和预测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样品的制备 |
2.2.2 样品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晶体结构分析 |
2.3.2 基于Er~(3+)上转换发光的热耦合测温 |
2.3.3 复杂晶体化学键介电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声子辅助热增强和热猝灭的高灵敏BW-Ⅰ发光温度计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的合成 |
3.2.2 细胞毒性实验 |
3.2.3 样品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声子辅助发光热猝灭和热增强 |
3.3.2 晶体结构分析 |
3.3.3 上转换发光机制 |
3.3.4 温度传感性能 |
3.3.5 生物组织中的温度测量 |
3.4 本章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声子调谐灵敏度的BW-Ⅱ / Ⅲ比率型发光测温法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的合成 |
4.2.2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BW-Ⅱ /Ⅲ比率型测温模型的提出 |
4.3.2 测温机制的研究 |
4.3.3 主声子调谐S_r |
4.3.4 生物组织中的温度传感 |
4.4 本章小结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稀土比率型发光温度计的测温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的合成 |
5.2.2 细胞毒性实验和细胞成像 |
5.2.3 样品的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测温性能分析 |
5.3.2 单发光中心比率型温度计的验证 |
5.3.3 双发光中心比率型温度计的验证 |
5.3.4 生物组织中测温的影响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5.5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磁控管用新型直热式稀土铪酸钆陶瓷阴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 |
2.1 电子发射活性物质的制备 |
2.2 铪酸钆陶瓷阴极制备 |
2.3 阴极热发射测试 |
2.4 性能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直热式稀土铪酸钆陶瓷阴极热发射特性 |
3.2 阴极的寿命特性 |
3.3 阴极的逸出功 |
3.4 直热式稀土铪酸钆陶瓷阴极热发射机理探讨 |
3.4.1 电子发射活性物质SEM及EDS分析 |
3.4.2 电子发射活性物质XRD分析 |
3.4.3 铪酸钆陶瓷阴极SEM及EDS分析 |
3.4.4 铪酸钆阴极表面AES及元素深度分布分析 |
3.4.5 铪酸钆陶瓷阴极热发射机理探讨 |
4 结论 |
(3)MgO薄膜次级电子发射材料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PMT的原理 |
2 次级电子发射理论和机理 |
3 次级电子发射的测量 |
4 次级电子发射的影响因素 |
5 MgO薄膜次级发射材料介绍 |
5.1 合金型MgO次级发射体 |
5.2 掺杂MgO薄膜 |
5.3 ALD沉积MgO薄膜 |
6 次级电子发射材料未来展望 |
(4)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及其荧光传感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稀土元素 |
1.2 稀土元素的应用 |
1.3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结构、应用和性质 |
1.3.1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结构多样性 |
1.3.2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应用 |
1.3.3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发光分类 |
1.3.4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发光机理 |
1.4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主要内容 |
第2章 pH调控合成Ln-Ba簇合物及其作为乙酰丙酮和苯胺的荧光传感器 |
2.1 摘要 |
2.2 引言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原料 |
2.3.2 表征仪器 |
2.3.3 稀土氧簇[Dy2Ba] (1a), [Tb_2Ba_2] (1b), [Tb_4Ba_3] (1c), [Eu_4Ba_3] (1d), [Tb_4Ba_4] (1e)的合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结构分析 |
2.4.2 荧光性能 |
2.4.3 荧光传感 |
2.5 小结 |
2.6 附录 |
第3章 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稀土-有机框架材料作为甲苯的荧光传感器 |
3.1 摘要 |
3.2 引言 |
3.3 实验部分 |
3.3.1 实验原料 |
3.3.2 表征仪器 |
3.3.3 [Ln(MMA)(Ac)_2·H_2O]n(Ln= Eu(2a),Gd(2b),Tb(2c))的合成 |
3.3.4 [Ln(MMA)(Ac)(phen)]n(Ln= Eu(2d),Tb(2e))的合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结构分析 |
3.4.2 荧光性能 |
3.4.3 荧光传感 |
3.5 小结 |
3.6 附录 |
第4章 一锅法构筑含有稀土氧簇和双硫键的稀土配合物 |
4.1 摘要 |
4.2 引言 |
4.3 实验部分 |
4.3.1 实验原料 |
4.3.2 表征仪器 |
4.3.3 3a-3c的合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结构分析 |
4.4.2 结构表征 |
4.5 小结 |
4.6 附录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5.1.1 p H 调控合成 Ln-Ba 簇合物及其作为乙酰丙酮和苯胺的荧光传感器 |
5.1.2 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稀土-有机框架材料作为甲苯的荧光传感器 |
5.1.3 一锅法构筑含有稀土氧簇和双硫键的稀土配合物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 |
(5)结构调控对磷灰石结构发光材料中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磷灰石结构发光材料研究综述 |
2.1 磷灰石简介 |
2.2 磷灰石结构发光材料研究及应用现状 |
2.3 磷灰石结构发光材料中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传递 |
2.3.1 两种稀土离子掺杂的磷灰石结构荧光粉 |
2.3.2 三种稀土离子掺杂的磷灰石结构荧光粉 |
2.4 密度泛函理论(DFT)在发光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
2.4.2 密度泛函理论在发光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第3章 A_2La_3(SiO_4)_3F:Tb~(3+),Eu~(3+)中二价阳离子A(Ba~(2+)、Sr~(2+)、Ca~(2+))对Tb~(3+)/Eu~(3+)能量传递的影响 |
3.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3.1.1 实验原料 |
3.1.2 样品制备方法 |
3.1.3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3.2 Ba_2La_3(SiO_4)_3F系列荧光粉的性能 |
3.2.1 XRD物相分析 |
3.2.2 结构精修 |
3.2.3 扫描电镜分析 |
3.2.4 发光性能研究 |
3.2.4.1 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 |
3.2.4.2 荧光寿命及Tb~(3+)→Eu~(3+)能量传递 |
3.2.4.3 温度猝灭 |
3.2.4.4 色坐标 |
3.2.5 电子结构与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 |
3.2.5.1 能带结构 |
3.2.5.2 漫反射光谱 |
3.2.5.3 能带组成 |
3.3 Sr_2La_3(SiO_4)_3F系列荧光粉的性能 |
3.3.1 XRD物相分析 |
3.3.2 结构精修 |
3.3.3 扫描电镜分析 |
3.3.4 发光性能研究 |
3.3.4.1 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 |
3.3.4.2 荧光寿命及Tb~(3+)→Eu~(3+)能量传递 |
3.3.4.3 温度猝灭 |
3.3.4.4 色坐标 |
3.3.5 电子结构与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 |
3.3.5.1 能带结构 |
3.3.5.2 漫反射光谱 |
3.3.5.3 态密度 |
3.4 Ca_2La_3(SiO_4)_3F系列荧光粉的性能 |
3.4.1 XRD物相分析 |
3.4.2 结构精修 |
3.4.3 扫描电镜分析 |
3.4.4 发光性能研究 |
3.4.4.1 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 |
3.4.4.2 荧光寿命及Tb~(3+)→Eu~(3+)能量传递 |
3.4.4.3 温度猝灭 |
3.4.4.4 色坐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a_2B_3(SiO_4)_3F:Tb~(3+),Eu~(3+)中三价阳离子B(Y~(3+)、La~(3+))对Tb~(3+)/Eu~(3+)能量传递的影响 |
4.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样品制备 |
4.1.3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XRD物相分析 |
4.2.2 结构精修 |
4.2.3 扫描电镜分析 |
4.2.4 发光性能研究 |
4.2.4.1 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 |
4.2.4.2 荧光寿命及Tb~(3+)→Eu~(3+)能量传递 |
4.2.4.3 温度猝灭 |
4.2.4.4 色坐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Ba_2La_3(MO_4)_3F:Tb~(3+),Eu~(3+)中络阴离子(MO_4)~(4-)((SiO_4)~(4-)、(GeO4_)~(4-))对Tb~(3+)/Eu~(3+)能量传递的影响 |
5.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样品制备 |
5.1.3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XRD物相分析 |
5.2.2 结构精修 |
5.2.3 扫描电镜分析 |
5.2.4 发光性能研究 |
5.2.4.1 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 |
5.2.4.2 荧光寿命及Tb~(3+)→Eu~(3+)能量传递 |
5.2.4.3 温度猝灭 |
5.2.4.4 色坐标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Ba_2La_3(SiO_4)_3C:Tb~(3+),Eu~(3+)中通道阴离子C(Cl~-、F~-)对Tb~(3+)/Eu~(3+)能量传递的影响 |
6.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6.1.1 实验原料 |
6.1.2 样品制备 |
6.1.3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XRD物相分析 |
6.2.2 结构精修 |
6.2.3 扫描电镜分析 |
6.2.4 发光性能研究 |
6.2.4.1 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 |
6.2.4.2 荧光寿命及Tb~(3+)→Eu~(3+)能量传递 |
6.2.4.3 温度猝灭 |
6.2.4.4 色坐标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成果 |
7.2 创新点 |
7.3 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医用X射线的MC模拟及防护材料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X射线简介 |
1.2.1 X射线的基本性质 |
1.2.2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1.2.3 X射线的衰减规律 |
1.3 辐射防护中的基本概念 |
1.4 模拟计算方法介绍 |
1.5 医用加速器简介 |
1.6 X射线能谱模拟及防护材料研究现状 |
1.6.1 X射线能谱优化研究现状 |
1.6.2 X射线防护材料研究现状 |
1.6.3 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工作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医用X射线的蒙特卡罗模拟及辐射场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医用X射线机基本构件 |
2.2.1 X射线管的基本构件 |
2.2.2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构成 |
2.3 蒙卡程序的编写 |
2.3.1 MCNP概述 |
2.3.2 X射线管的模拟参数设置 |
2.3.3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模拟参数设置 |
2.3.4 水模体的模拟参数设置 |
2.4 计算结果与讨论 |
2.4.1 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 |
2.4.2 电子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射线防护材料的挑选与组合 |
3.1 引言 |
3.2 材料选择方法 |
3.2.1 稀土元素简介 |
3.2.2 WinXCom计算软件简介 |
3.3 材料的挑选与组合 |
3.3.1 X射线过滤材料的挑选 |
3.3.2 X射线屏蔽材料的组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疗诊断X射线防护材料的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理论及方法 |
4.2.1 遗传算法概述 |
4.2.2 神经网络算法概述 |
4.2.3 MATLAB简介 |
4.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4.3.1 算法步骤 |
4.3.2 神经网络结构的建立 |
4.3.3 激励函数与训练函数的选择 |
4.4 计算结果与验证 |
4.4.1 组合材料的组分优化结果 |
4.4.2 组合材料屏蔽效果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Sc2O3掺杂对Y2O3-Gd2O3-HfO2难熔稀土氧化物直热式阴极热发射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案 |
1.1 Y2O3-Gd2O3-HfO2发射活性物质的制备 |
1.2 Y2O3-Gd2O3-HfO2掺杂Sc2O3样品的制备 |
1.3 Y2O3-Gd2O3-HfO2掺杂Sc2O3直热式阴极的制备 |
1.4 热发射电流密度测试方法 |
2 测试结果和讨论 |
2.1 Sc2O3掺杂Y2O3-Gd2O3-HfO2直热式阴极去气过程分析 |
2.2Y2O3-Gd2O3-HfO2直热式阴极的热电子发射特性 |
2.3 Sc2O3掺杂Y2O3-Gd2O3-HfO2直热式阴极显微形貌及元素含量分析 |
2.4 Sc2O3掺杂Y2O3-Gd2O3-HfO2直热式阴极的热电子发射特性分析 |
3 结论 |
(8)金属掺杂对Y2O3-Gd2O3-HfO2浸渍W基阴极次级电子发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案 |
1.1 Y2O3-Gd2O3-Hf O2难熔盐的制备 |
1.2 Y2O3-Gd2O3-Hf O2掺杂金属样品的制备 |
1.3 Y2O3-Gd2O3-Hf 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的制备 |
1.4 次级电子发射系数的测量方法 |
2 测试结果和讨论 |
2.1 Y2O3-Gd2O3-Hf 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的次级电子发射特性 |
2.2 金属掺杂Y2O3-Gd2O3-Hf 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次级电子发射讨论 |
3 结论 |
(9)含稀土氧化物难熔盐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1.1 含稀土氧化物难熔盐的制备 |
1.2 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的制备 |
1.3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La2O3-Gd2O3-Zr 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热发射及寿命特性 |
2.2 Y2O3-Gd2O3-Zr 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热发射及寿命特性 |
2.3 La2O3/Y2O3-Gd2O3-Zr O2难熔盐SEM、EDS、XRD分析 |
2.4 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热发射机理讨论 |
2.4.1 含La2O3难溶盐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 |
2.4.2 含Y2O3难熔盐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 |
3 结论 |
四、La_2O_3-Gd_2O_3-Mo次级发射材料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比率型温度传感特性研究[D]. 贾陌尘. 吉林大学, 2021(01)
- [2]磁控管用新型直热式稀土铪酸钆陶瓷阴极研究[J]. 漆世锴,王小霞,王兴起,胡明玮,刘理,曾伟. 电子学报, 2020(11)
- [3]MgO薄膜次级电子发射材料研究现状与展望[J]. 周帆,王蕊,梁轩铭,刘伟,王金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0(10)
- [4]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及其荧光传感性能[D]. 李浩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结构调控对磷灰石结构发光材料中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的影响[D]. 马晓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医用X射线的MC模拟及防护材料的优化设计[D]. 朱忠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Sc2O3掺杂对Y2O3-Gd2O3-HfO2难熔稀土氧化物直热式阴极热发射性能的影响[J]. 陈晓倩,王小霞,张兆传,李云,赵庆兰.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9(02)
- [8]金属掺杂对Y2O3-Gd2O3-HfO2浸渍W基阴极次级电子发射的影响[J]. 蒋鹏宇,王小霞,罗积润,赵青兰,李云.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7(12)
- [9]含稀土氧化物难熔盐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研究[J]. 漆世锴,王小霞,罗积润,胡明炜,李云. 无机材料学报, 2016(09)
- [10]磁控管用新型Y2O3-Gd2O3-HfO2浸渍W基直热式阴极研究[J]. 漆世锴,王小霞,罗积润,赵青兰,李云. 物理学报,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