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透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雷[1](2019)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MBS项目案例分析》文中认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目前在国内备受关注。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一系列的现实意义:发展住宅金融体系,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引入结构性金融理念,推进我国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产品种类,促进资本市场完善等。本文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宝能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MBS项目为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基于基础资产现金流分析理论,资产重组理论,破产隔离理论,信用增级理论,深入剖析华融MBS项目案例问题来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1)MBS项目作为我国新型融资渠道其融资门槛低于传统融资模式,更具优势。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发起人能较好满足融资方与投资方需求的同时保障自身利润增长,为业内树立了良好标准。华融MBS项目通过建立资产池降低违约风险的同时提高证券发行规模,实现规模效益。(2)华融MBS项目在资产池构建中应更加注重多样性,以进一步降低信用风险,减少融资成本;并适当扩大融资规模,提高发行方式的多样性,释放市场流动性;在证券设计发行阶段关注收益率与违约率的对应性,公开违约风险与评级结果,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孔祥前[2](2014)在《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定价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逐步呈现出兴兴向荣之面貌的同时,与日俱增的还有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市场规模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住房抵押贷款的压力。同对,由于存在着银行流动性风险、存款期限短于贷款期限所招致的资产不匹配、社会资金供需不平衡等诸多问题的诞生和发展,在国内主张并推行资产证券化变得刻不容缓。1970年开始,美国便开始在其国内大范围的兴起的资产证券化,截止至今天,该手段已被广泛认可为近半个世纪来,对于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工具之一。这一方法其实质即将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进行二次抵押,从而在证券化交易后能够使得商业银行快速进行资金的回笼,进而为在多国金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短存长贷”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1990年开始,我国便已开始逐步就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工作。在2005年底,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国家开发银行发行“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和“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其后两年,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又发行了“建元2007-1”。这两次个人住房贷款证券的发放工作对于我国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施行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彻底解决了我国证券市场上品种单一的重大问题,为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融资拓宽了市场。在房地产与金融业的发展成熟上也起着催化剂之作用。综上,虽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较于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的切实实践工作仍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因而,通过对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其风险和定价进行探讨,其中又将定价问题作为首要问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当前国内开展资产证券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显示意义。本文首先就当前国内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对国内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特征、所存之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再次,结合我国现已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相关特征,以及国内基本国情,对有关于住房抵押贷款的现有主流定价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最后,基于全文和现实状况,对在国内推行个人住房贷款抵押证券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王翠兰[3](2010)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近4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随着“建元2005-1MBS”的成功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发展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使我们既不能因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诸多优点而盲目乐观的机械操作,更不能因为它所蕴含的极大风险而因噎废食,2009年5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提出审慎推进资产证券化。因此,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问题成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先就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我国住房贷款证券化面临的提前偿付风险和信用风险这两大风险,对其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SMM模型以多因素的回归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的提前偿付风险度量模型。并结合中国建设银行“建元2005-1MBS”的案例,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面临的这两大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结合具体数据建立了提前偿付模型,同时对我国风险管理中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美国风险管理经验及次贷危机的教训,总结出当前我国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对策建议。在提前偿还风险管理方面:要求我们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加强审批程序,设立惩罚机制,创新抵押贷款业务,建立数据统计系统和测量模型,同时借鉴先进技术指导创新证券品种。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及采用内外结合的信用增级方法防范信用风险。在其他风险防范方面:要加大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建立健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及风险防范有法律上的保障;监管者应该认真吸取美国次级贷危机的教训,加强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领域的监管;此外,适时推进利率体系的市场化,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利率结构得以合理,收益重组与风险再分配得以有效进行;最后,要引入多元的机构投资主体,以分散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投资风险,避免风险积聚在少数投资主体身上。
袁敬宇[4](2010)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及风险防范》文中研究说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手段,可以将金融机构持有的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和流通的证券。资产证券化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源头,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成为国际金融创新的一个亮点。在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占据整个债券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仅次于联邦政府债券的大宗金融交易商品,并有超过半数的住房抵押贷款实现了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功能在于:盘活金融资产,改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质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和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原先不易为投资者接受、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转换为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容易为投资者接受的证券。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信贷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较高的信贷资产直接影响了我国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加剧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推出的迫切性。2005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首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建元2005-1”,它的出现成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2007年12月14日,中国建设银行宣布发行“建元2007-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是该行继2005年成功发行首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之后,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又一有力举措。但是,由于这两例产品是我国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面的初步尝试,因此其交易仅限于银行间市场。但随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发放的增多,以及相关条件的成熟,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大量发行并上市交易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借鉴西方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研究成果,本文就是在阅读了大量了的国内外经典文献基础之上,介绍了一些住房抵押贷证券化的相关理论。由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每一个参与者、每一个步骤都可能是产生风险的源头,因此本文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以及每个参与者的职能程进行了一定的介绍。此外还简单的阐述了抵押贷款证券化中涉及的原理即现金流分析原理、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如同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一样,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降低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其他的风险。始于2006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到了2008年底已经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大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使人们对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引起了高度重视。美国次贷危机提醒我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将原来集中在单一部门的局部风险扩散为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不同的制度、经济环境下各个国家面临的风险也会有所区别。目前中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正处在起步的阶段,有关MBS的法律、法规、监管环境还不成熟,我们在分析MBS风险的同时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MBS的风险有很多种,来自方方面面的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风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风险,即MBS资产池质量风险、MBS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投资MBS产品的市场风险和法律、政策和监管环境的不完善给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带来的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资产池质量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资产质量差而导致管理成本提高、证券亏损可能性增大的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收益支付归根到底来自基础资产的收益,基础资产的质量如果出现问题,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就无法保证。贷款质量差,势必会造成管理成本上升并增加证券亏损的可能性。就抵押贷款而言,主要存在提前偿付风险和信用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个拥有众多的参与者,运作流程相对比较复杂的金融创新技术和过程。因此,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发放抵押贷款操作风险,真实出售风险,MBS定价、发行流通风险和第三方风险;投资者投资MBS产品承担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法律、政策风险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建行和国开行有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做支持,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法律、政策和监管环境等还尚未成熟,未来必将会经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我国面临的法律政策风险也是很大的。为了更深刻的认识MBS的风险,美国次级债危机为我们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科书,美国次级债危机实际上是给我们生动地演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本文通过介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全过程,系统地分析了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从而给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更能促进我国证券化进程。美国次贷危机是近年来美国在通胀压力下不断加息,使得借贷成本增加、房价下跌,而最终导致大量次级贷款违约而造成经济危机。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资产的过度证券化及其证券化过程中的监管不力、和美国人寅吃卯粮式的过度消费方式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的宏观政策从这次危机中得到的最大启示在于宏观调控时要全面综合的考虑,不要忽视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定的宏观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在金融创新方面,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要充分意识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也虚拟地扩大了金融机构的放款能力,使金融体系对清算结算风险和金融机构破产的抵御能力弱化;在消费观念方面,应该科学消费、量入为出,在自己的能承受和可负担的范围之内享受生活。尽管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存在着一些风险管理上的不足之处,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创新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总结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从控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质量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投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市场风险和法律、法规、监管环境四个方面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提出了规避的对策和建议。抵押贷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MBS风险的高低,控制抵押贷款质量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提前偿付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提前偿付风险,可以实行锁住、提前偿付罚金等控制早偿风险,还应该广泛建立提前偿付数据库;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降低信用风险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首先需要健全借款人信用登记制度,再次建立信用评价模型,即通过一系列指标和标准的设定,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等进行评估。对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过程中的风险规避,政府不但要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SPV,还要逐步摸索出更适合我国的定价模型,以及逐步建立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于投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规避,应该包括合理设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产品组合、推进利率市场化、运用多种金融衍生工具和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等措施。最后,在监管方面,要明晰政府各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范围和监管内容,由政府推动和引导证券化在一个相对低风险的框架内运行;制定新的与完善现有的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监管工作相关的法律体系,以明确证券化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业务范畴;还有促进证券化参与方及其行业内部关于自身风险监管标准的制定。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的今天,充分认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沉痛教训,并将这些运用到证券化产品的设计、操作、监管等一系列过程中,必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刘劲[5](2008)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与产品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重要的载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 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MBS)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将在当前和未来产生收入现金流的住房抵押贷款转变为在资本市场上可以销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它也成了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鉴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型,需要对选择适合我国具体状况的MBS运行模式和对应产品。目前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存在模式有表内、准表外和表外模式,而产品则主要有三种形式:过手抵押贷款证券、担保抵押贷款证券、本息剥离抵押贷款证券。本文就如何选择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和产品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依据现实国情对我国选择适合的模式和产品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我国推行MBS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文分七个部分展开。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背景及意义及相关研究。第二章,首先概括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内涵及特点、住房抵押证券化的运行结构和机制等。第三章,从市场和法律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推行MBS的环境状况。第四章,针对现实情况中,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探讨了次贷危机给我国推行MBS带来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根据我国现状,对选择适合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营模式提出了建议。第六章,在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为我国运用MBS选择合适的产品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七章,对全文总结和展望。
晨晨[6](2008)在《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险和收益始终是金融市场恒久不变的命题,人们为了有效地降低风险和提高收益,持续地进行金融创新,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资产证券化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与其他金融工具一样都是风险与收益的结合体。由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流程较为复杂,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多方参与,每个参与方都可能存在风险。这些风险既有可能来自证券化操作流程本身,还有可能来自证券化产品投资。鉴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可能比西方发达国家更高。因此,在目前的现实环境下,深入研究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理论,然后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流程及产品投资角度,对风险进行逐一划分,对每一种风险的含义、特征、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障碍及风险因素,提出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主要风险不仅有操作流程上的风险,还有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不发达所造成的提前偿还风险,金融体系不完善所造成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过对以上风险分析,结合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本文提出了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风险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管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制度建设。通过以上风险防范措施来确保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的顺利开展。
程越[7](2008)在《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构造与完善》文中研究指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国际金融领域内的一项重要创新,该项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国也正在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试点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例如住房抵押贷证券化的法律制度体系内存在某些法律冲突以及该制度体系内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等。是否能够合法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关系到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败,因此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本文拟在分析上述法律问题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境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并对如何完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制度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我国可以从设立一部资产证券化法的角度,来完善我国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制度框架。本文拟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境外先进立法经验以及本国实际情况,提出通过完善特殊目的机构的立法机制、强化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规则以及加强金融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等方式来完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具体法律制度体系。
冯琼[8](2008)在《中国房贷证券化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房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系统,故急需通过资产证券化对其进行分散和化解。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却警示我们,一定要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控制,才能确保我国房贷证券化业务健康开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房贷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并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总结。然后以美国次贷危机为研究案例,对其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透析。文章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原因,即房地产的降温和加息周期的到来,导致原始资产池系统性风险的上升;另一方面是深层次原因,认为危机爆发的部分原因是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做好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工作,主要表现在:原始资产池的信用风险、破产隔离风险、信用增级风险以及严重的信用评级机构风险。文章还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本文最后在总结美国次贷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内房贷证券化的风险及其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通过对比美国次贷证券化,对我国开展房贷证券化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原始资产池风险和证券化风险。另一方面提出了控制这些风险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加快建立个人征信体系、改善信用增级法律环境、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等。
刘晓芳[9](2006)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与定价研究》文中指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MBS)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是国际金融创新的一个亮点,是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社会历史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市场已超过国债市场成为第一大市场。伴随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住房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居民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为了解决住房抵押贷款所需资金来源以及化解住房抵押贷款给银行带来的诸多风险等问题,我国必然要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积极筹划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细节问题有待解决,诸如,选择怎样的运作模式、如何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定价、运作过程中会面临怎样的风险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运用系统的观点,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尽量进行了定量分析。文章首先阐述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概念、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品种、运作程序、参与主体等,并探讨了其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围绕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中心思想,分析了目前MBS两种模式各自的利弊,并提出了适合我国目前情况的过渡模式设计以及对我国实施MBS的一些政策建议,如:建立具有政府背景的特定交易机构(SPV)、采取两类证券化程序以及实施MBS的跨国运作。接着,本文重点探讨了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关键问题---定价问题。首先,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偿付行为,文章阐述了三种描述提前偿付率的惯例标准:联邦住宅管理局经验、有条件的提前偿付率以及公共证券协会提前偿付基准。并且运用了生存分析方法对提前偿付行为进行描述,介绍了比例危险模型来对提前偿付率进行量化。进而,讨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定价方法。介绍了利差定价法和微分方程定价法,其中重点介绍了静态收益利差定价法,并且建议我国在目前情况下适宜选用这种方法来对MBS进行定价。在微分方程定价法的阐述中,简单介绍了方程的有限差分解法的基本原理。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将面临的风险,并探讨了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
王明国[10](2006)在《资产证券化及其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至今,我国的房地产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的房地产业仍将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会。与房地产业大好的发展机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为我国房地产业提供“血液”的房地产金融体系还非常不完善。因此,要想使我国房地产业大好的发展机会转变为现实,就必须完善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正在这时,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两种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进入了我国政策管理层和相关机构的视野。为此,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研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热潮。目前国内外有关前两者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实务的层面,鲜有从广义资产证券化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因此其研究必将陷入片面,并给实践带来风险。为此,本文命题为资产证券化及其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研究,旨在从广义资产证券化理论的高度,探讨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之路。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资产采取证券这一价值形态的过程和技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集合不特定的投资者,将资金集中起来,专门进行房地产的投资和经营管理,并共同分享房地产投资收益的房地产金融投资组织方式。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储蓄机构)将其持有的质量、偿还期限相同或相近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成抵押贷款组合(Mortgage Pool ),并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特殊目的实体将购买到的抵押贷款组合进行包装,以此为标的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在房地产领域两种具体的应用形式。论文共分四个大的部分从广义资产证券化的角度对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四大部分分别是“资产证券化理论”(第一章)、“资产证券化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第二章)、“资产证券化运作中的关键问题”(第三章)、“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房地产领域的应用”(第四、五章)。在第一大部分,作者在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形式及目前在我国房地产领域推行证券化的重要意义;在第二大部分,作者阐述了资产证券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金融功能理论、金融发展和创新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在第三大部分,作者分析了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涉及的政府推动与监管、法律、SPV设立、资产转移方式与定性、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与机构投资者和中
二、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MBS项目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抵押支持债券的理论基础 |
2.1 MBS的概念界定 |
2.1.1 MBS的特点 |
2.1.2 MBS的分类 |
2.2 MBS的相关理论 |
2.2.1 基础资产现金流分析理论 |
2.2.2 资产重组理论 |
2.2.3 风险隔离理论 |
2.2.4 信用增级理论 |
3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MBS案例介绍——以宝能地产为例 |
3.1 抵押证券参与主体 |
3.1.1 项目融资方 |
3.1.2 项目发起人 |
3.1.3 特殊目的机构(SPV) |
3.1.4 外部信用评级机构 |
3.1.5 项目参与投资者 |
3.2 华融MBS项目的基本流程 |
3.2.1 资产池的构建 |
3.2.2 建立SPV和向SPV真实出售资产 |
3.2.3 对证券化资产进行评级 |
3.2.4 信用增级 |
3.2.5 证券的设计与发行 |
4 华融与宝能地产的MBS项目案例分析 |
4.1 华融与宝能地产的MBS项目优势分析 |
4.1.1 融资门槛优势 |
4.1.2 发起人资质优势 |
4.2 华融与宝能地产的MBS项目违约风险分析 |
4.2.1 宝能地产股权结构角度 |
4.2.2 宝能地产抵押资产角度 |
5 华融与宝能地产的MBS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 华融与宝能地产的MBS项目存在的问题 |
5.1.1 资产池内资产过于单一 |
5.1.2 收益率与违约率不匹配 |
5.2 对华融与宝能地产的MBS项目问题的对策 |
5.2.1 提高资产池资产容量 |
5.2.2 增加收益率与违约风险的对应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部分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 |
2.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 |
2.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特征 |
2.1.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理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2.3 国内文献综述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与所存问题 |
3.1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特征 |
3.1.1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现状分析 |
3.2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定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部分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定价的影响因素 |
4.1 提前偿付因素 |
4.1.1 提前偿付概述 |
4.1.2 提前偿付率的确定 |
4.2 利率因素 |
4.2.1 利率风险 |
4.2.2 利率的变化路径 |
4.3 小结 |
第五部分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定价方法及评价 |
5.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定价的基本方法 |
5.1.1 静态现金流量报酬率法 |
5.1.2 静态利差法 |
5.1.3 期权调整利差定价法 |
5.2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定价方法 |
5.2.1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定价面临的困难 |
5.2.2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定价方法 |
5.3 评价 |
第六部分 对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 |
6.1 完善外部市场环境 |
6.2 加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推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力度 |
6.3 推行政府主导模式下的证券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能与应用 |
2.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原理 |
2.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2.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能 |
2.3.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参与主体的积极作用 |
2.3.2 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
2.3.3 活跃房地产市场 |
2.4 我国今后继续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 |
2.4.1 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初具规模 |
2.4.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条件逐渐完善 |
2.4.3 我国已经获得成功实施证券化的经验 |
第三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
3.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提前偿还风险 |
3.1.1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还行为的特殊性 |
3.1.2 基于我国国情的提前偿还风险测度模型 |
3.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分析 |
3.2.1 信用风险的种类 |
3.2.2 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其他风险 |
第四章 “建元2005-1MBS”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
4.1 “建元2005-1MBS”的提前偿还风险分析 |
4.1.1 提前偿还风险的基本分析 |
4.1.2 提前偿付风险的模型分析 |
4.2 “建元2005-1MBS”的信用风险分析 |
4.3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还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五章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管理 |
5.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经验及次贷危机的教训 |
5.1.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经验 |
5.1.2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与教训 |
5.2 提前偿还风险的管理 |
5.2.1 完善抵押贷款的发放程序,防范提前还款行为 |
5.2.2 证券化过程中管理提前还款行为 |
5.3 信用风险的管理 |
5.3.1 住房抵押贷款发放阶段违约风险的管理 |
5.3.2 证券化阶段风险的管理 |
5.4 其他风险的管理 |
5.4.1 不断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法律 |
5.4.2 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各环节加强监管 |
5.4.3 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利率体系的市场化 |
5.4.4 培育多元的投资主体来防范风险的积聚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及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理论 |
2.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含义 |
2.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 |
2.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生的背景 |
2.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2.2.1 MBS的主要流程 |
2.2.2 证券化过程中主要参与者及其职能 |
2.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原理 |
3 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
3.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资产池质量风险 |
3.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提前偿付风险 |
3.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风险 |
3.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
3.2.1 商业银行发放抵押贷款时的操作风险 |
3.2.2 住房抵押贷款的真实出售的风险 |
3.2.3 住房抵押贷款化证券定价、发行和流通风险 |
3.2.4 第三方风险 |
3.3 投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市场风险 |
3.3.1 利率风险 |
3.3.2 流动性风险 |
3.4 法律、政策和监管环境的不完善给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带来的风险 |
4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
4.1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 |
4.2 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
4.3 次贷危机带给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
5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的建议 |
5.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池质量风险的防范 |
5.1.1 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付风险的防范 |
5.1.2 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风险的防范 |
5.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过程中的风险规避 |
5.3 投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规避 |
5.4 构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监管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5)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与产品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境外MBS 市场发展概况 |
1.2.2 国外MBS 研究状况 |
1.2.3 国内MBS 研究状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主要的研究工作 |
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理论概述 |
2.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
2.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基本概念 |
2.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主要特征 |
2.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结构 |
2.2.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参与构成 |
2.2.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流程 |
2.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原理 |
2.3.1 现金流分析原理 |
2.3.2 风险分散原理 |
2.3.3 资产组合原理 |
2.3.4 资金配置原理 |
2.3.5 信用分工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础环境分析 |
3.1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市场基础 |
3.1.1 我国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 |
3.1.2 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迅速 |
3.1.3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市场环境 |
3.1.4 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状况 |
3.1.5 市场基础环境小结 |
3.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基础 |
3.2.1 资产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
3.2.2 破产隔离的实现 |
3.2.3 特殊目的机构(SPV)的设立形式 |
3.2.4 SPV 发行证券的法律问题 |
3.2.5 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法律问题 |
3.2.6 税收制度 |
3.2.7 法律基础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4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
4.1 美国次贷危机分析 |
4.1.1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 |
4.1.2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 |
4.1.3 次贷危机对美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
4.1.4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
4.2 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比较分析 |
4.2.1 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形势相同点分析 |
4.2.2 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形势差异化分析 |
4.2.3 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形势异同带来的提示 |
4.3 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选择分析 |
5.1 国外三种主要模式的经验借鉴 |
5.1.1 表内模式 |
5.1.2 准表外模式 |
5.1.3 表外模式 |
5.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设计构思 |
5.2.1 我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 |
5.2.2 我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设计的思路 |
5.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选择的主要依据 |
5.3.1 基础分析 |
5.3.2 特别目的载体(SPV)的设立形式 |
5.4 各种模式与我国国情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
5.4.1 表内模式 |
5.4.2 准表外模式 |
5.4.3 表外模式 |
5.4.4 采用特殊信托充当SPV |
5.4.5 各个模式的比较分析 |
5.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短期与中长期模式的选择建议 |
5.5.1 短期内选择信托模式(SPT) |
5.5.2 中长期设立有政府背景的独立特别目的载体(SPV) |
5.6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步骤构想 |
5.7 本章小结 |
6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选择建议 |
6.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6.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经验借鉴 |
6.2.1 过手抵押贷款证券 |
6.2.2 担保抵押贷款证券 |
6.2.3 本息剥离抵押贷款证券 |
6.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选择建议 |
6.4 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有关建议 |
6.4.1 分阶段推不同的MBS 产品,建议现阶段首选过手抵押证券 |
6.4.2 组建合格的资产池(Assets Pool) |
6.4.3 实现有效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信用增级 |
6.4.4 培育优秀的信用评级机构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的理论基础 |
2、国外文献综述 |
3、国内文献综述 |
(三) 本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
1、选题目的 |
2、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 |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 |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
1、资产证券化的涵义及特点 |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涵义及模式 |
3、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生及发展 |
4、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三种主要产品 |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原理 |
1、核心原理—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 |
2、三大基本原理 |
(三)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参与者 |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程序 |
二、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 |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 |
1、操作流程风险 |
2、产品投资风险 |
(二) 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践及存在的障碍 |
1、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索与发展 |
2、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尚存障碍 |
(三) 中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
1、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现状与提前偿还风险分析 |
2、信用环境与信用风险分析 |
3、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
4、金融监管与操作流程风险 |
5、证券化环境与产品投资风险 |
6、投资者结构与流动性风险分析 |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
(一) 美国次级债危机综述 |
1、美国次级债危机背景 |
2、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形成及演进逻辑 |
3、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走向 |
(二)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
1、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
2、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
四、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 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 |
1、提前偿还风险管理 |
2、利率风险管理 |
3、信用风险管理 |
(二) 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管理 |
1、住房抵押贷款规模化、标准化管理 |
2、住房抵押贷款监控信息系统管理 |
3、特设机构(SPV)管理 |
4、机构投资者管理 |
5、金融技术及金融人才管理 |
(三)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制度建设 |
1、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管理 |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规管理 |
3、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保险体系管理 |
4、政府担保制度和房地产估价制度管理 |
5、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
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构造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现状考察 |
1.1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概述 |
1.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1.1.2 我国现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立法概况 |
1.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现行法律制度评析 |
1.2.1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取得的主要成绩 |
1.2.2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
1.3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法律问题的原因性分析 |
1.3.1 法律空白引起的法律问题 |
1.3.2 法律效力不确定引起的法律问题 |
1.3.3 法律不配套引发的法律问题 |
1.3.4 法律冲突引起的法律问题 |
2 境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立法比较与评析 |
2.1 境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现状 |
2.2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行住房抵押证券化过程中的立法比较 |
2.2.1 设立特殊目的机构的立法比较 |
2.2.2 资产转移过程中债权转让问题的境外立法比较 |
2.2.3 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法律问题的境外立法比较 |
2.3 境外立法经验评析 |
3 完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和制度创新 |
3.1 完善现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3.1.1 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 |
3.1.2 在发展中建章立制 |
3.1.3 在法律的临界线坚持谨慎性原则 |
3.2 完善现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 |
3.2.1 制定我国资产证券化法的现实依据 |
3.2.2 制定我国资产证券化法的可行性分析 |
3.2.3 我国资产证券化法所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
3.3 完善现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具体制度设计 |
3.3.1 以专门立法解决特殊目的机构的相关法律问题 |
3.3.2 强化信息披露规则 |
3.3.3 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内部控制机制 |
3.3.4 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严控金融风险的发生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房贷证券化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
三、论文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主要观点及不足 |
第一章 房贷证券化基本原理及风险分析 |
第一节 房贷证券化理论概述 |
第二节 房贷证券化中的风险分析 |
一、原始资产池风险 |
二、破产隔离风险 |
三、信用增级风险 |
四、第三方风险 |
第二章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透析 |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概况 |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表层原因透析 |
一、宏观经济上升阶段——危机的孕育阶段 |
二、宏观经济下降阶段——危机的爆发阶段 |
第三节 美国次贷危机深层次原因透析 |
一、次贷证券化深度剖析 |
二、金融创新工具风险 |
三、证券化风险控制缺失的风险 |
第三章 我国房贷证券化风险控制 |
第一节 原始资产池风险控制 |
一、防范原始资产池的系统性风险 |
二、控制原始资产池的非系统性风险 |
第二节 房贷证券化风险控制 |
一、破产隔离风险控制 |
二、信用增级风险控制 |
三、第三方风险控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语 |
(9)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与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论 |
2.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2.2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2.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知识 |
2.3.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内涵 |
2.3.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品种 |
2.3.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程序 |
2.3.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参与主体 |
2.3.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能 |
2.4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4.1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 |
2.4.2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 |
3 适合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构建 |
3.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比较 |
3.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表内模式 |
3.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表外模式 |
3.2 适合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分析 |
3.2.1 表内模式利弊分析 |
3.2.2 表外模式利弊分析 |
3.2.3 适合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渡模式设计 |
3.2.4 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 |
3.3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 |
3.3.1 SPV 的设立 |
3.3.2 “资产池”的构建及现金流重组 |
3.3.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信用增级 |
3.3.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信用评级 |
3.3.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发行 |
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提前偿付分析及定价研究 |
4.1 提前偿付行为的影响因素 |
4.2 提前偿付分析的惯例模型 |
4.3 提前偿付模型 |
4.3.1 提前偿付模型综述 |
4.3.2 生存分析与提前偿付模型 |
4.3.3 比例危险提前偿付模型 |
4.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利差定价法 |
4.4.1 住房抵押贷款的现金流分析 |
4.4.2 静态收益利差定价法 |
4.4.3 CIR 模型利差定价法 |
4.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微分方程定价法 |
4.5.1 最优提前支付 |
4.5.2 最优提前支付下微分方程定价模型 |
4.5.3 方程有限差分解法的原理 |
4.6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提前偿付行为与证券定价方法的探讨 |
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 |
5.1 提前偿付风险 |
5.2 利率风险 |
5.3 信用风险 |
5.4 其他风险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资产证券化及其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理论 |
第一节 资产运营与资产证券化 |
一、资产的定义、特性和分类 |
二、资产运营的一般模式 |
三、资产运营一般模式中的资产证券化 |
四、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 |
一、资产的估价 |
二、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分析 |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一、资产重组原理 |
二、风险隔离原理 |
三、信用增级原理 |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形式及目前在我国房地产领域推行证券化的重要意义 |
一、资产证券化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形式 |
二、目前在我国房地产领域推行证券化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金融功能理论与资产证券化 |
一、关于金融功能理论 |
二、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功能理论 |
第二节 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理论与资产证券化 |
一、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相关理论 |
二、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理论 |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其他经济金融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资产证券化 |
二、资本市场理论与资产证券化 |
三、期权定价理论与资产证券化 |
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政府推动与监管 |
一、由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看政府推动在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政府监管 |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一、资产证券化和法律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 |
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 |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SPV 设立问题 |
一、SPV 可采取的形式 |
二、设立SPV 时要考虑的因素 |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资产转移的方式及定性问题 |
一、资产转移的方式 |
二、资产转移的定性 |
第五节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问题 |
一、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增级 |
二、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 |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与机构投资者 |
一、资产证券化市场需要机构投资者 |
二、机构投资者需要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
三、证券化市场发展中与机构投资者相关的三个条件 |
第七节 资产证券化与中介机构 |
一、担保机构 |
二、信用评级机构 |
三、投资银行 |
四、律师和律师事务所 |
第四章 资产证券化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第一节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概述 |
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概念和特征 |
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基本运作模式 |
三、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关键运作环节 |
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分类 |
五、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职能 |
第二节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国际上的发展演变 |
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起源及其在国际上的发展演变 |
二、国际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演变的启示 |
第三节 我国类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现状及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障碍 |
一、我国类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现状 |
二、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分析 |
三、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所面临的障碍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对策建议 |
一、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模式探索 |
二、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相关政策建议 |
第五章 资产证券化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Ⅱ---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第一节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和内涵 |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主体 |
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分类 |
五、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能 |
第二节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国际上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
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演变 |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欧洲和亚洲的发展 |
三、国际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演变的启示 |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有利条件和障碍 |
一、我国现阶段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有利条件 |
二、我国现阶段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面临的障碍 |
第四节 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建议 |
一、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的战略步骤构想 |
二、我国现阶段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选择 |
三、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MBS项目案例分析[D]. 陈浩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2]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定价研究[D]. 孔祥前. 山东大学, 2014(04)
- [3]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D]. 王翠兰. 河南工业大学, 2010(05)
- [4]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及风险防范[D]. 袁敬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5]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与产品选择研究[D]. 刘劲. 重庆大学, 2008(06)
- [6]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D]. 晨晨.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7]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构造与完善[D]. 程越. 暨南大学, 2008(03)
- [8]中国房贷证券化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D]. 冯琼. 厦门大学, 2008(08)
- [9]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与定价研究[D]. 刘晓芳. 重庆大学, 2006(05)
- [10]资产证券化及其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研究[D]. 王明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