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氏收购日本制药 重回制药10强(论文文献综述)
孙运涛,莫京[1](2021)在《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十周年纪念版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前言圣戈班为建筑、移动、医疗保健和其他工业应用市场设计、生产并分销高性能材料,为消费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我们对工艺和流程的创新从未间断,我们开发的这些材料和解决方案遍布生活场所的方方面面,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为消费者带来舒适、安全和品质生活,同时也积极应对可持续建筑、能效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是一家拥有356年悠久历史的公司,通过不断创新为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提供服务。
李姨送[2](2021)在《国际化医药临床研究外包企业(CRO)P公司在中国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胡宏雁[3](2020)在《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到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投资规则和格局变化使得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与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的状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日益增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与转移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和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审查等方面问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对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考量,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外资为获取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并购提供有益指导。厘清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律问题,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前提。其一,在界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独有特点。其二,通过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不完全专属性与激励性阐述,分析知识产权纳入投资的经济特殊性。由知识产权资本的评价可能性、转让可能性分析知识产权资本的适格要件。其三,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和知识产权对并购投资实践影响的实证分析,探究知识产权获取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其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各阶段相伴而生的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结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考量、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及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既有平等主体也有国家层面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过程并不是仅仅考量知识产权“是什么”,更应该考虑在其司法管辖权内知识产权潜在的权利扩展,即“可以做什么”。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从而减少潜在并购风险,并为确定合适的并购价格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各方主体不尽责将导致合同、公司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涉及到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违反重大事项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律师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的违约和侵权等方面责任,分清各方责任保证知识产权调查的尽职、审慎地进行。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评估性,评估是了解目标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科学的估值能为并购出价提供决策依据。知识产权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估方法选择的独特性,其价值受到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法律因素影响。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交易定价、税收设计、融资及法律诉讼等诸多领域现实需求,探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其次,剖析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知识产权资产具体情况,探究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并购具体情形,探究影响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考量。同时,注意考察跨国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跨国并购而进行,评估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反垄断审查与规制已成为重大跨国并购能否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交叉具有历史与现实性,识别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垄断行为,基于相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利益问题,探究如何对专利、着作权、商标滥用进行反垄断规制和救济是关键因素。此外,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还事关企业存亡和国家安全问题。具体而言,以获取专利为目标的并购可能引发的科技安全问题,基于着作权的并购可能引发文化安全问题,与商标品牌密切相关的并购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知识产权转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需要平衡并购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并购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利用外资并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加强国家安全审查,以期在相对利益平衡中促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良性发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不仅事关企业知识产权获取,更是事关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与法律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完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并购投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投资方式选择,其中获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审查之名大行投资保护之道,使得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运行艰难。同时,“引进来”过程中,来华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利用并购中形成的市场优势破坏有序的市场竞争,利用并购获取中国企业稀缺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引发国内知识产权层面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构建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的防火墙。中国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完善规则中提高“引进来”水平,积极参与新一轮投资规则重构,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
刘述强[4](2020)在《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最具活力、发展最迅猛的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值比重上升越来越高成为先进国家的普遍趋势,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各国和区域政府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在2016年12月中国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要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以及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由各要素结构组成,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要素结构升级,进行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上述背景,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战略路径及一般动态分析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相关理论、方法及有关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相关问题分析,以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科技、高风险投资、高知识产权强度的属性为切入点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梳理了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内涵和特征,总结出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三个层面:技术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和融资结构升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战略路径、动态模拟分析的研究框架。在对上述三个层面的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和融资升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技术合作是技术结构升级的最重要积极影响因素,技术研发、技术引进和产业集群也对技术结构升级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是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最重要积极影响因素,人力资本存量和研发激励也对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有着不同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金融环境、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是融资结构升级的主要积极影响因素,但政府政策对融资结构升级有着微弱的负向影响作用。在考虑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和融资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的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的理论框架,提出生物医药产业“风险共担+有效适应”的要素结构升级战略原则,并提出了不同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路径包括: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战略途径为提高多科学、多种技术的融合程度,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科技的融合,把人工智能广泛用于生物医药研发中,促进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融合。完善产业联盟机制,构建合作者创新网络;完善监管机制,为有需求的患者带来安全、有效的创新疗法,完善大新药的开发的监管和激励;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战略路径为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各种专业人才(科技人才,金融人才,经营人才等)的融合,促进人才流动于邻近地域,促进人才在组织内的流动,完善高级人才的薪酬激励机制;融资结构升级路径为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多体合作的多级加速机制,促进联合投资机制,分散风险和增加投资强度。投资于多家生物医药公司,也可以充分分散风险;建立并购促进专利权垄断机制,建立垄断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与多级投资的循环累积互动机制。在上述战略路径的分析基础上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DSGE)对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进行模拟,从动态性不确定性出发,基于实证数据将DSGE模型运用到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中,通过状态变量、控制变量和随机变量等构建模型组。研究作为状态变量的知识产权、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结构的升级及其影响因素(随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要素结构升级路径变量与其影响变量之间关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组,进行模型求解和实验模拟,以确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人员的波动是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波动的决定因素;并购和获取知识产权是研发投入的决定因素;同时IPO是积聚人力资本的主要推动力。研发投入的波动与产业收入波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就业、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的波动直接相关。风险投资的“分红率”大大超过利率,这是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很高的原因。对于所有随机变量1%的随机冲击,产业收入和人力资本的波动最大,这是对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理论的有利证明和进一步扩展丰富。本文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进行了比较深入理论和实证研究,客观的评价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中技术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升级和融资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影响作用,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同时本文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战略路径的研究成果也为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法规制定和实现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营造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
苗玉贺[5](2020)在《恒瑞医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药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尤其影响着人们群众的利益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政策调控,引起全国人民关注。近年来,国际方面中美贸易冲突和一带一路战略为制药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国内方面“4+7城市带量采购”和医保准入谈判等一系列政策给整个医药行业带来新一轮洗牌。医药行业地位不断提升,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规避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制药企业要深思的问题。恒瑞医药主要从事仿制药和创新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类用药、造影剂等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研究医药改革新形式下的恒瑞医药发展战略,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通过梳理战略管理理论、发展战略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国际化战略等相关研究文献,依据PEST分析法、六种力量模型、行业进出壁垒分析恒瑞医药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围绕恒瑞医药的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应用SWOT分析和战略聚类模型进行战略选择,研究得出恒瑞医药应选择密集型成长策略组合,结合波士顿矩阵、产品市场战略矩阵给出恒瑞医药产品战略,并在调整战略实施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市场营销建设、加快国际化进程、优化人力资源体系方面制定出一套较为全面的战略实施方案,在调整组织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环保软实力、加强财务管理及强化研发风险控制方面提供实施保障措施。本文创新点有三个:一是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恒瑞医药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制定了切实具体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恒瑞医药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二是运用波士顿矩阵结合产品市场战略矩阵给出恒瑞医药具体产品线组合策略。三是结合恒瑞医药实际情况,提出明确可行的战略实施措施和保障措施。
顾俊晖[6](2020)在《“带量采购”背景下的恒瑞医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医药产业中出现了垄断经营、恶性竞争、信息不对称等状况,造成了药价虚高、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等市场失灵的局面。2018年11月,带量采购政策应运而生,该政策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行业面临优胜劣汰,利润大幅缩水、裁撤营销团队等情况,药企危机重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创新药研发。在带量采购背景下,恒瑞医药同样需要做好战略分析和战略调整。本文主要运用了市场失灵理论、政府采购理论及战略管理理论。首先用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带量采购产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规则;其次运用政府采购理论及分配效应分析了带量采购政策对医药产业的影响;再者在“带量采购”的政策背景下,以调查和搜集上市公司年报等方法了解恒瑞医药企业内部运营的相关数据,综合使用PEST模型和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恒瑞医药公司的外部发展环境和竞争格局进行分析,最终章节用SWOT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估出恒瑞医药基于“带量采购”背景下应当采取的发展战略。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恒瑞医药公司应该重点布局和执行扩张型发展战略,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实现产品转型,从仿制到源头创新,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和生物医药的前沿研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保障扩张型战略能够有效执行和实施,本篇论文从转型由仿入创、加强研发投入、增加行业并购、优化人才结构、实施国际化战略五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提炼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温蕾[7](2020)在《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也走向成熟。为增强战略实力,提升并巩固地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并不均衡,近年来频繁的并购活动加速行业洗牌,使行业内部竞争愈发激烈。不可否认的是,在促进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企业并购具有显着效果,但每笔并购交易都免不了高昂的交易对价,可能会产生溢价过高的情况,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此外,虽然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来扩张规模,但是面对国内外居高不下的并购失败案例,企业并购的积极性难免会被削弱。相较于其他行业,医药行业并购溢价率相对较高,因此医药企业面临更高的并购财务风险。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结合医药企业并购现状,对典型案例进行财务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对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找出并购活动中并购溢价产生的原因以及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明确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并结合整个并购过程将并购财务风险分为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偿债风险及整合风险,这些风险之间会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本文案例选取益佰制药并购百祥制药这项并购活动,结合相关资料对此次并购交易进行风险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商誉减值分析高溢价并购财务风险的后续影响,发现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引发相应的启示:应当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适当设立业绩补偿承诺、尝试多元化融资渠道并引入或有支付方式、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商誉确认及减值计提。企业并购产生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想要使并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需要从根源上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企业应当以明确自身发展战略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谨慎选择目标,在专业团队的协助下制定全面严谨的并购方案;在实施并购时,对潜在的风险时刻关注并保持高度警惕,在必要的时刻及时采取控制和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购顺利进行,达到预期并购效果。
李超[8](2020)在《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我国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弥补这种差距,我国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走哪条发展之路,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之所以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美国和欧洲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奠基者和领跑者,是传统的制药强国,而日本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药产业,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国特色的产业环境和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能够形成尖端制药领域的领头地位,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规划我国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我国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分析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产业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体现制药产业内外表征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国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探究关键竞争要素提供方向性指导;随后采用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对各国头部制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企业层面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指标下的竞争因素的作用;再使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解析,分析了各国制药企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产业层面的作用,确定了11个制药产业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推导出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形成逻辑,并分析了各国竞争力形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制药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质,揭示了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路径,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来讲,本研究从实证结果推理出各个显着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单向或双向关系,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精妙的循环。本研究注意到,某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动”改变或刺激来提高,如研发投入强度、员工数量、研发投入,进而启动整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因此,一般来说,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要形成其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创新力度,扩大员工数量提升规模,从内部形成正向循环,也需要鼓励科学研究、完善金融制度和企业融资融券环境、制定合适恰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完善产业的支撑环境。基于对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的分析,本研究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制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方向,学习日本鼓励对仿创药的研发;并且,如果能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方式去解构中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制药产业必将在世界独树一帜。
赵延[9](2017)在《新背景下的礼来制药(中国)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2009年推出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已过去8年了,在这期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尤其近两年来政策不断深化,将改革推进了深水期。2015年,为改进医疗药品采购流程,进一步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它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采购机制,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发布了904号文,即《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旨在进一步规范医药企业在药品营销及流通领域的行为。国家取消了单独定价,放开药品价格,但是同时也确定了不同类别药品采用不同的价格监督管理的方式。此外,为了严惩商业贿赂的不正之风,政府在医药购销领域加大了反腐力度。英国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在2013年被爆出商业贿赂事件受到中国政府严肃处罚给其他药企敲响了紧钟。2015年10月施贵宝制药也因涉嫌在华行贿事件支付1400万美金以和解此事件的指控。至此中国政府在医药行业的反腐不是独立事件,合规逐渐成为了药企进行药品营销的重要前提,并且国家卫计委要求各省在2015年11月30日前按照其70号文的药品招标原则完成药品招标采购工作。2017年初,国务院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环节,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是药品领域全链条、全流程重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和新起点。自1993年重返中国市场后,礼来在产品研发、渠道设计、市场推广等营销策略上始终奉行“植根中国,造福中国”的理念,在华投资超过80亿人民币,形成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商业格局。然而,在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和国家不断提高对药企营销行为的要求下,礼来希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就急需在市场营销战略上进行变革。本文通过对医药行业及礼来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及特点进行剖析,运用PEST、SWOT等现代营销理论分析框架,分析礼来中国在医药行业新背景下,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结合4P的营销策略组合,为礼来中国制定新背景下的市场战略。这也为其他在中国发展的跨国制药企业提供了一种药品营销管理思路。
大卫·布朗[10](2017)在《2016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文中研究表明寄语进步带来变化。企业在走向未来的历程中经历了发展和壮大,我们亦是如此。Onex公司(Onex Corporate)与霸菱亚洲投资(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完成对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的收购之后,我们已更名为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我们相信,创新力量是经济的福祉、竞争的优势和成功的根本驱动力。科睿唯安的使命即是加快这一步伐。
二、罗氏收购日本制药 重回制药10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氏收购日本制药 重回制药10强(论文提纲范文)
(1)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十周年纪念版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习惯新事物 |
2 9家典范创新机构大事记年表 |
1665—圣戈班(Saint-Gobain) |
1875—东芝(Toshiba) |
1876—爱立信(Ericsson) |
1876—通用电气(GE) |
1890—艾默生(Emerson) |
1890—陶氏(Dow) |
1894—罗氏(Roche) |
1899—日本电气公司(NEC) |
1902—3M公司(3M) |
1906—霍尼韦尔(Honeywell) |
1910—日立(Hitachi) |
1916—波音(Boeing) |
1918—松下(Panasonic) |
1926—信越化学(Shin-Etsu Chemical) |
1926—丰田(Toyota) |
1935—富士通(Fujitsu) |
1936—LS电气(LS Electric) |
1938—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
1946—索尼(Sony) |
1946—本田(Honda) |
1947—LG电子(LG Electronics) |
1952—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 |
1960—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 |
1968—英特尔(Intel) |
1969—超微半导体公司(AMD) |
1975—微软(Microsoft) |
1976—苹果(Apple) |
1982—诺顿LifeLock(NortonLifeLock) |
1985—高通(Qualcomm) |
百强榜单 |
专利数量 |
影响力 |
专利授权率 |
全球化 |
依赖先进数据 |
德温特(Derwent?) |
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 Wor ld Patents Index,简称DWPI) |
德温特专利引文索引(Derwent Patents Citation Index?,简称CPCI) |
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
与上一年相比 |
创新文化的隐形价值 |
创新风骨 |
(3)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要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特点总结 |
第二节 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理论基础 |
一、作为“投资”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 |
二、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依据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 |
一、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
二、基于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实证考量 |
第四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主要环节的法律问题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三、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
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
第二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独特性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内涵界定 |
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特征 |
第二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解决的法律问题 |
一、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 |
二、识别目标方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 |
三、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 |
四、识别目标方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 |
五、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 |
第三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法律责任认定分析 |
一、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 |
二、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 |
三、管理层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 |
四、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
第三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第一节 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界定 |
一、知识产权价值来源分析 |
二、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特点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 |
一、价值评估的战略需求 |
二、价值评估的交易需求 |
三、价值评估的税收需求 |
四、价值评估的融资需求 |
五、价值评估的诉讼需求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
一、市场评估方法 |
二、成本评估方法 |
三、收益评估方法 |
四、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四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依据 |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三、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四、商业秘密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垄断行为辨析 |
一、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一般垄断行为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理论基础 |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之辩 |
二、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
三、相对利益平衡理论 |
第三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分析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内实践评析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实践评析 |
第五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层面的国家安全界定 |
一、基于专利权的科技安全 |
二、基于着作权的文化安全 |
三、基于商标权的产业安全 |
第二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实践的思考 |
一、美国为代表的并购中新兴技术国家安全审查 |
二、加拿大为代表的并购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审查 |
三、中国为代表的并购中品牌依存度产业安全审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界定与特征 |
2.1 知识密集型产业分析 |
2.1.1 基于知识密集度的产业划分 |
2.1.2 基于知识密集度的产业评价 |
2.1.3 评价结果分析 |
2.2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理论体系构建 |
2.2.1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相关界定 |
2.2.2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理论体系构建 |
2.3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界定与特征 |
2.3.1 技术结构升级的界定 |
2.3.2 技术结构升级的特征 |
2.4 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界定与特征 |
2.4.1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界定 |
2.4.2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特征 |
2.5 生物医药产业融资结构升级的界定与特征 |
2.5.1 融资结构升级的界定 |
2.5.2 融资结构升级的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
3.1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
3.1.1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特征 |
3.1.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特征 |
3.1.3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战略趋势 |
3.2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选择 |
3.2.1 技术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
3.2.2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
3.2.3 融资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
3.3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3.1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3.3.3 实证结果与讨论 |
3.4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3.4.1 技术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
3.4.2 人力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3.4.3 融资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研究 |
4.1 技术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研究 |
4.1.1 技术融合 |
4.1.2 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合作 |
4.1.3 产业集群的技术融合 |
4.1.4 构建合作者创新网络 |
4.1.5 多样化联盟与并购 |
4.1.6 研发的监管与激励 |
4.2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研究 |
4.2.1 专业人才融合 |
4.2.2 人才流动 |
4.2.3 人才激励机制 |
4.3 融资结构升级战略路径研究 |
4.3.1 投资风险共担 |
4.3.2 联合投资 |
4.3.3 风险分散 |
4.3.4 并购促进专利权垄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HP滤波 |
5.1.1 数据来源 |
5.1.2 HP滤波 |
5.2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组构建 |
5.2.1 产业绩效模型 |
5.2.2 技术结构升级模型 |
5.2.3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模型 |
5.2.4 融资结构升级模型 |
5.2.5 模型组 |
5.3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模型组求解与参数确定 |
5.3.1 模型组的线性化 |
5.3.2 贝叶斯方法 |
5.3.3 参数估计结果 |
5.4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模型组方差分解和模拟分析 |
5.4.1 方差分解 |
5.4.2 相关分析 |
5.4.3 模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策略 |
6.1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策略 |
6.1.1 国际化开放创新与战略联盟 |
6.1.2 产学研合作 |
6.1.3 融合创新 |
6.1.4 研发投入 |
6.1.5 知识产权运营机制 |
6.2 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策略 |
6.2.1 人力资本结构优化 |
6.2.2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
6.3 生物医药产业融资结构升级策略 |
6.3.1 风险投资 |
6.3.2 购并重组 |
6.3.3 直接融资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恒瑞医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发展战略理论 |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 国际化战略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恒瑞医药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市场分析 |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公司简介 |
3.2.2 资源分析 |
3.2.3 能力分析 |
3.3 SWOT分析 |
3.4 波士顿矩阵分析 |
第4章 恒瑞医药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
4.1 公司发展使命与愿景 |
4.1.1 公司发展使命 |
4.1.2 公司发展愿景 |
4.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4.2.1 公司发展战略总体目标 |
4.2.2 公司发展战略具体目标 |
4.3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4.4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
第5章 恒瑞医药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调整公司组织结构,建立高效决策体系 |
5.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打造长效职业经理人模式 |
5.3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履职社会责任 |
5.4 提升企业环保软实力,实现产业绿色升级 |
5.5 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为企业运营保驾护航 |
5.6 强化研发风险管控,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带量采购”背景下的恒瑞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市场失灵理论 |
2.1.1 市场失灵的来源和发展 |
2.1.2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
2.2 政府采购理论及分配效应 |
2.2.1 政府采购理论简述 |
2.2.2 生产者剩余效应分析 |
2.2.3 消费者剩余效应分析 |
2.3 战略管理理论 |
2.3.1 战略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
2.3.2 战略管理的含义 |
2.3.3 战略管理的模型 |
2.3.4 战略管理的意义 |
第三章 带量采购概况及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
3.1 带量采购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
3.1.1 带量采购政策的背景 |
3.1.2 带量采购的产生原因 |
3.1.3 带量采购政策的开展 |
3.1.4 带量采购政策的规则 |
3.2 带量采购政策对买方及患者影响 |
3.3 带量采购政策对医药企业的影响 |
3.4 带量采购政策对恒瑞医药的影响 |
第四章 恒瑞医药基本情况分析 |
4.1 恒瑞医药公司概况介绍 |
4.1.1 恒瑞医药公司简介 |
4.1.2 恒瑞医药业务分析 |
4.1.3 恒瑞医药近期经营状况 |
4.2 恒瑞医药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2.1 恒瑞医药组织结构分析 |
4.2.2 恒瑞医药内部管理分析 |
4.2.3 恒瑞医药人力资源分析 |
4.3 恒瑞医药财务状况分析 |
4.3.1 恒瑞医药成长能力分析 |
4.3.2 恒瑞医药盈利能力分析 |
4.3.3 恒瑞医药运营能力分析 |
4.3.4 恒瑞医药偿债能力分析 |
4.3.5 恒瑞医药杜邦财务分析 |
第五章 恒瑞医药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5.1 恒瑞医药的宏观环境分析 |
5.1.1 政策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2 医药行业状况分析 |
5.2.1 主要行业政策分析 |
5.2.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
5.2.3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
5.3 恒瑞医药的竞争环境分析 |
5.3.1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
5.3.2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
5.3.3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
5.3.4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
5.3.5 来自行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
5.3.6 竞争环境分析小结 |
第六章 恒瑞医药的总体发展战略 |
6.1 恒瑞医药公司的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 |
6.2 带量采购背景下的恒瑞医药发展战略SWOT分析 |
6.2.1 SWOT因素分析 |
6.2.2 SWOT分析战略指向 |
6.3 带量采购背景下的恒瑞医药发展战略 |
6.3.1 战略定位 |
6.3.2 总体战略 |
第七章 恒瑞医药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积极变革营销模式,产品转型由仿入创 |
7.2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管线布局 |
7.3 适当增加行业并购,提高产业协同整合 |
7.4 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
7.5 扎实推进海外布局,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的发表的论文 |
(7)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并购溢价成因 |
1.3.2 并购溢价影响因素 |
1.3.3 溢价并购财务风险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并购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并购的含义 |
2.1.2 企业并购的类型 |
2.1.3 并购溢价的含义 |
2.2 财务风险相关概念 |
2.2.1 并购财务风险的含义 |
2.2.2 溢价并购财务风险管理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过度自信理论 |
2.3.3 协同效应理论 |
3 医药行业特点及并购现状与动因 |
3.1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
3.2 医药行业发展特点 |
3.3 医药行业并购现状及动因分析 |
3.3.1 医药行业并购现状 |
3.3.2 医药行业并购动因分析 |
4 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分析与评价 |
4.1 案例回顾 |
4.1.1 并购双方简介 |
4.1.2 并购过程 |
4.1.3 并购动机 |
4.1.4 并购溢价分析 |
4.2 分析方法介绍 |
4.3 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分析 |
4.3.1 定价风险的表现 |
4.3.2 融资风险的表现 |
4.3.3 偿债风险的表现 |
4.3.4 整合风险的表现 |
4.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4.1 确定各个指标相对权重 |
4.4.2 确定指标隶属度 |
4.5 并购财务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
4.6 并购财务风险后续影响分析 |
4.6.1 益佰制药计提大额商誉减值 |
4.6.2 商誉减值带来的影响 |
5 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控制的不足与启示 |
5.1 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不足 |
5.1.1 估值工作严谨程度较低 |
5.1.2 缺少业绩补偿承诺 |
5.1.3 融资与支付方式较为单一 |
5.1.4 整合力度不强 |
5.1.5 利用商誉进行利润调节 |
5.2 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启示 |
5.2.1 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 |
5.2.2 适当设立业绩补偿承诺 |
5.2.3 拓宽融资渠道并引入或有支付机制 |
5.2.4 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
5.2.5 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商誉确认及减值计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产业竞争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制药产业发展相关文献 |
2.2.2 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 |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
2.2.4 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献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1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
3.1.2 美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3 日本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4 欧洲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2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企业发展周期视角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 |
3.2.3 制药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3 制药产业特征分析 |
3.3.1 产业需求特征 |
3.3.2 产业竞争特征 |
3.3.3 产业技术特征 |
3.3.4 产业发展特征 |
3.3.5 产业盈利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
4.1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 |
4.1.1 产业发展状况相关要素 |
4.1.2 产业支撑环境相关要素 |
4.2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4.2.1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
4.2.2 评价指标的界定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
4.2.5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比较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药产业关键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 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1 实证研究设计 |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3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过程 |
5.1.4 产业质量指标分析过程 |
5.2 产业结构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比较 |
5.2.1 实证研究设计 |
5.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
5.2.3 制药企业单一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2.4 制药企业全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
6.1 产业规模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1.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1.2 关键因素分析 |
6.2 产业质量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2.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2.2 关键因素分析 |
6.3 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4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 |
6.4.1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关键因素作用 |
6.4.2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
6.4.3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
7.2.1 中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7.2.2 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分析 |
7.2.3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7.3.1 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新背景下的礼来制药(中国)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文献综述 |
2.1 “新背景”的界定 |
2.2 主要分析工具 |
2.2.1 PEST模型 |
2.2.2 SWOT模型 |
2.2.3 4P模型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礼来中国公司概述 |
3.1 公司简介 |
3.1.1 礼来制药 |
3.1.2 礼来中国 |
3.2 公司发展历程 |
3.2.1 重新起步期(1993-1998) |
3.2.2 发展期(1999-2007) |
3.2.3 扩张期(2008-2014) |
3.2.4 转型期(2015-至今) |
3.2.5 未来发展方向 |
第四章 新背景下礼来中国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 礼来中国所面临的新背景 |
4.2 新背景下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4.2.1 政治法律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社会环境 |
4.2.4 科技环境 |
4.3 新背景下的医药行业分析 |
4.3.1 新医改 |
4.3.2 药品准入改革 |
4.3.3 分级诊疗制度 |
4.3.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
4.3.5 “两票制” |
4.4 竞争对手分析 |
第五章 礼来中国内部环境分析 |
5.1 公司内部条件剖析 |
5.1.1 产品及分类 |
5.1.2 营销渠道 |
5.1.3 销售团队 |
5.1.4 市场定位 |
5.2 SWOT分析 |
5.2.1 机会 |
5.2.2 威胁 |
5.2.3 优势 |
5.2.4 劣势 |
5.3 EFE矩阵和IFE矩阵分析 |
5.3.1 EFE矩阵 |
5.3.2 IFE矩阵 |
第六章 新背景下礼来中国营销战略的制定 |
6.1 产品策略 |
6.1.1 差异化策略 |
6.1.2 外包策略 |
6.2 定价策略 |
6.2.1 市场定价导向 |
6.2.2 公司定价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3.1 新医改对医药渠道的影响 |
6.3.2 渠道的设计与优化 |
6.4 礼来制药的推广策略 |
6.4.1 先进的促销理念 |
6.4.2 因品制宜的手段 |
6.4.3 针对不同医药市场的营销模式 |
6.4.4 互联网思维的应用 |
第七章 新背景下礼来中国营销团队的建设 |
7.1 销售团队 |
7.2 市场准入团队 |
7.3 合规团队 |
第八章 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2016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论文提纲范文)
寄语 |
评选方法 |
专利总量 |
专利授权率 |
全球化 |
影响力 |
重要发现 |
量向质的转移 |
技术多元化 |
创新投资 |
全球化 |
地理分布 |
全球 |
北美 |
亚洲 |
欧洲 |
行业分布 |
制药行业 |
汽车行业 |
大学和政府机构 |
稳定性 |
如何成为一个持续成功的创新者 |
结论 |
四、罗氏收购日本制药 重回制药10强(论文参考文献)
- [1]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十周年纪念版报告[J]. 孙运涛,莫京. 科学观察, 2021(03)
- [2]国际化医药临床研究外包企业(CRO)P公司在中国的营销策略研究[D]. 李姨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3]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胡宏雁. 吉林大学, 2020(03)
- [4]生物医药产业要素结构升级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D]. 刘述强.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5]恒瑞医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苗玉贺. 山东大学, 2020(05)
- [6]“带量采购”背景下的恒瑞医药发展战略研究[D]. 顾俊晖. 东南大学, 2020
- [7]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研究[D]. 温蕾.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9]新背景下的礼来制药(中国)营销战略研究[D]. 赵延.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2016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J]. 大卫·布朗. 科学观察,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