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动脉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秦一冰[1](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其治疗机制及主要通路,通过动物实验予以验证。材料与方法: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2019年6月—2020年08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证)的患者。纳入病例67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颗粒剂,对照组予形状、气味、外观与治疗组颗粒剂相同的补阳还五汤模拟颗粒剂,两组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联合氧疗、抗感染治疗、利尿剂、抗凝等治疗,疗程4周,第12周随访。设置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作为筛选指标,肺功能、超声心动图、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评分、慢阻肺CAT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Borg量表、BODE指数评分、血气分析、NT-pro 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为有效性观测指标,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记录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对本研究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通过TCMSP或BATMAN-TCM数据库获得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慢阻肺和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提取交叉靶点作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主要的通路。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除空白组外的其余四组采用脂多糖、烟熏及低氧的方式造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边造模边给药的方式进行实验。中药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灌胃;西药组予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中西医结合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三组均配置成2ml的药物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造模、灌胃4w后,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 PAP)、右心肥厚指数(RV/LV+S)、HE染色并观察肺血管管壁厚度/血管直径百分比(WT%)和血管壁面积/总血管面积百分比(WA%),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制备组织标本后通过TUNEL法检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取出大鼠肺动脉,进行PASMCs的分离及培养,α-SMA抗体免疫荧光法对PASMCs进行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及影响细胞增殖的m TOR、p27kip1和PCNA以及影响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Bax、Cyt c、Caspase-3、caspase-9。结果: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超声心动图各项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RVFAC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余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控制6例(20%),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6.67%),显效10例(33.33%),有效12例(40%),无效6例(20%),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时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喘息、气短、咯痰、疲乏无力、胸闷或痛,痛有定处及面色暗淡等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T评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rg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rg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DE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DE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Pa O2、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 BN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B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安全性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进行监测,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右室大表现,个别指标呈现异常而无临床意义,未见明显异常。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共获得96个有效化合物,对应的作用靶点共1140个,根据预设条件获得203个疾病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具有显着意义的BP1416个、CC26个和MF68个。KEGG通路分析得到104个具有显着意义的通路。quercetin槲皮素、luteolin木犀草素、beta-caroteneβ胡萝卜素、kaempferol山奈酚和baicalein黄芩素等为主要成分,ALB、IL6、VEGFA、Akt1、IL1B等为主要靶点,AGE-RAGE、Relaxin、PI3K-Akt等为主要通路,分析后得出PI3K-Akt通路在本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3.1.1气管注射LPS、烟熏联合低氧持续4w后模型组大鼠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与正常组对比明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成功造出COPD-PH的动物模型。3.1.2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COPD-PH大鼠的一般生活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1.3肺小动脉TUNEL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减少,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相关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化裁方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3.2.1免疫荧光法鉴定PASMCs结果细胞均呈α-SMA阳性绿色荧光,可见明显肌丝,呈与细胞平行的丝状梭形排列,大鼠肺动脉成功提取出PASMCs。3.2.2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PI3K、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3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4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m TOR、PCNA、p27kip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上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p-m TOR、PCNA、p27kip1的表达与中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6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表达显着上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模型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下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与中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COPD-PH患者喘促、气短等临床症状,改善低氧状态,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缓解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等导致的肺血管收缩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原位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临床安全性高。2.补阳还五汤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等有效成分,可以作用于ALB、IL6、VEGFA等靶点,通过调控AGE-RAGE、PI3K-Akt、TNF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达到治疗COPD-PH的作用。3.补阳还五汤能够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抑制PASMCs增殖,促进PASMCs凋亡,抑制血管重构的作用,从而降低COPD-PH肺动脉压力的作用。
许雅婧[2](2021)在《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阻肺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且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肺动脉高压是其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也是慢阻肺进展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间阶段,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增加了死亡风险。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无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常规治疗配合中药治疗,能够更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力,提高临床疗效。在中医学中,证候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信息,指导临床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准确的辨证是临床用药的前提,但目前对此病中医证候的研究不足,且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研究目的:比较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与单纯慢阻肺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理化指标的差异;初步探索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与单纯慢阻肺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中医证候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及西医呼吸科住院的慢阻肺患者,通过纳排标准后,收集其详细病情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理化检查结果、中医四诊信息等),并根据超声心动图报告中肺动脉收缩压水平分为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与单纯慢阻肺组,填写回顾性病历观察表。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全部病例数据录入Excel表中,经过归纳整理,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理化指标、中医证候分布等情况,并探索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81例患者,其中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有63例,单纯慢阻肺有218例。1.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住院天数、吸烟、饮酒情况、整体合并症例数等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胃食管返流等合并症上有统计学差异,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BMI更低、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胃食管返流等合并症的比例更高。2.在理化指标方面:肺功能指标上,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更低。在血清学指标上,两组在WBC、NEUT、RBC、HGB、PO2、PCO2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在 LYMPH、RDW-SD、PLT、NLR、BNP、NT-proBNP、CA125、D-D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DW-SD、NLR、BNP、NT-proBNP、CA125、D-D等指标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成正相关关系,LYMPH、PLT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成负相关关系。3.在中医证候分布上:两组患者主要脏腑定位均在肺,并涉及脾、肾、心,基础证型均以气虚证、痰浊证、血瘀证、水饮证、痰热证多见,证型组合以二证组合、三证组合多见。其中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脏腑定位中脾、肾、心的比例明显增高,基础证型上水饮证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证候分布上,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占比大于5%的证候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痰浊证(20.6%)、气虚痰浊水饮证(20.6%)、气虚证(9.5%)、气阴两虚,痰浊血瘀证(7.9%)、气虚痰热证(6.3%)、气虚痰浊血瘀证(6.3%)。单纯慢阻肺组占比大于5%的证候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痰浊证(33%)、气虚痰热证(11.5%)、气虚证(7.8%)、气虚痰浊血瘀证(7.3%)、气虚痰热血瘀证(5.5%)、气虚痰浊水饮证(5.0%)。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中气虚痰浊水饮证显着高于单纯慢阻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中,水饮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正相关关系,痰热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负相关关系。结论:1.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与单纯慢阻肺患者相比,年龄更大、病程更长,BMI更低,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胃食管返流等合并症的比例更高。2.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与单纯慢阻肺相比,肺功能下降更明显,RDW-SD、NLR、BNP、NT-proBNP、CA125、D-D 等指标更高,LYMPH、PLT,等指标更低。3.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本虚标实,病位涉及肺、脾、肾、心,基础证型主要为气虚证、阴虚证、痰浊证、血瘀证、水饮证、痰热证等,证候分布上,主要为气虚痰浊证、气虚痰浊水饮证、气虚证、气阴两虚,痰浊血瘀证、气虚痰热证、气虚痰浊血瘀证。与单纯慢阻肺相比,病位上,涉及脾、肾、心的比例增加,基础证型上,水饮证比例增加,证候分布上,气虚痰浊水饮证增多。4.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存在相关性,其中水饮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正相关关系,痰热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负相关关系。
吴诗龙[3](2021)在《肺移植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单中心经验》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治疗方式,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患者的最佳移植策略现仍有争议。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回顾肺移植治疗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的经验及结果。方法此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肺移植治疗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数据,比较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的围手术期特征和中短期结果。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不同移植方式、受体年龄、平均肺动脉压(m PAP)、体重指数(BMI)和原发疾病的生存情况。结果期间共有213例患者行肺移植手术,其中63例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纳入分析。纳入患者平均年龄56.37岁,平均BMI 19.56 kg/m2,平均肺动脉压35.4mm Hg。总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0%、63%、60%。5例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随访期间共有9例患者死于感染。单肺移植术后,1年、2年、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是73%,69%,65%。双肺移植术后,1年、2年、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是65%,43%,43%。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的短期和中期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P=0.23)。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均可以很好的治疗肺动脉高压和改善肺功能,两者对肺动脉高压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93),双肺移植较单肺移植可提供更佳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P=0.02)和一秒率FEV1/FVC(P<0.01)。年龄≥60岁的患者肺移植术后生存明显差于小于60岁的患者(P=0.01)。m PAP≥40mm Hg与m PAP<40mm Hg的患者肺移植术后生存无明显差异(P=0.66)。BMI<17kg/m2与17≤BMI<25 kg/m2的患者肺移植术后生存相似(P=0.52)。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移植术后生存无明显差异(P=0.64)。结论经过选择和干预的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患者中,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的短期和中期生存无明显差异。双肺移植提供更好的术后肺功能。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移植术后生存更差。
刘丽华[4](2021)在《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改变与心脏超声及性别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力衰竭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疾病。全球的数据表明,21世纪以来心力衰竭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心力衰竭的病因不尽相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力衰竭的开始就意味着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预防心力衰竭应成为如今治疗中的重点。作为一种常见的复杂疾病,心力衰竭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系统,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迫在眉睫。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为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带来了新的亮点,中医药在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改善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延缓生命时间。心冲击图作为一种可用于监测心血管健康的非侵入性的方法,易于使用,节省时间以及成本,可以预测心脏的周期事件,科技的进步使得运用心冲击图监测心血管健康事件已经成为可能。中医药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延长生命时间方面逐渐发挥着特有的优势,也渐渐成为近年来中医药人员研究的热点话题。既往已经有研究表明心冲击图与慢性心衰的中医证型变化具有相关性,心冲击图的指标能反映慢性心衰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基于前者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心冲击图指标,性别与心冲击图指标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目的:(1)评价慢性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J、K波的振幅与波峰间时间间隔tHI、tIJ、tJK的差异性;(2)研究慢性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值(LVEF)、左室缩短分数值(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值(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值(LVESD)间的差异性;(3)研究心衰组心冲击图(H、I、J、K、tHI、tIJ、tJK)主要指标与性别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自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普通病房及监护室共收入住院患者81例,其中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计收入81例心衰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6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及《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心衰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选择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三种基本证型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对住院患者由至少一名副主任及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西医诊断,对确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两名心血管内科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进行独立辨证分型,并获得一致结论后确认。记录并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心冲击图结果和心脏超声指标。整理后行统计学分析,将全部数据由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J值在慢性心力衰竭三种中医证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的变化,J值呈递减趋势。两两比较时,在气阴两虚血瘀证组与阳气亏虚血瘀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余心冲击图指标在中医证型之间无差异性。2.性别与H值、tIJ值具有相关性。H值、tIJ值在男性中大于女性。3.NT-proBNP、心功能分级、LVEF、LVFS、LVEDD在慢性心衰中医证型间具有差异性。NT-proBNP只在气虚血瘀证与阳气亏虚血瘀证之间有差异,随着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的变化,NT-proBNP逐渐增加;心功能分级在气虚血瘀证与阳气亏虚血瘀证中有差异;LVEF在两两比较时均有差异,随着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的变化而递减。LVFS在两两比较时均具有差异。LVFS值的变化顺序为气阴两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LVEDD在气虚血瘀证与阳气亏虚血瘀证之间、气阴两虚血瘀证与阳气亏虚血瘀证之间具有显着差异,随着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的变化而逐渐增长。研究结论:1.J值可间接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为中医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判提供依据。2.心冲击图的H值、tIJ值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的J值、NT-proBNP、LVEF、LVFS、LVEDD、心功能分级具有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的量化依据。
吴茜[5](2021)在《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肺移植是多种终末期肺病的终极治疗方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和肺囊性纤维化等,它能使受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麻醉方式一般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后使用双腔支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对于一些术前或者术中发生低氧血症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肺动脉高压等可能性较大的患者,往往会使用体外膜肺氧合进行呼吸或循环的支持,以便于肺移植手术的顺利完成,这一技术甚至延用至肺移植术后的继续治疗。但是是否在术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对术后在重症监护室的进一步治疗有无影响,尚无相关的对比研究,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双肺移植术中是否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中心完成双侧肺移植手术的病例,详细登记了所有受体的临床数据,包括手术资料和术后短期的随访资料。该项目研究通过本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60例术后稳定状态的受体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具有肺移植的手术指征并得到临床医师关于肺移植治疗的建议。根据双肺移植手术患者麻醉后的呼吸支持方式是否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分为机械通气组(C组)和ECMO辅助组(E组)。机械通气组(C组)剔除3例死亡和2例资料不全患者,最终有25例患者入组;ECMO辅助组(E组)剔除2例死亡患者,最终共纳入28例患者。其中C组平均年龄为49.76±15.98岁,男性18例,女性7例,ASA分级22例为Ⅳ级,3例为Ⅴ级。E组平均年龄为56.42±12.66岁,男19例,女9例,ASA分级23例Ⅳ级,5例Ⅴ级。记录两组双侧肺移植受体的年龄、性别、体重、BMI(Body mass index,BMI)、ASA分级、术前呼吸状态、主要术前诊断、术前肺灌注和肺功能评级:包括肺功能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和极重度通气功能障碍;记录两组双侧肺移植受体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静脉输液量、术中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血浆、失血量、尿量;记录两组双肺移植患者移植术前和术后一个月内的的肺功能测量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比值(1秒率),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MMEF75/25);记录两组双肺移植患者移植术前(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3天(T3)、术后第7天(T7)、术后第30天(T30)的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E/A;记录两组患者双侧肺移植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治疗时间、E组的ECMO使用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例双肺移植患者,C组25例,其中男性肺移植受体18例,女性肺移植受体7例;E组28例,其中男性肺移植受体19例,女性肺移植受体9例。C组和E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量、术中输注白蛋白量、尿量上没有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C组小于E组(P<0.05)。两组患者双侧肺移植术前、术后一个月内的肺功能在FEV1、FVC、FEV1/FVC、PEF、MMEF75/25上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3天(T3)、术后第7天(T7)、术后第30天(T30)的心脏彩超在LVEF,LVEDD,LVESD,E/A上没有差异(P>0.05)。两组双肺移植受体的住院时间没有差异(P>0.05),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费用,C组小于E组(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双肺移植术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后受体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治疗时间延长,但不影响患者术后短期一个与月内的心、肺功能和住院时间。
姬新珂[6](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的COPD患者高分辨CT征象和定量指标的小样本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对比正常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患者的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定量指标差异;2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T定量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分析比较不同中医证型COPD患者CT定量指标差异性,为COPD中医分型提供影像学量化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辨证为外寒内饮证及痰热壅肺证各30例为研究组。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采用美国GE公司Revolution 256排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在患者最大吸气末时进行肺尖至肺底的螺旋CT扫描,将扫描图像上传至aw4.7后处理工作站,在Lobe Segmentation软件手动划分各肺叶,以-950HU为阈值,Parenchyma Analysis计算低衰减区占全肺容积的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low attenuation area,LAA%)。在右肺上叶观察支气管形态,选取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使用Airway Analysis软件手动选取、自动计算选取支气管的管腔内径(Lumen Diameter,LD),气道直径(Air Diameter,AD),管壁厚度(Wall Thickness,WT),管腔面积(Lumen Area,LA),管壁面积(Wall Area,WA),管壁面积比值(Wall Area Ratio,WA%),管壁厚度与气道直径的比值(Wall Thickness/Air Diameter,T/D),伴行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PA)直径。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健康组的CT定量值,探讨CT定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CT定量指标差异。结果:1 COPD组各项肺气肿参数均高于健康组,COPD组管壁厚度更大,管腔面积更小,管壁面积比值及支气管壁厚与气道直径的比值均较大,COPD组存在支气管壁厚度增加和管腔狭窄。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肺LAA%与左右肺及各个肺叶LAA%均存在明显相关性,肺气肿分布较广泛,但CT肺气肿指标与支气管参数指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3不同CT分型中E型肺动脉直径最大,与M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E型管壁厚度与气道直径的比值最小,与A型和M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除A型和E型在左肺上叶LAA%存在统计学外,肺气肿总容积、全肺LAA%、右肺LAA%、右肺上叶LAA%、右肺下叶LAA%、左肺上叶LAA%方面均是A型和E型、A型和M型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E型和M型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痰热壅肺证组在管壁厚度、管壁厚度与气道直径的比值、管壁面积比值方面均高于外寒内饮证组。肺气肿参数方面,两组仅在右肺中叶LAA%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CT定量指标包括肺气肿和支气管定量指标两大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定量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气肿程度和支气管狭窄程度。且胸部CT为无创性技术,对患者配合度要求较低,易于患者接受,可以用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COPD外寒内饮证和痰热壅肺证支气管壁厚度存在差异,痰热壅肺证组支气管壁厚度更大。
周秀秀[7](2021)在《功能小气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功能小气道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目的】探索功能小气道CT定量参数在COP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并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方法对高危COPD的预测价值,以期为COPD早期诊断提供更加敏感的影像标志物,为COPD早期智能预警诊断奠定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胸部三大疾病筛查,并具有完整的肺功能及双呼吸相胸部CT检查的615例受试者。根据肺功能指标FEV1/FV C及FEV1%进行分组:正常组(FEV1/FVC>70%,FEV1%≧95%)、高危组(FE V1/FVC>70%,80%<FEV1%<95%)及COPD组(FEV1/FVC<70%);正常组367例、高危组194例、COPD组54例(GOLD I 14例、GOLD II 32例、GOLD III+IV 8例)。小气道CT定量参数主要是肺体积、参数反映图(Parameter Response Mapping,PRM),包括肺气肿(Emphysema)、功能小气道(Functional-small airways,f SAD)、正常肺组织(Normal)、未知分类肺组织(Uncategorized)的体积(cc)及体积百分比(%),上述参数在全肺、左右肺及5个肺叶水平共计72个参数,分别分析(1)4个基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身高、体重)、13个肺功能参数和72个小气道CT定量参数在三组人群之间的差异;(2)评价PRM参数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3)在此基础上基于深度学习建立基于PRM预测肺功能的模型,旨在实现常规CT扫描可以预测肺功能的效能;(4)通过基于PRM参数的机器学习方法探索高危COPD的FEV1%阈值再定义的问题。【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身高、体重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肺功能参数中12个、小气道参数中有68个参数有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全肺、右肺、左肺及各肺叶PRMVEmph、PRMVEmph%、PRMVf SAD、PRMVf SAD%的均值在正常组、高危组及COPD组依次递增;全肺、右肺、左肺、右肺下叶、左肺上叶PRMVNormal%在正常组、高危组及COPD组依次递减;全肺、右肺、左肺肺体积(LV)及PRMVNormal、PRMVNormal%、PRMVUncategorized及PRMVUncategorized%的均值正常组大于高危组。(2)绝大多数小气道CT定量参数与PFT参数的相关性很弱,仅有PRMVNormal及PRMVUncategorized与FVC呈中度正相关(r=0.3~0.6,p<0.05);全肺、左肺、右肺及各肺叶的肺体积、PRM中全肺、右肺、左肺及各肺叶的PRMVNormal、PRMVUn categorized与FEV1.0(实测值)呈中度正相关(r=0.3~0.6,p<0.05),由此可见呈中度以上相关的参数为PRMVNormal或/和PRMVUncategorized,而PRMVf SAD、PRMVf SAD%、PRMVEmph及PRMVEmph%与肺功能参数呈弱或极弱相关。(3)PRM预测PFT参数的效能:预测FEV1/FVC的效能,训练集中R2=0.864,验证集R2=0.749;预测FEV1%的效能,训练集R2=0.888,验证集R2=0.792;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由PRM参数联合4个临床基本信息组成的联合预测模型对正常组及高危组进行分类的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90,准确度0.88;对非COPD组及COPD组进行分类的敏感度0.89,特异度1,准确度0.99;而对COPD组内(GOLD I、GOLD II、GOLD III+IV)进行分类的准确率仅为0.44。(4)基于PRM参数的机器学习结果显示,当FEV1%阈值取0.72时,PRM参数与PFT对于区分正常与高危的一致性是比较理想的,AUC=0.83;优于FEV1%取0.95时的高危COPD分类效能(AUC=0.64)。【结论】小气道CT定量参数PRM无论在全肺还是肺叶水平均可区分正常人群、高危及COPD人群;基于PRM参数的回归预测模型,对正常组及高危组、非COPD及COPD组的预测效果良好,进而实现一次CT扫描能够完成对功能小气道和PFT的一次性评估;基于PRM参数的深度学习对COPD高危人群再定义是可行的,FEV1%阈值的合理设置为COPD早期诊断的再定义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目的】评价肺血管CT定量分析参数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血管重塑的区域分布特征,为COPD早期影像学预警标志物的筛选提供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胸部三大疾病筛查的病例1112例,根据肺功能指标FEV1/FVC及FEV1%进行分组(同第一部分),正常组657例、高危组379例、COPD组76例。小血管CT定量参数包括肺血管数量(Num Vessels(ea))、截面积小于5mm2(Cross sectional area<5mm2)小血管数量(Num Vessels Under 5mm2(ea),CSA<5)、平均血管直径(Diameter Mean(mm))、平均血管面积(Area Mean(mm2))、血管表面密度(Surface Mean(HU))、肺气肿区域表面积(Surface LAA(mm2))(CT值≦-950HU)、血管面积(Vessel Area(mm2))、总表面积(Total Surface Area(mm2),上述所有参数分别在全肺距胸膜6mm、9mm、12mm、15mm、18mm、21mm和24mm水平的指标共56个。分别分析(1)3个基本资料特征(年龄、性别、BMI)、13个肺功能参数和56个小血管定量参数在三组人群之间的差异;(2)分析小血管参数与对应的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3)通过R语言rstatix工具,评估小血管定量参数在不同人群之间(正常、高危、GOLD I、I I、III+IV级)从距离肋胸膜6mm到24mm的梯度变化趋势。【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BMI及吸烟史、肺气肿家族史、伴随疾病、临床症状(咳嗽、气喘、呼吸急促)均有组间差异(P<0.05),并且BMI在正常与高危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33*)。平均血管面积(全肺6mm、1824mm)、血管面积(全肺12、18、21mm)的均值在正常组、高危组及COPD组依次递增;平均表面密度(全肺6mm24mm)、血管面积(全肺15mm)的均值在正常组小于高危组,大于COPD组。血管数量(全肺6、9mm)、CSA<5(全肺6、15mm)的均值在正常组、高危组、COPD组依次减小;肺气肿表面积(全肺624mm)、总表面积(全肺6-24mm)、CSA<5(全肺9/12/1824mm)、血管面积(全肺24mm)的均值在正常组大于高危组,小于COPD组。(2)大部分肺血管参数与肺功能参数呈极弱或无相关性(r<0.2,p<0.05),以全肺水平为例,仅FVC与全肺(距胸膜1524mm)的血管数量及CSA<5的血管数量呈中度正相关(r=0.3070.629,p<0.05),尤其与总表面积呈明显的正相关(r=0.6010.629,p<0.05);FEV1.0与全肺(距胸膜1224mm)的血管数量、CSA<5的血管数量及总的血管表面积呈中度正相关(r=0.4290.556,p<0.05)。(3)从变化趋势看,在距离胸膜624mm水平,有8个参数(平均血管面积、血管面积、血管数量、CSA<5、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表面积密度、肺气肿表面积、总表面积)在组间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平均血管面积、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表面密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血管数量、CSA<5、肺气肿表面积及总表面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血管面积在69mm处先增加,在924mm处逐渐降低。高危组大于正常组的参数分别为:平均血管面积、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表面密度及血管面积;正常组大于高危组的参数:血管数量、CSA<5、肺气肿表面积及总表面积;非COPD组大于COPD组的参数:平均血管面积(约9mm15mm之间)、血管面积(约6mm-12mm之间);COPD组大于非COPD组的参数:肺气肿表面积及总表面积、血管数量(924mm之间)、CSA<5(924mm之间)。与距胸膜9mm、15mm处,平均血管面积在区分非COPD组与COPD组时出现了转折,即在9mm15mm处非COPD组大于COPD组,在小于9mm及大于15mm范围内非COPD组小于COPD组;血管面积、血管数量及CSA<5的值在距胸膜9mm24mm,COPD组大于非COPD组,而高危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变化。【结论】8个肺血管CT定量参数(血管数量、CSA<5、肺气肿表面积、总表面积、平均血管面积、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表面密度及血管面积)能区分正常组、高危组及COPD组;在距离胸膜不同水平,肺血管定量参数存在一定的梯度分布趋势,为后续在肺叶及肺段水平的小血管CT定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及理论依据。
崔小娇[8](2021)在《他汀类药物对慢阻肺伴肺动脉高压治疗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本研究旨在评价他汀类药物用于COPD伴PH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不同种类他汀药物疗效有无差别,为临床提供更确切证据。方法:检索知网、维普期刊、生物医学文献王、万方、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他汀药物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动脉高压的中英文文献,筛选并提取高质量RCT研究,采用Rev Man和Stata软件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48项RCT研究,纳入3812例患者。在肺动脉压改善方面,4种他汀评价了s PAP、2种他汀评价了m PAP,常规治疗分别联合阿托伐他汀(MD=-6.02,95%CI[-6.92,-5.12])、瑞舒伐他汀(MD=-5.45,95%CI[-7.71,-3.19])、氟伐他汀(MD=-6.59,95%CI[-9.42,-3.77])、辛伐他汀(MD=-5.57,95%CI[-6.79,-4.36])降低s PAP优于常规治疗,有统计学差异;分别联合阿托伐他汀(MD=-5.02,95%CI[-7.78,-2.27])、辛伐他汀(MD=-4.31,95%CI[-5.91,-2.71])降低m PAP优于常规治疗,有统计学差异。运动耐量方面,3种他汀评价了6MWD,分别联合阿托伐他汀(MD=47.20,95%CI[30.44,63.97])、瑞舒伐他汀(MD=51.02,95%CI[14.96,87.08])、辛伐他汀(MD=42.39,95%CI[19.74,65.04])增加6MWD距离优于常规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功能方面,分别联合瑞舒伐他汀(MD=0.31,95%CI[0.08,0.55])、阿托伐他汀(MD=0.30,95%CI[0.17,0.43])及辛伐他汀(MD=0.33,95%CI[0.20,0.46])改善FVC优于常规治疗,有统计学差异;且辛伐他汀改善FVC情况优于阿托伐他汀,有统计学差异。分别联合瑞舒伐他汀(MD=0.34,95%CI[0.28,0.40])、阿托伐他汀(MD=0.25,95%CI[0.18,0.31])及辛伐他汀(MD=0.24,95%CI[0.20,0.29])改善FEV1优于常规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瑞舒伐他汀优于辛伐他汀,有显着性差异。分别联合瑞舒伐他汀(MD=5.08,95%CI[3.48,6.69])、阿托伐他汀(MD=6.66,95%CI[5.38,7.94])及辛伐他汀(MD=6.17,95%CI[3.13,9.22)])改善FEV1/FVC水平优于常规治疗,有统计学差异。血氧状况方面,2种他汀评价PO2、PCO2。联合阿托伐他汀(MD=10.30,95%CI[7.39,13.22])及辛伐他汀(MD=5.35,95%CI[3.05,7.65]PO2升高优于常规治疗,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阿托伐他汀优于辛伐他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联合辛伐他汀(MD=-4.45,95%CI[-7.27,-1.64])、阿托伐他汀(MD=-3.90,95%CI[-6.04,-1.75])PCO2降低优于常规治疗,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运动耐量、肺功能及纠正低氧、二氧化碳潴留,对慢阻肺伴肺高压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多项主要结局指标他汀类药物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因此未显示不同他汀类药物间慢阻肺伴肺高压患者存在疗效优劣。
梁彦群[9](2020)在《喘息性疾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患儿肺功能及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喘息性疾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患儿肺功能及血清标志物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09至2019-04间住院部呼吸科收治的90例喘息疾病患儿,男48例,女42例,年龄2个月~4岁,平均年龄(1.35±0.65)岁,体质量(11.6±1.2)kg,身高(81±5.6)cm,排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气管异物、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肺动脉收缩压≥25mmHg的患儿入肺动脉高压组,将患儿分为肺动脉高压组(PAH组),纳入30例;非肺动脉高压组(对照组),纳入60例。采用潮气吸入法完成肺功能检测,对两组患儿分钟通气量(minute volume,MV)、公斤潮气量(tidal volume per kilogram,VT/kg)、吸呼比[the ratio of inspiratory time(TI)to expiration time(TE),TI/TE]、达峰时间比[the ratio of time to peak tidal expiratory fow(TPEF)to total expiratory time(TE),TPEF/TE]、达峰容积比[the ratio of volume to peak expiratory fow(VPEF)to total erpiratory volume(VE),VPEF/VE]进行比较。对两组血清CRP、SAA、D-二聚体(D-dimer,D-D)、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进行比较。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判断其差异显着性,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ASP与炎症因子和生物标记物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AH组MV[(2.12±0.51)L/min]、VT/kg[(7.01±1.50)ml/kg]、TI/TE[(0.66±0.07)%]、TPEF/TE[(16.72±0.96)%]、VPEF/VE[(20.29±2.21)%]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H组PCT[(0.57±0.56)ng/ml],BNP(374.77±199.7)pg/ml]and D-D[(1.53±1.38)mg/l]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BNP、D-D与PASP均呈正相关。结论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均存在不同程度呼吸道阻塞障碍。PAH组的肺功能下降程度显着。由此可知,TPEF/TE与VPEF/VE水平可作为评估呼吸道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目前肺功能检查因其安全无创、简单易行,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通过肺功能状态的评估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早期筛查可疑PAH。PAH组PCT、BNP、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直线相关关系分析,BNP、D-D与PASP均呈正相关。通过测定血清BNP、D-D的含量评估喘息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识别PAH患儿。PAH早期缺乏临床特异性,普通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了解不足,通过本研究得出,可以通过测定血清生物学标记物及肺功能状态方法筛查可疑PAH患儿,尽早明确诊断,以指导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刘攀[10](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主要临床表征,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规范化、统一化、可量化、客观化的辨证标准,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并整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省中医院呼吸科住院,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收集的病例根据分组标准,分为两组,试验组为痰热壅肺证组,对照组为非痰热壅肺证组。使用卡方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回归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探究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使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回归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试验室检验结果等指标,探讨痰热壅肺证与客观理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要求的病例240例,其中,男性154例(64.17%),女性86例(35.83%),整体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与女性比为1.79:1,两组间性别构成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因构成上以支气管-肺疾病为主(100%),其中单纯慢阻肺204例(85%)、哮喘11例(4.58%)、间质性肺病10例(4.17%)、尘肺4例(1.67%)、肺毁损1例(0.41%),混合型肺病10例(4.17%),慢阻肺为肺心病的主要病因,占比85%。证型分布情况,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共123例(51.25%)、痰湿阻肺证患者共61例(25.42%),阳虚水泛证患者共35例(14.58%),肺肾气虚证患者共15例(6.25%),痰蒙神窍证患者共6例(2.50%)。痰热壅肺证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临床证型,占比51.25%。痰热壅肺证组患者123例(51.25%),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117例(48.75%)。痰热壅肺证组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年龄、病程进行比较,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年龄更小、病程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有无吸烟史、吸烟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1)症状体征:发热、口干、痰黄、苔黄多见于痰热壅肺证(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3个指标,痰黄(OR=3.424,P<0.05)、口干(OR=2.490,P<0.05)、发热(OR=2.023,P<0.05)。3.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1)痰热壅肺证组患者WBC、NEU、NEU%、PLT、CRP、PCT、Pa O2高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壅肺证组患者LYM%低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5个指标,OR值小于1的为LYM%(OR=0.815,P<0.05),OR值大于1的为WBC(OR=2.338,P<0.001),NEU(OR=1.767,P<0.05),PCT(OR=1.450,P<0.001),CRP(OR=1.073,P<0.05)。研究结论(1)慢阻肺是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因;痰热壅肺证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证候。(2)发热、口干、痰黄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主要临床表征。(3)WBC、NEU、LYM%、CRP、PCT是与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存在关联的理化指标,可以作为判定痰热壅肺证证候成立客观依据。
二、肺动脉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动脉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
实验一 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
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
5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
6 治疗进展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中医病名的探讨 |
2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证型研究 |
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制定慢阻肺患者病历信息采集表 |
2.2 数据收集 |
2.3 分组方法及依据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人口学资料 |
3.2 理化指标分析 |
3.3 中医证候资料分析 |
3.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的探讨 |
4.2 两组患者理化指标的探讨 |
4.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探讨 |
4.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 |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慢阻肺患者信息采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肺移植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单中心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与设计 |
2.数据收集 |
3.受体的选择 |
4.移植方式和供体的选择 |
5.手术方法 |
6.术后治疗与随访 |
7.统计分析 |
结果 |
1.术前特征 |
2.术中结果 |
3.术后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动脉高压与肺移植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改变与心脏超声及性别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
1.心力衰竭的概念 |
2.慢性心衰的流行病学 |
3.慢性心衰的病因学 |
3.1 高血压性心脏病 |
3.2 缺血性心脏病 |
3.3 风湿性心脏病 |
3.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4.慢性心衰心功能的临床评估指标 |
4.1 脑利钠肽 |
4.2 超声心动图 |
4.3 6分钟步行试验 |
4.4 NYHA心功能分级 |
4.5 心冲击图检查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现状 |
1.中医古籍对慢性心衰的探究 |
2.现代中医关于慢性心衰病机的研究 |
3.医家对慢性心衰辨证分型的研究概况 |
4.慢性心衰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1 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4.2 中医证型与脑钠肽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4.3 中医证型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思考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 |
2.2 心功能分级标准 |
2.3 中医辨证分型的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检查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病史资料分析 |
1.1 不同中医证型间性别的分布情况 |
1.2 不同中医证型间年龄分布 |
2.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NT-proBNP、心脏超声指标及心冲击图数据分析 |
2.1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NT-proBNP值的比较情况 |
2.2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心功能分级的比较情况 |
2.3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LVEF值的比较情况 |
2.4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LVFS值水平的比较 |
2.5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LVEDD值的比较情况 |
2.6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LVESD值的比较情况 |
2.7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H值的比较情况 |
2.8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I值的比较情况 |
2.9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J值的比较情况 |
2.10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K值的比较情况 |
2.11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tHI值的比较情况 |
2.12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tIJ值的比较情况 |
2.13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tJK值的比较情况 |
3.慢性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之间NT-proBNP值、心脏超声指标的比较 |
3.1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间NT-proBNP值的比较情况 |
3.2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间LVEF值的比较情况 |
3.3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间LVFS值的比较情况 |
3.4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间LVEDD值的比较情况 |
3.5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间LVESD值的比较情况 |
4.慢性心衰患者不同性别之间心冲击图数据的比较情况 |
4.1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性别间H值、I值、J值、K值的比较情况 |
4.2 慢性心衰患者不同性别间tHI、tIJ、tJK的比较情况 |
5.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性别与NT-proBNP、心脏超声指标及心冲击图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试验设备与药物 |
2.2.1 主要试验设备 |
2.2.2 药物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一般资料 |
2.3.2 麻醉方法 |
2.3.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1.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
3.1.2 两组患者术前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
3.1.3 两组患者术前肺部主要检查结果 |
3.1.4 两组患者术前呼吸状况 |
3.2 两组患者术中资料 |
3.3 两组术前和术后心肺功能 |
3.3.1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肺功能 |
3.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
3.4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ICU治疗时间 |
3.6 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肺移植手术围术期的麻醉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不同中医证型的COPD患者高分辨CT征象和定量指标的小样本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浅谈肺胀病机及中医分型相关影像学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肺胀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COPD中医证型与胸部CT相关性研究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定量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
1. 肺功能检查局限性 |
2. CT定量测量肺气肿 |
3. CT定量测量小气道病变 |
4. COPD患者CT分型 |
5.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数及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检查方法 |
2.2 图像及数据处理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健康组和COPD患者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
3.2 健康组和COPD患者组CT肺气肿及支气管参数比较 |
3.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LAA%及支气管参数相关性分析 |
3.4 COPD患者不同CT分型的CT定量指标差异性研究 |
3.5 外寒内饮证组和痰热壅肺证组的COPD患者CT定量指标差异性研究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1 高分辨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的方法学探讨 |
1.2 健康组与COPD患者CT定量参数比较分析 |
1.3 COPD患者CT定量参数中肺气肿指标和支气管参数指标相关性分析 |
1.4 不同CT分型的COPD患者的CT参数比较分析 |
1.5 外寒内饮证和痰热壅肺证COPD患者CT定量参数差异性分析 |
1.6 胸部CT是否应该作为COPD的一般临床指南 |
2. 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2.1 存在的不足 |
2.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功能小气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功能小气道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 |
背景 |
第一节:功能小气道参数对高危COPD早期诊断的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第二节:功能小气道参数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第三节:基于机器学习的PRM参数对PFT参数的预测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第四节:基于机器学习的PRM参数对亚临床COPD再定义的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肺血管CT定量参数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 |
背景 |
第一节: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早期COPD诊断的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第二节:肺血管参数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第三节:肺血管重塑CT定量分析在不同人群间的梯度变化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8)他汀类药物对慢阻肺伴肺动脉高压治疗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
1.2 他汀类药物用于COPD伴 PH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说明 |
2.1 纳入标准 |
2.1.1 研究类型和对象 |
2.1.2 干预措施与对照措施 |
2.1.3 结局指标 |
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检索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文献质量评价 |
2.7 统计分析 |
2.8 讨论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入文献特征及风险评估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他汀类药物对COPD伴 PH疗效网状META分析结果 |
4.1 他汀类药物对肺动脉压力的影响 |
4.1.1 他汀类药物对sPAP的影响 |
4.1.2 他汀类药物对mPAP的影响 |
4.2 他汀类药物对运动耐量的影响 |
4.2.1 他汀类药物对6MWD的影响 |
4.3 他汀类药物对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
4.3.1 他汀类药物对FVC的影响 |
4.3.2 他汀类药物对FEV1 的影响 |
4.3.3 他汀类药物对FEV1/FVC的影响 |
4.4 他汀类药物对血氧相关指标的影响 |
4.4.1 他汀类药物对PO_2的影响 |
4.4.2 他汀类药物对PCO_2的影响 |
4.5 他汀类药物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4.5.1 他汀类药物对TNF-α的影响 |
4.5.2 他汀类药物对hs-CRP的影响 |
4.5.3 他汀类药物对IL-6 的影响 |
4.6 他汀类药物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
4.6.1 他汀类药物对NO的影响 |
4.6.2 他汀类药物对ET-1 的影响 |
4.7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分析 |
4.8 讨论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5.4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喘息性疾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患儿肺功能及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检查方法 |
3 主要参数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肺功能指标的变化 |
2 血清标志物的变化 |
0.05)。见表3'>3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00 P>0.05)。见表3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相关标准 |
2.3 临床资料采集 |
2.4 研究方法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AECPHD患者一般资料 |
3.2 AECPHD患者的临床表征 |
3.3 AECPHD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
4.讨论 |
4.1 AECPHD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1.1 病因分布 |
4.1.2 证型分布 |
4.1.3 性别 |
4.1.4 年龄 |
4.1.5 病程 |
4.1.6 吸烟情况 |
4.1.7 BMI |
4.2 AECPHD的中医认识 |
4.3 AECPHD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 |
4.3.1 AECPHD的常见症候 |
4.3.2 AECOHD 痰热壅肺证的症候 |
4.3.3 临床表征的多因素分析 |
4.4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
4.4.1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血常规的关联分析 |
4.4.2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CRP的关联分析 |
4.4.3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PCT的关联分析 |
4.4.4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血气分析的关联分析 |
4.4.5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BNP的关联分析 |
4.4.6 AECPHD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关联分析 |
4.4.7 理化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
4.5 小结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AECPHD的中医研究概况 |
AECPHD的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肺动脉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D]. 秦一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D]. 许雅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肺移植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单中心经验[D]. 吴诗龙.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改变与心脏超声及性别的相关性研究[D]. 刘丽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D]. 吴茜.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不同中医证型的COPD患者高分辨CT征象和定量指标的小样本分析研究[D]. 姬新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功能小气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D]. 周秀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8]他汀类药物对慢阻肺伴肺动脉高压治疗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D]. 崔小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喘息性疾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患儿肺功能及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的研究[D]. 梁彦群. 青岛大学, 2020(01)
-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D]. 刘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