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蛋白的挤压组织化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莹[1](2021)在《脱脂火麻仁粕挤压性质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脱脂火麻仁粕(HPM)的蛋白含量高达60%~70%,经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后会形成与鸡胸肉相似的纤维结构,可直接应用于肉类替代食品中,且HPM中氨基酸组成丰富,十分接近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高,是理想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因此,研究组织化火麻仁蛋白(EHPM)在肉类替代品中的应用,既可以提高HPM的产品附加值,也为HPM的挤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艺和技术参考。首先,研究挤压工艺参数(加水量、挤压温度、螺杆转速、喂料速度)对EHPM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对挤压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加水量和挤压温度对EHPM品质影响最大,随着加水量的增加,产品的色度L*增加,硬度和咀嚼性降低,弹性和组织化度在加水量为50%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挤压温度的升高,产品的颜色、硬度和咀嚼性增加,弹性和组织化度在160℃达到最高值;螺杆转速和喂料速度对EHPM品质影响整体不显着。响应面优化后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挤压温度160℃、加水量50%、螺杆转速180 r/min、喂料速度18 kg/h,在该工艺条件下,组织化度的预测值为1.655。其次,通过DSC和NMR探讨了不同加水量下水分在挤压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结合水含量在挤压组织化过程中先增加随后保持不变(16%~24%),自由水含量先降低随后保持不变(2%~36%),水分在挤压过程中是从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且在低加水量(20%)过程中,HPM的自由水几乎全部转化为结合水(22.5%),而在中高加水量(40%~60%)过程中,HPM主要以自由水(32%)状态存在。然后探究了不同加水量(20%~60%)对EHPM的蛋白质特性影响及特定加水量下(低-20%、中-40%、高-60%)挤压过程中HPM从原料到组织化产品的蛋白质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水量的增加,EHPM的纤维化程度提高;SDS-PAGE图谱中50KDa条带变浅或消失,低分子量20 KDa条带变深;粒径由500 nm降低至200 nm,说明加水量会弱化蛋白质聚集程度,蛋白质溶解度实验证明这种变化是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共同作用结果;α-螺旋和β-折叠由60.8%降低至43.6%,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由41.3%增加至59.9%。在特定加水量挤压过程中,随着挤压过程的推进,机筒内HPM的蛋白特性表现出了相似的变化规律,如纤维结构的产生、分子的聚集,二硫键和非共价键交互作用维持蛋白结构等,但在中高加水量挤压过程中,纤维化程度更高,分子聚集交联程度更低,二级结构变化较小。最后,将工艺优化后的EHPM与市售组织化蛋白比较得到,EHPM的亮度L*为68.49、组织化度为1.65、硬度为6594.88、咀嚼性为7009.72、弹性为1.18、及NSI为90.2%,品质优于市售组织化蛋白;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开发出一款仿鸡胸肉产品,在品质各方面均接近市售鸡胸肉产品。
张富重,张国治,黄纪念[2](2020)在《芝麻蛋白及挤压组织化蛋白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芝麻蛋白营养丰富,富含大量人体必需氨基酸,主要来源于芝麻加工副产物——芝麻粕。对蛋白进行挤压膨化处理便可得到组织化蛋白。介绍了芝麻蛋白和挤压组织化蛋白两者的特点和应用,并对芝麻蛋白组织化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后续芝麻蛋白加工提供了思路。
李静鹏[3](2020)在《基于高分子取向及复水机理研究的面条酶法挤压工艺创建》文中研究指明面条制作工艺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既可主食又可快餐,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当前,面条消费市场巨大,预计2020年年底面条终端市场规模将达1800亿元。无论是以筋道口感着称的拉面、意大利面还是以速煮性能着称的方便面,典型面条生产技术都已高度成熟,面条加工领域长期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非技术革新难有重大技术进步。螺杆挤压技术集混合、搅拌、破碎、加热、蒸煮、杀菌及成型为一体,高效节能、经济实用,在面条加工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此,本研究引入高分子物理相关概念和原理,基于激光传输法建立挤压面条(Extruded Noodles,EN)取向度测定方法,构建取向度高阶响应优化模型,探索面筋蛋白-淀粉网络复合结构挤压取向形成机理,进而结合Ca2+调控的α-淀粉酶挤压技术制备EN,兼顾质构品质和复水品质,多角度深入剖析EN品质提升的机理,从而为EN的工业化生产创建技术路线,摸清技术脉络,建立研究方法,探索关键机理。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激光传输原理构建取向度定量、无损测定方法:借助自主设计、搭建的激光传输系统采集激光散射图像,编制MATLAB程序进行图像分析得到表征取向度的B值。图像采集参数如下:相机曝光时间1/1600 s,激光入射角度45°,激光传输方向平行于取向方向。此法测得中筋面粉挤压面条(PF-EN),低筋面粉挤压面条(CF-EN)和市售面条(PN)的取向度B值分别为1.525,1.435和1.127,数据差异显着。该方法可以稳定、可靠、无损测定取向度,定量判断肉眼看不到的各种面条内部组织方向,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各类食品内部组织结构的方向性测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EN取向度越高,口感越筋道,因此充分利用已构建的取向度测定方法优化挤压工艺。首先,宽幅调节各个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90–130°C,螺杆转速80–120 r/min,加水量47–56%,喂料速度7–11 kg/h)得到面条取向度的基本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条取向优化高阶响应模型。所得模型F值极显着,失拟不显着,信噪比高,拟合度好,可解释94.51%的响应值变化,预测得到取向效果优良的EN最优挤压操作参数如下:机筒温度121.47°C,螺杆转速102.20 r/min,加水量50.42%,喂料速度8.26 kg/h。在此条件下测得EN平均取向度为1.531,与模型预测值仅差0.39%。(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高聚物力学状态和流动行为等高分子物理原理应用于面条取向变化规律研究,推测面筋蛋白-淀粉网络复合结构取向机理如下:玻璃态面粉蛋白质、淀粉组分在机筒内随环境温度、压力、剪切力的升高而迅速吸水,发生“低水糊化”。这一阶段,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相互交联、聚合,部分非共价键断裂,游离巯基和半胱氨酸减少,α-螺旋、无规则卷曲、β-折叠含量降低,初步形成具有弹性的面筋蛋白链段;与此同时,淀粉颗粒层状晶体结构被破坏,双螺旋链段打开与面筋蛋白链段缠绕交联,形成高弹态面筋蛋白-淀粉共混物。共混物到达机筒末段熔融区时,面筋蛋白链段柔顺性增加,二硫键、β-转角含量升高,主要化学交联键形式转变为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交互作用,淀粉分子各个双螺旋间的结构有序程度降低,链长分布向低聚合度(DP)方向偏移,物料力学状态由高弹态转变为黏流态,表现出粘性流动特征。受螺杆剪切法向应力作用,面筋蛋白包裹着淀粉发生韦森堡效应而不断取向。已初步取向的聚合物进入具有收缩状流道的模头,受模头壁剪切、拉伸作用沿流动方向进一步取向。最后聚合物到达模头定型段温度开始下降,挤出模孔瞬间压力骤降,剪切力消失,水分急剧蒸发,物料温度迅速降低,具有取向的面筋蛋白-淀粉网络复合结构被瞬间“冻结”。开展的蛋白质、淀粉性质与结构研究支持了上述机理推测。(4)采用酶法挤压技术进一步调控、提升EN的质构品质和复水品质。高温、中温α-淀粉酶(TS-αA和MS-αA)对面条关键品质的影响机理分析表明,酶法挤压过程中小部分淀粉分子被降解为水溶性低聚糖和糊精。水溶性成分在复水过程中快速溶出赋予面条良好的蜂窝状多孔结构,大大加快复水时的热质传递速度,显着改善EN的复水品质。经α-淀粉酶修饰后的淀粉分子链长度和强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淀粉高分子链取向效果,起到侧面调整和修饰面条整体质构品质的作用。少量TS-αA或MS-αA可以促进淀粉糊化,而过量的α-淀粉酶则会覆盖或粘附在颗粒表面抑制淀粉糊化。经0.8‰TS-αA和1.6‰MS-αA修饰后的EN整体品质特性明显优于未加酶EN。其中,添加有1.6‰MS-αA的EN复水时间短(5.40 min)、蒸煮损失小(6.14%)、质量保留率高(3.67g/g),质构品质整体可接受性最好。(5)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兼顾质构品质和复水品质构建Ca2+调控的酶法EN工艺多目标优化模型,掌握关键技术参数。在EN中添加少量Ca2+显着提高了MS-αA的相对酶活,酶促反应效率的变化显着影响EN的复水时间。最终选择0.08%的Ca2+协同0.12‰MS-αA制备Ca2+调控的酶法EN,构建取向度B值、复水时间与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及加水量)之间的多目标响应模型。当目标函数权重系数均为0.5时得到最佳挤压条件如下:机筒温度105.78°C,螺杆转速102.48 r/min,加水量51.89%,所得EN平均取向度1.506,复水时间5.30 min。该优化工艺制备的EN质构品质接近于拉面,复水品质类似并优于挂面,说明本论文提出的EN品质提升工艺存在技术和工程可行性,所做研究工作为EN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方法和理论基础。(6)更进一步,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技术探索金属离子调控α-淀粉酶相对酶活的作用机理,为解释CA(Ca2+)的引入降低了MS-αA添加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CA与α-淀粉酶的稳定结合是淀粉酶二级结构、构象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基本稳定,相对酶活显着提高的关键原因。特别是结合在CA-NA-CA金属三联体相应位点的CA或NA,对提高α-淀粉酶对热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与α-淀粉酶稳定结合的金属离子结合位点附近包含大量带负电荷的Asp、Glu,其次是带有强极性羧基的His以及空间位阻较小的Ala。金属离子与其配位基相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来源于强极性羧基氧原子、羰基氧原子、酰胺基氧原子以及甲硫基硫原子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此外,高温环境和过量金属离子的扰动会导致部分α-淀粉酶侧链运动模式转变,关键残基相对位置迁移,分子内部动力学改变,因此试验中测得过量CA的添加反而导致α-淀粉酶相对酶活降低。
王旭[4](2017)在《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机理及工艺优化》文中认为豌豆蛋白因具有资源广阔、营养丰富、食用健康等优良特点而广受消费者欢迎,但其加工成型过程中存在流动性差、利用率低等不足,而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能改善其功能特性,提高其营养价值,使之有效应用于肉制品中。本文详细研究了水分、温度、压力和剪切作用及它们作用时间对豌豆蛋白与水混和物或溶液的溶解、凝胶化和组织化的影响规律及机理,成功开发出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工艺并应用于乳化型香肠中。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多种理化测试方法系统的研究了豌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凯氏定氮法分别研究了浓度、PH、温度对豌豆蛋白溶液溶解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蛋白质浓度12%,PH4.0,温度65℃时均存在最大溶解度;以不滑动不塌陷作为评判标准,75D和85D豌豆蛋白最低成胶浓度分别为18%和24%;质构法测试表明85D凝胶强度和破裂距离均好于75D,主要因为85D蛋白质含量高于75D;离心法测试表明85D乳化性、持水性及持油性均好于75D。2、DSC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挤压条件下水/豌豆蛋白混合料挤出物中水的状态。毛细管流变仪制备不同挤压条件下水/豌豆蛋白混合料挤出物,并将其置于DSC中测试可冻结水分融化时的焓变和温度。结果表明,一定温度范围内,水分含量和挤压速率与可冻结水含量呈正相关,而挤压温度和加热时间与可冻结水含量呈负相关;自由水含量与可冻结水融点呈正相关,而中间态水与可冻结水融点呈负相关。3、动态流变法测试分析豌豆蛋白和SC/PPI混合物热凝及流变特性。综合分析剪切速率、水分含量以及温度对豌豆蛋白溶液粘度的影响,提出豌豆蛋白质的粘度模型;豌豆蛋白溶液浓度越高,其凝胶化温度越低,凝胶强度越高;SC/PPI混合溶液中玉米淀粉含量越高,流动性越好,其凝胶化温度越低,凝胶强度越高。4、首次使用超声法表征了高压下豌豆蛋白的凝胶化过程。记录不同水分含量水/豌豆蛋白混合料凝胶化过程中声速值,85℃下,提高压力、温度及水分含量均能缩短豌豆蛋白的凝胶化时间;升温过程中,接近60℃时不同水分含量的豌豆蛋白声速均趋于平衡,表明凝胶化基本完成。5、使用感官评价法、单因素分析法和主成分析法优化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工艺,分析不同含量豌豆组织化蛋白添加进乳化型香肠中的应用效果。优化工艺条件为螺杆转速20Hz,挤出温度160℃,喂料速度30Hz,物料水分50%。乳化性香肠中添加4%豌豆组织蛋白效果最好;提出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度优劣评价方法:豌豆组织蛋白持水率能反映其组织化度;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过程经历凝胶化和分子取向两个阶段。该研究对理解植物蛋白凝胶化机理和开发组织化产品非常重要。
刘毅[5](2017)在《基于挤压技术的亚麻蛋白组织化动态力学及微观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蛋白近年来在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方面有突出表现,受到研究者大量关注。然而关于植物蛋白的研究仍局限于宏观质地和工艺参数的研究,对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改变机理尚不清晰。亚麻饼粕作为一种榨油副产物,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脂肪含量极低,同时,亚麻饼粕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的组成均衡,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然而到目前为止,亚麻饼粕的应用依然十分局限,利用程度低,范围窄,大力开发亚麻饼粕产品,提高其利用效率,具有重大的市场价值。挤压膨化技术是一种现代谷物食品工业生产方法,该技术是集破碎、捏合、混炼、熟化、杀菌、预干燥、成型于一体的高效加工过程,可为开发亚麻饼粕产品提供良好的方法。本文首先从挤压组织化蛋白的品质调控和特性表征入手,开展了大量基础实验研究,获得了表征组织化蛋白综合理化特性的多响应值优化方案,初步解释了挤压过程中存在共混体系形成稳定坚固聚合体的过程。提出了利用稳态流变特性考察亚麻饼粕产品的方法,并建立了挤压参数与模型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当物料水分为50%,温度为130℃,螺杆转速为20Hz以及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为10%样品表现为最小的蠕变应变和最大的形变抵抗力,当应力移除之后强韧的亚麻糊显示出大幅度的蠕变恢复能力。系统的研究了一种基于挤压膨化技术生产亚麻饼粕与大豆蛋白共混体系功能食品的方法,并对不同挤压参数下的产物进行理化特性的分析研究,包括组织化度、容积密度、色差和持水率,衡量共混体系挤压膨化产物品质,并进一步建立优化工艺参数,为工业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个挤压参数对产品特性的影响显着。得出的优化条件为挤压温度157.45℃—159.99℃,物料含水率30.12%—39.81%,亚麻蛋白添加比例55.82%—65.34%,螺杆转速8.24Hz—11.16Hz。另外,本文还研究了挤压膨化产品分散体系的动态力学特性,即随物料含水率的增加,共混体系产物粘性逐渐下降,弹性呈逐渐升高;随挤压温度的升高,共混体系产物粘性呈上升趋势,弹性呈逐渐下降趋势;随螺杆转速的升高,共混体系产物的粘性呈下降趋势,弹性呈逐渐升高趋势。系统构建了挤压产物动态机械力学模型,建立了广泛适用的挤压参数与动态流变和机械力学模型的关系。最后,本文系统的对亚麻饼粕-蛋白共混体系进行了微观结构上的探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以及红外光谱研究了挤压温度、原料含水率、螺杆转速和饼粕-蛋白比例对组织化蛋白产物的热力学特性,晶体结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首次利用分形理论对组织化蛋白质结构进行科学的探索与讨论研究,采用盒子计数法等手段,获得挤压产物的分形维数,进一步建立了挤压参数和蛋白质含量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具有比较重要的科学意义。
李婷,朱科学,郭晓娜[6](2017)在《加水量对小麦拉丝蛋白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调控小麦拉丝蛋白的品质,解决其复水率低、弹性小、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以谷朊粉为原料,利用双螺杆挤压机,研究了挤压过程中加水量对小麦拉丝蛋白品质特性(组织化度、硬度、弹性、咀嚼度、内聚性、复水率、堆积密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加水量低于30%时,小麦拉丝蛋白的膨化度、复水率低,堆积密度大,加水量高于50%时,小麦拉丝蛋白的组织化度变小,弹性、硬度、咀嚼性等指标降低。电镜结果显示,随着加水量的增大小麦拉丝蛋白表面出现明显的纤维结构,当加水量超过50%时,拉丝蛋白表面出现明显气孔。加水量在40%时,拉丝蛋白的硬度、弹性等参数最佳,堆积密度较小,复水率最高,且纤维结构最明显,组织化度也得到明显改善。
朱银月[7](2016)在《豆粕二次挤压工艺及其产品研究》文中指出豆粕是油脂加工过程的副产品,该副产品的产量却是大豆油产量的4倍。豆粕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0%~55%,常被用作动物饲料。为提高豆粕的可食性和利用率,得到较好的组织化产品,本课题利用挤压技术,先对豆粕进行预处理(第一次挤压),再进行组织化(第二次挤压)研究,通过研究产品的组织化特性,选出最佳的产品应用到香肠中。1、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软件,采用BBD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了豆粕挤压预处理(第一次挤压)的最佳工艺参数:物料含水量46%,螺杆转速201 r/min,喂料速度21.8kg/h,机筒温度99.5℃,在此条件下持水率为2.12。红外光谱显示其β-折叠含量增加,扫描电镜显示豆粕内部球状紧密结构变成片状孔洞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处理效果。2、以预处理后的豆粕为原料,通过添加猪血等营养成分,利用L16(45)正交试验和主成分分析法优化挤压组织化(第二次挤压)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机筒温度180℃,猪血添加量为豆粕质量的13%,淀粉添加量为豆粕质量的5%,螺杆转速320 r/min,喂料速度27 kg/h。该工艺下的组织化产品(简称Ⅱ)营养全面、可食性强,实现了动植物蛋白的完美结合。3、以原料豆粕为主要原料,按照正交试验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挤压组织化,得到一次挤压组织化产品(简称Ⅰ)。将Ⅰ和Ⅱ进行特性对比,结果表明:Ⅱ的吸水率明显高于Ⅰ;Ⅱ比Ⅰ的体积密度小0.06 g/cm3;不同的煮制时间和煮制温度下Ⅱ的持水率都明显高于Ⅰ;Ⅱ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明显高于Ⅰ;且Ⅱ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也远高于Ⅰ;扫描电镜图片直观地说明了 Ⅱ结构规整,组织排列整齐,层次紧密,纤维化程度高,明显优于Ⅰ。通过上述特性对比,最终验证了豆粕挤压预处理的重要性。4、以挤压组织化产品Ⅱ为主要原料,利用L9(34)正交试验得出即食香肠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以大豆组织蛋白Ⅱ为基准,大豆组织蛋白Ⅱ100%,谷朊粉35%,南瓜粉25%,卡拉胶1.5%,水分160%。所得香肠颜色亮黄,咸淡适中,有浓郁的豆香味;表面光滑、组织紧密;硬度适中,弹性好。将该香肠与市售香肠进行对比发现,在外观方面,该香肠还是有待提高的。但该香肠已经具备方便即食的特点,因而证明了将该组织化产品添加到食品中的可行性。
张玮,郑荣生,李淑静,张波[8](2015)在《低温脱脂大豆粕理化性质与挤压组织化特性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以2012年9家大豆蛋白生产企业的9份低温脱脂大豆粕为原料,以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压机为挤压设备,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法分析大豆粕理化性质与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产品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挤压机扭矩与挤压组织化蛋白的硬度、咀嚼度、拉断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模头处物料的表观黏度与挤压组织化蛋白硬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挤压组织化蛋白咀嚼度、拉伸强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单位机械能耗与色差ΔE*、咀嚼度、拉断强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大豆粕粗蛋白含量和挤压组织化产品硬度、咀嚼度、拉断强度之间正相关系数大于0.543;乳化性与挤压组织化蛋白组织化度的正相关系数为0.627。主成分载荷分布和得分分布图显示,参试大豆粕中P1、P2和P7的粗蛋白含量及其产品硬度较高;P3和P9的乳化性及其产品组织化度较高;P5和P7的粗纤维含量较高。结论认为,粗蛋白含量较高的大豆粕可生产出拉断强度较大、硬度和咀嚼度较高的挤压组织化蛋白;粗蛋白含量、乳化性可作为挤压组织化蛋白生产原料大豆粕的分类性状。
郑建梅[9](2012)在《谷朊粉挤压组织化技术及产品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挤压加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蛋白组织化产品的生产。谷朊粉是一种来源于小麦籽粒的植物蛋白,可以显着提高挤压组织化产品的组织化和纤维化程度。目前,对谷朊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面粉为原料的低水分挤压方面,以谷朊粉为原料的高水分挤压文献报道较少,对于谷朊粉挤压组织化加工技术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分析了谷朊粉挤压过程中挤压机操作参数对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影响规律;应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挤压产品的质量,优化了工艺操作参数;分析了谷朊粉高、低水分挤压过程中蛋白质结构的变化特点;以不同HMW-GS组成的小麦品种获得的谷朊粉为原料,研究了原料组成对谷朊粉挤压技术及产品特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单因素试验表明:谷朊粉低水分挤压组织化时,物料湿度和套筒温度对系统参数的影响显着,物料湿度、套筒温度、螺杆转速和喂料速度均会影响到目标参数(产品特性)。初步确定各操作参数比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物料湿度20%~24%,套筒温度190℃,螺杆转速160r/min~220r/min,喂料速度为77.58g/min~81.85g/min.谷朊粉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时,物料湿度、套筒温度和喂料速度对系统参数的影响显着,物料湿度、套筒温度、螺杆转速和喂料速度均会影响到目标参数(产品特性)。在不考虑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时,初步确定各操作参数比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物料湿度50%~54%,套筒温度160℃~170℃,螺杆转速约为160r/min,口畏料速度约为18.90g/min.与谷朊粉低水分挤压组织化相比较,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时,物料湿度较高,套筒温度、螺杆转速和喂料速度低;高水分挤压时的扭矩和压力低;相同套筒温度和螺杆转速下,高水分挤压的单位机械能耗低。不同物料湿度和螺杆转速下谷朊粉高水分挤压产品的持水力高。(2)多因素试验表明:挤压组织化时挤压机的系统参数间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系统参数与目标参数(产品特性)的多个指标显着相关(P<0.05),且目标参数(产品特性)间呈复杂的相关性;不同的产品品质指标符合不同的回归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出公因子来表征挤压产品品质,并根据各因子的得分对产品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回归方程;发现影响谷朊粉低水分挤压组织化产品质量的诸因素主次排序为:套筒温度>物料湿度>螺杆转速>喂料速度;影响谷朊粉高水分挤压组织化产品质量的诸因素主次排序为:物料湿度>喂料速度>套筒温度>螺杆转速。应用频数特性法,得到谷朊粉低水分挤压最优操作参数组合为:物料湿度21.10%-21.83%,套筒温度191.39℃-193.94℃,螺杆转速177.12r/min~188.19r/min,喂料速度67.47g/min~70.63g/min;高水分挤压最优参数组合为:物料湿度52.70%-53.49%,套筒温度159.08。C-162.02℃,螺杆转速154.39r/min~165.61r/min,喂料速度21.66g/min~23.32g/minn。(3)操作参数对谷朊粉高、低水分挤压产品结构影响一致点为:挤压后,总蛋白的SDS-PAGE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谱带颜色变浅,醇溶蛋白含量显着降低且其A-PAGE(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低分子量谱带个数减少,产品在磷酸缓冲液(PB)(提取天然蛋白)、PB+SDS(打破氢键和疏水作用)中的溶解度降低。随物料湿度的升高,挤压产品在PB+2-ME中的溶解度呈现降低的趋势。随套筒温度的升高,谷蛋白含量降低,且SDS-PAGE谱带颜色变浅,在PB、PB+2-ME(打破二硫键作用)和PB+SDS中的溶解度呈升高的趋势。达到完全组织化状态所需要的套筒温度后,谷朊粉高、低水分挤压时蛋白质组分含量随套筒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4)操作参数对谷朊粉高、低水分挤压产品结构影响非一致点为:挤压后,低水分挤压产品总蛋白的SDS-PAGE谱带产生一条新的谱带;高水分挤压产品谷蛋白的SDS-PAGE低分子量谱带个数减少,在PB+2-ME中的溶解度升高。随着物料湿度的升高,低水分挤压产品总蛋白SDS-PAGE谱带颜色加深,醇溶蛋白先降低后升高,α区有一条谱带色泽变浅,谷蛋白含量升高,在PB、PB+SDS、PB+2-ME中溶解度升高;高水分挤压产品醇溶蛋白含量逐渐降低,ω区有一条谱带颜色变浅,γ区有一条谱带颜色加深;谷蛋白含量升高且SDS-PAGE谱带颜色加深,在PB、PB+SDS、 PB+2-ME中溶解度降低,但在PB+SDS+2-ME中溶解度升高;随套筒温度的升高,低水分挤压产品的总蛋白的SDS-PAGE谱带色泽变浅;醇溶蛋白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其α区的一条谱带颜色逐渐变深,ω区上端的两条高分子量的谱带颜色逐渐加深;高水分挤压产品醇溶蛋白含量升高,其A-PAGE图谱中ω区的一条谱带颜色之间加深,蛋白质间氢键和输水作用加强,在PB+2-ME中的溶解度升高。(5) HMW-GS组成对谷朊粉高水分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影响原料组成影响谷朊粉挤压的目标参数。不同亚基类型和亚基组合的谷朊粉挤压时系统参数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不同亚基位点类型、不同亚基组合类型对目标参数(产品特性)有显着影响。对于高水分谷朊粉挤压组织化产品,1,7+9,5+10组合的挤压产品质量较好。
陈曦娟[10](2012)在《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大豆蛋白质是植物性的完全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蛋白营养价值。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豆蛋白产品有粉状大豆蛋白产品和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两种,但是传统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不可即食,还需要再加工,直接食用的即食性产品市场鲜有出现。本研究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感官评价优化挤压参数(螺杆转速、挤压温度、水分含量和淀粉含量),得到一种膨化率高,口感好的可即食性的大豆蛋白组织化产品,并对挤压产品的特性进行了研究。以大豆蛋白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感官评价得到最适的挤压参数为:水分含量15%,转速120r/min,挤压温度16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挤压产品:硬度4.3N/cm2,脆度23.9mm/cm2;膨胀率329%。在大豆蛋白中添加淀粉以改善产品的口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感官评价得到最适的挤压参数为:水分含量20%,转速130r/min,挤压温度160℃,淀粉含量1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挤压产品:硬度4.9N/cm2,脆度-21.8mm/cm2,膨胀率370%。此外还对大豆蛋白挤压产品的密度、吸水指数及水溶性指数、氮溶解指数和乳化性及起泡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水分含量越高,样品密度越大,螺杆转速和挤压温度对密度影响不显着,淀粉的添加可以降低样品密度;物料的水分含量、螺杆转速和挤压温度对产品吸水指数影响不显着,而对水溶性指数影响显着,添加淀粉后产品吸水指数增高,水溶性指数降低;水分含量增高,氮溶解指数降低,随着螺杆转速从100r/min增加到140r/min,挤压温度从140℃增加到180℃,氮溶解指数呈先降后增趋势,淀粉添加后,氮溶解指数降低;经过挤压,大豆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及泡沫稳定性增高,起泡性降低,添加淀粉后的产品乳化性及其稳定性和起泡性及其稳定性均有所增加,但增加不显着。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产品具有均匀结构,此外,利用扫描量热仪示差测量该产品,结果显示产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SDS-PAGE图显示,经过挤压并没有异肽键形成,但是可能有一部分蛋白质并非由二硫键结合,而是由其他化学键聚合成不能被还原剂溶解的大分子。
二、大豆蛋白的挤压组织化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蛋白的挤压组织化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脱脂火麻仁粕挤压性质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1 绪论 |
1.1 HPM概述 |
1.1.1 HPM组成及营养功能性质 |
1.1.2 HPM的生产及应用 |
1.1.3 HPM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2 植物蛋白肉产业发展概述 |
1.2.1 植物蛋白肉的简介 |
1.2.2 可食用蛋白质的供需现状及问题 |
1.2.3 国内外植物蛋白肉产业发展现状 |
1.2.4 植物蛋白肉的发展潜力 |
1.3 挤压组织化技术概述 |
1.3.1 高、低水分挤压技术 |
1.3.2 挤压组织化影响因素 |
1.3.3 水分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
1.3.4 蛋白质特性在挤压过程中的变化 |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HPM基本成分的分析 |
2.2.2 挤压试验 |
2.2.3 加水量对EHPM特性影响实验 |
2.2.4 挤压过程中特定加水量对HPM特性影响实验 |
2.2.5 质构的测定 |
2.2.6 色度的测定 |
2.2.7 组织化度的测定 |
2.2.8 氮溶解指数(NSI)的测定 |
2.2.9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
2.2.10 低场脉冲核磁共振分析(NMR) |
2.2.11 微观结构分析(扫描电镜SEM) |
2.2.12 还原性SDS-PAGE凝胶电泳 |
2.2.13 体积排阻高效液相色谱 |
2.2.1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测定 |
2.2.15 蛋白质化学交联作用分析 |
2.2.16 圆二色谱分析测定 |
2.2.17 多角度粒度与高灵敏度Zeta电位分析 |
2.2.18 感官评定的测定 |
2.2.19 仿鸡胸肉产品制备 |
2.2.20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讨论 |
3.1 HPM理化性质分析 |
3.1.1 主要成分分析 |
3.1.2 氨基酸组成分析 |
3.1.3 热力学性质分析 |
3.2 挤压条件对EHPM品质的影响 |
3.2.1 加水量的影响 |
3.2.2 挤压温度的影响 |
3.2.3 螺杆转速的影响 |
3.2.4 喂料速度的影响 |
3.2.5 EHPM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2.6 挤压工艺参数对EHPM产品品质指标的回归分析 |
3.2.7 响应面优化挤压工艺参数 |
3.2.8 内容小结 |
3.3 挤压条件对EHPM感官的影响 |
3.4 HPM挤压组织化过程中水分的形态及分布 |
3.4.1 DSC分析水分在HPM挤压组织过程中水分形态及分布 |
3.4.2 NMR分析HPM挤压组织过程中水分形态及分布 |
3.4.3 内容小结 |
3.5 加水量对EHPM特性的影响 |
3.5.1 EHPM分子量及分布 |
3.5.2 EHPM微观形态的变化 |
3.5.3 EHPM二级结构的变化 |
3.5.4 EHPM化学交联作用的变化 |
3.5.5 内容小结 |
3.6 挤压过程中特定加水量对HPM特性的影响 |
3.6.1 低加水量(20%)对HPM特性影响 |
3.6.2 中等加水量(40%)对HPM特性影响 |
3.6.3 高加水量(60%)对EHPM特性的影响 |
3.6.4 内容小结 |
3.7 仿鸡胸肉EHPM评价及应用研究 |
3.7.1 EHPM及其同类产品的品质评价 |
3.7.2 仿鸡胸肉EHPM的品质评价 |
3.7.3 内容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论文 |
专利 |
附录Ⅱ:仿鸡胸肉产品图 |
(2)芝麻蛋白及挤压组织化蛋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芝麻蛋白 |
1.1 芝麻蛋白的概述 |
1.2 芝麻蛋白的性质 |
1.3 芝麻蛋白的应用 |
2 挤压组织化蛋白 |
2.1 挤压组织化蛋白技术 |
2.2 影响挤压组织化蛋白产品品质的因素 |
2.2.1 原料性质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2.2.2 挤压工艺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2.3 挤压组织化蛋白的应用 |
3 展望 |
(3)基于高分子取向及复水机理研究的面条酶法挤压工艺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面条的产业概况及技术背景 |
1.1.1 面条的产业概况 |
1.1.2 面条的技术背景 |
1.2 挤压技术及其在面条生产中的应用 |
1.2.1 挤压技术的原理及优势 |
1.2.2 挤压技术在面条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
1.2.3 挤压面条的关键品质 |
1.3 挤压面条质构品质调控及其机理探索 |
1.3.1 筋道口感调控方法的探索 |
1.3.2 挤压取向的产生 |
1.3.3 取向度测定方法的探索 |
1.3.4 挤压取向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 |
1.4 挤压面条复水品质酶法调控及其机理探索 |
1.4.1 速煮性能调控方法的探索 |
1.4.2 酶法挤压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
1.4.3 金属离子对α-淀粉酶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现状 |
1.4.4 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及其在含酶体系中的应用现状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挤压面条取向度测定的激光传输法构建及验证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激光传输系统的设计和构建 |
2.3.2 取向度B值的计算方法 |
2.3.3 激光散射图像分析系统的构建 |
2.3.4 挤压取向面条样品的制备 |
2.3.5 最优激光散射图像获取参数的选择 |
2.3.6 取向度测定方法稳定性的验证 |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图像获取参数对面条取向度的影响 |
2.4.2 取向度测定方法稳定性验证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取向度的面条挤压参数高阶响应优化模型构建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取向度B值的测定 |
3.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3.3.3 Box-Benhnken试验设计 |
3.3.4 取向度B值优化高阶响应模型设计 |
3.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2 Box-Benhnken数据分析 |
3.4.3 方差分析及回归方程 |
3.4.4 模型数据稳定性诊断 |
3.4.5 3D曲面及等高线分析 |
3.4.6 模型优化结果与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筋蛋白-淀粉网络复合结构挤压取向形成机理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取向面条样品的制备 |
4.3.2 取向面条网络复合结构关键组分的提取 |
4.3.3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
4.3.4 挤压取向对淀粉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分子量及亚基分布的影响 |
4.4.2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溶解度和化学交联键的影响 |
4.4.3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游离巯基及半胱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4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
4.4.5 挤压取向对淀粉有序结构的影响 |
4.4.6 挤压取向对淀粉链长分布的影响 |
4.4.7 基于高分子物理原理分析面条取向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α-淀粉酶调控面条质构品质和复水品质的作用及机理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酶法挤压面条的制备 |
5.3.2 淀粉样品的提取 |
5.3.3 淀粉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5.3.4 淀粉X射线衍射峰的测定 |
5.3.5 淀粉热糊化参数的测定 |
5.3.6 面条表面微观结构表征 |
5.3.7 面条蒸煮参数的测定 |
5.3.8 面条感官评价方法 |
5.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淀粉分子量分布特征 |
5.4.2 淀粉衍射峰及晶型变化分析 |
5.4.3 淀粉热糊化特征分析 |
5.4.4 面条表面微观结构 |
5.4.5 面条蒸煮品质变化规律 |
5.4.6 复水面条的感官评价分数 |
5.4.7 传统挤压和酶法挤压作用机理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a~(2+)调控的酶法挤压面条工艺多目标响应模型的构建 |
6.1 前言 |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Ca~(2+)调控的酶法EN制备 |
6.3.2 Ca~(2+)调控的α-淀粉酶相对酶活的测定 |
6.3.3 Ca~(2+)调控的酶法EN复水时间的测定 |
6.3.4 Ca~(2+)调控的酶法EN取向度B值的测定 |
6.3.5 Box-Benhnken试验设计 |
6.3.6 多目标响应模型的构建 |
6.3.7 复水面条质构参数的测定 |
6.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Ca~(2+)对淀粉酶相对酶活的影响 |
6.4.2 Box-Benhnken数据分析 |
6.4.3 方差分析及回归方程 |
6.4.4 模型数据稳定性诊断 |
6.4.5 3D曲面及等高线分析 |
6.4.6 多目标响应模型优化与验证 |
6.4.7 挤压面条与市售面条关键品质特性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属离子调控α-淀粉酶结构构象的分子动力学机理研究 |
7.1 前言 |
7.2 试验设备 |
7.2.1 硬件设备 |
7.2.2 软件设备 |
7.3 试验方法 |
7.3.1 模拟初始结构的确定及研究体系的构建 |
7.3.2 MD模拟研究方法概述 |
7.3.3 模拟轨迹提取及数据处理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α-淀粉酶蛋白质骨架的稳定性 |
7.4.2 α-淀粉酶氨基酸残基的灵活性 |
7.4.3 金属离子与氨基酸残基原子间最短距离 |
7.4.4 金属离子配位基及质心距离实时变化规律 |
7.4.5 骨架重叠性较差的α-淀粉酶侧链稳定性分析 |
7.4.6 金属离子结合位点空间结构分析 |
7.4.7 α-淀粉酶骨架原子运动相关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机理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豌豆概述 |
1.1.1 国内外资源 |
1.1.2 营养价值 |
1.1.3 主要用途 |
1.2 豌豆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 |
1.2.1 豌豆蛋白功能特性的应用 |
1.2.2 豌豆蛋白的凝胶特性 |
1.2.3 豌豆蛋白的流变特性 |
1.3 豌豆蛋白的改性研究 |
1.3.1 豌豆蛋白的改性方法 |
1.3.2 食品挤压技术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豌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分析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测试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化学成分 |
2.3.2 密度 |
2.3.3 溶解度(NSI) |
2.3.4 凝胶性 |
2.3.5 色泽 |
2.3.6 粘度 |
2.3.7 乳化活性指数(EAI)和乳化稳定性指数(ESI) |
2.3.8 起泡性(FAI)和泡沫稳定性(FS) |
2.3.9 持水性(WHC) |
2.3.10 持油性(FBI)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挤压条件下豌豆蛋白挤出物中水的状态 |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样品制备 |
3.2.1 水/豌豆蛋白混合料制备 |
3.2.2 挤出物样品制备 |
3.3 测试方法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DSC分析混合料中水的状态 |
3.4.2 DSC分析不同水分含量下挤出物中水的状态 |
3.4.3 DSC分析不同挤压温度下挤出物中水的状态 |
3.4.4 DSC分析不同加热时间下挤出物中水的状态 |
3.4.5 DSC分析不同挤压速率下挤出物中水的状态 |
3.5 小结 |
第四章 豌豆蛋白热凝特性及流变性能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设备 |
4.2 样品制备 |
4.3 测试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静态流变测试 |
4.4.2 应变扫描动态流变测试 |
4.4.3 温度扫描动态流变测试 |
4.4.4 频率扫描动态流变测试 |
4.4.5 时间扫描动态流变测试 |
4.4.6 偏光显微镜观察 |
4.5 小结 |
第五章 玉米淀粉对豌豆蛋白热凝及流变性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设备 |
5.2 样品制备 |
5.3 测试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静态流变测试 |
5.4.2 验证试验 |
5.4.3 应变扫描动态流变测试 |
5.4.4 温度扫描动态流变测试 |
5.4.5 频率扫描动态流变测试 |
5.4.6 时间扫描动态流变测试 |
5.4.7 偏光显微镜观察 |
5.5 小结 |
第六章 超声法表征豌豆蛋白凝胶过程 |
6.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设备 |
6.2 样品制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恒温条件下豌豆蛋白的凝胶化实验 |
6.3.2 升温条件下豌豆蛋白的凝胶化实验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恒温条件下豌豆蛋白凝胶化过程的超声波表征 |
6.4.2 升温条件下豌豆蛋白凝胶化过程的超声波表征 |
6.5 小结 |
第七章 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及其应用 |
7.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实验设备 |
7.2 样品制备 |
7.3 实验设计 |
7.3.1 单因素试验 |
7.3.2 正交试验 |
7.4 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质量评价的测试指标 |
7.5 组织化豌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7.5.1 产品配方 |
7.5.2 工艺流程 |
7.5.3 检测方法 |
7.6 试验结果与讨论 |
7.6.1 螺杆构型分析 |
7.6.2 感官评价分析 |
7.6.3 单因素实验分析 |
7.6.4 正交试验分析 |
7.6.5 组织化豌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7.7 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优劣评价方法 |
7.8 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机理探讨 |
7.9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基于挤压技术的亚麻蛋白组织化动态力学及微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挤压膨化的物性修饰研究 |
1.2.2 挤压改变食品流变特性的数学模型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亚麻饼粕挤压膨化产物的流变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2.3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
2.2.4 挤压膨化加工 |
2.2.5 挤压亚麻饼粕糊的制备 |
2.2.6 动态粘弹特性的测量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挤压膨化亚麻饼粕的动态流变测量 |
2.3.2 挤压分散体系的蠕变-蠕变恢复测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麻饼粕-大豆蛋白共混体系动态力学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原料 |
3.2.2 主要设备 |
3.2.3 试验设计 |
3.2.4 共混体系组织化产物准备 |
3.2.5 动态力学分析仪测定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蠕变及蠕变恢复试验 |
3.3.2 物料含水率对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蠕变特性的影响 |
3.3.3 挤压温度对共混体系挤压组织化产品蠕变特性的影响 |
3.3.4 螺杆转速对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蠕变特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挤压参数对亚麻饼粕-大豆蛋白共混体系膨化产物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设备与仪器 |
4.2.3 试验设计 |
4.2.4 挤压膨化产品特性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挤压温度对产品特性的影响 |
4.3.2 物料含水率对产品特性的影响 |
4.3.3 螺杆转速对产品特性的影响 |
4.3.4 亚麻饼粕添加比例对产品特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挤压膨化亚麻饼粕产物的工艺优化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设备与仪器 |
5.2.3 响应值测定 |
5.2.4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5.2.5 试验指标的确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挤压参数对产品理化特性的影响规律 |
5.3.2 挤压参数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挤压组织化产物微观结构分析及分形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原料 |
6.2.2 主要设备 |
6.2.3 试验设计 |
6.2.4 双螺杆挤压处理 |
6.2.5 产品特性分析 |
6.2.6 组织化亚麻饼粕的分形研究 |
6.2.7 统计分析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产品特性指标 |
6.3.2 组织化蛋白产物的分形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加水量对小麦拉丝蛋白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方法 |
1.3.1 谷朊粉挤压试验 |
1.3.2 组织化度的测定 |
1.3.3 质构测定 |
1.3.4 堆积密度测定 |
1.3.5 复水率的测定 |
1.3.6 扫描电镜 |
1.4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小麦拉丝蛋白组织化程度的影响 |
2.2 对小麦拉丝蛋白质构特性的影响 |
2.3 加水量对小麦拉丝蛋白复水率的影响 |
2.4 对小麦拉丝蛋白堆积密度的影响 |
2.5 对小麦拉丝蛋白微观结构的影响 |
3 结论 |
(7)豆粕二次挤压工艺及其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豆粕 |
1.1.2 挤压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豆粕的研究现状 |
1.2.2 挤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大豆组织化蛋白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豆粕挤压预处理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原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FMHE36智能型双螺杆挤压机简介 |
2.3.2 豆粕挤压预处理 |
2.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3.4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
2.3.5 豆粕特性指标测定 |
2.3.6 豆粕持水率测定 |
2.3.7 豆粕红外光谱测定 |
2.3.8 豆粕扫描电镜结构观察 |
2.3.9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原料豆粕成分分析 |
2.4.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3 响应曲面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4 预处理后豆粕的性质测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豆粕和猪血混合挤压组织化工艺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挤压组织化 |
3.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3.3.3 正交试验设计 |
3.3.4 豆粕和猪血混合挤压组织化产品评价指标测定 |
3.3.5 挤压组织化产品综合评价方法 |
3.3.6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3.4.2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一次和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对比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挤压组织化产品的制备 |
4.3.2 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测定 |
4.3.3 挤压组织化产品膳食纤维测定 |
4.3.4 挤压组织化产品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测定 |
4.3.5 挤压组织化产品红外光谱测定 |
4.3.6 挤压组织化产品扫描电镜结构观察 |
4.3.7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对比 |
4.4.2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膳食纤维对比 |
4.4.3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对比 |
4.4.4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红外图谱对比 |
4.4.5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扫描电镜图片对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利用组织化产品生产即食香肠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即食香肠的工艺流程 |
5.3.2 即食香肠操作要点 |
5.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5.3.4 正交试验设计 |
5.3.5 即食香肠的感官评价 |
5.3.6 即食香肠的质构测定 |
5.3.7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5.4.2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5.4.3 质构数据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 |
5.4.4 即食香肠与市售香肠的对比 |
5.5 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低温脱脂大豆粕理化性质与挤压组织化特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 1 试验材料 |
1. 2 试验方法 |
1. 2. 1 大豆粕理化性质检测 |
1. 2. 2 挤压设备及工艺 |
1. 2. 3 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的检测 |
1. 2. 4 挤压组织化蛋白产品特性检测 |
1. 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大豆粕理化性质 |
2. 2 大豆粕的挤压组织化特性 |
2. 3 大豆粕理化性质与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相关性分析 |
2. 4大豆粕理化性质和挤压组织化特性主成分分析 |
2. 5 原料大豆粕的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9)谷朊粉挤压组织化技术及产品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谷朊粉的研究与应用 |
1.1.1 谷朊粉的构成 |
1.1.2 谷朊粉的生产 |
1.1.3 谷朊粉的改性 |
1.1.4 谷朊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2 食品挤压技术 |
1.2.1 食品挤压加工的特点 |
1.2.2 食品挤压技术的发展 |
1.2.3 挤压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特点 |
1.2.4 挤压过程中蛋白质发生的变化 |
1.2.5 挤压组织化过程的系统分析 |
1.2.6 物料特性对组织化的影响 |
1.2.7 挤压机结构对组织化的影响 |
1.2.8 挤压机操作参数对组织化的影响 |
1.2.9 挤压操作对产品结构的影响 |
1.2.10 挤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3 谷朊粉挤压组织化研究进展 |
1.3.1 谷朊粉低水分挤压 |
1.3.2 谷朊粉高水分挤压 |
1.4 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单因素操作参数对谷朊粉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数据统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操作参数对谷朊粉低水分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影响 |
2.3.2 单因素操作参数对谷朊粉高水分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影响 |
2.3.3 谷朊粉高、低水分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比较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讨论 |
2.4.2 小结 |
第三章 多因素操作参数与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关系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数据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多因素操作参数对谷朊粉低水分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影响 |
3.3.2 多因素操作参数对谷朊粉高水分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影响 |
3.3.3 谷朊粉高、低水分挤压组织化工艺比较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讨论 |
3.4.2 小结 |
第四章 物料湿度和套筒温度对谷朊粉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及结构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4 数据统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物料湿度和套筒温度对谷朊粉低水分挤压产品特性及结构的影响 |
4.3.2 物料湿度和套筒温度对谷朊粉高水分挤压产品特性及结构的影响 |
4.3.3 谷朊粉高、低水分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及结构比较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第五章 HMW-GS构成对谷朊粉高水分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谷朊粉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特点 |
5.3.2 谷朊粉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 |
5.3.3 谷朊粉特性与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关系 |
5.4 讨论与小结 |
5.4.1 讨论 |
5.4.2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关于植物蛋白高、低水分挤压组织化的研究 |
6.1.2 操作参数对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影响 |
6.1.3 操作参数对挤压组织化产品结构的影响 |
6.2 结论 |
6.3 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大豆的概况 |
1.1.1 大豆制品简介 |
1.1.2 国外大豆加工工业生产现状 |
1.1.3 国内大豆加工工业生产现状 |
1.2 大豆蛋白简介 |
1.2.1 大豆蛋白的组成 |
1.2.2 大豆蛋白质的特性 |
1.3 大豆蛋白的研究概况 |
1.3.1 大豆蛋白产品的种类 |
1.3.2 大豆蛋白的生产工艺 |
1.3.3 大豆蛋白的应用现状 |
1.3.4 大豆蛋白的发展前景 |
1.4 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的研究 |
1.4.1 挤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1.4.2 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的生产原理 |
1.4.3 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的目的 |
1.4.4 影响挤压组织化产品的因素 |
1.4.5 制备组织化大豆蛋白的原料 |
1.4.6 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5 本论文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5.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大豆蛋白挤压参数的单因素试验 |
2.2.2 感官评价 |
2.2.3 挤压膨化产品的硬度和脆度 |
2.2.4 挤压膨化产品的膨胀率测定 |
2.2.5 样品体积密度的测定 |
2.2.6 吸水指数和水溶性指数的测定 |
2.2.7 氮溶解指数的测定 |
2.2.8 乳化性及其稳定性测定 |
2.2.9 起泡性及其稳定性测定 |
2.2.10 大豆蛋白挤压参数正交试验 |
2.2.11 添加淀粉后大豆蛋白挤压参数单因素试验 |
2.2.12 添加淀粉后大豆蛋白挤压参数正交试验 |
2.2.13 热分析 |
2.2.14 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 |
2.2.15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大豆蛋白最适挤压参数的确定 |
3.1.1 物料水分含量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2 螺杆转速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3 挤压温度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4 大豆蛋白挤压参数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5 优化条件的验证 |
3.2 添加淀粉后大豆蛋白最适挤压参数的确定 |
3.2.1 物料水分含量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2 螺杆转速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3 挤压温度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4 淀粉含量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5 添加淀粉后大豆蛋白挤压参数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6 优化条件的验证 |
3.3 感官评价得分最高的大豆蛋白挤压产品硬度、脆度和膨胀率值 |
3.4 不同样品的乳化性和起泡性以及乳化和泡沫的稳定性 |
3.5 大豆蛋白挤压产品热分析结果 |
3.6 大豆蛋白挤压产品微观结构 |
3.7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 |
3.8 挤压机强制进料机构的改进 |
3.8.1 本试验挤压机进料机构存在的缺陷 |
3.8.2 人工强制喂料方法的验证 |
3.8.3 强制进料机的设计 |
3.8.4 强制进料机的不足和对后续改进的展望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四、大豆蛋白的挤压组织化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脂火麻仁粕挤压性质研究及产品开发[D]. 陈莹. 江南大学, 2021(01)
- [2]芝麻蛋白及挤压组织化蛋白的研究进展[J]. 张富重,张国治,黄纪念. 粮食加工, 2020(06)
- [3]基于高分子取向及复水机理研究的面条酶法挤压工艺创建[D]. 李静鹏. 江南大学, 2020(01)
- [4]豌豆蛋白挤压组织化机理及工艺优化[D]. 王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5]基于挤压技术的亚麻蛋白组织化动态力学及微观特性研究[D]. 刘毅.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7)
- [6]加水量对小麦拉丝蛋白品质的影响[J]. 李婷,朱科学,郭晓娜. 食品与机械, 2017(04)
- [7]豆粕二次挤压工艺及其产品研究[D]. 朱银月. 福州大学, 2016(07)
- [8]低温脱脂大豆粕理化性质与挤压组织化特性关系研究[J]. 张玮,郑荣生,李淑静,张波. 中国粮油学报, 2015(12)
- [9]谷朊粉挤压组织化技术及产品结构研究[D]. 郑建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10]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及特性研究[D]. 陈曦娟.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