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华盖木

国宝-华盖木

一、国宝珍品——华盖木(论文文献综述)

马俊[1](2019)在《我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是指因长期受人类活动侵扰,栖息地退化而导致分布地域散碎或褊狭,种群衰退,个体数量极其稀少,已低于最小存活种群,随时都会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研究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规划。很多被纳入极小种群物种的野生动植物都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有着独特的潜在、生存及科研等价值,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正面临着立法理念局限、制度设计缺陷、管护措施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极小种群物种难以恢复和发展种群数量,种群内遗传稳定性不断下降,走向消亡。我国已有的一些富有成效的物种保护方法能为当前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根据极小种群物种的实际状况,结合已有的物种保护成功经验,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成果,从革新立法理念、落实优先保护、完善已有的法律保护措施、制定《濒危物种保护法》等方面来完善我国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内容。

郑珂媛[2](2017)在《亮叶木莲等珍稀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亮叶木莲(Manglietia lucida B.L.Chen et S.C.Yang),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 Law)及石碌含笑(Michelia shiluensis Chun et Y.F.Wu)为试验材料,采用丛芽发生的组培再生方式,通过无菌系的建立、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不定根的诱导等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基及培养环境条件的优化筛选,以建立三树种的组织培养技术,旨在为三树种保护性开发利用提供高效扩繁技术途径。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1、以亮叶木莲无菌苗为外植体,初步建立了亮叶木莲的组培再生技术。较好的诱导培养基:改良MS1+6-BA 1.2 mg/L+NAA 0.1 mg/L+蔗糖30 g/L+琼脂粉6.0 g/L,诱导率为93.6%;较好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2+6-BA 0.8 mg/L+NAA 0.08 mg/L+蔗糖30 g/L+琼脂粉6.0 g/L,增殖系数达2.87,培养周期为20 d,有效芽率最高为89.7%。较适宜不定根诱导培养基为:改良MS2+NAA 0.4 mg/L+IBA 0.5 mg/L+蔗糖15 g/L+琼脂粉6.0 g/L,pH值5.8,接入后暗处理7 d转入光照培养,15 d左右可出根,30 d生根率最高达100%,平均生根条数6.3条/株。2、以华盖木嫩枝为外植体,初步建立了华盖木的组培再生技术。初步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0.5 mg/L+IBA 0.05 mg/L+蔗糖30 g/L+琼脂粉6.0 g/L,诱导率为100%;较适的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1+6-BA 0.4 mg/L+KT 0.5 mg/L+IBA 0.06mg/L+蔗糖30 g/L+琼脂粉6.0 g/L,增殖系数最高达3.87,培养周期为25 d,有效芽率达87.6%。较适宜的不定根诱导培养基为:改良MS1+NAA 0.4 mg/L+IBA 1.0 mg/L+蔗糖15 g/L+琼脂粉6.0 g/L,接入后暗处理7 d转入光照培养,15 d左右可出根,30d左右生根率最高达81.0%,平均生根条数4.5条/株。3、以石碌含笑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为外植体,对其组培快繁技术进行初步探讨。取材时间以10月为佳,较好的取材部位为顶芽下第23个茎节,较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1/2 MS+6-BA1.0 mg/L+NAA0.1 mg/L+蔗糖30 g/L+琼脂粉6.0 g/L,诱导率可达79.6%。

孙如如[3](2013)在《福州木兰科的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景观评价》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福州市城市绿地中的木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和景观评价为主要内容,通过对福州市市区内的主要城市绿地中的木兰科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植物学、园林美学、生态学和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木兰科植物的应用现状和景观质量进行评价,为木兰科植物在福州市城市绿地内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意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的96个样点绿地中,木兰科植物共计有7属64种,属类占我国木兰科植物资源属类的63.60%,种类占我国木兰科植物资源种类的36.70%。其中含笑属最多为27种,木兰属次之为18种,第三是木莲属13种,鹅掌楸属和拟单性木兰属都是2种,单属种观光木和合果木各一种。(2)通过对福州市城市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中的木兰科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福州市城市绿地中应用频率较高的木兰科植物为:紫玉兰、玉兰、二乔玉兰、广玉兰、白兰、含笑、深山含笑、乐昌含笑和醉香含笑。其中,木兰科植物在公园绿地中的应用品种、应用方式和资源数量方面比其他三类绿地都要丰富。(3)尝试建立木兰科植物资源景观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州市木兰科的64种植物进行景观评价,按照综合评价值的数值大小将其进行排序并分为4个等级,其中评为Ⅰ级的有11种,占总数的17.19%,评为Ⅱ级的有26种,占总数的40.62%,评为Ⅲ级的有19种,占总数的29.69%,评为Ⅳ级的有8种,占总数的12.50%。由此可见,在福州市城市绿地中的木兰科植物应用良好的种类并不多,应注重加强木兰科植物的绿化推广工作和在福州市的引种驯化工作。(4)经过实地调查,分析总结了木兰科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种植形式和景观配置模式。介绍了木兰科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独植、对植、丛植、列植、散点植、群植种植形式;简要说明了木兰科植物在福州市城市绿地中与其他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山石、水体等造景元素相结合的景观配置模式。(5)调查发现,木兰科植物在福州市城市绿地中存在广泛应用的植物种类少、景观配置模式单一、管理养护不足等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推广木兰科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种类,特别是在AHP评价模型中被评为Ⅰ、Ⅱ等级的37种植物;对木兰科植物进行配置时,选择不同观赏期的植物与之进行配置,延长植物群落的观赏期;创造多样性景观,利用木兰科植物的芳香性特点,与其他香味植物构建四季有香、环境舒适的芳香植物群落;对木兰科植物进行专业养护,以保持植物景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刘秀丽[4](2012)在《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兰亚属植物(Magnolia Subgenus of Yulania)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花卉。本研究重点对我国玉兰亚属及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的栽培品种资源开展了详细的整理与调查工作,获得了玉兰品种和玉兰亚属部分种的现状情况;建立了玉兰亚属部分种和玉兰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通过比较各品种间形态学上的差异,结合孢粉学和AFLP分子生物学手段,梳理了玉兰亚属种和玉兰品种的分类情况,探讨了其之间可能的亲缘关系和演化情况。结论如下:1、经调查和整理,目前有记载的玉兰亚属植物共52种,明确认定18种,近来文献提及的新种24个,尚存有争议的10种;我国作为玉兰亚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与现代分布中心,共有48个本地种(包括文献提及及有争议种,另4个为国外种)。经调查整理,初步调查到我国白玉兰和二乔玉兰(M×soulangeana)品种40个,其中白玉兰类26个,二乔玉兰类14个。根据形态学比较分析,本研究提出将‘黄脉’和‘玉蝶’等12个具典型特征的玉兰类型暂作为新品种处理。运用形态学数量聚类分析将其中37个玉兰类型很清晰地划分为呈间隔分布的5个白玉兰和二乔玉兰品种群,在印证了二乔玉兰与白玉兰在许多外部性状上均存在着广泛交叉和逐渐过渡情况的同时,也表明形态学聚类分析是一种开展玉兰品种分类研究较好的方法。R型聚类显示,30个性状的量化处理较为合理,保证了最终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根据贡献率大小确定了小枝粗细、叶芽颜色、花被颜色等18个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为以后开展更为系统、深入的中国玉兰品种分类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对37个样本35个玉兰品种的孢粉学研究显示,玉兰品种的花粉形态相似,均为左右对称,异极,具单沟,超长球形(P/E>2),大小(52.9-61.3μm)×(21.3-27.6μm),属于NPC花粉分类系统中的N1P3C3类型,与玉兰业属植物花粉共同的典型特征一致,但表面纹饰的细微形态结构(穿孔和孔穴的分布密度、纹饰类型等)存在差异,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的外壁纹饰可以作为区分玉兰品种的参考依据。孢粉学的数量聚类图中,供试玉兰品种可以较清晰的划分出白玉兰类群与二乔玉兰类群,说明孢粉学性状可以作为种一级的分类方法,但用于对玉兰品种一级的分类并不十分敏锐,可以作为品种分类辅助的参考标准。3、建立了玉兰业属16个种和玉兰39个样本37个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和聚类关系图,确定了DICE (Jaccard)和SM算法是分别适用于种和品种的高信度聚类途径。16个种的聚类结果支持将天目玉兰(M. amoena)和望春玉兰归为同一组;厚叶玉兰(M. crassifolius)和红花玉兰(M. wufengensis)亲缘关系相近,其可能的亲缘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建议将景宁玉兰(M. sinostellata)单独作为种的分类处理,并建议将景宁玉兰、天目玉兰与望春玉兰同归于望春玉兰组;不支持将伏牛山玉兰(Mfuniushanensis)并入望春玉兰及作为宝华玉兰的变种处理;AFLP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出以萼片状花被片、花被片颜色作为玉兰亚属分组依据存在欠缺和不足。39个样品大部分能被较为准确地聚类为白玉兰和二乔玉兰两大类,该结果支持了将种源作为玉兰品种的一级分类标准;聚类结果显示,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与花型的相关性较小。AFLP聚类结果还显示出同一地区的品种聚于一起,可能的原因是玉兰品种大多由当地习用的种或品种育成。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充分了解种或品种种质形成渊源的基础上,AFLP技术是开展玉兰亚属种或品种分类鉴定有效的辅助和参考手段。4、形态及孢粉数量分类法和AFLP技术均能将供试的玉兰品种较为清晰地区分为白玉兰和二乔玉兰两大品种群,因此,三种方法均是开展玉兰亚属种或品种分类、鉴定有效的辅助和参考手段。5、同花色玉兰品种在孢粉学及AFLP聚类图中大部分能聚于一处,而多瓣类玉兰品种在AFLP聚类图和孢粉学聚类图中则呈间隔分布,表明对于玉兰品种的分类实践来说,花色性状是居于花型(重瓣)性状更高一层次分类等级的位置,但花色、花型性状是否能作为玉兰品种二级分类标准,尚需要更多的品种参与及更深入的研究。6、玉兰最早在我国2500年前就已开始栽植,并在漫长的栽培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玉兰花文化,发展出了包括诗词、绘画和民俗等在内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花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以上研究为掌握我国玉兰植物资源现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及之间的亲缘关系,完善玉兰业属种和玉兰品种分类系统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并为玉兰植物资源保护、收集和新种质创制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龙符[5](2002)在《国宝珍品──华盖木》文中研究表明

龙符[6](2001)在《“国宝珍品”——华盖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前夕,新华社播发一则轰动世界的新闻《世界上最珍贵的华盖木成功移植世博园》。这不到一千字的“绿色环保消息”,一经播发,立即引起全世界新闻传媒的重视,尤其是在林业界、环保界、生物界引起震撼。一时间,生物学界刮起一股“寻踪华盖木”的“绿色旋风”。 最古老的史前物种——华盖木,全世界仅此一属一种,堪称“国宝中的珍品”。其科学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生物学界认为,华盖木已经消失,难睹芳容。只能在

龙符[7](2001)在《国宝珍品——华盖木》文中指出 华盖木与地质年代中生代侏罗纪的代表动物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地球上唯一幸存的木本树蕨之一——桫椤(又名树蕨)与华盖木等,同属濒危珍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而华盖木则全世界仅此一属一种,一枝独秀,堪称"国宝中的珍品"。长期以来,生物学界认为,华盖木已经消失,只能在化石中

二、国宝珍品——华盖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宝珍品——华盖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动态
        2.国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极小种群物种的概念和价值
    (一)概念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辨析
        1.极小种群物种的定义
        2.极小种群物种的界定标准
        3.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极小种群物种的价值
        1.科研价值
        2.生存价值
        3.经济价值
        4.其他潜在价值
    (四)保护极小种群物种的重要意义
        1.促进物种保护研究
        2.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3.生态文明整体要求
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制度与物种生存现状
    (一)保护制度现状
        1.涉及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2.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制度的实施情况
    (二)物种生存现状
        1.尚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极小种群物种——以三尾褐凤蝶为例
        2.成功采取保护措施的极小种群物种
        3.对成功先例的经验分析
三、极小种群物种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物种保护自身面临的困难
        1.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面临的问题
        2.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问题
    (二)制度建设的主要困境
        1.立法理念问题
        2.制度设计缺陷
    (三)制度实施的阻碍
        1.调查建档制度未落实
        2.生境保护力度不足
        3.生态补偿缺乏实效
        4.公众参与无法保障
四、完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革新立法理念
        1.确立预防原则
        2.强化合理开发
        3.践行可持续发展
    (二)落实保护优先
        1.明确优先类群
        2.注重种群保护
        3.完善地方立法
        4.接轨科研保护
    (三)完善保护措施
        1.落实物种资源调查
        2.加强生境保护力度
        3.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4.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四)极小种群物种的种群保护建议
        1.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保护建议
        2.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种群保护建议
    (五)制定《濒危物种保护法》的建议
        1.制定《濒危物种保护法》的必要性
        2.保护内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亮叶木莲等珍稀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1 木兰科植物概述
        1.1 基本简介和形态特征
        1.2 分布范围和现状
        1.3 生物及生态学特性
        1.4 主要应用价值
    2 木兰科树种繁殖特点
        2.1 种子繁殖研究
        2.2 扦插繁殖研究
        2.3 嫁接繁殖研究
        2.4 组织培养研究
    3 目的研究树种简介
        3.1 亮叶木莲
        3.1.1 分布范围及生物学特性
        3.1.2 主要应用价值
        3.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2 华盖木
        3.2.1 分布范围及生物学特性
        3.2.2 主要应用价值
        3.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3 石碌含笑
        3.3.1 分布范围及生物学特性
        3.3.2 主要应用价值
        3.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亮叶木莲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试验方法
        1.2.1 无菌体系建立
        1.2.1.1 种子预处理
        1.2.1.2 外植体表面灭菌
        1.2.2 诱导培养
        1.2.3 增殖培养
        1.2.3.1 基本培养基筛选
        1.2.3.2 生长素种类及浓度的筛选
        1.2.3.3 细胞分裂素种类及浓度筛选
        1.2.3.4 激素种类与浓度配比筛选
        1.2.4 生根培养
        1.2.5 组培苗移栽
        1.2.6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菌系的建立
        2.1.1 不同灭菌方案对亮叶木莲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1.2 不同培养基对亮叶木莲初步诱导的影响
        2.2 增殖培养
        2.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亮叶木莲增殖效果的影响
        2.2.2 不同生长素的种类及浓度对亮叶木莲增殖效果的影响
        2.2.3 不同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及浓度对亮叶木莲增殖效果的影响
        2.2.4 不同激素组合对亮叶木莲增殖的影响
        2.3 生根培养
        2.4 炼苗移栽
第三章 华盖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材料的准备
        1.2.2 培养条件
        1.2.3 无菌体系的建立
        1.2.4 诱导培养
        1.2.5 增殖培养
        1.2.3.1 基本培养基筛选
        1.2.3.2 生长素种类及浓度的筛选
        1.2.3.3 细胞分裂素种类及浓度筛选
        1.2.3.4 激素种类与浓度配比筛选
        1.2.4 生根培养
        1.2.5 组培苗移栽
        1.2.6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菌系的建立
        2.1.1 不同灭菌方案对华盖木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1.2 不同培养基对华盖木初步诱导的影响
        2.2 增殖培养
        2.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华盖木增殖效果的影响
        2.2.2 不同生长素的种类及浓度对华盖木增殖效果的影响
        2.2.3 不同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及浓度对华盖木增殖效果的影响
        2.2.4 不同激素组合对华盖木增殖的影响
        2.3 生根培养
        2.4 炼苗移栽
第四章 石碌含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材料、器械、培养基的准备
        1.2.2 培养条件
        1.2.3 外植体表面灭菌
        1.2.3.1 消毒方法的筛选
        1.2.3.2 取材时间的筛选
        1.2.3.3 取材部位的筛选
        1.2.4 腋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2.1.1 消毒方法的筛选
        2.1.2 取材时间的筛选
        2.1.3 取材部位的筛选
        2.2 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初步建立了亮叶木莲的组培再生体系
        1.1.1 建立了亮叶木莲无菌系
        1.1.2 优化了亮叶木莲增殖与生根培养基
        1.2 初步建立了华盖木的组培再生体系
        1.2.1 建立了华盖木无菌系
        1.2.2 优化了华盖木增殖与生根培养基
        1.3 建立了石碌含笑无菌系
    2 讨论
        2.1 外植体进瓶困难
        2.2 生根困难
    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福州木兰科的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景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木兰科植物资源概况
    1.2 木兰科植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植物学理论
        1.5.2 园林植物造景与园林美学理论
        1.5.3 生态学理论
        1.5.4 环境心理学理论
    1.6 研究区域概况
2 木兰科植物资源的应用
    2.1 木兰科植物在我国的应用历史
        2.1.1 春秋战国到秦朝末期
        2.1.2 汉、晋、南北朝时期
        2.1.3 隋唐、元宋时期
        2.1.4 明清、民国及近现代
    2.2 木兰科植物的资源利用价值
        2.2.1 珍贵的庭院观赏、园林绿化树种
        2.2.2 优良的工业用材
        2.2.3 传统医药用材
        2.2.4 宝贵的香源植物
        2.2.5 科学研究
    2.3 木兰科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2.3.1 公园和风景区绿化
        2.3.2 居住区和庭院绿化
        2.3.3 道路和厂矿绿化
        2.3.4 寺庙和纪念场所绿化
        2.3.5 厅堂和居室美化
        2.3.6 建造木兰科植物专类园
    2.4 我国木兰科植物的濒危状况分析和保护开发
        2.4.1 我国木兰科植物濒危状态
        2.4.2 木兰科植物致濒原因
        2.4.3 木兰科植物资源保护
3 福州市木兰科的植物资源调查和景观评价
    3.1 福州市木兰科植物资源调查
        3.1.1 调查地点的选择
        3.1.2 调查结果
    3.2 木兰科植物在不同绿地中的应用
        3.2.1 木兰科植物公园绿地中的应用
        3.2.2 木兰科植物在附属绿地中的应用
        3.2.3 木兰科植物在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中的应用
    3.3 对木兰科植物的景观评价
        3.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3.2 福州市木兰科植物的景观评价
        3.3.3 木兰科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排序分级
    3.4 木兰科植物在福州市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分析
        3.4.1 木兰科植物的种植形式分析
        3.4.2 木兰科植物的景观配置形式
    3.5 木兰科植物在福州市城市绿地中应用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3.5.1 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3.5.2 优化建议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进展
        1.1.1 玉兰花文化与栽培历史的研究
        1.1.2 木兰属及玉兰亚属植物资源与分类
        1.1.2.1 木兰属及玉兰亚属植物资源及分类现状研究
        1.1.2.2 木兰属及玉兰亚属植物系统分类的研究方法
        1.1.3 玉兰亚属植物品种选育与繁殖栽培研究进展
        1.1.3.1 品种选育
        1.1.3.2 繁殖栽培
        1.1.4 玉兰亚属植物的研究热点
        1.1.4.1 分类系统的研究
        1.1.4.2 种群生物学特性、致濒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1.1.4.3 新品种的选育与培育
        1.1.4.4 玉兰亚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
        1.1.5 玉兰亚属及玉兰品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的内容
        1.2.2.1 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
        1.2.2.2 玉兰品种的形态学数量分类研究
        1.2.2.3 玉兰品种的孢粉学研究
        1.2.2.4 构建部分玉兰亚属种及玉兰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并开展亲源关系分析
        1.2.2.5 基于形态学、孢粉学、数量分类学和AFLP分子标记手段的玉兰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1.2.2.6 玉兰花文化研究
        1.2.3 重点解决的问题
    1.3 技术路线
2 中国玉兰亚属种质资源与玉兰品种资源调查及数量分类研究
    2.1 中国玉兰亚属种质资源调查与整理
        2.1.1 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2.1.1.1 调查范围及依据
        2.1.1.2 调查方法
        2.1.2 调查与整理结果
        2.1.2.1 种类
        2.1.2.2 中国原产玉兰亚属种质资源分布概况
        2.1.3 讨论
    2.2 我国玉兰品种资源调查及数量分类研究
        2.2.1 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2.2.1.1 调查范围
        2.2.1.2 调查方法
        2.2.2 调查结果
        2.2.3 玉兰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2.2.3.1 材料与方法
        2.2.3.2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2.3 小结
3 玉兰品种的花粉形态及数量分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兰品种的花粉大小与形状
        3.2.2 玉兰品种的花粉萌发孔特点
        3.2.3 玉兰品种的花粉外壁纹饰
        3.2.4 玉兰品种的花粉形态数量分类分析
    3.3 讨论
        3.3.1 玉兰品种的花粉粒形状
        3.3.2 玉兰品种花粉形态的可能演化趋势
        3.3.3 玉兰品种花粉形态与形态学比较
        3.3.4 玉兰品种的亲缘关系
    3.4 小结
4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玉兰亚属及玉兰品种系统分类学研究
    4.1 AFLP分子标记技术简介及应用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玉兰亚属和玉兰品种植物材料
        4.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1 主要仪器
        4.2.2.2 主要试剂
        4.2.3 AFLP的流程及方法
        4.2.3.1 植物DNA的提取(CTAB法)
        4.2.3.2 模板DNA的电泳检测
        4.2.3.3 模板DNA的酶切
        4.2.3.4 DNA片段接头的连接
        4.2.3.5 DNA片段的预扩增
        4.2.3.6 AFLP的选择性扩增
        4.2.3.7 聚丙烯酰胺变性胶的制备
        4.2.3.8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及拍照
        4.2.3.9 AFLP数据整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物DNA的电泳检测
        4.3.2 基因组DNA的酶切及接头的连接
        4.3.3 DNA片段的预扩增
        4.3.4 选择性扩增的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及拍照
        4.3.5 结果与分析
        4.3.5.1 数据的校验与选择
        4.3.5.2 玉兰亚属种的AFLP聚类结果
        4.3.5.3 玉兰品种的AFLP聚类结果
    4.4 讨论
        4.4.1 玉兰亚属部分种的AFLP聚类分析
        4.4.2 玉兰品种AFLP聚类分析
        4.4.3 形态学、孢粉学和AFLP分子标记聚类结果讨论
    4.5 小结
5 中国玉兰栽培历史及其文化研究
    5.1 花文化的概念
        5.1.1 文化的概念
        5.1.2 花文化的概念
    5.2 中国花文化的研究现状
    5.3 玉兰的栽培历史及其文化研究
        5.3.1 玉兰花文化渊源与表现形式
        5.3.1.1 玉兰的栽培起源
        5.3.1.2 玉兰的得名
        5.3.1.3 玉兰花文化的表现形式
        5.3.2 玉兰花文化的美学价值
        5.3.2.1 玉兰自身的形态之美
        5.3.2.2 意境之美
        5.3.3 玉兰在园林中的应用
        5.3.3.1 玉兰在古园林中的应用
        5.3.3.2 现存玉兰古树名木
        5.3.3.3 玉兰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5.4 小结
6 结论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国宝珍品──华盖木(论文提纲范文)

一、“活化石”失而复得
二、名冠华夏的华盖木
三、“华盖木之父”刘玉壶
四、东南亚最大的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木园
五、华盖木亮相昆明世博园

四、国宝珍品——华盖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马俊.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亮叶木莲等珍稀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郑珂媛.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福州木兰科的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景观评价[D]. 孙如如.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4]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D]. 刘秀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5)
  • [5]国宝珍品──华盖木[J]. 龙符. 云南林业, 2002(05)
  • [6]“国宝珍品”——华盖木[J]. 龙符. 国土绿化, 2001(01)
  • [7]国宝珍品——华盖木[J]. 龙符.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2001(01)

标签:;  ;  ;  ;  

国宝-华盖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