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C:保护整个电力系统

APC:保护整个电力系统

一、APC:保护整个电力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彪[1](2021)在《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功率变换器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宇宸[2](2021)在《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调频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大量风电、光伏新能源的并网,不同程度影响了电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飞轮储能技术逐渐成为了电力行业的研究热点。该储能技术具有快速充放电、使用寿命长、安全、环保的特征,非常适合用来对频率高但幅值低的功率失衡与频率波动进行补偿,能够满足大容量且快速精准的电能参数调节需求,对于进一步提升供电稳定性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飞轮储能系统与传统蓄电池储能系统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包含风电与光伏的微电网系统模型,结合不同电池的充放电特性的影响,对混合储能系统整体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首先,通过对飞轮与蓄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拓扑结构的分析,以及两者对功率频率的控制中各自独立运行时的优缺点,结合不同种类蓄电池的相关工作特性,建立了飞轮储能系统与蓄电池的通用模型,有效模拟了飞轮储能系统与不同种类电池的实际工作特性,确定了混合储能系统的基本控制逻辑。其次,根据蓄电池与飞轮的相关物理特性,将功率平衡性与频率稳定性作为系统整体性能的主要衡量指标,以混合储能系统构成模块的电压参数为基准量,结合传统下垂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蓄电池及飞轮实时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并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了验证,该控制策略可根据不同电池与飞轮的实际充放电速率与荷电量自动调整其出力程度。混合储能系统相对传统蓄电池储能方式,不但可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方式引发的功率失衡与频率偏移的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不同充放电速率电池理想工作特性,具有更好的调节效果与更快的调节速率,并延长了蓄电池实际使用寿命。最后,通过建立较为完整的风力-光伏微电网仿真环境,对飞轮储能、蓄电池储能与混合储能系统设计了不同的功率分配方式,结合系统的AGC调整命令与系统运行时产生的频率与功率波动偏差,进行多组仿真实验,从而验证了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在调节过程中,可灵活发挥不同荷电量及充放电速率电池与飞轮的工作效能,在最大程度保证调节效果前提下,快速且有效的改善了由于多种新能源并网发电而导致系统无法快速平抑扰动的问题。

董炜茜[3](2021)在《基于虚拟惯量控制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化石燃料储备减少,化石燃料价格居高不下,能源安全和环境影响等问题引起了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替代传统能源出力目前己成为最受欢迎的发展方向。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因其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成为最受关注的发电方式。随着风电渗透率逐渐提高,使得风电并网后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新的挑战。研究高渗透率风电介入下的电力系统的负荷频率控制,负荷频率控制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高渗透率风电介入后的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问题。文章建立传统火电机组以及风电场处在单独区域的互联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模型,分析了对于当前区域电网当风电渗透率不断增大时,电力系统的惯量响应能力降低,这会对电网的运行带来不利影响,故提出综合虚拟惯量的概念,来改善风电机组惯性响应能力,随后建立基于综合虚拟惯量控制的风电机组介入下的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模型。文章就是否对风电进行综合虚拟惯量控制,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互联电力系统模型。通过协同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来设计控制器。由于火电与风电系统都有非线性环节,把其化为约束,通过二次规划来求解带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并通过各区域之间进行信息交互,迭代求得各子系统在当前时刻最优解。对含综合虚拟惯量控制与不含综合虚拟惯量控制的风力发电系统负荷频率控制两种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综合虚拟惯量控制的风电介入下的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应用于实际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康志坚[4](2021)在《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之一,煤矿的安全生产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顶板冒落等重大灾害时会造成井下断电故障,造成通信网络链路中断,致使救援中心无法探知煤矿井下人员信息,增大灾后应急救援难度。本文结合光纤传感技术可实现信号无源探测的特点,以声波探测为基础,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煤矿井下既有光缆的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可检测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被困人员的声音信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光纤传感信号检测机制,阐述声波信息解调原理,搭建了基于煤矿井下既有光缆的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系统采用ASE宽带光源作为探测光,以光纤作为声音传感媒介与信号传输通道,可在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侦听巷道内被困人员发出的敲击、呼喊等声音信号,并将信号传输至地面,在地面进行远程信号解调。(2)设计了包括信号解调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的光纤声音传感硬件解调系统。通过对光电转换、I/V转换、差分传输、前置放大、有源滤波、阻抗匹配、功率放大、电声转换等硬件电路的设计,搭建了信号硬件解调系统,完成声音信号的解调复现与提取还原;以STM32F407为控制芯片,设计了数据采集单元、数据控制单元、数据传输单元,构建了数据传输系统,将解调还原的声音信息数据传输至上位机监控系统。(3)开发了基于MFC应用架构的光纤声音传感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对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声波信号的检测,构建了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声音信息的实时检测、波形显示、数据存储及声音复现等功能;设计了多线程结构,优化软件运行速度。以上位机监控系统为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开发了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将综合处理后的数据分析结果推送给工作人员,实现声音、图像、波形等多方联动检测矿井灾后实际环境情况。(4)搭建了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实验台,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可对铺设光缆周界声音进行探知,实现声音信号的无源采集与传输;信号解调系统可实现声音信号的解调复现;数据传输系统可将解调还原的声音数据稳定传输至上位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监控系统可通过波形实时反映外界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及时推送灾情发生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10km的测试距离内,构建的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可以检测距光纤探头0-10m,频率为300Hz-3.4k Hz的声音信号,频率精度可达±1Hz。上述研究表明,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在矿井灾后供电状态下实现了对被困人员声波的信息无源探测与采集传输,解决了断电致使无法通信的问题,为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紧急救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手段。

熊燚[5](2021)在《非同步机电源对暂态稳定性影响机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外由于电力系统同步机暂态失稳所引起的大范围解列以及停电事故不断增加。而随着非同步机电源的大量并网,相同故障情况下,电力系统的暂态过程更加复杂,暂态失稳机理更加难于把握。碳达峰和碳中和驱动着低碳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随着非同步机电源装机容量的进一步增长,电力系统暂态响应更加复杂,暂态稳定形态将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非同步机电源并网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机理,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和评估。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扩展等面积(Extended Equal Area Criterion,EEAC)准则编写暂态稳定性量化评估程序,扩展了 PSSE(Power System Simulator/Engineering)暂态稳定性量化评估功能。程序使用Python语言,将EEAC计算流程模块化,按流程实现了模型识别及数据提取、系统同步机分群,稳定裕度计算及数据展示等应用。程序调用PSS/E的应用程序接口,获取系统同步机摇摆曲线及模型参数后,可以迅速给出系统暂态稳定裕度指标并展示。其次,基于互补群惯量中心相对运动(Complementary Cluster Center of Inertia-Relative motion,CCCOI-RM)变换,讨论非同步机电源并网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基于CCCOI-RM变换,构建了互补群惯量中心动态模型,并提出了非同步机影响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不同场景下,非同步机电源接入对动态模型关键因素的影响并给出其变化量表达式;进一步推导了各场景下的等值单机系统功角加速度的暂态响应表达式,定性判断非同步机接入后系统暂态稳定性变化方向,并揭示非同步机电源接入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机理。最后,基于扩展等面积准则讨论了非同步机电源不同接入场景下,系统功角特性曲线参数的变化,分析各场景下系统加、减速面积的变化趋势。从能量角度进一步解释了非同步机电源并网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途径,发现了非同步机电源等容量替代系统同步机场景下,系统暂态稳定裕度变化趋势不确定的复杂现象,并通过完整的量化分析过程,揭示其形成机理。

郑晓莹[6](2021)在《面向光伏高渗透配电网的电压分区优化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力市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下,分布式光伏电源以其高配置机动性、发电环保清洁以及供电方式便民等的特点,成为各国发电技术方向研究的潮流。当配电网中有分布式光伏电源的并入后其结构从原始的辐射网络变为弱环网,且网络中带有电源节点,进而潮流的分布也有所改变,分布式发电的随机性更使得传统配电网的控制和管理变得更加繁琐。原始配电网的全网潮流在分布式光伏电源并入后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含高渗透分布式光伏电源的配电网,容易造成潮流逆流,引起电压越限。为了解决配电网中由高渗透分布式光伏引起的过电压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优化分布式光伏电源的无功和有功功率输出进行电压调整的双层分区电压调节策略。该模型通过使用改进的Fast-Newman算法对配电网进行分区,筛选出含分布式光伏电源节点的优先调节节点集后,通过迁移学习优化的CSO算法求解节点集中最优有功无功调度值,具体的研究如下:(1)为了筛选出合适的含分布式光伏电源的节点对其进行无功补偿或有功削减调度,在Fast-Newman算法中引入了改进的模块度增量,它考虑了光伏接入位置矩阵和无功/有功电压灵敏度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贪婪算法进行基于改进模块度增量的子社区合并,从而分别构成针对无功补偿和有功削减的分区。而后对分区结果进行基于电压调整需求的进一步筛选,选择出合适的优先调节节点集,用于后续的电压调整调度。(2)由于基于电压调整的有功无功功率调度模型中存在着解空间复杂,优化目标函数为隐函数的特点,对于需要进行电压调节的无功补偿或有功削减子社区,使用高性能的纵横交叉算法(Crisscross Search algorithm,CSO算法)来确定节点的分布式光伏电源输出有功无功功率的最佳调度量,从而使含高渗透分布式光伏配电网中公共耦合点的反向潮流最小。CSO算法具有出色的搜索能力,能在复杂解空间中进行大范围搜索,且收敛速度快。(3)建立了由无功补偿和有功削减调度节点的选择以及CSO算法优化构成的双层分区电压调节策略,其有效性在IEEE 33节点和修改的IEEE 123节点上得到了验证。使用基于CSO算法的电压调整策略后,配电网各节点电压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潮流调度所需要调整的有功、无功功率量较少。但CSO算法的优化速度在电压调整调度模型中有所欠缺。(4)为了解决CSO算法的优化速度问题,选择迁移学习算法优化CSO算法,加快其寻优速度。在原始CSO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CSO优化算法(TLCSO算法)。由于光伏电源每日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TLCSO算法可通过复用预学习的知识,大幅提升算法在相似数据时调度有功无功的实时求解速度,且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在修改后的IEEE34节点以及修改的IEEE123节点上的仿真结果皆表明,此算法相比原始的CSO算法在保证解质量高的基础上具有更快的求解速度,且实用性高。

陈政轩[7](2021)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分区策略与潮流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节能减排与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对能源使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的提高,使得传统的化石能源正在逐步淡出能源市场。而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却开始崭露头角,一种拥有间歇和不确定特性的分布式电源开始走进人民的生活中。自此分布式光伏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光伏电池和低风速风电机组技术也进步迅速,其余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突破,让世界为之瞩目。其中分布式电源可以通过控制自身的功率参与配电网的电压调节以支撑电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未来分布式电源的海量增加,配电系统将面对各式各样、位置相对分散的分布式电源,将大大增加了节点电压越限、潮流逆流还有过负荷等问题发生的概率。现如今虽然分布式发电的相关技术越发成熟,而弃风弃光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为避免这类情况,探究分布式电源的电压调整功能或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消纳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开始针对分布式电源分散布置的特点,提出以分区的形式并结合分布式电源参与优化配电网潮流,进而改善配电网的电压的手段。本文开展了分布式电源并入后的配电网分区策略及其潮流优化方法的研究,具体论文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了解了分布式电源并入后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Open DSS软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随后介绍了基于电压控制的配电网分区形式的概况,以及考虑无功补偿和有功削减组合控制的分区原则。为满足上述的分区原则,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压灵敏度的改进分区算法并以此为基础的潮流优化方法。在无功补偿和有功削减的分区策略的框架下,进一步在原始模块度增量的基础上分别考虑添加无功支撑能力矩阵、灵敏度矩阵还有位置矩阵等因素,使得改进后的Fast-Newman算法更加适应配电网的分区要求。其次,完成了基于改进分区算法的配电网潮流优化方法的模型构建,实现了对调节节点集中的分布式电源分别进行针对无功补偿和有功削减调节的分区潮流控制仿真,以此体现出分布式电源输出有功无功的组合控制。并在所建优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本文所述潮流优化方法的仿真,验证了改进的Fast-newman算法的实用性。最后,为了使潮流优化方法能考虑更多的因素,优化更为合理,本文在有功无功的组合控制基础上引入DG有功削减最少以及网络损耗最小两个子目标进行组合归一化处理。优化后的潮流优化方法可向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具经济实用性。而后在修改后的IEEE34节点以及修改后的IEEE123节点上进行算例研究,通过与原始方法的模型仿真结果对比,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在潮流优化中可平衡多个子目标,网损更少,且分布式电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郑晓莹,陈政轩,曾琮[8](2021)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双层分区调压策略》文中提出针对高渗透的分布式电源(DG)在配电网络中造成逆功率潮流引起的电压越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Fast-Newman算法的配电网双层分区调压策略。改进的Fast-Newman算法引入了考虑DG接入位置以及无功/有功-电压灵敏度矩阵的改进模块度增量,可将分布式配电网进行更为细致合理的划分。双层分区调压策略首先通过改进的Fast-Newman算法分别针对无功补偿(RPC)与有功削减(APC)对配电网进行分区。而后在分区结果中进一步筛选节点组成优先调节节点集。最后为应对高渗透DG配电网的复杂潮流造成的非线性复杂解空间的问题,使用PSO算法分别计算优先调节节点集中各节点的RPC与APC最佳调度值,以优化DG注入点潮流,实现无功/有功调整的合理组合。所提方法在IEEE33节点以及改进的IEEE123节点上进行案例研究,通过与非分区电压调整模型对比,表明该策略通过调度少量节点的RPC与APC,即可达到全网电压调整的目的,且调整后的节点电压更为平稳。

贾焦心[9](2021)在《虚拟同步化微电网的动态特性及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分布式发电、储能应用、柔性负荷等技术的发展,高比例电压源型变换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的接入造成整个系统的惯性和阻尼显着降低,对电网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构成威胁。同时,多类型微源、多类型负荷在微电网内混合共存,可能引发“源-网-荷”动态交互,不同特性的设备间相互作用将产生有别于传统电力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并诱发频率和电压稳定性问题。研究分布式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并网运行适应性、离网运行时的负载适应性及并联控制技术,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对于构建自主电力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从两方面改善虚拟同步化微电网的频率稳定性和功率动静态分配精度,一方面通过构建适用于不同VSC控制策略的统一模型从理论角度来描述虚拟同步化微电网的功频动态特性,在本文第2、3章进行具体阐述;另一方面从VSG控制策略的改进和控制参数的配置方面开展研究,在本文第4、5、6章进行具体阐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VSG的虚拟同步化微电网在各种干扰期间易发生暂态功率环流和功频振荡,但现有小信号模型难以全面描述扰动类型对功率和频率动态特性的影响。针对该问题,首次运用机电比拟原理将同步发电机(synchronous generator,SG)的转子动力学模型类比为机械网络,进而提出一种基于机械导纳法的转矩-频率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出单台SG/VSG的机械导纳模型,进而拓展为多台SG/VSG并联系统的机械导纳模型。该模型能够全面而精确地刻画多VSG系统在并联、并网以及预同步过程等不同工况下的功频响应特性。当各台VSG参数匹配时,其机械导纳成比例关系,进一步推导出两个关键性结论:在负载扰动情况下,各台VSG的有功功率响应直接进入稳态过程,而角频率动态响应特性与任一 VSG在单机离网模式下的响应特性相同;在有功指令值输入情况下,各台VSG的有功功率动态响应特性与任一 VSG在单机并网模式下的响应特性相同,角频率动态响应由任一 VSG单机离网和并网模式下的响应特性共同决定。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验证了关键性结论。2)为进一步拓展机械导纳模型的适用范围,构建了适用于各类VSC的统一机械导纳模型。归纳和总结了现有典型电压控制型和电流控制型VSC的控制策略(VSG控制是其中一种),并一一列出了其机械导纳模型参数。从仿真和实验两方面对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其中仿真系统为修正的3机9节点测试系统。特别地,在VSC控制结构和参数未知的情况下,VSC的机械导纳模型还可以通过辨识得到。为此,提出一种结合频域离散激励法和复曲线拟合法的VSC功频传递函数(也即VSC机械导纳模型)辨识方法,并以VSG控制为例进行了验证。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硬件在环测试与拟合得到其传递函数,为VSC机械导纳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提供了新思路。3)现有的VSG二阶功频控制方案对一次调频和频率振荡阻尼功能的定位与区分不明确,导致阻尼系数或有功调频系数的取值会同时影响VSG的稳态功率/频率偏差和振荡阻尼性能。针对该问题,依据一次调频和频率振荡阻尼的作用时间尺度不同,提出采用阻尼功率高通反馈和一次调频功率低通反馈的VSG功频解耦控制策略,实现了一次调频和阻尼作用的区分。根据同步发电机组的电磁暂态、机电动态以及稳态响应的频域特性,将VSG的调节器分为高、中、低3个作用频段。进而,运用所构建的机械导纳模型分析了调频系数和阻尼系数对VSG频域响应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同时实现了并联VSG稳态功率调差分配和频率振荡抑制目标,且其与VSG的调频系数和阻尼系数一一对应。4)现有控制策略难以在电网频率发生波动时实现并网VSG的恒功率控制与惯量、阻尼支撑相互协调控制。针对此问题,通过对比分析VSG有功环模型与基于虚拟有功功率的锁相环模型,提出将有功环模型校正为Ⅱ型系统,在保持同步机制的同时实现电网频率扰动下VSG恒定稳态有功功率的控制和动态的惯量支撑功率控制。通过比例-积分(PI)环节与惯性环节的切换以及参数设计来实现有功无差控制与频率下垂控制之间的平滑切换;从输入和扰动响应2方面对有功无差控制与频率下垂控制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这2种模式的稳定运行与平滑切换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考虑到VSG储能单元电量约束,有功无差控制模式可以作为现有频率下垂模式的有效补充,在电量不足时切换为有功无差控制模式的VSG不再参与电网调频。5)针对光伏机组大规模并网导致系统频率调节能力下降的问题,当前提出的有功备用控制虽然可以满足光伏系统参与一次调频的需求,但频繁地切换最大功率跟踪模式和有功备用模式会影响发电效益和系统稳定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变功率点跟踪和储能单元协调控制的光伏系统调频策略。其以最大功率跟踪方式为基础,当系统无扰动时光伏运行在最大功率点处,当网侧频率升高时通过变功率运行点减少光伏出力,当网侧频率降低时由储能装置提供备用容量参与频率调节,该策略在不损失发电效益的同时减少了一半的储能容量。对所提协调控制方案和有功备用方案的经济性和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协调控制方案的经济性和技术性均优于有功备用方案。

马贺[10](2020)在《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平台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对科学安排发电厂发电出力,保证供需平衡,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提高预测准确率和工作效率,是电网企业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在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应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应用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平台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叙述了电网短期负荷预测的基本方法。包括常用的负荷预测方法和实现步骤,点对点倍比法、倍比平滑法、重叠曲线法等基于同类型日的“正常日”负荷预测方法。考虑气温、节假日因素对负荷的影响,对人工神经网络、混沌理论等方法原理和具体实施步骤分别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深度学习方法中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进行描述,并给出其在Matlab中实现方法。2.结合电力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的新趋势,探索大数据技术在电网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在分析MapReduce数据处理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Hadoop的分时分布式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利用Hadoop大数据架构,搭建基于大数据的负荷预测模型,以地市公司为主节点开展主导因素辨识,以各县公司为从节点,通过用K-means聚类建立负荷模式库,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模式匹配,就地开展负荷预测,再通过MapReduce流程进行数据集中,实现了分时分布式负荷预测。3.从地市供电公司调控部门开展负荷预测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了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平台。为保障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提出了采用适用于大数据、云计算的Paillier同态加密算法对电网负荷数据进行隐私保护。在此基础上,将各种常用负荷预测方法、负荷曲线的分析在平台中实现。平台采用Visual C++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开发,数据的存储访问依托SQL Server数据库,预测算法的实现借助Matlab软件,通过采用VC与SQL Server、Matlab的接口技术,实现各种功能对用户的呈现。建立了简洁、实用、友好的操作界面,实现日常负荷预测各项功能在系统的集成,并对平台的结构、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综上所述,基于Hadoop大数据架构开展分时分布式短期负荷预测,考虑各地区特征因素差异,可有效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利用Paillier同态加密算法对电网负荷数据进行隐私保护,有效保障大数据、云计算框架下的负荷预测的数据信息安全;开发应用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平台,建立友好的负荷预测和负荷曲线分析界面,实现对电网短期负荷精准、高效预测。

二、APC:保护整个电力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PC:保护整个电力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调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轮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1.2.2 蓄电池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1.2.3 混合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1.3 飞轮-蓄电池参与电力系统功率平衡与调频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分析
    2.1 混合储能系统的构成
    2.2 飞轮储能系统工作原理与工作模式分析
        2.2.1 飞轮储能系统物理结构与特性
        2.2.2 飞轮储能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2.3 蓄电池储能系统工作原理与工作模式分析
        2.3.1 锂电池物理结构与特性模型
        2.3.2 磷酸铁锂电池物理结构与特性模型
        2.3.3 全钒液流电池物理结构与特性模型
    2.4 蓄电池储能系统通用模型设计
    2.5 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结构
        2.5.1 飞轮储能系统基本模型
        2.5.2 蓄电池储能系统基本模型
        2.5.3 混合储能系统基本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系统调频控制与AGC调频模型研究
    3.1 电力系统一次频率控制
        3.1.1 一次调频过程分析
        3.1.2 系统负荷频率与功率特性
    3.2 电力系统二次频率控制
    3.3 系统调频与功率控制模型设计
        3.3.1 原动机模型
        3.3.2 发电机-负荷模型
        3.3.3 自动调速系统模型
        3.3.4 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调频控制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下垂法的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
    4.1 传统下垂控制法分析
    4.2 基于蓄电池SOC的改进电压下垂法
    4.3 改进后的混合储能系统下垂法协调控制策略
    4.4 改进下垂法的混合储能系统协调控制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调频与功率稳定特性研究
    5.1 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5.2 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控制框图
    5.3 系统调频与功率控制方式设计
    5.4 系统功率稳定与调频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基于虚拟惯量控制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LFC系统控制策略
        1.2.2 风电介入互联电力系统LFC的研究现状
        1.2.3 高渗透率风电介入下的电力系统LFC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风电介入下负荷频率控制模型
    2.1 负荷频率控制概述
    2.2 传统互联电力LFC系统模型
        2.2.1 调速器模型
        2.2.2 原动机模型
        2.2.3 汽轮发电机组模型
        2.2.4 单区域系统模型
        2.2.5 互联电力系统模型
    2.3 含风电场的互联电力系统LFC模型
        2.3.1 风机原理
        2.3.2 NREL模型
        2.3.3 风力发电机组结构
        2.3.4 风力发电系统数学模型
        2.3.5 风电单独区域的互联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虚拟惯量控制的新能源负荷频率控制模型
    3.1 同步机组惯量响应原理
    3.2 风电机组虚拟惯量
    3.3 虚拟惯量控制策略
        3.3.1 传统虚拟惯量控制
        3.3.2 下垂控制
        3.3.3 综合虚拟惯量控制
    3.4 风电介入下带虚拟惯量控制的LFC系统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应用
    4.1 引言
    4.2 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4.2.1 系统描述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处理
        4.2.4 控制量求解
    4.3 仿真分析
        4.3.1 负荷扰动
        4.3.2 风速阶跃变化仿真图
        4.3.3 风速随机变化仿真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2 光纤声波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矿用传感应急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2.1 矿井光纤传感应急通信系统基本理论
        2.1.1 矿井光纤传感系统检测机理
        2.1.2 矿井光纤传感应急通信结构选型
        2.1.3 相位调制光纤传感系统比较
    2.2 矿井应急通信光纤声波传感系统
        2.2.1 声音传感检测原理
        2.2.2 矿井应急通信复合光纤声波传感系统
        2.2.3 应急通信系统器件选型
    2.3 系统结构安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用传感应急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3.1 矿井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设计
    3.2 光纤声音信号硬件解调系统设计
        3.2.1 光电转换单元设计
        3.2.2 I/V转换单元设计
        3.2.3 有源滤波单元设计
        3.2.4 阻抗匹配单元设计
        3.2.5 差分传输单元设计
        3.2.6 前置放大单元设计
        3.2.7 功率放大单元设计
    3.3 光纤声音信号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3.3.1 ARM控制单元设计
        3.3.2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3.3.3 数据传输单元设计
    3.4 电源系统设计
        3.4.1 电源系统结构设计
        3.4.2 电源子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用应急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
        4.1.1 MFC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1.2 ARM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2 矿用应急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4.2.1 系统软件功能框架设计
        4.2.2 USB 数据处理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4.2.3 人机交互界面方案设计
        4.2.4 网络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急通信系统实现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1.1 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的搭建
        5.1.2 光纤声音传感硬件解调系统搭建
        5.1.3 应急通信系统样机集成
        5.1.4 应急通信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5.2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2.1 系统噪声测试
        5.2.2 声音类别测试
        5.2.3 声音还原性精度测试
        5.2.4 系统稳定运行测试
        5.2.5 监控系统离线模式测试
        5.2.6 网络传输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非同步机电源对暂态稳定性影响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1 时域仿真法研究现状
        1.2.2 人工智能法研究现状
        1.2.3 暂态能量函数法研究现状
        1.2.4 EEAC法研究现状
    1.3 非同步机电源对暂态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3.1 风力发电机组对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3.2 光伏发电机组对暂态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PSS\E暂态稳定性量化评估功能扩展
    2.1 引言
    2.2 EEAC的基本原理
    2.3 基于PSS\E的暂态稳定性量化评估程序
        2.3.1 算法实现流程
        2.3.2 数据提取
        2.3.3 候补群选择
        2.3.4 失稳轨迹的稳定裕度计算
        2.3.5 稳定轨迹的稳定裕度计算
    2.4 程序有效性检验
        2.4.1 算例系统
        2.4.2 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CCOI-RM变换的含非同步机电源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非同步电源对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的关键因素分析
        3.2.1 系统等值惯量M_(sa)
        3.2.2 系统等值输入机械功率P_(m,sa)
        3.2.3 系统等值输出有功功率P_(e,sa)
    3.3 非同步机电源接入对系统暂态响应影响分析
        3.3.1 非同步机电源直接接入A群
        3.3.2 非同步机电源直接接入S群
        3.3.3 非同步机电源等容量替代A群同步机
        3.3.4 非同步机电源等容量替代S群同步机
    3.4 仿真验证
        3.4.1 算例系统
        3.4.2 仿真场景设置
        3.4.3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EEAC的并网非同步机电源对暂态稳定性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EEAC的功角特性曲线表达式
        4.2.1 映像输出电气功率表达式
        4.2.2 故障切除时刻映像角表达式
    4.3 含非同步机电源的系统暂态稳定性量化分析方法
        4.3.1 非同步机电源直接接入S群
        4.3.2 非同步机电源直接接入A群
        4.3.3 非同步机电源等容量替代系统同步机
    4.4 仿真验证
        4.4.1 算例系统
        4.4.2 非同步机电源直接接入系统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4.4.3 非同步机电源等容量替代系统同步机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面向光伏高渗透配电网的电压分区优化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
        1.1.2 分布式光伏电源对电网的影响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电压调整研究现状
        1.2.2 分区电压调整研究现状
        1.2.3 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研究现状
        1.2.4 迁移学习算法在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光伏电源并网模型与电压越限产生机理分析
    2.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模型
        2.1.1 光伏阵列数学模型
        2.1.2 MPPT控制模块
        2.1.3 DC/AC逆变模块
        2.1.4 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等效电路
    2.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分析
        2.2.1 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后配电网的电压变化
        2.2.2 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后配电网电压越限分析
        2.2.3 分布式光伏系统电压调整能力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Fast-Newman的分布式光伏配电网分区
    3.1 基于电压调整的配电网分区原则
    3.2 分区理论基础
        3.2.1 灵敏度矩阵的计算
        3.2.2 光伏电源位置矩阵的形成
    3.3 Fast-Newman算法原理
        3.3.1 社团结构的定义
        3.3.2 基于贪婪算法的社区划分
    3.4 基于改进模块度增量的含分布式光伏配电网分区方法
        3.4.1 模块度增量的改进
        3.4.2 基于改进模块度增量的分区方法实现
    3.5 算例
        3.5.1 算例1
        3.5.2 算例2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SO算法的双层分区电压调节
    4.1 CSO算法原理
    4.2 基于CSO算法的双层分区调压策略步骤
    4.3 基于CSO算法的双层分区调压策略模型
        4.3.1 目标函数
        4.3.2 约束条件
        4.3.3 纵横交叉处理
    4.4 算例
        4.4.1 有效性验证实验
        4.4.2 通用性验证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迁移学习改进CSO算法的分区电压控制策略
    5.1 基于迁移学习优化的CSO算法
        5.1.1 迁移学习算法原理
        5.1.2 基于迁移学习的知识矩阵构建
    5.2 基于迁移学习优化CSO算法的具体实现
    5.3 算例
        5.3.1 有效性验证实验
        5.3.2 通用性验证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7)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分区策略与潮流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电压控制研究现状
        1.2.3 分区控制研究现状
        1.2.4 潮流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电源接入下的配电网电压越限问题研究
    2.1 前言
    2.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电压越限问题研究
    2.3 电力系统的各种电压调整措施
    2.4 基于OpenDSS的仿真分析
        2.4.1 OpenDSS软件介绍
        2.4.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建模
        2.4.3 OpenDSS与 MATLAB拓展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分区
    3.1 前言
    3.2 基于电压控制的分区原则
    3.3 考虑无功补偿与有功削减组合控制的分区原则
        3.3.1 考虑无功补偿的分区原则
        3.3.2 考虑有功削减的分区原则
    3.4 基于电力系统电压灵敏度的改进分区算法
        3.4.1 Fast-Newman算法
        3.4.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双层分区
        3.4.3 分布式电源接入下的配电网改进分区流程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1:IEEE-34 节点系统
        3.5.2 算例2:IEEE-123 节点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分区算法的配电网潮流优化方法
    4.1 前言
    4.2 基于改进分区算法的配电网潮流优化框架
    4.3 基于改进分区算法的配电网潮流优化流程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1:IEEE-34 节点系统
        4.4.2 算例2:IEEE-123 节点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电源接入下基于组合归一化处理的配电网潮流优化
    5.1 前言
    5.2 分布式电源接入下基于组合归一化处理的配电网潮流优化方法
        5.2.1 分布式电源接入下基于组合归一化处理的配电网DG有功削减优化处理
        5.2.2 分布式电源接入下基于组合归一化处理的配电网网络损耗优化处理
        5.2.3 分布式电源接入下配电网潮流优化组合归一化处理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1:IEEE-34 节点系统
        5.3.2 算例2:IEEE-123 节点系统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9)虚拟同步化微电网的动态特性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微电网的发展
        1.1.2 自主电力系统
    1.2 课题研究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
        1.3.2 并联虚拟同步机的功频响应建模与分析
        1.3.3 虚拟同步化微电网的功频响应建模与分析
        1.3.4 虚拟同步化微电网的预同步控制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各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文章架构
第2章 基于机械导纳法的并联VSG功频响应建模与分析
    2.1 引言
    2.2 机械导纳定义(SG机械导纳建模)
    2.3 VSG机械导纳建模
        2.3.1 VSG控制结构一
        2.3.2 VSG机械导纳模型
        2.3.3 多VSG并联系统的机械导纳建模
    2.4 关键性结论
    2.5 仿真分析
        2.5.1 关键结论验证
        2.5.2 有功功率动态环流分析
    2.6 实验验证
        2.6.1 关键结论验证
        2.6.2 有功功率动态环流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机械导纳法的多VSC系统功频响应统一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单VSC机械导纳建模
        3.2.1 VC-VSC建模
        3.2.2 CC-VSC建模
    3.3 多SG/VSC系统机械导纳模型
    3.4 机械导纳模型的验证
        3.4.1 仿真验证
        3.4.2 实验验证
    3.5 机械导纳模型辨识
        3.5.1 VSG辨识模型
        3.5.2 测试与拟合方法
        3.5.3 仿真与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能虚拟同步机的功频解耦控制
    4.1 引言
    4.2 储能VSG控制方案(控制结构二)
    4.3 功-频特性对比分析
        4.3.1 稳态特性分析
        4.3.2 暂态特性分析
    4.4 实验验证
        4.4.1 并网模式
        4.4.2 并联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虚拟同步机一次调频控制策略
    5.1 引言
    5.2 有功备用的光伏VSG一次调频策略
    5.3 变功率跟踪和超级电容储能的协调控制
        5.3.1 频率升高时的一次调频策略
        5.3.2 频率降低时的一次调频策略
        5.3.3 惯量支撑控制策略
        5.3.4 超级电容器储能装置的容量配置
    5.4 协调控制策略的经济性评估
    5.5 仿真验证
        5.5.1 仿真参数
        5.5.2 惯量控制方法验证
        5.5.3 频率调节方案比较
        5.5.4 稳定性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储能虚拟同步机的并网功率控制及多机预同步过程分析
    6.1 引言
    6.2 单VSG运行和控制模式平滑切换方法
        6.2.1 PQ控制模式的提出
        6.2.2 PQ控制模式的实现及其切换方法
    6.3 VSG并网性能分析
        6.3.1 稳态性能分析
        6.3.2 动态性能分析
    6.4 仿真和实验验证
        6.4.1 VSG并网运行
        6.4.2 VSG模式平滑切换
    6.5 多VSG并联系统预同步控制的机械导纳模型分析
        6.5.1 多VSG并联系统预同步控制的机械导纳建模
        6.5.2 多VSG并联系统相位预同步控制的有功环流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平台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基础理论
    2.1 负荷预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1.1 开展电网负荷预测的方法步骤
        2.1.2 负荷预测中应考虑的事项
        2.1.3 负荷预测的关键指标
    2.2 基于同类型日的“正常日”负荷预测方法
        2.2.1 点对点倍比法
        2.2.2 倍比平滑法
        2.2.3 重叠曲线法
        2.2.4 基于同类型日的“正常日”新息预测方法
        2.2.5 基于时段相似性的简单推理法
        2.2.6 频域分量预测方法
    2.3 考虑气象因素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2.3.1 考虑气象因素对短期负荷预测的影响
        2.3.2 短期负荷预测的ANN构成
        2.3.3 前馈网络的BP训练算法
        2.3.4 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方法
    2.4 基于混沌理论的负荷预测方法
        2.4.1 混沌理论在电网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2.4.2 混沌理论负荷预测思路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adoop的分时分布式短期负荷预测
    3.1 Hadoop大数据处理架构
        3.1.1 MapReduce框架模型
        3.1.2 基于Hadoop的短期负荷预测平台
    3.2 基于Hadoop架构下分时分布式短期负荷预测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集中式主导因素辨识
        3.2.3 分时分地建立负荷模式库
        3.2.4 就地建立预测模型
    3.3 济宁地区分时分布式负荷预测与分析
        3.3.1 MapReduce执行过程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平台的实现
    4.1 平台的实现技术和方法
        4.1.1 Visual C++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4.1.2 VC中对数据库的访问
        4.1.3 VC和Matlab的接口方法
        4.1.4 Hadoop在Windows下的安装和运行
    4.2 对数据的隐私保护
        4.2.1 同态加密
        4.2.2 Paillier同态加密算法
        4.2.3 电网短期负荷预测中数据隐私保护的实现
    4.3 平台整体架构
        4.3.1 平台各项功能实现的基本结构
        4.3.2 数据的查询、分析功能
        4.3.3 平台界面说明
    4.4 负荷预测方法
    4.5 映射库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平台应用
    5.1 应用平台开展负荷预测
        5.1.1 基本设置
        5.1.2 正常日预测
        5.1.3 节假日预测
    5.2 负荷特性分析
        5.2.1 日负荷分析
        5.2.2 周负荷分析
        5.2.3 月负荷分析
    5.3 负荷预测数据上报
        5.3.1 上报设置
        5.3.2 预测结果修正上报
        5.3.3 负荷修正
        5.3.4 上报修正
    5.4 结果查询
        5.4.1 上报情况查询
        5.4.2 时段点准确率查询
        5.4.3 多日准确率
        5.4.4 气温参数上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APC:保护整个电力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功率变换器故障诊断研究[D]. 陈浩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飞轮-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调频特性研究[D]. 刘宇宸.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基于虚拟惯量控制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的研究[D]. 董炜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D]. 康志坚.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非同步机电源对暂态稳定性影响机理分析[D]. 熊燚. 山东大学, 2021(12)
  • [6]面向光伏高渗透配电网的电压分区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 郑晓莹.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7]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分区策略与潮流优化方法研究[D]. 陈政轩.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8]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双层分区调压策略[J]. 郑晓莹,陈政轩,曾琮.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1(06)
  • [9]虚拟同步化微电网的动态特性及控制技术[D]. 贾焦心.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电网短期负荷预测平台开发与应用[D]. 马贺. 山东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APC:保护整个电力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