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6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洁[1](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冯雪妍[2](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痄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痄腮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中医对痄腮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医案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医家经验的最好载体。因此本研究以痄腮医案为研究对象,对医案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痄腮医案信息数据库,运用SPSS 22.0及SPSS Modeler 18.0中的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医案进行挖掘整理,归纳总结了痄腮的流行病学特点、病机特点、证候分布规律、处方用药与配伍等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方辉[3](2018)在《如意金黄散化裁在外科临床应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如意金黄散来源于明朝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方中黄柏、大黄、甘草清热解毒,白芷,天花粉消肿排脓,厚朴、生苍术、陈皮燥湿理气化痰,姜黄、生天南星散结消臃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散痞,化痰消肿止痛之功。根据不同病情用葱汁、酒、醋、麻油、蜜、菊花露、凉茶、丝瓜叶捣汁调敷,醋调散疲解毒止痛,酒调行其药力,葱汁调辛香散邪,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清凉解毒,蜜调解毒止痛消疮之功。1静脉炎
张稚鲲[4](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赵斐[5](2014)在《中医药治疗痄腮病效果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针对古今中医文献中有关痄腮病的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力求探究现代中医治疗痄腮病的高频药物,并且全面了解当今中医药治疗痄腮病的文献现状,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痄腮病的有效性。方法:运用临床文献学的方法,对古今医药文献中关于痄腮病的处方用药进行研究,制定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以全面收集现代中医药治疗痄腮病的临床试验,筛选内治与外治的高频药物;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研究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avmen5.2软件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结果:第一,总结现代中医治疗痄腮病的高频中药。第二,检索相关文献789篇,纳入合格研究33篇,但均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与西药、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对照,组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治疗痄腮病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报道中,还存在着随机化、盲法、分配隐匿等问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痄腮病与西医相比有优势,不同中医药治疗组只见疗效也有差异;痄腮病中医药治疗应重视外治法的应用。
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6](2010)在《普济消毒饮药效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
郑钦贤[7](2009)在《紫金锭仙人掌外用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紫金锭仙人掌外用配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内服的纯中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重点在流行性腮腺炎早、中期阶段(即卫气分阶段),以观察单一处分内、外合治对腮腺炎的治疗效果,探讨中医药治疗腮腺炎的可靠方法。方法: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茯苓、川芎、炒枳壳各12g(儿童各6g),桔梗、生甘草各6g(儿童各3g)。发热恶寒,单侧或双侧腮腺肿痛,咀嚼不便,或见咽部红肿,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加薄荷、板蓝根、蝉衣、海藻。高热烦躁,头痛,口渴欲饮,腮部肿胀作痛,坚硬拒按,伴咽部肿痛,舌质红,苔黄,脉数,加元参、大青叶、牛蒡子、黄芩。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200mL,分3次,餐后1小时服,连用3~10日。紫金锭:山慈菇、红大戟、五倍子、千金子霜、朱砂、雄黄、麝香(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次4粒。取仙人掌鲜品适量去刺,加入紫金锭4粒一起捣烂成糊状,外敷于患处,3次/天,当药汁蒸发干燥后及时更换新鲜药汁再敷。结果:以紫金锭仙人掌外用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8例,治愈15例,占83.33%,好转3例,占16.67%,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其中退热时间最快23小时,最慢78小时,平均为34小时。腮部肿胀消退时间最短2天,最长7天,其它症状均在3天内消失。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在中医温病学中称之为“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由于感受风热时毒,少阳经脉失和,气血郁滞,壅滞于颈侧,凝聚于面部,以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中药汤剂治疗本病有良好的效果。本人认为在治疗上如单纯用清热解毒方法,早期即大量投以银花、石膏、元参等,往往使临床症状不能尽快消除,故采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内外合治是祖国医学治疗“痄腮”的一大特色,仙人掌外敷药功力直达肤腠,行气活血疏通经脉,协同紫金锭的解毒、化痰、消肿止痛效果更为明显。仙人掌药源易找,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直敷患处,作用迅速,效果显着,无副作用。
王芳,陈文慧[8](2009)在《中医内外治法治疗痄腮近况》文中认为
韦莉,朱凤娟,刘丛盛,胡幼平[9](2008)在《针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李忠明[10](2008)在《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治疗》文中研究指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依据疏水蛋白基因序列的差异腮腺炎病毒可分为A-J10个基因型[1],我国中医称痄腮,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对患流行性腮腺炎的儿童,应注意口腔清洁,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对高热、头痛、呕吐者,应给予解热止痛,脱水剂等对症治疗。
二、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1.1 研究现状 |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
2.1 研究方法 |
2.2 献方收集 |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
2.3 献方整理 |
2.3.1 献方纳入标准 |
2.3.2 献方排除标准 |
2.3.3 数据校订校勘 |
第三章 献方体例 |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
第四章 献方统计 |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
4.1.1 《上编》统计 |
4.1.2 《下编》统计 |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
4.2.1 内科 |
4.2.2 外科 |
4.2.3 妇产科 |
4.2.4 儿科 |
4.2.5 骨伤科 |
4.2.6 皮肤科 |
4.2.7 五官科 |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
4.3.1 献方人特点 |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
关济民 |
何中和 |
赵思兢 |
邬碧泉 |
赵裕才 |
邓鹤芝 |
李庭芬 |
赵芳伯 |
覃振安 |
陶葆荪 |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
5.1.4 为什么要献方 |
5.1.5 存在问题 |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基于数据挖掘的痄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痄腮的理论渊源 |
1.1 秦汉时期 |
1.2 晋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2 痄腮现代研究进展 |
2.1 病因 |
2.2 诊断 |
2.3 治疗 |
2.4 预防 |
2.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痄腮医案的数据挖掘 |
1 数据挖掘技术路线 |
1.1 研究目标 |
1.2 医案收集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建立数据库 |
2 痄腮医案的数据挖掘 |
2.1 痄腮医案的检索与收录 |
2.2 一般信息资料分布 |
2.3 症状数据挖掘 |
2.4 证候数据挖掘 |
2.5 药物数据挖掘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痄腮的流行病学特点 |
1.1 易发人群 |
1.2 易发年龄 |
1.3 易发季节 |
1.4 兼夹疾病 |
2 痄腮症状学特点 |
2.1 症状频数分析 |
2.2 症状聚类分析 |
2.3 症状因子分析 |
3 痄腮证候分布规律 |
4 痄腮用药规律 |
4.1 高频药物分析 |
4.2 药物种类分析 |
4.3 药物聚类分析 |
4.4 药物因子分析 |
4.5 药物关联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如意金黄散化裁在外科临床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炎 |
2 下肢丹毒 |
3 痛风关节炎 |
4 急性乳腺炎 |
5 阑尾周围脓肿 |
6 流行性腮腺炎 |
7 睾丸炎 |
8 带状疱疹 |
(4)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
1. 疫病释义 |
2. 疫病病因 |
3. 疫病防治 |
3.1 宋以前 |
3.2 宋金元 |
3.3 明清 |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
2.1 病毒性肝炎 |
2.2 细菌性痢疾 |
2.3 流行性感冒 |
2.4 流行性腮腺炎 |
2.5 手足口病 |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挖掘结果 |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
3.1.1 疫病总体用药 |
3.1.2 疫病病系用药 |
3.1.3 疫病病种用药 |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
3.2.1 古今总体用药 |
3.2.2 古今病系用药 |
3.2.3 古今病种用药 |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
1.1 总述 |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
1.2.1 疫病总体用药 |
1.2.2 古今病系用药 |
1.2.3 古今病种用药 |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
1.3.1 细菌性痢疾 |
1.3.1.1 古代方 |
1.3.1.2 现代方 |
1.3.1.3 小结 |
1.3.2 病毒性肝炎 |
1.3.2.1 古代方 |
1.3.2.2 现代方 |
1.3.2.3 小结 |
1.3.3 流行性腮腺炎 |
1.3.3.1 古代方 |
1.3.3.2 现代方 |
1.3.3.3 小结 |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
2.1.1 古代方 |
2.1.2 现代方 |
2.1.3 小结 |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
2.2.1 Ⅰ类疫病 |
2.2.1.1 古代方 |
2.2.1.2 现代方 |
2.2.1.3 小结 |
2.2.2 Ⅱ类疫病 |
2.2.2.1 古代方 |
2.2.2.2 现代方 |
2.2.2.3 小结 |
2.2.3 Ⅲ类疫病 |
2.2.3.1 古代方 |
2.2.3.2 现代方 |
2.2.3.3 小结 |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
2.3.1 细菌性痢疾 |
2.3.1.1 古代方 |
2.3.1.2 现代方 |
2.3.1.3 小结 |
2.3.2 病毒性肝炎 |
2.3.2.1 古代方 |
2.3.2.2 现代方 |
2.3.2.3 小结 |
2.3.3 流行性腮腺炎 |
2.3.3.1 古代方 |
2.3.3.2 现代方 |
2.3.3.3 小结 |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问题与思考 |
2. 主要创新点 |
3.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医药治疗痄腮病效果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治疗痄腮病的文献概述 |
1 中医学治疗痄腮病的文献概述 |
1.1 古代医家对痄腮病的治疗 |
1.2 现代中医对痄腮病的治疗 |
1.3 现代中医药治疗痄腮病的状况 |
2 现代中医常用药物分析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痄腮病临床文献科研设计质量的评价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纳入标准 |
1.5 文献排除标准 |
1.6 检索文献和提取资料过程流程图 |
1.7 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
2 研究方法 |
2.1 评价方法 |
2.2 《评价表》主要内容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疗效指标的选择 |
2.5 统计分析 |
2.6 偏倚性分析 |
3 研究技术路线 |
4 文献质量分析 |
4.1 一般情况 |
4.2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
4.3 疗效判断标准 |
4.4 研究方案设计质量 |
第三部分 纳入文献的 Meta 分析 |
1 纳入文献的特点 |
2 采用中医药与西药作对照进行 Meta 分析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概况 |
2.2 采用中医药与西药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2.3 中医药与西药对照总有效率的漏斗图 |
3 采用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作对照进行 Meta 分析 |
3.1 纳入文献的基本概况 |
3.2 采用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3.3 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对照总有效率的漏斗图 |
4 采用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对照进行 Meta 分析 |
4.1 纳入文献的基本概况 |
4.2 采用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4.3 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总有效率的漏斗图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总体分析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关于异质性的分析 |
2.2 疗效标准的选择 |
3 疗效分析 |
3.1 采用中医药与西药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3.2 采用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3.3 采用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4 发表性偏倚 |
5 敏感性分析 |
6 研究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普济消毒饮药效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效学研究 |
1.1 抗菌作用 |
1.2 增强免疫作用 |
2 现代临床应用 |
2.1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
2.2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炎 |
2.3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性睾丸炎 |
2.4 治疗扁桃体炎 |
2.5 治疗风疹淋巴结肿大 |
2.6 治疗急性淋巴结炎 |
2.7 治疗颌下腺炎 |
2.8 治疗丹毒 |
2.9 治疗亨特综合征 |
2.10 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
2.11 治疗带状疱疹 |
2.12 治疗面神经麻痹 |
2.13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
2.14 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2.15 治疗小螺菌性鼠咬热 |
2.16 治疗弓形虫感染 |
2.17 治疗尖锐湿疣 |
2.18 治疗局限性硬皮病 |
2.19 治疗过敏性紫癜 |
2.20 治疗痤疮 |
3 结语 |
(7)紫金锭仙人掌外用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认识及治疗 |
1.1 现代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发病及诊断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现状 |
1.3 现代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
2 中医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认识及治疗 |
2.1 中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名、病因病机、发病及诊断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分型 |
2.3 中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现状 |
2.4 课题相关方药的运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观察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内服荆防败毒散 |
3.2 外用紫金锭 |
4 疗效评定 |
5 治疗结果 |
6 讨论 |
7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外敷结合聚肌胞肌肉注射 |
2 贯蓝煎剂内服 |
3 内服痄腮方外敷金黄膏 |
4 清腮透毒汤内服 |
5 内服清热解毒汤剂外敷仙人掌 |
6 内服消腮饮外敷拔毒膏 |
7 外敷消炎膏配合中药内服 |
8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法 |
9 自制青仙膏配合中西医治疗 |
1 0 内服解毒消腮汤外敷芙蓉化瘀散 |
1 1 普济消毒饮加减 |
1 2 中药协定处方 |
1 3 普济消毒饮为主方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疏散风邪 |
1 4 中药处方 |
1 5 内服夏板汤外涂鲜地龙 |
四、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基于数据挖掘的痄腮证治规律研究[D]. 冯雪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如意金黄散化裁在外科临床应用综述[J]. 张方辉. 内蒙古中医药, 2018(05)
- [4]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中医药治疗痄腮病效果的系统评价[D]. 赵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6]普济消毒饮药效及临床研究[J]. 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 中成药, 2010(01)
- [7]紫金锭仙人掌外用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研究[D]. 郑钦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中医内外治法治疗痄腮近况[J]. 王芳,陈文慧.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01)
- [9]针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研究进展[J]. 韦莉,朱凤娟,刘丛盛,胡幼平. 山西中医, 2008(11)
- [10]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治疗[J]. 李忠明. 社区医学杂志, 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