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始叶螨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达先鹏[1](2020)在《苹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的影响》文中指出常年单一的果树栽培模式不仅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酸化、有机肥料不足等问题,还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随着新疆果树种植面积连年增加,诸如此类问题愈来愈显着,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果园生草复合栽培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果园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大量发生等问题,能显着提高果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本文研究了新疆南部地区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种群丰富度和生态位,明确了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果园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果园害虫和天敌种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园害虫种类有32种(包括螨类),分属9个目20个科,常见种类有苹果蠹蛾、金纹细蛾、香梨优斑螟、绣线菊蚜、梨小食心虫、二斑叶螨等;天敌昆虫有14种,分属9个目12个科,常见种类有中华通草蛉、叶色草蛉、十一星瓢虫、多异瓢虫等;果园间作苜蓿后天敌种群较间作一年生绿肥作物增加15%,较清耕园增加55%。2.间作绿肥作物苹果园害虫及天敌时间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在间作苜蓿、一年生绿肥作物和清耕3种类型苹果园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绣线菊蚜,分别为0.529、0.554、0.572,其次是金纹细蛾;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的是金纹细蛾,分别为0.823、0.814、0.754,其次是中华草蛉;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是金纹细蛾对绣线菊蚜,为0.882、0.812、0.684,其次是瓢虫类对绣线菊蚜,为0.642、0.543、0.435;在果园种植苜蓿和一年生牧草后,对果园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发生动态和数量产生较大影响;与清耕相比,苜蓿和一年生牧草果园天敌丰富度、生态位宽度都有所增加,天敌对害虫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提高。3.利用性诱剂技术对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香梨优斑螟成虫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在3种不同处理的苹果园中,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一年4个发生高峰,梨小食心虫一年5个高峰;苹果蠹蛾年诱捕量清耕区>间作苜蓿区>间作一年生草区,香梨优斑螟为清耕区>间作一年生草区>间作苜蓿区,梨小食心虫为间作一年生草区>间作苜蓿区>清耕区。4.绣线菊蚜及天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清耕园绣线菊蚜的发生数量远高于间作绿肥作物的苹果园,7月中旬高峰期数量866头/30cm枝条,是间作一年生绿肥区的1.15倍、间作苜蓿区的1.45倍。清耕园天敌种群的发生数量低于间作绿肥果园,高峰期间作苜蓿果园草蛉类的发生量为间作一年生牧草果园的1.1倍、清耕果园的1.4倍;瓢虫种群的发生量是间作一年生牧草的1.2倍、清耕果园的1.5倍;食蚜蝇发生量是间作一年生牧草果园的1.1倍、清耕果园的1.3倍。5.选择南疆三个地区苹果园,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和田间调查法,研究了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地面管理模式危害程度,分析了其在南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金纹细蛾在新疆南部1年发生5代,发生量最多的时期为8月份,高峰期平均诱捕量达到1384头/板/周,在不同类型的果园中为害程度和发生量存在差异,在不同树龄果园中,金纹细蛾发生量和危害程度为5年树龄>20年树龄;在不同种植模式中,清耕果园>间作1年生牧草果园>间作苜蓿果园;在不同品种果园中,红肉苹果果园>红富士果园。
黄婕[2](2019)在《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文中提出苹果Malus pumila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经济地位最重要的水果之一,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受到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和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等害螨的严重危害。长期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不但会提高害螨的抗药性、杀死天敌生物、影响果品质量安全,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以捕食螨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明确2种商业化捕食螨——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北方果园害螨的控制潜能,研究了室内条件下2种捕食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作用及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防控效果,并测定了2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药剂的药敏性,研究结果如下:1.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加州小绥螨对山楂叶螨幼螨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85.5992,其次是对卵,捕食能力参数(a/Th)为49.4993;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74.1886,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65.6637。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卵的捕食能力高于加州新小绥螨,但是对山楂叶螨其他螨态的捕食能力均低于加州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具有嗜食性(Q>1),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幼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山楂叶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效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717P-0.4134和E=0.0466P-0.1967。2.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加州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57.7575,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39.5887;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89.6953,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55.4759。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幼螨和成螨的捕食能力均高于加州新小绥螨,但对二斑叶螨其他螨态的捕食能力均低于加州新小绥螨。两种捕食螨都对二斑叶螨的卵、幼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二斑叶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效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720P-0.3285和E=0.0654P-0.3235。3.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各个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和第二若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成螨的捕食量很少,无法拟合功能反应方程。加州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39.6629,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37.0619;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幼螨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27.3125,其次是对卵,捕食能力参数(a/Th)为17.0224。加州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能力均高于巴氏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苹果全爪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响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496P-0.5436和E=0.05135P-0.43554.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8种果园常用药剂的敏感性测定采用室内叶片残毒法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进行了药敏性测定。结果表明,联苯肼酯、螺螨酯、吡蚜酮、噻虫嗪、氯虫本甲酰胺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24 h内均无明显毒杀作用;哒螨灵、虫酰肼、阿维菌素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24 h内有明显毒杀作用。三种有毒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的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虫酰肼>哒螨灵,LC50分别为:14.686mg/L,18.348mg/L,33.765mg/L;对巴氏新小绥螨的毒力大小为:阿维菌素>哒螨灵>虫酰肼,LC50分别为81.407mg/L,176.011mg/L,232.26mg/L,且巴氏新小绥螨对这三种药剂的LC50均高于加州新小绥螨。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对加州新小绥螨表现出中等风险性,虫酰肼对加州新小绥螨表现出高风险性;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低风险性,哒螨灵和虫酰肼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中风险性。5.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防治效果在北方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的一个月后,对照区的山楂叶螨数量开始回升,而释放加州新小绥螨生防区的山楂叶螨数量持续为0,说明加州新小绥螨能够有效控制山楂叶螨,而且加州新小绥螨的释放对本土捕食螨的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娟桃[3](2018)在《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解毒酶系的亚致死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关于植物源杀螨剂甲氧香螨酯Scopoletin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实验种群亚致死效应的研究论文,包括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繁殖力和对其体内解毒酶系活性变化的影响。采用叶片浸渍的方法,测定了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雌成螨的亚致死剂量,并用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处理截形叶螨雌成螨,测定了其体内解毒酶系(GSTs、MFO、CarE)在72h内9个时间点(2h、4h、6h、12h、24h、36h、48h、60h、72h)活性的变化,并以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了亚致死效应,对有关实验种群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评价亚致死剂量的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种群结构的影响,为其作为植物源杀螨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采用叶片浸渍法,用不同浓度的甲氧香螨酯处理截形叶螨雌成螨对其进行触杀活性的测定,获得各亚致死剂量。处理48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02+0.84x,r=0.987。致死中量LC50为0.944mg/mL,95%的置信区间为0.5932.217mg/m L。同时计算得到处理48h后LC10和LC30分别为0.029mg/mL和0.227mg/m L。2.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体内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对截形叶螨敏感种群体内解毒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GSTs活性LC30处理后48-60h活性显着升高,60h时最大,LC10处理后2-60h活性被抑制缓慢增大,60h时最大;CarE活性LC30处理后36-48h显着升高,48h最大,LC10处理后36-60h活性显着升高,60h时最大;MFO活性LC30处理后24-36h活性显着升高,36h时最大,LC10处理后12-24h活性显着升高,24h时最大。3.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0代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通过组建生命表,采用叶碟法测定了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对截形叶螨F0代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处理截形叶螨后,F0代雌成螨的产卵期和寿命均缩短,对雌螨的产卵量也产生了影响,产卵量降低,后代雌雄比降低,增加了后代中雄螨的个数。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处理截形叶螨后,雌螨的产卵量分别减少了19.34%和21.84%。甲氧香螨酯(LC30)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截形叶螨的产卵期和寿命均有明显的缩短,其中产卵期缩短了31.62%,寿命缩短了19.30%;药剂(LC10和LC30)处理后,雌雄比与对照(0.9528)相比明显降低,分别降为0.8175和0.7190。4.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通过组建生殖力生命表,研究了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对截形叶螨F1代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1代的卵期、第一若螨期均延长,幼螨期、第二若螨期均缩短,且卵期、幼螨期、第二若螨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第一若螨期与对照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成螨期和雌成螨平均寿命均缩短,且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F1代繁殖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卵期缩短、产卵量减少和雌性比下降,F1种群中雌螨数量减少。同时,通过组建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处理后截形叶螨F1代实验种群的生命表,截形叶螨F1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和世代平均历期等均随着甲氧香螨酯浓度增大而呈降低趋势,种群翻倍时间呈现增大趋势。F1代种群的净生殖率由63.1500降低至28.9500,与对照相比,明显缩短了世代平均历期,且种群翻倍时间明显延长。由此表明在亚致死剂量的胁迫作用下,甲氧香螨酯可以影响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降低该螨种群的繁殖速率和明显延长种群翻倍时间,这对甲氧香螨酯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上具有积极意义。
郭金梅[4](2014)在《吡螨胺和哒螨灵对截形叶螨的亚致死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吡螨胺和哒螨灵两种杀螨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通过培育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研究了该螨对两种药剂的抗性动态、体内保护酶的变化及抗性种群与其他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吡螨胺和哒螨灵对截形叶螨的毒力测定,确定了吡螨胺对雌成螨的LC20和LC10分别是16.52mg/L和6.99mg/L,对卵的LC20和LC10分别是16.33mg/L和8.03mg/L;哒螨灵对雌成螨的LC20和LC10分别是6.09mg/L和3.32mg/L,对卵的LC20和LC10分别是10.75mg/L和0.32mg/L;吡螨胺和哒螨灵亚致死度LC20和LC10剂量对截形叶螨的成螨和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吡螨胺亚致死浓度处理截形叶螨成螨后发现其产卵及卵孵化率均显着降低,世代寿命延长,F1代的卵期、幼螨期、若螨期延长,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降低、平均时代周期缩短、种群加倍时间延长。哒螨灵亚致死浓度处理成螨后,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显着低于对照,使成螨期缩短。哒螨灵LC20净增殖率降低、平均世代周期延长、种群加倍时间与对照无明显变化。两药剂对种群都没有表现出刺激生殖的作用。(2)通过毒力测定,确定了吡螨胺对幼螨的LC20和LC10分别是1.2302mg/L和0.8003mg/L,对若螨的LC20和LC10分别是2.6709mg/L和1.5384mg/L,哒螨灵对幼螨的LC20和LC10分别是0.6218mg/L和0.2657mg/L,对若螨的LC20和LC10分别是1.3554mg/L和0.5893mg/L;用吡螨胺和哒螨灵亚致死浓度LC10剂量和LC20剂量分别对截形叶螨的幼螨和若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吡螨胺亚致死浓度LC20处理卵后使幼螨期、若螨期延长,F1代卵期延长,吡螨胺LC10处理得到的结果与对照差异不大。两浓度都使成螨期缩短,其产卵及卵孵化率均显着降低,对卵生命表参数的影响与成螨的影响一致。哒螨灵处理卵后卵期、幼螨期、若螨期都延长,LC10处理成螨期延长为7.49,在LC20处理后缩短为5.46,对成螨期的影响很不一致。两浓度处理卵后净增殖率降低、平均世代周期降低、种群加倍时间较LC20剂量相比短。(3)分别用哒螨灵和吡螨胺LC50、LC80剂量对截形叶螨进行抗吡螨胺种群、抗哒螨灵种群的室内选育,结果表明在抗性种群选育前期,抗性发展极为缓慢,在进一步选育中,抗性种群逐渐稳定,到抗性培育后期,种群抗性增长较快,在高药剂选择压下,截形叶螨的抗药性更容易也更快产生。吡螨胺LC50剂量下选育55代抗性指数为6.2433,LC80剂量下选育35代抗性指数为8.8458;哒螨灵LC50剂量下选育50代抗性指数增长至1407.8400,LC80浓度下选育35代抗性指数增长至1843.8137,哒螨灵药剂的抗性风险高于吡螨胺。(4)截形叶螨敏感种群和抗哒螨灵种群体内三种保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种群体内SOD、CAT和POD的活性与敏感种群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SOD、POD在抗性种群中的比活力降低为0.5040、0.0374,与对照差异不显着,CAT在抗性种群中升高为0.1360,与对照差异显着。哒螨灵抗性种群(Py-R)的形成可能与CAT的活性增加有关,而与SOD和POD活力变化没有明显关系。(5)测定哒螨灵抗性种群对12种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氟虫脲、丁醚脲、吡唑锡的抗性指数(RI)分别为1.9455、1.0035、1.1643、1.0000、1.1554、1.1387、1.6134,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对唑螨酯、吡螨胺、和噻螨酮的抗性指数分别为0.2913、0.2414、0.8142,有负交互抗性;而对三唑锡的抗性指数为10.0400、炔螨特为7.2100,表现为存在交互抗性。
杨洁[5](2014)在《甘肃省植绥螨科种类记述及鳞纹钝绥螨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甘肃植绥螨科种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并对新发现的优势种鳞纹钝绥螨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实验室内用水盘法以椭圆食粉螨进行饲养,研究了温度与鳞纹钝绥螨发育历期的关系,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采集、鉴定和描述植绥螨科种类3亚科6属30种,其中鳞纹钝绥螨为此次研究新发现的甘肃优势种。其次包括3种雄螨的首次描述,分别是花溪植绥螨Phytoseius (Dubininellus) huaxiensis Xin, Liang et Ke、苏式副绥伦螨Paraseiulus soleigerRibaga和大通盲走螨Typhlodromus(Anthoseius)datongensis Wang et xu;以及甘肃新纪录种12个,分别是:鳞纹钝绥螨Amblyseius imbricatus Corpus et Rimando、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 Oudemans、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 Hughes、长白钝绥螨Amblyseius changbaiensis Wu、毛里钝绥螨Amblyseius morii Ehara、异毛钝绥螨Amblyseiusheterochaetus Liang et Ke、大黑钝绥螨Amblyseius oguroi Ehara、茶钝绥螨Amblyseius theaeWu、拉哥钝绥螨Amblyseius largoensis Muma、西藏冲绥螨Okiseius xizangensis Wu,Lanet Liang、相似真绥螨Euseius simileus Wu et Ou和微小植绥螨Phytoseius (Pennaseius)minutes Narayanan,Karg et Ghai。并对所有种类进行了CCD照相。2.测定了鳞纹钝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44℃,有效积温为142.08日·度。同时测定了温度和鳞纹钝绥螨发育历期的关系:在16℃32℃温度范围内,鳞纹钝绥螨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16℃时为18.52d,32℃时仅为5.35d;不同温度条件下鳞纹钝绥螨的发育历期差异显着,可用Logistic模型拟合温度和各螨态发育速率之间的关系,相关性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3.构建了鳞纹钝绥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在16℃、20℃、24℃、28℃和32℃的温度条件下建立了鳞纹钝绥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生命表的3个主要参数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在28℃时达到最大,分别为9.395、0.153、1.167;24℃时次之,16℃时最小。当温度≤28℃,所有参数值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当温度>28℃时,又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平均世代周期(T)在24℃时最大,为15.529d,在32℃时最小,为10.482d。而种群翻倍时间(t)在28℃时最短,为3.883d,24℃次之,为5.232d,16℃最长,为12.739d。
阿地力·沙塔尔,刘珩,李宏[6](2014)在《不同种植模式下枣园截形叶螨种群转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摸清阿克苏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枣园截形叶螨在不同寄主之间的转移规律和种群时空动态。【方法】对3种不同模式下枣树、作物、土壤和杂草截形叶螨种群数量进行定点定期调查。【结果】截形叶螨在不同类型的枣农间作地中种群数量动态规律基本相同,在3种种植模式下,截形叶螨均早春在土壤、杂草上活动,经繁殖后种群数量逐步扩大,6月下旬开始向枣树和农作物转移,其中枣树上部分截形叶螨来源于枣园间作的棉花等农作物,8月上旬枣树截型叶螨种群数量达到高峰,8月下旬逐步向杂草和土壤转移。【结论】初步摸清了阿克苏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枣园截形叶螨在不同寄主之间的转移规律和种群时空动态。
王银方[7](2013)在《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实验种群生态学及捕食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是典型的专性捕食者,嗜食叶螨。本研究以智利小植绥螨为对象,重点开展了智利小植绥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探讨了智利小植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截形叶螨和朱砂叶螨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温度对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和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捕食功能性反应影响;低温储藏对智利小植绥螨存活和生殖力的影响等,研究取得了主要结果如下:一、智利小植绥螨试验种生命表的研究:温度对智利小植绥螨各螨态发育历期影响显着。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智利小植绥螨各螨态的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着缩短。在15℃下一个世代历期时间最长,为15.4d;30℃下一个发育历期时间最短,为3.1d;随着温度升高,智利小植绥螨的世代平均历期逐渐缩短,在4个温度下为26.44d>18.65d>12.92d>8.17d;在25℃和30℃下智利小植绥螨种群净增值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3.08和13.84;4个温度下内禀增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种群增长加快。二、温度对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和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捕食功能反应影响:在各处理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其中雌成螨的捕食能力较强,若螨较弱,这表明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为其主要捕食阶段。温度对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验所设温度范围内,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能力(a/T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在27℃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逐渐下降。这表明在27℃的时智利小植绥螨具有较高的捕食效能,温度过高或过低,智利小植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捕食能力下降。三、智利小植绥螨干扰反应研究:由于智利小植绥螨自身存在干扰与竞争作用,其在土耳其斯坦叶螨密度相同时,其平均捕食量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四、智利小植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截形叶螨和朱砂叶螨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其捕食作用同时受到猎物密度和自身密度的影响。智利小植绥螨对三种猎物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其寻找效应逐渐降低;智利小植绥螨对三种害螨的攻击率土耳其斯坦叶螨(0.665)>截形叶螨(0.402)>朱砂叶螨(0.214);干扰反应研究表明,智利小植绥螨对三种害螨的捕食量存在强烈的干扰作用,其中智利小植绥螨自身密度干扰作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影响最大。五、低温储藏对智利小植绥螨存活和生殖力的影响:智利小植绥螨短期冷藏的最适温度为6-9℃,长期冷藏最适温度为6℃。在0℃、3℃、6℃和9℃四个温度下冷藏5d后,对产卵量无太大影响。0℃下冷藏10d后产卵量下降,但在3℃、6℃和9℃三个温度下冷藏10d对智利小植绥螨的产卵量差异不显着,产卵数量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而略有增加;智利小植绥螨在0℃和9℃下冷藏15d和20d后,其产卵量显着下降,在3℃和6℃下15d和20d后冷藏对其产卵产生积极影响,产卵量略微上升。
刘珩[8](2013)在《截形叶螨发生动态及环境因子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是新疆农林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螨。截形叶螨危害使植物叶绿素降解,数量减少,叶片失绿变为灰黄色,因此减弱了受害叶片吸收光能的能力和光合作用的强度。螨害严重时,致使植株生长停滞或延缓,甚至死亡。本文以截形叶螨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发生转移规律、种群变动与环境因子间关系、叶片绿色度变化规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新疆阿克苏地区不同果农间作模式下夏季截形叶螨种群发生转移规律和枣树树干上活动规律监测表明,在三种间作模式下,截形叶螨均首先出现在杂草和土壤中,6月下旬开始从杂草、土壤向枣树和作物上转移。7月上旬枣树上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快速增长,7月下旬到8月上旬达到高峰。8月下旬截形叶螨逐步从枣树上向土壤和杂草上转移,准备在土壤越冬。(2)截形叶螨种群夏季在枣树树冠上垂直方向和不同方位均为聚集型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7月上旬截形叶螨种群在枣树树冠上垂直方向和不同方位均为高聚集型,7月中旬以后聚集强度趋于稳定,且各个方向和高度的聚集度较接近。其中垂直方向聚集强度为下层>上层>中层,不同方位聚集强度为南面>东面>西面>北面。(3)阿克苏枣树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变动与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有较密切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揭示,枣树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受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日照时数5个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枣树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作用最大。通过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变动与主要气象因子间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经实测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和预测模拟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实测种群数量与预测种群数量有密切关系,可为截形叶螨的防治时间确定提供科学依据。(4)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与叶片SPAD值变化呈显着负相关。当截形叶螨虫口密度达到20头/叶以上,枣树叶片SPAD值为20-30,对枣树叶片的危害最为严重;当截形叶螨虫口密度达到10-20头/叶,枣树叶片SPAD值为30-40,危害次之。
覃贵勇[9](2012)在《小新绥螨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文中研究指明Neoseiulus sp是一种捕食螨,可捕食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tri AaGregor,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柑橘始叶螨Eotetranychus kankitus (Ehara)等多种害螨。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徐学农研究员初步鉴定认定为国内新记录种。论文以Neoseiulus sp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并组建了该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Neoseiulus sp与另几种捕食螨对柑橘全爪螨的功能反应研究了Neoseiulus sp.、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fallacies (Garman)、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和拟长毛钝绥螨A. pseudolongispinosus雌成螨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4种捕食螨的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对比各捕食螨的功能反应参数a值、Th值、Na max值和a/Th值,结果表明,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小于江原钝绥螨而大于拟长毛钝绥螨,与尼氏真绥螨的控制作用相当。因为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卵的控制作用很强,而江原钝绥螨对卵的捕食量小,尼氏真绥螨几乎不取食卵,所以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意义较江原钝绥螨和尼氏真绥螨大。2.温度对Neoseiulus sp功能反应的影响研究在20~34℃温度范围内,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在20~30℃温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控制能力增强,在30℃时,控制能力最强,而超过30℃时,Neoseiulus sp的控制能力下降。3. Neoseiulus sp高温耐饥饿能力研究了在34℃高温条件下,Neoseiulus sp.、拟长毛钝绥螨、真桑钝绥螨A. makuwa Ehara、江原钝绥螨和尼氏真绥螨的耐饥饿能力。Neoseiulus sp的高温耐饥饿能力显着高于江原钝绥螨和尼氏真绥螨,而与拟长毛钝绥螨和真桑钝绥螨接近。4. 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平面控制作用研究在不同益、害比例下,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能力。在益、害比例为3:30下,柑橘全爪螨种群数量在第3天就开始降低,7天就能得到控制。5. Neoseiulus sp在柑橘树上的扩散能力和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能力Neoseiulus sp.能在柑橘树上主动迁移、扩散,并能正常繁殖,具备了天敌所具有的优良特性。释放捕食螨15天后,释放组的柑橘全爪螨虫口减退率为93.15%,防治效果为98.58%,表明Neoseiulus sp在空间上能较好地控制柑橘全爪螨。6.温度对Neoseiulus sp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6、19、22、25、28和31℃6个温度条件下,随温度的升高,Neoseiulus sp.的发育历期缩短,在34℃高温条件下,发育历期又延长。在各温度条件下,该螨全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1.91、14.53、9.67、7.57、6.34、5.75和6.45d。Neoseiulus sp.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09℃,109.14日度。用线型日度模型、Logistic模型和王如松等模型拟合Neoseiulus sp.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王如松等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在高温条件下Neoseiulus sp发育速度降低的现象。由王如松等模型参数可知,Neoseiulus sp各螨态最适发育温度在24.13~27.95℃之间,全世代最适发育温度为26.61℃。7. Neoseiulus sp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在16、19、22、25、28、31和34℃7个温度条件下,组建Neoseiulus sp以柑橘全爪螨为食的生殖力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温度条件下,Neoseiulus sp.都能完成生活史。比较7个温度下Neoseiulus sp的生命参数发现,25℃~31℃是Neoseiulus sp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28℃是最适宜温度。
张鹏飞[10](2012)在《内蒙古的捕食螨资源及优势种的评价》文中提出植绥螨是叶螨等害螨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当前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本文调查鉴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植绥螨种类,并以截形叶螨为猎物,比较评价了本地植绥螨种类(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 Liang et Ke、苏氏副伦绥螨Paraseiulus soleiger Ribaga和毛里横绥螨Transius morii Ehara)及目前已经应用的植绥螨(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斯氏钝绥螨第Amblysei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东方钝绥螨第Amblyseius orientalis Ehara和黄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对截形叶螨的取食能力和取食后生殖的能力,以了解各类植绥螨的捕食潜能,在此基础上对优势种进一步进行了研究,以其为本地植绥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筛选出控制截形叶螨最有效的天敌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记录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发现植绥螨4属5种,分别为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毛里横绥螨(Transius morii Ehara)、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 Liang et Ke)、苏氏副绥伦螨(Paraseiulus soleiger Ribaga)及银川盲走螨(Typhlodromus yinchuanensis Liang et Hu),其中有益真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为本地区的优势种。2.在25℃、湿度为80%的实验条件下,七种植绥螨以截形叶螨为食物的捕食量表明,东方钝绥螨对截形叶螨卵的日均捕食量最大,为21.86±0.14粒;巴氏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幼螨的日均捕食量最大,为14.61±0.22头;斯氏钝绥螨雌成螨捕食截形叶螨各螨态的日均捕食总量最大,为43.61±0.50头;斯氏钝绥螨雌成螨期的捕食总量也最大,为1324.60±51.98头。由此可知,七种植绥螨中斯氏钝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捕食能力优于其他植绥螨。3.七种植绥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的实验种群生命表表明,黄瓜新小绥螨和斯氏钝绥螨的世代历期最短,分别为9.16±0.34d和9.16±0.43d;苏氏副绥伦螨和有益真绥螨的种群倍增时间(t)较短,分别为4.0235d和4.2739d;斯氏钝绥螨与有益真绥螨的净生殖率(R0)较大,分别为38.3010、31.5412;苏氏副绥伦螨和有益真绥螨的内禀增长率(rm)较大,分别为0.1723、0.1622。因此,苏氏副绥伦螨和有益真绥螨的种群数量增长的潜力强于其他植绥螨。4.在15℃、20℃、25℃、30℃、35℃五种恒温条件下,有益真绥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时各螨态的发育历期、雌雄成螨寿命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产卵总量、净生殖率(R0)和内禀增长率(rm)在25℃时最大,分别为44.05±1.36粒、31.5412和0.1622,说明25℃是有益真绥螨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有益真绥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15.90℃;世代历期的有效积温为97.96日·度,其在呼和浩特市理论发生代数约为25代。5.不同食物(截形叶螨、甜果螨和蒲棒花粉)对有益真绥螨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影响的研究表明,其捕食甜果螨的世代历期最短,为9.46±0.39d;捕食截形叶螨的雌成螨寿命和产卵期最长,分别为36.85±0.89d和25.20±0.73d,净生殖率(R0)和内禀增长率(rm)最大,分别为31.5412和0.1622,表明截形叶螨较甜果螨和蒲棒花粉更适合有益真绥螨的发育繁殖。
二、李始叶螨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始叶螨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苹果栽培现状 |
1.2 果园生草及其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
1.2.1 我国果园生草概况 |
1.2.2 果园生草对害虫的影响 |
1.2.3 果园生草对天敌的影响 |
1.2.4 果园生草存在的问题 |
1.3 新疆南部地区果园害虫及天敌发生情况 |
1.3.1 新疆南部果园害虫发生与危害 |
1.3.2 新疆南部果园天敌发生种类 |
1.4 性诱剂在果树害虫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 |
1.4.1 性诱剂在果树害虫监测中的应用 |
1.4.2 性诱剂在果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5 果园三种食心虫形态特征及危害特征 |
1.5.1 苹果蠹蛾形态及危害特征 |
1.5.2 香梨优斑螟形态及危害特征 |
1.5.3 梨小食心虫形态及危害特征 |
1.6 生态位理论在果园天敌害虫中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和背景 |
第二章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多样性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苹果园主要害虫种类 |
2.2.2 苹果园害虫为害分类及不同生草区分布统计 |
2.2.3 苹果园主要天敌种类及不同生草区分布统计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间作绿肥对苹果园害虫及其天敌的组成与时间生态位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种类及丰富度 |
3.2.2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宽度 |
3.2.3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重叠 |
3.2.4 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重叠的模糊聚类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园食心虫类害虫的发生规律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调查方法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苹果蠹蛾发生动态 |
4.2.2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香梨优斑螟发生动态 |
4.2.3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 |
4.2.4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食心虫类害虫年诱捕量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主要天敌的发生规律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调查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苹果绣线菊蚜的发生动态 |
5.2.2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草蛉类天敌发生动态 |
5.2.3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瓢虫类天敌发生动态 |
5.2.4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食蚜蝇类天敌发生动态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园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新疆南部金纹细蛾发生动态调查 |
6.1.3 新疆南部果园金纹细蛾危害程度调查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新疆南部金纹细蛾发生动态 |
6.2.2 不同间作绿肥苹果园金纹细蛾为害程度 |
6.2.3 不同间作绿肥苹果园金纹细蛾年诱捕量 |
6.2.4 不同树龄苹果园金纹细蛾为害程度 |
6.3 结论与讨论 |
6.3.1 间作绿肥果园对金纹细蛾发生动态及危害特征的影响 |
6.3.2 金纹细蛾在南疆大面积发生的原因分析 |
6.3.3 金纹细蛾防治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苹果园害螨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
1.1.1 山楂叶螨 |
1.1.2 二斑叶螨 |
1.1.3 苹果全爪螨 |
1.1.4 主要防治措施 |
1.2 果园害螨的生物防治方法 |
1.2.1 果园生草 |
1.2.2 植物源杀螨剂 |
1.2.3 利用捕食螨防控果园害螨 |
1.3 我国对捕食螨的研究和应用 |
1.3.1 国外引进种类的研究和应用 |
1.3.2 国内本土种类的研究和应用 |
1.4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现状 |
1.4.1 加州新小绥螨的研究现状 |
1.4.1.1 分类地位 |
1.4.1.2 分布及栖息 |
1.4.1.3 生物生态学特性 |
1.4.1.4 替代饲料的研究 |
1.4.1.5 加州新小绥螨的释放与应用 |
1.4.2 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现状 |
1.4.2.1 分类地位 |
1.4.2.2 分布及栖息 |
1.4.2.3 生物生态学特性 |
1.4.2.4 替代饲料的研究 |
1.4.2.5 巴氏新小绥螨的释放与应用 |
1.5 化学药剂对捕食螨的影响 |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供试螨源 |
2.1.3 供试药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叶盘的制作 |
2.2.2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
2.2.2.1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功能反应 |
2.2.2.2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选择 |
2.2.2.3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干扰反应 |
2.2.3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
2.2.4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
2.2.5 两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8 种药剂的药敏性测定 |
2.2.6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
2.2.6.1 试验地点 |
2.2.6.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
3.1.1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功能反应 |
3.1.2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 |
3.1.3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干扰反应 |
3.2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
3.2.1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 |
3.2.2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 |
3.2.3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干扰反应 |
3.3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
3.3.1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 |
3.3.2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 |
3.3.3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捕食干扰反应 |
3.4 两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8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
3.4.1 两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8 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
3.4.2 三种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
3.5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
4 讨论 |
4.1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功能反应 |
4.2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选择 |
4.3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干扰 |
4.4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果园常用8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
4.5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
5 结论 |
5.1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功能反应 |
5.2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捕食能力的比较 |
5.3 果园常用8种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敏感性测试 |
5.4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论文发表情况 |
(3)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解毒酶系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截形叶螨发生危害状况 |
1.2 截形叶螨研究进展 |
1.2.1 截形叶螨生物学研究 |
1.2.2 截形叶螨生态学研究状况 |
1.3 杀螨剂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
1.3.1 杀虫杀螨剂的亚致死剂量对叶螨的影响 |
1.4 植物源活性物质对昆虫和螨类亚致死效应的研究现状 |
1.4.1 植物源杀螨剂对螨类控制作用的研究 |
1.4.2 甲氧香螨酯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1.4.3 甲氧香螨酯的生物活性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甲氧香螨醋对截形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毒力 |
2.2.2 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供试药剂和仪器 |
3.1.3 酶活性测定 |
3.1.4 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GSTs的影响 |
3.2.2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Car E的影响 |
3.2.3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MFO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_0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产卵期和寿命的影响 |
4.2.2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产卵量的影响 |
4.2.3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后代雌雄比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_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_1代种群发育历期的影响 |
5.2.2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朱截形叶螨F_1代种群繁殖力的影响 |
5.2.3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_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点 |
6.2.1 存在的问题 |
6.2.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4)吡螨胺和哒螨灵对截形叶螨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截形叶螨发生危害状况 |
1.2 截形叶螨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截形叶螨生物学研究 |
1.2.2 截形叶螨生态学研究状况 |
1.3 杀螨剂亚致死效应研究 |
1.3.1 杀虫杀螨剂的亚致死剂量对叶螨影响 |
1.3.2 杀虫杀螨剂的亚致死效应研究现状 |
1.4 截形叶螨抗药性研究 |
1.4.1 害螨抗药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制 |
1.4.2 截形叶螨抗药性研究进展 |
1.4.3 交互抗性研究 |
1.5 本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
1.5.1 依据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吡螨胺和哒螨灵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成螨和卵亚致死效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l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两种药剂对截形叶螨雌成螨和卵的亚致死剂量的测定 |
2.2.2 两种药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成螨的影响 |
2.2.3 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 F1 代发育历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4 两药剂处理卵对其发育历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两药剂及对照药剂对截形叶螨幼螨和若螨的亚致死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l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两药剂对幼螨和若螨的亚致死剂量的测定 |
3.2.2 两药剂处理幼螨对截形叶螨幼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
3.2.3 两药剂处理若螨对截形叶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
3.2.4 两药剂处理幼螨对寿命、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 |
3.2.5 两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若螨对寿命、产卵量及孵化率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截形叶螨抗吡螨胺和哒螨灵种群选育及保护酶测定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截形叶螨对吡螨胺的抗性选育结果 |
4.2.2 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选育结果 |
4.2.3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体内三种保护酶测定结果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对 12 种杀虫杀螨剂的交互抗性研究 |
5.1 |
5.1.1 供试材料 |
5.1.2 生物测定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吡螨胺和哒螨灵亚致死剂量对成螨和卵亚致死效应 |
6.1.2 两药剂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幼螨和若螨的亚致死效应 |
6.1.3 截形叶螨对吡螨胺和哒螨灵药剂的抗性选育及保护酶测定 |
6.1.4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对常用杀虫杀螨剂的交互抗性研究 |
6.2 问题与讨论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5)甘肃省植绥螨科种类记述及鳞纹钝绥螨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绥螨科的分类研究概况 |
1.1.1 植绥螨科的分类系统 |
1.1.2 国内外调查研究现状 |
1.2 钝绥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
1.2.1 钝绥螨生长发育的研究 |
1.2.2 钝绥螨生殖力的研究 |
1.3 钝绥螨的大量繁殖与应用 |
1.3.1 钝绥螨的人工繁殖 |
1.3.2 钝绥螨的田间应用 |
1.3.3 钝绥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甘肃省植绥螨科种类记述 |
2.1 研究方法 |
2.1.1 标本采集及收集 |
2.1.2 标本制作 |
2.1.3 种类鉴定 |
2.2 种类记述 |
2.3 植绥螨科 Phytoseiidae Berlese |
2.3.1 钝绥螨亚科 Amblyseiinae Muma |
2.3.2 植绥螨亚科 Phytoseiidae Berlses |
2.3.3 盲走螨亚科 Tyhlodrominae Chant et McMurtry |
第三章 鳞纹钝绥螨的生物学特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饲养方法 |
3.1.3 数据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鳞纹钝绥螨的生活史和各螨态的形态观察 |
3.2.2 鳞纹钝绥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 |
3.2.3 鳞纹钝绥螨各螨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拟合 |
3.2.4 鳞纹钝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3.3 讨论 |
第四章 鳞纹钝绥螨实验室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数据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鳞纹钝绥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
4.2.2 温度对鳞纹钝绥螨繁殖的影响 |
4.2.3 温度对鳞纹钝绥螨种群参数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6)不同种植模式下枣园截形叶螨种群转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 1 调查地概况 |
1. 2 材料 |
1. 3 方法 |
1. 3. 1 三种种植模式下枣园截形叶螨种群转移规律调查 |
1. 3. 2 截形叶螨在枣树树干上活动规律调查 |
2结果与分析 |
2. 1 三种种植模式下枣园截形叶螨种群转移规律 |
2. 1. 1 枣棉间作模式下截形叶螨种群转移规律 |
2. 1. 2 枣树与小麦、西瓜间作模式下截形叶螨的种群转移规律 |
2. 1. 3 单一果树模式下枣园截形叶螨种群转移规律 |
2. 2 截形叶螨在枣树树干上的活动规律 |
3 讨论 |
4 结论 |
(7)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实验种群生态学及捕食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智利小植绥螨研究进展 |
1.1 生物学习性 |
1.2 环境因子对智利小植绥螨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饲养 |
1.4 储藏研究 |
第二章 智利小植绥螨的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1.4 生命表计算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低温冷藏对智利小植绥螨存活和生殖力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低温储藏对智利小植绥螨存活的影响 |
3.2.2 低温冷藏对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的生殖力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结论 |
3.3.2 讨论 |
第四章 温度对智利小植绥螨捕食功能的影响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智利小植绥螨捕食量的测定 |
4.2.2 智利小植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各虫态的选择效应 |
4.2.3 不同温度下智利小植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功能反应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智利小植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截形叶螨、朱砂叶螨三种害螨成螨的捕食作用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智利小植绥螨对三种害螨的功能反应 |
5.2.2 智利小植绥螨的寻找效应 |
5.2.3 智利小植绥螨的种内干扰作用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智利小植绥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
6.1.2 温度对智利小植绥螨捕食功能性的影响 |
6.1.3 智利小植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截形叶螨和朱砂叶螨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 |
6.1.4 低温储藏对智利小植绥螨存活和生殖力的影响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截形叶螨发生动态及环境因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果农间作条件下截形叶螨种群发生转移规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枣树树冠截形叶螨空间动态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主要气象因子对枣树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与叶片 SPAD 值变化规律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果农间作条件下截形叶螨种群发生转移规律 |
6.2 枣树树冠截形叶螨空间动态分析 |
6.3 主要气象因子对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
6.4 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与叶片 SPAD 值变化规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小新绥螨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柑橘全爪螨的危害及防治概况 |
2 捕食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2.1 植绥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
2.1.1 植绥螨的个体发育 |
2.2 植绥螨的生命生殖力研究 |
2.3 植绥螨的捕食作用的研究 |
2.4 植绥螨的饲养与繁殖 |
2.5 植绥螨的应用 |
2.5.1 本地植绥螨的利用 |
2.5.2 植绥螨的引进应用 |
3 我国柑橘园植绥螨种群概述 |
4 本试验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小新绥螨(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控制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试验仪器与用具 |
1.1.2 供试螨源 |
1.2 试验方法 |
1.2.1 Neoseiulus sp.等捕食螨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对比研究 |
1.2.2 温度对Neoseiulus sp.的捕食作用的影响 |
1.2.3 Neoseiulus sp.等捕食螨的高温耐饥饿能力对比研究 |
1.2.4 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平面控制能力研究 |
1.2.5 Neoseiulus sp.的空间扩散和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能力研究 |
1.3 数据处理 |
1.3.1 功能反应 |
1.3.2 天敌昆虫的寻找效应估计 |
1.3.3 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eoseiulus sp.等捕食螨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 |
2.1.1 Neoseiulus sp.等捕食螨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对比 |
2.1.2 Neoseiulus sp.等捕食螨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寻找效应估计 |
2.2 在不同温度下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捕食作用 |
2.3 Neoseiulus sp.等捕食螨的高温耐饥饿能力 |
2.4 Neoseiulus sp.雌螨对柑橘全爪螨雌螨及种群密度的影响 |
2.5 Neoseiulus sp.的扩散和空间控制能力研究 |
3 结论与讨论 |
3.1 Neoseiulus sp.等捕食螨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对比 |
3.2 温度对Neoseiulus sp.捕食作用的影响 |
3.3 Neoseiulus sp.等捕食螨的高温耐饥饿能力对比 |
3.4 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平面控制能力 |
3.5 Neoseiulus sp.的扩散和空间控制能力 |
第三章 小新绥螨(Neoseiulus sp.)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仪器和用具 |
1.1.2 供试蝶源 |
1.2 试验方法 |
1.2.1 温度对Neoseiulus sp.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Neoseiulus sp.的生命表 |
1.3 数据处理 |
1.3.1 Neoseiulus sp.的个体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
1.3.2 生命表参数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对Neoseiulus sp.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1 Neoseiulus sp.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2.1.2 Neoseiulus sp.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
2.2 Neoseiulus sp.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
2.2.1 Neoseiulus sp.在不同温度下卵的孵化率和各螨态存活率 |
2.2.2 Neoseiulus sp.生命表的建立 |
2.2.3 不同温度下Neoseiulus sp.雌成螨的存活率和产雌率 |
2.2.4 不同温度下Neoseiulus sp.的生命表参数 |
3 结论与讨论 |
3.1 Neoseiulus sp.的生长发育 |
3.1.1 温度对Neoseiulus sp.的发育历期的影响 |
3.1.2 Neoseiulus sp.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3.1.3 Neoseiulus sp.的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
3.2 Neoseiulus sp.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
3.2.1 温度对Neoseiulus sp.卵的孵化和各螨态存活的影响 |
3.2.2 温度对Neoseiulus sp.雌成螨存活率和产雌率的影响 |
3.2.3 温度对Neoseiulus sp.生命参数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内蒙古的捕食螨资源及优势种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绥螨的研究概况 |
1.1.1 植绥螨的分类 |
1.1.2 植绥螨的生物学特性 |
1.1.3 植绥螨的繁殖方法及贮藏运输 |
1.1.4 植绥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1.1.5 植绥螨的应用前景及注意问题 |
1.2 真绥螨属的研究概况 |
1.2.1 真绥螨属资源及分布 |
1.2.2 生物学特性 |
1.2.3 饲养 |
1.2.4 真绥螨属的释放及应用 |
1.2.5 真绥螨属的研究应用展望 |
1.3 有益真绥螨的研究概况 |
1.3.1 形态描述 |
1.3.2 资源调查及分布 |
1.3.3 饲养及应用 |
1.4 苏氏副绥伦螨的研究概况 |
1.4.1 学名的变化 |
1.4.2 形态描述 |
1.4.3 分布 |
1.4.4 其他特性 |
1.5 毛里横绥螨的研究概况 |
1.5.1 分类地位的变化 |
1.5.2 分类特征 |
1.5.3 分布及栖息植物 |
1.5.4 其他特性 |
1.6 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概况 |
1.6.1 生物学特性 |
1.6.2 生态学特性 |
1.6.3 田间应用研究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内蒙古地区植绥螨的新记录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地点 |
2.1.2 调查方法 |
2.1.3 标本保存 |
2.1.4 标本制作 |
2.1.5 标本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绥螨种类 |
2.2.2 植绥螨的栖息植物及分布 |
2.3 结论与讨论 |
3 七种植绥螨雌成螨对截形叶螨的捕食量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饲养方法 |
3.1.3 捕食量测定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七种植绥螨雌成螨以截形叶螨各螨态为猎物的日均捕食总量 |
3.2.2 七种植绥螨雌成螨以截形叶螨各螨态为猎物的捕食总量 |
3.2.3 七种植绥螨雌成螨以截形叶螨各螨态为猎物的日均捕食量 |
3.2.4 七种植绥螨雌成螨以截形叶螨各螨态为猎物的捕食量 |
3.3 结论与讨论 |
4 七种植绥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七种植绥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的发育历期 |
4.2.2 七种植绥螨雌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 |
4.2.3 七种植绥螨雌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的产卵量及寿命 |
4.2.4 七种植绥螨雌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其存活率与平均产雌率的关系 |
4.3 结论与讨论 |
5 有益真绥螨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虫源 |
5.1.2 实验温度 |
5.1.3 实验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有益真绥螨各螨态的发育历期 |
5.2.2 有益真绥螨的繁殖与寿命 |
5.2.3 在不同温度下有益真绥螨的存活率与平均产雌率的关系 |
5.2.4 有益真绥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 |
5.3 结论与讨论 |
6 有益真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虫源 |
6.1.2 实验温度 |
6.1.3 实验方法 |
6.1.4 数据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有益真绥螨各螨态的发育历期 |
6.2.2 有益真绥螨各螨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关系 |
6.2.3 有益真绥螨各螨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6.3 结论与讨论 |
7 有益真绥螨以不同猎物为食的生命表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虫源 |
7.1.2 供试花粉 |
7.1.3 实验方法 |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有益真绥螨以不同猎物为食的发育历期 |
7.2.2 有益真绥螨的繁殖与寿命 |
7.2.3 有益真绥螨捕食不同食物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 |
7.2.4 有益真绥螨以不同食物为猎物的存活率和平均产雌率 |
7.3 结论与讨论 |
8 总讨论与结论 |
8.1 内蒙古地区植绥螨资源的调查 |
8.2 内蒙古地区植绥螨优势种的评价 |
8.2.1 七种植绥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的捕食量及生命表 |
8.2.2 有益真绥螨在不同温度、不同猎物下的生命表及有效积温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李始叶螨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的影响[D]. 达先鹏.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2]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D]. 黄婕.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3]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解毒酶系的亚致死效应[D]. 高娟桃.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4]吡螨胺和哒螨灵对截形叶螨的亚致死效应研究[D]. 郭金梅.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6)
- [5]甘肃省植绥螨科种类记述及鳞纹钝绥螨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杨洁.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6]不同种植模式下枣园截形叶螨种群转移规律的研究[J]. 阿地力·沙塔尔,刘珩,李宏. 新疆农业科学, 2014(03)
- [7]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实验种群生态学及捕食功能的研究[D]. 王银方.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8]截形叶螨发生动态及环境因子关系研究[D]. 刘珩.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9]小新绥螨Neoseiulus sp.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D]. 覃贵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10]内蒙古的捕食螨资源及优势种的评价[D]. 张鹏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