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亲属出院前康复指导

脑卒中患者亲属出院前康复指导

一、脑中风患者亲属的出院前康复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陈相应[1](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文中提出目的:汇总近十年国内外中青年脑卒中高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了解医护人员及患者在脑卒中高血压管理方面的需求;整合前两部分的结果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中青年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管理方案。方法:本研究通过首先系统检索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相关文献,对证据进行提取后进行整合分析,形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接着结合医、护、患三方的高血压管理需求拟定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初稿。最后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终版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流程。结果:1.检索文献2612篇,纳入21篇文献,其中临床指南14篇、专家共识4篇和系统评价3篇。证据汇总形成评估、治疗、康复、延续护理4方面32项证据;质性访谈发现医护人员对中青年脑卒中高血压的管理存在知识、医患合作、增加关注及管理方案4个方面的需求;患者则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家庭成员及社会3方面的支持。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评估、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延续护理)与管理流程。结论: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需医护患共同参与,从多方面进行管理。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目前科学性强,可行性高,但需持续更新,不断完善。

武英红[2](2021)在《基于奥马哈系统在首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何兴月[3](2021)在《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评估、干预、家庭管理的相关证据进行总结,为制定家庭护理管理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构建科学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为临床护理随访提供综合指导方案。3.将方案引入临床实际,评价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行性,明确实施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1.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采用AGREE II对指南质量评价,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评价标准(2017)评价专家共识,其余文献依据原始文献类型进行质量评价,并对文献内容汇总,形成最佳证据。2.根据最佳证据内容,拟定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初稿。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初稿进行修改,形成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最终方案。3.通过临床现场调查,评价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操作性;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明确方案实施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结果:1.脑卒中患者家庭管理的证据总结:共纳入文献10篇,包括指南7篇,专家共识3篇。共汇总了50条推荐意见,包括组织管理、护理目标、评估时机、评估方式、患者评估、患者管理、社会支持系统、脑卒中远程服务及健康教育8个方面。2.构建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将推荐意见汇总形成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初稿。第一轮专家咨询中除“1.4、5.5、5.6”变异系数>0.25,其余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第二轮变异系数均<0.25。第一轮专家咨询一级条目和二级条目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326、0.442,P<0.001。修改、删除条目后,第二轮专家咨询一级条目、二级条目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422、0.456,P<0.001,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形成最终方案。3.方案评价:通过对14名实践最相关护士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方案条目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评分均超过75%;访谈对象认为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为专业人员开展实践的水平有限、支持设备的限制以及患者因素等,促进因素为系统内部的凝聚力和监督。结论:1.本研究基于循证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估清单和实践流程图,明确了评估的对象、时机、家庭管理等内容,方案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2.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操作性较强,但部分条目与临床实践存在差距。建议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客观环境和社会动态因素的相互作用,缩小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促进方案的实施。

赵雅娜[4](2021)在《基于互联网+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的护理体验和照护需求,为下一步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2.基于互联网技术,以IMB模型为理论依据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评价其对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获益感、照顾负担、患者血压和血糖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借助NVivo 10.0软件,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了解卒中照顾者的照护体验。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基于互联网+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采用脑卒中照顾者综合照顾能力评估问卷、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照顾者负担量表对干预前后两组照顾者的综合照顾能力、获益感、照顾负担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两组合并高血压和高血糖患者的血压和空腹血糖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20.0对资料进行χ2检验、秩和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在照顾患者时的照护体验可归纳为3个主题: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照顾负担较重、渴望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2.干预前两组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获益感、照顾负担得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照顾者的照顾能力、照顾负担得分较对照组均显着改善(P<0.05),获益感中健康促进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获益感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干预前两组合并高血压、高血糖患者的血压、空腹血糖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平均值、空腹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舒张压未有显着性改善(P>0.05)。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对疾病认知不足,缺乏对应的理论基础知识与照护技能,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照顾者健康知识的宣教,提高照顾者疾病认知水平,进而提高其照顾能力。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具有较重的照顾负担,主要为经济负担、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以缓解照顾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3.基于互联网+IMB模型的护理干预显着提高了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和获益感,缓解了照顾者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张淑芳[5](2021)在《基于适时干预模式的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以适时干预模式为框架,利用文献回顾法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的护理需求,制定以适时干预模式为基础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出院计划。2.探讨基于适时干预模式的出院计划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遵医行为依从性和二次卒中发生率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制定出院计划流程和延续性护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选取2019年6月至12月收治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1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软件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即试验组70例,对照组70例。2.干预方法:通过对30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明确研究对象在疾病不同阶段的护理需求。结合文献回顾及患者的临床特点,以适时干预模式为框架,制定以适时干预模式为基础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出院计划,经专家咨询法对出院计划进行验证,并通过预试验修订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开始正式研究后,对照组患者接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规住院护理,试验组患者则接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规护理+基于适时干预模式的出院计划。3.效果评价:在两组患者入院时(t0)、出院前2天(t1)、出院3个月(t2)、出院6个月(t3)通过测量Barthel指数(BI)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前2天、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在按时服药、合理饮食、控制烟酒、自我监测、康复训练、按时复诊方面的遵医情况来评价遵医行为依从性;于出院6个月对两组患者是否发生二次卒中,进行二次卒中发生率比较。研究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和临床资料(合并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结束时,两组患者的BI指数评分均较入院时显着提高(P<0.05);时间和组别存在交互效应,说明时间因素的作用随分组的不同而不同,即两组患者随时间延长BI指数评分增高趋势不同,实施出院计划后患者BI指数评分增长趋势更加明显;两组组间同一时间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时(t0)、出院前2天(t1)、出院3个月(t2),B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6个月(t3),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3.遵医行为依从性:出院前2天(t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6个维度的遵医行为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t2),两组患者在自我监测、定时复诊、康复训练3个维度的依从性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出院6个月(t3),两组患者各维度依从性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二次卒中率:出院6个月,试验组患者二次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的以适时干预模式为基础的出院计划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遵医行为依从性均有所提高,由此表明,基于适时干预模式的出院计划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降低二次卒中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锦澍[6](2021)在《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无法得到足够剂量康复运动训练的现状,探讨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能否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为寻找适合我国东北地区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选取长春市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院内康复训练以及健康宣教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照护者接受每周1次的培训,同时给予患者为期21天的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每天40分钟,每周6天),训练内容包含上肢运动功能训练、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以及转移功能训练等四个模块。分别在基线、干预后10天以及干预后21天评估结局指标。评估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Fugl-Meyer量表(FMA)、Berg量表(BBS)、Barthel指数(BI)、焦虑情绪量表(SAS)、抑郁情绪量表(SDS)以及照护者负担量表(ZBI)。使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以及x2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此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结果:1.基线评估:两组研究对象基线时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SAS标准分值、SDS标准分值、ZBI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并且SAS、SDS、ZBI不同等级的人数分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干预10天后,干预组患者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均明显升高(P<0.05);干预21天后干预组患者的FMA总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均显着升高(P<0.05),但两组间的FMA上肢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的改善幅度在干预10天和21天后均显着升高(P<0.05)。GEE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基线相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0天和21天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均显着增加(P<0.05)。3.焦虑抑郁情绪的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干预21天后干预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并且其改善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与基线相比,干预组患者在干预21天后的SAS、SDS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4.照护者负担的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ZBI得分的改善程度显着升高(P<0.05);与基线相比,干预组患者在干预21天后ZBI分值显着降低(P<0.05)。5.干预期间未发生任何与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1.与常规院内康复组相比,为期21天的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以更显着的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两组间的差异在干预后10天便已产生。2.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以显着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且能有效减轻照护者负担。3.照护者辅助院内康复训练具有高安全性,是适合中国东北地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方案,值得推广。

胡树菁[7](2021)在《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构建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编制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表单和手册,以期为肺移植受者及其家庭照顾者提供学习的可靠材料,同时为临床移植工作者提供标准的、规范的工具,从而指导临床开展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促使肺移植受者从医院到家庭的顺利过渡。方法:1.《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主体内容的构建(1)出院计划的评估:根据Meleis过渡理论和Fitch支持性照顾需求理论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将出院计划的评估对象确定为肺移植受者和家庭照顾者,肺移植受者的评估内容包括受者的一般资料、出院需求和知识水平3个部分,肺移植照顾者的评估内容包括照顾者的基本资料、照顾需求和知识水平3个部分。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初步确定肺移植受者的需求内容,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探讨肺移植受者的出院需求,据此编制了《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评估单》。此外,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探讨肺移植照顾者的照顾需求,据此编制了《肺移植照顾者评估单》。(2)出院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计划阶段是制定肺移植受者和家庭照顾者的实施计划,实施阶段主要是住院期间对肺移植受者和照顾者进行个体化的干预(主要为健康教育)。因此,本研究首先依据《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评估单》编制《肺移植受者计划实施单》,依据《肺移植照顾者评估单》编制《肺移植照顾者计划实施单》。其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调查医护人员对出院健康教育框架的建议,结合前期对肺移植受者和照顾者的需求调查结果,构建出肺移植受者健康教育的内容框架。然后系统检索、筛选并评价肺移植受者健康教育相关指南、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提取健康教育相关的最新证据。最后通过专家咨询对《肺移植受者出院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依据形成的健康教育内容编制了《肺移植受者健康教育手册》(患者版和护士版)。(3)出院计划的评价: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评价分为两个阶段:出院时及出院后。出院时评价受者的出院准备度、出院需求和知识水平,以及家庭照顾者的准备度、照顾需求和知识水平。出院后评价肺移植受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和知识水平。本阶段明确了评价阶段使用的工具,并自行编制《肺移植受者出院回访记录单》。2.形成《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主体内容构建完成,方案中需要使用的各种表单和手册编制完成,最终形成《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结果:1.《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主体内容的构建结果(1)出院计划的评估阶段,编制的《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评估单》包含3部分内容:肺移植受者一般资料、出院需求以及知识水平的评估。其中肺移植受者的需求包括信息需求、生理需求、心理情感需求、精神需求、社会需求、资源需求。编制的《肺移植照顾者评估单》也包含3部分内容:照顾者的基本资料、照顾者的照顾需求及知识水平的评估。其中照顾者的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和资源需求。(2)出院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阶段,编制的《肺移植受者计划实施单》主要包括用药、并发症、饮食、康复、日常生活、复查、症状应对、心理情感、精神、社会和资源支持,共1 1部分内容。编制的《肺移植照顾者计划实施单》包含药物指导、并发症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和资源支持,共7部分内容。肺移植受者出院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基于对4部指南、3篇证据总结、3篇专家共识、7篇系统评价以及20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检索、评价和内容分析、以及通过专家咨询修订而形成的;据此编制的《肺移植受者健康教育手册》包含肺移植出院后所要遵守的事项、肺移植用药指导、肺移植相关并发症知识、肺移植出院后的饮食与营养、肺移植出院后的康复运动、肺移植后日常生活与居家自我监测、肺移植后症状的识别和应对、肺移植后的心理适应与情绪调整、肺移植术后社会支持、肺移植门诊随访复查、资源推荐等共计11个方面的内容。(3)出院计划的评价阶段:评价阶段需使用的表单有《出院准备度量表》、《照顾者准备度量表》、《肺移植受者出院回访记录单》、《移植受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移植受者知识问卷改编版》、《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其中《肺移植受者出院回访记录单》是自行编制的,包含两部分内容,第1部分为记录肺移植受者出院后的身心状况以及遇到的困难,第2部分为询问肺移植受者的知识了解情况。2.《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的形成最终形成的《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内容包括: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目的、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实施的原则、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服务对象、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团队成员、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服务内容、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流程、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所需表单和手册、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质量控制,共8项内容,其中含10个表单,2个手册。结论:本研究基于Meleis过渡理论和Fitch支持性照顾需求理论构建《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方案的形成过程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在方案的制定上,系统检索和评价肺移植受者健康教育的相关证据,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经过专家咨询修订后形成;在出院计划的流程上,严格按照出院计划的标准化流程,包括出院计划的评估、出院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出院计划的评价3个阶段;在工具的使用上,方案中的各种表单和手册制作过程科学严谨。因此,形成的《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能够为临床移植工作者开展出院计划提供标准的、规范的工具,这对于临床开展出院计划服务具有指导性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肺移植受者顺利从医院过渡到家庭,提高受者的出院准备度、知识水平和改善自我管理行为。

武彩庆[8](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高莉莉[9](2021)在《思维导图对首次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制定规范的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内容,构建思维导图。2.评价基于思维导图的出院指导对首次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为提高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降低再入院率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3.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出院指导对首次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质量的影响。4.探索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的有效方法。方法本课题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在文献回顾及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规范内容的构建,并绘制思维导图;第二部分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首次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中,验证此方法对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效果。1.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初步确立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的框架指标。应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9个地区共11所三级甲等综合教学医院的24名从事心血管研究的专家进行两轮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对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的框架指标进行修改和完善,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制定出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主要内容,绘制出思维导图。2.采用连续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00例首次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住院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20年6月至8月住院的5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对照组给予科室常规出院指导,实验组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出院指导。研究工具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和出院指导质量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的差异。研究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所运用到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c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本研究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67%、100%,专家权威系数均>80%。第1轮专家咨询一级、二级、三级指标Kendall协调系数W分别为0.117、0.165、0.184(P<0.05),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均>3.73分,满分率为18.18%~100%,变异系数为0~30.01%。第2轮专家咨询一级、二级、三级指标Kendall协调系数W分别为0.131、0.298、0.196(P<0.05),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均>4.18分,满分率为36.36%~100%,变异系数为0~21.85%,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2.本研究最终形成的出院指导内容包括7项一级指标(饮食、运动、药物、控制危险因素、支架并发症相关知识、家庭急救、随访)、28项二级指标、57项三级指标。3.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实验组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分为(107.04±8.92)分、个人状态为(25.18±3.79)分、适应能力为(45.24±3.63)分、预期性支持为(36.62±3.63)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患者出院指导质量总分为(151.12±8.26)分、实际获得内容为(56.66±6.06)分、指导技巧及效果为(94.46±4.33)分、内容差维度为(12.22±6.07)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需要内容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制定的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内容具有科学性、权威性。2.实施基于思维导图的出院指导能够提高首次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准备度水平。3.实施基于思维导图的出院指导有助于提升首次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质量。4.思维导图可作为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指导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刘枫[10](2020)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住院治疗期间至出院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水平,并分析其变化轨迹;探究各个阶段影响病耻感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后期实施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纵向研究设计,从2018年12月始,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在湖州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急诊科符合纳排标准的1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患者急性住院治疗期间(基线)、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随访)四个时间点进行调查。出院后在患者每月的门诊复诊进行调查或采用电话随访方式。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采用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患者SSCI得分与一般资料、BI得分、SSRS得分、SDS得分进行相关的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患者各个阶段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随访调查完成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60例研究对象,经过6个月的随访,失访9人,失访率5.63%,死亡3人,死亡率1.88%。2.不同时间点病耻感水平:(1)研究对象T1时间点病耻感平均得分为(46.31±8.90)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6.43±5.52)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19.89±4.00)分。(2)研究对象T2时间点病耻感平均得分为(52.05±8.19)分,处于中等水平。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7.82±4.76)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4.23±5.03)分。(3)研究对象T3时间点病耻感平均得分为(63.25±14.69)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36.57±9.39)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6.68±6.63)分。(4)研究对象T4时间点病耻感平均得分为(60.66±14.86)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37.41±9.01)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3.24±7.21)分。3.病耻感变化趋势:研究对象在四个时间点的SSCI评分整体呈随时间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呈不断上升趋势,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也呈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4.病耻感各时间点的影响因素分析:(1)T1时间点病耻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发病后就诊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抑郁状态。(2)T2时间点病耻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发病后就诊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和抑郁状态。(3)T3时间点病耻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发病后就诊时间、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和抑郁状态。(4)T4时间点病耻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发病后就诊时间、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抑郁状态。研究结论:1.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至出院后6个月康复期内的病耻感水平不容乐观,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2.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至出院后6个月康复期内的病耻感水平整体呈随时间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3.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程度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应注重加强对家庭经济负担重、发病后就诊时间间隔长、合并有其他慢性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社会支持水平低、发生卒中后抑郁的患者的干预,从而降低其病耻感水平。4.各时间点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提示医护人员应注意甄别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及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心理支持。

二、脑中风患者亲属的出院前康复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中风患者亲属的出院前康复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第一部分:拟定YMASP高血压管理初稿
    第二部分:确定YMASP高血压管理终稿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高血压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脑卒中家庭护理研究现状
    1.3 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相关概念
    1.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脑卒中患者家庭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问题的确立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文献质量评价与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2.3 证据汇总及等级划分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1 资料与方法
        1.1 拟定专家咨询问卷
        1.2 专家入选标准
        1.3 咨询方式
        1.4 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1.6 伦理学考虑
    2 结果
        2.1 专家一般情况
        2.2 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
        2.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2.4 咨询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学考虑
    2 结果
        2.1 方案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调查结果
        2.2 质性研究访谈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第一轮)
    附录2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第二轮)
    附录3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最终方案)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附录5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评价表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互联网+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访谈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2.2 主题提取结果
    3 讨论
        3.1 改善照顾者疾病认知水平,提高照顾能力
        3.2 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减轻照顾者负担
        3.3 给予照顾者情感支持,摆脱负性情绪
    4 结论
第二部分:互联网+IMB 模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伦理学原则
        1.7 质量控制
        1.8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两组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的比较
        2.3 两组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的比较
        2.4 两组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高血糖患者血压和血糖的比较
    3 讨论
        3.1 基于互联网+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主要照顾者的综合照顾能力
        3.2 基于互联网+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主要照顾者的获益感
        3.3 基于互联网+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可降低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
        3.4 基于互联网+IMB 模型的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和血糖的影响
    4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病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干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适时干预模式的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及资料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伦理原则
    1.7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样本流失情况
    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2.4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比较
    2.5 两组患者二次卒中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1 基于适时干预模式的出院计划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3.2 基于适时干预模式的出院计划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依从性的影响
    3.3 基于适时干预模式的出院计划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次卒中发生率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脑卒中出院计划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3.1 脑卒中患者及照护者负担现状
        1.3.2 脑卒中后偏瘫康复训练的发展现状
        1.3.3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2.2.3 干预方案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干预方案实施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3.3 研究对象的基线数据比较结果
    3.4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3.5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3.6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3.7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3.8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
    3.9 不良事件
第4章 讨论
    4.1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2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4.3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减轻照护者负担
    4.4 不良事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主体内容的构建
    第一节 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评估
        一、文献研究法初步确定肺移植受者的需求内容
        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肺移植受者的出院需求
        三、编制《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评估单》
        四、半结构化访谈探讨肺移植照顾者的照顾需求
        五、编制《肺移植照顾者评估单》
    第二节 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一、编制《肺移植受者计划实施单》和《肺移植照顾者计划实施单》
        二、《肺移植受者出院健康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三、《肺移植受者出院健康教育内容》的构建
        四、《肺移植受者出院健康教育内容》的论证和修订
        五、编制《肺移植受者健康教育手册》
    第三节 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评价
        一、评价阶段需要使用的工具
        二、编制《肺移植受者出院回访记录单》
第二章 《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的形成
    一、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目的
    二、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实施的原则
    三、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服务对象
    四、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团队成员
    五、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服务内容
    六、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流程
    七、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所需表单和手册
    八、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的质量控制
结语
    —、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创新之处
    三、研究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系统评价法
        (二)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运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文献检索策略
        (一)纳入排除标准
        (二)数据提取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三、森林图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二)抑郁水平
    四、偏倚检验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一)案主的选择
        (二)案主自述
        (三)案主家属描述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一)负性情绪严重
        (二)日常生活失序
        (三)社会支持不足
    四、小结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一、介入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研究局限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思维导图对首次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伦理原则
    4.统计分析方法
    5.技术路线
    6.质量控制
结果
    1.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1.1 专家基本资料
        1.2 专家积极系数
        1.3 专家权威程度
        1.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1.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1.6 第一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1.7 第二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2.临床出院指导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出院指导质量得分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患者出院准备度干预策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病耻感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1.1.3 病耻感研究现状
        1.1.4 病耻感的测量工具
        1.1.5 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1.1.6 脑卒中与病耻感
    1.2 提出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2.1 对象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2.5 样本量计算
    2.3 资料收集
        2.3.1 基线资料调查收集
        2.3.2 随访资料调查收集
    2.4 研究工具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4.2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
        2.4.3 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tigma Scale for Chronic Illness,SSCI)
        2.4.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2.4.5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设计阶段
        2.5.2 研究实施阶段
        2.5.3 数据处理阶段
    2.6 伦理原则
        2.6.1 自愿参与原则
        2.6.2 保密原则
    2.7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随访完成情况
    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3.3 研究对象急性住院治疗期(T_1)基线资料分析
        3.3.1 研究对象T_1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3.3.2 研究对象T_1时间点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水平
        3.3.3 T_1时间点不同特征患者SSCI得分比较
        3.3.4 T_1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态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3.3.5 研究对象T_1时间点病耻感的多因素分析
    3.4 研究对象出院后1个月(T_2)随访资料分析
        3.4.1 研究对象T_2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3.4.2 研究对象T_2时间点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水平
        3.4.3 T_2时间点不同特征患者SSCI得分比较
        3.4.4 T_2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态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3.4.5 研究对象T_2时间点病耻感的多因素分析
    3.5 研究对象出院后3个月(T_3)随访资料分析
        3.5.1 研究对象T_3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3.5.2 研究对象T_3时间点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水平
        3.5.3 T_3时间点不同特征患者SSCI得分比较
        3.5.4 T_3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态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3.5.5 研究对象T_3时间点病耻感的多因素分析
    3.6 研究对象出院后6个月(T_4)随访资料分析
        3.6.1 研究对象T_4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3.6.2 研究对象T_4时间点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水平
        3.6.3 T_4时间点不同特征患者SSCI得分比较
        3.6.4 T_4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态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3.6.5 研究对象T_4时间点病耻感的多因素分析
    3.7 研究对象T_1、T_2、T_3、T_4四个时间点的病耻感水平及相关因素的纵向变化趋势分析
        3.7.1 研究对象四个时间点病耻感的趋势分析
        3.7.2 研究对象四个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况的趋势分析
4 讨论
    4.1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四个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4.2 四个时间点病耻感的变化趋势
    4.3 各阶段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4.4 减轻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措施
5 小结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脑中风患者亲属的出院前康复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D]. 陈相应.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奥马哈系统在首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的应用研究[D]. 武英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D]. 何兴月.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互联网+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D]. 赵雅娜.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于适时干预模式的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张淑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刘锦澍. 吉林大学, 2021(01)
  • [7]肺移植受者出院计划方案的构建[D]. 胡树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8]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
  • [9]思维导图对首次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研究[D]. 高莉莉.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D]. 刘枫.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脑卒中患者亲属出院前康复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