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与人的对话》自序(论文文献综述)
王炜[1](2021)在《诗之真与情之真——兼论“真诗乃在民间”的文学思想史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真诗一词作为抽象的词语,它落定在具体的诗学问题、文学事件之中,不断被重复、被改变、补填充,逐渐演化成为特定的术语。明代中后期,人们围绕真诗一词建构了诸多诗学命题。其中,李梦阳的真诗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诗集自序》中厘定了"民诗""士诗"之时与史,建构起完备的理论框架,以论证诗之真与情之真的对等的关系。李梦阳提出的"真诗乃在民间"这一论题在诗坛激起了热烈的反响。李濂等人在复述这一命题时,他们直接将诗与真、情与真的关系作为无须论证的前提和要件,作为具有先验性的理论基点,强化了真诗一词在明代诗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诗学体系的构架来看,真诗成为特定的概念,这是中国传统诗学合逻辑的延续和建构。这种建构过程经历了多个维度、多重向度上的转折与转换:诗的本质规定性最初落定于志、于性情,进而为真性情,然后转而为真情。这种演变并非仅仅是字词的简单替换,也不是语句的零星修补,而是文学体系中核心概念的置换和更替、基本理念的更新和重构,也是中国诗学思想在理论架构上的多维拓展。
姜异新[2](2021)在《“这一个讲堂中”的“电影”——观看之道与鲁迅的“弃医从文”》文中研究说明引言何以"幻灯片"首先,让我们综合现有史料与文本,归纳一下,鲁迅在仙台都看到了什么?他看见陌生的先生,研究室的人骨头骨标本①、解剖室的尸体、不敢下刀的年青女尸和婴幼孩尸体②,也看到了活生生的俄国战俘;他看见有3名同班同学应征报名到日俄战争的前线——中国东北,也看到了临床教学医院里不断增加的伤病员;
李国华[3](2021)在《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文中研究表明鲁迅留日时期对于20世纪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与"内部之生活"有关,其所谓"内部之生活"发生在"本有心灵之域",通过"客观之物质世界""自然""观念世界"等外部关联的参照确立边界。(1)鲁迅以此提出了现代心灵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文艺工作叩问和解决它,从而写作《摩罗诗力说》和翻译域外小说。
王子健[4](2021)在《于沉默处开口:论《野草》的“声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声音为视角考察《野草》,将其对声音的讨论与呈现,同早期的《破恶声论》中的"寂寞"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以"影之声""梦之声""死之声"三个主题对《野草》进行细读,从而由《野草》中声音的内容和声音呈现的方式两方面,描绘《野草》中声音运动的轨迹,并将其与鲁迅的生命体验相联系,指出《野草》文本在鲁迅创作中的关节性意义。
黄德海[5](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说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倪晓明[6](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杨森,张全之[7](2021)在《从“害怕”到“呐喊”:鲁迅《故乡》隔膜主题的现代性启示》文中指出在《故乡》百年阅读史中,"我"与"闰土"始终作为一组启蒙与被启蒙的主客体形象任人言说,闰土在现代社会与古代农民一样一直只能成为任人言说的客体,在"愚民""牧民"思想笼罩下而完全失去作为"生命人"的主体性。然而,如果把闰土邀请到舞台中央开口说话,对学界诸多评论,他或为他服务的辩护人会有怎样的理解和反驳?比如面对一个多年不见的童年伙伴突然不苟言笑出现在面前,按乡下习俗对尊贵客人叫声"老爷",这只是个愚昧守旧的问题吗?
宋夜雨[8](2021)在《“后五四”的鲁迅与《野草》的写作缘起》文中指出《野草》不是一次应激式的写作,而是与鲁迅在"后五四"的长时段历史中再次陷入"沉默"有关。1920年前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爆发、"新青年"群体的分化等一系列事件给予鲁迅极大的刺激,他的思想也随之陷入"爱与憎"的动荡、摇摆中。在重新审视"五四"自我的同时,他也在寻求新的思想资源以求对混乱的自我进行修正和整合。在"沉默"的挣扎中,借助对《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的重译,鲁迅不仅回顾了"下山"与"放火"的自我,更习得了"永远轮回"的思想经验,在对应理想幻灭心境的同时,也赋予了自我一种崭新的主体意志。不久,鲁迅又从"绥惠略夫"那里接受了"黄金时代"的批判视野,由此,不仅看到时代的本质,也看到一个有限的自我。而爱罗先珂的"到来"则让鲁迅看见了自己的"寂寞",以"寂寞"的情感体验为中心,鲁迅既以回忆的方式构筑起了自我"寂寞"的人生,又从"寂寞"之中看到一种新的写作发生的可能。可以看到,鲁迅以译介的方式在不断回应、修正自我的思想危机,他不仅从中获取思想的共鸣,也借鉴了丰富的形式方法,在思想与形式的综合锻造下,最终走向了《野草》的写作。
张丽华[9](2021)在《如何安顿自己的“过去”——《在酒楼上》的空间诗学与记忆书写》文中研究表明《在酒楼上》通常被视为一篇反映鲁迅五四后思想彷徨的"复调小说";但"复调"的形式,其实未能充分揭示这篇小说的叙事技巧与抒情氛围。以下试从空间诗学的角度重新解析《在酒楼上》的形式和主旨。通过对"酒楼""废园""S城""坟"等空间意象及其叙事功能的分析,《在酒楼上》被读作在《〈呐喊〉自序》之后鲁迅另一个清偿"过去"、整理自己的文本。"酒楼"是一处回忆空间,鲁迅让自己的"过去"以吕纬甫的形象出现,与当下的"我"亲切晤对;吕纬甫所讲的两个故事同样事关记忆,其核心意象是对"过去"的挖掘与补偿。通过《在酒楼上》的写作,鲁迅以文学的方式对《〈呐喊〉自序》中被省略的创伤性记忆进行了修通,这一全新的记忆诗学,亦预示了《朝花夕拾》的登场。
刘畅[10](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研究指明《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二、《人与人的对话》自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与人的对话》自序(论文提纲范文)
(1)诗之真与情之真——兼论“真诗乃在民间”的文学思想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结语 |
(2)“这一个讲堂中”的“电影”——观看之道与鲁迅的“弃医从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何以“幻灯片” |
一、所是:无意外的历史本事 |
二、所观:文本内景中的经典意外 |
三、所述:内在注视与文学话语的错位 |
(一)《〈呐喊〉自序》 |
(二)《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着者自叙传略》《鲁迅自传》 |
(三)《藤野先生》 |
四、结语 |
(3)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自言自语”? |
二 、现代心灵问题的模进 |
三、身心分裂与言文分离 |
四、“内部之生活”的表达边界和限度 |
(5)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6)《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一、关于“文体意识” |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
二、博通与越文化 |
三、博通与书肆 |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从“害怕”到“呐喊”:鲁迅《故乡》隔膜主题的现代性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白:主题阐释史中的顽固症结 |
二、对话:作者对独白型认识论的质疑 |
三、呐喊:作品隔膜主题的现代性启示 |
(8)“后五四”的鲁迅与《野草》的写作缘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下山”、“放火”到“永远轮回” |
二绥惠略夫与“黄金时代”的终结 |
三爱罗先珂的“寂寞”与鲁迅的“看见自己” |
(9)如何安顿自己的“过去”——《在酒楼上》的空间诗学与记忆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酒楼上:回忆的空间 |
二吕纬甫的故事:挖掘与补偿 |
三S城:记忆的“异托邦” |
四记忆的修通:从《〈呐喊〉自序》到《在酒楼上》 |
结语 |
(10)《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
第一节 画舫录记 |
一、李斗生平 |
二、行旅历程 |
三、文心会友 |
第二节 历史背景 |
一、城池水系 |
二、盐商富庶 |
三、文化繁荣 |
四、天子南巡 |
五、社会风尚 |
六、方志编修 |
第三节 文献述考 |
一、版本辑要 |
二、版本考订 |
三、辑录实例 |
四、佐证考辩 |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
第一节 “舫”的解字 |
一、“水”与“舟”的哲学 |
二、“方”“舟”解字 |
三、“舫”的象形会意 |
第二节 “舫”的由变 |
一、从“并木”到“并舟” |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
三、“舫”的内涵转变 |
第三节 画舫遗存 |
一、实物遗存 |
二、图像遗存 |
第四节 外籍载录 |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
二、中外游船比较 |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
第一节 扬州“舫”源 |
一、驳船改造 |
二、当地制造 |
三、域外引进 |
第二节 名号牌匾 |
一、画舫雅称 |
二、画舫舫扁 |
第三节 功能种类 |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
九、龙船与龙船市 |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
十一、书画船 |
第四节 画舫形制 |
一、画舫之“形” |
二、画舫之“饰” |
三、画舫之“具” |
第五节 画舫游路 |
一、城门水关 |
二、画舫码头 |
三、景点聚集 |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
第一节 李斗游记 |
一、江园七夕夜游 |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
第二节 游事雅趣 |
一、画舫礼仪 |
二、画舫娱乐 |
三、游事服务 |
第三节 画舫交游 |
一、诗会雅集 |
二、湖上交游 |
三、湖上叫化 |
第四节 画舫泛游 |
一、西湖舟游 |
二、秦淮画舫 |
三、苏州画舫 |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
第一节 画舫“市” |
一、“市”“会”习俗 |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
三、百业竞驰 |
第二节 陆上画舫 |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
二、从舫居到舫屋 |
三、别致陆地游 |
第三节 奢靡之游 |
一、清扬之“奢” |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
三、游宴奢靡 |
第四节 画舫禁游 |
第五节 画舫游衰 |
结语 |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人与人的对话》自序(论文参考文献)
- [1]诗之真与情之真——兼论“真诗乃在民间”的文学思想史价值[J]. 王炜. 华中学术, 2021(04)
- [2]“这一个讲堂中”的“电影”——观看之道与鲁迅的“弃医从文”[J].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2021(12)
- [3]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J]. 李国华. 文艺争鸣, 2021(11)
- [4]于沉默处开口:论《野草》的“声音”[J]. 王子健. 南方文学评论, 2021(00)
- [5]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6]《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7]从“害怕”到“呐喊”:鲁迅《故乡》隔膜主题的现代性启示[J]. 杨森,张全之. 鲁迅研究月刊, 2021(07)
- [8]“后五四”的鲁迅与《野草》的写作缘起[J]. 宋夜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07)
- [9]如何安顿自己的“过去”——《在酒楼上》的空间诗学与记忆书写[J]. 张丽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07)
- [10]《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