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菜·冷盘·酒水(论文文献综述)
吴芸芸[1](2019)在《民国初期北京的餐馆初探(1912-1927)》文中研究表明饮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而餐馆作为饮食的主要场所,其发展特点趋势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本文将餐馆作为研究主体,探究了民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北京餐馆的情况,分析了餐馆的分布情况,餐馆的数量、规模、种类,北京的特色餐馆以及与北京餐馆社会功能。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从自然地理因素和政治、经济、人口因素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北京餐馆的发展环境。第二章是以档案资料和旅游指南记载为依据,分析了餐馆的分布情况,统计了不同时期餐馆的数量变化,举例说明了民国餐馆的经营管理情况。第三章民初北京餐馆的种类分别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中餐馆,分别是饭庄、饭馆、饭铺;还介绍了北京的特色西餐厅,并分析了其发展的原因,一是为了满足当时在京外籍人士的生活需求,二是当时人们热衷西方事物的风气,达官显贵们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对两本民国初期在日本出版的旅行指南中记载的整理,概括总结了民初北京的日本料理店的相关情况。另外还有北京的宫廷风味饭庄和清真餐馆,共同证明了民初北京餐馆发展的多元化,也体现了北京多元的文化。第四章主要梳理了餐馆的不同社会功能,其除了娱乐活动的场所和宴会场所外,餐馆也是适合文人交友、餐聚的尚佳场所。
张帅[2](2017)在《老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自然村八陡庄地处鲁中山区,属孝妇河流域,民间传说为颜文姜娘家村所在地,是颜文姜传说与信仰的核心地带之一。八陡庄所在的博山地区因区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工场手工业的早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特色,并在德日等列强的侵略和开发中较早开进入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八陡庄的民众因此而拥有了独特的人生历程。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八陡庄也在政治、区划、经济方面迎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开始由一个与工业化相结合的历史阶段转入到一个与新兴城市更加紧密结合的现实阶段,这也就意味着八陡庄原有的生活和文化空间存在着被城市文化所逐渐溶解的极大可能性,村落的传统文化传承也面临着断裂的危机。正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八陡庄经历过工业化时代的老人们开始积极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作用。本文所关注的正是从乡土社会中走入现代的老人群体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的具体作为和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关注的老人群体具有独特性的一面,成长于传统乡土社会的他们普遍都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受到了工业化的影响,从而具有了亦工亦农的身份属性。到了社会急剧变迁的新时期,他们又进入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他们既拥有了历史变迁见证者的身份,又成为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主导者和权威解释者。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记忆中,既有着个人参与工业化进程的生活历史,也包含着地域社会的古老的社会发展历史。短时段的个人生活史与长时段的历史经验相互交织,共同存在是老人群体的历史记忆的重要特征。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在老人们的实践中分别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前者深刻的影响了记忆主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选择;而后者则通常会成为乡村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知识而左右民众的生活,能给予社会共同体一个更具有核心价值和传统规范的神圣化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可以拥有不同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但是大家所遵循的生活知识是基本相同的,往往与长久的历史记忆连在一起,所以说长时段的历史记忆反而更加具有影响现实生活的功用。为了更好地说明老人群体如何以长时段的历史记忆作用于当下社会现实,本文特意选取了八陡庄的颜文姜传说与信仰仪式为个案。颜文姜传说是在博山地区非常被突出强调的地方性传说,虽然与梁祝化蝶、白蛇传等传说相比,流布的地域范围非常有限,但是它对特定地方社会的建构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是全国性的传说所无法比拟的。八陡庄以传说中颜文姜娘家村的身份而进入博山颜文姜信仰的核心圈,使得村落在整个博山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始终占据了重要地位,八陡庄内的两个行政村青石关村与阁子前村围绕"谁是颜文姜的正娘家"而产生的博弈性叙事不断丰富了传说的内容,也体现了传说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八陡庄的老人群体所参与的"接颜奶奶回家歇伏"的仪式也是在颜文姜传说的基础之上诞生和被改造的,老人们年复一年的组织和参与仪式强化了自身的身体对于有关地方社会由来的神异历史的认同和体验,所以说仪式也是一种记忆历史的方式,而且仪式能够形成一个记忆之场,包容了各种各样的记忆。总之,在老人群体的历史记忆中至少包含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与个人人生经历相关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一种是在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长时段的历史记忆。对于八陡庄的老人群体来说,短时段的历史记忆就是他们参与工业化进程的个人生活史,长时段历史记忆就是八陡庄农耕文明时期延续至今的农耕民俗文化与知识,这两种历史记忆统一为老人群体的生活记忆存在于他们的身体之中,呈现于日常生活,实际上民众所追求的并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一种"历史感",以赋予当前社会发展以历史的意义,从而在满足个人情感,维护村落共同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农村即将被溶解的社会现实,乡村的历史记忆必然会成为当代人最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村落中的老人群体非常自觉承担起了传承与维护一个地方社会历史记忆的重大责任,这种在社会巨变时代的抗争性文化实践所展现出来的伟大力量和崇高情怀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别具一番悲壮的意味,直击人心。对这种行为的关注和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今天群众所进行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时代与现实意义的理解。本文的文章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正文,含五个章节;第三部分为结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相关学术史梳理以及对本文研究方法的有关说明。首先描述了对田野点的主观印象以及进入田野点的过程,并从学理上讲述了选择历史记忆作为研究课题的原因,进而对以村落政治和历史记忆为主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对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做出一定说明。正文部分第一章为"博山地区工业化历史的民间记忆",分别从地理区位、城镇化开端、劳作模式变化、日常生活转变等方面描述了博山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本章既将博山的工业化进程当成一种历史现实,又将其作为民众内心中的历史记忆来看待,因此在行文中尤其注意呈现来自不同民众的鲜明的历史叙事。第二章为"长时段历史记忆与民俗文化",分别从待客与节日、修庙与拜庙、老人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来描述包含在农耕民俗文化传统之中的长时段历史记忆,并指出老人群体是长时段历史记忆的主导者和权威解释者。第三章为"亦工亦农的老人群体",本章将更多地笔触用于描述村落中具体的、小写的"人"的行为与话语,通过对不同身份的个人生活史的客观呈现来反映地方社会来自最底层的也是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根据对老人不同类别、老人群体的组织与活动的分析,指出"亦工亦农"既是对老人群体特殊身份属性的概括,又说明了作为文化主体的老人群体所具有的双重历史记忆身份。第四章为"老人群体与颜文姜传说在当下的演绎",首先对颜文姜信仰的仪式活动和场所做出说明;其次以青石关村和阁子前村围绕"谁是娘家村"所产生的话语重构与博弈,一方面呈现出颜文姜传说在村落中的文本演变,另一方面分析了不同群体围绕神圣资本的不同运作方式;最后通过对仪式过程的介绍和对参与仪式的人的具体行为的描述来展现老人群体在"接颜奶奶回家歇伏"这个记忆之场中的身体实践。第五章为"老人群体的历史观与历史记忆",提出并从学理上说明了老人群体中存在的短时段历史记忆与长时段历史记忆的两种历史观。重点分析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民众如何选择、经营和再造历史记忆,又如何赋予现实以历史感,或者赋予历史以现实意义,从而使历史记忆在村落集体认同的构建中发挥作用。第三部分为论文结论,将老人群体关于历史记忆的实践行为定义为社会巨变时代的抗争性文化实践,强调了老人群体关于长时短、神异性历史记忆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最后指出面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课题,学者和其他精英群体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民间记忆主体的文化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民间的历史记忆,也才能更好地得知民众如何通过历史记忆赋予农村一种村落共同体共有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农村的文化建设。
何佳佳[3](2017)在《德国企业社交媒体广告语的德译中问题 ——以保拉纳啤酒微博账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产品竞争和市场份额竞争,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跨国集团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运用本土化语言树立品牌形象、传达产品与服务价值、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广告营销策略。本文以保拉纳啤酒新浪微博账户为例,探讨德国企业社交媒体广告语翻译过程中的德译中问题。论文首先基于Lewis的AIDA模型,Katharina Reiβ的文本分类方法及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阐述广告语本身的特点和广告语翻译的困难之处,进而借助布鲁恩的交际目标达成过程逐条分析影响广告语翻译的内外因素包括保拉纳啤酒公司的背景及品牌定位、设立微博平台的目的、微博的撰写与翻译过程、目标群体的确定、微博平台的特殊性等,从而总结提炼出广告语的翻译应以文本功能为出发点,注重翻译语言的凝练、趣味、创新性及与品牌的关联性。为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各种语言手段,灵活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将源语言进行转化。本文将按照Janich对于语言手段的分类从语音、惯用语、句法构造和综合方法四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保拉纳啤酒微博的德译中实例,进一步说明广告语翻译的困难和翻译方法的实践运用。在翻译实践中,为实现社交媒体的交际目的,译者应以广告目的为导向,深入了解企业的内涵与宗旨,运用多样语言技巧,塑造独特新颖的广告文化,提高品牌认知率与接受度,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力。
黄婧文[4](2015)在《哈尔滨俄式西餐厅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尔滨北临俄罗斯,地缘优势使哈尔滨俄式西餐厅设计独具特色,历史上出现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也为俄式西餐厅在哈尔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俄式西餐厅的空间布局和装饰特色等方面在发展中逐渐演化。了解和研究哈尔滨俄式西餐厅的发展变化,在弘扬俄式西餐的历史文化性、体现哈尔滨俄式西餐的地域特色性、彰显俄式西餐厅设计的时代互融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哈尔滨15个有特色的俄式西餐厅。通过研究方法的综合,以现场拍摄的实体照片和专业软件绘制的图片等形式,对俄式西餐厅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演变情况进行有效提取,并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建筑符号学等理论的引入,分析其设计风格与文化内涵;进而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餐饮空间的实例研究,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其次,对俄式西餐厅在哈尔滨的起源与文化、发展与变迁、时代与显存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历史资料的整合和现场调研,从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等宏观层次对餐厅发展的社会发展、从民俗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地域文化、人文关怀和民俗特色的消费特色以及建筑风格的功能法然和艺术精美方面对餐厅的发展因素进行解析。然后,对俄式西餐厅空间组织演变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用餐功能区、配套服务区和工作管理区等,注重研究空间的布局、形式等变化;从餐厅立面的装饰元素对其建筑风格进行界定,并对风格演变情况进行总结;最后,详细研究了俄式西餐厅空间构成要素的演变情况。着重研究外墙、内墙、顶棚和装饰等空间界面和门、窗、柱等构件的变化,此外,结合雕塑、绘画等室内装饰和室外广告牌等方面,从多角度对餐厅空间艺术的演变情况展开系统研究。为今后俄式西餐厅的设计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继承和创新建筑设计发展。
本刊编辑部,巫小吴,一惊,杨蓓怡,刘佳,黄静琳,仓薇,崇占明,及屋,赵雨楠,邓士楷,乐飞,周周,高润生,梁聪怡,张张无忌,Zerolin[5](2011)在《2011天下美食榜》文中认为这五年来,我们发现:要有好餐厅,必得先有好食客。所以,了解好食客眼里的的美食正是这份榜单的出发点。我们邀请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十几位深谙饮食之道的老饕客组成评审团,推荐他们心目中的好菜好馆。此外,我们还邀请了数十位热爱美食的成功企业家老饕客组成暗访团,奔赴上述四地,实地排查,遂成此榜。您可能不会在这个榜单中看到"最完美的餐厅"。但是,我们相信你对上榜的每个餐厅都印象深刻,或有所感动,而这正是真正理解餐厅个性的开始
王小鹰[6](2009)在《长街行》文中指出引章深巷浅弄斜晖静,闲门繁户梧桐疏。早春时节的黄昏,暮霭是从弄堂水泥板地的缝罅里,从石库门台阶边的苔藓里,从青砖围墙上隔年蔷薇花的茎蔓里,丝丝缕缕地升起来的,晚风横一抹竖一抹,暮霭便渐次晕染开去,一分一寸地罩没了一幢楼,又罩没了一幢楼。
二、热菜·冷盘·酒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菜·冷盘·酒水(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初期北京的餐馆初探(1912-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民国时期北京餐馆的研究 |
二、关于民国时期北京餐馆经营管理的研究 |
三、关于民国北京饮食生活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北京餐馆的发展环境 |
第一节 自然地理因素 |
第二节 政治经济人口因素 |
第二章 民初北京的餐馆数量、分布和经营管理 |
第一节 民初餐馆的数量 |
第二节 民初餐馆的分布 |
第三节 民初餐馆的经营管理 |
一、餐馆的注册资本 |
二、餐馆的日常经营与管理 |
三、餐馆的广告营销 |
第三章 民初北京餐馆的种类 |
第一节 中餐馆 |
一、饭庄 |
二、饭馆 |
三、饭铺 |
第二节 西餐厅 |
一、西餐厅的出现 |
二、西餐的发展及原因 |
(一)“洋市民”的聚集 |
(二)以洋为尚的风气和政府官员等的推动 |
第三节 日本料理 |
第四节 宫廷风味饭庄 |
第五节 清真风味餐馆 |
第四章 民初北京餐馆的社会功能 |
第一节 娱乐活动场所 |
第二节 宴会场所 |
第三节 文人餐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2)老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一、对当下家乡民俗文化的关注 |
二、民俗学对地方历史记忆方式的关注 |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梳理 |
一、乡土社会的变迁研究 |
二、历史记忆的建构与乡土社会的变迁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的有关说明 |
一、集体与个人:村落中的不同叙事 |
二、注重感受的民俗志书写 |
三、民众记忆与生活实践 |
第一章 博山地区工业化历史的民间记忆 |
第一节 地理区位:孝妇河与八陡庄 |
一、多山少田的博山 |
二、博山的母亲河——孝妇河 |
三、处在孝妇河上源的八陡庄 |
第二节 城镇化的开端 |
一、从颜神镇到博山县 |
二、从八陡庄到八陡镇 |
第三节 劳作模式的变化 |
一、"八陡镰刀硬又快,割草砍柴都不赖" |
二、"八陡的醋瓶——好嘴儿" |
三、"黑山煤矿老了" |
第四节 工业化环境与日常生活变化 |
一、"八陡大街五里长,打尖住店的排成行" |
二、四通八达的道路 |
三、不再都是青砖黛瓦 |
四、"一个家庭,两种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长时段历史记忆与民俗文化 |
第一节 待客与节日:礼仪制度的日常表现 |
一、"四四席"的讲究 |
二、婚礼中的"油客"与"陪客" |
三、"过节烧包" |
第二节 修庙与拜庙:制度的神圣化 |
一、王老太太的传奇 |
二、乐此不疲的修庙 |
三、"拜庙走四方" |
第三节 主导者与解释者:老人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 |
一、传统礼仪的展示与解释 |
二、老人的礼仪运用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亦工亦农的老人群体 |
第一节 是工人还是农民? |
一、退休与老了 |
二、在工人和农民之间的不同身份感 |
第二节 老人群体的组织与活动 |
一、老人聚会的场所 |
二、青石关村的老人会 |
三、老人会内部的矛盾冲突 |
四、老人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担当 |
五、老人与农村文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人群体与颜文姜传说在当下的演绎 |
第一节 八陡庄颜文姜信仰概述 |
一、颜文姜信仰的主要仪式活动 |
二、颜文姜信仰的主要活动场所 |
第二节 "谁是娘家村?":话语重构与博弈 |
一、孝妇颜文姜:身世传说与地方社会 |
二、青石关村老人会的运作 |
三、申遗:阁子前的文化书写 |
第三节 "接颜奶奶回家歇伏":记忆之场中的身体实践 |
一、"接颜奶奶回家歇伏"仪式白描 |
二、老人群体的身体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人群体的历史观与历史记忆 |
第一节 老人群体的历史观 |
第二节 历史记忆的描述、再造与运用 |
一、记忆历史的理由 |
二、历史记忆的选择与再造 |
三、历史记忆的运用 |
四、乡土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记忆与村落集体认同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老人群体:乡土文化生活传承的担当者 |
二、长时段、神异性历史记忆的当代价值 |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
附录 |
一、颜文姜传说的历史演变 |
二、颜文姜信仰的兴起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德国企业社交媒体广告语的德译中问题 ——以保拉纳啤酒微博账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Einleitung |
2. (?)ber die Werbesprache |
3. Analyse des (?)bersetzungsauftrags von Paulaner |
3.1 Analyse der Kommunikationssituation |
3.2 Festlegung der Kommunikationsziele |
3.3 Festlegung der Zielgruppen |
3.4 Festlegung der Kommunikationsstrategie |
3.5 Einsatz von Kommunikationsinstrumenten |
4. (?)bersetzungsstrategien der Werbesprache |
5. Empirische Analyse des Paulaner Weibo Accounts |
5.1 Phonetische Verfahren |
5.2 Phraseologische Verfahren |
5.3 Syntaktische Verfahren |
5.4 Kombinatorische Verfahren |
6. Schlusswort |
7. Literatur |
Monographien |
Aufsatze |
Internet |
(4)哈尔滨俄式西餐厅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框架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俄式西餐厅 |
2.1.2 空间演变 |
2.2 相关研究理论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2.2.2 消费体验价值论 |
2.2.3 街道美学与场所精神理论 |
2.2.4 建筑符号学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实践 |
2.3.1 国内相关实践 |
2.3.2 国外相关实践 |
2.4 本章小结 |
3 哈尔滨俄式西餐厅历史沿革与发展因素 |
3.1 历史沿革 |
3.1.1 起源与条件 |
3.1.2 发展与变迁 |
3.1.3 时代与现存 |
3.2 社会发展 |
3.2.1 社会经济 |
3.2.2 城市发展 |
3.3 地域文化 |
3.3.1 民俗特色 |
3.3.2 人文关怀 |
3.4 消费特色 |
3.4.1 餐饮特色 |
3.4.2 氛围营造 |
3.5 建筑风格 |
3.5.1 功能法然 |
3.5.2 艺术精美 |
3.6 本章小结 |
4 哈尔滨俄式西餐厅空间组织演变 |
4.1 功能分区 |
4.1.1 用餐功能区 |
4.1.2 配套服务区 |
4.1.3 工作管理区 |
4.2 布局形式 |
4.2.1 大堂式 |
4.2.2 套叠式 |
4.2.3 线型式 |
4.3 立面风格 |
4.3.1 俄罗斯风格 |
4.3.2 新艺术主义 |
4.3.3 折衷主义 |
4.3.4 洛可可风格 |
4.3.5 现代主义 |
4.4 本章小结 |
5 哈尔滨俄式西餐厅空间建筑细部构造演变 |
5.1 空间界面 |
5.1.1 外墙 |
5.1.2 内墙 |
5.1.3 顶棚 |
5.1.4 地面 |
5.2 空间构件 |
5.2.1 门 |
5.2.2 窗 |
5.2.3 柱 |
5.3 空间装饰 |
5.3.1 雕塑 |
5.3.2 绘画 |
5.3.3 灯饰 |
5.3.4 陈列 |
5.4 视觉传达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哈尔滨俄式西餐厅调研记录 |
附录二:哈尔滨俄式西餐厅基本情况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热菜·冷盘·酒水(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初期北京的餐馆初探(1912-1927)[D]. 吴芸芸.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7)
- [2]老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D]. 张帅. 山东大学, 2017(08)
- [3]德国企业社交媒体广告语的德译中问题 ——以保拉纳啤酒微博账户为例[D]. 何佳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4]哈尔滨俄式西餐厅空间演变研究[D]. 黄婧文.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3)
- [5]2011天下美食榜[J]. 本刊编辑部,巫小吴,一惊,杨蓓怡,刘佳,黄静琳,仓薇,崇占明,及屋,赵雨楠,邓士楷,乐飞,周周,高润生,梁聪怡,张张无忌,Zerolin. 天下美食, 2011(12)
- [6]长街行[J]. 王小鹰. 长篇小说选刊,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