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良电源环境对微机设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狄威[1](2021)在《HXD3B型机车制动机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对HXD3B型机车CCBⅡ型制动机发生的故障进行分类统计,结合CCBⅡ型制动机原理,研究了故障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减少故障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韩文[2](2021)在《重载铁路信号微机监测信息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在提高信号设备运用质量、预防设备故障方面作用突出,是实现设备运行智能分析、故障处理以及制定修程修制必不可少的支撑系统,结合重载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的数据分析及应用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微机监测功能升级与补强建议,为提升微机监测综合管理提供借鉴。
杨晓光,朱钱唯[3](2021)在《变电站直流屏的运行与维护》文中指出直流系统可为变电站内控制回路、信号回路、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断路器分合操作和事故照明等负荷提供可靠稳定的电源,是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心脏。直流屏主要由交流输入单元、充电单元、蓄电池组与直流馈电单元,以及相关监控部件等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交流输入整流、蓄电池充放电与直流负荷配电等功能[1]。在此基础上,电压调整单元、电池巡检单元、绝缘监察与微机监控单元一起完成直流屏的通信、保护和监控功能。
杜建波[4](2021)在《HXD3型机车变流器系统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查找》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HXD3型机车变流器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对变流器系统常见故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常见故障查找方法,实现缩短变流器系统检修时间,提高机车上线运用效率,确保机车运行质量的目的。
陶俊宇[5](2021)在《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至各站段,都在研究通过维修体质改革解决电务工作人员数量和能力的增长量与设备数量的增长量相差甚远问题,其中提出了“集中修+状态修”,状态修的推进和开展,就得依托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如何快速高效的进行应急处置还得依托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对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研究,并应用到维修生产中的状态修方面和应急处置的故障诊断方面。首先对现有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各项功能进行研究,充分发挥现有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功能,指导生产与应急处置;其次分析既有信号集中监测系统中缺少的功能,通过完善缺少的功能,使指导生产和应急处置更全面化;最后对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应用范围进行研究,拓展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应用范围,涵盖早期施工介入,前期联调联试,运行期间电特性测试、故障诊断,目标是基于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建立监测、生产、应急处置和管理一体化,最终达到改进电务设备的维护,确保电务设备的安全运行。
王梦杰[6](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计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轴设备—种在当下环境下比较常用的轨道检测设备,其主要基于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磁感应的原理而开发的。其详细的开发原理便是,在感应线圈的帮助下,对轨道上有车、无车状态下的感应电动势的一些指标——相位、幅值等开展测试,基于测试数据来对是否有车进行分析。通过这样,便能够了解到轨道区段的列车是不是处于空闲还是占用状态,因而被广泛的应用到铁路运输中。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中还未能设计轨道交通计轴仿真系统,因此还无法对列车的现状进行分析。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计轴仿真系统的开发在当地显得特别重要。其能对多数计轴系统的功能进行仿真演示,设备利用率较高,同时系统还具有可以完成对列车是不是被占用以及对数据的功能进行存储等,以及分析对比之后的数据是不是符合要求等,在高校教学与实训过程中尤为重要。论文在充分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计轴仿真系统在高校教学与实训需求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计轴仿真系统的总体方案,并进行了具体的软硬件设计工作。硬件部分详细涵盖了传感器、按键输入电路、单片机、液晶显示器、远程数据控制、掉电保护、温度控制模块和语音播报等,以STC89C51作为主要的用于处理数据的模块,其中传感器模块的工作基本上利用HC-SR04超声波设备来采集数据的,通过数据分析来确定轨道区段列车的空闲或占用,LCD1602部分和JQ8900语音播报部分分别实现对数据的显示和对异常的及时警报,并且基于GPRS通信,实现了监控机对计轴设备中提取的重要数据的监控和展现等。模块化编程是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主程序调用子程序,子程序包括液晶显示器模块、单片机模块、传感器、按键输入电路以及语音播报等多个不同的模块,实现了计轴仿真系统检测列车占用与传递行车信息的功能。测试表明,本系统能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计轴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
马俊杰[7](2020)在《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及其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迅速,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稳定生活。随着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测类型和先进的监测方法也越来越多,在智能电网发展现阶段,如何在变电站环节建立智能变电站信息监控,实现变电站设备管理和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引起了广泛关注。为解决现有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变电站电力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设备状态及操作环境的实时监控,为变电站运行维护提供了辅助支持,提高了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基于变电站主要电力设备的在线监测项目分析,为实现对电力设备温度状态、变电站烟雾及温湿度环境的实时监测,设计了变电站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系统,通过阐述分析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及先进性。第二,针对传统电力设备温度状态监测方式存在的技术难题,选用在线式红外热成像仪实时采集所监测电力设备的温度数据,利用无线传输方式将实时温度信息发送到监控后台,围绕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传输网络、后台数据处理及显示模块,设计红外热成像在线监测系统。第三,通过对各图像处理算法的优缺点分析,选用中值滤波法降噪、基于灰度拉伸增强图像对比度及基于Canny算子实现图像边缘检测。利用Matlab编程设计了电力设备红外图像处理界面,实现红外热图像显示、红外图像灰度转换、红外图像处理及温度的读取功能,以此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最后,针对红外在线监测系统在封闭式电力设备监测方面存在的困难,综合对比各无线通信技术的优缺点,选用LoRa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电力设备局部放电及变电站烟雾、温湿度状态的实时监测。围绕传感器采集模块、LoRa无线通信模块、微处理器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基于LoRa的在线监测系统,继而通过多节点之间的通信组网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及可行性。
李扬[8](2020)在《铁路计轴安全硬件平台的设计》文中提出铁路计轴目前广泛应用于轨道区段的空闲或是占用状态的监测,是除轨道电路外监测这一状态的铁路必要设备。由于轨道电路需要依靠铁轨作为导线形成回路,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例如潮湿、钢轨生锈、雷电冲击等,容易产生“红光带”或是轨道分路不良的问题,严重威胁铁路正常安全运行,即使是环境较好的区段轨道电路也需要经常维护保养,给列车运行增加了成本。而计轴设备安装在钢轨某一个固定点,依靠计轴传感器采集信号,在有车轮经过传感器时,会使采集信号的某一个参数发生变化,根据变化的参数从而监测火车车轮的轴数,进而判断轨道区段的空闲或是占用状态。虽然计轴设备受自然环境影响较轨道电路小的多,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电磁感应式的计轴传感器容易受到牵引强电流周围磁场的干扰,而且计轴传感器的结构比较复杂,给安装、调节、维护带来困难;其次,计轴设备的使用局限在一定的列车运行速度范围以内,当列车运行速度快的时候,容易出现丢轴的情况;最后,当计轴系统出现监测故障时,需要人工复位,使计轴设备不够智能。针对计轴设备的前两大缺陷本文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双侧计轴传感器的缺陷,本文设计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计轴传感器,首先通过有限元仿真工具COMSOL进行分析研究该结构传感器的最佳模型参数,然后给出了该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及工作方式。实验表明该传感器能够有效监测车轴数,而且能够根据信号有效识别干扰,符合铁路设备安全准则要求。(2)针对计轴设备对高速运行列车容易出现丢轴的缺陷,本文设计了一套计轴安全硬件平台。在处理计轴信号时,该平台将以往使用单片机或是单核DSP作为主控芯片的信号处理板改用FPGA芯片实现。FPGA芯片与单片机或是单核DSP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其运行速度快(并行执行)、参数可调节性强、功能扩展性强等。在信号传输、数据对比、控制继电器时该平台使用STM32芯片进行设计。本文分别介绍了该平台的硬件电路实现和软件程序实现,经过与之前的信号处理系统测试相比该平台适用于运行速度更快的列车车轴的计数,且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
杨畅[9](2019)在《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策略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现代电网规模和运营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网的长期平稳运行主要依靠于二次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传统的定期检查有许多问题,如低维护效率和低针对性,这都将影响到电网的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继电保护传统的定期检查制度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电网运行和维护。目前,基于时间的被动检测模式正在向基于设备状态的主动检测模式发展。继电保护状态维护的研究可以在实践中减少现场工作量,特别是减少计划外停电次数,从而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开始加强对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继电保护设备的维护模式和方法与一次电网设备存在不同特征,有必要根据继电器保护设备的特性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以便按不同状态开展检修及运维工作。本文将电力公司的业务需求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继电保护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找出影响设备持续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其次,采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改进数据采集方法,应用物联网电子标签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全自动智能化采集状态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价模型,实现继电保护设备的全周期动态评价,提升了设备状态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终,建立了基于一、二次设备等多专业融合、多角度分析的综合状态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检修策略,为准确评估设备状况、评估风险等级提供坚实的依据,全面提升了电网公司设备管理的科学化、精益化、标准化水平。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大数据”分析,对天津市继电保护设备近几年基础资料进行收集,从设备厂家,运行年份、设备类型等多个维度对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统计继电保护设备发生缺陷的概率,找出影响设备持续稳定可靠运行的主要因素。(2)将“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二次设备状态评价中,利用二次设备在线监视技术、物联网电子标签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全自动的智能获取继电保护设备相关基础资料、设备实时数据、设备历史数据等反映设备健康状态的参数和信息。(3)建立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价模型,实现了全过程自动评价和过程基础数据可跟踪、可追溯。保证继电保护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适用性和科学性。(4)应用所建立的状态评价模型对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实例分析,并分析计算此检修模式实施后的经济效益。(5)制定了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管理策略,明确了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目标、做法、流程以及人员明确分工与职责和各环节时间要求。
屈晓丽[10](2019)在《太平庄220kV智能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关注智能电网,同样也成为中国电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源头和命令执行单元,与其他环节联系紧密,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智能电网自动化特征的主要体现。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工作》的要求,按照“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的模式,采用模块化二次组合设备,缩短工期,减少建设人员,简化维护工作实现一二次集成设备的工厂内规模生产、集成调试,使变电站建设走上高科技、低能源消耗、污染少、精细化的道路。本文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智能变电站主要一次设备选型:选择出电气主接线、主变、220kV设备、66k V设备、站用变等一次设备,全部根据目前反措要求进行选择,排除有家族缺陷等情况出现。对变电站的防雷接地进行了详细计算,得出接地电阻满足要求的结论。此外对变电站内的照明、电缆及防火设施、66k V联网系统中消弧线圈进行了设计。(2)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预制舱方案设计:按不同电压等级和设备功能分类的方式,优化二次屏柜结构、屏柜尺寸,采用前接线二次装置,提出预制舱布置方案,户外采用预制光缆,实现“即插即用”。(3)智能变电站户外二次设备的环境适应性研究:通过对地区昼夜温差大、风沙等气候环境下对户外二次设备方案进行了分析、仿真计算、研究,设计出适应户外恶劣环境的二次设备预制舱和预制式智能控制柜的温度控制系统、结构、材料等。(4)智能变电站主要二次回路设计:对二次系统网络构成、跳闸方式、一体化电源、在线监测、生产辅助等系统进行比较并提出设计方案,以满足当前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需要。
二、不良电源环境对微机设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良电源环境对微机设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HXD3B型机车制动机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HXD3B型机车制动机概述 |
2.1 CCBⅡ型制动机的特点 |
2.2 CCBⅡ型制动机的组成及气路控制关系 |
(1)控制列车 |
(2)控制机车 |
3 HXD3B型机车制动机故障的原因分析 |
3.1 电子制动阀(EBV)故障 |
3.1.1 EBV原理及作用 |
3.1.2 EBV故障的分类统计 |
3.1.3 EBV 085故障原因分析 |
3.1.4 EBV 077故障原因分析 |
3.1.5 EBV自动减压故障 |
3.1.6 EBV 076故障原因分析 |
3.1.7 EBV其他故障 |
3.2 EPCU故障 |
3.2.1 EPCU作用 |
3.2.2 EPCU各模块故障情况 |
3.2.3 PSJB故障 |
3.2.4 DBTV故障 |
3.3 IPM故障 |
3.3.1 IPM的作用 |
3.3.2 IPM故障的表现形式 |
3.3.3 故障源的判定与处理方法 |
3.3.4 IPM通信丢失故障原因 |
3.4 CJB的故障 |
4 对策 |
4.1 针对EBV故障采取的对策 |
4.2 针对EPCU故障采取的对策 |
4.3 针对IPM故障采取的对策 |
4.4 针对CJB故障采取的对策 |
4.5 加强检修故障处理指导 |
4.6 加强日常IPM数据下载分析 |
5 结束语 |
(2)重载铁路信号微机监测信息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UM71自动闭塞设备采集原理与限值 |
2.1 UM71自动闭塞设备采集原理 |
2.2 微机监测上下限的设定 |
3微机监测案例分析与应用 |
3.1 发送器性能不良的分析及应用 |
3.2 接收器性能不良的分析及应用 |
3.3 铝热焊焊缝拉开故障分析及应用 |
3.4 道床漏泄的分析与应用 |
4微机监测功能升级与补强建议 |
5提升微机监测管理 |
6结语 |
(3)变电站直流屏的运行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变电站直流屏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 直流屏各单元功能及其运行维护 |
2.1 交流输入单元 |
2.2 充电单元 |
2.3 蓄电池组 |
2.4 电压调整单元与直流馈电单元 |
2.5 电池巡检单元 |
2.6 微机监控单元 |
2.7 绝缘监察单元 |
3 直流屏接地故障的分析处理 |
3.1 接地故障的成因及分析处理 |
3.2 现场案例 |
(4)HXD3型机车变流器系统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查找(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牵引变流器故障原因分析及查找 |
2.1 牵引变流器整流过电压故障 |
2.2 牵引变流器接地故障 |
2.3 牵引变流器整流/逆变故障 |
2.4 牵引变流器充电故障 |
2.5 牵引变流器电源下降24 V故障 |
2.6 牵引变流器电源下降100 V故障 |
2.7 牵引变流器水流下降故障 |
2.8 牵引变流器二次过电流故障 |
3 辅助变流器故障原因分析及查找 |
3.1 辅助变流器不启动故障(微机无故障提示) |
3.2 辅助变流器KM11和KM12接触器故障 |
3.3 辅助变流器接地故障 |
4 结束语 |
(5)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2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
2.1 系统组成 |
2.1.1 系统结构 |
2.1.2 系统网络 |
2.1.3 系统功能 |
2.1.4 系统接口 |
2.2 系统不足 |
2.2.1 采集不足 |
2.2.2 接口不足 |
2.2.3 智能化不足 |
2.2.4 软硬件不足 |
2.3 本章小结 |
3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改进 |
3.1 采集结构改进 |
3.1.1 轨道电路采集改进 |
3.1.2 信号机采集改进 |
3.1.3 半自动闭塞采集改进 |
3.1.4 牵引回流采集改进 |
3.2 接口结构改进 |
3.2.1 接口系统改进 |
3.2.2 接口数据改进 |
3.2.3 接口网络改进 |
3.3 智能化功能改进 |
3.3.1 电缆功能改进 |
3.3.2 道岔功能改进 |
3.3.3 轨道电路功能改进 |
3.3.4 信号机功能改进 |
3.4 系统软硬件改进 |
3.5 改进后成效 |
3.6 本章小结 |
4 电务设备维护改进 |
4.1 维修生产改进 |
4.2 应急处置改进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前景展望 |
5.1 结论 |
5.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城市轨道交通计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 课题研究思路 |
2 系统组成及原理 |
2.1 系统组成及功能 |
2.2 计轴系统 |
2.2.1 计轴设备特点 |
2.2.2 计轴设备组成及特点 |
2.2.3 计轴设备工作方式 |
2.2.4 计轴传感器 |
2.2.5 主要计轴设备 |
2.3 计轴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1 计轴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
2.3.2 车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4 计轴系统的应用 |
2.5 计轴仿真系统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硬件设计 |
3.1 系统设计思路 |
3.2 系统功能 |
3.3 硬件电路模块 |
3.3.1 单片机模块 |
3.3.2 电源模块 |
3.3.3 晶振电路 |
3.3.4 复位电路 |
3.3.5 传感器模块 |
3.3.6 DS18B20温度校正模块 |
3.3.7 液晶显示模块 |
3.3.8 掉电保护模块 |
3.3.9 供电模块 |
3.3.10 语音播报模块 |
3.3.11 按键输入模块 |
3.3.12 远程数据通信模块 |
3.4 抗干扰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软件设计 |
4.1 车轮数LCD1602显示部分 |
4.2 超声波测距LCD1602显示部分 |
4.3 语音播报模块部分 |
4.4 DS18B20 温度检测LCD1602 显示部分 |
4.5 温度校正部分 |
5 系统测试 |
5.1 测试条件 |
5.2 测试方法 |
5.3 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主函数程序 |
附录 B-LCD函数程序 |
附录 C-TEMP函数程序 |
附录 D-DISTANCE函数程序 |
附录 E-BROADCAST函数程序 |
附录 F-GPRS函数程序 |
附录 G-原理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及其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设备红外测温原理 |
1.3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无线传感网络研究现状 |
1.4.2 变电站电力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4.3 电力设备在线状态监测 |
1.5 研究内容 |
2 变电站电力设备在线状态监测 |
2.1 变电站主要电力设备状态监测 |
2.1.1 变压器的在线监测 |
2.1.2 高压开关设备的在线监测 |
2.1.3 氧化锌避雷器的在线监测 |
2.1.4 电容型设备的在线监测 |
2.1.5 变电站环境的在线监测 |
2.2 变电站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
2.2.1 系统功能需求 |
2.2.2 系统主要特征 |
2.2.3 系统框架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红外热成像在线监测 |
3.1 红外测温的基本理论 |
3.1.1 红外辐射规律 |
3.1.2 红外诊断方法 |
3.2 红外热像仪 |
3.2.1 红外热像仪的功能特点 |
3.2.2 红外热像仪的组成 |
3.2.3 红外热像仪的选择 |
3.3 红外热成像监测系统的结构 |
3.3.1 系统的总体架构 |
3.3.2 系统的硬件组成 |
3.4 红外热图像处理与诊断 |
3.4.1 红外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功能 |
3.4.2 红外图像灰度转换 |
3.4.3 红外图像噪声滤除 |
3.4.4 红外图像对比度增强 |
3.4.5 红外图像的边缘检测 |
3.4.6 红外图像的温度值显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LoRa的电力设备在线监测 |
4.1 LoRa无线通信技术 |
4.1.1 LoRa技术概述 |
4.1.2 LoRa数据包格式 |
4.1.3 Lo Ra WAN网络架构 |
4.2 无线监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4.3 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
4.3.1 终端节点总体硬件结构 |
4.3.2 传感器采集模块 |
4.3.3 微处理器模块 |
4.3.4 LoRa无线通信模块 |
4.3.5 电源模块 |
4.4 网关节点硬件设计 |
4.4.1 网关节点总体硬件结构 |
4.4.2 微处理器模块 |
4.4.3 LoRa无线收发模块 |
4.4.4 电源模块 |
4.5 系统软件设计 |
4.5.1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
4.5.2 网关节点软件设计 |
4.6 实验测试 |
4.6.1 实验硬件设计 |
4.6.2 实验软件设计 |
4.6.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铁路计轴安全硬件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1 计轴设备的研究历史 |
1.2.2 计轴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3 计轴设备的发展方向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第2章 计轴安全硬件平台结构原理及传感器研究 |
2.1 计轴安全硬件平台结构及原理 |
2.1.1 计轴安全硬件平台组成结构 |
2.1.2 计轴安全硬件平台计数原理 |
2.2 新型计轴传感器研究理论及建模 |
2.2.1 电磁场理论基础 |
2.2.2 有限元仿真及传感器模型的建立 |
2.3 新型计轴传感器参数研究 |
2.3.1 感应线圈的总长度(Z轴方向) |
2.3.2 感应线圈宽边和窄边的宽度比例(X轴方向) |
2.3.3 感应线圈和励磁线圈的相对位置 |
2.3.4 励磁线圈中信号的工作频率 |
2.4 实施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轴安全硬件平台的硬件实现 |
3.1 FPGA信号处理板硬件电路的设计 |
3.1.1 24kHz信号模块 |
3.1.2 模数转换模块 |
3.1.3 发送数据模块 |
3.1.4 电源模块设计 |
3.1.5 其他相关模块 |
3.2 STM32通信板硬件电路的设计 |
3.2.1 串口电路模块 |
3.2.2 CAN模块 |
3.2.3 以太网模块 |
3.2.4 数码管模块 |
3.2.5 其他相关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轴安全硬件平台的软件实现 |
4.1 FPGA信号处理板软件的实现 |
4.1.1 24k Hz/28k Hz信号的产生 |
4.1.2 模数转换模块的实现 |
4.1.3 车轮对的识别与车轮数统计模块的实现 |
4.1.4 发送数据组合 |
4.1.5 LED显示 |
4.1.6 发送数据的实现 |
4.2 STM32通信板的软件实现 |
4.2.1 CAN接口实现 |
4.2.2 串口的实现 |
4.2.3 以太网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轴安全硬件平台系统调试 |
5.1 FPGA信号处理板硬件调试 |
5.1.1 24k Hz/28k Hz信号调试 |
5.1.2 模数转换电路调试 |
5.2 FPGA信号处理板软件调试 |
5.2.1 无车时信号分析 |
5.2.2 有车时信号分析 |
5.3 STM32通信板软件调试 |
5.3.1 CAN接口调试 |
5.3.2 串口调试 |
5.3.3 以太网调试 |
5.4 计轴安全硬件平台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策略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检修体制的进化 |
1.2.2 国外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分析及监测 |
2.1 开展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
2.2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 |
2.2.1 继电保护设备情况 |
2.2.2 各类别保护装置规模情况 |
2.2.3 继电保护装置微机化率 |
2.2.4 继电保护设备运行年限 |
2.2.5 各主要保护设备厂家分布 |
2.2.6 继电保护设备缺陷统计分析 |
2.2.7 影响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的因素 |
2.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基础条件及管理流程 |
2.3.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基础条件 |
2.3.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流程 |
2.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监测信息 |
2.4.1 继电保护设备在线检测信息 |
2.4.2 继电保护设备离线信息 |
2.5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监测方法 |
2.5.1 在线监测方法 |
2.5.2 离线监测方法 |
第三章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方法 |
3.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指标因素分析 |
3.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体系 |
3.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内容 |
3.3.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划分 |
3.3.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具体内容及标准 |
3.3.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指标权重确定 |
3.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标准 |
3.5 二次设备风险等级综合评价 |
3.5.1 二次设备健康度评定 |
3.5.2 一次设备的风险评定 |
3.5.3 基于风险设备分布密度的风险评定 |
3.5.4 基于保护定值性能的风险评定 |
3.5.5 二次设备风险综合评定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4.1 项目背景 |
4.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估 |
4.3 继电保护设备风险等级综合评估 |
4.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成效分析 |
第五章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策略 |
5.1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分类 |
5.2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策略 |
5.3 二次设备不同风险级别的检修策略 |
5.4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太平庄220kV智能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变电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智能变电站主要一次设备选型 |
2.1 接入系统方案及电气主接线 |
2.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
2.3 站用电及照明设计 |
2.4 防雷接地设计 |
2.5 电缆敷设及电气设施防火设计 |
2.6 接地电容电流计算及消弧线圈的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预制舱方案设计 |
3.1 太平庄220kV变电站概况 |
3.2 二次设备继电器小室布置方案 |
3.3 二次设备预制舱布置方案设计 |
3.4 二次设备布置方案选择 |
3.5 预制舱内二次屏柜结构优化设计 |
3.6 预制舱内二次屏柜尺寸优化设计及选择 |
3.7 预制舱光缆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变电站户外二次设备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户外环境对二次设备运行的影响 |
4.2 预制式二次组合设备应用现状 |
4.3 太平庄220kV变电站户外二次设备预制舱环境适应性方案研究 |
4.4 环境温度适应性研究 |
4.5 抗风沙和地震适应性研究 |
4.6 预制式智能控制柜环境适应性方案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变电站主要二次回路设计 |
5.1 太平庄220kV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配置设计 |
5.2 网络构架方式设计 |
5.3 跳闸方式 |
5.4 一体化电源系统设计 |
5.5 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5.6 智能变电站生产辅助系统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不良电源环境对微机设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HXD3B型机车制动机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J]. 狄威.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21(12)
- [2]重载铁路信号微机监测信息分析与应用[J]. 韩文. 信息记录材料, 2021(12)
- [3]变电站直流屏的运行与维护[J]. 杨晓光,朱钱唯. 电世界, 2021(08)
- [4]HXD3型机车变流器系统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查找[J]. 杜建波.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1(04)
- [5]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应用[D]. 陶俊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6]城市轨道交通计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梦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7]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及其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D]. 马俊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铁路计轴安全硬件平台的设计[D]. 李扬.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策略研究与应用[D]. 杨畅.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1)
- [10]太平庄220kV智能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D]. 屈晓丽.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变电站论文; 继电保护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二次设备论文; 继电保护装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