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南亚侧重发展精细/专用化学品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郑广辉[1](2020)在《J集团公司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化行业经过几十年高增速、粗放式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实现了数量的提升,但同时也呈现出行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高质量产品供应不足、普通产品供应过剩、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破坏生态环境等特点。党的十八大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正式打开,在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石化行业企业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向高端化、环保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J集团是一个以石油化工为主业的集团公司,旗下共有10家子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成品油贸易、仓储、海运、聚丙烯研发、生产、销售等。作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站在国家政策的风口,顺应了国家积极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高端实体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最新的政策导向。J集团是省属大型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是广东省属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重要载体,对广东省大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选择J集团作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业务板块组合和组合管理模式作为问题,运用PEST、波特五力、波士顿矩阵等分析模型,全面总结公司的发展过程,分析J集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和能力,并横向对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有针对性地制定公司战略,将公司的业务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提出保障公司战略实施的措施组合管理模式,为J集团作战略规划提供建议和思路,同时也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制定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何制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各方股东的资源,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各自优势,进行多元化经营,打造优势互补的业务组合,提高J集团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能够帮助J集团公司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另一方面对类似的公司制定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鞠斐[3](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蒋鹏飞[4](2020)在《FDI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开放、贸易壁垒减少、交通和通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国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以全球垂直生产网络扩大为特征的生产新模式出现,全球经济日益围绕全球价值链构建。跨国公司通过FDI和外包将达到一定程度标准化的活动环节配置到全球范围内的低成本国家或地区。FDI、外包和全球采购构建起复杂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大量引进外资并发展加工贸易,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国贸易规模很大,但由于加工贸易占比较高,中国整体上仍然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跨国公司将价值链低端活动环节转移至中国的同时,许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入中国,污染转移,加重中国生态环境的负担。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逆全球化趋势和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引进外资的困难进一步加大。面临这样的形势,正确认识FDI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中国GVC分工地位有助于中国制定合理的FDI政策、优化引资结构、提升FDI质量、提高中国GVC分工地位、扩大经济收入和促进经济增长。GVC分工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FDI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融合与发展中有关FDI影响国际分工的分析,在GVC背景下,基本仍是适用的,只是由对最终品分工转变为对价值链不同活动环节的分工。各国或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影响国际分工,FDI通过各国或各地区的生产率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对国际分工产生影响。根据比较优势的定义,一国或一地区的比较优势受本国和外国因素影响,如一国在价值链不同活动环节的生产率比较优势受该国和外国价值链不同活动环节的生产率影响,一国在价值链不同活动环节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受该国和外国要素禀赋影响。在静态分析中,FDI东道国和母国的要素禀赋和价值链不同活动环节的生产率水平都不会发生改变,因此FDI不会影响东道国GVC分工地位。在动态分析中,FDI通过东道国和母国的高端和低端活动环节的生产率,改变东道国具有生产率比较优势的活动环节,从而改变东道国GVC分工地位。FDI通过东道国和母国的要素禀赋改变东道国具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活动环节,从而改变东道国GVC分工地位。以往有关FDI对东道国GVC分工地位影响的研究主要考虑FDI通过改变东道国技术进而影响东道国GVC分工地位。鲜有文献基于国际分工的基础比较优势分析FDI对GVC分工地位的影响,本文分析FDI通过东道国和母国的生产率和要素禀赋四条渠道影响东道国比较优势,进而影响东道国GVC分工地位。FDI平均项目规模、技术水平、出口能力显示中国FDI主要流向价值链低端活动环节。中国比较优势、全球消费主体为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力资本较低三方面解释了FDI主要流向价值链低端活动环节的原因。本文使用2004-2011年的行业层面数据,实证研究发现FDI总体上提高了中国GVC分工地位。具体机制而言,FDI通过提高中国高端活动环节与低端活动环节生产率之比,使中国的GVC分工地位提高。2004-2011年,FDI主要集中于低端活动环节,FDI主要采取垂直无形资产转移而非水平无形资产转移提高了中国高端活动环节的生产率,并且FDI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使得中国低端活动环节的生产率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趋于一致,高端活动环节的生产率逐步提高,中国GVC分工地位提高。FDI通过提高母国高端活动环节与低端活动环节生产率之比,使中国的GVC分工地位下降。跨国公司通过FDI将价值链低端活动环节转移到中国,跨国公司母公司主要从事价值链高端活动环节。由于出口学习效应,母国低端活动环节生产率降低。通过示范效应、人员流动效应、竞争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使得母国高端活动环节生产率提高,中国的GVC分工地位下降。FDI通过中国和母国的要素禀赋对中国GVC分工地位影响不显着。由于FDI主要流入价值链低端活动环节,使母国资本减少的同时,使母国就业减少,导致母国要素禀赋结构不变,进而对中国GVC分工地位没有影响。FDI主要流入价值链低端活动环节,使中国资本增加的同时,使中国就业增加,导致中国要素禀赋结构不变,进而对中国GVC分工地位没有影响。本文进一步对不同生产率水平和不同GVC参与度的行业进行分组面板回归,发现FDI对中国较低生产率水平的行业GVC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FDI对中国较高生产率水平的行业GVC分工地位有负向影响但不显着。FDI对不同生产率水平的中国行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不同,可能是由于相对于较高生产率水平的行业,较低生产率水平的行业中,FDI更容易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使中国和母国的高端活动环节生产率逐步提高,且FDI对前者影响大于后者,从而提高中国GVC分工地位。与低和中等GVC参与度的行业相比,FDI对中国高GVC参与度的行业GVC分工地位正向影响更显着。这一结果表明只有在GVC参与度达到一定水平时,FDI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员流动效应才会使中国高端活动环节的生产率逐步提高,中国GVC分工地位提高。只有在GVC参与度达到一定水平时,FDI才会促进母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使中国GVC分工地位降低。且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的作用,因此FDI对中国高GVC参与度的行业GVC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若FDI主要流入中国价值链高端活动环节,FDI的类型则主要是市场寻求型,出口学习效应的存在使得母国高端活动环节生产率的下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价值链低端活动环节的生产率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趋于一致。FDI主要流入中国价值链高端活动环节有利于中国高端活动环节的生产率提高。价值链高端活动环节往往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若FDI主要流入中国价值链高端活动环节,母国的资本减少量远远超过就业,阻碍母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FDI主要流入中国价值链高端活动环节有利于中国资本积累,促进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因此,高端环节的FDI通过中国和母国的生产率和要素禀赋提高中国GVC分工地位。FDI作为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途径,利用FDI提高中国GVC分工地位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造势而为”。中国应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吸引FDI、提高低端环节FDI的利用、促进高端环节FDI的吸收、调整税收制度引导外资流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等。
周士恒,申桂英[5](2020)在《中国精细化工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农药、染料、颜料、涂料、医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专用化学品等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农药、染料、颜料的发展趋于成熟。涂料的主要消费市场是国内,但面临绿色、健康和环保升级需求。医药行业中的生物医药是当前的研发热点。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处于发展期。专用化学品处于亟待大力发展时期。
郭艳平[6](2020)在《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以LS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是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在国内环保和安全监管升级、染料消费市场正从国内向国外转移背景下,我国染料企业如何实施或优化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LS公司是我国染料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先行者,最早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外合资建厂和跨国并购。LS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战略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现阶段主营业务国际化经营活动停滞,LS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针对染料行业和LS公司国际化战略面临的问题,本文以LS为研究案例,运用企业战略和国际化经营战略相关理论,利用PEST工具、数据分析方法和SWOT工具对染料行业国际化经营宏观环境和行业内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分析,找出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对LS的前期国际化经营典型案例分阶段进行研究,总结其国际化路径经验为我国染料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阶段性对标借鉴。本文重点对LS现阶段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剖析,重新对其国际化经营战略进行设计和优化。LS要坚定国际化经营战略方向,实施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整合企业内资源,打造统一研发和销售平台。LS还要巩固国际战略联盟,通过科技创新培养核心竞争力,采用多元化业务管理,进行本土化经营,以应对国内压力和国际市场的新变化,保持行业领导者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最后提出LS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时需做好组织架构、资金、跨国文化、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李丹[7](2019)在《S公司橡胶助剂产品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以来,随着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与环保监管力度的不断提升,行业中落后的中小产能由于工艺水平落后,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低等因素,难以负担不断上升的环保成本,被迫陆续退出市场。大型助剂工厂不断加大更新环保设备力度,橡胶助剂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橡胶助剂产品相关价格随之水涨船高。S公司是以橡胶助剂产品为主营产品的贸易商,面对日益增加的采购成本和不断下滑的产品利润现实,以及供应紧张的局面,怎样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扩充产品范围,优先发展竞争力强的产品,逐步淘汰竞争力低的产品,保证S公司稳定成长成为公司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针对精细化工行业中产品战略的研究,梳理了产品战略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从S公司橡胶助剂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入手,在分析宏观行业环境与橡胶助剂行业环境的基础上,运用PES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出S公司目前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内部自身竞争力及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指出公司产品的发展方向,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得出各种类别产品的应该如何发展。根据公司产品的特点及内外部环境制定出该公司的低成本战略、产品新应用市场开发战略和产品结构扩展战略。并提出从市场推广、产品供应、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和财务支撑等方面的产品战略保障措施,以帮助公司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本文研究成果以期为S公司的产品战略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同时给同行业的贸易商提供制定产品战略的借鉴。
王园园[8](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绩显着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于2010年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制造业低技术密集度产业产品或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依然较大,需要在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尤其是高技术密集度的产业产品发展方面加大力度。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阶段,基于FDI异质性研究我国制造业获得技术溢出的效率提升,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本文对以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技术溢出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其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机遇挑战进行总结,并分析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发展情况与现状及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问题;再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出发分析FDI异质性,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实证分析对象检验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路径;从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及前文研究结论提出基于技术溢出的研究假设,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采用直观结构性FDI引力系统,基于反事实研究方法估算FDI对我国贸易和总体福利的影响,进一步验证FDI对产业升级和国家福利的作用。这五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共同构成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基于FDI异质性并结合制造业产业技术密集度特征,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及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相关影响存在差异,具体为:在我国的市场寻求型FDI对四类制造业产业都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对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次之,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对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小,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及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目标帮助较大,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及优惠措施进一步鼓励市场寻求型FDI在我国的投资;在我国的效率寻求型FDI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有负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密集度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低,说明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目标和效率寻求型FDI对我国制造业产业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并不吻合,因此可以适当压缩或者不鼓励效率寻求型FDI在我国的大规模投资;资源寻求型FDI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同样有负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密集度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亦相对较低,同样反映出当前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资源寻求型FDI的作用贡献相对较小,因此采取不鼓励不倾斜的政策态度较为合宜;创造资产寻求型FDI对四类制造业产业都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对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次之,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对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小,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定阶段和制造业转型及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目标要求,因此可以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及积极鼓励措施对这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形成吸引力,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及前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联合回归中,水平技术溢出效应和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在1%水平通过显着性检验,前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在10%水平上通过显着性检验,而在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中FDI的直接效应并不显着只存在中介效应,其中水平技术溢出效应与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影响系数为负,即水平技术溢出效应与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对相关产业存在一定的抑制性和挤出性,说明当前制造业相关产业的技术溢出传导机制效率较低甚至抑制技术进步,因此我国制造业运营的市场机制需进一步优化,相关法律制度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同时要精简不必要的办事流程和办事步骤。通过估算FDI反事实总出口和福利变化的百分比分析FDI的福利效应,我国的国家福利与FDI之间呈正相关影响,证明FDI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国家福利整体而言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在反事实情况下FDI的消失对我国福利影响的程度比相当部分的国家影响都更大,这说明FDI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对我国的福利水平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加大市场寻求型FDI及创造资产寻求型FDI吸引力度;为制造业发展营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重视研发投入;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充分发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继续完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应商网络,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等结论。
陈锡荣[9](2019)在《国际并购将助力我国化工产业迈向中高端》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疲弱,并购在全球化工行业越来越活跃,并购交易额在2017年达到创纪录的3 000亿美元。美国陶氏化学和杜邦的合并以及PPG收购多家涂料服务商等并购案,均表明国际化工并购在向专业单一化业务模式转型。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为寻求先进技术与应用,纷纷进入新市场并不断扩张。中国在2015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化工业并购交易市场。国际化工企业往往通过并购获取进入新行业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壮大企业实力,利用规模优势攫取垄断利润。中国化工产业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采用并购战略解决技术缺乏和市场壁垒难题,实现化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翟羽佳[10](2018)在《Giv公司新香精产品开发策略》文中提出作为一家行业第一的香精香料生产企业,Giv公司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阶段中,即实现了快速的增长。然而,随着国外竞争者逐渐进入中国以及国内竞争者的壮大成熟,香精香料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Giv公司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增长趋缓,并呈现出下降态势。本文首先分析Giv公司日化香精业务在中国发展的外部及内部环境,并对中国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当前Giv公司日化香精产品在产品开发层面上所遇到的三大问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生产周期过长以及在电子商务平台中难以与消费者沟通。其次针对最大的同质化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当下的市场及消费者需求,并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的市场研究,以此为基础定位出最适合Giv公司当下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在前面的分析和理论基础上,本文从产品的定位、产品性能的差异、定价策略的调整、推广方式的加强等角度,提出了Giv公司新产品开发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解决生产周期过长和如何与消费者进行线上沟通的问题。最后,对香精香料行业的未来做出展望。
二、东南亚侧重发展精细/专用化学品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南亚侧重发展精细/专用化学品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J集团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介绍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J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
2.1 J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 |
2.1.1 创业阶段 |
2.1.2 成长阶段 |
2.1.3 转型升级阶段 |
2.2 J集团公司的现状 |
2.2.1 股权结构及股东主要情况 |
2.2.2 业务板块简介 |
2.2.3 业务板块的关联性 |
2.2.4 现有管理模式 |
2.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人文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成品油贸易业务板块 |
3.2.2 仓储业务板块 |
3.2.3 运输业务板块 |
3.2.4 聚丙烯业务板块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卫星石化分析 |
3.3.2 金发科技分析 |
3.3.3 东华能源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资源分析 |
4.1.1 生产场地及生产设备 |
4.1.2 经营资质证照 |
4.1.3 技术资源分析 |
4.1.4 人力资源分析 |
4.1.5 财务资源分析 |
4.1.6 市场形象和声誉 |
4.2 能力分析 |
4.2.1 总部的管理能力分析 |
4.2.2 专业公司的能力分析 |
4.3 核心竞争优势 |
4.3.1 体制机制优势 |
4.3.2 技术优势 |
4.3.3 地理位置优势 |
4.3.4 基础配套优势 |
4.4 管理模式与业务组合类型匹配性分析 |
4.4.1 业务组合分析 |
4.4.2 业务组合与管理模式匹配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J集团公司战略制定 |
5.1 公司宗旨和战略目标 |
5.1.1 公司宗旨 |
5.1.2 战略目标 |
5.2 公司的相关多元化战略选择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J集团公司战略实施 |
6.1 公司治理结构调整 |
6.2 组织结构调整 |
6.3 人力资源管理 |
6.4 激励机制 |
6.5 企业文化建设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J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附件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FDI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跨国公司理论 |
1.3.2 FDI对母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 |
1.3.3 FDI对东道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 |
2.1.3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 |
2.2 GVC分工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 |
2.2.1 GVC分工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
2.2.2 GVC分工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
2.2.3 GVC分工理论与规模经济理论 |
2.3 GVC分工地位的测算 |
2.3.1 基于出口产品价格的GVC分工地位指标 |
2.3.2 基于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的GVC分工地位指标 |
2.3.3 侧重技术方面的GVC分工地位指标 |
2.3.4 侧重物理方面的GVC分工地位指标 |
2.4 FDI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融合与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FDI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概述 |
3.1 中国吸引FDI的历史演进及主要特征 |
3.1.1 规模导向阶段(1979-1991年) |
3.1.2 效率导向阶段(1992-2011年) |
3.1.3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至今) |
3.2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FDI流向 |
3.2.1 中国FDI主要流向低端环节 |
3.2.2 中国FDI主要流向低端环节的原因 |
3.3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历史进程 |
3.3.1 第一阶段(1979-1991年) |
3.3.2 第二阶段(1992-2001年) |
3.3.3 第三阶段(2002-2007年) |
3.3.4 第四阶段(2008至今) |
3.4 中国汽车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历史进程 |
3.4.1 中国汽车行业价值链特征 |
3.4.2 中国汽车行业GVC分工地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FDI对东道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机制 |
4.1 FDI、生产率差异与GVC分工 |
4.1.1 生产率差异与GVC分工 |
4.1.2 FDI与东道国生产率 |
4.1.3 FDI与母国生产率 |
4.1.4 FDI、生产率差异与东道国GVC分工地位 |
4.2 FDI、要素禀赋差异与GVC分工 |
4.2.1 要素禀赋差异与GVC分工 |
4.2.2 FDI与东道国要素禀赋 |
4.2.3 FDI与母国要素禀赋 |
4.2.4 FDI、要素禀赋差异与东道国GVC分工地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FDI影响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研究 |
5.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变量与数据说明 |
5.2 计量结果及分析 |
5.2.1 FDI对中国GVC分工地位和参与度的影响 |
5.2.2 FDI对中国GVC前向参与度和后向参与度的影响 |
5.2.3 稳健性检验 |
5.2.4 异质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
6.2.2 提高低端环节FDI的利用 |
6.2.3 促进高端环节FDI的吸收 |
6.2.4 调整税收制度 |
6.2.5 提高自主创新 |
6.2.6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中国精细化工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 |
2 染料 |
3 颜料 |
3.1 有机颜料 |
3.2 无机颜料 |
4 涂料 |
5 医药 |
6 食品添加剂 |
7 饲料添加剂 |
8 专用化学品 |
9 结语 |
(6)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以L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设置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及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国际化战略理论 |
2.2.1 主要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 |
2.2.2 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方法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3.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
3.1 染料行业情况分析 |
3.1.1 染料工业情况介绍 |
3.1.2 中国染料行业国际化经营宏观环境分析 |
3.2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
3.2.1 染料企业进出口情况 |
3.2.2 中国主要染料企业海外收入分析 |
3.3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
3.3.1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具备的优势(S) |
3.3.2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劣势(W) |
3.3.3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的机遇(O) |
3.3.4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威胁(T) |
3.3.5 构建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SWOT矩阵分析表 |
3.4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分析 |
3.4.1 国际化经营战略意识不强,缺乏有效机制 |
3.4.2 国际市场资源配置不足 |
3.4.3 产品同质化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
3.4.4 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缺乏 |
3.4.5 国际市场布局和销售网络欠缺 |
3.4.6 国际化经营专业人才短缺 |
第四章 LS国际化经营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LS的基本情况 |
4.2 LS国际化历程和现状 |
4.2.1 LS国际化历程 |
4.2.2 LS国际化现状 |
4.3 LS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 |
4.3.1 国际化发展路径清晰 |
4.3.2 国际化阶段性目标明确 |
4.3.3 跨国并购手段创新 |
4.3.4 并购带来国际化经营质变 |
4.3.5 注重自主品牌的培育 |
4.3.6 国际化资源配置初现成效 |
4.4 LS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
4.4.1 国际化经营目标再定位 |
4.4.2 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 |
4.4.3 国际战略合作关系修复 |
4.4.4 国际化经营高级管理人才缺乏 |
4.4.5 规避法律等风险 |
第五章 LS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设计和优化 |
5.1 LS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宗旨 |
5.2 LS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市场定位 |
5.3 LS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模式选择 |
5.4 LS国际化经营战略策略设计 |
5.4.1 实施整体发展的战略 |
5.4.2 优化资源配置和全球生产布局 |
5.4.3 巩固企业战略联盟 |
5.4.4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
5.4.5 实施多元化业务管理战略 |
5.4.6 实施本土化战略 |
第六章 LS国际化经营的战略保障设计 |
6.1 优化组织结构 |
6.2 资金保障 |
6.3 跨国文化管理 |
6.4 提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6.5 建立高效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 |
6.6 做好国际化经营项目的风险评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S公司橡胶助剂产品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导向的战略研究 |
2.1.2 以开发产品和市场为导向的战略研究 |
2.1.3 以企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的战略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品战略 |
2.2.2 产品战略的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S公司橡胶助剂产品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社会文化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市场分析 |
3.2.2 竞争因素分析 |
3.3 S公司内部环境(条件)分析 |
3.3.1 S公司概况 |
3.3.2 S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
3.3.3 S公司产品优劣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S公司橡胶助剂产品战略制定 |
4.1 产品战略制定基础 |
4.1.1 外部和内部环境基础 |
4.1.2 产品基础 |
4.2 产品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 |
4.2.1 产品战略目标 |
4.2.2 低成本战略 |
4.2.3 产品新应用市场开发战略 |
4.2.4 产品结构扩展战略 |
4.3 本章小结 |
5 S公司的橡胶助剂产品战略实施保障 |
5.1 市场推广 |
5.2 产品供应 |
5.3 质量管理 |
5.4 人才培养 |
5.5 财务支撑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分析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 |
2.1.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
2.1.2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 |
2.1.3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2.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
2.2.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
2.2.3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 |
2.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地位测度及升级机制 |
2.3.1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
2.3.2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测度 |
2.3.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
3.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1 试点试验阶段:1978-1992年 |
3.1.2 全面发展阶段:1992-2000年 |
3.1.3 调整重构阶段:2000-2008年 |
3.1.4 创新突围阶段:2008 年至今 |
3.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机遇 |
3.2.1 制造业产业产品分类 |
3.2.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3.2.3 中国制造业与外商直接投资 |
3.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
3.3.1 中国参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及现状 |
3.3.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DI技术溢出的效应分析 |
4.1 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 |
4.1.1 市场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4.1.2 效率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4.1.3 资源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4.1.4 创造资产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4.2 基于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3 面板数据模型 |
4.2.4 模型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
5.1 FDI技术溢出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研究假设 |
5.1.1 FDI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
5.1.2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 |
5.1.3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
5.2 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FDI推动制造业升级的福利分析 |
6.1 模型设定 |
6.2 理论基础 |
6.2.1 变量选取 |
6.2.2 国际贸易与FDI模型 |
6.2.3 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引力系统 |
6.3 实证分析 |
6.3.1 变量和数据 |
6.3.2 结果和解释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制造业产品分类表 |
附录B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产业技术密集度划分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国际并购将助力我国化工产业迈向中高端(论文提纲范文)
1 并购的意义 |
2 国际化工企业的并购趋势 |
2.1 并购活动增加, 并购交易额持续放大 |
2.2 并购向专业单一化业务模式转型 |
2.3 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并购活动快速增加 |
3 国际化工企业并购动机 |
3.1 谋求企业经济实力的增长, 促进企业扩张 |
3.2 追求规模经济和获取垄断利润 |
3.3 获取先进技术与人才, 跨入新的行业 |
3.4 其他目的 |
4 并购应成为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精细化工业务的重要策略 |
4.1 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 |
4.2 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壁垒 |
4.3 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 |
5 结语 |
(10)Giv公司新香精产品开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Giv公司的现状与当前存在的新产品开发问题 |
3.1 日化香精行业及Giv公司概述 |
3.1.1 日化香精行业市场概况 |
3.1.2 Giv公司简介 |
3.1.3 Giv公司的发展历程 |
3.1.4 Giv公司的公司愿景与2020 战略 |
3.1.5 Giv公司日化香精部门(中国)的组织架构 |
3.2 Giv公司日化香精主要业务与内外部现状 |
3.2.1 Giv公司日化香精的外部环境 |
3.2.2 Giv公司日化香精部门的内部环境 |
3.3 日化香精行业与个人护理品行业密切相关 |
3.3.1 个人日化护理品市场简介 |
3.3.2 中国个人日化护理品市场概况 |
3.4 Giv公司日用香精部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
3.4.1 Giv公司当前所面临的行业形势 |
3.4.2 Giv公司日用香精部门在新产品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产品开发相关目标消费群体探究与产品定位 |
4.1 个人护理品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
4.1.1 中国个人日化护理品市场发展态势 |
4.1.2 个人护理品市场细分 |
4.1.3 目标市场选择 |
4.2 个人日化护理产品消费群体及其香气需求 |
4.2.1 个人日化护理品的消费者需求发展动态 |
4.2.2 个人身体洗护产品的消费者香气需求细分 |
4.2.3 个人身体洗护产品消费者的潜在香气需求 |
4.3 目标消费者 |
4.3.1 不同年龄层次目标消费者的香气喜好 |
4.3.2 目标消费者画像 |
4.4 新香精产品定位 |
4.4.1 Giv公司新香精产品开发维度选择 |
4.4.2 Giv公司新香精产品逆向概念定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目标消费者对个人护理品的香气需求及喜好分析 |
5.1 研究目的、意义及准备 |
5.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5.1.2 研究准备 |
5.2 定性研究及结果 |
5.2.1 定性研究过程 |
5.2.2 定性研究结果 |
5.3 依据定性研究继续展开的定量研究及结果 |
5.3.1 定量研究 |
5.3.2 定量研究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香精产品开发策略 |
6.1 新产品开发策略 |
6.1.1 新产品策略 |
6.1.2 价格策略 |
6.1.3 渠道策略 |
6.1.4 市场推广策略 |
6.2 生产周期与库存调整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东南亚侧重发展精细/专用化学品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J集团公司战略研究[D]. 郑广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FDI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D]. 蒋鹏飞. 辽宁大学, 2020(01)
- [5]中国精细化工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J]. 周士恒,申桂英.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20(04)
- [6]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以LS为例[D]. 郭艳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11)
- [7]S公司橡胶助剂产品战略研究[D]. 李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D]. 王园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9]国际并购将助力我国化工产业迈向中高端[J]. 陈锡荣. 现代化工, 2019(05)
- [10]Giv公司新香精产品开发策略[D]. 翟羽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