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000万元委托理财(论文文献综述)
李妍[1](2020)在《ZS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为制度规则趋于健全、体系渐趋完善、监管逐步到位,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证券公司间的竞争主要围绕传统的经纪业务展开,普遍存在着业务同质化程度高、产品结构单一、盈利水平较低等问题,证券公司不得不纷纷采取低成本的竞争战略以凸显竞争优势,导致证券行业的收入水平整体下滑,竞争压力持续增加,且伴随网上开户方式的推行、“一人多户”政策的放开、佣金限制政策的出台,券商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为复杂严峻。本文以ZS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经纪业务方面的竞争战略选择进行研究,依据价值链理论、动态竞争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等理论依据,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作为分析方法,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五种力量模型等分析工具,对ZS证券经纪业务的内外部环境做出分析,结合公司内部的资源及能力,运用SWOT矩阵以及QSPM矩阵分析,最终确定差异化作为ZS证券经纪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具体体现为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及营销差异化。ZS证券通过推动组织变革、优化运营模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系统运行能力、强化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保障战略实施。通过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推进ZS证券经纪业务的转型升级,抓住市场发展机遇,提升财富管理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徐攸[2](2020)在《委托理财驱动制造企业“脱实向虚”了吗? ——基于国民技术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下行、资本市场不景气,许多企业生存艰难。在此背景下,国内A股市场掀起了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潮,委托理财规模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大量的社会资金涌入理财、股市、房地产等投机领域,民间资本“加速外逃”,导致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萎缩,“脱实向虚”的挑战日益严峻。本文以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介绍了行业背景及公司概况,对国民技术的委托理财策略和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民技术委托理财的动因和诱因;接着对委托理财这一事件产生的短期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并选取2010年-2018年的财务数据,对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展开研究;最终对国民技术的委托理财行为是否构成“脱实向虚”进行了判断。研究发现,国民技术委托理财并未受到资本市场认可,在实施委托理财期间公司的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明显下滑,实物资本投资减少,主业逐渐萎靡。本文认为,近年来国民技术以委托理财这种“不务正业”的方式荒废了主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呈现出“脱实向虚”的态势。委托理财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投资方式,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短期收益,还能够起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缓解融资约束等作用。但在行业竞争激烈、实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实体企业应当以实业发展为核心,避免过度依赖委托理财而牺牲主业发展的“舍本逐末”行为。本文研究对企业资金配置和资本运营战略开展具有参考价值,对市场监管和投资者风险教育具有重要现实启示价值。
张洁琼[3](2020)在《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金融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代表和支柱,但自2012年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呈现明显的金融化趋势,企业配置的金融资产比重以及金融渠道收益占比均持续攀升。适度的金融化发展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融资效率,但是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加深恰发生在中国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金融化是否会挤占实业投资,导致经济“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等局面引人担忧。2018年以来金融监管机构陆续出台政策措施限制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旨在引导企业专注主业发展,避免过度金融化。已有研究指出,企业金融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都是负面的,在实体经济利润率下滑时,资本涌向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助于平滑投资,使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另外,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有助于改善银行信贷歧视造成的金融资源错配,使信贷资源在企业间实现二次配置。但是,已有研究仅止步于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会使用外部融资参与金融资产投资,但却没有进一步验证企业金融化的资金究竟流向了何处,而这恰是评判企业金融化是否能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若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资金是流向生产效率更高、但受银行信贷排斥的中小民营企业,则企业金融化将有助于优化资金配置效率。而若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资金最终仍流向了传统低效行业或用于金融、房地产领域投机套利,则企业金融化不仅无法有效优化资金配置,相反可能会加重金融错配。作为中国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现象,我国当前的企业金融化水平究竟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和驱动机制又是什么?企业金融化发展究竟是会挤占实业投资,加重经济结构失衡,还是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监管部门精准调控,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本文首先从现状分析入手,测算了 2007-2017年间我国企业金融化的整体变动趋势,分析了我国非金融企业在金融资产配置上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间的异质性特征。随后,从研究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入手,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是否会挫伤实业投资,导致产业“空心化”。最后重点围绕企业金融化是否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我国企业金融化的典型模式——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业务机制以及驱动机制;其次,通过实证检验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上升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的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了企业影子银行化二次配置的金融资源流向;最后,通过实证检验企业间影子信贷对融资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影响,研究了企业影子银行化二次配置的金融资源对微观企业的实际作用效果,完整地检验了企业影子银行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在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间具有较大差异。经营资产收益率越低、杠杆率越高的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越多,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也越高。监管部门应重点监管涉足房地产投资的非金融企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金融化行为,重点防范企业在金融资产投资中的杠杆操作。(2)整体来看,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以预防性储蓄动机为主,企业金融化有助于平滑企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并且这种平滑作用在不同融资约束企业间不具有显着差异。另外从企业配置的金融资产类型上来看,企业配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影子银行类金融资产以及长期股权投资均有助于平滑企业未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波动,但是房地产投资增加无助于平滑实业投资。除房地产投资以外的金融资产配置更多是充当企业投资的“蓄水池”和“润滑剂”,用以调节企业的实业投资步调,并不会长期挤占实业投资。(3)金融抑制程度越高,企业影子银行化二次配置金融资源的动机和需求越大。(4)企业影子银行化再配置的金融资源并未流向成长机会更多、融资缺口更大的中小民营企业以及新兴行业企业,而是依然流向了大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传统行业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并未随影子银行化企业再配置的金融资源增多而得到缓解。企业影子银行化发展仅仅是强化了原本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且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上升会进一步挤占中小民营企业的银行信贷资源,无法有效改善金融资源错配的状况。(5)企业影子银行化再配置的金融资源多为短期信用且成本较高,不仅无法有效支持企业的长期项目投资,还会恶化原本投资不足企业的投资效率,不利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综上来看,金融抑制导致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是企业影子银行化发展的原因,但是企业影子银行化并不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要遏止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根本方法是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减少银行信贷歧视,同时为小微企业拓展互联网金融、小微贷款等合法融资渠道。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区别于已有文献,本文从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最终用途上来考察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强调了在不同动机下,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不同影响。(2)深入探究了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业务机制以及宏观制度因素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对遏止企业影子银行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3)分两步实证检验了企业影子银行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实证发现企业影子银行化仅仅是强化了原本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有效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弥补了已有的研究空缺。
冯帅[4](2020)在《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营风险与制度优化 ——基于包商银行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集团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内部产品市场,资金也在内部市场中各成员企业之间流通和配置形成内部资本市场。近年来,一些企业集团逐渐向金融业渗透,实际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多种类型金融企业,俨然具备金控企业集团特征。现阶段,由于我国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还不够规范,部分金控企业集团为了谋求自身发展,通过隐蔽的关联交易等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输送利益,损害金融企业权益。2019年5月24日,包商银行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接管,成为近20年来首家被接管的商业银行。包商银行出现严重信用风险的根源在于其控股股东明天集团对其大量资金的长期占用,形成逾期。本文基于包商银行的案例分析,研究金控企业集团违法违规占用旗下金融企业大量资金的机制、路径以及其导致的后果,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优化方案。包商银行被接管后,新成立的蒙商银行股权结构更加清晰、透明,管理团队背景也更加明确,这有助于蒙商银行未来能够更加审慎经营。蒙商银行后续的经营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地跟踪和判断。本文的研究给现有相关研究以及监管机构带来新的启示。区别于以往的案例,包商银行对外披露的股权结构、关联交易等方面情况都无法将其与明天集团之间直接关联起来。研究发现,明天集团通过其“影子公司”实际控制包商银行,并且通过其“影子公司”以及其关联方与包商银行之间发生隐蔽的关联交易等行为,实现利益输送,从而使得其违法违规行为难以被监管机构识别。本文的案例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营风险,也为监管机构实现金控企业集团的穿透监管提供参考,从而促进金控企业集团更加持续、健康发展。
赵俊翔[5](2018)在《A公司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项目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务院于2016年12月26日印发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然而经济基础薄弱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阶段,云南旅游业正面临着旅游资源的深入发掘,旅游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旅游业管理不断强化完善等一系列要求,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旺盛的旅游开发融资需求和旅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亟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旅游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从A公司的财务状况入手,分析了 A公司开发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项目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上市等传统融资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将融资理论与金融实践相结合,为A公司提出股权、股权收益权、委托收购、出表融资、降杠杆基金、永续债等新型融资模式建议。通过创新旅游企业的融资模式,最大程度发挥金融杠杆效应,引导资金投资于旅游业,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丁一鹤[6](2010)在《解密中国大案》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痴情空姐为国开行贪官顶雷2009年2月12日,国家开发银行企业局风险管理处副处长胡汉成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此时,胡汉成的情人兰筠含泪坐在开往吉林老家的火车上。这位高挑俏丽的空姐手里攥着一份两天前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领到的判决书,她因包庇胡汉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王叙华[7](2006)在《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6月,中国股市触摸到2245点后开始步入调整期。大盘持续下跌,至2004年底流通市值的缩水高达10000余亿元,至少有100余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发行价,400余支股票市值低于净资产值,投资者平均亏损幅度高达60%。股市长期低迷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导致机构投资者巨额亏损和企业融资困难;二是导致银行坏帐增多,风险加大;三是导致证券公司生存状况持续恶化。股市的长期低迷,使中国证券公司固有的问题暴露无疑。2004年底,中国证券公司资产净额仅960余亿元,而不良资产却高达487亿元,资产不良率超过51%。可以说,我国的证券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自2004年初南方证券被托管以来,被关闭或托管的证券公司已达20余家;另据中国证监会估计,整个证券行业涉及挪用保证金超过600亿元以上,委托理财规模达2000亿元以上。乐观估计,如果依靠政府援助和财政出资解决证券公司的危机至少需要花费1000亿元。针对以上情况,有关部门已意识到事态之严重,于2004年下半年先后出台了《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关于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办法》等法规对证券公司进行整顿。目前,部分问题券商已浮出水面,但券商危机能否从根本上化解还是未知数。证券公司是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媒体,是一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国金融系统的效率和作用,因此解决我国证券公司的生存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此,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表现及危害,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度剖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尚在发展初期的中国证券公司面临这种全行业性危机呢?为全面透彻分析券商生存危机产生原因,笔者将证券公司生存空间划分为四个区域,并细致分析了每个区域的外部环境因素、证券公司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约束条件下的证券公司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得出应对证券公司危机的解决对策。结构安排上,本文侧重点放在对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及危机解决方案的提出上。论文共分三篇。第一篇包括一章,指明我国证券公司正在面临严峻生存危机这一事实。概述了我国证券公司的面临生存危机的历史由来,界定何谓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分析其表现及危害。第二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六章共四章内容,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状况和深层原因加以分析。首先,本文采用分析矩阵,按外部约束条件和企业内部制度成熟与否两个维度将券商生存空间划分为四个区域——中国证券公司的理想生存状态、中国证券公司的外部环境缺陷、中国证券公司的自身缺陷、证券公司面临综合性危机。然后分别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外部环境缺陷、中国证券公司的自身缺陷、证券公司面临综合性危机三种情况加以详细分析。分析表明,从外部原因看,证券市场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问题,其中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对证券公司的生存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极为重大。从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自身原因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治理结构和证券公司的所有制问题两个方面。在对三种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还对证券公司的多种违规行为做出了实证分析,并指明了证券公司面临危机状态下采取种种违规行为的理论根源。第三篇是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化解对策,共四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危机概况以及他们的处理经验,并分析了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以第二篇的分析为基础,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这些对策主要包括:特殊时期的政府保护性干预措施、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处理、健全和完善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鼓励中国证券公司的所有制多元化、大力发展民营和外资证券公司、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中的政府监管、强化中国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等等。中国目前暴露出来的证券公司违规行为问题导致了部分证券公司的关停并转,整个证券公司行业的信用处于危机之中,进而威胁到证券市场的生存,更严峻的是,整个金融体制也将因此面临着相当大的困境,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我们相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改革的深入、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和证券市场监管的逐步完善,我国证券公司必能渡过本次危机。
何燎原,王平心[8](2005)在《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特征、问题及监管建议——基于深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一、问题的提出委托理财又称委托资产管理,系指委托人将自己的资产交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对其资产进行专业管理的资产运作方式。由于1999—2000年期间股市的大牛市行情,众多上市公司将大量的资金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投资, 委托理财业务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券商等专业投资机构扩大利润的有效
王瑞[9](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法律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委托理财是金融创新的一种,是市场经济成熟和资本市场发展的表现,在国外较成熟的法律体系下,委托理财业务是十分普遍而规范的。但是在我国由于委托理财法律环境的不健全对上市公司、券商、投资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及资本市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困扰资金经营行为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行为进行规范,但是由于法律制定的滞后性、实践操作的复杂性,一方面使委托理财的法律落后于实践;另一方面出台的相关法规仍与实践相脱节,造成了委托理财行为的混乱,因此对委托理财进行规范是必要而迫切的。 由于上市公司影响的广泛性、资料的可获得性,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对其他类型公司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上市公司为主要对象,研究了委托理财法律环境不完善所导致的问题。而“德隆”事件是我国资本市场上较为突出的一个案例,“德隆系”也涉及了大量的上市公司,虽然引发“德隆”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委托理财是引发“德隆”危机的首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德隆”为主要案例,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法律环境不完善的状况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和未来研究重点。
裘益政,陈琼琼[10](2004)在《三问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德隆系坍塌,股票市场重挫,众多委托理财上市公司高管胆颤心惊。亚星客车董事长李学勤因其曾负责委托7000万资金与德隆系投资公司理财,自感重责难逃,竟然绝食讨债。曾经风光无限的上市公司董事长竟然在职时凄凉到如此地步,只让人唏嘘不已。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明知委托理财的保底收益并不受法律保护,委托投资风险大,上市公司还是乐此不疲?上市公司滥用委托理财时代终结了吗?我们的中小股民,证券市场的忠实拥护者何时才能不需要用脆弱的肩膀承担上市公司管理层为所欲为的损失
二、7000万元委托理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000万元委托理财(论文提纲范文)
(1)ZS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分析工具与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分析工具 |
1.4.3 研究创新 |
第2章 理论依据与相关研究进展 |
2.1 理论依据 |
2.2 相关研究进展与评述 |
2.2.1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 |
2.2.2 证券公司财富管理研究 |
2.2.3 互联网金融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S证券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竞争格局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3 EFE矩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ZS证券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发展历程 |
4.2 公司资源分析 |
4.2.1 财务资源 |
4.2.2 人力资源 |
4.2.3 品牌资源 |
4.2.4 渠道资源 |
4.3 公司能力分析 |
4.3.1 盈利能力 |
4.3.2 研发能力 |
4.3.3 服务能力 |
4.3.4 风控能力 |
4.4 公司价值链分析 |
4.4.1 基本活动 |
4.4.2 辅助活动 |
4.5 IFE矩阵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ZS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5.1 公司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ZS证券经纪业务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1 成本领先战略 |
5.2.2 差异化战略 |
5.2.3 集中化战略 |
5.3 QSPM矩阵分析 |
5.4 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ZS证券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6.1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1 服务差异化 |
6.1.2 产品差异化 |
6.1.3 营销差异化 |
6.2 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推动组织变革,重塑量子管理模式 |
6.2.2 打造“实体轻型营业部+互联网智能服务”运营模式 |
6.2.3 创新企业文化,深化差异化经营理念 |
6.2.4 加强人才管理,重塑绩效考评 |
6.2.5 助力科技创新,搭建平台系统 |
6.2.6 加强合规管理,强化风险控制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委托理财驱动制造企业“脱实向虚”了吗? ——基于国民技术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自由现金流理论 |
2.1.3 管理防御假说 |
2.2 文献综述 |
2.2.1 委托理财的文献综述 |
2.2.2 企业金融化的文献综述 |
2.2.3 “脱实向虚”的文献综述 |
2.2.4 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委托理财形成“脱实向虚”的机理分析 |
3.1 委托理财运作流程 |
3.2 委托理财、企业金融化与“脱实向虚” |
3.3 “脱实向虚”的判断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民技术委托理财的实施背景及策略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2 行业背景分析 |
4.2.1 行业概述 |
4.2.2 政策支持 |
4.3 实施背景分析 |
4.3.1 委托理财市场迎来热潮 |
4.3.2 五亿资款被骗,内部控制缺失 |
4.4 实施策略分析 |
4.4.1 实施路径 |
4.4.2 理财偏好 |
4.4.3 理财收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民技术委托理财的实施诱因及动因分析 |
5.1 诱因分析 |
5.1.1 委托理财收益快、门槛低 |
5.1.2 募集资金充沛 |
5.1.3 股权高度分散 |
5.2 动因分析 |
5.2.1 “资金使用效率”检验 |
5.2.2 “行业不景气、无项目可投”检验 |
5.2.3 “追求利益,粉饰业绩”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民技术委托理财的后果分析 |
6.1 “脱实向虚”判断 |
6.1.1 挤出实物资本投资 |
6.1.2 抑制创新活动 |
6.1.3 主业萎靡,理财收益占比不断提升 |
6.2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6.3 创新绩效分析 |
6.3.1 对创新投入的影响 |
6.3.2 对创新转换能力的影响 |
6.3.3 创新绩效的整体影响 |
6.4 财务绩效分析 |
6.4.1 盈利能力 |
6.4.2 营运能力 |
6.4.3 成长能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对上市公司的启示 |
7.2.2 对委托理财市场的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文章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经济金融化 |
2.1.2 企业金融化 |
2.1.3 企业影子银行化 |
2.1.4 本文研究范畴 |
2.2 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及影响机制研究 |
2.2.1 预防性储蓄动机 |
2.2.2 投机套利动机 |
2.2.3 公司治理视角的动机研究 |
2.3 企业金融化对微观企业的影响 |
2.3.1 对实业投资和研发创新的影响 |
2.3.2 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 |
2.3.3 对主营业务收益和财务风险的影响 |
2.4 企业金融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2.4.1 企业金融化与资源配置效率 |
2.4.2 企业金融化与金融稳定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中国企业金融化的特征分析 |
3.1 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整体情况分析 |
3.1.1 基于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企业金融化测度 |
3.1.2 基于金融渠道收益占比的企业金融化测度 |
3.2 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异质性特征 |
3.2.1 不同所有权性质上市公司金融化对比 |
3.2.2 不同行业上市公司金融化对比 |
3.2.3 不同区域上市公司金融化对比 |
3.3 高金融化企业与低金融化企业的财务特征差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金融化的行为动机: 投机套利还是预防性储蓄 |
4.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4.2.2 样本选择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基准回归 |
4.3.2 融资约束异质性检验 |
4.3.3 金融资产类型异质性检验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融抑制与企业金融化的二次配置功能: 以企业影子银行化为例 |
5.1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说 |
5.2 研究设计 |
5.2.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5.2.2 样本选择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二次配置功能检验 |
5.3.2 金融抑制的影响检验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企业金融化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检验: 以企业影子银行化为例 |
6.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6.1.1 模型分析框架 |
6.1.2 研究假设 |
6.2 企业影子银行化对金融资源再配置的整体效应检验 |
6.2.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2.2 样本选择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2.4 稳健性检验和小结 |
6.3 企业影子银行化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微观机理的经验证据 |
6.3.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3.2 样本选择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6.3.3 实证结果分析 |
6.3.4 作用机制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
致谢 |
(4)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营风险与制度优化 ——基于包商银行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与效率文献综述 |
2.1 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概述 |
2.1.1 金控企业集团概述 |
2.1.2 内部资本市场起源及概述 |
2.1.3 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概述 |
2.2 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与控制机制 |
2.2.1 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 |
2.2.2 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控制机制 |
2.3 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与风险点 |
2.3.1 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 |
2.3.2 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点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明天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营情况分析 |
3.1 包商银行案例背景 |
3.1.1 明天集团简介 |
3.1.2 包商银行简介 |
3.1.3 包商银行历史股权结构 |
3.1.4 小结 |
3.2 明天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 |
3.2.1 股权质押融资 |
3.2.2 提供授信 |
3.2.3 发放贷款 |
3.2.4 进行非标投资 |
3.2.5 小结 |
3.3 明天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营风险 |
3.3.1 包商银行财务状况不断恶化 |
3.3.2 包商银行债权人利益受损 |
3.3.3 引发金融体系恐慌 |
3.3.4 小结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包商银行公司治理制度优化方案 |
4.1 强化公司治理 |
4.1.1 优化股权结构 |
4.1.2 加强内部控制 |
4.1.3 保障信息披露质量 |
4.2 加强外部监管 |
4.2.1 发挥外部审计作用 |
4.2.2 构建信用评价体系 |
4.2.3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包商银行被接管后续效果 |
5.1 后续股权处置效果 |
5.2 后续管理层变动效果 |
5.3 后续经营效果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明天集团金融版图 |
附录 B 包商银行历史股权结构 |
附录 C 新时代信托发行的涉及质押包商银行股权的信托产品 |
附录 D 包商银行2006年-2010年对主要股东授信情况 |
附录 E 包商银行2011年-2017年前十大客户贷款 |
附录 F 包商银行“鑫喜”及“麒富”系列理财产品 |
附录 G 明天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涉及企业与明天集团具体关系 |
致谢 |
(5)A公司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项目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 |
2.3 旅游企业融资概述 |
2.4 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 |
3 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投融资现状分析 |
3.1 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投资主体概述 |
3.2 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投入产出分析 |
3.3 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
4 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融资方案优化策略 |
4.1 股权类理财产品融资 |
4.2 股权收益权类理财产品融资 |
4.3 委托收购 |
4.4 功能性、综合化融资方案 |
5 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融资保障措施 |
5.1 政策层面 |
5.2 投资主体层面 |
5.3 项目层面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证券公司生存危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对危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机理的一般研究 |
0.2.2 对特定产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分析 |
0.2.3 对证券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分析 |
0.2.4 前人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的任务 |
0.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对象 |
0.3.2 研究方法 |
0.4 本文的逻辑分析体系与结构安排 |
0.5 本文的创新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 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理论基础 |
1.1 制度经济学与证券公司生存危机 |
1.1.1 制度的定义 |
1.1.2 制度变迁的原因及路径 |
1.1.3 制度变迁与证券公司生存危机 |
1.2 公司理论与证券公司生存危机 |
1.2.1 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 |
1.2.2 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1.2.3 公司治理与证券公司生存危机 |
1.3 企业生命周期危机演变理论 |
1.3.1 企业生命周期危机演变的内容 |
1.3.2 企业生命周期危机演变与证券公司生存危机 |
第一篇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
2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
2.1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历史背景 |
2.1.1 中国证券公司的起步阶段(1990-1995):危机的根源 |
2.1.2 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阶段(1996-2001):危机的加重 |
2.1.3 中国证券公司的整合阶段(2001-2005.4):危机显现与局部挽救 |
2.1.4 股权分置改革阶段(2005.5至今):证券公司发展的机遇 |
2.2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界定、表现及危害 |
2.2.1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界定 |
2.2.2 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衡量指标 |
2.2.3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表现 |
2.2.4 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导致严重后果 |
第二篇 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理论与实证分析 |
3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综合性的生存危机 |
3.1 解析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问题的理论路径 |
3.2 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矩阵分析 |
3.2.1 中国证券公司的理想生存状态:区域Ⅰ |
3.2.2 中国证券公司的外部环境缺陷:区域Ⅱ |
3.2.3 中国证券公司的自身缺陷:区域Ⅲ |
3.2.4 中国证券公司的综合性危机:区域Ⅳ |
4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外部原因剖析:对区域Ⅱ的分析 |
4.1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外部原因:制度安排缺陷 |
4.2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缺陷分析 |
4.2.1 中国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缺陷: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问题 |
4.2.2 中国证券市场的其他制度安排缺陷 |
4.2.3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安排缺陷与证券公司生存危机 |
5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自身原因剖析:对区域Ⅲ的分析 |
5.1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自身原因概述 |
5.2 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现存问题 |
5.2.1 国有产权主体资格缺失导致中国证券公司产权虚置 |
5.2.2 中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过度集中 |
5.2.3 中国证券公司股权流动性差 |
5.2.4 中国证券公司多重代理成本高昂 |
5.2.5 中国证券公司内部激励机制错位 |
5.3 中国证券公司的所有制缺陷 |
5.3.1 中国证券公司所有制结构缺陷导致的四个问题 |
5.3.2 证券公司所有制缺陷的理论模型:道德风险——委托—代理视角 |
6 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国证券公司的行为扭曲:对区域Ⅳ的分析 |
6.1 中国证券公司的规模与数量扩张行为分析 |
6.2 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国证券公司赢利模式分析 |
6.2.1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单一 |
6.2.2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缺陷分析 |
6.2.3 中国证券公司业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盈利能力无法改善 |
6.3 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国证券公司违规行为分析 |
6.3.1 中国证券公司的融资与自营业务违规行为 |
6.3.2 中国证券公司的承销 经纪 资产管理业务违规行为 |
6.4 对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国证券公司行为方式的理论解释 |
第三篇 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化解对策与建议 |
7 发达国家证券公司的危机和化解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7.1 发达国家证券业及其证券公司的危机与危机化解 |
7.1.1 美国的证券业及其证券公司的危机与化解对策 |
7.1.2 日本的证券业及其证券公司的危机与化解对策 |
7.1.3 韩国的证券业及其证券公司的危机与化解对策 |
7.2 发达国家化解证券公司危机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7.2.1 发达国家证券公司危机化解的几点经验 |
7.2.2 发达国家化解证券公司危机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8 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化解对策Ⅰ: 政府保护性干预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
8.1 特殊时期的政府保护性干预措施 |
8.1.1 关于风险证券公司处置的争论 |
8.1.2 风险证券公司处置方式 |
8.1.3 中国风险证券公司处理案例分析 |
8.2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
8.2.1 公司简介 |
8.2.2 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出台过程 |
8.2.3 对案例的评价 |
9 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化解对策Ⅱ:再造券商主体 |
9.1 健全和完善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 |
9.1.1 完善治理主体 理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关系 |
9.1.2 改革人事任用机制及激励机制 |
9.1.3 完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 |
9.2 推动证券公司所有制多元化鼓励建立外资民营证券公司 |
10 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化解对策Ⅲ: 加强政府监管与提高自身风险控制能力 |
10.1 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公司的政府监管 |
10.1.1 中国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基本情况介绍 |
10.1.2 中国证券公司分类监管指标设计 |
10.1.3 加强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各环节相互配合 |
10.1.4 利用证券公司分类监管促进证券公司业务创新活动 |
10.2 强化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 |
10.2.1 证券公司风险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
10.2.2 完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制度 |
结束语 |
附录1: 模型2的推导过程 |
附录2: 中国风险证券公司处理案例汇总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后记 |
(9)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法律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保护投资者利益 |
1.2.2 从委托主体角度可提高资金利用的有效性 |
1.2.3 从受托主体角度,可以促进资金的融通 |
1.2.4 从金融市场角度,是金融创新及金融市场完善的需要 |
1.2.5 加入WTO,完备的委托理财法律环境是必然选择 |
1.2.6 完善的投资理财环境,有利于吸引国外的投资者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2、研究的背景 |
2.1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法律环境的相关定义 |
2.1.1 委托理财的定义 |
2.1.2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定义 |
2.1.3 公司委托理财的形式 |
2.1.4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运作流程 |
2.1.5 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与一般意义委托理财的差别 |
2.1.6 委托理财法律环境的概念 |
2.1.7 委托理财法律环境的内容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法律环境不完善导致的相关问题 |
3.1 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及不同法规之间的冲突 |
3.2 法律法规执行中问题 |
3.2.1 关于委托理财合同中的“保底协议” |
3.2.2 从委托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 |
3.2.3 从受托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 |
3.2.4 监管不利产生的问、 |
3.2.5 信息披露规范不完善的问题 |
4、德隆事件凸显我国委托理财业务法律环境的问题 |
4.1 德隆事件 |
4.1.1 德隆公司及德隆系 |
4.1.2 危机起源:金新信托挤兑风波 |
4.1.3 危机加剧:啤酒花事件 |
4.1.4 危机直接原因:资金链断裂 |
4.1.5 亚星客车委托理财纠纷 |
4.2 从德隆事件分析委托理财法律环境的缺失 |
4.2.1 关于委托理财合同中的合法性 |
4.2.2 从委托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 |
4.2.3 从受托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 |
4.2.4 监管不利产生的问题 |
4.2.5 信息披露规范不完善的问题 |
5、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法律环境的建议 |
5.1 对委托方进行委托理财的规定 |
5.1.1 对委托方资金使用进行规定 |
5.1.2 对委托方决策权限及决策程序的规定 |
5.2 对委托理财受托方的有关规定 |
5.2.1 对受托方主体资格的相关规定 |
5.2.2 关于受托方委托理财账户管理的规定 |
5.3 关于委托理财信息披露规定 |
5.3.1 关于委托理财中委托方信息披露的规定 |
5.3.2 关于委托理财中受托方信息披露的规定 |
5.4 关于稳定资本市场防范风险的规定 |
5.4.1 关于委托理财的资产评估和赎回的规范 |
5.4.2 关于委托理财三方监管方式问题 |
5.4.3 关于委托理财违约、救济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的规定 |
5.4.4 修改《公司法》,强化大股东的责任 |
5.4.5 使各项法规协调一致 |
6、委托理财未来发展方向及法律环境的研究重点 |
6.1 我国近期委托理财业务发展的特点 |
6.2 我国近期委托理财业务发展的动向 |
6.3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法律环境未来研究的重点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10)三问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风险到底有多大? |
二问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缘何屡败屡战? |
(一) 委托理财的直接动因 |
(二) 内在动因:制度缺陷 |
三问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滥用时代何时终结? |
(一) 控制公司上市前与委托理财相关的逆向选择行为 |
(二) 控制公司上市后与委托理财相关的道德风险 |
四、7000万元委托理财(论文参考文献)
- [1]ZS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李妍. 山东大学, 2020(05)
- [2]委托理财驱动制造企业“脱实向虚”了吗? ——基于国民技术的案例分析[D]. 徐攸. 苏州大学, 2020(03)
- [3]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张洁琼.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4]金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营风险与制度优化 ——基于包商银行的案例分析[D]. 冯帅. 南京大学, 2020(02)
- [5]A公司普洱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项目融资研究[D]. 赵俊翔. 云南大学, 2018(01)
- [6]解密中国大案[J]. 丁一鹤. 西部, 2010(Z2)
- [7]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研究[D]. 王叙华. 复旦大学, 2006(02)
- [8]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特征、问题及监管建议——基于深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何燎原,王平心. 财政研究, 2005(09)
- [9]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法律环境研究[D]. 王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
- [10]三问上市公司委托理财[J]. 裘益政,陈琼琼. 国际融资,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