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火未能掩住母子遇难之谜(论文文献综述)
姚建国[1](2019)在《错长城(一)》文中认为一当风吹来时,就像有一位琴师把整片树林当成一架巨大的古筝,弹奏出低沉而雄浑的曲子。这位琴师在哪里?你看不到,只能通过听觉来感受它的存在。山谷,波浪,乃至全部带有缝隙的地方都可能形成风的回响,而风长成什么样子,你一无所知。我一直感叹风的存在,它没有实相,却能操纵有形的东西聒噪不休。我曾去过腾格里大沙漠,面对那一道道向远
柏灵[2](2013)在《儿童成长与伦理选择 ——安徒生童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文学童话发展史上,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的童话创作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十七世纪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首次以艺术家的个体书写方式记录和改编民间故事,从而产生了文学童话这一新的体裁,到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童话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的收集和改编,使童话走进儿童生活成为主要的儿童读物。安徒生是率先明确表示为儿童创作童话的作家之一,为儿童写作童话的宗旨使安徒生一直以来都关注儿童成长,他在童话中表现儿童和童年生活,传达与成长相关的伦理信息,用安徒生自己的话来说,他要用童话“赢得下一代的喜爱”。安徒生的童话艺术风格独特,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文学童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文学童话发展史上第三次重要突破。为阐释安徒生童话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本文以伦理研究为主,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本细读以期就安徒生童话传达的关涉儿童成长的伦理思想展开讨论。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本章以安徒生童话中的儿童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安徒生童话置于其整个文学创作中加以考察,在比较的视野中阐明安徒生对儿童天性的独特理解以及安徒生如何以全新艺术手法塑造儿童形象以服务于儿童天性的表达。为在童话中表现真实的儿童天性,安徒生开创性地使童话语言风格符合儿童的真实语言习惯并首次在童话中引入儿童视角,深入描写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体认和感悟,从而扩展了童话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的表现力,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儿童形象的塑造。在童话叙事传统中,儿童只具有推动情节的功能性作用,而安徒生笔下儿童是具独立意识、丰富情感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些儿童形象表现出安徒生对儿童纯真天性的观察和理解。在他看来,儿童的纯真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行为受自然本能主导,因此儿童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第二、儿童的纯真表现为缺乏善恶意识和分辨善恶的能力。善恶的意识是社会产物,刚刚开始社会化过程的儿童伦理观念尚不成熟,他们的行为往往处于直觉感受和本能反应阶段。第三、儿童的纯真表现在其自然的情感的道德倾向。安徒生没有对儿童天性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而是在还原儿童本性的过程中观察并思考儿童自由意志的创造潜能以及自由意志与文明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安徒生既没有妖魔化儿童,也没有使儿童天使化,他对儿童纯真本性的理解具有不同于启蒙理性和浪漫主义的现实性。第二章本章以安徒生童话中具有变形母题的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安徒生如何使传统的变形母题与儿童成长联系起来并借用变形传达成长的伦理意义。作为神话和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母题,变形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和变化传达了不同时期人对自身的不同认识。安徒生运用变形母题的这一功能在童话中探讨人的伦理本质:人具有伦理意识并且能够用伦理意识引导自己行为,使其符合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以变形表现人的伦理本质的基础上,安徒生将变形与成长结合起来,通过人兽混合体向人的变形,从人到兽的变形和石化变形表现成长的伦理意义。从人兽混合到人的变形中,安徒生融入成长的受戒仪式,通过空间变化的设置隐喻儿童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成长过程;此外,安徒生将从人到兽的变形设置为成长中的身份难题,将石化变形作为社会化过程的阻碍,从而使获得人的伦理身份成为成长的关键。以此,安徒生将人的伦理本质与成长的伦理意义结合起来,将成长表现为形成人的伦理身份的蜕变过程。安徒生对成长的理解与其对儿童天性的理解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表现了对儿童缺乏伦理意识的关注。由于儿童伦理意识缺乏,因此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蜕变和重生,是不断的进行伦理选择,形成伦理意识的过程。变形母题的运用表现了安徒生在文学童话领域的创新,对后来儿童文学中这一母题的运用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章本章以安徒生童话中动植物和玩具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安徒生如何运用动植物和玩具引导儿童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在继承传统拟人手法的基础上,安徒生将“人形化”(anthropomorphos is)进一步扩大到植物和玩具。他赋予动植物和玩具以人的意识和语言,在童话中构建了动物、植物、玩具和人类四个不同的世界,其中动植物和玩具世界既独立于人类社会又与人类世界产生联系。按照植物,家禽,驯服的动物和玩具与人类社会之间距离远近的不同,安徒生使它们表现出不同的“人化”程度,使动植物和玩具构成与人类社会相仿的“社会”,以此表现十九世纪丹麦的等级制度及其价值取向。在安徒生看来,特定社会及其主流价值观是儿童成长的客观伦理环境,会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安徒生从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份确认和自我认知的角度,以动植物故事表现不合理的价值取向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安徒生以动植物童话表明儿童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他者的话语中建立的。成长过程中身份的形成是一系列身份确认的结果,而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对某种身份特征的理想表述会让儿童产生认同的渴望,因此根植于主流社会价值取向的价值评价话语会影响儿童的自我价值认识和身份确认。此外,通过幼年的动物在成年动物教导下价值观的变化和植物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后价值观的变化的情节设置,安徒生表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基于这一考量,安徒生在动植物和玩具故事中,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揭示等级社会及其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不合理性,引导儿童认识价值的道德基础,使他们在功利主义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植物童话中,安徒生还特别注重通过自然界植物的生长探讨成长过程中自我实现的伦理价值。由于价值观是对事物和行为价值的判断,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因此价值观选择也是伦理选择的一部分。基于对儿童成长的伦理考量,安徒生以动植物和玩具童话引导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价值选择。第四章本章以具有旅行母题的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安徒生如何在继承冒险旅行母题的基础上吸收教育小说,感伤文学等文学体裁的叙事特征,以旅行故事引导儿童伦理观念的形成。在继承冒险旅行母题的基础上,安徒生童话发展了冒险旅行,流浪旅行和感伤旅行三种模式。冒险旅行主要表现善恶共存的复杂伦理现状,通过主人的旅行见闻引导儿童形成关于善恶的伦理意识。流浪旅行中,安徒生将流浪主人公置于生存需要和伦理准则的两难选择中,以此探讨成长中这样一个伦理问题:如何理性的面对命运的不公和死亡威胁,或者说,在生存的需要与道德准则相矛盾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感伤旅行故事则吸收感伤文学的叙事方法,以情感变化推动旅行进程,并以感伤情调的渲染培养道德情感。在旅行故事中,安徒生表现善的信念在对抗恶的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引导儿童以仁爱的原则和道德勇气在面对困境时作出正确的伦理选择。第五章本章以具有科幻因素的童话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证明安徒生童话创作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过程中,逐渐以科技元素代替传统魔法形象构建童话的幻想世界。在十九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安徒生看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在他看来,以科学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新世纪人们必须做出的伦理选择。科学精神是新时代理性精神的表现,在科学探索、伦理行为以及艺术创造中都贯注了人的理性的力量,它们共同构成了真善美。科学进步可以使人进一步接近真理,从而促进善和美的发展,因此选择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即选择善与美,这是科学选择的伦理意义。因为选择科学也是一种伦理选择,所以科学选择也是儿童伦理教育的一部分。安徒生的科幻童话以科技代替传统童话的奇幻形象构建理想世界从而将科幻文学的认知功能引入童话中,以此安徒生引导儿童认识人类理性的力量,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尊重并遵从理性的指引。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试图证明安徒生童话传达的伦理思想皆与儿童成长相关。以童话故事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引导儿童伦理意识的形成是安徒生童话创作的宗旨同时也是安徒生童话的内在伦理逻辑。从儿童天性到成长的伦理意义,从价值选择到道德完善过程中的伦理选择,再到新时代的科技选择,安徒生童话的内在伦理逻辑一方面沿着安徒生的理性观展开——安徒生认为“理性在理性中,是真理;理性在意志中是善良;理性在想象中,是美”——一方面沿着安徒生对儿童天性和成长伦理意义的理解展开。基于对儿童缺乏伦理意识的天性和成长伦理意义的认识,安徒生以动植物玩具故事和旅行故事引导儿童伦理理性的形成,向道德观念尚不成熟的儿童传达“意志中的理性”——善;在科幻童话中,安徒生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角度表现“理性中的理性”——真,以引导儿童认识科技的变革力量和科学理性的重要性。安徒生旨在从伦理理性和科学理性两个角度引导儿童,使儿童既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意志面对成长中的困难与挑战,又使能为迎接未来科技时代做好准备。
徐皓峰[3](2013)在《武士会》文中研究指明清光绪三十年(1904),梁启超着书《中国之武士道》;民国元年(1912),李存义在天津创立"中华武士会"。自序一生三事清末民初,李存义是形意拳的一代宗师,做了三件事:合了山西、河北形意门;将形意拳和八卦掌合成一派;创立"中华武士会",合并北方武林。其中"合了形意、八卦"一事,在河北形意门
李彩花[4](2012)在《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文本与汉文原着《封神演义》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封神演义》是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的神魔小说。关于其作者有许仲琳和陆西星两种说法,学术界比较认同许仲琳一说。《封神演义》的作者在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的基础上,广泛采集神话、传说、轶闻以及佛经故事并驰骋想象,演绎成这部鸿篇巨制。小说以商周易代为历史背景,叙写纣王被千年狐狸精所附体的苏妲已迷惑,制造酷刑、滥杀忠臣、残害无辜、荒废朝政,最终落得众叛亲离,与摘星楼一起化为灰烬。与此同时,写西伯侯之子姬发顺应天意,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汇同八百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最终以姜子牙封神、周武王封侯作结。该书自问世以来,以其丰富的想象、复杂的故事情节以及斗智斗法的场面和丰富的民间文学知识博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封神演义》于19世纪被译成蒙古文之后,在汉文小说蒙译活动和佛教寺院的推动作用下,主要通过文人的直接阅读和胡尔奇的传播两种途径,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在蒙古族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蒙古族说书艺人——胡尔奇起到了主要作用。本文选取西日布胡尔奇于20世纪80年代,在哲里木盟广播电台(今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其底本(许仲琳编、钟惺评:《封神演义》(上、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笔者在东部蒙古族地区搜集和整理到的第一手资料,主要借助影响研究和口头程式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多层次、多角度展开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不同语种、不同体裁的两种文本的对比,探究隐含于胡尔奇创作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揭示出书面文学转化为口头文学的过程中胡尔奇所起的作用,以及蒙古族在接受他民族文学影响时,积极的重构精神和深厚的蒙古文化底蕴。西日布胡尔奇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是迄今为止留有录音资料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封神演义》口头文本。西日布胡尔奇在录制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时,直接阅读汉文原着,迅速进行思维转换,以娴熟的创作技法,用自己的母语(蒙古语)将汉文古典小说通过蒙古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艺术演述得淋漓尽致。他也因此被冠以“封神演义胡尔奇”的美称。西口布胡尔奇及其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的研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本论文的研究,对蒙汉文学关系以及比较文学理论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笔者首先梳理了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途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和西日布胡尔奇在其流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出西日布胡尔奇在对《封神演义》的热悉过程中,师傅扎那的传授和《封神演义》蒙译本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时,通过对转写的蒙古文文本与其底本进行逐章逐句的对比,归纳和分析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中胡尔奇的再创作。在此丛础上,选取典型案例作为论据,深入探讨了胡尔奇之所以对底本进行增、删、改写的原因以及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是如何影响蒙古族文学和文化的。胡尔奇在说唱时,对底本中的汉文诗词、典故和各类点评以及与蒙古族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根据蒙古族说唱艺术传统、宗教信仰、审美心理、风俗习惯、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充分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对底本进行增加和重构,使其更加符合蒙古族说唱艺术传统和审美心理。
高仲泰[5](2011)在《跨过鸭绿江》文中指出一在父亲去世后一段时间,我的状态变得很糟,做什么事都集中不起精神,照片也拍得很少,像一头在磨盘边虽上了套,但磨磨蹭蹭、走两步停三步的驴。同事和朋友们以为我还未从丧父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当然是个原因,熟悉我的人都知道父亲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但我心里清楚,事情并不尽然如此,让我心神不定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父亲临终前给我讲的藏在他心中大半辈子的一个秘密。如果他把这个秘密永远地带走也就罢了,可是他偏偏
叶辛[6](2010)在《客过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这是一群我的同时代的伙伴。他们出身不同,心性相异,青春时期各有属于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他们曾经虔诚、曾经盲目,也曾经狂热地顺应时代……我想通过这些伙伴的一次重返第二故乡之旅,以沉静平和的心态与宽广的胸怀,思索整整一代人的信仰和爱,追索他们过失的往事和错误,回忆他们有过的希冀和欲望,透过他们色彩斑斓的命运和各自背上的心灵重负,写出的是逝去年代的至诚至愚,至真至悲;写出的是逝去年代里生命轨迹中的尴尬和无奈;写出的是共和国一代同龄人的生活现状及对人生、命运、爱情、历史、社会的诘问。凝聚绽放出的是生命之本色:激奋,而不免多舛的命运;
刘广雄[7](2010)在《中国维和英雄》文中认为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凌晨5时53分,海地强震。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大楼瞬间倒塌,8名中国维和人员被埋入废墟。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一个略显陌生的名词在接下来的10天之内全方位进入公众视野。10年维和,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8名中国警察,为世界和平献出宝贵生命。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追授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同志"维和英雄"荣誉称号。2010年5月3日,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壮丽凯旋。从缉毒勇士到维和英雄,从缅北丛林到加勒比岛国,来自中国禁毒斗争最前沿的云南公安边防部队独立组建中国第六、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10年维和的风雨历程,鲜为人知的异国风情,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铁骨柔肠的家国情怀,强震之后的生死救援,痛失战友后的顽强奋战,交织成一曲"责任、荣誉、国家"的英雄壮歌。
耿雪[8](2008)在《广陵旧事》文中研究表明一、花逝江湖是一个执拗的少年,总要刻骨铭心地记下一切恩怨,然后日日夜夜,不停辗转思量;江湖又是一个善忘的老人,一场宿眠,半壶浊酒,就抛却了看惯的沧桑和久负的重荷。在铭记与遗忘中抉择,江湖于是渐渐茫
田根胜[9](2003)在《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文中提出本课题主要从承传与开拓的宏观视角,对近代戏剧文化的转型作连续性和统一性考察,旨在揭示近代戏剧发生的背景、新变的特征、理论观念、创作规律及舞台实践,从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给近代戏剧以实事求是的定位。 全文从“表演与风格”、“编剧与创作”、“理论与观念”三个方面九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论: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在密切联系生成近代戏剧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同时,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揭示其多方面的特征和贡献。 第一章: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道咸及同光年间,京都剧坛以程长庚为首的前后“三杰”次第崛起,使乾嘉以来以旦角为主要行当、以家庭小戏为主要剧目的乱弹,和以优雅婉丽之声为主要风格的昆曲折子戏日益为人们所不满。以老生为主要行当、以历史大戏为主要剧目、以“喊似雷”之“黄腔”为主要风格的皮黄剧种应运而生并日臻成熟。讲求气势、展露时代心声的表演风格和欣赏观念迅速成为主流。 第二章: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京剧传入上海以后,从经营方式到艺术风格都发生深刻变化。从京剧传入到19世纪末,京、徽、梆子同台竞演、融合汇通,形成南派京剧;20世纪初前后,上海的京剧界人士开始比较自觉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明确提出京剧改良的要求,积极介入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派京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与“京朝派”分庭抗礼,形成独具魅力的海派艺术。 第三章:传统剧目的新变。本章从近代京剧剧目之来源的宏观角度,着力探讨近代戏剧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在融会贯通过程中的开拓创新。其新变特征不仅表现在历史题材的大量发展上,而且更表现在以艺人为中心的编剧体制的形成,以舞台演出为主体剧本型态的确立,以及经过一大批杰出艺人的整理加工与艺术创造,演出“文本”趋于成熟和定型。 第四章: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本章主要探讨艺人历史剧源流及其主题倾向: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大众审美价值与艺人历史剧创作;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历史剧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鸦片战争以后,内乱外患,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直面社会现实,时事剧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以后,又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再度崛起,风行剧坛。近代前期的时事剧作品,大都体现出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且多触及“内乱”,涉及“外患”的作品不多,这与后期时事剧更多地关注“外患”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前期时事剧大多局限于传奇杂剧等文人案头剧,后期则包括传奇杂剧、时装京剧、文明新剧等。 第六章: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处在新旧、中西文化交流的关口,近代戏曲理论家立足传统,以全新的视角,对“戏曲”、“悲剧”、“意境论”、“骈史观”等极具戏曲范畴论性质的戏剧观念进行阐释。 第七章: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剧改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一大批社会革新家倡言戏剧的教化作用,提出戏剧改良主张,在社会思想、审美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推动近代戏剧观念的更新。 第八章: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近代戏剧舞台性因素的加强,推动了戏剧表演理论与观念的突破和更新。吴梅推重“场上之曲”,并标举“声歌之道”;齐如山总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为中国戏曲原理;汪笑侬把戏剧改良行之于舞台实践;新剧理论家倡言新剧改良。 余论:近代戏剧的地位与影响。
李希龙[10](2003)在《大火未能掩住母子遇难之谜》文中研究指明 2002年11月19日晚,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使大庆这座年轻的石油城温度骤降,气温零下20度,滴水成冰。忙碌了一天工作的石油工人们,在温暖的家中早已进入了梦乡。零时03分,让胡路区后龙岗6—3号楼4单元201室的居民在睡梦中被浓烟呛醒。男主人王某以为自家着火,惊慌失措地喊起家人。经寻找发现,浓烟来自楼下101室。王某拼命敲打101室房门,但里面没有一点儿反应。于是,王某立即拨打119报了警。
二、大火未能掩住母子遇难之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火未能掩住母子遇难之谜(论文提纲范文)
(1)错长城(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2)儿童成长与伦理选择 ——安徒生童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儿童形象与儿童天性 |
第一节 幻想世界中的真实儿童 |
一、儿童形象的写实性 |
二、塑造新的儿童形象 |
第二节 纯真儿童与儿童天性 |
一、儿童的自然本能 |
二、缺乏善恶意识的天性 |
三、儿童的自然情感 |
第三节 儿童的自由意志 |
一、自由意志与文明的碰撞 |
二、自由意志与顽童的惩罚 |
三、理想儿童形象 |
第二章 变形与成长的伦理意义 |
第一节 变形与成长 |
一、从兽变人:成年仪式 |
二、从人变兽:成长难题 |
三、石化:成长的终止 |
第二节 变形与伦理身份 |
一、变形:人兽之同 |
二、变形:人兽之别 |
第三节 成长的伦理意义 |
一、伦理选择与伦理身份 |
二、成长的伦理选择过程 |
第三章 动植物、玩具故事与价值选择 |
第一节 动植物与玩具:人类社会的缩影 |
一、动植物世界与社会等级 |
二、玩具与人的境况 |
第二节 价值取向与儿童成长 |
一、等级社会的价值观 |
二、功利主义 |
三、社会价值取向对成长的影响 |
第三节 引导正确的价值选择 |
一、等级与价值关联的解构 |
二、价值的道德基础 |
三、自我实现的伦理价值 |
第四章 旅行故事与道德完善 |
第一节 旅行模式 |
一、冒险旅程 |
二、流浪旅程 |
三、感伤旅程 |
第二节 旅行困境的考验 |
一、恶的挑战 |
二、欲望的影子 |
三、情感考验 |
第三节 救赎力量与道德完善 |
一、仁爱准则 |
二、善的信念 |
三、道德勇气 |
第五章 新世纪的魔法与科技时代的伦理选择 |
第一节 安徒生童话的科幻特征 |
一、科技发展与童话创作 |
二、安徒生的科幻童话 |
第二节 科幻童话的伦理关注 |
一、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 |
二、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 |
第三节 科技时代的伦理选择 |
一、进步哲学与科技发展 |
二、科技选择的伦理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武士会(论文提纲范文)
自序一生三事 |
1.铁人铁眼铁鼻腮 |
2.独行道 |
3.守洞人 |
4.白衣弥勒 |
5.往世之妻 |
6.风情渐老见春羞 |
7.现成诗韵谁人得 |
8.正气 |
9.禅病悲魔 |
10.粘竿处 |
11.为因多退处不敢问升沉 |
12.月白冰江暖花红烧身寒 |
13.始知旧人是兵家 |
14.剑为世宝琴为天音 |
15.误国 |
16.刀与星辰 |
17.已破之国不可补已放之心不可收 |
18.中与浑圆 |
19.帝制 |
20.天地不知老多情即长生 |
21.旧约 |
22.新约 |
23.剑龄长天厌之 |
24.忘身之应 |
25.汉奸 |
26.尊宿 |
27.三重人世 |
28.争大 |
29.抽心一烂 |
30.三玄三要 |
31.土豪劣绅 |
32.点穴 |
33.武士道 |
34.别有伤心人不识 |
35.购我头颅十万银真能罪我亦知音 |
36.世无成局人成废 |
37.小巷流言出门为患 |
38.太极拳 |
39.嘉庆刀 |
40.一日三百杯醉把西风扇 |
(4)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文本与汉文原着《封神演义》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 |
第一章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 |
第一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的传播途径及影响 |
一、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途径 |
二、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的影响 |
第二节 西日布胡尔奇 |
一、生平及思想 |
二、说唱风格 |
三、西日布胡尔奇的贡献 |
小结 |
第二章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汉文底本比较 |
第一节 对汉文底本的增加 |
一、心理活动描写 |
二、注重家庭氛围 |
三、他民族文化的渗透 |
四、胡尔奇自创诗词 |
第二节 对汉文底本的删减 |
一、诗词 |
二、典故 |
三、回中及回后点评 |
四、对女性的轻蔑语 |
第三节 对汉文底本的重构 |
一、表述方式的重塑 |
二、创作技法的多样 |
三、创作思想的差异 |
四、误读 |
小结 |
第三章 汉文古典小说到蒙古族口头艺术的转化 |
第一节 书面文学到口头文学的转化 |
一、核心内容不变 |
二、对内容的细节化 |
三、对内容的简略化 |
第二节 书面表述到口头表述的转化 |
一、删繁就简 |
二、转换叙述视角 |
三、传统中的再创作 |
第三节 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的转化 |
一、频繁使用汉语音译词 |
二、口语化 |
小结 |
第四章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的蒙古文化底蕴 |
第一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族说唱艺术传统 |
一、传统艺术手法的体现 |
二、英雄形象的勾勒 |
三、程式及主题的运用 |
第二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化性格 |
一、英雄与其坐骑的深厚情谊 |
二、人物性格的蒙古化创作 |
第三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族宗教信仰 |
一、萨满教的影响 |
二、藏传佛教的影响 |
第四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族审美心理 |
一、美与丑的艺术表述 |
二、英雄崇拜文化 |
第五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族传统风俗习惯 |
一、传统生活习俗 |
二、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相关禁忌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金·西日布胡尔奇生平事迹 |
二、访谈录 |
三、说唱过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的胡尔奇统计 |
四、田野照片 |
五、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第101回——165回汉语音译词及箴言总汇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跨过鸭绿江(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6)客过亭(论文提纲范文)
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9)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 |
第一章 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 |
第一节 京秦旋风与男旦风潮 |
第二节 风云际会与黄腔崛起 |
第三节 德艺双馨与审美趣味的转移 |
第四节 时运交移与戏剧观念的进一步变革 |
第二章 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 |
第一节 京派、海派之名与实 |
第二节 京徽争胜与南派京剧的形成 |
第三节 京剧改良与海派京剧的发展 |
第四节 海派文化对传统京剧思维的消解与激活 |
第三章 传统剧目的新变 |
第一节 近代剧目之来源 |
第二节 以艺人为中心编剧体制的形成 |
第三节 以表演为中心剧本型态的确立 |
第四节 舞台演出文本的成熟与定型 |
第四章 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 |
第一节 艺人历史剧溯源及其主题倾向 |
第二节 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
第三节 大众审美取向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
第四节 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
第五章 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 |
第一节 时事剧沿革及近代士风的转变 |
第二节 忧乱伤离:近代前期时事剧创作 |
第三节 政治剧曲之丰碑:近代后期时事剧创作 |
第四节 报章体的渗透与近代传奇杂剧创作 |
第六章 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 |
第一节 戏曲观 |
第二节 近代悲剧观念的变迁 |
第三节 意境论 |
第四节 骈史观:以诗人之心,行稗官之志 |
第七章 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曲改良 |
第一节 高台教化:传统戏剧教化观 |
第二节 以戏救国:近代前期戏剧教化观 |
第三节 新民救亡:近代后期戏剧教化观 |
第四节 戏曲改良的理论建树 |
第八章 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
第一节 场上之曲与声歌之道:吴梅的舞台实践论 |
第二节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齐如山的舞台实践论 |
第三节 汪笑侬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
第四节 新剧改良的舞台实践论 |
余论 近代戏剧的地位及影响 |
附录一: 近代京剧剧目之着录 |
附录二: 传奇杂剧对京剧的渗透 |
附录三: 近代戏剧史编年 |
附录四: 参考书目举要 |
后记 |
四、大火未能掩住母子遇难之谜(论文参考文献)
- [1]错长城(一)[J]. 姚建国. 唐山文学, 2019(10)
- [2]儿童成长与伦理选择 ——安徒生童话研究[D]. 柏灵.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7)
- [3]武士会[J]. 徐皓峰.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3(01)
- [4]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文本与汉文原着《封神演义》比较研究[D]. 李彩花.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5]跨过鸭绿江[J]. 高仲泰. 江南, 2011(03)
- [6]客过亭[J]. 叶辛. 中国作家, 2010(21)
- [7]中国维和英雄[J]. 刘广雄. 中国作家, 2010(10)
- [8]广陵旧事[J]. 耿雪. 武侠故事(长篇专号), 2008(06)
- [9]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 田根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10]大火未能掩住母子遇难之谜[J]. 李希龙. 北方消防,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