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危重病五例

中医治疗危重病五例

一、中药治疗危重病症验案五则(论文文献综述)

黄柏学[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以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医案为研究对象,对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该病的临证经验及谴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陈四清老师辨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的“臌胀”诊治内容。方法:收集陈四清老师2014年05月—2020年12月期间临床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案,共计543诊次(47例),采用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和SPSS26.0数据挖掘系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进行录入,建立医案数据库,应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同时结合陈四清老师的临床诊疗经验,对医案中的症状、舌脉、病理因素及核心方药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结果:(1)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为:本课题收集的543诊次医案中,男性患者27例(共314诊次);女性患者20例(共229诊次);临床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有右胁隐痛(65.43%)、面黄(19.75%)、疲劳乏力(16.87%);舌质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舌质暗红(52.26%)、舌质淡红(24.69%)、舌质红(20.16%);舌苔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苔薄黄腻(26.75%);苔薄(20.16%);脉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细脉(89.30%)、弦脉(72.02%)。医案中所涉及的中药达218味,前10种高频使用的药物分别是:金钱草(98.77%)、郁金(98.77%)、垂盆草(76.54%)、黄连(74.49%)、炒海螵蛸(62.55%)、黛蛤散(53.50%)、蜣螂虫(53.50%)、鸡血藤(50.62%)、醋柴胡(47.33%)、黄芪(46.91%)。按药物治疗功效的不同分类前5种高频药物是:利湿退黄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2)运用关联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症状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中以右胁隐痛症状为主导,其与便溏、面黄、寐差、疲劳乏力、腹胀如鼓关联度较高;舌苔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舌象中以舌质暗红最为常见,其与苔薄、苔薄黄、苔薄黄腻、有裂纹置信度较高;脉象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脉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有细脉、弦脉,其中以细脉与弦脉的置信度、支持度较大;药物方面:金钱草、郁金、垂盆草、黄连这4味药的关联性最强;(3)运用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为:陈四清老师诊治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处方以陈四清老师自拟的凉血散瘀方、肝硬化肝郁脾虚方、肝硬化利水方为主。结论:(1)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肺、胃,后期可累及肾等;病理因素以湿热、痰热、瘀热、疫毒等为主;(2)基本病机为湿热内伏,肝失疏泄,横乘脾土,痰湿内生,气滞血瘀;(3)基本治法以清热利湿法、凉血解毒法、利胆退黄法、活血消症法、化痰散结法、补益肝肾法为主;(4)核心处方以陈四清老师自拟的凉血散瘀方、肝硬化肝郁脾虚方、肝硬化利水方为主。

窦豆[2](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古育慈(KuYu-Tzu)[3](2021)在《基于属性偏序原理的六经辨治皮肤病临床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伤寒论》是一本融合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中医临床着作,其辨治体系为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不独专于辨治外感六淫,对临床的疑难病症亦有重大指导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敏教授崇尚中医经典,喜以六经辨治临床常见疑难病症,在遣方用药上喜用经方,并且不拘于原方,擅长对其进行加减运用,尤其是在临床常见的皮肤病治疗上,效果显着。因此本课题基于数学属性偏序原理的知识发现方法,对刘敏教授辨治皮肤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收集、分析和总结,以期推广刘敏教授六经辨治皮肤病的经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将文献研究与临床病历分析相结合的回顾性研究方法,首先,收集与六经辨证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六经辨证的发展源流,探讨历代医家对六经辨证的运用,尤其是以六经辨证为辨证方法治疗皮肤病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通过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敏教授门诊与皮肤病相关的病历信息及处方用药,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数据录入,建立相关数据库,提取方药症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数学属性偏序原理分析资料。第三部分,基于上述文献研究及回顾性研究内容,总结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的相关规律,对分析资料所得的结果进行解读,总结归纳刘敏教授运用六经辨治皮肤病的经验。研究成果1.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的体征特点本研究收集的验案涵盖湿疹、痤疮、荨麻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在太阳证中皮肤瘙痒常与皮肤起疹、皮疹色红合并出现,也多见皮疹融合成团块、皮疹脱屑、皮肤糜烂或干燥、皮肤斑点、肤色丹红的症状,也会出现皮肤水疱、皮疹如刺等湿热或热盛症状;阳明证中表现多为皮肤丘疹,且常伴皮疹稠密;少阳证中大多表现为皮疹色红,且常伴皮肤起疹、皮疹瘙痒,还多见皮肤丘疹、皮疹融合成团块的症状;太阴证中最常见皮肤蚁行感,其次是皮肤丘疹、皮疹色红、皮疹瘙痒、皮疹稀疏的症状;少阴证中最常见皮肤丘疹,其次是皮疹色红,另外亦常见皮肤蚁行感、皮疹搔之不知痛痒的症状;厥阴证中多见皮肤蚁行感,且常伴皮肤起疹、皮疹瘙痒的症状。2.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的皮损部位特点皮肤病的皮损部位与经络循行基本一致,太阳证主要表现在四肢阳面、背部、肩部、腰臀部;阳明证主要表现在头部及面部;少阳证主要表现在面部、胁部、身体两侧少阳经脉循行之处;而三阴证中的皮损部位主要集中在面部和四肢,太阴证主要表现在四肢阴面和面部;少阴证主要表现在下肢阴面、面部、胸部;厥阴证主要表现在阴部、大腿根部、面部。3.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伴随的寒、热、汗症状特点关于皮肤病伴随的寒、热、汗症状,在太阳证表现为典型的太阳病提纲证,多见恶寒、恶风,亦或有微热症状,少汗或多汗皆可出现;阳明证表现为汗多、但头汗出等热象;少阳证表现为恶寒、有汗、手足心热,其中火热内郁的手足心热仅在少阳证中出现;太阴证表现为腹部冷、恶寒、四肢清冷,且多伴自汗症状;少阴证表现为恶寒及四肢厥冷;厥阴证表现为五心烦热、腹部冷,反映了厥阴证寒热错杂的性质。4.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伴随的疼痛特点皮肤病伴随症状中较少伴随疼痛症状,若出现亦常与本经经络循行相一致,关于皮肤病的痒与痛的产生机制在文中亦有提及,因其在大脑皮层的兴奋区有重叠,因此发现疼痛症状易与皮损部位和经络循行相一致。5.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伴随的饮食、口味特点皮肤病在六经辨治中多见口干、口渴引饮的症状,反映皮肤病与体内津液的耗损有关联,其中阳证多表现为渴喜冷饮,阴证多表现为渴喜热饮,另外少阳证有典型的口苦症状。6.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伴随的精神、情志及睡眠特点在皮肤病的六经辨治中多伴睡眠问题,太阳证除有失眠外,还有睡中易醒的症状;阳明证多有心情烦躁,另有睡中流涎的症状;少阳证的情志症状最多,除心烦外,还有焦虑、喜叹气、性急、易怒的症状,睡眠中常伴多梦;三阴证多有夜间醒后难继的症状,另外少阴证常伴神疲,厥阴证常伴多梦、易惊。7.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伴随的全身不适症状六经辨治皮肤病最多出现的不适症状为身体困倦,除因受岭南地区气候多湿的影响外,还与皮肤病患者体内津液耗损及水分代谢失调有关。其他方面,少阳证多伴头晕,太阴证多伴腹胀和下肢沉重,少阴证多伴腰酸,厥阴证多伴心悸怔忡、胸部胀闷。8.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伴随的五官不适症状在皮肤病的六经辨治中少伴五官症状,仅以少阳证多见,以咽部堵塞感为多见,其次为咽干,咽干症状为少阳病提纲症之一。9.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伴随的声音、气味症状特点在皮肤病的六经辨治中伴随的声音、气味症状,在太阳证多伴咳嗽、气喘息粗,阳明证多伴口气臭、矢气多,太阴证多伴嗳气、矢气多,即太阳证多伴呼吸道症状,而阳明证及太阴证多伴胃肠道症状。10.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伴随的二便特点在皮肤病伴随的二便症状中,大便异常较多见,小便异常相对少见,其中在太阳证及少阳证伴随的二便异常症状较多。太阳证多伴大便时结时稀或干燥、小便多黄;阳明证多伴大便干燥或腹泻等阳明热盛、湿热内蕴的症状;少阳证多伴大便时结时稀、小便黄;太阴证、少阴证多伴大便溏薄,太阴证多伴小便起泡,少阴症多伴尿多、夜尿多;厥阴证多伴大便时结时稀。11.关于六经辨治中皮肤病伴随的女性症状本研究所收集的病案中暂未发现伴随的男性症状,只有在少阳证和少阴证中有伴随妇科症状,经血夹块和经行腹痛较常见,少阴证还多伴经行腰酸,其次是经前乳胀、月经量少、经血色淡;少阳证最常见的症状是经血夹块,其次多伴经行腹痛、经色暗红、经前乳胀,另外少阳证带下症亦较多。12.关于六经辨治皮肤病刘敏教授常用的方剂与中药太阳证常用的中药是桂枝、炙甘草、大枣、赤芍、苦杏仁、麻黄,数学属性偏序原理反映其中桂枝常与炙甘草、大枣、赤芍合用组成桂枝类方,也常与炙甘草、大枣、赤芍、苦杏仁、麻黄合用组成麻黄类方治疗皮肤病。阳明证常用的中药是炙甘草、黄芩、黄连、葛根、赤芍、丹皮、茯苓,数学属性偏序原理反映以上药物常组成葛根芩连汤类方治疗皮肤病。少阳证常用的中药是柴胡、黄芩、炙甘草、大枣、桂枝、赤芍、红参,数学属性偏序原理反映常以赤芍、桂枝、大枣、柴胡、黄芩、法半夏、红参和(或)党参组成柴胡类加减方治疗皮肤病。太阴证常用的中药是干姜、炙甘草、附子,数学属性偏序原理反映附子常与干姜、炙甘草、红参、白术合用组成附子理中汤加减方治疗皮肤病。少阴证常用的中药是红参、赤芍、龙骨、牡蛎、茯苓、附子,数学属性偏序原理反映附子常与牡蛎、龙骨、干姜合用,也常与茯苓、赤芍、红参、黄芪合用组成茯苓四逆汤加减方、真武汤加减方治疗皮肤病。厥阴证常用的中药是干姜、黄连、黄柏、乌梅、党参、花椒、附子、细辛,数学属性偏序原理反映黄柏常与干姜、附子、细辛、黄连、当归、党参、花椒合用组成乌梅汤加减方治疗皮肤病。结论太阳证常见皮肤病体征有皮疹瘙痒合并皮肤起疹、皮疹色红,皮损部位常与太阳经脉循行一致,典型症状表现为太阳病提纲证,伴随症状有口干、口渴、渴喜冷饮、失眠、呼吸道症状,核心病机为营卫不和,常用方剂为桂枝类方治疗。阳明证常见皮肤体征有皮肤丘疹并伴皮疹稠密,皮损部位常见于头面部,典型症状有腹痛、大便干燥或腹泻、完谷不化、矢气多、口气臭,伴随症状有汗多、但头汗出、口渴引饮、心烦、失眠、睡中流涎,核心病机为阳明热盛、湿热内蕴,常用方剂为葛根芩连汤方加减治疗。少阳证常见皮肤体征有皮疹色红、皮肤起疹、皮疹瘙痒合并出现,皮损部位常为身体两侧少阳经脉所循行之处,典型症状有口苦、咽干、咽喉堵塞感、头晕、视物模糊、恶心,伴随症状有少腹疼痛、偏头痛、胁痛、心烦、焦虑、性急、易怒、经血色暗、经血夹块、经行腹痛、经前乳胀、带下症状,核心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常用方剂为柴胡类方加减。太阴证常见的皮肤体征是皮肤蚁行感,皮损部位主要在四肢阴面、面部,典型症状有恶寒、四肢冷、腹部冷、腹痛、腹胀、嗳气、矢气多、大便溏薄,伴随症状有下肢沉重、口干、渴喜热饮、自汗、汗多,核心病机为脾虚寒湿,常以附子理中汤方加减治疗。少阴证常见皮肤体征有皮肤丘疹、皮疹色红、皮肤蚁行感、皮疹搔之不知痛痒,皮损部位分布在面部、下肢、全身、胸部,典型症状有恶寒、四肢冷、神疲、身体困倦,伴随症状有腰酸、腰痛、尿多、夜尿多、经行腰酸、月经量少、经血色淡,核心病机为心肾阳虚,常以真武汤方加减治疗。厥阴证常见皮肤体征为皮肤蚁行感、皮疹瘙痒、皮肤起疹,皮损部位常见于阴部、大腿根部、面部,典型症状有五心烦热、心忡、胸部胀闷、腹部冷,伴随症状有腹痛、汗多、舌痛、失眠、夜间醒后难继、多梦、易惊,核心病机为寒热错杂,常以乌梅丸加减治疗。通过以上归纳的皮肤病六经辨治要点,可以发现部分症状中有明显三阳、三阴证的区别,所以诊断皮肤病,应该先别阴阳,再定六经,再依症状排查,其中皮损部位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最终确认皮肤病的六经分型。刘敏教授辨治皮肤病,首先辨别六经分型,而后选用该经方药,继而随症加减。在临床运用中,经方合用亦较常见,刘敏教授在治疗皮肤病时常以柴胡桂枝汤方加减,也常以经方与时方合用,如常以附子类方、真武汤方合封髓丹,理中汤类合益气聪明汤等。另外,治疗皮肤病时也注重调血,常使用四物汤类加减,比如四物汤、当归饮子、桃红四物汤,或者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比如丹参、三棱、莪术等。还常佐以祛风止痒药,比如荆芥穗、防风等。刘敏教授在皮肤病治疗中亦关注睡眠问题,处以安神宁心之药,比如加入酸枣仁、龙骨、牡蛎等。最后总结刘敏教授在治疗皮肤中使用的经方类方,其中最常用的是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柴胡类方以及附子类方。以上总结了刘敏教授六经辨治皮肤病的临床思路及组方用药特点,有利于推广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便于中医学子学习领悟如何以六经辨治皮肤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皮肤病的临床治疗。

张佩文[4](2021)在《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以程文囿的临床医案《杏轩医案》为基础,对医案的成书过程及编写特点、程杏轩的学术渊源、学术观点、各科临证经验、治学特点等进行研究,以期相对系统地阐发程杏轩的学术渊源和学术观点,发掘程文囿治疗内、外、妇、儿的临证经验,并总结其治学之道。方法:1.文献研究法:运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检索平台,以及查阅着作等对本课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2.经验总结法:对《杏轩医案》中的医案进行梳理、分类、剖析、对比、总结,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3.个案研究法:通过选取部分代表性医案,加以分析讨论,弄清其特色,由此类推,以小见大,呈现程氏的学术思想。结果:1.通过对程文囿及其主要着作的研究,明确了《杏轩医案》的编写人员系程氏及其弟子。此书的编写特点为:记录详实完整;选案典型精严,不掩己德,不避己过;全书编次不分门类,对于病证、病理记述颇详;善于引喻,深入浅出地呈现医理;案末常附程氏基于本案的思考或感叹。2.通过分析《杏轩医案》内容,还原程文囿的学术渊源,即溯源《内经》,师法仲景,喜宗景岳、效法吴门,旁通各家。3.基于医案提炼了程文囿“变通为要,守正创新”、“药简功专,当机立断”、“未得其证,切忌投药”、“疑病探之,勿失良机”、“情志致病,独药难疗”、“守正补虚,不图近功”的学术观点。4.通过对医案进行梳理分类,撷取程氏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经验。如在内科脾胃病以虚实为要、肢体经络病重视肝肾等;外科痈疽余毒未清守正清火、常从经络辨证获奇效;妇科方面不拘成方既论、善从理奇经取效;儿科方面惊风补虚清解灵活运用、痘证活用寒温之剂,在妇儿两科的辨证论治上强调结合妇、儿的体质特点等。5.总结出程文囿不掩己功,不避己过、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并重医情与人情、提倡临证增才识的治学之道。结论:1.《杏轩医案》是程氏毕生临床经验之总结,此书的编写特点决定了其现代适读性较高,对新安医学的传承、研究和理论完善均具有现实意义,值得研究。2.程氏在学术渊源上尊内经,崇仲景,法景岳,效吴、叶,学出多源。《杏轩医案》所收录医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对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记录均详实完整。此书对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3.程氏的学术观点和治学之道对于现代临床,无论是在医术还是医德医风上均有可取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今国家对中医药传承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也完全契合。

王淞[5](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方珣[6](2020)在《现代岭南名医头痛医案收集整理及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整理现代岭南名中医诊治头痛的经验,分析岭南地区头痛发病特点、诊断、用药规律,探讨与之相关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从整体上把握现代岭南头痛证治的规律,为今后岭南地区头痛的辨证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文献收集:收集现代岭南名中医医案,纳入标准是:本课题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历次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者,以及由国务院两部一局确定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到图书馆、文献馆实地采集,期刊文献数据库搜索下载等形式,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治疗头痛现存医案进行收集整理。2.文献整理:将文献收集的全部资料按照类别进行整理区分,并通过excel软件把整理完成的相关资料输入进表格。运用SPSS21.0及运用R(3.6.1)语言中的arules扩展包进行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对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对头痛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岭南名医治疗头痛临证思路、用药规律等内涵。结果:1.医案收集整理结果:本课题共收集涉及头痛医案的岭南名老中医62人,头痛相关着作28册,文献98篇,经初步整理,总计收集医案164例,有效处方282条。2.头痛医案数据挖掘结果:头痛医案中出现症状总计86种,症状出现的总频数为1256次。其中频数≥5的症状有27种,共计频数为898次,累计频率为71.5%。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头重、耳鸣、失眠、恶心呕吐、烦躁、纳差、颈项不适(胀、痛、紧缩)等。出现舌象为28种,出现的总频数为98次。其中,舌淡频数最高,占17.61%,其次为苔白、舌红、舌暗、苔腻、苔黄、苔薄、胖舌、苔厚(频数≥10)。医案中共出现脉象11种,出现的总频数为188次。其中,脉弦最高,占36.2%,其次为脉细、脉数、脉滑、脉沉、脉缓、脉浮、脉弱(频数>5)。医案中出现证型有22种,出现的总频数为349次。本证中,以肝阳上亢频数最高,占23.78%,其次为风寒头痛、瘀血头痛、痰湿内阻、风邪上扰、肝火上炎、风热头痛、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少阳头痛(频数≥10)。共用药物119味,累计用药次数3191次。川芎的使用频数实际最高,为122;排在第二位的是白芍,为99;第三位是茯苓,频数为91。对频数前38味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可取得10类药物组合。经聚类分析,得到具有平肝潜阳、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益气升阳、化痰祛浊、健脾补气、疏肝解郁等作用的7类处方组合。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头痛医案中方证对应的规律,如肝阳上亢证常用天麻、钩藤、白芍、黄芩、草决明等药,寓含天麻钩藤饮之意,旨在平肝潜阳;风寒头痛常用川芎、白芷、防风、羌活、蔓荆子等药,类似清上蠲痛汤组方,为祛风散寒止痛常用组方;瘀血头痛常用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赤芍等药,为血府逐瘀汤组方;益气升阳用葛根、北芪、白术,类似黄芪葛根汤组成;痰湿内阻常用半夏、白术、竹茹,类似温胆汤,体现了治疗痰湿的基本组方;健脾补气常用茯苓、党参、黄芪、白术,类似四君子汤;疏肝解郁常用白芍、柴胡、枳壳、泽泻组成,类似柴胡疏肝散。这些常用药物和方剂体现了岭南医家的基本思维特点,也反映了岭南地区头痛常见的基本证型。结论:1.岭南地区头痛发病病位在肝为主,病邪以实为主,证型以肝阳上亢为主,依次为风寒头痛、瘀血头痛、痰湿内阻、风邪上扰、肝火上炎、风热头痛、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痰热互结。2.针对头痛的治法主要有平肝潜阳、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益气升阳、化痰祛浊、健脾补气、疏肝解郁。3.数据挖掘结果提示本病常用组方为:天麻钩藤饮、清上蠲痛汤、血府逐瘀汤、黄芪葛根汤、四君子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逍遥丸。

赵吉超[7](2020)在《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背景,选取秦汉以前传统文化中道、儒两家的代表着作《管子》、《老子》、《列子》、《庄子》、《四书》,进行传统文化气学说源流研究,寻找中医学术赖以建立的气学说内涵。并以此为根据,选取中医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着作,对其中的气学说进行研究,以明晰古代气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全文分为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气学说源流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之前道儒两家共八本着作中气学说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诸多名词的内涵与气相同,如道、天、心、性等。并且古人对气的体悟称为“内求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出很多观点,涵盖了对形而上本体的认识,以及形而下万事万物的认识,成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构架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天人整体的生命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第二章为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通过对第一章的研究论述,阐发气学说相关的六大基本定理: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充盈于宇宙虚空;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气与神相关。第三章为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将中医基础理论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别为形成时期与发展时期。形成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分别代表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中药理论基础,分析其中的气学说的内涵,以明晰气学说对其形成的影响。发展时期分为晋至唐、宋至明、清至近代三个阶段,共15位医家及相关的15本着作,对各医家的着作进行气学说的研究分析,明晰气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综合研究内容,归纳出两点启示,展望气学说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方向。第四章为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结合中医学的医学属性,对比了其与现代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异同,对中医学两大生命观进行了简单概括。以此分析了气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运用及价值。最后,选取《古今医案按》、导师以及笔者自身临床中的医案进行分析,对气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方剂中的具体临床运用,以气学说为核心对临床诊断、疾病机理、药理进行了分析,以细节展现气学说的价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故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气学说包含了形而上本体论与形而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能量论与规律论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通过内求法对自身生命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高度总结,涵盖了内圣的修持理法与成就外王事业具体运用的学说。气学说使中医学在根本上成为与传统文化一致的存在,将之运用于自身则可循理体悟本体,运用于社会,则可拯危救困。同样,这些研究为气学说的现代化乃至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张浩[8](2020)在《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章旨在探讨分析枕项区针刺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总结赵晓峰教授应用枕项区针刺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及学术思想,拓展枕项区针刺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为临床应用枕项区针刺治疗疾病提供借鉴。方法:1.通过研读经典及文献,总结出枕项区针刺的理论基础;2.通过跟师学习,记录跟师笔记,认真总结各类临床病案;3.通过汇总导师临床中应用枕项区针刺治疗各种疾病的病案,揣摩导师诊治思路与经验,梳理、总结出导师的思想脉络;4.通过与导师反复沟通交流,准确完整地总结出导师枕项区针刺的经验及学术思想。结果:1.简要整理出枕项区针刺的中西医理论基础;2.总结出导师应用枕项区针刺治疗各类疾病的经验;3.总结出导师在枕项区针刺方面的学术思想:(1)灵活运用针灸的治疗作用;(2)重视针刺手法;(3)强调整体观念。结论:通过总结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发现枕项区针刺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在脑病科、骨科、妇科、脾胃科、心身科等各科室的临床常见病中均可应用,且疗效显着,枕项区针刺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黄普觉(Ng Pu Jue)[9](2021)在《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论文将导师赵英杰教授多年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其研究和总结的部分,主要是赵英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此研究以赵英杰教授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挖掘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独特方法,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1.1.整理古时医学圣贤及不同朝代的名医,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文献记载。主要整理其相关病名,发病的病因病机,临证时的辨证分型,不同的治疗法则、所使用的方剂及药物。1.2.检索和归纳当代近十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报导,并把各个不同的研究进展综合起来。1.3.总结赵英杰教授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独到见解。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不同看法进行整理归纳。2.临床研究部分2.1.通过三年跟随导师赵英杰教授门诊抄方,对赵英杰教授所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病案进行收集。总收集案例85例,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总结归纳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与独特的思维方法。2.2.总结归纳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辨治分型和使用的方药,各种临床主要表现如咳嗽、咳血、皮疹、便秘等症状的证治经验。探讨赵英杰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如何“病证结合”,从宏观的中医整体观念,转换到微观的精准医学,把握全局,分析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特色和整体优势。2.3.对赵英杰教授所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后续整理,展开统计分析,再总结归纳所有挖掘的数据,加以分析讨论。病例资料中,进行观察研究主要有性别与年龄,多种不同症状的发生率,常见证候,常用处方,常用药对,所有草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的分布及草药的频数和频率。3.讨论部分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病例,数据挖掘结果,结合跟师三年的理论整理,再综合赵英杰教授的证治经验,作出相应的总结。探讨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提出常见症状、证候及方药的使用,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结果1.重点论述赵英杰教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认为其病理演变过程、病因病机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癌毒、痰、瘀、热胶结为标。痰、瘀、热与癌毒可互为因果、相互搏结而形成瘤体,并夺取精气而伤害机体。然而,唯有正气虚损不足以御邪时,邪毒才得以致病,因虚而患病,因虚而致实的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证。2.详细介绍赵英杰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如何辨治非小细胞肺癌各种不同的常见症状与并发症。例如:咳嗽、咳血、皮疹、便秘等,并探讨赵英杰教授对诸多症状与疾病不同的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的经验和体会。3.从病案选录与处方用药的分析中,发现符合标准的患者共有85例,男性共有42例,占总例数的49.41%;女性共有43例,占总例数的50.59%。年龄大概在29-92之间,平均年龄大约66.41岁。在85例患者当中,所挖掘出的临床症状共有314个;总体所使用的药物有182味,主要的药物种类,分别以最高使用率依次递减,有补气药、清热解毒药、温经散寒药、活血化瘀药、止咳平喘药;常用药物之四气以温类药为主,其次是寒类药,五味以甘味最为常见,占37.28%、其次苦味占33.43%,主要归经以脾经最为常见,占24.59%。其次肺经占22.99%。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机纲要是“脾气亏虚为本,痰热瘀毒胶结为标”而脾气亏虚为本,是发病的先决条件,可贯穿疾病始终。癌毒则是非小细胞肺癌病因病机的关键要素,而痰瘀又是形成癌毒的附加条件。治疗方面,运用复法辨治本病,强调脾肺同治,清、补并用的方法进行。再根据肺癌本虚标实的临床特点,确立以“健脾清肺”为主的治疗法则,自拟健脾益气清肺汤予以治疗。赵英杰教授独具一格地遣方用药,体现了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特理念与精辟的见解。在众多病例和处方用药分析中,可以观察到神疲与咳嗽为诸症之首,舌脉之象则以舌暗红和脉细最为多见;基本核心处方则以健脾益肺、化痰散结、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等治法综合遣方;从总体所使用的药物显示,扶正主要是补气温阳,祛邪则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先。

何群娥(Ho Kwan Ngor)[10](2019)在《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社会的急速步伐,令精神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增无减,引起大众的关注,全球现时已有超过三至五亿的精神障碍患者,数字继续持续上升,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将会成为最严重的疾病,造成医疗的沉重负担,亦影响到病患者与及其身边家人朋友的生活质素,危害身心健康。精神障碍的发生可涉及任何年龄、性别,且可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除了精神症状外,还可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身心同病,令病患饱受煎熬,更甚者会因为情绪未得到适当疏导而产生轻生念头,造成不能挽回的悲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刻不容缓的。目前,西方医学为精神障碍患者处方的药物,仍有未能尽善的不足处,例如并非所有患者皆适宜服用,一般而言,青少年及孕妇是不建议处方抗抑郁药,又如乳癌患者病后焦虑,假使服用抗焦虑药物可能导致刺激乳腺不当分泌或处在相对提高血中泌乳素浓度的副作用。即使合适处方相应的治疗情绪病药物,却又有可能出现药物依赖和药物残留的问题,躯体症状包括疲倦乏力、便秘、心悸、睡眠障碍、食欲紊乱等,令病患者产生抗拒依从的负担。现代医学对治疗情绪相关疾病的疗效,已到了瓶颈的位置,面临挑战。祖国医学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经方治疗情志病经过历史的验证,行之有效,多条名方皆出自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历久不衰,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好的疗效。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探讨以经方辨治情志病及相关躯体症状,为临床找出理法方药的依据,别具意义。《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于一千八百年前,书中对各类情志相关的症状、证候及病症有丰富的描述。如烦证、躁证遍及六经。烦躁虽然在现代医学并非独立成病名,但其临床表现犹似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在甲亢导致的精神障碍中所见的症状亦以烦躁为多见,足见烦躁可视为不能忽视的症候群。烦证与躁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辨病位,可在心,在肝,在脾,在肺,在肾。辨病性可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寒者有太阳变证心阳虚、太阴虚寒、少阴寒化、厥阴肝寒,热者有外邪郁闭、内热炽盛、有兼水湿水热互结、湿热内蕴、阳明腑实燥屎内结,总括而言以热多寒少,三阳经出现较多,三阴经较少。热证又当区分虚热实热,虚热内生阳浮于外,出现烦、躁。辨病机,气机郁滞可见阳气郁闭、热郁、食痰之郁、湿郁,津伤又可致烦渴。辨病势,可见正复邪去如少阴病阳气来复的“自烦”、正未胜邪余邪未了的“复烦”、邪长正消的传经入里、药力未见效的“反烦不解”、正不胜邪的太阴病“不烦而躁者死”、厥阴病的“躁无暂安时”等等。辨“虚烦”,仲景在不同章节的条文中皆有提到虚烦,以方测证,虚烦可指栀子豉汤证热邪未有与实邪相结,故为虚,有指黄连阿胶汤证的肝血不足肝郁化火,虚火上扰,故为虚。临床必须明确辨清,再根据实际的证候遣方用药。如邪入太阳,则解表清热除烦,邪入阳明未入腑实清热生津,既入腑实则攻下泻热,少阳郁热和解枢机,清热除烦;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安神除烦,心血不足补益心脾,宁心安神,阴虚烦躁养阴润燥。对睡眠障碍的论述,有失眠的“不得卧”、“不得眠”,有嗜睡的“嗜睡”、“嗜卧”、“但欲寐”,有欲眠不得眠、卧起不安。《伤寒论》太阳病与阳明病篇,出现睡眠障碍可因郁热内扰、津伤、阳浮、胃不和卧不安。少阳病篇睡眠障碍,因枢机不利热扰心神,或湿热内蕴,清气不升。少阴病篇睡眠障碍,阴寒内盛神失所养,或阴虚火旺虚阳上扰。《金匮要略》涉及有关睡眠障碍的条文有《百合狐惑病篇》、《血痹虚劳病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五脏风寒积聚病》、《痰饮咳嗽病篇》、《水气病篇》、《黄疸病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及《妇人杂病篇》等。其病因病机,有虚有实,虚者有血失所养、肝血不足、心气不足、心肺阴虚、心脾两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等。实者有水饮内停、湿热内蕴、热扰心神。又有他病累及,如咳喘肺系病等。临床病因病机各异,因此亦有不同遣方用药和代表方剂。热邪扰心者清热安神,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阳虚神浮者温阳安神,总之,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提到惊悸一证。有关“惊”的论述尚有“烦惊”、“惊狂”、“怵惕”、“惕而不安”等。“惊悸”是一种心无所倚、惶恐不安、伴有不能自控的心慌心跳、心律失常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因为受惊致出现恐慌的心脏急剧跳动,在现代医学所掌握的临床经验,急性焦虑障碍(亦即是惊恐障碍)就以心动过速为首要的表现。仲景论述因惊恐得之的“奔豚气病”,有从小腹而起的气上冲胸,犹如现代医学认识的惊恐障碍,可突然出现不能预测的惊恐体验,同样是伴有一股气上冲咽喉的窒息濒死感和失控感,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伴心动过速,胸闷气急,竟正与“奔豚气病”不谋而合。“嘿嘿”一词,出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只有6处,包括少阳病篇、厥阴病篇、百合病和狐惑病。“嘿嘿”是一种情志不舒的表现,犹如现代医学抑郁状态。“嘿嘿”相关条文中,有证有方的有小柴胡汤证、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等,在治疗抑郁障碍的应用上,可供参考。百合病表现为“欲食不能食”、“欲眠不能眠”、“欲行不能行”,犹如现代医学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饮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仲景用了9条条文,共七方,计有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黄汤等,七方药仅八味,易一味易一方,可见仲景用药之精当。“咽中如有炙脔”,后世称之为“梅核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癔病、咽异感症等,临床上许多精神障碍患者都有咽喉异物感的表现,其主方半夏厚朴汤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抑郁或焦虑障碍中。“奔豚气病”从惊而引起,病在下焦累及上焦,其表现为“气上冲胸”“发作欲死”,与现代医学的惊恐障碍的濒死感相类似,其病机为气机逆乱。本病有三方,视病位在肝在肾,在寒在热在水饮,不同病机而施方用药。“脏躁”,“喜悲伤欲哭,如有神灵,数伸欠”。临床表现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邪哭”,表现为“魂魄不安”、“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有认为两者病机相同,“脏躁”为轻症,“邪哭”为重症。六经铨百病,通过六经辨证体系,先辨阴阳,再辨六经。六经各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如六经的烦躁各有不同。又如糖尿病抑郁症者,病至少阴,多表现为全身性的虚弱,并已出现重要的脏器病变。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喜静恶动、思维及认知能力减退,神疲肢冷,脉微细,但欲寐,或渴,或见心烦,不得眠的睡眠障碍。病在厥阴,症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呕吐,腹痛、下之利不止等寒热错杂症状时。病在太阴,见情绪低落,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病在少阳,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病在阳明,内热躁烦,烦躁不得眠,腹满,大便乍难乍易等胃肠功能紊乱。病在太阳,头项强痛而恶寒、烦躁不得眠。再如睡眠障碍,病在太阳,症见营卫不和,四肢麻痹、汗出或无汗,口渴、麻木或烦躁以致入睡困难、或眠浅疲倦。病在阳明,扰胸膈,表现为舌干烦渴,大汗出,烦躁至极,辗转难眠。热迫大肠,热与糟粕互结,表现为大热不解,烦渴郁闷,腹胀嗳气臭秽,大便干结,四肢困重,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上异常,幻视幻听。病在少阳,症见心烦喜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白腻、脉弦等,睡眠障碍以难入睡或多梦为主。病在太阴,症见情绪低落,心悸失眠,腹部冷痛,喜温喜按,月经失调,唇干,气短,纳差,便溏或肠鸣下利,舌淡胖嫩,苔白水滑,脉沉弱或缓。病在少阴,表现为症见精神困倦,“但欲寐”,四肢逆冷,小便清长;或是症见心烦失眠,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盗汗,小便短赤,舌红而瘦少苔,脉细数。病在厥阴,表现为症见上焦有难耐的热象,自觉一股热气上冲,心烦口渴欲饮;中焦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见胃气虚弱,则有饥而不欲食,胃中嘈杂不适,食后呕吐;下焦有寒见脾肾不足,则兼有下利。再如肠易激综合征,病在太阴,症见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久病累肾,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腰膝畏寒、小便清长、尺脉沉细;邪陷太阴,病情迁延日久,络脉瘀滞,见下利腹满时痛,脘腹拘急疼痛时作时止。病在少阴,症见四肢不温,腹痛下利;心肾阳虚,见下利清谷,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喜卧嗜睡,面色晦暗,脉微细沉。病在厥阴,症见腹胀,腹痛,腹泻,大便稀溏,泻下如水样便或完谷不化。唇红干,渴喜饮。胃灼热,自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饥而不欲食,下肢畏寒,小便清长。舌尖红,苔黄或白,脉弦细。至于甲亢导致精神障碍,病在初可见阳明热盛,病在后久病累及脾肾,则见太阴少阴合病。辨寒热虚实,三阳多为热,为实;三阴多为寒,为虚。如烦躁一证,以热为多,以实为多,以三阳病为多。肠易激综合征以虚为多,以三阴病为多。其虚者可以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其实者可以为实热,可以为腑实。辨气血津液。百病始于气。气机逆乱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惊悸而起的奔豚气病,其病机在“气”,在阴盛或水饮基础上,复加上受情志的刺激,气机逆乱,上冲于胸或于咽喉,造成呼吸困难的窒息濒死感;又如“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梅核气”,病机亦可见于“气”上,在痰湿基础上,情志不舒,气机逆乱,上冲于咽喉,痰气交阻而为病。病在血虚不足的有妇人“脏躁”和“邪哭”。尚有心肝血不足“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证;比血虚更进一步的心肺阴虚、表现为“意欲食而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百合病等。气机失畅,湿浊内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仲景又重视津液的有无,作为疾病转归的依据,如阳明热盛津伤,津伤又可至腑实,不能忽视。仲景经方,以六经辨证为框架,有是证用是方,只要在四诊合参、方证相应的前提下处方用药,就能取效。临床上多首经典名方皆广泛应用,在本文第四章偶拾得多种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病案,同一病症因应不同六经分型有不同处方,同一处方又可用治于不同的精神情志疾病,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特色。如治疗抑郁障碍,可见于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焦虑障碍,可见于柴胡桂枝汤、甘麦大枣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汤、酸枣仁汤;治疗惊恐障碍,可见于柴胡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奔豚汤;治疗睡眠障碍,可见于厥阴病睡眠障碍之乌梅汤和酸枣仁汤、少阳病睡眠障碍之柴胡桂枝汤和小柴胡汤、阳明病睡眠障碍之核桃承气汤和栀子豉汤、少阴病睡眠障碍之四逆汤、太阴病睡眠障碍之附子理中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见于乌梅汤、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附子理中汤。导师李赛美教授临证以六经辨证为纲,辨治多种精神情志相关疾病,本文第九章,偶拾李教授医治失眠症三例,依据六经病发病过程中邪正进退转归,李教授合共选用了十五方化裁加减,计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真武汤合方化裁、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散合方、桃核承气汤、四逆散、四君子汤、四逆汤合方、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肾四味合方加减、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当归芍药散等等。三例十五方,连同第四章同为治疗睡眠障碍未有重叠的四方,在本文撷取辨治睡眠障碍之病案中,共见十九方之多。由此验证并揭示了通过灵巧活用,六经为纲,治病求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方证相应,调节阴阳气血,以平为期,即能取效。由此亦可引伸,只要方证相应,合理处方,方方皆可成为治疗各种精神情志疾病的良方。综上所述,经方辨治情志病,是在六经辨证的框架下,透过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归纳。首辨阴阳,再辨六经,辨病因病机、病性的寒热虚实、辨气血津液的输布。最后尚要符合方证相应的原则,则立方施药,自能真正取效。

二、中药治疗危重病症验案五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危重病症验案五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研究进展
        2.1 肝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2.2 肝硬化的形成
        2.3 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预后
        2.4 肝硬化的治疗
        2.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的预处理
        2.2 建立医案数据库
        2.3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4.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3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情况
    2 病理因素
    3 病变部位
    4 病理性质
    5 治法方药
        5.1 基础治法
        5.2 核心药对
        5.3. 核心方药分析
    6 验案举隅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属性偏序原理的六经辨治皮肤病临床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六经辨治皮肤病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六经辨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六经辨治之源流
        二、六经辨治的扩展应用
    第二节 六经辨治皮肤病文献研究概况
        一、经方治疗皮肤病
        二、六经论治皮肤病文献
        三、六经分经论治皮肤病要点
    第三节 数学属性偏序原理的研究概况
        一、属性偏序原理的概念
        二、属性偏序原理的应用
第二章 六经辨治皮肤病的临床病例研究
    第一节 刘敏教授六经辨治皮肤病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刘敏教授六经辨治皮肤病的研究结果
        一、纳入验案的临床数据频数统计分析
        二、方剂频数分析
        三、中药频数分析
        四、刘敏教授治疗皮肤病的六经数学属性偏序结构结果分析
    第三节 刘敏教授六经辨治皮肤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1.太阳证之皮肤病患者
        2.阳明证之皮肤病患者
        3.少阳证之皮肤病患者
        4.太阴证之皮肤病患者
        5.少阴证之皮肤病患者
        6.厥阴证之皮肤病患者
        病案赏析
第三章 讨论
    一、讨论六经辨治皮肤病临床应用范围
    二、关于六经辨治皮肤病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统计学检测证明
附件

(4)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程文囿生平简介及主要着作
    1.1 程氏生平简介
    1.2 程文囿的主要着作
        1.2.1 《医述》与《杏轩医案》
        1.2.2 《杏轩医案》编写特点
2 程文囿学术渊源
    2.1 溯源《内经》,细辨病机
    2.2 师法仲景,活用经方
    2.3 阳脱杂病,喜宗景岳
    2.4 外感热病,效法吴门
    2.5 学出多源,旁通各家
3 程文囿学术观点
    3.1 变通为要,守正创新
    3.2 药简功专,当机立断
    3.3 未得其证,切忌投药
    3.4 疑病探之,勿失良机
    3.5 情志致病,独药难疗
    3.6 守正补虚,不图近功
4 程文囿临证经验采撷
    4.1 内科临证经验
        4.1.1 伤寒论治
        4.1.2 温病论治
        4.1.3 脾胃患病,虚实为纲
        4.1.4 肢体经络病证,调养气血重肝肾
        4.1.5 气血津液病证,平调脏腑纠失常
    4.2 外科临证经验
        4.2.1 痈疽余毒未清,当守正清火
        4.2.2 从经络辨证获奇效
    4.3 妇科临证经验
        4.3.1 审证求因,不拘成方既论
        4.3.2 月经不调、妇科杂病,善理奇经
        4.3.3 辨证论治当结合妇人的体质特点
    4.4 儿科临证经验
        4.4.1 惊风之证,补虚清解治法各异
        4.4.2 痘证论治,凭证活用寒温之剂
        4.4.3 辨证论治当结合小儿的体质特点
5 程文囿治学之道
    5.1 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
    5.2 实事求是,不掩己功,不避己过
    5.3 反对穷研医理,倡临证增才识
    5.4 窥得病情,处得人情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程文囿《杏轩医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科研情况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6)现代岭南名医头痛医案收集整理及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岭南医家医案研究概况
        1.1.1 “岭南”地域界定及岭南医学
        1.1.2 现代岭南名医的界定
        1.1.3 岭南医家医案收集整理
        1.1.4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研究
        1.1.5 现代医学对头痛的研究
第二章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头痛医案收集整理
    2.1 医案的收集
        2.1.1 收集范围
        2.1.2 收集方法
        2.1.3 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1.4 医案资料的整理
        2.1.5 相关问题处理
    2.2 收集结果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岭南名老中医头痛医案证治规律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涉及医家
        3.1.2 涉及文献
    3.2 选案标准
        3.2.1 头痛诊断标准
        3.2.2 医案纳入标准
        3.2.3 医案排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3.1 统计学依据
        3.3.2 数据规范化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一般情况分析
        3.4.2 频数分析
        3.4.3 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3.4.4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3.4.5 关联规则分析
    3.5 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3.5.1 岭南地区头痛病证特点
        3.5.2 岭南名医头痛论治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气学说源流研究
    1 《管子》气学说研究
        1.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1.2 《管子》气学说的特点
        1.2.1 精气、心、道、德同论
        1.2.2 心为主宰
        1.2.3 修持理法
        1.3 《管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2 《老子》气学说研究
        2.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2.2 《老子》气学说的特点
        2.2.1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2.2 对道的体认
        2.2.3 对道体性用的描述
        2.3 《老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3 《列子》气学说研究
        3.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3.2 《列子》气学说的特点
        3.2.1 宇宙万物的来源
        3.2.2 道家的修道
        3.2.3 气形质——天地万有产生的四个阶段
        3.2.4 冲和气者为人
        3.3 《列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4 《庄子》气学说研究
        4.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4.2 《庄子》气学说的特点
        4.2.1 养气所达境界——逍遥游
        4.2.2 乘天地之正气的至人、神人、圣人
        4.2.3 对证得道体的修持理法及悟道境界的描述
        4.2.4 道无处不在
        4.2.5 《庄子》的养生
        4.2.6 内圣为体,外王为用
        4.2.7 气“化”
        4.3 《庄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5 《四书》气学说研究
        5.1 《四书》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5.2 《四书》气学说的特点
        5.2.1 《论语》学问的境界——仁
        5.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5.2.3 《中庸》之中和境界
        5.2.4 《孟子》之养吾浩然之气
        5.3 《四书》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6 小结
第二章 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
    1 气学说基本定理的内容
        1.1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1.2 气充盈宇宙虚空
        1.3 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
        1.4 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5 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
        1.6 气与神相关
    2 以气学说为基石的气科学体系
        2.1 气学说与阴阳学说
        2.2 气学说与五行学说
        2.3 气学说与干支理论
        2.4 气学说与八卦
第三章 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时期
        1.1 理论基础
        1.1.1 《黄帝内经》
        1.1.2 《难经》
        1.2 临床基础
        1.2.1 《伤寒论》
        1.3 中药理论基础
        1.3.1 《神农本草经》
        1.4 小结
    2 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时期
        2.1 晋至唐
        2.1.1 葛洪《肘后备急方》
        2.1.2 巢源方《诸病源候论》
        2.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2.1.4 王焘《外台秘要方》
        2.1.5 小结
        2.2 宋至明
        2.2.1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2.2 张从正《儒门事亲》
        2.2.3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2.2.4 朱丹溪《格致余论》
        2.2.5 张景岳《景岳全书》
        2.2.6 赵献可《医贯》
        2.2.7 杨继洲《针灸大成》
        2.2.8 小结
        2.3 清至近代
        2.3.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3.2 吴鞠通《医医病书》
        2.3.3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2.3.4 唐容川《医易通说》
        2.3.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3.6 小结
    3 对气学说发展方向的启示
        3.1 气学说的发展可吸收现代优秀的科技成果
        3.2 现代物理学场性物质对气学说的揭示作用
第四章 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气学说与中医学生命观
        1.1 天人整体的生命观
        1.2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3 中医、西医生命观之异同
    2 气学说与人体生理
        2.1 形的生理
        2.2 气的生理
        2.3 神的生理
    3 气学说与人体病理
        3.1 形的病理
        3.2 气的病理
        3.3 神的病理
    4 气学说与中医诊断
        4.1 气学说与望闻问切
        4.2 气学说与辨证
    5 气学说与中医治疗
        5.1 气学说与针灸治疗
        5.2 气学说与导引吐纳
        5.3 气学说与按摩刮痧
        5.4 气学说与中药治疗
    6 气学说与中医养生
        6.1 强调天人合一
        6.2 注重形气神合一
        6.3 重视正气
    7 病案举例
        7.1 《古今医案按》医案举例
        7.2 导师医案
        7.3 笔者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文献综述 气学说研究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枕项区针刺的理论基础
    1 中医理论基础
    2 现代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枕项区针刺临床应用的验案举隅
    1 验案一
    2 验案二
    3 验案三
    4 验案四
    5 验案五
    6 验案六
    7 验案七
    8 验案八
    9 验案九
第三部分 讨论
    1 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枕项区针刺的临床应用
    1 枕项区概述
    2 枕项区的解剖及病理生理特点
    3 枕项区针刺在临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法则及方药
    2. 西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2.1 非小细胞肺癌流行病学现况
        2.2 非小细胞肺癌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类与肺癌分期
        2.4 肺癌的诊断
        2.5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学术思想
    1. 赵英杰教授学术渊源
        1.1. 从医之路
        1.2. 经典启蒙,大师熏陶
        1.3. 专攻恶性肿瘤
    2. 病因病机理论
        2.1. 癌毒是条件
        2.2. 痰瘀乃形成癌毒的必要条件
        2.3. 痰瘀乃癌毒转移的关键
        2.4. 失去平衡是发病的关键
    3.“扶正抑癌”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
        3.1. 扶正抑癌的基本内涵
        3.2. 扶正抑癌,以平为期
        3.3. 扶正抑癌,恢复升降出入
        3.4. 扶正抑癌,改变机体及肿瘤微环境
    4. “病证结合”思维贯穿肿瘤疾病的治疗过程
        4.1. “病证结合”的原理探讨
        4.2. “病证结合”要点探讨
        4.3. “病证结合”组方思维探索
        4.4. “病证结合”的治疗法则:专病、专方、专药
    5. 复法大方乃抗肿瘤的首要策略
        5.1. 复法大方的概念及源流
        5.2. 运用复法大方在肿瘤疾病的理论
        5.3. 复法大方处方有序,主次分明
    6. 配合西医治疗,分段论治
    7. 以人为本,带瘤生存
    8. 重视“治未病”思想指导肿瘤的防治
        8.1. 未病先防
        8.2. 既病防变
    9. 倡导药食同源,心药并用,身心并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临证经验总结
    1. 本虚标实是肺癌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性质
    2. 脾肺并治是辨治肺癌的重要法则
    3. 复法以治,健脾清肺贯彻始终
    4. 重视脾胃,固护中州
    5. 清肺热配伍健脾或温阳之品
    6. 谨守病机,分期辨治
        6.1. 中西医结合,分段论治,重视并发症调治
    7. 治疗肺癌的用药心得,专病专方专药
        7.1. 精于配伍,擅用药对
        7.2. 主证的治疗及用药
        7.3. 常见兼证的治疗及用药
        7.4. 慎用走窜虫类药
        7.5. 重视活血化瘀
        7.6. 擅用重剂,拯救顽疾
    8. 验案举隅5例
        8.1. 验案一: 肺癌第Ⅲ期放化疗后,3年内纯中药治疗肿瘤缩小并消失
        8.2. 验案二: 肺腺癌根治术后,纯中药抗复发或转移
        8.3. 验案三: 肺癌伴骨转移
        8.4. 验案四: 肺癌第Ⅲ期化疗期间,无放疗或手术
        8.5. 验案五: 肺癌第Ⅳ期,伴肝转移,脑转移,化疗全程配合中药辅助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证治规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医辨证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整理
        3.2. 数据预处理
        3.3. 挖掘目标及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情况
        4.2.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频数分析
        4.3.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的频数分析
        4.4.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法的频数分析
        4.5.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频数分析
        4.6.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四气频数分析
        4.7.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五味频数分析
        4.8.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归经频数分析
        4.9.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最高频数的前十味药物的用量频次分析
    5. 数据挖掘
        5.1. 聚类分析结果
        5.2. 药物之间关联度分析
        5.3. 熵聚类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
    6. 分析讨论
        6.1. 一般情况,年龄
        6.2. 一般情况,性别
        6.3. 症状和体征频数分析
        6.4. 证候频数分析
        6.5. 方剂频数分析
        6.6. 中药频数分析
        6.7.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分析
        6.8.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6.9. 新方分析
    7. 研究创新点
    8.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10)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释义
    1.1 经方
    1.2 情志
        1.2.1 七情五志的认识
        1.2.2 情志病建立沿革
第二章 《伤寒论》《金匮要略》情志相关的病、症、方证
    2.1 烦、躁
        2.1.1 辨病性
        2.1.2 辨病机
        2.1.3 辨病势
        2.1.4 辨虚烦
        2.1.5 辨烦躁与躁烦
        2.1.6 辨六经之烦的病理特点
        2.1.7 小结
    2.2 瞑、卧、眠
        2.2.1 《伤寒论》太阳病篇
        2.2.2 阳明病篇
        2.2.3 少阳病篇
        2.2.4 少阴病篇
        2.2.5 厥阴篇
        2.2.6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2.2.7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2.8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2.2.9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2.2.10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2.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2.12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2.13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2.14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2.2.15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2.16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2.17 小结
    2.3 惊悸
        2.3.1 “惊”
        2.3.2 “悸”
        2.3.3 “惊”、“悸”、“怵惕”、“惕而不安”
        2.3.4 小结
    2.4 嘿嘿
    2.5 百合病
        2.5.1 病因病机
        2.5.2 临床表现
        2.5.3 治则治法
        2.5.4 方药
        2.5.5 何任治百合病病案
    2.6 咽中如有炙脔(梅核气)
        2.6.1 病因病机
        2.6.2 临床表现
        2.6.3 治则治法
        2.6.4 方药
        2.6.5 梅核气病案
    2.7 奔豚气病
        2.7.1 历代医家对奔豚气病情志相关的认识
        2.7.2 病因病机
        2.7.3 临床表现
        2.7.4 治则治法
        2.7.5 方药
        2.7.6 小结
    2.8 脏躁
        2.8.1 “脏”的争议
        2.8.2 “躁”的争议
        2.8.3 病因病机
        2.8.4 临床表现
        2.8.5 治则治法
        2.8.6 方药
        2.8.7 小结
    2.9 邪哭
        2.9.1 病因病机
        2.9.2 临床表现
        2.9.3 治则治法
        2.9.4 方药
        2.9.5 小结
第三章 六经铨百病
    3.1 太阳病与情志病
    3.2 阳明病与情志病
    3.3 少阳病与情志病
    3.4 太阴病与情志病
    3.5 少阴病与情志病
    3.6 厥阴病与情志病
    3.7 小结
第四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
    4.1 抑郁障碍
        4.1.1 病理机制
        4.1.2 临床表现
        4.1.3 中医学辨治抑郁障碍
        4.1.4 经方治抑郁障碍病例
        4.1.5 糖尿病抑郁症
        4.1.6 小结
    4.2 广泛性焦虑障碍
        4.2.1 病理机制
        4.2.2 临床表现
        4.2.3 中医学辨治焦虑障碍
        4.2.4 经方治广泛性焦虑障碍病例
        4.2.5 小结
    4.3 惊恐障碍
        4.3.1 病理机制
        4.3.2 临床表现
        4.3.3 中医辨治惊恐障碍
        4.3.4 经方治惊恐障碍病例
        4.3.5 小结
    4.4 睡眠障碍
        4.4.1 病理机制
        4.4.2 临床表现
        4.4.3 中医辨治睡眠障碍
        4.4.4 小结
    4.5 肠易激综合征
        4.5.1 病理机制
        4.5.2 临床表现
        4.5.3 中医学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4.5.4 经方治肠易激综合征病例
        4.5.5 小结
    4.6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甲亢
        4.6.1 病理机制
        4.6.2 临床表现
        4.6.3 中医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
        4.6.4 小结
第五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理
    5.1 四诊合参
        5.1.1 望诊
        5.1.2 闻诊
        5.1.3 问诊
        5.1.4 切诊
    5.2 首辨阴阳
    5.3 再辨六经
    5.4 辨寒热虚实
    5.5 辨气血津液
    5.6 方证相应
第六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法
    6.1 汗法
    6.2 下法
    6.3 和法
    6.4 温法
    6.5 清法
    6.6 补法
第七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方
    7.1 柴胡桂枝汤
    7.2 黄连阿胶汤
    7.3 甘草小麦大枣汤
    7.4 栀子厚朴汤
    7.5 小柴胡汤
    7.6 大柴胡汤
    7.7 四逆散
    7.8 桃核承气汤
    7.9 半夏厚朴汤
    7.10 柴胡龙骨牡蛎汤
    7.11 三承气汤
    7.12 桂枝汤
    7.1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7.1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15 小结
第八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药
    8.1 桂枝
    8.2 柴胡
    8.3 半夏
    8.4 甘草
    8.5 茯苓
    8.6 黄连
    8.7 黄芩
    8.8 栀子
    8.9 厚朴
    8.10 枳实
    8.11 知母
    8.12 阿胶
    8.13 当归
    8.14 百合
    8.15 龙骨
    8.16 牡蛎
    8.17 人参
    8.18 生姜
    8.19 大枣
    8.20 酸枣仁
    8.21 生地黄
第九章 当代经方名师辨治精神情志疾病经验
    9.1 李赛美教授治神志及情志病的经验
        9.1.1 六经辨治糖尿病抑郁症
        9.1.2 六经辨治糖尿病失眠症
        9.1.3 六经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情志失调
        9.1.4 立法燮阴阳,多从少阳论治,善用柴胡剂
        9.1.5 调枢机,理气血,袪痰瘀,定神志
        9.1.6 遣方用药规律
        9.1.7 病例赏析
        9.1.8 小结
    9.2 郝万山教授辨治情志病经验
        9.2.1 疗心肝胆,重阳气
        9.2.2 自拟柴胡桂枝温胆定志汤
        9.2.3 病例赏析
        9.2.4 小结
    9.3 黄煌辨治情志病经验
        9.3.1 论半夏厚朴汤
        9.3.2 论黄连阿胶汤
        9.3.3 论四逆散
        9.3.4 八味除烦汤病例
        9.3.5 小结
    9.4 小结
第十章 病案偶拾
    10.1 病案1
    10.2 病案2
结语
讨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中药治疗危重病症验案五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D]. 黄柏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属性偏序原理的六经辨治皮肤病临床探析[D]. 古育慈(KuYu-Tz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张佩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现代岭南名医头痛医案收集整理及数据挖掘研究[D]. 方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D]. 赵吉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D]. 张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D]. 黄普觉(Ng Pu Jue).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D]. 何群娥(Ho Kwan Ngor).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中医治疗危重病五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