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凌琳[1](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指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方洪鹂[2](2020)在《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课程模块的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拔尖创新人才的英语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技能,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对于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从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方面的视角出发,分析其认为重要的英语能力并设计相关的英语课程模块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对以往关于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回顾、整理和归纳,并基于需求分析理论,通过对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学生及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手段,了解其对于英语能力的需求,旨在改善当前该英语模块的课程现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研究发现,卓越学院学生认为最需要的英语能力依次是:思辨能力及创新意识;用英语写论文和研究报告;语用能力;听懂全英语授课或学术演讲和报告;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能力明显地体现出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特征。最不需要的英语能力是:英语文学作品创作能力;英语语言学知识;法律英语。最后,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搭建了一套英语课程框架,将课程分为七大能力培养模块,即英语读写能力、英语语用能力、英语翻译能力、英语语言文学知识、专门用途英语能力、英语演讲辩论能力,和英语跨文化能力。并为每一个课程模块设置具体课程,以期为卓越学院的英语课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对于英语能力的需求。

李航[3](2020)在《我国社科拔尖人才评价研究 ——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文中认为不论是从拔尖人才自身的发展来说,还是从我国人才战略的工作上来说,拔尖人才的评价工作都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和条件。传统的奖惩性质的人才评价体系,于现阶段的时代背景而言,不仅其建立的原则和目标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指标选择和体系架构上也有待改善,不利于人才的发展。针对特定的领域和人群,以促进拔尖人才发展为目的,改变单一僵化的评价方式,实现其个人价值最大化。首先,将研究主题设置为社科领域拔尖人才评价研究,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思考,对国内外人才评价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人才评价内涵的界定,以及对人才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既有方法进行阐述和说明,指出目前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并将此作为本文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选择采用物元可拓方法来构建评价体系。然后,通过对物元可拓模型内涵与应用的基本阐释,结合说明了选择指标的原则与具体的指标释义,构建了科研成果、教学成果、人才称号、任职情况四个方面的社科拔尖人才评价体系,并确定运用熵权法赋予指标相应的权重系数。接下来,本文选取了一定规模的图情领域学者,将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运用,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分别从指标、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三方面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同时,说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通过对社科拔尖人才评价的研究,创新性的采用了“熵权-物元可拓”的评价模型体系,将物元可拓方法移植到人才评价领域,最终构建了较为全面化、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社科领域的拔尖人才评价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考。

王家阳[4](2020)在《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荣誉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从“少年班”、“实验班”等发展而来,到现在大学竞相建立荣誉学院。然而,目前对我国荣誉学院并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和分析,荣誉学院在发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势在必行。我国荣誉学院经历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曲折的发展,人们在分析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和荣誉学院的重要性。回顾我国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典型建设和全面推进三大阶段。当前,我国“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地方大学三种层次大学的荣誉学院在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在管理创新上,他们都有卓越的培养目标、多元高水平师资和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在人才培养上,他们建立了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并取得了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但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校领导重视程度、委员会制度、分流淘汰标准、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形式以及培养成效上有较大差异。当前我国荣誉学院还存在扎堆建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等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生源的“非差异化”、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国际合作培养的“全方位落地”等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等改革举措进行优化。荣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标志性成果。大学的荣誉学院后续建设和创新,需要在汲取前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继续保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端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雷淼[5](2020)在《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视角》文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精英人才的培养供应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卓越计划的推出使得荣誉学院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和研究更为迫切,我国荣誉学院实践多年,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范式研究并不充足。本研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基于多案例的视角,对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进行对比分析后,对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交叉学科模式、通识教育模式以及专业强化模式三种典型模式进行研究,而模式中包含荣誉学院人才选拔、课程与实施、人才培养促进机制三方面;研究中总结了现有的典型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已有经验,并为后期进行精英培养的院校提出意见以供参考。研究表明,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国家层面、高校层面与荣誉学院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即从国家应协调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共同发展,给予高校荣誉学院办学自主权;高校层面要增强校际合作,充分发挥和利用荣誉教育联盟的作用,加大对荣誉教育和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校要积极支持荣誉学院人才培养,引领全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同时支持和给予荣誉学院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荣誉学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主体,需从精英人才选拔、荣誉课程与实施以及人才培养促进机制三方面进行改造。在精英人才选拔上,要准确、全面地确定选拔参考要素及标准,选择适合国情与校情的选拔程序,并为人才选拔建立权威且全面的保障机制,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在荣誉课程与实施中,学院应进一步在课程建设上明确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精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针对性实施研讨型教学,并全面加强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在精英人才培养促进机制上,学院还可以深度挖掘组织力量,探索优势政策建立,积极进行书院制探索,强化软文化建设,在资源平台方面拓宽资源渠道,增强硬件设施。荣誉学院在现阶段的建立和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在积极总结现有精英人才培养的经验基础上,借鉴外国经验,建立普适的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赵元琪[6](2020)在《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教育模式的早期发展探究(1920-1944) ——以斯沃斯莫尔学院荣誉项目为例》文中指出拔尖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关系到国家实力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领域拔尖人才的培养。荣誉项目堪称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教育的典型模式,该项目自20世纪20年代被“美国荣誉教育之父”弗兰克·艾德洛特引入美国,并在斯沃斯莫尔学院进行实验改革且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可否认,斯沃斯莫尔学院荣誉项目为全美荣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挥了卓越的先导性作用。由此,美国荣誉教育才能不断发展完善,至今仍发挥着重要影响。全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辅之以案例法,期望通过对美国荣誉项目早期发展阶段的梳理和分析,为我国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有益建议。论文的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价值、研究思路,以及对美国荣誉教育和斯沃斯莫尔学院荣誉项目实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荣誉项目能够在美国建立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分析了荣誉项目在被引进美国高校过程中的助推因素,主要包括艾德洛特的个人推动和教育组织机构的鼎力支持;同时对艾德洛特选择在斯沃斯莫尔学院进行荣誉项目改革实验进行了原因分析,即斯沃斯莫尔的师生规模小、学院的支持和理念的自由三个因素是实行荣誉项目实验的优势所在。再次,重点梳理了艾德洛特在斯沃斯莫尔学院进行荣誉项目改革实验的具体措施,即该学院主要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招生策略五个方面所进行的改革。最后,归纳总结了荣誉项目对斯沃斯莫尔学院、美国其它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分析对我国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经验启示,即我国在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注重三个方面:小班化的个性教学、外界辅助的支持和坚持本土化的改革。

李凤营[7](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郭书剑[8](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李金津[9](2019)在《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15所“双一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事业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使命,在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的支撑作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教师拔尖人才更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与排头兵,是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本研究以江苏省15所“双一流”高校的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为研究主体,以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为理论框架,以人才队伍激励机制为研究内容。首先,对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近十年间的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同时,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在人才引进环节、绩效考核环节、薪酬待遇环节、进修发展环节、职称晋升环节五个方面对江苏省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现状进行梳理。在内部工作内容激励因素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发现江苏省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引进环节的激励吸引力不足,绩效考核环节的激励针对性不足,薪酬待遇环节的激励竞争力不足,进修发展环节的激励缺乏实效性,职称晋升环节的激励难以满足需要等方面,成为阻碍江苏省“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激励效果与工作潜能的发挥,制约江苏省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顽瘴痼疾。接下来,本研究在外部工作环境保健因素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就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江苏省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问题产生的原因与高等教育行政化,政出多门、管理分散的政治环境影响因素;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偏差,政策设计广度与深度不足,实践“赶超”色彩浓厚的政策环境影响因素;学术资本主义化与学科发展功利化,学科等级化与学科壁垒化的学术环境影响因素;高质量个人生活保障不足,文化适应与人际关系“水土不服”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密不可分。针对江苏省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本研究的政策建议:营造宽松适宜的外部环境,调节不满意因素:完善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的政治管理体制;健全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的政策设计;营造健康、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优化社会环境,保证激励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创新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工作内容,激活满意因素: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引进的激励力度;提高青年教师拔尖人才考核激励的针对性;关注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与晋升激励;健全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的薪酬待遇激励。

陈昌婷[10](2019)在《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高校每年都需要培养数以百万计的各类优秀人才充实到国家各条战线,而培养造就一批着眼于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近十多年来,为适应国内和国际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各高校逐渐开始加强重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坚持不懈探索改革、不断健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输送人才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与之相对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成为了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是我国在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国际教育竞争力所实施的一次伟大实践。本文主要选取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的20年探索实践,通过调研分析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借2018年“基科20年”活动之际,回顾总结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绩,分析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希望对T大学以及我国其他高校今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有借鉴之处。之所以选择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首先,1998年T大学创立的数理基础科学班,是国内高校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其次,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20年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培养的结果和数据真实有效,具有一定代表性;最后,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存在诸如:坚定“拔尖培养”的思想不稳定、学校配套制度跟不上、人文关怀实施薄弱等方面的问题。为此,论文从回归人才培养初心,坚定拔尖目标;帮助树立学生信心,塑造价值导向;建立合理配套机制,完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发挥特长,变被动为主动四个方面,对提升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2)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课程模块的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
        2.1.2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界定
        2.1.3 课程模块的界定
        2.1.4 需求分析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数据收集过程
        3.4.1 问卷的制作与发放
        3.4.2 问卷的信效度
        3.4.3 访谈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
    4.1 卓越学院学生调查结果
        4.1.1 学生个人基本信息
        4.1.2 英语能力的需求程度
    4.2 卓越学院教师调查结果
        4.2.1 教师基本信息
        4.2.2 英语能力的需求程度
第五章 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分析
    5.1 总体需求分析
    5.2 性别差异分析
    5.3 专业差异分析
第六章 创新拔尖人才需求的英语课程模块分析
    6.1 学生总体需求的因子分析
    6.2 课程模块需求的差异分析
        6.2.1 总体分析
        6.2.2 性别差异分析
        6.2.3 专业差异分析
    6.3 英语课程模块设置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学生英语能力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英语能力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3)我国社科拔尖人才评价研究 ——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社科人才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社科人才评价的内涵
    2.2 社科人才评价的理论基础
    2.3 社科人才评价的既有方法
    2.4 社科人才评价的独特性
第三章 基于物元可拓的人才评价模型
    3.1 物元可拓模型的内涵及应用
    3.2 具体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维度确定
        3.2.3 评价指标的释义
    3.3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具体实现
第四章 应用研究:以图情领域学者为例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处理
        4.2.1 确定待评物元
        4.2.2 确定经典域
        4.2.3 计算节域
        4.2.4 计算权重系数
        4.2.5 关联度计算
        4.2.6 计算综合关联度并确定评价等级
    4.3 结果分析
        4.3.1 案例结果分析
        4.3.2 比较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荣誉学院
        1.3.2 拔尖创新人才
        1.3.3 通识教育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难点
        1.4.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
    2.1 初期探索:以实验之名的“零的突破”
    2.2 典型建设:以名校引领的“高峰探索”
    2.3 全面推进:多类型院校参与的“高原效应”
第三章 以卓越之名:荣誉学院的管理创新
    3.1 以国际化和优势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3.2 多元高水平组建师资团队
        3.2.1 多元的导师制
        3.2.2 高水平教学团队
    3.3 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
        3.3.1 校领导直接负责制
        3.3.2 多元化的委员会制度
        3.3.3 专业学院协同管理制度
        3.3.4 独立的荣誉生权益保障
第四章 促卓越之实: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
    4.1 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
        4.1.1 选拔时间:入学前、入学后和二次选拔
        4.1.2 选拔标准:成绩为主和综合考察
        4.1.3 分流淘汰:自主退出和考核退出
    4.2 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过程
        4.2.1 实行分段式培养模式
        4.2.2 构建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
        4.2.3 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
        4.2.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2.5 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4.3 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
        4.3.1 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高
        4.3.2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4.3.3 毕业生学业成果丰富
第五章 拷卓越之问:荣誉学院的发展困境
    5.1 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
        5.1.1 荣誉学院的扎堆成立
        5.1.2 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
        5.1.3 荣誉学院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
    5.2 深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5.2.1 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
        5.2.2 生源的“非差异化”
        5.2.3 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
        5.2.4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
        5.2.5 国际合作培养缺乏“全方位落地”
第六章 续卓越之路:给荣誉学院的若干建议
    6.1 管理机制
        6.1.1 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6.1.2 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
        6.1.3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
    6.2 人才培养
        6.2.1 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6.2.2 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情况
附录2 我国荣誉学院导师制设置情况
附录3 我国荣誉学院任课教师水平
附录4 我国荣誉学院校领导任职情况
附录5 我国荣誉学院委员会制度设置情况
附录6 我国荣誉学院分段式培养对照表
附录7 我国荣誉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附录8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升学情况
附录9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附录10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荣誉获奖情况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荣誉学院的研究
        1.2.2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2.3 关于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精英理论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3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1.4 相关概念说明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案例研究
    2.1 概况介绍
    2.2 竺可桢学院的人才选拔
        2.2.1 人才选拔目标
        2.2.2 人才选拔参考要素
        2.2.3 人才选拔程序
    2.3 竺可桢学院的课程与教学
        2.3.1 培养目标
        2.3.2 荣誉课程
    2.4 竺可桢学院的人才培养促进机制
        2.4.1 思想与文化建设
        2.4.2 导师制培养
        2.4.3 资源保障
        2.4.4 平台保障
3 俄勒冈大学克拉克荣誉学院的案例研究
    3.1 概况介绍
    3.2 克拉克荣誉学院的人才选拔
        3.2.1 人才选拔目标
        3.2.2 人才选拔参考要素
        3.2.3 人才选拔程序
    3.3 克拉克荣誉学院的课程与教学
        3.3.1 培养目标
        3.3.2 荣誉课程
    3.4 克拉克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促进机制
        3.4.1 文化建设
        3.4.2 顾问制协作
        3.4.3 资源保障
        3.4.4 平台保障
4 山西师范大学莳英学院的案例研究
    4.1 概况介绍
    4.2 莳英学院的人才选拔
        4.2.1 人才选拔目标
        4.2.2 人才选拔参考要素
        4.2.3 人才选拔程序
    4.3 莳英学院的课程与教学
        4.3.1 培养目标
        4.3.2 荣誉课程
    4.4 莳英学院人才培养促进机制
        4.4.1 文化建设
        4.4.2 导师制培养
        4.4.3 资源保障
        4.4.4 平台保障
5 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
    5.1 荣誉学院人才选拔分析
        5.1.1 荣誉学院人才选拔相同点
        5.1.2 荣誉学院人才选拔的特色
    5.2 荣誉学院课程与实施分析
        5.2.1 荣誉课程与教学的共同点
        5.2.2 荣誉课程与实施的特色
    5.3 荣誉学院人才培养促进机制分析
        5.3.1 人才培养促进机制的共同点
        5.3.2 人才培养促进机制的特色
6 思考与建议
    6.1 国家层面
        6.1.1 协调和推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共同发展
        6.1.2 给予高校荣誉学院办学自主权
    6.2 高校层面
        6.2.1 校际之间充分发挥和利用荣誉教育联盟的作用
        6.2.2 高校支持和引导荣誉学院人才培养
    6.3 荣誉学院层面
        6.3.1 荣誉学院人才选拔的思考建议
        6.3.2 荣誉学院课程与教学的思考建议
        6.3.3 荣誉学院人才培养促进机制的思考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教育模式的早期发展探究(1920-1944) ——以斯沃斯莫尔学院荣誉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 研究思路
        1.概念界定
        2.研究重难点
    (四) 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总结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法
一、美国荣誉项目的缘起背景
    (一) 理论背景
        1.牛津荣誉教育的影响
        2.荣誉教育理念的传播
    (二) 社会背景
        1.入学人数增长,学术质量下降
        2.拔尖人才不足,人才竞争需要
二、荣誉项目在美国的设立与发展
    (一) 美国荣誉项目设立的动力因素
        1.艾德洛特的推动
        2.教育组织机构的支持
    (二) 选择斯沃斯莫尔进行荣誉实验的原因
        1.小型学院
        2.学校支持
        3.理念自由
三、斯沃斯莫尔荣誉项目的具体实施
    (一) 教学理念:独立且学术
        1.独立性
        2.学术性
    (二) 课程设置:专精且广泛
    (三) 教学方法:自主且交流
    (四) 考试制度:全面且公正
        1.考试形式
        2.考试评委
    (五) 招生策略:重质且增量
四、美国荣誉项目早期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一) 荣誉项目实验的影响
        1.促使斯沃斯莫尔学院转变
        2.广泛传播美国其他高校
        3.创新美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4.在争议中不断发展
    (二) 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1.本科生个性化教学
        2.外界辅助支持
        3.坚持本土化改革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9)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15所“双一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青年教师拔尖人才
        二、激励机制
    第二节 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的理论框架
        一、赫兹伯格与“双因素激励理论”
        二、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三章 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现状
    第一节 江苏省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的数量与分布
        一、青年长江学者
        二、青年千人计划
        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四、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五、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六、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
    第二节 江苏省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现状
        一、人才引进环节的激励现状
        二、绩效考核环节的激励现状
        三、薪酬待遇环节的激励现状
        四、进修发展环节的激励现状
        五、职称晋升环节的激励现状
    第三节 江苏省“双一流”高校人才竞争力与科技活动主要成果
        一、“双一流”高校人才竞争力与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
        二、江苏省“双一流”高校科技活动主要成果
第四章 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人才引进环节的激励吸引力不足
        一、江苏省引才力度激励效果差距明显
        二、引才政策配套措施激励效果不完整
        三、引才重海外,轻本土
    第二节 绩效考核环节的激励针对性不足
        一、考核指标“功利化”,忽视对青年人才成长的关注
        二、缺乏对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个性化评价
        三、考核静态单一,忽视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第三节 薪酬待遇环节的激励竞争力不足
        一、薪酬待遇激励力度较小,竞争力不足
        二、薪酬结构重短期引进、轻长期激励
        三、人才计划重复资助,资源不合理分配
    第四节 进修发展环节的激励缺乏实效性
        一、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小
        二、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青年教师的针对性培训
        三、培训效果的评价流于形式
    第五节 职称晋升环节的激励难以满足需要
        一、职称岗位设置不合理,人才配置不均衡
        二、职称晋升的监督机制与反馈救济机制保障不足
        三、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晋升绿色通道较少
第五章 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环境影响因素
        一、高等教育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自由发展
        二、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政出多门、管理分散
    第二节 政策环境影响因素
        一、政策执行过程存在偏差
        二、政策设计广度与深度不足
        三、政策规划与实践“赶超”色彩浓厚
    第三节 学术环境影响因素
        一、学科等级化与学科壁垒化
        二、学术资本主义化与学科发展功利化
    第四节 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一、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保障不足
        二、文化适应与人际关系的“水土不服”
第六章 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营造宽松适宜的外部环境,调节不满意因素
        一、完善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的政治管理体制
        二、健全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的政策设计
        三、营造健康、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
        四、优化社会环境,保证激励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二节 创新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工作内容,激活满意因素
        一、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引进的激励力度
        二、提高青年教师拔尖人才考核激励的针对性
        三、关注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与晋升激励
        四、健全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的薪酬待遇激励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才培养与培养质量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三)数理基础科学
    二、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回顾与现状
    一、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回顾
    二、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三、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的经验及启示
第三章 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发展
    一、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历史回顾
        (二)探索实践
    二、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探索
        (一)从创建到发展时期的培养方式
        (二)培养对象调研
    三、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和不足
        (一)教育信心动摇,拔尖培养犹豫
        (二)学生信心不足,价值塑造不到位
        (三)配套管理制度安排跟不上
        (四)学生特长发挥难,人文关怀不够
第四章 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策
    一、回归人才培养初心,坚定拔尖目标
    二、帮助树立学生信心,塑造价值导向
    三、建立合理配套机制,完善培养方案
    四、激发学生发挥特长,变被动为主动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T大学1998-2010级基科班学生&物理系学生发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2]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课程模块的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为例[D]. 方洪鹂.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我国社科拔尖人才评价研究 ——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D]. 李航. 山西大学, 2020(01)
  • [4]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D]. 王家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5]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视角[D]. 雷淼.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教育模式的早期发展探究(1920-1944) ——以斯沃斯莫尔学院荣誉项目为例[D]. 赵元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青年教师拔尖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15所“双一流”高校为例[D]. 李金津. 南京大学, 2019(07)
  • [10]T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D]. 陈昌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