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顾凯[1](2021)在《我国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跨境资本流动已成为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金融体系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形成了新的格局,其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愈加复杂。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为资本管制政策的改革和创新注入动力,在资本管制的实际应用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资本流动急剧增加的规模和日益复杂的结构,资本管制也受到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一旦国内外形势发展巨大的变化,跨境资本流动必然会产生剧烈且大规模的变动,届时我国的资本管制体系能否维持经济与金融系统免受冲击便难以预料。另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国际金融领域的焦点,国内外对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尚存争议,并且现有研究鲜少以资本流动的组成结构为目标来分析资本管制的作用和效果。因此,研究我国资本管制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资本流动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先构建了我国资本管制强度指标,后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影响。在指标构建过程中,本文通过改进IMF的基于法规的衡量方法,梳理了我国自1998年至2019年各季度各类资本管制相关的政策法规,构建起我国资本管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分为两步,先从静态角度分析,以我国1998年到2019年四类资本账户项目(直接投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流动)的资本管制强度和各类资本双向流动的季度面板数据为基础,建立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我国分类资本管制与不同资本流动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从动态角度分析,以我国1998年到2019年总体资本管制强度和各类资本双向流动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国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资本流入管制对其他投资更有效,对股权投资影响较小。第二,资本流出管制对其他投资和债券投资更有效,对直接投资无影响。第三,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影响短期内有效,长期效果逐渐减弱。第四,对资本流出管制的效果不如流入管制。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论给出了四个政策建议,包括寻求高效的政策组合、灵活运用管制政策、加强对直接投资的监管和金融科技助力资本流动管理。
杨柳[2](2020)在《中国资本管制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与资本自由化的推进,中国与他国资本交往更为频繁,大大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增大、周期性增强,也给国内经济系统的稳定带来了诸多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资本管制政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资本管制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影响跨境资本流动这一问题也成为各国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本文通过梳理1995年以来23年间外管局颁布的220项相关法规,分析了我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并测算了我国1995-2018年277个月度和92个季度资本管制强度指标,建立实证分析的数据和法规基础。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进一步对我国资本管制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对现有资本管制政策加以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资本管制强度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受国内经济环境与国际因素影响明显;(2)资本管制强度的放松对于我国跨境资本流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于流出的影响有限;(3)资本管制强度的增大能够有效降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且对流入的影响显着。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启示:政府在推进资本自由化过程中,需将“宏观审慎”资本管制工具与传统工具相结合,合理设计资本流入流出管理机制及预警机制,并配合以正确的经济政策以防范及应对资本自由化过程中跨境资本流动异常所带来的风险问题。
张堃[3](2020)在《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汇储备是一国用来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汇率以及经济运行的重要金融资产,与国际经济领域众多问题密切相关。21世纪以来,包含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出于重商主义动机或预防动机,开始积累大量外汇储备。过往研究表明,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助于抵御金融危机、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等,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增加持有成本、潜藏外汇风险、影响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等,因此探究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围绕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币种结构和投资组合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关注外汇储备宏观经济效应和金融稳定性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外汇储备相关问题非常庞杂,本文不能覆盖所有方面。因为汇率和货币供给在外汇储备与宏观经济传导机制中占据主要位置,而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又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实际有效汇率、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等宏观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为更好结合新兴市场国家的特殊现象,本文选取了四个重要角度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问题,以期丰富现有研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问题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外汇储备与金融脆弱性关系角度研究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的金融稳定功能。外汇储备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对国内金融部门产生影响,本文从货币供给和汇率两个渠道梳理了传导机制,选取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个“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典型代表,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Bayesian向量自回归建模方法,实证研究外汇储备变化量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金融脆弱性指数衡量一国金融部门的稳定程度,金融脆弱性指数越大,金融部门应对危机的能力越强。研究表明,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外汇储备变化量增加会提高金融脆弱性指数,帮助国家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因此,增加外汇储备有助于国内金融部门稳定,抵御经济危机。第二,从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系角度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二元悖论”现象。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量新兴市场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以求本国货币政策独立。但实际上,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新兴市场国家没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种现象就叫做“二元悖论”。本文创新性地将外汇储备积累引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资本自由流动、资本不完全自由流动和资本完全不流动三种情况下,推导外汇储备积累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的影响,并基于中国、巴西、波兰、南非等25个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实施浮动汇率制度的新兴市场国家并未实现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性,快速积累外汇储备削弱了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的积极作用;由于增持外汇储备,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与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无关,证明了“二元悖论”现象的存在。第三,研究了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对外贸易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对实际有效汇率的研究多聚焦在资本流动方向,忽略了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的联合效应。本文创新性地从微观角度解释实际有效汇率与外汇储备、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通过求解满足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内生化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变量,推导得出三者之间的长短期影响。基于新兴市场国家1998年至2018年年度数据和中国1998年至2017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实证结果与模型推导一致。研究发现:外汇储备对当期实际有效汇率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对下一期实际有效汇率的正向影响不显着,长期来看,整体影响为负;出口贸易依存度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进口与实际有效汇率关系不显着,整体对外贸易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来看,增持外汇储备和促进出口导致实际有效汇率下降,提升进口导致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与长期结果一致。对于新兴市场国家,适当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和降低出口依赖度有助于提升本国实际有效汇率,增强本币竞争力。第四,研究了资本管制和外汇储备在新兴市场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中的联合效用。资本流动管理一直是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外汇储备影响资本流动的渠道,其次构建三期借贷模型将国内借贷市场、国际借贷市场和中央银行相联系,从代表性企业利益最大化和中央银行效应最大化两个角度,推导外汇储备、资本管制与资本流入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中国、巴西、智利、印度等22个新兴市场国家1994-2017年的年度数据,采用面板系统GMM方法和面板二值选择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通过替换外汇储备代理变量以及基于中国的数据实证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增持外汇储备有助于吸引短期资本流入,抑制资本流出,资本流入管制对资本流入影响不显着,加强资本流出管制能有效降低资本流出;资本管制有助于降低“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发生概率;资本管制越严格,为预防“资本流动突然停止”需要持有的外汇储备越多,两项政策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有效控制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境资本流动。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有其特殊性,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影响较小,但外汇储备与资本管制政策之间仍存在互补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外汇储备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验证外汇储备的金融稳定功能;二是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问题,将外汇储备、对外贸易、实际有效汇率、资本管制和资本流动等宏观经济变量纳入微观经济模型,推导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三是关注新兴市场国家特有问题,如“二元悖论”现象和“资本流动突然停止”问题,从外汇储备角度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创新性地提出核心观点:外汇储备积累虽然降低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与实际有效汇率,但却提高了金融稳定性,平滑资本流动波动,一定程度上有效发挥了金融稳定功能。最后,本文分别对新兴市场国家和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提出政策建议,如适当减持外汇储备,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但要控制外汇储备下降速度不应过快,避免引起金融脆弱性大幅上升;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藏汇于民,利用多种金融工具有效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应对资本流动冲击,外汇储备管理和资本管制政策各有利弊,持有多少外汇储备,采取何种资本管制政策,应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当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外汇储备问题的研究也不够全面。未来,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仍会面临严峻的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外汇储备变动对国内的金融系统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超[4](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经验证据、模型框架与中国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内部深化结构性改革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成为当前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项。尤其是资本账户开放正成为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调整方向。可惜的是,虽然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早已论证资本账户的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但是经历了三轮大规模的实证检验后,仍未能够获得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稳健证据。且对相关政策的讨论也仅局限于部分数据趋势或理论推理,不仅没有理清经验证据与理论假设之间的联系,甚至没有能够实现在理论层面上对相关政策效果的推断与模拟。这使得中国当前的开放措施同时缺乏理论与实践基础,然而却也成为了本文的切入点与主要研究内容。在全面并系统地梳理了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后,本文认为目前为止实证检验已经获取了名义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稳健的经验性证据,但却没有厘清名义开放与实际开放之间的区别,从而在实际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中仍旧挣扎于机制描述、变量定义以及样本选择对于结果稳定性的影响。在更为细致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检验中,前者获得了大量经验性事实的支持,而后者却只能够在企业或者产业级别的微观数据中得到部分显着结果,且没有能够打破从微观到宏观的壁垒,无法获得宏观经济数据支持。而使用DSGE模型对资本账户开放问题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也仅仅将其作为制度背景对货币政策或汇率政策展开讨论,不仅缺乏对资本账户开放机制的模型描述,同时也没有检验相关设定的合理性。因此在解析资本账户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之前必须解决如上三个问题,即:(1)获取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稳健且普适的经验性证据,(2)得到资本账户开放技术外溢效应的典型事实,(3)建立能够涵盖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机制的模型框架并使其具备政策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作用的讨论才具备理论与实践基础。针对亟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本文从相关已有研究入手,厘清大量实证检验所关注问题与所使用策略的发展过程,从繁杂且矛盾的结论中抽丝剥茧,描绘出资本账户中各子项目与东道国经济供求各方面的联系与传导路径,分别从国际资本市场供求双方对跨国资本流动背后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发展约束的经济体在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中的获益方式具有方向性差异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依次使用线性基准模型、具有交互项的非线性模型以及面板门限模型对所提观点进行检验,同时对回归结果在变量定义、模型设定和样本选择三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获得了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方向异质性与非线性特征的稳健且普适的经验性证据,以此明确了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所具备的显着影响,为讨论新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奠定了最基本的实际意义。随后,鉴于资本账户开放促进投资的直接效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数据支持,本文尝试检验缺乏宏观数据支撑的资本账户开放技术外溢效应。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自于两方面,其一是已经由大量实证检验证实的来自全球投资的资本配置效应,其二则是随国际资本流入而来的先进技术辐射作用。而后者的关键在于东道国所具备的后发技术优势,且提出由于微观数据本身就是后发技术优势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宏观经济数据并没有反映这一特征,因此存在着微观实证研究与宏观检验之间的差别。在此基础上第四章建立了研发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资本账户开放发挥后发技术优势条件下的增长系统,并根据数据趋势与模型特征选择模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模拟分析,得到资本账户开放在发挥后发技术优势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显着结论。最终,在资本账户各子项目与东道国宏观经济各方面互动渠道的经验证据,与其技术外溢效应的典型性事实的基础上,在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建立了具有三个资本管制参数的小型资本账户开放经济体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通过对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冲击模拟结果与经济现实和理论逻辑的比较分析,修正了广泛使用的金融摩擦函数形式,使得所建立模型能够更贴合现实地发挥其在政策研究中的作用。至此,本文分别回答了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普适的促进作用、能否为东道国经济在总体上带来技术外溢效应,以及如何使用数理模型描述其作用机制的三个问题,为讨论新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以及为讨论相应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并搭建了初步的理论框架。本文将其应用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本账户开放政策问题的研究,将资本账户开放的直接与间接增长效应分别对应到引发激烈讨论的规模推动力与创新驱动力的结构转换中去。联合使用ARMA模型与TVP-SV-SVAR模型构成中介效应系统,整合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资本账户开放通过促进规模扩张与发挥后发技术优势两种途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化。根据所得实证结果做出判断,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规模推动力依旧有效,后发技术优势尚存但消化吸收周期延长的技术转型期,资本账户开放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张,同时发挥后发技术优势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实证与理论研究所得的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结构化的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建议:其一为以外国直接投资与债务性投资为主、权益投资为辅的结构化规模性开放政策;其二为积极引导国际资本流入方向、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努力推动优势产业向外扩张的产业层面双向开放政策;其三为区分技术优势和劣势行业、精准发挥后发技术优势,并依靠对科技研发产业的更多投入同时实现自主创新基础积累与加速中长期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技术开放政策。
纪炜[5](2020)在《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与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跨境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呈现繁荣局面,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加,流进流出愈加频繁,虽然资本流入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是资本流入之后的流出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和速度时,会引发我国经济动荡,使得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受到巨大冲击,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当前全球经济贸易政策不稳定,中美贸易争端持续不断,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少,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也在逐步放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一方面要减少干预,另一方面又要最大程度的避免资本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中国资本流动管理是否有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行严格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期间中国抵御住了外来冲击,但随着管理强度的不断下降,管理效果是否也会出现衰退趋势,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因此本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利率平价定律的修正方法,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中国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强度进行了测算,得出我国自2000年以来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强度不断下降,只有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强度有所上升;其次通过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有效性的相关概念梳理和理论基础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包含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汇率波动、短期资本流动和国内外利差四变量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TVP-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第一,我国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是有效的,可以有效控制短期资本流动,稳定人民币汇率,对国内外利差的缩小也有一定影响;第二,在2016年之后开始实施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效果更好;第三,汇率波动和国内外利差扩大都会影响资本流动管理效果的实现,所以更应该注重宏观审慎管理,从多方面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控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最后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应该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协调机制,有序推进我国资本账户开放。
赵方华[6](2019)在《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改革重要议题。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资本项目可兑换开始提上日程。2017年,第五次金融工作会和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围绕跨境资本流动,本文做了以下工作:一、本文以世界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资本项目开放为背景,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为主线,阐述了资本项目开放中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战略性和必要性。以资本项目开放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概括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找出了产生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到了中国当前存在一定的汇率高估风险、汇率市场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跨境资本流入会存在宏观经济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信贷和债务风险,跨境资本流出会增加资本外逃风险;2005年汇改后外汇市场压力指数震荡不断加剧,短暂的异常资本流动会加大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等结论。二、为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本文构建了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筛选出跨境资本流动预警指标体系并合成预警综合指数,对流入、流出风险做初步趋势预测,进而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结果表明: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监测风险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三、跨境资本流动是全球范围内的运动形式。为此,本文对比分析国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资本项目开放中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相关启示和参考。结果表明: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重点是注重审慎管理和金融体系发展;加强预期管理、数据统计;强化风险预警并在必要时适时采用资本管制。四、为了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本文设计了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从“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双支柱框架出发,建立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和逆周期调节为基础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及打击违法保证市场公平为基础的微观监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开放顺序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措施。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归纳和综合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形成、传导及防化机制,从而为实现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两个政策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从汇率、宏观经济稳定性、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的角度规范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生成机理和传导路径,从而为理解和防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了清晰思路。三是提出了一个以“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为基础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机制,并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了一套风险预警体系,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对于推进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余博[7](2019)在《资本账户开放、短期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文中提出在经济学界,资本账户开放一直都是具有争议的论题。诚然,资本账户开放作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是一个可预期的目标。然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警钟长鸣,提示我们资本账户开放也蕴含着潜在风险。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跨境资本进行流动性管制一直是主要的战略抓手之一,因此我国资本项目经历了循序渐进、漫长审慎的开放过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自2012年以来,资本账户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货币当局对资本账户开放速度的转变可能忽视了背后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在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金融风险逐渐累积并集中爆发,如前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房地产泡沫化、居民和企业杠杆率处于高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P2P暴雷、股权质押风险等。与此同时,国际经济金融局势波谲云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并未消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速普遍降档,重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以及特朗普执政的后续效应仍在发酵,全球尾部风险事件不断爆发。在此背景下,研究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资本账户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动态时变冲击,解析全球主要货币间的外汇风险传染并考察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在其中的影响机制,探究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时变影响,对于调整资本账户开放乃至金融开放步伐、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汇率制度改革、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资本账户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除了对跨境资本流出入的限制、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因此关于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分析应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展开。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推动使得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张,并迅速影响国内金融市场,最终传导至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经济。在对相关文献和经济学逻辑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在考虑资本账户管制的基础上,构建存在异质性风险偏好投资者的跨境投资模型,探究了资本账户管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推进过程中国内外利差、人民币贬值预期、资产收益率、人民币汇率波动、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风险等因素的动态影响特征。其次,将资本账户开放因素纳入传统的跨境投资组合模型,构建囊括资本账户开放、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并利用SV-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三类金融市场的动态时变冲击,而且同时考虑了资本账户总体开放和短期资本账户开放不同的影响特征。再次,综合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BEKK-MVGARCH模型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解析了全球50只主要货币汇率网络的总体关联性,以及每只货币的风险吸收、外溢效应,并基于混合效应面板回归方法进一步探究了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对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最后,考虑到金融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性,采用TVP-FAVAR模型构建了涵盖7个维度的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基于SV-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影响特征。具体来说: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资本账户开放没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但会通过改变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对资本流动的规模产生影响。第二,在资本账户快速开放以前,套汇和套利动机起主要作用;随后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大幅攀升并成为主导因素,国际金融风险影响也有明显提升,而套利动机则日趋式微。第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存在“套汇空间”和“套汇风险”效应,国际金融风险存在“全局效应”和“替代效应”。资本账户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时变冲击研究发现:第一,随着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其中对外汇市场的冲击最大,债券市场次之,对股票市场影响较小。第二,短期来看,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长远来看,资本账户开放将对金融市场造成负向冲击。第三,由于我国对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一直较为慎重,因此与资本账户总体开放相比,短期资本账户的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性稍弱、但存在易变性。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风险传染的研究发现:第一,在考察期内,各货币波动溢出比收益率溢出更平稳,收益率溢出关系稳定性相对较弱、变动幅度更大,这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有关。第二,全球主要货币总体关联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区制特征,且波动溢出与收益率溢出存在区制同步性。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是外汇风险传染的重要影响机制,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缓释外汇风险传染,而资本账户开放将扩大外汇风险传染效应。资本账户开放是否加剧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发现:第一,金融指标的风险界定应依照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判断,其权重系数具有动态时变特征。第二,本文构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5年、2016年前后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处于中高位,近期已展现出缓和的迹象。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时变影响特征,金融危机以前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我国金融风险缓释,随后开放的风险效应逐渐显现,短期资本流动则展现出持续的危害性。基于以上,本文建议应渐进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保持适时适度的资本管制,并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建立人民币汇率锚、做好市场预期管理,并继续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并建立全面覆盖的金融监管理念。此外,必须注意防范国际货币政策转向引致的金融风险。
冯超[8](2019)在《基于人民币汇率视角的托宾税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深化,汇率波动对经济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全面推动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发展进程。央行行长易纲在2019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发挥汇率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因此,在当前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资本管制有效性显着降低、世界贸易纠纷不断等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更新、更有效、更加市场化的汇率波动管理工具,有关托宾税的研究和讨论也逐渐兴起。本文的思路主要为:从托宾税产生原因及发展历程出发,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实践经验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托宾税实施后对汇率波动的动态影响。同时,基于人民币汇率数据,从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和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两个市场视角,对托宾税和汇率波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分析托宾税政策的有效性,并对我国托宾税政策选择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本文对托宾税产生背景、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文献做了介绍,梳理了境外有关托宾税的一些实践,从实践内容、实施初步效果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本文介绍了我国逐步开放的外汇市场环境,包括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海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出现和发展现状以及外汇市场机制和开放程度的变化对央行汇率波动管理决策行为的影响。其次,本文将噪声交易者纳入一个新的凯恩斯模型,即一个不完全市场的小型开放经济模型。模型包括家庭、外汇交易商、政府、中央银行等四个部门,在这个DSGE模型中,本文研究了实施托宾税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DSGE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得到,代表外汇市场稳定性的指标——名义汇率波动在外汇交易风险、技术和利率冲击下表现各异,托宾税能够在稳定汇率发挥正向作用。同时,实施托宾税政策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变得更加重要。再次,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托宾税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新的DSGE模型,继续研究托宾税与外汇市场投机交易规模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交易规模作为托宾税实施的代理变量,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平滑转换回归模型(STR)分别就在岸人民币汇率(USD/CNY)和离岸人民币汇率(USD/CNH)交易规模对汇率波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托宾税政策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在岸外汇市场下,托宾税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暂时还不具备实施托宾税政策的市场条件;在离岸外汇市场下,交易规模激增的“投机主导”时期,交易规模和波动率的相关性显着增加,并兼具非对称与非线性特点,托宾税成为减少汇率波动的有效手段。同时,托宾税稳定汇率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短期性。最后,本文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针对中国所面临的国外和国内实际,从托宾税具体应用、征收机制、税率设计和市场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在文中,创新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充分借鉴国外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将托宾税的思想纳入DSGE模型中,研究实施托宾税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二是将托宾税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使用人民币汇率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特别是离岸数据实证中运用的非线性方法(STR),解决了在我国尚未实施托宾税情况下如何对托宾税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的难题,填补了国内托宾税政策实证计量方面的研究空白。三是在分析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基础上分别从在岸人民币汇率(USD/CNY)和离岸人民币汇率(USD/CNH)两个视角来研究托宾税有效性,摆脱了目前缺乏能够反映市场化行为的人民币汇率数据的制约,拓展了国内现有托宾税理论研究方法。
张军令[9](2019)在《中国税改及应对美国减税政策的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随着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和重启加息周期,全球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在货币政策实施空间逐渐收窄的情况下,决策者更倾向于利用财政政策施行结构性的调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便主张采用减少税收与加大基建投入等一系列财政扩张政策“使美国再次强大起来”。2017年12月22日美国减税法案获得通过,并规定该税改法案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特朗普减税最为核心的政策之一是将企业所得税率由35%下调至21%。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势必将显着受到美国政策调整的影响,当前美国减税叠加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操作等一系列复杂冲击将给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当前中国国内面临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在受制于美联储加息和国内去杠杆要求下,中国已不能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来拉动经济增长,减税成为当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优选政策。在国际减税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和减税降费是中国应对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如何全面量化分析中国减税效应对减税政策的制定来说显得异常重要。以往大多数的研究虽然能够很好地从总量层面量化减税效应,但忽略了减税对国内不同区域的造成的差异性影响。此外,以往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封闭的经济体,而忽略了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汇率制度及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对减税政策效果的影响。为此,本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以企业所得税为主要减税税种的减税政策进行全面分析。全文主要围绕中国结构性减税的总量和局部效应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减税效应等问题展开研究。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要求,本文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框架下,构建了全球动态CGE模型、多区域动态CGE模型以及开放经济动态CGE模型三大类模型。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当前的减税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如下:第一,与定性分析美国减税影响的研究不同,本文在多国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下,采用动态GTAP模型和最新的全球投入产出(GTAP9.0)数据,量化美国减税、国际税收竞争及贸易摩擦等冲击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同时定量核算中国为应对这些外部冲击应降税的合理区间。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美国降低企业所得税短期内对中国的冲击不大,但减税对中国的长期累积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美国减税将导致中国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和产出下降。日本和欧盟国家等大国参与下的国际减税竞争将对中国的实际产出造成更大的负面冲击。在中国应对美国减税冲击的对策方面,本文采用动态GTAP模型模拟发现中国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1%可有效对冲美国减税所引起的负面冲击,同时鉴于其他国家参与减税竞争的不确定性及贸易摩擦等因素,中国可适度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1%-3%以应对这些外部冲击。第二,以往采用宏观模型评估减税效应的研究结论大部分局限于全国的宏观层面,而忽略了减税的区域和产业等局部效应,为此本文采用最新的2012年中国31省际间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中国多区域动态税收CGE模型,量化结构性减税的全国总量效应和局部效应。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产业减税、区域差异性减税、不同税种(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减税对中国整体和各区域的经济影响后,本文发现,中国企业所得税率的降低能够直接提高行业资本回报率,能够有效刺激国内投资、消费和就业人数的增加,从而拉动中国GDP的增长。但聚焦到区域和产业等的结构性减税效应时本文发现:(1)对某一行业减税,通过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促进了其他行业的投资。制造业行业企业所得税率降低1%的全国总体拉动效应大于服务业行业企业所得税率降低1%的全国总体拉动效应。降低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税率将拉大各区域制造业的产出差距;(2)当全国企业所得税率降低1%时,南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实际产出增长率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即使仅在不发达地区的税率降低1%时,由于不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商品需求拉动效应大于其对发达地区的资本要素虹吸效应,发达地区的产出增长率仍大于不发达地区的产出增长率,但与全国所有区域税率降低1%时相比,此时各区域GDP增长差距在缩小;(3)由于税制结构和税额的不同,增值税减税“见效快”,其经济刺激效果远大于所得税减税效果,当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税率分别降低1%时,减税第一年全国实际产出分别增加0.163%和0.67%。但就相同额度的税负下降而言,企业所得税拉动实际产出增长的效果反而要略大于增值税的效果。相比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减税效应更持久,增值税刺激边际效用衰减速度较所得税快,增值税在减税后几年的刺激效果微小。第三,考虑到不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减税政策效果的影响,本文在开放经济的框架下,将资本成本引入CGE模型,构建含有利率和汇率元素的开放经济CGE模型以研究中国减税政策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经济效应,以及减税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效应。本文的模拟结果显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保持货币政策独立会使得减税的刺激效应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在减税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实际利率更大幅度的上升(相比于固定汇率的情景),从而其对投资的挤出效应加强,同时汇率的上升又将加重贸易状况的恶化。本文研究表明在实施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时,为避免利率的收紧,国内应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予以配合,如适度降低存款准备或降息,更要加紧疏通利率传导机制以引导实际利率水平下行,以扩大政策的调控效果。同时在有资本管制的情况下,人民币贬值可被适量允许,尤其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作用。第四,为量化分析不同资本账户管制下人民币贬值对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本文首次将资本管制理论引入到多国动态CGE模型中,定量分析不同资本管制下人民币贬值的经济效应。以往的CGE模型研究仅从贸易角度衡量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但当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及存在贬值预期时,其易引起资本外流,减少国内资金供给,进而引起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可能引起资本成本上升,因此人民币贬值可以从贸易和资本流动两个角度影响国内经济。本文研究发现,在资本账户开放的状态下中国并不能通过人民币大幅贬值来应对当前贸易摩擦和美国税改带来的问题,人民币贬值短期内增加中国的出口,但在资本管制放松的状态下极易引起资本外流,长期则造成中国出口红利消失,国内出口、消费和投资下降反而削弱中国实际产出的增长潜力。本文研究也表明中国在当前税改和货币政策协调下,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适度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也要保持资本管制的警惕性。第五,本文运用动态GTAP模型研究发现,企业所得税减税后的未来几年内中国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大部分主要国家的出口,尤其较大拉动了东盟经济体的出口。随后本文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对中国来自东盟的进口增长和东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来自东盟进口的增长对东盟经济的增长有着显着的非线性正向影响,“中国进口”这一元素在东盟经济体的生产力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对中国出口量低的国家。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中国减税对东盟等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效应,中国是富有大国责任感的。
程彦琪[10](2019)在《资本管制,资本流动与汇率制度选择 ——基于全球与中国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外汇市场带来相当大的价格浮动,甚至影响了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与此同时从资本流动的波动频繁的态势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似乎受到削弱。现有研究认为,资本管制作为一种行政手段体现了一国对于经济市场化的态度,管制越严格的国家往往倾向于政府指导下的经济体制,汇率制度也偏向固定。在资本流动、管制都会影响一国汇率选择的条件下,将三者纳入统一框架判断汇率制度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有意义的。我们不禁思考,资本管制和资本流动之间是单独作为变量影响到汇率制度的选择,或者它们是作为两个相关的变量共同影响到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否某种变量产生了中介效应,使得其中一种变量比如资本管制通过另外一种变量比如资本流动间接对汇率制度的得分造成影响呢?对以上问题的探讨能够我国的汇率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基于全球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丰富的文献基础上帮助我们对一国汇率制度的核心影响因素做出判断,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出发,为中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评估当前中国汇率制度的合理性。本文首先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以及以资本管制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对所选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基本的检验,其中包括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随后通过F检验和豪斯曼检验来确定模型效应进而确定模型,得到最优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判断流动与汇率制度得分之间是否存在由管制变量引起的中介效应。在具体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1.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是有限度的。不同措施和程度的资本管制程度对一国的资本流动水平的影响时不同的,但如果不细化管制措施的类型来看,其似乎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比较明显,但是和短期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显着。2.资本管制被认为存在中介效应,使得资本流动间接影响到了汇率制度的得分。如果将资本流动细分为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分别去验证和资本管制以及汇率制度的关系时,我们发现资本流动、管制与汇率制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资本流动程度越高、管制越松弛使得汇率制度越倾向于选择灵活的安排。3.资本项目开放度较低的国家通常对应的是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但是随着一国对资本流动的需求引起逐该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一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各种金融工具品类和规模的延伸,该国汇率制度终会朝向具有弹性的、自由的、浮动的汇率制度。
二、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资本流动与资本流动结构 |
1.2.2 资本管制与资本管制强度的测量 |
1.2.3 资本管制与资本流动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资本管制影响资本流动结构的机理分析 |
2.1 资本管制影响资本流动结构的理论基础 |
2.1.1 三元悖论 |
2.1.2 外部性理论 |
2.2 资本管制影响资本流动结构的传导机制 |
2.2.1 价格传导路径 |
2.2.2 数量传导路径 |
3 我国资本管制与资本流动结构的发展和现状 |
3.1 我国资本管制的发展和现状 |
3.1.1 我国资本管制发展历程 |
3.1.2 我国资本管制的问题与困境 |
3.2 我国资本流动的结构特征及趋势分析 |
3.2.1 我国资本流动的发展与现状 |
3.2.2 直接投资的特征与趋势 |
3.2.3 证券投资的特征与趋势 |
3.2.4 其他投资的特征与趋势 |
4 资本管制强度指标构建 |
4.1 资本管制强度测度方法 |
4.1.1 基于法规(de jure)的测度 |
4.1.2 基于事实(de facto)的测度 |
4.1.3 本文采用的测度方法 |
4.2 我国资本管制强度的测量 |
4.2.1 资本管制强度指标的构建 |
4.2.2 从中国实际角度解读指标 |
5 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资本管制与资本流动结构的面板数据分析 |
5.1.1 研究模型设定 |
5.1.2 研究变量选择 |
5.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1.4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1.5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5.2 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影响的动态分析 |
5.2.1 研究模型与变量选取 |
5.2.2 单位根检验 |
5.2.3 协整检验 |
5.2.4 最优滞后阶数选择 |
5.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6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5.2.7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5.3 研究结论 |
6 政策建议 |
6.1 寻求高效的政策组合 |
6.2 灵活运用管制政策 |
6.3 加强对直接投资的监管 |
6.4 金融科技助力资本流动管理 |
参考文献 |
(2)中国资本管制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资本管制的定义及强度指标测算 |
2.2 资本管制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资本管制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分析 |
3.1 博弈论视角下的资本管制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 |
3.2 资本管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 |
4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表现、制度背景及资本管制强度指标测算 |
4.1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表现和制度背景 |
4.2 中国资本管制强度指标测算 |
5 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5.2 变量定义 |
5.3 模型设定 |
5.4 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5.5 实证结果 |
5.6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附录 |
致谢 |
(3)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外汇储备的金融稳定功能 |
2.2 外汇储备与主要宏观金融变量 |
2.3 文献小结 |
第3章 外汇储备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
3.1 外汇储备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传导机制 |
3.2 金融脆弱性指数的计算 |
3.3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3.4 对中国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
4.1 理论回顾与模型推导 |
4.2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4.4 对中国的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汇储备和对外贸易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 |
5.1 理论回顾与模型推导 |
5.2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对中国的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汇储备和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
6.1 理论回顾与模型推导 |
6.2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6.3 稳健性检验 |
6.4 对中国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对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
7.3 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
7.4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经验证据、模型框架与中国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贡献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
2.1.1 国外研究的三轮检验 |
2.1.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2.2 资本账户开放的间接效应机制 |
2.2.1 国外研究的两个观点 |
2.2.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2.3 新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动力基础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机制与经验性证据 |
3.1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机制与实证策略 |
3.1.1 增长效应机制的方向异质性 |
3.1.2 差异化渠道的门限效应假设 |
3.1.3 实证模型与稳健性检验策略 |
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3.2.1 控制变量选择及内生性检验 |
3.2.2 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度量 |
3.2.3 数据来源 |
3.3 实证分析 |
3.3.1 线性基准模型 |
3.3.2 带有交互项的非线性模型 |
3.3.3 面板门限模型 |
3.4 稳健性检验 |
3.4.1 针对趋势项与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
3.4.2 针对内生性与门限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
3.4.3 针对子样本与全样本的稳健性检验 |
3.5 区制分布与经济发展阶段分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技术外溢效应的宏观证据 |
4.1 间接效应机制与TFP增长系统 |
4.1.1 间接效应机制与模型假设 |
4.1.2 资本账户开放的技术外溢效应 |
4.1.3 技术增长目标的企业决策 |
4.2 实证策略与GSMM方法 |
4.2.1 模拟系统建立与估计方法选择 |
4.2.2 模拟广义矩估计 |
4.2.3 协方差矩阵的模拟与实证策略 |
4.3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4.3.1 后发技术优势与全要素生产率 |
4.3.2 R&D数据的筛选插值 |
4.3.3 资本账户开放的重新度量 |
4.3.4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
4.4 具有技术外溢效应的技术进步系统估计 |
4.4.1 初值的估计 |
4.4.2 模拟广义矩估计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个小型资本账户开放经济体的DSGE模型 |
5.1 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基准模型 |
5.1.1 家庭部门 |
5.1.2 生产部门 |
5.1.3 价格与贸易 |
5.2 开放的资本市场与技术外溢效应 |
5.2.1 投资部门 |
5.2.2 国际收支、央行现金流管理与技术外溢效应 |
5.2.3 市场出清与国内生产总值 |
5.3 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利率冲击 |
5.3.1 对数线性模型与参数校准 |
5.3.2 利率冲击的价格效应 |
5.3.3 利率冲击的资本调整 |
5.3.4 利率冲击的产出与通胀效应 |
5.4 交易成本定义悖论与修正 |
5.4.1 资本结构回归与利率波动相悖 |
5.4.2 交易成本设定修正与政策参数选择 |
5.4.3 修正模型的利率冲击模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与资本账户开放 |
6.1 中国经济规模扩张与资本账户开放 |
6.1.1 规模扩张的测度 |
6.1.2 中国经济增长历程中的规模扩张 |
6.1.3 资本账户开放与中国经济规模扩张 |
6.2 全要素生产率、后发技术优势与资本账户开放 |
6.2.1 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
6.2.2 全要素生产率与后发技术优势 |
6.2.3 后发技术优势与资本账户开放 |
6.3 中国资本开放增长动力基础的时变性检验 |
6.3.1 模型建立与实证策略 |
6.3.2 数据说明与滞后阶数确定 |
6.3.3 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模拟与随机方差的有效性 |
6.4 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变迁与资本账户开放 |
6.4.1 结构系数矩阵的时变特征 |
6.4.2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结构变迁 |
6.4.3 脉冲响应函数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定位 |
6.4.4 新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策略的结构特征 |
6.5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 |
2.1.2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
2.1.3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有效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动因理论 |
2.2.2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及管理强度测算 |
3.1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 |
3.1.1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整体规模 |
3.1.2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特点 |
3.2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实践 |
3.2.1 资本管制的实践 |
3.2.2 宏观审慎管理的实践 |
3.3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强度测算 |
3.3.1 模型构建 |
3.3.2 测算过程及结果 |
第4章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有效性实证检验 |
4.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4.1.1 理论模型构建 |
4.1.2 实证模型 |
4.1.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2 实证分析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4.2.3 时变随机波动分析 |
4.2.4 变量影响关系的时变特征分析 |
4.2.5 不同提前期的时变脉冲响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
5.2.2 进一步完善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协调机制 |
5.2.3 有序推进我国资本账户开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开放经济相关理论 |
一、IS-LM-BP均衡理论 |
二、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 |
三、开放经济体的“三元悖论” |
四、开放市场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
第二节 资本流动相关理论 |
一、金本位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二、固定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三、浮动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四、资本流动管制理论 |
第三节 金融危机理论 |
一、金融危机理论基础 |
二、跨境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
三、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危机 |
四、跨境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
第三章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现状分析 |
一、资本项目开放水平测度 |
二、资本项目开放条件成熟度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及潜在风险分析 |
一、跨境资本流动现状 |
二、跨境资本流动特征及潜在风险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传导路径及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冲击 |
一、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冲击的机理 |
二、跨境资本流动下的汇率高估风险 |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
一、资本流入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
二、资本流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
第四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
一、金融脆弱性的发生机理 |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实证检验 |
第五节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基于亚洲金融危机视角 |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始末 |
二、跨境资本的异常流动是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首要因素 |
三、储备变化、外债流动促成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识别及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
一、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点识别 |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目标 |
三、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预警指数构建 |
一、初选监测指标 |
二、提炼先行指标 |
三、计算预警指数 |
四、预警能力检验 |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一、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及设定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三、预警模型应用前景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
一、发达经济体防范经验 |
二、新兴经济体防范经验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失败教训 |
一、墨西哥短期资本弥补赤字的失败教训 |
二、俄罗斯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的失败教训 |
第三节 国外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对中国的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机制设计理论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机制 |
三、跨境资本流动逆周期调节 |
第三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
一、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
二、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设计思路 |
三、微观审慎监管框架指标体系设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资本账户开放、短期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 |
第二节 短期资本流动的测算 |
第三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
第四节 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 |
第五节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风险传染 |
一、金融网络化特征显现,金融风险传染为并发特征之一 |
二、网络分析逐渐运用到金融风险传染研究中 |
三、外汇风险传染是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制度改革 |
第六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宏观经济 |
一、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 |
二、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
三、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金融风险 |
第七节 总结与评述 |
第三章 资本账户开放、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的逻辑梳理 |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 |
一、资本账户开放的概念界定、中国现状 |
二、资本账户开放影响跨境资本流动 |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一、理论基础 |
二、资本账户开放、跨境资本流动的分部门影响机制 |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实证方法选择 |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推导 |
二、实证方法选择 |
三、模型估计方法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数据选取 |
二、数据预检验 |
三、基准回归 |
四、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时变冲击 |
引言 |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实证方法选择 |
一、基本假设 |
二、理论模型推导与实证方法选择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数据选取 |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
三、资本账户总体开放与金融市场 |
四、短期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市场 |
五、时变方差分解分析 |
六、动态溢出效应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六章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风险传染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汇率关联性网络的建立 |
二、汇率系统关联性测度指标的构建 |
第二节 外汇风险传染的实证测度 |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
二、汇率系统关联性的测度 |
三、各只货币风险吸收、外溢效应的测度 |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对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研究 |
一、外汇风险传染影响因子的选取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七章 资本账户开放会加剧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吗? |
引言 |
第一节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的构建 |
一、指数构建方法及其合理性说明 |
二、指标选取 |
三、数据预处理 |
四、指数构建与分析 |
五、时变权重分析 |
六、稳健性检验 |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影响 |
一、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基本逻辑 |
二、实证分析-基于SV-TVP-VAR模型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八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一节 本文总结 |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发现 |
二、风险防范对策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出版专着、发表文章 |
会议论文获奖 |
参与课题 |
致谢 |
(8)基于人民币汇率视角的托宾税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内容结构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托宾税理论基础 |
2.1.1 托宾税基本概念 |
2.1.2 托宾税思想来源 |
2.1.3 托宾税操作设计 |
2.2 托宾税政策有关争论的研究综述 |
2.2.1 支持实施托宾税的研究综述 |
2.2.2 反对实施托宾税的研究综述 |
2.2.3 有关托宾税争论文献的总结 |
2.3 托宾税政策的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
2.3.1 传统理论模型方法 |
2.3.2 异质代理模型 |
2.3.3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
2.3.4 其他模型 |
2.4 托宾税政策的实证分析研究综述 |
2.4.1 基于外汇市场的狭义托宾税的实证研究 |
2.4.2 基于股市等金融市场的广义托宾税的实证研究 |
2.5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第3章 托宾税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
3.1 抵御外汇市场投机冲击 |
3.1.1 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
3.1.2 我国外汇市场概况 |
3.1.3 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协同 |
3.1.4 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
3.2 资本管制效用递减下的政策选择 |
3.2.1 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有关进展 |
3.2.2 我国资本管制的作用 |
3.2.3 以托宾税为代表的资本流动审慎管理工具 |
第4章 托宾税政策选择的国际经验借鉴 |
4.1 发达经济体托宾税实施经验 |
4.1.1 美国:托宾税思想的发源地,托宾税实践的滥用者 |
4.1.2 欧洲:类托宾税尝试为主,欧洲金融交易税进展缓慢 |
4.1.3 亚洲:日本韩国经验为代表、管控资本流动为目标 |
4.2 新兴经济体托宾税实施经验 |
4.2.1 东欧:短期较好、长期存在不确定性 |
4.2.2 拉美:外汇市场征税唯一典范,无息准备金效果良好 |
4.2.3 亚非:应对货币危机,效果各有不同 |
4.3 国外托宾税实施经验及启示 |
第5章 基于DSGE模型的托宾税政策选择研究 |
5.1 考虑托宾税因素的DSGE模型构建 |
5.1.1 家庭 |
5.1.2 定价规则 |
5.1.3 国际债券市场 |
5.1.4 市场出清 |
5.1.5 货币规则和汇率规则 |
5.2 参数校准 |
5.3 不同托宾税政策下的模拟结果分析 |
5.3.1 脉冲响应分析 |
5.3.2 方差分解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托宾税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
6.1 关于托宾税代理变量的一个探讨 |
6.2 托宾税与交易规模——基于DSGE模型的模拟分析 |
6.2.1 模型总体说明 |
6.2.2 模型建立 |
6.2.3 参数校准及贝叶斯估计 |
6.2.4 模拟结果分析 |
6.3 在岸市场托宾税政策与汇率变动——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
6.3.1 理论分析与实证设计 |
6.3.2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托宾税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
7.1 实证分析理论基础—STR模型 |
7.1.1 STR模型理论基础 |
7.1.2 STR模型在人民币在岸市场的一个应用 |
7.2 离岸市场托宾税政策与汇率变动——基于STR模型的实证研究 |
7.2.1 变量解释和描述性统计 |
7.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7.2.3 STR模型设定 |
7.2.4 STR模型参数估计 |
7.2.5 结果分析 |
7.3 稳健性检验 |
7.3.1 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检验理论综述 |
7.3.2 无残差自相关检验 |
7.3.3 ARCH-LM异方差检验 |
7.3.4 残差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8章 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8.1 托宾税征收原则 |
8.1.1 抑制短期投机为主,增加财政收入为辅 |
8.1.2 将托宾税纳入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
8.1.3 以不破坏市场整体流动性为前提 |
8.2 托宾税征收对象和税率 |
8.2.1 征税对象以外汇市场交易为主 |
8.2.2 征税对象包括即期和衍生产品 |
8.2.3 托宾税适宜采取从价计征 |
8.2.4 设计分层的托宾税税率 |
8.3 托宾税征收管理机制 |
8.3.1 设计操作性强的托宾税征收机制 |
8.3.2 实施外汇市场双向征收托宾税——对资本流动方向征税的讨论 |
8.3.3 与外汇风险准备金等政策配合使用 |
8.4 托宾税政策的实施条件 |
8.4.1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引入托宾税的技术条件 |
8.4.2 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善引入托宾税的市场条件 |
8.5 托宾税政策实施注意事项 |
8.5.1 托宾税收入的用途管理 |
8.5.2 加快国内外汇市场开放程度 |
8.6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9)中国税改及应对美国减税政策的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
2.1.1 减税政策的经济效应 |
2.1.2 国际税收竞争影响 |
2.2 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效应 |
2.3 汇率变动的经济效应 |
2.3.1 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 |
2.3.2 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 |
2.3.3 汇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
2.3.4 汇率变动经济效应研究方法 |
2.4 CGE研究现状与发展 |
2.4.1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评估方法 |
2.4.2 CGE研究现状与进展 |
2.5 现有文献的不足及可能突破的方向 |
第3章 美国减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
3.1 美国减税政策概述 |
3.2 多国一般均衡模型框架构建 |
3.3 模型情景设置 |
3.3.1 实证模型构建 |
3.3.2 基准情景设置 |
3.3.3 历史拟合与模型有效性检验 |
3.3.4 企业所得税减税冲击 |
3.4 美国减税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动态经济影响 |
3.4.1 美国减税对中国等其他地区的影响 |
3.4.2 税收竞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3.5 贸易摩擦和美国税改下的中国减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构建 |
4.1 减税对区域层面差异性影响分析 |
4.2 单国CGE模型概述 |
4.3 减税理论分析和研究框架 |
4.3.1 减税理论分析 |
4.3.2 研究框架 |
4.4 中国多区域CGE模型构建 |
4.4.1 多区域CGE的 IO数据结构 |
4.4.2 生产结构模块 |
4.4.3 生产要素需求模块 |
4.4.4 生产部门产出模块 |
4.4.5 能源需求模块 |
4.4.6 投资需求模块 |
4.4.7 家庭需求模块 |
4.4.8 其他需求模块 |
4.4.9 动态多期投资模块 |
4.4.10 劳动需求模块 |
4.4 中国多区域CGE模型基础数据构建 |
4.4.1 数据来源及参数取值 |
4.4.2 历史拟合与模型有效性检验 |
4.5 小结 |
第5章 减税对区域和产业经济影响研究 |
5.1 税收政策区域和产业差异性实践概述 |
5.2 多区域多行业结构性减税模拟分析 |
5.2.1 行业结构性减税效应分析 |
5.2.2 区域结构性减税效应分析 |
5.2.3 区域协调性减税效应分析 |
5.2.4 分阶段实施减税效应分析 |
5.3 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减税影响对比 |
5.4 减税政策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开放经济下减税与货币政策搭配效应研究 |
6.1 开放经济下研究财政政策模型现状分析 |
6.2 投资理论 |
6.3 情景模拟:三元悖论 |
6.4 政策模拟与分析 |
6.5 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组合的短期动态效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形势下人民币贬值对中国经济影响研究 |
7.1 人民币贬值应对冲击的有效性分析 |
7.2 含有汇率模块的多国动态CGE模型构建 |
7.2.1 汇率模块 |
7.2.2 投资模块 |
7.3 数据来源与情景设置 |
7.4 结果与分析 |
7.4.1 世界各区域主要宏观变量变化分析 |
7.4.2 不同管制情景下出口分析 |
7.4.3 不同管制情景下进口分析 |
7.4.4 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因素对东盟经济拉动效应分析 |
8.1 中国减税对主要国家贸易的影响分析 |
8.2 PSTR模型理论介绍 |
8.2.1 线性模型 |
8.2.2 非线性模型 |
8.3 东盟出口增加对其经济影响分析 |
8.3.1 数据来源 |
8.3.2 模型特殊性检验 |
8.4 PSTR模型结果分析 |
8.5 中国进口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分析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政策建议 |
9.1 总结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模型投资理论与托宾Q理论联系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资本管制,资本流动与汇率制度选择 ——基于全球与中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际资本管制的测度与有效性 |
2.2 国际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的实际作用 |
2.3 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制度的影响 |
2.4 资本管制、资本流动与汇率制度的文献计量 |
第三章 资本流动、管制和汇率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3.1 全球范围的资本波动和汇率变化 |
3.2 中国管制力度和资本流动性的演变 |
第四章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4.1 模型构建 |
4.2 变量说明 |
第五章 实证检验 |
5.1 面板数据的检验 |
5.2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
5.3 中介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
5.4 中国情景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影响研究[D]. 顾凯. 浙江大学, 2021(10)
- [2]中国资本管制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分析[D]. 杨柳. 暨南大学, 2020(04)
- [3]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问题研究[D]. 张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经验证据、模型框架与中国应用[D]. 陈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有效性研究[D]. 纪炜.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6]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D]. 赵方华. 新疆大学, 2019(06)
- [7]资本账户开放、短期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D]. 余博. 厦门大学, 2019(12)
- [8]基于人民币汇率视角的托宾税政策选择研究[D]. 冯超.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9]中国税改及应对美国减税政策的量化研究[D]. 张军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资本管制,资本流动与汇率制度选择 ——基于全球与中国的视角[D]. 程彦琪. 东南大学, 2019(06)